二级论文范文 案例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一般资料】

杨子,男,汉族,17岁,未婚,高中三年级学生,身高1.78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

【主要问题】

焦虑、烦躁、心慌、头疼、入睡困难,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症状持续一个月。

【求助者主诉】

我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平时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得到了老师,家长,同学赞赏,甚至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我对自己也很自信,自觉考上一类大学绝对没问题。两个月前班级的一次测验时,因为那天身体不舒服,状态不是很好,所以没考好,当天晚上没去上晚自习。无聊的时候翻看同学放在床头上的一本武侠小说,立即被吸引住了。从此对小说着迷,把课余时间都用来看小说。一个月前学校组织摸底考试,我的成绩下降了很多。老师找我谈话,说照这样下去恐

怕连二类本科也考不上。父母知道后,非常生气,严厉批评了我,同学们也有议论。我想 “这下我完了!这两次没考好,高考肯定考不好。如果考不上好大学我还有什么出路?同学们会怎么看我?”从那时起我就出现烦躁不安症状,总感觉紧张、焦虑,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并经常做噩梦,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感到心慌意乱,虽然能控制情绪,但总觉得不踏实,内心非常烦恼痛苦。1周前头痛加重,去医院看过内科医生,并做了头部的CT等检查一切均正常。

【个人成长背景】

杨子是独生子,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是某公司员工,家庭条件较好。父母从小对杨子要求很严,希望杨子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总教导他要考入名牌大学深造,平时很少让其看电视、看课外书、玩电脑等。从小倍受父母疼爱,独立性不强,学习成绩优异,未受到任何挫折。三年前以优异成绩进入重点中学学习,得到老师们的赏识,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咨询师一般印象】

求助者自行走进咨询室,衣着整洁,举止得体,面带愁容,

述说时眉头紧锁,眼有黑眼圈,似乎睡眠不足。目光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来回搓手,语言清晰有条理。对咨询表现出一定的信任与合作态度。

【分析与诊断】

(一)求助者的身心状态:

1、精神状态:焦虑、烦躁、情绪低落、自责、注意力不集中。

2、身体状态:头疼,入睡困难,经医学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3、社会功能:对学习、生活造成一定损伤,个人无法摆脱,需咨询师帮助。

(二)心理测验:

1、SAS:标准分60,焦虑症状明显;

2、SDS:标准分55,有轻度抑郁;

3、EPQ:N65、E30、P40、L40,该求助者为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

(三)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四)诊断依据: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限于考试范围内,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一个多月,可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五)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杨子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反映强烈,反映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而杨子的心理问题病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

响,持续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表现为漂浮式的,持续时间长,一般在半年以上。而杨子虽然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思维逻辑,没有泛化和回避,而持续的时间也只有一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⑷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杨子虽然表现出情绪低落,但是因现实刺激引起,是伴随的而不是主要症状,因此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生物原因:该求助者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二)社会原因:

(1)生活事件:两次失败的测验,一个多月看小说的经历,让求助者对升学考试感到恐惧,担心考不上重点大学。

(2)社会支持:当他出现失误时,父母、老师、同学未对其表现表示理解,期望值较高。

(三)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从小随父母生活,性格内向、温顺,非常听父母的话。不善于与父母、老师沟通考试失败的原因。

(2)认知原因: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害怕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差。

【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 帮助求助者分析两次考试失利的原因,分析高考对人生的意义;

(2)改善求助者焦虑、烦躁、情绪低落的精神状态;

(3)帮助求助者减少失眠、头疼的生理症状,缓解心理压

力。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的个性,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树立自信心,积极重新认识自我与学习。

【咨询方案】

(一)方 法:合理情绪疗法

(二)原 理:合理情绪疗法是艾里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该理论认为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她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信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不合理信念,C代表继诱发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和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

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三)双方责任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⑴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⑵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⑴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⑵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⑶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⑷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⑸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⑴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⑵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⑶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⑴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⑵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⑴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⑵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⑶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⑴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⑵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⑶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⑷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四)时间和费用: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咨询收费:30元/次

【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咨询关系阶段

第一阶段即第一次咨询。主要是摄入性会谈,运用真诚,共情等技术,鼓励求助者倾诉,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心理测验,通过对症状评估、分析,做出诊断,双方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了咨询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的阶段

第二阶段分三次咨询,首先是第一次咨询是合理情绪疗法的诊断阶段和领悟阶段。在与杨子交流的过程中找出杨子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头疼、入睡困难,对考试过分担心的想法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两次失败的考试、家长、老师的批评,进而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连续两次考不好,高考

肯定考不好;考不上好大学,我的人生就完了;我必须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人,否则会被别人瞧不起……并对这些不合理信念进行初步分析,通过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是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了焦虑、烦躁等情绪,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找出自身的优点,树立自信心。

然后进入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为了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了辩论。

咨询师:现在我们具体谈谈你对目前的成绩及高考的认识。

求助者:目前我的成绩真是糟糕透了!这两次考试考这么差,高考时情绪一紧张,肯定考得更糟。那样的话我的人生就完了,谁还会看得起我呀!

咨询师:你是说这两次考试就决定了你的高考成绩,你以前的成绩对高考不起作用?

求助者:也不是。以前的成绩说明我基础打得比较好,但这两次考试特别重要,再说我荒废的时间再也弥补不回来了。

咨询师:你认为与以前的考试相比这两次考试特别重要,你能谈谈这两次考试与其它考试有什么区别吗?

求助者:这个问题我以前真没想过。好象没太大区别,只是两次考试训练……难道是因为我这两次考试失利了才觉得它重要?因为我以前从没在考试中失败过,这打击了我的自信心,我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咨询师:按照这种思维,一个优秀的学生必须保证每次考试都成功,不能有一次考试失误。一位成功人士,必须从起点开始就是成功的,不能有一次失败,否则他就不可能成功。事实是这样吗?

求助者:这……好像不是,成功背后会有很多挫折。一两次挫折并不决定成功与否,战胜挫折的人才会成功。所以这两次考试并不意味着我高考失败,对吗?

咨询师:你的悟性很高,事实就是这样。正因为你有这种必须的绝对化要求,,所以你才会焦虑、烦躁,出现现在的状况,事实证明这是不现实的。

求助者:我明白了。但是荒废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必定会影响我的高考成绩。一想到我可能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我就难过的要死。

咨询师:你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将考上理想的大学作为自己追求。现在感觉没有把握,所以很难过,这一点我能理解。高三学生有很多人希望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学,每年高考也有很多人考不上理想大学,他们选择了怎样的生活?

求助者:……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有人选择上大学后考研,有人选择复读,有人考不上学选择打工、学技术,用另一种方式证明自己,周围的人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们。也就是说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依然有很多出路,我以前怎么没想过呢?

咨询师:你说得很好,已理清了自己。的确,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不会糟糕到要死的地步。每个人的面前都有很多机遇,成功不是只用高考来衡量的。

求助者:听了你的分析,我心里亮堂多了,我知道怎么做了。

……

本次咨询结束后,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制定学习计划,确立高考目标。

最后一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大有好转,焦虑减轻,制订了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和高考目标,不再有沉重的高考压力,对未来充满自信。咨询师对他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教给求助者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随时、随地、主动地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之内化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并且教给求助者学会了自信训练和放松技巧。

【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认为躯体症状已基本消失,情绪状态也明显好转,已经能坦然的学习生活,走出了考试焦虑的阴影。通过杨子的父母和朋友也了解到,杨子较从前开朗、活泼,学习与生活走向正常化,学习成绩也开始提高了。

心理测验显示:SAS由原来的60分降为50分,SDS由原来的55分降为47分,均恢复正常。至此,咨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⑴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xx年8月第1版(114-129页)

⑵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xx年8月第一版

心理咨询师案例范文

“逆反行为”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本文以一位小学生的 “逆反行为”为例,通过收集临床资料、摄入性会谈、心理评估—诊断等方法,最终发现所谓的“逆反行为”其实是来源于母亲对其过高的期望以及学校老师的不信任所致。通过原因分析,运用行为疗法,使用行为消退技术与行为契约技术,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最终使其学习态度大为转变,习得适当行为,消除对立情绪和行为。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杨威,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19xx年9月5日,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

(二)个人成长史:

出生后,奶奶请人为其算命,说长大后会不服管教,肯定会闯大祸。为防止孩子“将来长大后闯祸”,母亲很重视儿子的行为养成教育,以及兴趣特长的培养,报各种兴趣班。一年级开始,母亲每天晚上陪读,辅导写作业。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三年级时,学习负担加重,测验时有几次不及格,母亲非常着急心烦,指着孩子骂:“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母亲为孩子请家教,加大作业量,取消兴趣班。迫于母亲的压力,孩子学习也还努力,但成绩一直徘徊在中下游水平,其他方面又没有什么特长,在班级里属于被忽视的一族。四年级开学初,一次数学测验得91分,可老师公布90分以上同学的名字的时候却没有他,他马上大声向老师提出更正,满以为老师会表扬他,谁知老师却对他的成绩表示怀疑,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把这事告诉母亲,母亲不但不安慰他,反而责怪他平时成绩不好,老师才不信任他。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行为开始出现异常,与同学的关系也变得很紧张,学习成绩更是一塌糊涂。母亲无耐,带他前来咨询。

(三)精神和身体状态:

精神状态:感知觉尚可,思维逻辑正常,对母亲和老师有抵触情绪,情感表达言行一致。

身体状态:近期无重大疾病,无躯体异常感觉。

(四)社会功能状态:

能按时上学、放学,但不愿完成作业,与同学关系紧张,存在交往困难。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该患者称:老师不相信我,妈妈骂我是“笨蛋”,同学也不愿意跟我玩,他们都跟我过不去,我就是要捣乱,让他们也没好日子过。看到他们着急生气的样子,我真是觉得太高兴了。妈妈说咨询师能帮我提高学习成绩,我就来了。

三、咨询师观察与他人反应:

观察:大眼睛,虎头虎脑,身穿运动服,拉链敞开,言语中充满了对老师、同学以及妈妈的怨恨。妈妈给他拉拉链时,对妈妈叫道“别烦我”。

母亲陈述:老师说这孩子有逆反行为,让他遵守纪律,他偏要捣乱,让他不要拿别人的东西,他偏不听。在家里也是这样,一让他读书,他就变成哑吧,让他写作业,他就说没本子,整天对我瞪眼睛。以前他也不是这样的,小时候奶奶给他算命,说他长大不服管教,会闯大祸,可与其他孩子相比,

他在行为方面过去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是最近一个多月以来表现反常,是不是真应了算命先生的话了?

老师反应:这个学生行为很不正常,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无所谓,甚至把老师的惩罚当作在同学面前露脸的机会,常常搞小动作以引起别人注意。

四、评估与诊断

(一)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进行评估

1、精神状态:情绪易激动,一提到母亲或有关老师和同学,就会产生反感情绪。

2、生理状态:近期无重大躯体疾病,身体无异常感觉。

3、学习与交往状态:厌学,不完成作业,成绩班级倒数,与同学交往困难。

4、相关资料:父亲,初中文化,私营企业员工。母亲,初中文化,某商场促销员。由于其父母文化水平低,工作不称心,所以对孩子期望值较高,造成孩子小小年纪承受相当大的学习压力。

5、心理测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结果显示:IQ分值是90,属于平常偏低。

6、验证资料:通过打电话与老师联系,证明母亲和患者的陈述基本属实,提供的临床资料真实可靠。

7、寻找关键点:该患者表层症状是“行为逆反”,交往不良。

其真正的原因是父母亲对其期望值过高以及老师的不信任。

8、问题的性质:患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内在心理活动能够保持一致,人格无明显异常,因此根据郭念锋教授的病与非病三原则来判断,该患者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

9、原因分析:孩子出生时,家人为其算命,以为其将来长大后会闯祸,因此对其管教十分严格;父母亲都是底层工人,深感生活的艰辛,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对其抱有很高的期望,不顾孩子学习能力,一味加压,导致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尽管孩子很努力却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人际交往中又倍受冷落。以上种种情况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受压抑,而老师的误解只不过是一根倒火索,使孩子长期压抑的心情一下爆发出来,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又强化了这种不良行为。

(二)鉴别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相统一,对症状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典型意义的特异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所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求助者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又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是心理冲突的常形,所以可以排除神经症。

3、由于求助者的行为反应仅一个多月,内容反应只对有关的人员,尚未泛化到其他方面,情绪反应可以理解,所以排

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诊断:

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四)诊断依据:

该求助者的“逆反行为”为近期发生,有现实刺激引起,反应强度可以理解,内容尚未泛化,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收集到的资料与评估诊断,同患者及其母亲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逆反行为”,改善当前人际关系。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正确对待他人的误解,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培养学习兴趣,完善个人人格,发展健康心态。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应答性经典条件反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和霍尔。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任何一

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

(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选择或更换咨询师;

(2)有权提出终止咨询;

(3)对咨询方案、咨询时间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

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心理咨询时间和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种。

收费:不收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目标选择

2.监控目标行为

3.设计新的行为取代目标行为

4、对适当行为实施强化

5、巩固咨询效果并结束咨询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xx年10月25日

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求助者充分表现了尊重、热情、积极关注等态度,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与求助者母子会谈,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资料,进行智力测验,根据收集的临床资料形成初步诊断,确定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并解释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双方协商,确定以行为疗法来消除求助者的“逆反行为”,改

善人际关系为目标,并向其介绍行为疗法的基础理论与治疗原理。

第二次咨询:20xx年11月3日

在这次咨询中,通过与求助者协商,并取得其母亲与老师的配合,详细观察和记录“逆反行为”发生的频度、程度和后果。 求助者一般在课堂上,与老师对抗的时候较多,比如老师要求写作业、回答提问、集中注意听讲等情况时,他就会故意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看到老师摇头无耐时,他会觉得很开心,觉得自己又赢了一次;与同学的矛盾一般是在课外时间,想参与同学的活动被拒绝时,他就会故意捣乱,看到女生哭鼻子流眼泪,他就会想自己又报复成功了;与母亲的对抗是在家里,比如看电视的时候,母亲突然关掉电视机,或者母亲让他背单词,他就会摔东西发泄不满,看到母亲落泪,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会想,我就是不学,反正你也拿我没办法。 要求母子二人在家里每天交流并由母亲对以上行为与感觉进行记录。

第三次咨询:20xx年11月9日

设计新的行为以取代目标行为。首先取得有关人员的配合,运用消退疗法,对求助者的逆反行为不予理睬,暗地里密切注意观察,期待其行为的转变。当行为出现转机的时候要立

即给以口头表扬。然后运用行为契约法与求助者签订协仪,使其自觉控制“逆反行为”的发生,以改善人际关系,养成适当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未来一周协议如下:

1.每天遵守课堂纪律,按老师要求完成各项课堂作业,老师当天在行为契约表上打“√”,完成哪样作业,在哪样作业后面打,放学之前与老师一起总结,表现好的,给以口头表扬。

2.在家有母亲监督,每天完成回家作业,坚持读书30分钟,若完成得好,同样在行为契约表上打“√”,并给以口头表扬。

3.与同学交往情况有自己记录,如果与同学发生争执,自己主动退让,打“√”一次。

4.每天做好课前予习,准备一个问题带进课堂,以便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若问题解决,自己在行为契约表上打“√”。

5.每天遇见老师,主动向老师问好,一周之内为班级同学做一件好事,帮妈妈做家务活两次,并由自己记录打“√”。

6.周末,回忆一周情况,记录下心理感受,以便强化正向行为。如果共计打“√”10次,母亲奖励10元;如果共计打“√”15次,母亲奖励20元;如果共计打“√”超过20次,可由本人提出奖励100元以内的任意奖品。

第四次咨询:20xx年11月18日

对照行为契约记录表,对适当行为实施强化。与求助者讨论这一段时间发生的变化,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有哪些改善,学习上有哪些进步,自己心理上有哪些感受。针对行为的转变,

咨询师给以精神鼓励,并监督母亲兑现诺言。由于求助者的行为改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情绪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对老师和同学不再怨恨,对妈妈不再反感,并表示以后要好好学习,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然后咨询师与求助者商讨下周行动计划,继续记录行为反应,对正向行为结果继续进行强化。 第五次咨询:20xx年11月28日

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咨询师与求助者及其母亲交流上周计划实施情况,继续对心理感受进行反馈,监督母亲兑现诺言。与求助者讨论今后努力的方向,巩固已习得的良好行为,同时向求助者说明过去对他实施的那些奖励,都是为了改变其不良行为的,现在求助者各方面的表现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就不再对其实施金钱奖励,这一点求助者表示赞成,但是提出自己以前喜欢画画,可母亲不让画,希望母亲不要干涉他画画。经过这次事件,母亲思想上开明了许多,她相信孩子能处理好学习与画画的关系。孩子则表示他会管理好自己,争取学习画画两不误。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他人平价

一个月后电话随访,求助者自述现在觉得上学很开心,因为老师指派班长与他结成帮学对子,探讨学习问题,还交到了几个要好的朋友。目前他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还能再

考90分来证明自己。

老师反映,求助者现在学习很用功,作业写得也比较干净,课堂上也能专心听讲,基本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发生与老师对抗行为。

母亲反映,家里安静了许多,因为孩子不再吵闹摔东西,放学回家会主动对妈妈讲我回来了,做回家作业也不用人催促,自己非常自觉,看电视的时间也能自己控制,偶尔忘了时间,经提醒也能接受。

2、咨询师评价

通过电话回访,发现咨询已达到目的,改善了求助者的所谓“逆反行为”,减少了对立情绪,能主动协调好与同学的关系,尊重老师,与母亲的关系也融洽起来,咨询过程完整有条理。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年出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年出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年出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