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同创新的有关问题

关于协同创新的有关问题

一、协同

《新华汉语词典》对“协同”的解释是:各方互相配合或一方协助另一方做某件事。《辞海》对“协同”的解释是:一是指谐调一致,和合共同;二是指团结统一;三是指协助、会同;四是指互相配合。

协同源于希腊文synergós,意为共同工作。所谓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性质的主体,通过协调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

19xx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统一的系统协同学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协同学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导致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相干性即为协同性。

二、创新

《辞海》里讲:创是“始造之也”,是首创、创始之义;新:初次出现,与旧相对。有三层含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三是指创造性、新意。

《管理是金》一书定义“创新”是: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即富有创新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

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评估指标的规定,创新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新描述。

“创新”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公认来源于美籍经济学家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其在19xx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 1

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国际社会认同的特指英文是“Innovation”,有别于“创造”(英文为Creation)和“发明”(英文为Invention)。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创新(Innovation)”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两个:一是20xx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二是20xx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这就确认了“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协同创新

关于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有一说法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除了组织(企业)设计和提供的制度支持外,对于现实或潜在的参与者,能够参加协同创新行为乃至项目的意愿,既与其创新基本实力有关,也与显性或隐性收益考虑和预期有关。

当协同创新放大到宏观层面,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学者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由于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过程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属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重要环节,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对协同创新进行策划实施,意义十分重大。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张力;教育研究,20xx年第7期)

协同创新,主要是围绕创新的目标,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多种创新 2

因素积极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

协同创新不同于产学研合作,两者在实现目标、合作方式、辐射范围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简单地说,产学研合作是开展协同创新的一种模式,可称之产学研协同创新。我们所讲的协同创新更加强调打破行业、领域、地域的壁垒,组织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等多种创新力量通过协同配合,开展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网络式”的全新合作创新模式。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开展协同创新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 张来斌;第五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文集)

四、协同创新案例

综观国内外协同创新经验,较为成功的有美国硅谷产学研“联合创新网络”,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科技园,日韩的技术研究组合和官产学研结合,芬兰、爱尔兰、瑞典等国协同创新网络联盟等,再如我国北京的“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等。

(一) 美国硅谷产学研“联合创新网络”

在美国,硅谷成功的关键,在于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了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

硅谷成功的经验归纳起来离不开硅谷的体制环境,它的成功体现了“制度重于技术”的内涵。比较统一的观点是:首先,以斯坦福大学为首的科研院所和硅谷聚积的大量技术精英是硅谷成功的条件;其次,硅谷有自由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再次,硅谷有不断促进创新和创业的风险投资市场;另外,NASDAQ为硅谷技术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定价机制与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最后,硅谷有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高效而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在以上5点硅谷成功的因素中,以下几点显得非常重要:

1.硅谷的创业文化。“自由竞争”、“冒险创新”、“社区协作”,构成了硅谷发展的三大外部环境因素,具体为:硅谷公司的生产结构是开放型的;硅谷公司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的情况时有发生;加州法律环境较为宽松,使跳槽变得容易;硅谷人容许失败;硅谷人的生活和工作观是“活着为了工作”(Live to work);在硅谷的外国移民特别多;美国的全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NASDAQ)股票市场为硅谷公司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些环境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恰 3

恰是内在的能够体现充分报酬的激励机制,使硅谷得以腾飞。

2.风险投资机制。在硅谷的发展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活动主体是散布其中的公司和一些适应公司发展而兴起的中介机构,其中具有不可磨灭作用的是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是硅谷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条件,它通过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长足发展,进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蓬勃和兴旺。正由于硅谷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风险投资机制,有上千家风险投资公司和2000多家中介服务机构,有斯坦福大学为首的科研院所与充裕的风险资本的结合,才造就了今天硅谷发展的辉煌。风险投资是硅谷成长的“发动机”。

3.知识流动。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的高新技术,在硅谷区域内由政府、学校、研究机构、公司以及一些培训机构之间建立的复杂的网络关系中不断的产生、流动、传播和再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硅谷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们对此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和关注,他们经常深入到学校倾听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时由于硅谷竞争的激烈,使得公司对于人才的争夺发展到了对某些课程进行非常密切监视的程度。

学校或研究机构也会利用各种形式邀请企业家为学生作讲座或干脆让学生甚至教师到公司中兼职,实行了新型的教育体制——“出租”学生和老师,以至于连斯坦福大学的老师这样评价:“硅谷和公司之间有一种绝妙的婚亲关系”。学校一方面完成教育和科研任务,另一方面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的重要性,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使知识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

硅谷公司创新的主体既有来自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授或高级工程人员,也有来自公司的研究和开发部门的工程人员,甚至是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公司内部非研究和开发部门的员工。

除了大学与公司之间的联系,公司与公司之间也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以其他的形式进行联合,有时甚至是在相互竞争过程中发现和开拓出新的产品。研究机构同大学一样不断为公司提供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公司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的联系。一些培训机构则是为公司的运作提供了各种层次的人员,来缓解公司对于人才需求竞争的激烈性。在这里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保持与这里所有的机构之间的联系,而是根据他们的需要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鼓励政策。这些都大大促进了知识在这个创新网络中的流动,使得网络的功能不断强大,区域经济获得迅猛发展。

启示:

1. 大学和科研院所是高科技园区先进的技术源头。大学和科研院所丰富的 4

技术和人才资源,推动了技术的传播、高科技企业的创建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并在研究开发、咨询服务、信息、体制创新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技术源头。

2. 自由竞争是高科技园区成功的关键。自由竞争的制度包括分散、灵活的自主决策机制,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健全、有效的转化机制。高科技的重点特点是不确定因素大,风险大,必须由在第一线从事开发的人自己决策并且自己找米下锅,这样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没有分散、灵活的自主决策机制就没有竞争,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成果和产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高科技园区方面无所作为。制度重于人才,制度重于技术。经济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的建设,是政府的头等大事:第一,调动和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比如,放宽政策,明确产权,充分激励(报酬),允许技术入股,允许企业转让;搞好中国的NASDAQ和产权交易市场,发挥和规范各类非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形成灵活多样的投入和退出机制,为公司企业、上市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放宽留学生回国政策,支持海外与国内的高科技合作等等。第二,政府还应制订对科技园区有力的扶持政策,包括制定人力资本政策、资金援助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市场扶持政策、技术进步政策、外部保护政策以及重视运用法律手段,重视加强规划引导,增进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等许多方面,以有力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科技园区建成具有显著规律经济效益的区域等等。

健全的转化机制使得高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得到迅速有效的转化。转化机制一般包括:中介机构、孵化器、联运机制、分配机制等。健全的转化机制促进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的联动,推动了科技、经济等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科技园区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3. 完善的支撑服务是高科技园区成功的基础保证。完善的支撑服务包括使得发达的交通,畅通的信息网络,充足的电力设备,发达的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以及中介机构提供的优质服务等。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会计、审计、公证、律师、咨询等),利用它来架设起政府、金融机构与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为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完善的服务。

4. 强大的金融支持,对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资金保证。金融支持可以使科技园区很快形成规模,加速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帮助高技术公司规避市场风险,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金融对科技园区的支持作用。风险投资体系的健全完善,满足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对高技术公司实行多种方式的优惠信贷和资金融通,使高技术公司能够用灵活多样的金融工具从资本市场短信到社会资金。

5

5. 充分的报酬激励,是硅谷创新的不竭动力。追求物质利益,为社会创造财富是“硅谷人”的奋斗目标。充分的物质报酬激励是硅谷创新的不竭动力。据此,要建立和完善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多种、多层次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十分重视和善于发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要让这些人享有优先认股权,使他们的私人财产能够得到安全而有效的保护。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调整政策,吸引国外人才到中国创业和投资,鼓励在外华人回国发挥聪明才智。

来源于:1.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治理——美国硅谷的创新网络及其启示(王大洲,姜明辉,李广和;决策借鉴,20xx年04期)

2.“硅谷奇迹”:探源与启示(赵友宝,焦见光,刘建国,李元增;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03期)

3.风险投资在美国硅谷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文钧;全球科技经济瞭看,20xx年第10期)

(二) 北卡罗来纳州的北卡三角科技园

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北卡三角科技园,是继硅谷之后美国最具竞争力的科技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它的成功也是源于官、产、学、研协同创新。

1.三角科学园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三角科学园(The Research Triangle Park)是美国最大的并公认为最好的科研园区。它坐落于美国东海岸,在纽约和亚特兰大之间的中间位置,也是北卡罗来纳州的心脏地区。位于罗列(RMei曲)的北卡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位于达勒姆(Durham)的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以及位于教堂山’(ChaIpel Hill)的北卡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边长分别为45公里、18公里和51公里的三角区,后来,的三角科学园也因此而得名。19xx年北卡成立调研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报告认为“北卡州现在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未被开发的优势,可以吸引科研机构和企业落户州内,并引导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科研中心。而这些州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成长会吸引来现有的工业企业,并在州内发展新兴产业。”19xx年9月成立由政府、大学和企业组成的三角科学园委员会(Research Triangle Committee。Inc,)。到19xx年1月从全州850多个捐资者手中筹集到142.5万美元,成立了新的非营利组织三角科学园基金会(Research Triangle 6

Foundation)来负责管理这个园区。成立于19xx年的三角科学园研究所(RTI)成为了三角科学园第一个人住的机构。从19xx年到19xx年最初的六年,三角科学园发展很慢。只有几个公司在三角园内建立组织,之后,美国卫生部宣布投资7000万美元,选择在三角科学园建立环境健康科学研究院。几个月后,IBM表示将在三角园内160公顷的土地上建立56000平方米的科研机构。从此,三角科学园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平均每年吸引六个新公司和大约1800名新职员。

2.形成三角科学园产业集群的关键因素分析

三角科学园产业集群是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组成的有机系统;三角科学园集群内主要从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环境保护及医药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三角科学园高科技产业集群成长的驱动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四大方面:投资因素、科研因素、产业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每种驱动因素都包含一系列具体子因素,这些子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操作性因素,即产业集群的经营管理者可以直接进行控制和影响的因素;--是外部性因素,即由区域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所决定,无法在中短期内加以改变的因素。研究者对三角科学园集群成长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研究表明:能够成功建立科研园的地区需要具备以下一些要素:(1)已有的科研和高科技实践基础;(2)若干科研院所、医学院或工学院;(3)良好的基础设施:如完善的航空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商务服务网络、大型信息传播中心;(4)集群内需要有大量富有远见的、高效的政界、学术界和商界领袖。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对北卡三角园区的实地了解,笔者认为北卡三角园区获得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政府、大学、企业组成有效的联合管理机构

北卡三角科学园由三角研究基金会管理,基金会则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代表11人组成理事会。基金会负责管理和指导三角科学园的建设和规划,对园区内各单位的内部事务无权干预。北卡州政府相继成立了州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心、北卡电子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此外还有部分联邦政府,以及北卡州政府与大学联合设立的科研机构。这样,州政府有计划地与大学相结合,促进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际上左右了研究园的发展方向,为提高该州经济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官产学研共同管理的模式,一方面为园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有效的引导,为其提供相应的推动政策,可以利用政府力量弥补企业发展中后劲不足的缺陷,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性的科研智力环境;另一方面,共同管理也避免了政府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激发了大学和企业界的活力。

(2)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积极参与

三角科学园恰好位于罗利(首府)、达勒姆和教堂山三个城市的中心点上;每 7

—个城市都拥有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罗利拥有创建于1887年的北卡州立大学,是美国较大的公立科研高校,学校共有大约3万名学生和1806名教师。作为国内公认的科学技术领跑者,北卡州立大学在农业和工程方面保持长久的实力;其学科分布在125个研究领域中,在这些领域内具备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达勒姆拥有创建于19xx年的杜克大学,杜克大学是一所规模中等的私立大学,共有12000名学生(其中,近一半是研究生和专业学生)和2500名教师。该大学最突出的优势是医学中心,杜克的医学中心建于19xx年,包括一所医院和多种临床、训练、研究项目;此外,杜克大学在生物医学和工程方面具有相当实力。教堂山则有北卡大学,它建立于1789年,是州内最早的公立大学。北卡大学目前共有27000名学生和3100名教师。北卡大学共拥有71个学士学位点、110个硕士学位点及77个博士学位点;在北卡大学的学科中,生物医学和计算机科学具有十分雄厚的科研实力。

北卡三角园的持续发展是集群内产业不断升级与创新的结果,以原有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域发展成为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是其产业升级与创新的基础与核心。大学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科研攻关,研究出的科研成果迅速移交给专门的研发机构进行开发,开发出的新产品很快移植到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便成了高科技产品。这种结合不仅出成果快,开发周期短,而且能有效地实现集群的持续升级与创新,从而避免集群陷入刚性发展的困境。北卡三角园的科学家始终站在本学科前沿,牢牢抓住世界科技发展主流,如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工程和生物技术蓬勃兴起,三角园建立了几十家大大小小的网络和生物科学研发机构。进入21世纪,三角科学园的研究方向又集中于生命科学领域。20xx年,北卡州生命科学行业吸引的风险资本总额高达2.35亿美元,在全美50个州中名列第四。同时,该地区共有111000名大学生,雄厚的人才储备为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源。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区域内的集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区域内企业的诞生、创新和发展,而且能够大力吸引区域外的先进知识、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入、着陆和根植。

(3)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与基础服务设施

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所产生的低成本优势。集群内企业通过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减少了所分摊的社会管理成本,同时由于产业区企业的地理临近性和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产业区内弥漫着大量的专业信息,马歇尔将其称之为“产业氛围”。同时由于企业之间的网络活动加剧了信息的流动,减少了信息的搜寻和获取成本。利用产业区企业之间的地理接近性也可以节省相互间的物流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运作成本。北卡三角科学园毗邻大学和研究机构,有良好 8

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的交流研究和协作,以及图书、情报、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共享。科学园产生的这种聚集效应,如同一所综合性大学,可以提高科技研究开发的整体能力,充分吸引各种企业、机构入园,从事微电子、生物、医药及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可以说,园区已建立起了一个组织网络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其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配置要素和资源,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在园区,有大量的非营利组织活跃于其间。这些非营利机构大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企业、研究机构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园区还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服务公司。这些服务机构大多有自己的实验室,它们通过对已有软件与硬件的创新型组配,创造出新的生产设备系统和产品。

与此同时,园区内的企业也乐于参与基础设施与中介组织的建立。三角科学园也通过增强社区特色和提高生活质量,对地区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许多三角科学园的公司致力于社区建设运动,包括支持教育,捐赠电脑和其他设备,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三角科学园区的基础设施也是相当完善的。在RTP区域内有超过130万的居民,这些居民,通过由州内的高速公路和其他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快捷地联系。同时,州内的罗利一达勒姆国际机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机场已经于20xx年上升为全美成长最快的大型机场,在全美排名第二;完善的公共设施为园区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是园区成功的关键因素。

4.北卡三角科技园的竞争优势来源

(1)知识在园区内得到有效的转移、传播

在三角科学园,知识的转移、传播直接影响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绩效。在三角科学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成员企业在地理上的邻近,为他们分享知识提供可能。某一企业通过创新开发所获得的关于产品生产的技术以及产品的市场信息等新知识,很大一部分外溢出去,成为集群的公共知识。大学和科研院所在促进研究与开发活动、吸引有名的学者和优秀的研究生、吸引高技术公司、吸引政府投资培养人才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企业聘请院校的专家到企业做顾问或咨询人员,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或直接吸收成果。目前,在受雇于园区的专家中,超过1/4来自三所大学;大学为园区培训员工,提高园区员工水平与技能;大学通过中介机构,迅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园区企业赞助三所大学科研经费等等,双方已形成长期、高端、多赢的合作关系。

在三角科学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所有的知识可以通过组织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互动来转移,但是非正式网络是知识溢出和知识交流的主 9

要渠道。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他们可能共有一个供应商,一个客户;其员工也可能是邻居,朝夕相处,因此在园区内知识传播的速度很快,转移的成本很低。这种知识传播渠道的建立,对于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应对快速变迁的技术和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聚为知识溢出提供温床,而知识溢出是集群创新发展的源泉。

(2)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网协作

三角科学园的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组织特点适合采用网络的形式。高新技术企业要获得规模化发展,必然要求与其相关的企业同时发展。其产品创新也需要多种技术的协同创新,这种协同创新的特点使得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缔结网络来寻找技术支持和所需产品。园区内创新的参与者会依据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信息和技术进行处理,并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通过网络扩散、外溢。同时,由于园区内中小企业居多,它们在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技术、质量、成本优势,而且要利用园区的空间优势,跳出本企业的圈子,加强企业协作,建立网络组织,在技术合作、人才交流、产业关联、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集群的整体优势。

三角科学园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高,产业链上不同专业化部门的企业通过协作来完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小企业接受大企业的业务转包;而企业进行业务转包的目的,主要是加强专业化和减少生产成本。园区同一领域企业的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技术和人才的流动越快。技术和人才的超流动性,既是推进科学园专业化的诱因,也是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角科学园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是高新技术企业。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具有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等特点,高新技术企业也因此而具有更加强大的聚合力。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个企业的竞争战略也由原来的单纯竞争关系逐渐发展成为竞争与协作协同发展的趋势。而加上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是从作为智力资源密集的大学或科研院所直接繁衍而来,与这些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这使得园区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作为地区研发中心,三角科学园内有145家公司,其中大部分从事高科技产业。从公司数量上说,制药、健康服务和医疗设备类企业最多,总数超过了35家,雇佣员工接近7000人。这样的高集中度反映了杜克大学和北卡大学等院校的科研实力,这两所学校都开设医院、医学院、护理学院和生物医学相关研究项目。第二集中的产业是rr(Road Runner,是易驰车载电脑中可选配程式,用来管理软硬件资源的中控软件)、计算机和电信业,超过25家企业,共雇佣2万余人。三角园中的其他产业,比如环境科学和生物机构,也占有重要比例,也反映了该地区高校在这方面的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20xx年,三角园最大的12个公司雇佣了30150名员工, 10

意味着剩下的7335名员工分布在133个相对小的公司。事实上,三角园内42%的公司雇佣员工不足10个,其他大部分公司把业务分成许多份。这反映了北卡三角园历史上重视吸引大公司的分部进驻这里,而不是创建中小型企业。绝大部分公司的员工都接受过研究生或大学教育。这也是三角园地区平均工资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三角园与周围大学建立友好关系的结果。

(3)社会资本

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或多个主导核心企业,通过该主导核心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素质就是社会网络。三角科学园园区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核心企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带动了一系列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与企业的协作、员工的交流、中介组织等方式形成了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资本使集群内的人才、知识、技术、信息自由流动。社会资本的核心是网络与信任。网络中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相互流动,激发了集群活力。高流动性增加了网络的密度,强化了它们作为传播渠道的作用。同时无形的社会资本使产业集群被难以复制和模仿,提高了集群竞争优势。不同的产业集群处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中,社会背景由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惯例构成,社会背景是历史积累形成的,它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存量,这种不同历史、不同社会形成的社会存量差异使得产业集群的复制变得不现实。更重要的是,集群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区内的竞争与合作的平衡,有些时候是一种零和博弈,如果产生无序,将会使整体环境恶化;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本起到了很重要的协调作用:如何提高既竞争又合作的动态博弈均衡水准,社会资本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由此形成企业间的协作网络。同时,也加快了产业集群化步伐。

三角科学园从与周围地区,尤其是与大学的良好合作关系中得到了许多好处。在园区内,接近90%的公司表示与周围大学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如超过80%的园区公司重视从周围大学的毕业生中挑选员工;并且,超过70%的公司重视员工的培训;其他的校企合作形式,包括文化、社会方面的合作以及咨询服务等等。

相应的,大学也像企业一样,很重视与三角园内企业的关系。超过85%的大学校长把三角园内的企业看作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接近70%的校长认为三角园的企业是学生实习和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场所。同时,近一半的校长把三角园内企业看作学校访问学者、支持资金和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

5.启示

(1)围绕优势产业定位,积极推进产业规模化和园区特色化

北卡三角科学园是政府催生形成的产业集群。政府政策和产业关联是政府催 11

生型产业集群成长的最主要的动力机制。在其成长过程中。政府从土地提供、税收减免等方面,对园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120世纪砸年代中期,州政府利用美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机会;吸引美国环境健康科学研究院和IBM进驻园区。这两个机构的进驻,吸引了一批科研机构和企业进入园区,成为园区发展的拐点,从而为园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产业集群的培育过程中值得关注韵是政府的作用。北卡三角科技园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正确平衡和处理好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表现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产业指导、制度设计、公共设施等。具体来看:一方面:园区对外界的吸引力取决于其环境,如生活物质环境、投资环境、智力环境等,这往往需要政府的参与才能营造,尤其是在园区发展的初级阶段。如在生话服务环境方面,政府很难说服私立机构对建筑、住房、交通运输等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投资以刺激当地的需求。没有政府机构强有力的支持,没有风险投资基金和良好的体制环境,公司在许多领域是很难作出、高风险的投资举措的。另一方面,政府营造的整个政策软环境更是整个园区运行中至关重要的。政府通过制定税收、金融、土地、规划、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可以更好地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推动园区的发展。

(2)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三角科学园的实践看,要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必须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中介组织等组织及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合作与交流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一个绩效良好的区域创新系统是:政府行为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企业等区域内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建立科技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使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目前,科技园区的创新环境与区外相比,确实显示出了自身的优势。但与三角科学园等国外发展较好的园区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如北卡三角园区建立之初,北卡州在当时经济萧条、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规定园区只需向所在的县政府纳税,不再同时向所在市政府纳税,为RTP减轻税赋,刺激园区发展。同时,北卡州政府成为美国第一家提供资助基金给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实验室来推动科技创新的州。另外,政府还通过“北卡小企业项目”“绿色企业支持”等形式直接对高科技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州政府对到园内开业的企业提供10万到50万美元的低息贷款,贷款的期限长达7年,贷款年利率仅为政府债券利率的一半或为固定的5%。同时,中小企业局还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12

因此,科技园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成长,更关键的还是要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一方面要按照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完善园区管理体制,防止服务功能的退化,避免行政化;另一方面,要促进各园区内的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之间长期正式与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并鼓励敢冒风险、富于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和容忍善待失败的宽容精神,进而在区域内形成“创新的空气”。

(3)建立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最大作用是帮助新建的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投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质优价廉的技术、投资、管理等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初期的竞争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例如,三角科学园通过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合同研究为企业和政府服务,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建立各种建立专业化服务机构,建立各种设施的共享机制,为RTP企业服务,等等。因此,要加快建设研究与开发、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综合业务服务等四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创新性企业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同时,要重视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创业服务中心应该拓宽孵化企业服务的范围,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孵化企业服务的范围,要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创业的风险和成本。

(4)选择适合的创新策略,推进集群的技术创新

三角科学园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有效的创新运作机制。例如采用非营利的基金会运作,鼓励三所著名研究型大学与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推动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因此,在推动集群的创新发展中,要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研究所、企业和非营利机构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对于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还应该注意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有效策略。第一种策略是引进创新。对于那些规模较大、资金较雄厚、技术力量较强的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引进模仿创新模式,可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从中掌握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从而大大节约时间和研究经费。第二种策略是合作创新。利用产业集群内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密集的优势,探索一条合作创新之路。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区域性、专业性技术中心的合作,可以降低开发成本,分担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风险。

——美国北卡三角科学园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及其借鉴(孙科;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xx年01期)

13

(三)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

20xx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成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市加大了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形成了一系列推进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新举措。中关村示范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发展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中国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中国高科技创业和投资的热土、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先行试验区、中国培养和聚集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其做法如下:

1.统筹协调,五大新举措助推中关村创新

国务院同意中关村开展“1+6”系列新政策试点,成为中关村发展新的重大里程碑。

“1”是指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为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密集优势,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协同创新,北京市会同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即首都创新资源平台)。首都创新资源平台下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审批联席会办公室、科技金融工作组、人才工作组、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工作组、政策先行先试工作组、规划建设工作组等6个具体办事机构,负责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对跨层级审批和跨部门审批加强协调和督办,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共有19个国家部委的有关负责同志和北京市29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采取一条龙服务的方式,集中办理股权激励试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等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服务的有关事项。

“6”是在中关村深化实施先行先试改革的6条新政策。国务院支持中关村的6条新政策包括,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改革、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科研经费分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做出了新的制度安排。国家有关部门与北京市加大工作对接力度,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

今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xx年)》,并已正式印发。规划纲要的批复实施,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在提升 14

持续创新基础能力、搭建产业创新发展平台、集聚整合核心创新要素、推进开放创新与合作、统筹规划空间布局、营造创新友好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示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强保障。

2.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大力聚集高端领军人才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支持中关村在全国率先建设人才特区,并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目前在中关村企业中,博士、硕士约12万人,海归人才近万人,北京市中央“千人计划”人才85%以上在中关村地区;创业类“千人计划”人才39人,占全国总数的1/7。

发布实施示范区条例,进一步完善法制环境。去年12月23日,北京市发布实施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条例从创新创业主体、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人才资源、科技金融、土地利用、政府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规定,为中关村示范区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提供了法制保障。

启动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激发高端创新要素活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将在不新占用土地、不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协同创新。近期,已经实施了龙芯处理器、大型复杂激光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启动了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北邮信息网络产业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关村航天科技、中关村航空科技园等一批创新产业园建设。

在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的直接领导下,启动了未来科技城的建设,服务国内大型中央企业,吸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位居前列的民营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海内外一流大学和创新人才的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入驻。目前,已确定神华集团、国家电网公司等15家中央企业入驻园区。

3.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实现八大突破

股权激励:目前,已有350家单位参加试点,其中中央属单位146家,市属单位204家。

科技金融:中关村股份代办报价转让试点已挂牌和通过备案企业总数达到81家。14家商业银行在中关村设立了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信贷专营机构,开展信用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国银行推出了“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目前已达177家,其中20xx年新增上市公司39家,创历史新高,32家公司在境内创业板上市,初步形成“中关村板块”。中关村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1/3左右。

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已分4批选择了161家单位的252个重大项目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并已将试点项目的申请与评审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 15

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中关村高校、院所和企业承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达968个,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大部分核心任务。

研究制订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先后出台了有关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试点等政策文件,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成本,提高了企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北京市和军队有关单位已分11批采购了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99亿元,军队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超过7.3亿元,有效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

工商管理改革试点:国家工商总局为中关村出台了企业登记、商标战略、信用体系建设等43条试点政策,工商总局商标局专门设立了驻中关村办事处。中关村示范区获批成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目前注册商标总量达到51427件。

实施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正式启动了中关村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工作,已有15家拟设立的社会组织申请成立为无业务主管单位的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或基金会。

4.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威

北京市制定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2010-20xx年)》(京办发[2010]15号),全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和做强做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5.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去年4月1日,北京市重组设立了中关村发展集团,探索通过政府股权投资方式,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了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统筹机制,市级财政统筹资金规模从5年300亿元增加到500亿元,通过政府股权投资、投资补助或贴息等方式,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设。目前,国家一类抗癌新药、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经落地。

6.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

“十百千工程”确定了首批123家重点培育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建立了市有关部门和相关区县联合支持的工作推进机制。围绕首都发展和城市管理中的关键问题,组织企业参与关键技术应用和示范工作。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瞪羚计划”,已认定525家瞪羚企业。支持产业联盟带动一批企业承接 16

重大工程。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新取得了20多项国际领先技术,主导创制了国际标准76项、国家标准590余项。

7.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研究编制示范区空间范围和布局规划,重点加强以海淀北部和昌平南部地区为依托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后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建设。加强产业布局调控,支持在高端产业聚集区内落地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解决上市企业用地需求。

20xx年,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1.55万亿元,同比增长20%,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6。目前拥有近两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0xx年收入过亿元的有1360家,比20xx年增加107家。技术合同成交额1579.5亿元,同比增长27.8%,占全国的40.4%,80%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与十余个省市和国家高新区签订了战略协议,连续3年举办中关村论坛,进一步提升了中关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国际影响力。

五、结束语

纵观全球,无论是源于政府引导调控下的外部需求驱动,还是参与各方内在利益驱动,协同创新已成为全球趋势,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随着技术创新复杂性的增强、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受到各国创新理论家和创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实践,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环顾国内,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各省市竞相探索的新型创新模式。我国载入史册的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重大技术攻关,无疑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的成果。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当前我国的协同创新模式显然不可能完全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协同创新的经验,将我国拥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全社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势。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通过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 17

学术积累和发展前景、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院校,其中一些院校和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具体表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等,致使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而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因此,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就是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利用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高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创新力量和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相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