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销售计划

如何制定销售计划

1 销售计划的重要性

销售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企业对销售活动进行全面的有效的规划和控制。具体说来,就是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建立一整套系统的管理程序和方法,把市场需求变成企业的任务和目标,确定销售战略,然后编制计划,来达到企业的既定目标。由此可见,销售计划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最终体现。

在企业整体经营计划中,有销售计划、生产计划、资金计划等三大支柱,其重心可随时代潮流的不同而更迭。今天就是以销售计划为核心,生产计划是以库存计划为媒介并配合销售目标来编订的,资金计划是随生产计划而改变。例如,当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销售目标额之时,企业就需增加设备投资。另外,如果生产能力过剩,就需另订弥补对策。上述需以原有设备存在为前提,生产能力宜和销售能力相配合,故需先有一个长期经营计划。

由此可见,销售计划具有企业整体经营计划未驱者的特点,因为销售计划内容决定企业的性质与方向,所以务需慎重从各个角度来探讨。

2 销售计划体系

销售计划是“直接实现销货收入的“连串过程与计划”,所以,销售计划的中心,就是销货收入计划。更具体地说,就是“根据销售预测,设定销货目标额,进而为能具体地实现该目标而实施销售任务的分配作业,随后编定销售预算,来支持未来一定期间内的销售定额的达成”。

产品计划需在“质”的方面,符合市场需求;而销售计划,则需在“量”的方面,符合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销售计划的内容,具有下列四项(见图2-1)。

(1)决定销货收入的目标额

(2)分配销售

(3)销售费用预算

(4)编写实施计划

制订销售计划时,首先分析市场或预测市场需求,以掌握整个业界的动态;然后再根据整个业界的预测值,作出自己的销售预测。

其次,根据销售预测、经营者、各部门主管,以及第一线负责人

所提供的销售额进行判断,然后再决定下年度的销货收入目标额。同时,为了保证能实际付诸行动,也必须分配销售额。销售分配的中心在于“产品别”的分配,以此为轴心而逐步决定“地域别”与“部门别”的分配额;最后,再进一步分配每一位销售员的销售额。以便迅速顺利地达成销货收入目标。

在如此细分销货收入目标额后,再按月份分配,拟定每月份的目标额。然后,再依此销售目标细拟实施计划,并成立相应的销售组织和作出合适的人事安排。

最后,再参考“销货收入目标额、销售分配、销售费用估计额”,编订销售预算。

销售计划依期间的不同。可概括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另外也有人增列一个“中期计划”。一般说,三年~五年期的计划为“长期计划”;一年以下者为“短期计划”;至于一年~三年期间的计划,则为“中期计划”。

另外,计划也可分为“个别计划”与“期间计划”二类。个别计划亦可称为“事业计划”,由于此种计划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相当密切。所以,该计划具有永久性与短暂性二种特性。

为易于达成目标,又可将“个别计划”分成数个期间,而每一期间的计划,就是“期间计划”。由于期间计划与营业年度存有密切联系,故一般多是一年为期。

可见,期间计划具有短期计划的性质,期间计划被视为以短期计划为主体的业务执行计划,而个别计划则是含有长期计划为主体的构造计划。‘“

销售计划的内容,主要以销货收入计划为中心,因为企业的一切努力,均将归于销货收入。

销货收入需要符合企业的“外在”与“内在”条件。此处的“外在条件”指企业“如何估计市场的需求”、“在众多竞争条件中,如何表现企业的存在”等等。而“内在条件”则指“一方面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确保和企业存亡攸关的纯益收入。”

一旦企业的销售计划具备上述各内外在条件后,即可着手展开各种销售活动,终至完成预定目标??。所以,销售计划可说是销售活动的指针。

因此,销售计划直以“定量”方式表现,而尽量避免“定性”式的表现,唯有如此,销售计划方能成为一种具体而可行的计划,亦即为销售活动制定明确的目标,为销售活动指明方向。

3 编制销售计划的步骤

销售计划一般都以如下程序编制,见图2—2。

一、分析现状

对当前市场状况、竞争对手及产品、销售渠道和促销工作等,必须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市场销售调研部门开始进行销售预测。这种预测要求调研部门必须和其它部门相配合。

二、确定目标

销售部门应当把前一计划期的执行情况、对现状的分析、预测结果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下一计划期切实可行的销售目标。

三、制定销售策略

确立目标以后,企业各部门要制订出几个可供选择的销售策略方案,以便从中进行评价选择。

四、评价和选定销售策略

评价各部门提出的销售策略方案,权衡利弊,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五、综合编制销售计划

由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负责、把各部门制订的计划汇集在一起,经过统一协调,编制每一产品包括销售量、订价、广告、渠道等策略的计划。扼要地综合每一产品的销售计划,形成公司的全面销售计划。

六、对计划加以具体说明

说明是使执行人员心领神会,贯彻执行起来有力有效。说明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实现目标的行动,应分为几个步骤;

②注明每个步骤之间的关系次序;

③每个步骤由谁负责;

④确定每一步骤需要多少资源;

⑤每一步骤需要多少时间;

⑥指定每部分的完成期限。

凡是与计划有关的情况,都应尽量说明。

如:以金额表示销售量的大小;

企业目前市场占有率是多大;

预期的销售量的金额是多少;

广告费多少;

零星费多少;

总的市场活动成本为多少;

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是多少;

毛利是多少;

毛利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是多少。

七、执行计划

计划一经确定,各部门就必须按照既定的战略策略执行,以求达到销售目标。

八、检查效率,进行控制

在执行计划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评价和反馈制度,了解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价计划的效率,也就是分析计划是否在正常执行。通常,市场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甚至会出现意外事件,如战争、欠收等。销售部门要及时修正计划,或改变战略策略,以适应新的情况。

4 决定销售计划的方式

决定销售计划的方式有两种——“分配方式”与“上行方式”。分配方式是一种由上往下的方式,即是自经营最高阶层起,往下一层层分配销售计划值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属于传统观念下“理应如此”的方式,所以是一种演绎式的决定法。上行方式是先由第一线的推销员估计销售计划值,然后再一层层往上呈报;此种方法属于归纳式的方法。

由于二者各具优点,所以不易判断何着为佳。分配方式下的缺点,是位处第一线的人员欠缺对计划的参与感,不易将上级所决定的计划视为自己的计划。反观上行方式,其缺点在干部属所预估之数,不一定合乎整个企业目标,故往往无法被采纳。

所以,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应视企业内部情况而定。

(1)高阶层对第一线了如指掌,而位处组织末梢的推销员,也深深信赖高阶层者。

(2)第一线负责者信赖拟定计划者,且唯命是从时。

(3)第一线负责者能以全公司的立场,分析自己所属区域,而且预估值是在企业的许可范围内。

(1)与(2)直来分配方式。而(3)则适用上行方式。

分配主义需彻底执行,如果发现部门负责人缺乏接受销售目标的能力,就应毅然决然地调换他人负责。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订立销售计划时,需有良好的体制;一方面,最高阶层着对销售目标应有明晰的观念,另一方面,也要观察第一线人员对目标的反应,二者双管齐下,然后再决定下年度的计划。

实际订立销售计划时,必然会滋生下列两种问题:

(1)销售分配计划,是否可立即实施?

(2)上行方式的计划,是否可被上级所认可?

如果分配方式可立即实施的话,就可透过电脑作业,迅速求算出产品别、部门别、顾客别、推销员刘、月别等等的分配指数,然后,再将销货收入的目标值输入电脑,这样,即可编制销售计划了。

销货收入目标值,是源自分配指数,以一层层分配方式而得,所以在整个分配过程中,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满足各式需求!因而愈到组织末梢,愈需具体的合乎实际,否则就难以实行。

另一方面,由于上行方式的计划,不一定符合企业的整体需求,所以,在“分配计划可能实施之前”,及“上行计划被认可且成为经营计划之前”另需反复予以修正。

由于上述方式耗费人力多,所以如欲节省人力而使计划更见效率,就需同时进行“分配计划”与“上行计划”,二者相互密切配合,而订定实施计划。如图2-3流程所示。

假设销售组织可区分成部门、科、股、业务员(推销员)??等几个阶层(图2-3所示),先根据最高阶层者所提的基本方案,然后再编制到“科”为止的“计划草案”。这一个计划草案的形态,就是将最高阶层者的基本方案,逐步分予各科的形态。

假设这计划草案的内容,是一年为期的产品销售目标;如A产品的销售指示价格为15,000元,且销售数量为20,000个,则各股与各业务员,就需以这个计划为指标,依照产品别与月别,估计各负责区域的销售额;然后将各股人员之预估数,呈报给科单位以作拟定计划的参考资料。注意!股或业务员在估计时,必需参考过去的实绩,否则乌托帮式的理想,亦无多大意义。

此时,位处上下桥梁地位的“科长”最重要了;应就“上级所交予的计划草案”,与“下级所呈报的销售预估值,加以比较、检讨与协调。因为科长处于中间地带,不仅详知销售的实况,也深知高阶层者的意愿,所以,最宜于调节“计划草案”与“销售估计案”之间的差异。

例如,当销售额估计过分乐观之时,科长就必须会同各股长及业

务员,解析各市场区域的动向,藉以修正销售计划。此时,科长就需站在营业主管的立场,负责调整计划草案与销售估计案。

另外,假如科单位的调整,依然无法解决问题时,就需由部门经理出面协调。如果情况再恶劣,部门单位协调仍不得其果之时,则唯有会同最高阶层者,作整个公司的全面调整了。

这样,销售计划正是折衷“高阶层者的意愿”与“业务员的意向”而拟定的;换言之,就是调节分配计划与上行计划间的差距,并拟以确定可能实现的计划。也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达成经营目标的条件”与“以市场动向、实际为基础的条件”相结合,而提高业务员的参与感和士气。

5 制订销售计划的前期事项

一、搜集内、外部资料

销售计划的主旨,是为了拟定下一计划年度的销售内容;未来的计划年度,是以现在为出发点,而“现在”则是以“过去”为基数,所以,于拟定计划之初,首需明了过去的销售实绩、销售政策、销售结果??等等,然后,再依据市场状况,整理上述这些资料。

整理之时,宜区分为“以市场为中心的外界资料”与“以销售实绩为中心的内部资料”。

1.外界资料

外界资料的收集,主要是用以判断经济动态、市场与工商业界的一般动态、业界动态??等等。尤其是有关市场需求量的资料,更需要按照产品、地域、月份等类别去收集。

资料的来源有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发行的刊物。

②各业界、团体、学会等所发行的刊物。

③报社或广告公司所发行的刊物。

④学校、各研究团体发行的刊物。

⑤专业杂志及业界新闻。

⑥源自企业的资料。

由于上述这些资料,不易获得,政平时就应多花点心力收集。

2.内部资料

内部资料主要以销售资料为中心,尤其是预测销售方面,更为重要。可依下列之法,分成“质”与“量”二途径来准备。

①有关量方面的资料

(a)有关销货额的资料:

应该区分成金额与数量二种。其中,数量方面的资料,以愈详细

愈好。可采下列的分类法,加以收集整理。

·产品别 ·地域别 ·顾客别

·部门别 ·推销员别 ·销售方式别

·销售途径别 ·交易条件别

上述各种分类,宜包括产品别分类,同时,也应尽量按照月份别,收集统计各种资料。

(b)有关销售费用的资料:

费用项目别??机能别?分类、收集与统计

?适用别?

(c)有关销售利益的资料:

按照产品、地域、顾客、部门之别,加以分类收集与统计。 (d)有关应收帐款、应收票据的收回资料。

(e)有关存货的资料。

(f)推销员的访问实绩。

②有关质方面的资料

质方面的资料,主要是用以分析“销售情况的变化、销售实绩内容、销售政策的实施结果”等等;其中,尤以销售负责人在销货活动中所得的市场情报最为珍贵,是定量式分析所不可缺的资料,亦是销售计划所必备的参考资料来源。

所以,平时就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但要和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也要多接受一般顾客,以获得各种市场情报。

(a)检查销售政策实施结果的资料:

籍以作为拟订“重点市场政策、佣金政策、销售条件”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b)有关市场与其他同业企业动向的资料。

(c)有关产品普及度及市场占有率变化的资料。

(d)顾客名录(本公司与其他公司)资料。

(e)分析销售报告所得的资料。

上述这些资料,均与销售额有关,所以,是订立销售计划所必备的重要参考资料;故于平日就应有系统的收集整理,此处所谓的“有系统”,是指可随时得知某期的产品、地域、客户,或销售额,不使其数值中断。其中,尤以地域别的资料为甚,所以,细分地域别资料时,首先需要考虑到“未来性”,故拟定销售计划之前,最少需准备过去三年的资料,以掌握趋势。

二、兼顾两种市场

市场是销售活动的主要对象,而销货收入的实现,亦全赖企业销

售活动的结果,所以,市场可谓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亦是销售管理的出发点。

由于“市场”在销售计划中,占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定销售计划之时,尤需特别留意“市场动态”此一要素。

在一般观念下,所谓“市场”,乃是交易商品之处,如再说得更现实些,则市场可说是“有经济能力且对商品存有欲望的人们”。此处的“人们”是指“人口”,而“经济能力”则指“所得”,二者代表购买力的大小。

构成市场的人们,可大分为两大类——消费者与产业购买者。 消费者构成以消费品为中心的“消费市场”;而产业购买者,则是构成以产业用品为中心的“产业市场”,凡制造业、经销业、服务业、政府机构??等等,均属产业购买者。

这二种市场的购买行动,各具特色。

消费市场主要由最终消费者所构成,所以,需计算“人口数”与“户数”,然后再加上“所得额”。市场范围可大可小,狭者如一个国家,广者则如全世界,至于国内市场则有地域性分布的问题存在。

“消费市场”是由消费品所构成的市场,消费品可分为ABC三级品。C级品有如我们常用的食品、日常用品等等,可在邻近商店购置的商品。B级品,如皮包及服饰等,对商品的性质要求较高,较注重主体与商品之间的协调搭配。至于A级品,则如汽车、电视、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

和产业市场相较之下,消费市场的购买行动,较具情绪、感性、与行动性,可说是缺乏理性计划(以顾客而言)的市场。由于消费市场所购买的数量不多,所以市场规模较为广泛。

另外,消费市场对于价格亦较敏感,以“A级品→B级品→C级品”的顺序,渐次升高,由于消费市场的变化,较产业市场来得热烈,所以,位处第一线的推销员,非时时提高警觉不可,随时掌握流行的趋势、喜好的转变、生活形态的变化,新产品的上市”??等等,以作为推销计划的参考资料。

由于产业市场是由各产业单位组成,所以,产业市场的范围较消费市场狭隘,除对象较明确,购买行动较有计划与较理智之外,购买量亦较巨大,但是,有关价格的敏感度却不及消费市场。

由于产业市场的需求者,是产业需要者,所以,有人遂认为——以产业市场为销售对象的企业,和最终消费者之间,没直接关系。但实际上,最终的产业用品,必与最终消费品存在某种关系,所以,制造产业用品的企业,也不可忽视消费市场,应时时注意最终消费者的动向。

基本上,企业需留意下列二点:

①所经营的产业用品和何种最终消费者有关?

②掌握最终消费者,改善其产业用品。

由于多数经营产业用品的企业,均以“生产者立场”或“产业需要者立场”来订立销售计划,故往往无法掌握最终消费者的动向,或没法顾及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当然,此种情况下的计划必然会失误。

所以,无论企业的性质如何,在制订销售计划时,都必须兼顾到最终消费者与产业需要者。

三、确定目标市场

市场活动时代下的销售,由于区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所以,销售活动并非针对“潜在需要”进行,而是将市场区分成几个特定的层次,直接对“目标层”发动攻势,故企业并非以全体为对象,而是以特定层作为销售活动的对象,而这种成为“直接销售对象”的市场,就称之为“销售目标市场”;因此,今日的销售,是在分解市场的原则下,针对市场对象而展开的。

随着人类所得额的提高,不但消费者生存所需的“基本所得” 稳定,其“自由所得”亦随之增加,故市场也愈过于细分化了??因此,一旦所得较低时,人们不得不压抑若干个人的欲望,以及习以为常的消费生活。

但是,一旦所得再度增加,则个性化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产生了“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消费生活??由于情势如此,所以企业也不得不随流所过,重新肯定市场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并据此潮流细分市场。

市场的细分化,主要是经由“特质化”与“同质化”而进行的。“特质化”主要在于区分市场的层次,而“同质化”则在于测定特质化后的市场层,亦即测定同质市场层的购买力大小,检查是否足以同其他层区别!

一般而言,市场的细分是参考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因素而来,如果是产业市场,则更需要参考业种别、规模别、营养型态别、用途别等因素。

市场细分的程度,因市场、企业及产品的特性而异,但极端细分下的市场,会产生“多种、少量生产”的弊病,以节约能源的角度而言,也不适宜,但如细分得过于简略,就无法满足中间地带(层与层之间)者的需求,所以细分需适中。

市场的细分背景,原本就以大企业为中心,所以也唯有大企业才能适应细分化后的市场形态,一般的小企业,根本无法打入这种市场,结果,唯有减低其市场占有率,而终为市场所淘汰。

所以,小企业不宜以全市场为对象,而应选定某特定市场层为对象,然后全力展开销售活动。假设是以地理特性来区分全国市场,然后再依据所得的水准,加以细分;这时,小企业就不宜妄想以全国为市场,而应慎重选择一可靠的目标市场。例如可以“企业过去所行的路线”与“今后应走的路线”相配合,然后自其中选择“北京地区中下阶层者”为市场对象??等等,最后,再以所选定的市场为中心而全力展开销售活动。

既然已确定了目标,那么,企业就应投入一切心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寻求企业在该市场的稳定与成长性。待企业在该特定对象市场的基础稳定之后,再扩大对象范围至相邻的市场层。

上述方法是可行的销售捷径,但却不为一般企业所实行。由于多数企业并没有明确选定市场,所以,顾客的成员都是长久以来的老顾客,换个角度讲,是大多沿袭传统的市场管理,所以目前所存在的顾客,并不一定适合企业所选择的市场对象,于是产生“配合市场对象并重新审查顾客成员”的必要。

具体方法是——舍弃非对象市场顾客,或开发对象市场内的新顾客。

以顾客的立场而言,此一“舍弃”好象不太合理,但事实上却不得不如此,为了高效率的销售管理以及未来能真正为顾客服务起见,企业只好将焦点集中于目标市场的销售活动上。

目标市场的选择,不仅关系着企业的市场标的,也是所有经营活动(包括销售活动)的出发点,所以,不可忽视销售计划与市场标的之间的关系。当企业有能力渗透细分后的各市场层之时,就需使用适用全市场层的销售计划来配合;而当企业规模无力控制所有的市场层之时,就需与企业所选定的市场相配合,来订立销售计划。

四、掌握其他市场活动的动向

销售活动虽能直接实现销货收入,但由于销售活动属于市场活动之一,故仍需和其他各种市场活动保持有机的联系。

因此,在订立销售计划之前,需先掌握足以影响销售活动的其他有关市场活动的计划与内容。主要项目有下列几种:

1.市场调整

检查有关对象市场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资料。

2.产品计划

检查已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计划、新产品计划,以及未来产品的计划。

3.价格政策

检查已有产品的销售指示价格、差别价格政策、特别价格政策等

内容,这些均是销售计划所不可缺的参考资料。

4.销售渠道政策

观察企业与目标市场之间的关系,选定销售途径,并检查渠道政策的内容。

5.广告与促销计划

广告以及促销计划,对于销货收入的增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有必要事前检查广告与促销活动的时机、内容。

6.库存管理

检查库存管理内容,是否和销售活动相配合!例如,配合销售增加量而拟定库存办法等。

7.其他

检查资金背景问题、服务体制问题、以及生产能力问题等等。

6 如何确定销售目标

确定销货收入目标,等于是决定整个企业的行动目标;同时,销货收入目标值,也可说是代表企业意识的数值,也就是表示企业对市场作何种程度活动的数值。企业是一种营利机构,因此销货收入(销售额)的大小,基本上必须能够维持企业的经营,所以,决定销售额时,需考虑到下列三项因素:

1.与市场的关联

2.与收益性的关联

3.与社会性的关联

“与市场的关联”,就是指企业对服务的顾客层,可服务多少比率的人而言!企业正是根据这一个构想,来确保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即是说,销售额目标值的大小,必须能确保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而企业为了确保其市场地位,务必对市场展开最佳的活动,最终,其成果明显表现在“市场占有率”之上。

“与收益性的关联”方面,销货收入的目标值,须能确保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利益(收入),也就是企业需从事足以获得收益的活动。

另外,企业是属于社会的一个单位,所以,在决定销售收入目标之时,就必须考虑到社会性,不可在已确保市场与收益性之余,忽视了社会性。因此,企业需顺乎时代潮流,与企业内外各利害关系人的需求相配合,尽其所能地为社会服务。

决定销货收入目标值之时,非周全考虑上述因素不可,万万不可仅凭销售预测值,而遽然决定销货收入的目标值。

决定销货收入目标值的方法主要有:

1.以过去实绩为中心的决定法

(1)根据销售预测。

(2)根据销售成长率。

2.以市场为中心的决定法

(l)根据市场占有率。

(2)根据市场扩大率。

(3)根据顾客购买率。

3.以利益性及生存条件为中心的决定法

(1)根据总资产纯益率。

(2)根据纳益目标值。

(3)根据所需的成本。

4.其他

(1)根据各种估计合成。

(2)根据新政策。

(3)根据销售负责人所提供的情报。

(4)根据各种基准值。

下面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一、根据销售成长率确定

销售成长率,是今年销售实绩与去年实绩的比率。其计算式如下: 成长率?今年销售实绩?100% 去年销售实绩

决定销售成长率极为简易,例如最高经营阶层者下达指示——“明年的销售收入额,需达今年的120%”,此时,就不需任何计算了,使用上述的数值即可。

但若想求算精密的成长率,就须自过去几年的成长率着手,尤其是利用趋势分析推定下年度的成长率,更需求出平均成长率。此时所用的平均成长率,并非以“期数”(年数)去除“成长率”,因为每年的销货收入是以几何级数增加的。其平均成长率的求法如下:

平均成长率?今年销售实绩 基年销售实绩

n值的求法如下——以基年(基准年)为O,然后计算今年等于基年的第n年,如果是第3年,则n为3。

有时,是以“经济成长率”或“业界成长率”,来代替销售成长率,但无论采用何方法,均需运用下列的公式,求算销货收入的目标值:

下年度的销售收入=今年销售实绩×成长率

二、根据市场占有率确定

市场占有率,是企业观察其销售额占业界全体的销售额(需求量)比率之值。其求法如下:

市场占有率?本公司销货收入?100% 业界全体销货收入

无论是何种企业,市场占有率愈高者,其市场地位就愈稳固,所以,任何企业都希望极度拓展市场占有率,但由于受到法令及自由竞争的限制,各企业的市场占有程度都有限度,拓展市场途非易事。因而,若想增加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值,主要以过去的趋势为基础,然后再制订稍高些的目标值,最后,再根据决定后的数值,依下列算式求算销货收入的目标额。但是,首先要透过需求预测等各值,求出整个业界的销货收入。

下年度的销货收入目标值=下年度业界的销货收入×市场占有率目标值

三、根据市场扩大率(或实质成长率)确定

这是根据企业希望其在市场的地位扩大多少,或希望较业界实质成长多少的意识,以决定销货收入目标值的方法。公式如下:

由上述公式知,市场扩大率是表示企业今年与去年市场占有率之比。而实质成长率,则是表示企业成长率与业界成长率之比,所以,当企业今年的销售额等于去年的值时,不一定算是“维持原状”,唯有当实质成长率为100%时,也就是业界的成长率与企业成长率相等的时候,才可称为“维持原状”。

如从上述角度看,当企业的成长率等于业界成长率的时候;也就是企业的经营,赶上业界的成长速度时,则业界成长率才等于企业的自然增加率(也就是名义上的成长率);因此,唯有企业成长率高于业界成长率,才谈得上是“实质”的成长。

谁也不敢断言,保证经济环境可恒保稳定,而且具有成长性!因为事实上,成长率多少有递减的情况。当企业成长率的减少幅度,小于业界的成长率的话,其实质成长率必然超过100%,表示企业实绩的减少幅度,小于整个业界。

若实质的成长率为100%而维持原状的时候,则可以大胆想象,企业前后二年的市场占有率相等、此时,其市场扩大率与实质成长率一样,同为100%,所以,当市场占有率增加之时,市场扩大率与实质成长率,也随之增加。反之,当市场占有率减少时,市场扩大率与实质成长率,则随之降减,并且二者的比率数值相等。表2—1和下

列算式,便是其例:

市场扩大率,原应根据市场占有率来求算,但是由于企业不易求得市场占有率,所以可另觅他途,而自业界的成长率着手,因为只要掌握业界的成长率,即可掌握该企业的成长率,然后再透过二者,求算实质成长率,最后再据此推算市场扩大率。只要实质成长率大于100%,则其超出的部分就是市场的扩大部分,以结果来说,其市场占有率必随之增加,同时,也会提高其市场地位。当实质成长率小于100%时,则反之。

于是,决定下年度市场扩大率目标值,以及推测业界的成长率之后,再以下列公式来求出销货收入的目标值:

下年度销货收入的目标=本年度销售实绩×业界成长率×市场扩大率

四、根据损益平衡点公式确定

销货收入,可区分成“成本”与“利润”二部分,成本可再分解成“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二项。所谓“固定成本”指不随销售数量的增减而变动者,如主管人员薪水、租金、保险费??等。至于变动成本,则指与销售数量的增减,几乎成正比例而变动者,例如制造业的直接原料、直接人工、销售运费、包装费??等等。

因此,当销货收入(或销售数量)为0时,其变动成本不发生,而固定成本却必然产生,为了能确保损益相抵,务必使销货收入与变动成本的差额,等于固定成本,如下列算式所示:

销货收入=成本+利润

销货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利润

销货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损益为0时)

销货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随销货收入(或销售数量)的增减而变动,故可透过变动成本率,以求算每单位销货收入的增减率:

在损益平衡分析上,成本的区分相当重要,采用的方法,计有个别法、二期间法、目测法、最小平方法等,均可达到分析成本的效果而求其成本线。其中,最实际且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个别法。

所谓“个别法”,是个别检查各项成本项目,借以区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方法。以表2—2的方式,粗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然后再个别求算其合计数,最后,再以“销货收入”去除“变动成本总额”,求出变动成本率。

将变动成本率与固定成本,代入上述公式中,即可求得销货收入,此值是以纯益目标值为基准,有关纯益目标值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单纯简易的,是下列的算式:

纯益=(盈余分派+保留盈余+奖金赏予)?1 1?税率

此外,假设其特别损益为0,其纯益目标值为税前纯益。

当决定纯益目标之后,再将该值加入损益平衡点公式中,如下求出销货收的目标值。

若沿用上述各假设数值,且假设获利率的目标值为8%,则本公式所得之销货收入值如下所示:

销货收入目标值?17,000?40,476 1?0.5?0.08

五、根据经费倒算确定

企业经营各种活动,当然无法避免人事费、折旧费等营业费用的产生,至于“纯益”更是和企业的存亡攸关。有关企业的一切销货成本、营业费用、纯益等,均源自销货毛利,二者的关系甚为密切,因而介绍此种足以抵偿各种费用的销货收入法。首先,以销货毛利率公式着手,导出下列公式:

由于式中的营业费用包括变动性费用,所以,需予以去除而求出纯必要费用(固定费用),据此将上述公式演化如下,以求算销货收入目标值:

上述公式为买卖业务所采用的,至于制造业则多依据变动利润求算。由于变动利润是抵偿企业现有生产设备、薪水,及企业所需纯益的收入,所以,先估计变动利润,再求销货收入目标值;其求算公式如下:

上述公式与损益平衡点的公式相同。

上述的方法,主要以销货毛利率目标值为基准,然后再求算销货收入。但是,若想使该值更合乎实际而具体,可按照产品及部门的毛利,来求算销货收入目标值。其计算程序如下:

(1)决定整个企业所需的毛利。

(2)决定产品及部门的毛利贡献度。

(3)分配产品及部门的毛利目标。

(4)通过产品及部门预定的毛利率,以求算二者的销货收入目标值。

(5)总计各产品及部门的销货收入目标值,其值是全公司的销货收入目标值。

如表2-3所示,表中的毛利贡献度,就等于毛利百分比,表示甲乙丙部门销售毛利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表示各产品或各部门对总毛利的贡献度。

所谓“部门”,若以汽车经销业者而言,则指的是销售部门、维修部门、零件部门等。表2一3显示该企业所需的毛利总额2,000,则销货收入目标总额为9,000。

六、根据消费者购买力确定

此法适合零售商采用,是估计企业营业范围内的消费者购买力,用以预测销售额的方法。

所以,首先需要设定一个营业范围,并调查该范围内的人口数、户数、所得额及消费支出额,另外再调查该范围内的商店数及其平均购买力。

现假设某水果商想要作销售预测,当然,首先须参考政府与各有关机构的统计数字,估计每户每年的水果消费支出额,然后根据下列资料预测该水果商的销货收入额。

1.每户每年消费支出额为3,000元

2营业范围内的户数为5,000户

3·每年购买力(A×B)为15,000,000元

4.商店数及销售力

专卖店 果菜行 合计

①商店数 4 8 12

②销售力 1 0.5

③销售力总计 4 4 8

5.平均销售力估计销货收入

15,000,000÷8=1,875,000

6.估计各商店的销货收入

专卖店1,875,000元

果菜行937,500元

七、根据各种基数确定

1.根据每人平均销货收入的求法

这是以销售效率或经营效率为基数,以求销货收入目标值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简易的方法是:

销货收入目标值=每人平均销货收入×人数

总计每人平均销货收入,就是下年度的销货收入目标值。当然,以过去趋势作单纯的预测,或以下年度的成长率为基准来预测也可以。

2.根据每人毛利的求法

这是以每人平均毛利额为基数,求算销货收入的方法。公式如下: 销货收入目标值?每人平均毛利?人数 毛利率

3.根据劳动生产力的求法

劳动生产力与资本生产力一样,均是代表生产力的指标,其算式如下:

劳动生产力?附加价值 人数

附加价值的求法,可分为“扣除法”及“加算法”二种。所谓扣除法,乃是自销货收入中,直接扣除销货成本,其余额正是附加价值额。所谓加算法,则是先决定附加价值的构成要素,然后合计这些构成要素之值,便是附加价值额。

所以,扣除法之下的附加价值,可以说是与“毛利”类似,故此处暂予不提,拟介绍加算法、加算法的计算方式,有许多种,其最具代表性的求算法如下:

附加价值=人事费+折旧费+租金+税金+金融费用+纯益

然后,再依下列公式求算附加价值率,以及销货收入目标值:

在附加价值分析之中,劳动分配率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所谓劳动分配率,就是“人事费占附加价值的比例”,劳动分配率虽因业种及规模的不同而有异,但是一般仍以40%为准。只要求得劳动分配率或附加价值率,即可如下求得销货收入:

销售收入目标值?每人平均人事费?人数?附加价值率 劳动分配率

加算法所求得的附加价值,是加总各构成要素而来,所以只要附加价值,即可如下求出销货收入:

销货收入目标值=附加价值÷附加价值率

4.根据每人平均人事费的求法这是根据人事费与销货收入比率的求法:

销货收入目标值=海人平均人事费×人数)÷人事费率

八、根据销售人员申报确定

这是逐级累积第一线销售负责人的申报,借以求算全企业销货收入目标值的方法。由于第一线销售人员(如推销员、业务人员等)最

了解销售情况,所以,透过他们估计而申报的销货收入,必然是最能反映当前状况,而且最有可能实现的销货收入。当然,如果第一线销售人员的总预测值,和经营者的预测一致的话,最为理想。当采用本法时,务必注意下列两点:

1.申报时尽量避免过分保守或夸大

预估销货收入时,往往产生过分夸大或极端保守的情形。预估销货收入时,应依自己的能力来申报“可能”实现的销货收入值,所以身为第一线领导者的业务经理,务必使推销员明了这一点。

2.检查申报内容

第一线销售管理者除应避免过分夸张与保守外,尚需检查申报内容的市场性,这是观察申报内容是否符合过去趋势以及市场购买力?!所以,须站在市场性的观点,就“由上往下分配式”与“由下往上式”,调整二者的机能,扮演桥梁的角色。

九.其他方法

除根据上述各值求算之外,也可考虑其他各种因素——推出新产品、动态市场、施行新政策;例如新设销售途径或开拓海外市场等,然后再依据上述方法推测销货收入目标。

十.小结

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所得的销货收入当然不同,但是不管如何,一旦决定下年度的销货收入,均需考虑到最高经营的意念,企业的利益性与生存条件,以及各利害关系人的期望要求等等。另外,还要考虑到企业的市场占有地位,以及“销售与市场”的关系等因素,以便作为决定销货收入值的参考。

确定销货收入估计值,除反映企业的意识与期望之外,至最后阶段,还要透过经营者的直觉与经验,作最终的主观判断,以决定销货收入。可见销货收入目标值,仍无法脱离主观判断的影响,但是,达成目标的方法,却不许过份主观,而需以“客观”及“理性”来行事。所以,对于销货收入的评价,不宜以大小多寡来评价,而需按照“达成的方法与手段是否适宜”为评价标准。

企业其他各种计划,如库存计划、生产计划、设备计划、人员计划,以及资金计划等,均以销货收入值为编订基础,所以,销货收入目标值一旦有了偏误,必然连带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计划,致使计划失其可信度。

所以,销售部门需具备非达成销货收入目标值不可的体系与决心,否则,必然会降低制造部门对销售部门的信心,并产生库存过剩及资金周转困难等弊害。因此,所决定的销货收入目标值,不但要经

营者及第一线销售人员的接纳认可,本身还要具备实现的可能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