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立论

辩论立论

主线分析:

1、概念诠释:“不知应知不知

行为人是主要因素

2 客观事实后果的存在

主观意志不能改变客观存在

3、价值升华:利用正方的立场批驳其不利影响

一辩立论: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大家好,我们说这个世界上,有人好心行善却成坏事,有人无心之失酿成恶果。明知故犯当然不容于世,那么因不知而造成的恶果就能说没有“过”吗?我方认为“不知者也为过”。下面我方将综合逻辑学和康德的道德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对方辩友在立论中对于“不知”的定义错误。

我方认为“不知”分为三个层面。

其一,“应知不知”,就“不知者”而言,对于职责之

内本应该知道的事情,不知,这本身就是一种过错,由不知而

导致的不良后果更是错上加错。司机因为不知道方向而出错,能说他不为过吗?其二,“不必要知而不知”,“不知者”由于自身知识的不健全和不可预测,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不良后果,“过”归咎于“不知者”。其三,“不懂”,由于不知晓文化差异,社会背景及风俗习惯等所造成的客观不良影响,“过”也理应归咎于“不知者”。我们在“不知”的状态下向一个美国人询问他的收入,难道不是不尊重其隐私权的过错吗?

第二,当“不知者”直接或间接的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

成为客观事实时,“过”应当归咎于“不知者”,即“不知者也为过”。

这里我们要抓住三点;,其一,我们强调“不知者”

是导致不良后果的主要因素。其次,我们要重视已成客观事实的存在。再其次,主观上的“不知”并不能影响已成客观事实的改变。 第三,对方辩友依据主观上对“不知者”的谅解和宽容,而导出能够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样的观点我们能信服吗?根据哲学家康德的道德理论第一原则,如果要判断一个行为准则是否是道德的,应该首先将它推广到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假定,当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奉行这种行为准则时,对社会所带来的利与弊的后果即为判断是否道德的标准。

按照对方辩友的立场,“不知者不为过”,有过者就会

以“不知”为借口,紧紧抓住这个救命稻草,推脱和逃避过错,那必将引发责任感缺失,社会有失公允,法律遭到践踏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人人都以“不知”自保,出了过错归咎与谁呢?如果违法者皆说自己是法盲而无过,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呢?如果仅凭“不知”就可以逃避过错的话,那我们如何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如何在一个缺乏责任感和法律公平的社会生活呢?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不知者也为过”。

 

第二篇:辩论之立论的程序化

立论的程序化

目录

正文 .................................................................................................................................................. 2

1、关于辩题范围划分 ............................................................................................................. 3

1.1 给辩题换个说法 ........................................................................................................ 3

1.2 不合理的辩题划分 .................................................................................................... 4

1.3 如何被认同 ................................................................................................................ 6

2、关于“退到底线”的思想 ................................................................................................. 7

2.1 稳定范围及每种论点攻防讨论 ................................................................................ 7

2.2 “退让”的思想方法 .............................................................................................. 10

3、划定问题域 ....................................................................................................................... 15

4、立论的程序化 ................................................................................................................... 16

1

正文

这里先把之前一篇文章“关于合理立论的讨论”的七个结论放在这里:

1、 若要自己的辩题为真,必须让每个关键词均成为辩题成立的约束条件。

2、 论证的N个前提条件,不可有任何一个前提条件既可以推出我方观点,又可以推出他方观点。而且,不可有任何一个前提条件既可以驳倒他方观点,又可以驳倒我方观点。

3、 立论应该给观众产生一个稳定决策。

4、 最靠近论证辩题为真的那个前提条件必须能必然论证辩题。

5、 若关键词的定义要让观众认同,则在关键词的该定义之下,至少存在另一个实例是已经被观众认同的。而且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说明,该实例与该关键词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事物。

6、 对方所有关键词的定义之下必须有存在的实例。

7、 双方辩题的现实情境一定都是处于困境中的。

然后我们把前四点换成通俗点的话就是:

1、 是不是每个关键词都用到了呢?

2、 这个论点是不是既能论证我方观点又能论证对方观点呢?或者是不是既能推翻对方观点又能推翻我方观点呢?

3、 我们的立论有没有讨论出来:“稳定的路在何方”?

4、 有没有论点或者标准本来就跟辩题没有那么明显的关系呢?

后三点我们下面详谈。

2

1、关于辩题范围划分

1.1 给辩题换个说法

辩论之立论的程序化

X 轴 自由变量

图1 辩题模型

现在先解释一下图1的辩题模型。

先举几个例子,然后总结:

1、 艺术商品化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论证:艺术商品化利大于弊

合理的立论应该是:应该有些东西商品化利大于弊,有些东西商品化弊大于利,而不巧的是,艺术刚刚好属于那类商品化后利大于弊的那类。

而至于哪些东西商品化利大于弊,哪些东西商品化弊大于利,以及为什么艺术属于商品化后利大于弊的那类,则是我们需要论证的。

这里,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就是决策变量,表示“观众啊,你觉得是哪个?” 商品化是固定变量,表示“我们就是探讨这个问题”

艺术是自由变量,表示“可以商品化的东西有很多,艺术只是其中一个”

2、 网络语言丰富/污染了语言

论证:网络语言丰富了语言

合理的立论应该是:应该有些语言可以丰富语言,有些语言可以污染语言,而网络语言刚刚好属于丰富语言的那类语言。

而至于哪些语言可以丰富语言,哪些语言可以污染语言,而网络语言又是怎么属于丰富语言的那类语言的,则是我们需要论证的东西。

在这里,丰富、污染属于决策变量,表示“观众啊,你觉得是哪个?” 语言(最后面的那个)属于固定变量,表示“我们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网络(语言)属于自由变量,表示“语言的类型有很多种,网络语言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3、 高福利有利于/不利于激励工作热情

合理的立论应该是:应该有些福利有利于激励工作热情,有些福利不利于激励工作

3

热情,而高福利刚刚好属于有利于激励工作热情的那类。

4、 婚前财产登记有利于/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

合理的立论应该是:应该有些东西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有些东西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而婚前财产登记刚刚好属于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的那类。

注意,不要把“婚前”单独分割出来,因为观众会认为财产登记对婚姻关系就不好,所以这个辩题其实打的是“财产登记有利于/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

5、 独立性/依赖性是80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征

合理的立论应该是:应该有些大学生的普遍特征是独立性,有些大学生的普遍特征是依赖性,而8090后大学生刚刚好属于那类普遍特征时独立性的。

也就是把这种合理的立论化成一般的数学表达式,就是:应该对于有些x,f?x??a;而对于另外一些x,f

类x。其中y?

?x??b。而不巧的是,我们讨论的x0,刚刚好属于f?x??a的那f?x?,y??a,b?。 x0就是我们上面谈过的自由变量。y就是决策变量,f就是固定变量。

这个方法就是中学学过的控制变量法。

决策变量很好找,两个辩题之间不同的地方就是。而自由变量和固定变量要划分清楚,划分的依据就是,辩题中的哪部分的成立不成立是不用辩的,观众都承认,问题的核心不在那里。问题的核心要划分在自由变量里,非核心的部分,即共识的部分划分在固定变量里。

但是有时候,要找到能让f?x??a的那类x,以及让f?x??b的另外那类x,是比较难的。就比如“网络语言丰富了语言”,要找到同样丰富了语言的语言,倒是蛮简单,可是要找到一个污染了语言的语言,确实不容易。我们最后只找到了一个,就是第二次汉字简化。但是虽然难,还是要尽量去找,因为如果找不到,就要面临后面的危险:

1.2 不合理的辩题划分

先给出合理立论的第八个必要条件:

立论中,不可以有任何一个关键词的不加证明地给出的定义,或者任何一个不加证明地给出的标准或论点,是可以让辩题因为它而直接推导得出该方观点得证。

也就是,如果不加证明给出的定义、标准、论点,都算做对辩题讨论范围的一个主观意志的划分,而如果辩题的成立仅仅是依赖于这样的划分的,那就必然说明这个划分是有问题的。

以“高福利不利于激励工作热情”为例,如果我们讨论的高福利的“高”的意思是,高于合理的程度,也就是讨论的是不合理的高福利。而这个对于“高”的定义只是由主观给出的,并没有任何的证明,所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对辩题的主观划分,而按照这个划分,辩题直接就得证了:既然不合理,那还怎么能有利于?

在这样的划分之下,有利于的那一方就不用辩了。所以黄执中给出的一种对于这种划分的驳法就是:您方是要让我方证明,在福利已经高的不合理的情况下,它还能有利于激励工作热情,对不对?

4

后面的追问是我加的:对方如果说对,那我们就问:“那请问这样我方还有什么证明的必要?这个辩题还有什么辩论的必要?”这样,这个划分在评委心里就破了。

对方如果说不对,那对方的这个划分就破了。

对方如果说:“不是啊,事实就是这个样子”,嘿嘿,我上面写的“不加证明地给出的”就是为了防这个,我们接着就可以说:“不好意思,您只是告诉我事实是这个样子,您能不能给我论证一下为什么事实是这个样子?”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论证“人性本善”,对“人”的定义:但凡是人,本质都是善的。 这个例子非常极端化,因为这个对“人”的定义,就是辩题的意思,这种划分一结束,辩题不用辩自然成立了。

驳法跟上面一样。额外地,对方如果说:“啊,这不是我们说的,是孔子孟子说的”,我们就说:“那如果因为孔子说了,就证明事实就是这样了,那我们还有辩论的必要吗?我们辩论就是想要知道,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到底凭什么去相信一个没有被证明过的东西它就是那个样子?”

还有更多的情况是不太明显的,比如黄执中打的“民主是/不是普世价值”里,论证“民主不是普世价值”的一方,合理的立论是:有些东西是普世价值,有些东西不是普世价值,只不过民主刚刚好属于是普世价值的那类东西。

然而,按照反方(也就是不是普世价值的那一方)的立论,就没有什么东西是普世价值了,但是要正方直接论证反方的立论最后推出的是“没有什么东西是普世价值”比较难,所以黄执中就采用了一种标准的问法:那您能不能给我举出一个东西它是普世价值呢?

这种问题的精妙在于,如果反方举出来,就相当于给正方找了一个东西是反方承认普世价值的,这样一来,正方就可以论证“那民主跟那个东西本质是一样的”。

而如果反方举不出来,那就是上面说过的:“那您方是要我们证明,在根本就没有普世价值的情况下,民主居然是普世价值吗?”

但是初学这种问法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就是,问成了“您能不能给我举出一个东西它不是普世价值呢?”

一字之差,意思截然不同,但并不是说不能这样问,只是这样问,问的目的就不一样了,后面会有说明。

也就是,按刚才那种问法,我们要让对方举的那个东西,是我们的辩题里的有的,而不是对方辩题里有的。

所以到现在,我们可以说说上面提到的危险是什么。就是如果我们找不到一个x,是让

(f?x??b代表对方的观点),那也就是说明,我们很有可能事先对x的划分,f?x??b的

让它的定义域之内已经不可能满足f?x??b,这样的辩论就没有意义了,就会被对方用上面的驳法反驳到我方无话可说。

这样也就说明一个道理,一方的立论最强的时候,恰恰很可能就是它最弱的时候,因为它很可能太强了,强到让辩题不用辩论了,这样它的整套立论就会变得没有意义,然后就输掉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当年的“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如果论证“金钱是万恶之源”的武大问对方一个问题:“那您可不可以举一个万恶之源的例子给我听”,不知道对方会怎么

5

答。

但是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样的反驳的力度来自于:他们对辩题的划分的可信度不够,也就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质疑“为什么你们的定义或者标准是这个样子的?”,而有充分的理由质疑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明明知道有别的可能存在,比如:

不合理的高福利就叫高福利,别的可能:好像有合理的高福利耶~

不善的就不是人,别的可能:好像恶的人也是人耶~

这就叫做对辩题的划分可信度很低。

黄执中对于这个有个正面质疑的套路:

1. 请问对方辩友,您告诉我xxx,那有没有yyy的可能?

1.1 哦,您说有,那您能不能给我证明xxx和yyy的比例各有多少?

1.1.1 如果yyy有足够的比例,那为什么我们单凭xxx就判断您方辩题

得证?

1.1.2 如果您不能告诉我们xxx和yyy的比例,那您方告诉我们,单凭

xxx您方辩题就得证,您方的信心从哪里来?

1.2 哦,您说没有,那我给您举个例子(那我给您举个数据),这个是不是yyy?

1.2.1 哦,您说是,跳到1.1

1.2.2 哦,您说不是,没有关系,观众和评委都应该知道是不是了。

但是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个人认为,真说不好有些辩题是由一个真理直接支撑的,有些不加证明的前提它还真就不用证明。但是即便是这样,也摆脱不了辩题总是要让人来辩论的,一个让辩题没有可辨之处的论点,一定是不合辩论的宗旨的。辩论的Logo搞个太极的标志还真是没错。也就是辩论的宗旨不允许任何一方真正胜利,两方必然是相生相克的,损有余而补不足,不足胜有余,一个立论越强,也就越弱;而越退,可能就是越进。

不过至于如何让一个很有道理,很强的立论能够真正弱掉,那是后面探讨的话题。

1.3 如何被认同

接下来要说一说刚才“您能不能给我举出一个东西它不是普世价值呢?”这种问法的功用在哪里。

这里再次重申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被周玄毅、黄执中说过,字都没什么差别。

就是,你要让别人认同A,一定要拿出一个别人已经认同的B来,然后说明B和A在关键性质上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让别人认同“网络语言没有污染语言”,我们就说“英语没有污染语言吧?”,然后说明:“那网络语言和英语是一个道理撒”。

这就是类比是王道的真正含义。

凡是要证明的东西,最好找个类比。

有些东西能直接证明,而且证明简单,可以没有类比,但最好有。

有些东西能直接证明,但是繁琐,必须有类比。

有些东西不能直接证明,必须有类比。

然后“您能不能给我举出一个东西它是普世价值呢?”这是在试图证明“民主是普世价

6

值”,功用以证明自己为主,反驳对方为辅。

而“您能不能给我举出一个东西它不是普世价值呢?”这是在试图说明“您方的普世价值定义之下,没有对应的具体的普世价值”,更通俗点就是“您方的普世价值的定义是个虚的,没有实际作用,即便证明了您方辩题又怎么样呢?”功用是反驳对方为主。

然后把《关于合理立论的讨论》里面的七个结论的第五个、第六个和第八个就换成:

5、我们的关键词的定义下,有具体的事物对应吗?要让观众认同的东西,有类比吗?

6、是不是因为我们对一个关键词的定义,或者因为我们的一个标准,让对方的辩题连想要“部分证明”都证明不了了呢?(比如,我们论证“民主不是普世价值”,对方论证“民主是普世价值”,那么表示有些东西是普世价值,有些东西不是普世价值。也就是不管我们的普世价值怎么定,应该至少有一些东西是能让“xx是普世价值”成立才对。而不能是: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是普世价值)

8、立论是不是由一个未加证明的东西直接证明的呢?这个未加证明的东西可信度有多高?

2、关于“退到底线”的思想

2.1 稳定范围及每种论点攻防讨论

我来仿照解高考题的“正确率”与“速度”的标准,给一个靠谱的立论下个定义,就是能尽快地在评委心里稳固下来,也就是“稳固性”与“速度”。之所以说“稳固性”不说“正确率”,原因有两点:

第一, 没有绝对正确的论点,评委心里会攻击我们的观点。

第二, 对方会攻击我们的论点。

我们先来谈稳固性。

这里先借鉴微积分里面的一个级数收敛中的一个知识来谈一下。(只是借鉴,不是照搬,所以不一样)

R

X

辩论之立论的程序化

图2 稳定边界

注意,以下提到的y? f?x?跟上面的y?f?x?是截然不同、毫无关系的两件事。

f?x?很有趣,它有一个特性叫做稳定性,当x在X轴上从0如图2,有一种函数y?

7

开始往正无穷大走时,在x<R的时候,函数y?

数y?f?x?一直是稳定的;而当x>R的时候,函f?x?就不稳定了,就开始发散。X越大发散得越快,x到无穷大的时候,以最快的

f?x?发现自己是不稳定的时候,说明x一定是大于R的,如速度发散。 而反过来说,当函数y?

果它想要让自己稳定,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x一直往0的方向退,直到什么时候觉得稳定了,那就不用退了。

而辩论,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

最简单的辩论就是我们只要对应自己的观点列出一大堆论点就好,这些论点也许我们自己能相信,不过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想让别人相信,别人会不会相信。

也就是在别人眼中,因为对问题观察角度的不同,我们并非所有的观点都能在别人心中站得住脚,注意,我这里并不是说有些观点从绝对的意义上讲不成立,而只是说在别人心中未必成立。因为如果是要想在绝对的意义上成立,那就不用辩论了,自己研究就好了嘛,既然要让别人认同我们的论点,我们就要把握好我们的论点在别人心中的功效。

我们能列出来的论点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我只列了5种典型情况)

1、 事实上就没什么道理的,但是乍一听貌似还有点道理的;

2、 事实上感觉有那么点道理,但是不确定,也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接受的;

3、 事实上有道理,但是别人接受不了的;

4、 事实上有道理,别人可能不想接受,可是不得不接受的。

5、 事实上有道理,别人很好接受的。

这是我们能列出来的论点,但是我们要想到,对方也恰恰会列出这么多论点。

而就是我们双方都知道对方会列哪些观点的时候,我们要分析,我们要留给评委什么样的观点让他们听?(其实说到这里,已经是个博弈的概念了,就是我们必须分析我们与对方的可能会采用的策略,最后综合双方的情况,给出一个合理的策略)

我们先分析自己这一方,这5种观点里面,我们要放上场的有哪几种?

第一种论点的典型例子是武大的“金钱是万恶之源”的论证,估计他们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说的论点,但是这样的论点毕竟被放上了国际比赛的冠军赛场。

这种方法,就是辩题极其劣势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诡辩”。

但是诡辩的论点,放到场上,永远是下下之策

原因有二:

1、 这种论点就是相当于把软柿子放到对方手里让对方捏,就是把头放在对方刀下

让对方砍,就是明知对方会怎么拆自己的论还要把论放在对方手里让对方拆。

如果单纯是演讲,或许还能糊弄过观众,可是一旦有对方稍微有力一些的质疑,

这样的论在评委心里绝对稳不下来。诡辩得越厉害,死得越快。

2、 因为金钱不是万恶之源的论几乎已经强到了极点,所以要让这么强的论尽数落

空,弱到极点,也是有办法的。后面会详述。

第二种论点:事实上感觉有那么点道理,但是不确定,也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接受的

8

这种论点我个人认为是辩题分析了半天感觉有点难受的时候最容易提出的论点,因为觉得纠结,不想深究了,也就只能提出一些有点优势的论点,然后把这些论点强推。对于对方可能问到的比较疼的问题,也就是比较散的去反驳。

但是个人感觉,说实在的,最容易输在立论上的就是这种论点,因为第一种论点目标还算明确,就是诡辩,迷糊观众。而这种论点完全没有想要迷糊观众,反倒是很容易让观众觉得像鸡肋,说扔也就扔了。对不对且不说,最关键的是很可能没有切到要害。原因就是没有想透彻。所以这种论点多半属于没有处理清楚的论点。

这种论点的第二种情况,就是立论结构中大部分是清晰的,大部分论点(也就一两个啦)都比较有力而简洁,而只有剩余的一个说不清楚,貌似对己方有优势,而又论证不清楚。这种情况下,个人推荐放弃剩余的那一个论点。因为我们想要保证我们论点在评委心中的稳固性,如果有一块论定是很软的,那我们立论的可信度在评委心里很可能就从100%降到66.7%,论点不在多在精。

这种论点的第三种情况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扯不清的那种论点,在攻击战场上,我们丝毫占不到赢面,至多能打个平手。这种论点,对于我们的立论在评委心中的稳固一点好处都没有,只能让评委感觉在这一点上双方的立论都有话说,直接把这点从双方的可信度里都划掉。甚至更不妙的情况是,我们并不知道评委的价值观,如果一个可以打平手的论点,再评委不是一碗水端平怎么办?也就是我们只能赌评委的价值观,这个风险就太大了,这个还不是驳掉评委的价值观,而是对评委那种随机的价值观完全顺从。

所以,我们要采取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在防守战场里。也就是我们要赢,完全不靠它,但是对方想要靠它赢,那就别想了。

第三种论点:事实上有道理,但是别人接受不了的

这种论点的典型情况是违背一些主旋律的东西,或者是专业领域与大众认知领域的矛盾,这种论点不能打,很可能直接在立论念完就输掉了。

第四种论点:事实上有道理,别人可能不想接受,可是不得不接受的。

这种论点的典型情况是“婚前财产登记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和“依赖性是80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征”这两场。一般属于观念上就不容易接受的。

处理这种论点有一个特点:轻易不上场,一旦无可奈何要上场,那就让它打满全场。因为这种论点不是要相对于对方占优势就可以了,而是要撼动观众和评委的观念。如果不用类比和“对新观念的重点的强调”来打满全场,那这样的论点必死无疑。所以说风险是肯定有,但是想要打赢却也是有办法的。

第五种论点:事实上有道理,别人很好接受的。

这种论点当然是放心打。这种论点在评委心中的稳固性肯定保证得了。

说完了这五种论点该怎么打,那对方会怎么打呢?当然是一样的嘛,只不过,对方强的地方也就是我方弱的地方。而我方强的地方也是对方弱的地方。

上面五种论点,双方都放心打的是什么呢?当然是第五种论点:事实上有道理,别人很好接受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这种论点在评委心中的稳固性肯定保证得了。而我们双方在这个论点上有什么特点呢?他强的我弱,我强的他弱。

那我们要不要去贬低、打击这种论点呢?换言之,如果我们明知对方的这个论点在评委心里的稳固性能够保证的了,而且明知我们弱他们强。那我们要不要打击这种论点呢?

举个类比:螳螂要不要挡车呢?当然是不要的嘛。

9

双方还可能打什么论点呢?有两种:

1、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论点(这种任何一方放在防守战场里都是很保险的,放

在攻击战场里都是很不保险的)

2、 釜底抽薪,打破一般价值观的论点,而且很可能会打满场。

分析了双方的策略以后,我们来分析,如果我们要赢,该怎么找论点。

和图2说过的函数稳定性一样,我们的立论的论点也有个稳定的范围。只不过,这个稳定是说在评委心里的稳固程度。所以我们现在所求的,只是我们的要保证有足够强度的论点能稳固在评委心里。

2.2 “退让”的思想方法

为什么我们说立论的论点有稳定的范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对方的辩题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对方有一些我们避无可避的东西支撑着对方的观点。而我们的辩题之所以不可能完全成立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一些避无可避的缺陷。(这个取自黄执中的说法)

那也就意味着,我们论点绝对不可能是在辩题涉及到的所有问题上都占优,一定有一些问题是对方稳稳地占优的,也一定有一些问题是我们稳稳地吃亏的。

所以就不用妄想在辩题涉及到的所有问题都要显得我们很好很光鲜很在理。

这是从论证问题的全集退下来的第一步。

那中间还有一些问题,很可能是双方都扯不清的, 这一个上面第二种论点的第三种情况说过了,要么双方的论点都被评委无视,要么评委还会坑爹地偏向对方。很不靠谱。只能防守,不能攻击。

这是从不确定的问题上退下来的第二步。

现在就到了我们稳稳能在评委心中扎根的论点了。这里当然应该力求主攻。

这个层面的论点该如何找出来呢?

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后退法”:由无穷大退回来;一种是“前进法”:由一无所有推进。两种都很有用。

所谓“后退法”,由无穷大退回来的方法,就是想一个问题“对方的观点承认到什么程度我们会输”,然后找到那个退无可退的地方,就是我们攻得了也守得住的论点了。对方要质疑我们,我们就可以说,对方辩友,这是我们的辩题能活着的唯一指望的东西,如果您这个还要吞,那我们的辩题不用辩了。

“前进法”,从一无所有推进的方法,就是想一个问题“从辩题的关键词以及其描述的情景来看,我起码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到进无可进的地方,看能不能论证辩题,如果能,那这个论点就是我们攻得了也守得住的论点了。对方要质疑我们,我们就可以说,对方辩友,这个辩题它起码是有xxx意思的吧?那起码能推出是yyy吧?那它起码可以证明zzz吧?那这样我们的观点得证有什么伤天害理的?这么本分的论点都要质疑,这个辩论还要不要辩啊?

10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么保守,我们又不怕对方辩友,要打架也不见得打不过。这里可以做一个类比,如果我们要打人,我们的拳头是用石头做的,那我们为什么不用石头拳头打人,还要在外面包上棉手套,还要再抹上奶油,然后才打人?要打人就用最硬的地方去打,虽然有的人包上棉手套,力量大,也能打赢,但还是浪费了力量,如果脱了手套,可能一局就打赢了。

但是有时候不妙的是,我们虽然感觉隐隐有些东西一定没问题,可是当表达出来的时候,总是会奇离古怪地陷入被破掉的境地。这时候很可能就是有些不该拿的东西我们还拿着,还没有完全放下。

以我们20xx年新生杯最后两场比赛来说

“婚前财产登记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那场,我们星期四的时候遇到一个瓶颈,就是如果把“婚前财产登记”解释成一个行为,而要论证这个行为在任何极端情况下都是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创造出来的任何逻辑都轻易地就被攻破了。最后我们又退了一步,我们不证了,而且要斩钉截铁地说明这玩意儿是证不了的!然后我们说,一个行为在它有需求的时候有利,没需求的时候可以商量着选择,弊害完全可以避免。所以有利于。

“依赖性是80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征”那场也是,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说的依赖性,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我们就纠结了。然后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就把理所当然也放弃了,我们就说,理所当然的东西跟是不是依赖性没关系。

武大“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采取的套路也是这个。因为对方“用人要疑疑人也用”这个辩题太强势,武大立了很多论都被推翻了,最后也是,坦然承认,如果要论证“用人就一点都不能疑,有嫌疑的人就一个都不能用”做不到,然后提出“即便做不到又怎么样呢,我们今天不是来说我们的用人制度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是要给大家指出路在何方。我们前行的方向不应该是要怀疑人,也不应该是要倾向于用疑人,而是要让大家消除怀疑,重要的岗位要派信任的人去。”

这里引用一下周玄毅的沙丘王子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我觉得还是蛮经典的。沙丘王子是一个游戏,是过关型的。而最后一关的boss很有趣,主角用刀砍它一下,它掉一滴血,主角也掉一滴血,但是boss血多,主角血少,这么打必然是主角挂掉。最后通关的方法是,主角不打了,把刀一收,boss就和主角合体了,然后血加满翻一倍,然后通关了。

然后“收刀精神”就成为了周玄毅提倡立论“让”的精神的足够传奇的例证。

然后类比一下,当辩题足够劣势,当对方可能的立论已经足够强的时候,对方就好比那个牛逼的boss,而我们手中拿着的就是一把“握不稳”的刀。说“握不稳”就是我们明确地知道这把刀砍出去不一定能砍得伤对手,还有可能弹回来伤到自己。而如果我们靠辩手素质强推,这把刀伤对手一下,同时也会伤我们自己一下,因为我们出刀之时,也就是评委抓住我们的破绽之时。但是对方的立论足够强,我们的立论不够强,最后输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所以这个时候,周玄毅说了一句话,说得很经典,我记得黄执中貌似也说过,说服的力道在于不完美,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而且要注意,这里不是说:“说服的力道不一定要完美”,恰恰相反,是“说服的力道恰恰在于不完美的地方”。

11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还是那个道理,我们的辩题之所以可辩,就是因为对方的辩题有避无可避的缺陷,而我们的观点就是用来填补那个缺陷的。所以其实,对方的立论越是强到了极处,越是容易把我们逼到那个让他们束手无策的缺陷里面去。

这里借用武大讲座的东西来具体说明一下:

对方十分理性,那我们就充分认可他的理性,然后开始跟他讲我们今天的问题关键在非理性的地方。

对方十分非理性,那我们就充分认可他的感性,然后开始跟他讲我们今天合理策略是理性对待。

对方所渲染的情绪铺天盖地,那我们就充分认可他的情绪,然后否定他的结论。

对方理直气壮地论证某某过程不公平,我们就充分同意他,然后可怜巴巴地跟他说,我们起点就不公平,我们凭什么不可以拿过程的不公平来弥补一下?

对方理直气壮地论证一切都不公平,我们就充分认可他的义愤,然后甩给他一句我们今天本来就是娱乐而已,不是竞技,本来就不是以公平为第一要义的。

这就叫贱,贱得让对方的万钧之力尽数落空,全无着力处,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是这个贱的前提是我们把坦坦荡荡地把它的万钧之力受下来,我们受力的地方灰飞烟灭的时候,我们就在他最软最嫩的地方涅槃,然后把他踹飞。

所以我那天领悟到的一个道理就是,一切的意义皆由不足之处生发而出,一切的价值皆在有余之时消除殆尽,所以不足胜有余。

也就是对方太强的立论,非常有可能已经不是观众所想关注的,观众早就知道了,而恰恰就在对方那么强的立论还解决不了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今天问题的根结所在。

当然这个不一定,就是看问题的根结到底在哪里,如果对方的种种论点都已经没有争议了,那争议一定在对方的种种论点之外——因为总是要辩论的嘛。如果争议不在对方的论点之外,你就必然在对方论点之内,那对方的论点就不可能强到哪里去。

然后,如果对方把他们强势的地方扩展得太厉害,反而更有利于打击他们在观众心中的可信度,过犹不及。

说了这么多,其实要说逻辑蛮简单,就是论证对方的标准跟辩题没关系,但是要做到这点很难,因为那个标准很可能是我们内心本来就认同的,难就难在我们自己都放不下,而且甚至很多时候意识不到可以放下。

不过但凡意识到可以放下了,放下的办法就有两步:

1、 证明这种东西你要我证,我证不了,而且不是我能力挫证明不了,是事实上证

明这种东西就不可能。既然不可能证明,那你要听我证明它有什么意义。那既

然没有意义,那这个辩题就不是让我们来证这个的,那我们不如来讨论这个辩

题的本质是要我们干什么。

2、 把辩题的场景细化,找到今天问题的关键,然后证明,我们的观点“刚刚好”

就是解决这个真正的关键问题的。

至于如何找关键,黄执中提供了两种方法:

辩题之所以会有争议,乃是在「一般人的理解」里,这个题目两边都合理,两边都难以取舍。

12

想打破这个僵局,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新信息、一是新观念。

新信息,就是说出一般人在两难时所「不知道」或「没考虑到」的利弊得失(如死刑误判的实例,或全面禁烟的机会成本),好为天平的一端添砝码,让他们在恍然受教之余,做出取舍。

这在辩论政策时常用,在辩论价值时,不容易。

新观念,则是重新诠释辩题中的那个「一般人的理解」,从中挖出一层新意义(如广告对消费者,或创业对大学生的意义),好在砝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支点,让他们觉得「喔,原来我还可以这样看!」

需要去定义的,都是需要去诠释、去说服的。至于那些温温吞吞、理所当然的定义,不如干脆大方点放掉,别费工夫了──大家都同意的定义,只会回到辩题那个大家都知道的两难。

这在辩论价值时常用,在辩论政策时,不容易。

你说「定义自身就应该有对己方有利,对己方立场有帮助作用」。 嗯,我同意,但意思有点不一样。

对己方有利,不是指「在此定义下,我会赢」,而是指「在此定义下,辩题会有新意义!」

而我方的立场,只是「碰巧」符合了这层新意义(摊手)。

观众是受了新意义的吸引,才愿意接受我方的定义……是接受了我方的定义,才碰巧让我方赢。

我们那颗想赢比赛的心,是很被动、很低调的。

下面举两个武大场景细化的例子:

对方说老人都说自己不幸福,我们就说那只是老人嘴上发发牢骚,心里不信的,你还真信了。

对方说“我们要论证A能推出B,你看这个xx事件不就是有A吗,不就是推出B了吗?”我们就告诉他:“xx事件里,确实有A,也推出B了,可是不好意思,推出B的那个东西不是A,是C耶~”

这里再举一下周玄毅对“金钱是万恶之源”的新解决办法:一句俗语我们不能简单地按

13

照字面意思解释。我们说“百善孝为先”,难道是找到一百个善,然后排个序,看“孝”是不是排第一吗?不是嘛,百善孝为先,只不过是要让我们推崇孝道。那“金钱是万恶之源”不也是一样的意思嘛。

然后我之前说过的让对方举例子也可以用:“请问对方辩友,您能不能举出一个万恶之源给我听听”

然后以上是对方立论强的时候,证明自己的东西的方法。还有一个给对方施加压力的方法,就是用“前进法”来分析对方的辩题:“您方的辩题应该起码应该有xxx的意思吧,您能不能给我论证一下”

比如武大“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方是“用人要疑疑人也用”,对方的辩题里,起码有这样的意思:用人一定要疑,没什么怀疑的也要怀疑;真没什么怀疑的,那就只能不用了。

如果对方说“我们不是一定要疑”,那我们就说“那也就是您方不一定‘用人要疑’咯?那也就是您方的观点不一定成立咯?”

这就给对方增加了论证义务,施加了压力。

总结一下:

? 不能攻击对方足够稳定的优点。对方的足够稳定的优点用“后退法(我方的优点对

方承认到什么地步对方会输)”和“前进法(对方的辩题里起码有什么样的优点)”可以得出。

? 对方不够稳定的优点,不跟他争,放在防守战场里去论证“这方面我们是平手,比

不出来”。

? 用“后退法(对方的优点我承认到什么时候会输)”和“前进法(我们起码可以从

辩题得到什么优点)”找到我们的问题域的稳定范围内的优点是什么。

? 对于对方足够稳定的优点,坦然承认,丝毫不去动摇它的重要性,但是要找一个更

重要的东西出来。甚至“更重要”三个字也不确切,确切的是找个“真正关键的问题”出来,也就是要告诉观众,“您方说的我们坦然承认,可是今时今日,这个问题真正关键的地方,这个问题的核心在哪里,难道是争论是不是xxx吗(xxx代表对方的描述的情景)?要争论xxx那我们有什么争论的必要呢?我们发现,今天大家之所以纠结yyy问题,不是因为有没有xxx,而是因为zzz”。

? “让”对方的同时可以“夹”对方一下,用“前进法”给对方增加论证义务。

下面推出有上面的一些东西得出的合理立论的第七个、第九个、第十个必要条件:

7、立论要退到底线,退到我们最强的地方。

9、 不能有任何一个结论是“不一定”的。

原因很简单,辩论是做决策,如果任何一个决策是“不一定”的,那就表示有一定概率的情况下,要用对方的决策,那也就是必然有时候对方观点成立,我方观点不成立。所以论证失败。这其实也是不稳定决策的表现:决策是跳变的。

例子就是上面讲过的武大对“用人要疑”的处理方式。

10、完美情况必须符合自己的立论。

上面讨论了双方的稳定的论点范围,而如果有一种情况是百分百满足我们的观点的,那把我们的立论代入应该百分百得出我们的观点,这种完美情况应该是绝对对我们稳定的,就像是在我们稳定范围的圆心一样。如果我们的立论代入这样完美情况,都不一定得出我们的观点,那立论一定有问题。

14

例子就是“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有一个论点:个人需要更适合我们,更能让我们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然而,有一个完美的情况:一个大学生爱画画爱到疯狂,但是他理科天资高,数学很好,可是就是没有画画天赋,怎么画都画不好。他的个人需要显然是画画,社会对他的需要显然更需要他的数学(如果不考虑社会人才缺口)。然而上面的论点完全不符合这样的完美情况,他个人需要画画,但是却不符合自己特长。

3、划定问题域

问题域这个词是武大提出来的,意思就是要划定我们今天有意义的探讨问题的范围,也就是要讨论清楚: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 时间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 地点

我们今天讨论什么人群? 人物

我们今天讨论什么样的情景下的矛盾? 情景

基本就是要讲一个故事的样子。

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有两个原因:

第一就是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的论点有力度,那么论点必须是来自于对真正的矛盾的剖析。否则如果我们的论点虽然硬,但打偏了,很容易就会输掉,不过所幸我们之前并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第二就是我们没法保证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的观点都站得住脚,所以我们要尽量找到我们的观点有意义、能站得住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景。

绝大多数辩题并不限定地点。

有一部分辩题会限制时间,虽然虚,但也确实是有用的,比如“当今”“当代社会”之类的,起码不用让我们去讨论古代和未来。

人物和情景都是很关键的。“婚前财产登记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我们就是靠那些特殊人群我们才赢的,否则对于一般人来讲,要么没有利,要么还有害。

而情景,起码有这样的作用:当我们查资料时、查关键词的定义时、划分讨论的方面时,可以省去没有意义的资料、没有意义的关键词含义、没有意义的讨论层面。可以让我们直击重点,省去很多时间。

所以,合理的立论,首先要描述一个合理的故事出来,故事里面可以没有结论,但是要把里面人物的各种纠结矛盾描述的清清楚楚。

举一个我们的例子:艺术商品化利大于弊。艺术商品化听起来很遥远,可是当我们描述出我们每天听的歌、看的电影、书籍、电视剧全都来自于艺术商品化,利大于弊就顺理成章了。

举一个武大的例子:新闻价值比人伦道德更重要。如果是平常人,新闻价值关我甚事,当然人伦道德更重要。所以这个辩题真正有意义的人群是谁呢?是新闻工作者。接下来就是问“那有灾情的时候,新闻工作者到底是扛着医药箱去的呢?还是扛着摄像机去的?哪个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生的重心所在呢?”

15

所以这里推出合理立论的第11个必要条件:

11、要描述一个合理的故事出来,故事里面可以没有结论,但是要把里面人物的各种纠结矛盾描述的清清楚楚。

如果对方的立论很机械,不合常理,那我们就可以这么驳:对方辩友,您能不能按您的定义给我们描述一个情景是您方观点成立的呢?

4、立论的程序化

这里先把之前讨论过的合理立论的必要条件放在这里,有些是修改过的。

1、 是不是每个关键词都用到了呢?

2、 这个论点是不是既能论证我方观点又能论证对方观点呢?或者是不是既能推翻对

方观点又能推翻我方观点呢?

3、 我们的立论有没有讨论出来:“稳定的路在何方”?

4、 有没有论点或者标准本来就跟辩题没有那么明显的关系呢?

5、 我们的关键词的定义下,有具体的事物对应吗?要让观众认同的东西,有类比吗?

6、 是不是因为我们对一个关键词的定义,或者因为我们的一个标准,让对方的辩题连

想要“部分证明”都证明不了了呢?

7、 立论要退到底线,退到我们最强的地方。

8、 立论是不是由一个未加证明的东西直接证明的呢?这个未加证明的东西可信度有

多高?

9、 不能有任何一个结论是“不一定”的。

10、 完美情况必须符合自己的立论。

11、 要描述一个合理的故事出来,故事里面可以没有结论,但是要把里面人物的各

种纠结矛盾描述的清清楚楚。

在此之前说明一下,《关于合理立论的讨论》中,对于行为决策和认知决策的优先级部分,可能不严谨,大家忽略就可以了。

现在还是,如果是事实判断,那么肯定有认知决策,多半也有行为决策。也就是先告诉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然后告诉大家该怎么做。

如果是价值判断,那么就是行为决策。

然后下面讨论立论的程序化

以“平凡是福”为例吧,对方是“平凡不是福”

第一步:把辩题用如下的方式重述:

应该有些东西是福,有些东西不是福。而平凡,刚刚好属于“是福”的那类东西。(注意,最后一句不是“而平凡刚刚好是福”,这样最后一句就没用了,最后一句的功用在于让平凡跟那些“是福”的东西划上等号)

第二步:确定是行为决策还是认知决策。

这个是判断一个事实,平凡到底是不是福。事实判断。

16

首先是认知决策,我们先要搞清楚应该怎么看待“平凡”。

其次是行为决策,知道怎么看待“平凡”以后,我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平凡”。

第三步:用“稳定性”来检测,看看我们问题域划分是不是要特殊处理

问自己一个问题:认知层面,是不是每次决策的时候都是这个决策结果呢?

即我们所论证的,是不是每次看到“平凡”的时候,都可以必然确定是福呢?

换言之,也就是,我们所论证的,是不是每一种“平凡”都是福呢?

答案是:好像可以这么论证,不是那种明显不能论证的。

第四步:描述情景,划定问题域(用黄执中的话,小明要出来说两句了)

什么人会说平凡是福?多半是遭遇过不平凡的不幸的人。

什么人会说平凡不是福?多半是羡慕那些不平凡中卓越的人。

第五步:立论主体

这里可以用“后退法(对方的优点我承认到什么时候会输)”,也可以用“前进法(我们起码可以从辩题得到什么优点)”

目的:找到我们的问题域的稳定范围内的优点是什么。

下面以“前进法”为例。

用“前进法”推导一些辩题必然成立的东西。

1) “平凡”起码有什么样的意思呢?

起码是说:属于大多数情况,不属于少数情况。

那,“不平凡”是否能推出卓越呢?好像不行,我们又不知道少数情况是什么情况。 那,“不平凡”是否能推出很惨呢?好像也不行,我们不知道少数情况是什么情况。 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平凡就是属于多数情况,不平凡就是属于少数情况。

2) “福”起码有什么样的意思呢?

武大在“长寿是福”里面说,福起码是个好东西。

确实是。但这个只在“长寿是福”里面可以用,在我们这里不够。

为什么不够?因为“属于多数情况就好”,论证不出来。

那还得把“福”继续分析。

人们总说福祸相依,如果把福祸对立,那也就是“福”就是运气好遇到有利的事,“祸”就是运气差遇到不利的事。

那这样可不可以论证了呢?还是不行。因为如果说“属于多数情况就必然有好运气”,论证不出来。

那就退一步,化成相对值,“福”就是一段时间内,运气好的效果大于运气差的效果。或者说,好运多,坏运少。

那我们论证的是“属于多数情况,那么好运多,坏运少”可不可以呢?好像也不行,因为不是必然的。

那就再退一步,“属于多数情况的人,平均来看,好运多,坏运少”。可不可以呢? 好像可以,而且关键是这条逻辑已经退到底线了,如果这都不可以,那就得换逻辑了。

3) 在第(2)步的基础上,继续推。

好运多,坏运少,是什么样的人呢?起码是个懂得把握机会,避免不利情况的人。 那为什么属于多数情况的人会是这种人,而少数情况下不属于呢?起码可以说明,多数情况下,比少数情况下,能够有更多让人学会懂得把握机会、避免不利情况的东西在。 这种东西最可能的是什么呢?经验、方法。

17

那为什么多数情况下这种东西比较多呢?因为有更多人身上发生这种事,所以留下来的经验和方法就更多。辩题得证。

这里附一个黄执中版的“后退法”和“前进法”的论证和操作方法。

如果架构的核心,是一套逻辑性的检证程序,这时我们常用「退一步说」:也就是按着架构顺序(如需根解损),一步步的先确认(对方必须先证明怎么怎么),再削弱(但未必怎么怎么),然后转到下一层(退一步说,就算真的怎么怎么),再削弱(但也未必便那样那样),然后再转到下一层(再退一步说,就算真的那样那样),再削弱(但也未必就这般这般)。

比起单点碰撞,这种「走点到面」的叙事法,可以在层层攻防中,带着听众把整个大论述的环节「演示」一遍,让架构的逻辑性对听众发挥效用。是很考验辩士逻辑的手法。

。。。。。。。。。。。。

如果架构的关键,在于某个观念或定义的接受与否,这时我们常用「但从这个角度说」:也就是先标出要突破的「观念点」(大家好,有个想法很有趣,就是怎么怎么),站稳后,再用这个观念逐一清扫各个战场,提出诠释(了解了这点之后,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今天场上的争论),让你的每次诠释,反过来印证并加深大家对「观念点」的理解(所以对方之所以会说那样那样,只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如何如何)。

这种「头过身就过」的叙事法,好处是可以把表达的能量完全集中在一个点上,等该点突破了,接下来随之演绎,拿去扫战场时,听众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效果。是很考验辩士单点表达的手法。

。。。。。。。。。。。。

而如果辩题讨论的范围太广,战场开的太散漫,超过了架构范围,这时我们常用「大意是说」:也就是先尽量把同质且琐碎的战场整理起来(对方刚才说怎么怎么,大意就是在强调风险),各战场只归纳,不交锋(对方又说那样那样,意思其实也是在讲风险),最后并成损益比,一次解决(所以今天的比赛,比的只有一个,就是这个风险值不值得担)。

只要讲的人不搞栽赃的小动作,这种「抓大放小」的叙事法,能立即减轻所有观众的判断负担,为胶着的局势带来一种爽快感。但由于决胜点是在最后,所以前面的归纳得简单利落,不能拖太久,是很考验辩士临场判断力的手法。 第六步:简化论证逻辑。

为什么平凡是福?

就是因为平凡,所以同样平凡的人多,所以经验方法更多,把握机会、避免不幸的概率就增大了。所以平凡是福。

18

第七步:检查立论。

1) 回到第一步:看看符不符合合理立论的论述。

好运多,坏运少就是福,反之不是福。而平凡刚刚好属于是福的那类。

满足合理立论。、

2) 回到第二步:符不符合决策类型。

认知决策符合。

行为决策:要不要“平凡”呢?

分情况:

如果你想要确保“福”,那就平凡。

如果想要卓越不在乎确保“福”,也可以,不过那样的话,经验方法比较少,继续好运的概率变小了,不幸的概率就增大了。

3) 回到第三步:看是不是稳定决策

是的,每一种平凡,必然经验方法更多,好运增多,坏运减少。

4) 回到第四步:怎么对具体情景下的人说

对于吃过苦的人,不用说,这是他们自己说的。

对于羡慕卓越的人,告诉他,有所得必有所失,想得到卓越带来的各种物质、地位的优越,可以。不过那时候还想要福,难度就大了。

5) 用“立论的程序化”最一开始提到的合理立论的11个条件检查立论。

第八步:猜测对方立论与反驳。

1) 得出对方的足够稳定的优点:

用“后退法(我方的优点对方承认到什么地步对方会输)”和“前进法(对方的辩题里起码有什么样的优点)”

然后全部承认掉,回到我们的立论,看这样全部承认掉以后,我们的立论还站不站得住。 如果站不住。则要继续退,重新立论。

方法:1、场景细化;2、找新信息、新观念。

目的:找到“问题的根结”,论证他们解决不了,我们解决的了。

2) 得到对方不够稳定的优点

? 用通式:该论点论证不了他方观点(这个更重要,先说这个);论点不为真。 ? 用11个合理立论的必要条件去驳。

? 如果我们有与之相对应论点,放在防守战场去跟他们打平,把他们论点K掉。 ? 这里附一个黄执中的AB法驳法:

3) 用“前进法”给对方增加论证义务。

对方说:因为我们的观点A成立,所以才能符合B这个好处。

驳的方面:

? 没有A也有B

? 有A未必有B

? B不重要

19

第九步:战场划分

建议大家先看看《所谓战场划分》里的战场划分的观念和方法。

稳定的论点放在攻击战场

不够稳定的论点放在防守战场去K掉对方放在攻击战场的论点。 驳论放在防守战场。

防守战场其实还可以细分成逻辑防守战场和数据防守战场。 逻辑防守战场最好能事先统一确定。

攻击战场问题不在多在精。最好类比、例子、数据都有一些。 攻击战场的每个问题最好设置对应的简化后的“追问问题”。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