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

实习类型:地质学实习

学    号:2012301496

学生姓名:李仕俊

专业班级:采矿12-5班

院   系:能源与安全学院

20##年  6 月 30 日

实习报告

实习概况

实习区主要位于淮南市境内,恰好在我国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上。其地质特征虽属华北类型,但又有其 特殊地方。因煤炭资源丰富,更由于早期三胚层动物化石—“淮南虫”的发现而引起国内外地质界的重视。实习区地处北纬32゜40´,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雨量为969毫米,属大陆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能源与安全学院20##级地质实习是在20##年6月23日至20##年6月25日。

采矿工程专业4个班每班都配有一名实习老师。

 我所在的是采矿12-5班。我们班共三十八人,共分七组,每组六人或七人,有组长一名,组员五名。

  我们组组员有:李仕俊(组长),张浩天,吴世武,黄鑫,陈超凡。

从20##年6月23日——6月27日采矿工程学生在地球与环境学院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6月23日上午我院在教室开展了实习动员会,指导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实习的所需要的工具、主要目的要求、内容及实习路线安排。下午我们领到了实习用具和实习日志本并对各班进行了分组我们采矿五班分组

实习目的要求: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学生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用具:罗盘、地质锤、地质包。

实习的主要路线及内容

路线一     洞山

实习内容:

1、     观察洞山地区的岩石、地层和古生物,了解其沉积环境;

2、     练习罗盘的使用,测量岩石产状;

3、     了解洞山地区的构造。

路线二     罗山

实习内容:

1、观察舜耕山断层;           

2、了解组成罗山山体的岩石和地层;

3、观察“淮南虫”的产出层位,认识叠层石,了解寒武纪前的生物特征;

4、观察太古界和远古界之间的不整合 ;

5、认识岩石风化剖面,了解土壤的形成。

路线三     八公山——凤台大桥——茅仙洞

实习内容:

1、练习使用地形图;

2、认识八公山地层,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寻找化石;

3、测量岩层产状,并与洞山、罗山地区相比较; 

4、观察淮河的地质作用;

二 岩石

白云岩——由白云石组成含量>50%,颜色为浅棕色,暴露地表经风化作用形成“刀砍纹”表面溶蚀沟槽十分发育。其成因系白云岩在构造作用下破裂,在地下水作用下沿裂隙沉淀方解石,表面上方解石较白云石易风化,形成“刀砍”状。蜂窝状白云岩像蜂窝一样,化学成分为SiO2,含量20%~25%。因含SiO2,故难风化,形成坚硬的岩石表面,又白云岩易风化,风化后留下空间。

石灰岩——主要矿物为方解石含量>50%,颜色比白云岩深,呈灰色出路地表无明显“刀砍纹”。硬度低,遇5%的稀盐酸剧烈冒泡,灰岩中的颗粒不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是沉积过程中由于机械的、 化学的或生物作用形成的,如粒屑、 鲕粒、等。  如淮南地区的叠层石灰岩。

徐州组中部砂岩——岩石类型为碎屑岩,颗粒大小约为0.2mm,属细砂岩,矿物成分为石英碎屑,故难风化;岩石表面有挫手感。岩层产状:182°∠74°

页岩——主要成分为粘土矿,其次为石英白云母等,粒径由小于0.5mm的颗粒组成。岩层理面能剥成一页一页的薄片,致密细腻,触之有滑腻感,颜色为紫红色。

方解石矿物晶体——颜色为白色,玻璃光泽,遇冷盐酸剧烈冒泡,在碳酸盐岩体内CaO与空气中的CO2结合在潮湿的环境下生成Ca(HCO32,Ca(HCO32

不稳定分解成CaCO3,CaCO3沉淀聚集于细小矿物晶体附近一层层的覆盖,方解石晶体不断长大,最终形成方解石石脉。

三 淮南地区的地层与古生物

1. 淮南地层

淮南地区煤系地层隐伏于新生代松散层下,而淮南煤田却是从地面地层研究,特别是石炭系含地层的研究而发现的。

淮南地层与华北地区类似,但又有其特殊性,如猴家山组、 凤台组、 四顶山组、 寿县组等都是淮南地区特有的

在洞山观察到的地层有

下古生界

奥陶系

奥陶系下统:淮南一带出露较全,与下伏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触。

1)马家沟组

 为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为主,含页岩岩性较稳定,厚147米。上层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以及褐灰色中厚~厚层灰质白云岩。

2)肖县组

据岩性及化石,厚约224米,为灰褐色中厚~厚层具微细层理白云质灰岩与黄灰色薄~中厚层含泥质灰岩。

3)贾汪组

页岩为主,底部有时为浅黄灰色薄层含砾钙质粉砂岩,砾径1-2毫米左右,呈角砾状,成分为燧石及白云岩。厚10米。

寒武系

1)土坝组

本组岩性较稳定,自东向西侧硅质成分增高,厚度减少,厚137米。

浅灰厚层硅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以及灰白、浅灰色厚层白云岩,局部含硅质团块。风化后白云质流失,硅质突出呈孔洞状,或蜂窝状外貌。

2)徐庄组

据岩性可分三部分。

   下部:灰色薄-中厚层豹皮状灰岩,泥质灰岩,底为条带状灰岩,偏上夹少量海绿石灰岩及藻类灰岩。

中部:灰绿、紫灰色薄层砂页岩。

上部:灰色中厚-厚层含海绿石含白云质灰岩

3)毛庄组

以洞山为代表剖面厚约140米

呈灰色中厚层-厚层灰岩,含砂页岩互层。本组自西向东厚度增大,泥质成分减少。

4)猴家山组

下部灰黄、浅紫红色薄层钙质石英粉砂岩,含粉砂质、含泥质白云岩夹灰黄色厚层含白云质灰岩。厚度67米。

中部灰黄色中厚-厚层含灰质含砂质白云岩及浅紫红色、黄绿色薄层含灰质含粉砂质白云岩。厚度43米。

上部灰色中厚-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底部有时为砾岩,含遂石团块。顶部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和灰色鲕状石灰岩,风化面为灰黄色,细鲕状结构,

在罗山观察到的地层有

上古生界

二叠系

1)  石千峯组

紫红色砂岩、页岩,干旱地区沉积,交错层理,产状正常,向北较新地层。中间有黑色条纹,提示流水或风向。厚度为180米。

     

上元古界

震旦系

1)四顶山组

  本组以淮南至寿县间的一些低山丘陵出露最好,其中以寿县四顶山发育最为完整。

  最下部为薄板状泥灰岩与薄层白云岩互层,中部为浅肉红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偏上夹有同生角砾透镜体,上部为夹有方解石团块和含“云雾状”石英结核的紫红色至灰白色的泥质白云岩和中厚层状白云岩,厚约48米。 含丰富的叠层石碎屑。四顶山组除在本区八公山~四顶山出露较好外,在凤台及上窑山、明龙山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

2) 九里桥组

     灰、深灰色中-厚层含海绿石粉砂质白云质灰岩,含粉砂质灰岩,泥质灰岩及泥灰岩,局部见含叠层石灰岩透镜体,叠层石锥体多不发育。含蠕虫动物化石。

3) 寿县组

     灰黄色中-厚层钙质石英粉砂岩、石英粉砂岩及条带状长石石英粉砂岩。常见微细层及交错层理,并有涡卷状砂质大团块。砂岩中夹有灰岩透镜体,具波状层理。

青白口系

1) 刘老碑组

为一套黄绿色泥质及泥钙质沉积,全区岩性稳定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及微古植物化石,厚250~588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下段:灰黄色、紫红色、灰绿色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页岩。厚约60米。

     上段下部:黄绿色页岩夹少量泥灰岩及钙质砂岩,厚约170米。

    上部:灰黄色、黄绿色钙质粉砂岩、粉砂质灰岩夹少量黄绿色页岩。厚约84米。

2) 伍山组

紫红色的铁质石英砂岩。因SiO2含量90%以上所以岩石坚硬,断面颜色较浅是由于SiO2具有玻璃光泽,岩石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3)曹店组

由砂砾岩组成,砾石以岩屑为主,砾间空隙充满砂、泥或化学沉淀物。颗粒大小为2~8mm;磨圆等级:次圆状;形状:纺锤状;分选性:差。

在八公山观察到的地层有

     下古生界

      寒武系           

馒头组

八公山为代表剖面,分三段厚183.55-210米

下段:紫红色,黄绿色页岩,东部黄绿色页岩中夹较多的灰岩透镜体厚33.62-42.99米下部含三叶虫化石。

      

中段:灰色厚层豹皮状灰岩,夹少量薄-中薄层灰岩,往东则为泥质灰岩,厚67.59-80.57米含三叶虫。

上段:紫红色黄绿色页岩,钙质页岩和灰色中厚层灰岩,泥质灰岩互层。厚82.34-86.44米。含三叶虫。

四  各种地质作用的观察

1.岩溶作用

溶洞形成条件:

1)有可溶性岩石(如白云岩、灰岩);       2) 岩石有空隙、裂隙可透水;

3)水要有一定的溶解度,溶解一定的矿物成分;   4) 水要有流动性。

2.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主要由温度变化、冰劈作用和盐类结晶作用导致)、化学风化作用(主要由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导致)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由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参与的岩石风化作用)。

风化层分带即风化程度特性:亦称风化分级,自上而下常分为: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弱)风化带、微风化带、未风化带(新鲜岩石)。            

基岩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风化过程中在H2O、O2、CO2等作用下,矿物被分解, K+、Na+、Ca2+、Mg2+等被淋滤,Al3+、Fe3+不活跃组分残留原地,分别形成粘土矿物和氧化物。如地处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带,粘土矿物、或铁的氧化物会进一步被水解,形成铝土矿、褐铁矿等矿产,是提炼铝、铁等金属的重要原料。淮南地处温带,这种情况较难出现。

3、淮河地质作用

淮河地质作用是通过其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不断改造的地表形态。淮河自源头桐泊山东流至淮南,受八公山阻挡折向北流在茅仙洞一带塑造了浸蚀陡崖,硖山口心淮等地貌,河流侵蚀陡崖水体北侧向右偏移长期,掏空崩塌,形成破碎带。河趋作用,河水的冲刷趋势越来越弯最后去曲取直形成湖,对岸形成沉积平原。是河流横坡面水流螺旋前进所致。河流东部侵蚀西侧形成沉积平原。

4、构造作用的观察和认识

岩层在构造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形成断层或褶曲,原来水平的岩层产状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小的构造现象能够在野外直接观察,但区域的、大范围的构造的观察比较困难。

结合实习区的情况,在野外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观察:

1、熟悉地层,利用地层的重复、缺失、走向上是否连续进行判断。

2、地层产状的变化及矿井分布的变化进行分析。例如舜耕山岩层走向近东西,岩层倒转或直立,而八公山岩层走向北西—南东,倾角一般﹤30°,更无倒转,表现很大差异。显然二者之间岩层发生变形。

舜耕山

 舜耕山东起九龙岗,西至罗山,东西走向,全长约18公里。

以泉山为界,舜耕山分东西两部分。以东山体由寒武、奥陶系组成,其北侧曾有九龙岗、大通及洞山煤矿(现均已关闭)。西侧出露上元古界及太古界地层,北侧并无煤矿。

八公山

   八公山组自东南向西北,出露太古界、上元古界、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特征与舜耕山地区相同,但岩层产状有很大差别,在寿县八公山南侧珍珠泉附近见有断层,东西走向,断层南上盘为太古界片麻岩,北为下盘寒武系。此为舜耕山断层西延,表明八公山和舜耕山的山体分属舜耕山逆掩断层的下盘和上盘。在野外,泉也常常是判断断层存在的标志之一。

实习总结

   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虽然有点累感觉挺充实的,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质年代的岩石。

实习中我知道了,在淮北平原下的新生界地层中大量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让人们意识到生物演化进入到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系地层中发现了很多象化石,被称为“淮河象”。现代的象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丛林和草原这表明,淮河流域在过去一百多万年来曾经有过热带—亚热带气候,当时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草原遍地分布,是各种哺乳动物生存的天堂。如今的淮北平原到处是人类活动的踪迹,森林、草原消失了,淮河象们早已不知去向。人类现在占据了大部分的生存空间,野生动植物的分布范围愈来愈狭小,这也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恶化,地球上每年有近千种的生物正在消失,这种灭绝速度超过了地质历史中任何一次生物大灭绝。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已殃及人类本身。如此发展下去,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这次实习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是要全民共同努力的。

 在实习中我还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考察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实习加深了我们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从抽象转到具体,从这次实习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地质对实际煤矿生产的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胡老师的认真指导。

        

 

第二篇:煤矿地质学地球科技馆实习报告(1)

煤矿地质学实验报告

专    业:13级采矿工程专升本2班

姓    名:乔  兴  博

学    号:1316251064

指导老师:李      宁

时    间:2013.12.18


实习目的和任务

《煤矿地质学》课程的认识实习是有关地质科学的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次实习时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地球科学馆参观学习让我们更好地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对实际情况和实物进行一定的认识。理工大地球科学馆实习使我们对自然界中基本的地质情况有所了解,认识古化石及地质的基础知识。

1)  了解宇宙的概况;

2)  认识地球的发展;

3)  观察和认识常见的一些岩石和矿物;

4)  了解一些古生物及古生物化石;

5)  认识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实习地点

河南理工大学南校区地球科学馆

实习时间

参观河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馆—2013.12.2

实习过程

     当天下午我们在李老师的组织下到地球科学馆进行了参观,工作人员先对我们讲了此馆的的大概情况,此馆是在1983年所建“地质陈列馆”和“痕迹化石陈列室”的基础上,经过充实、完善而建立起来的,是一个集教学、科研与科学普及为一体的地球科学园区。本馆主要以服务校内地矿类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有关地质学类课程,并对其他专业学生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进行素质教育为宗旨,包括地球演化、痕迹化石、矿物与矿产资源3个展区。各展区展品包括采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天然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简明图表及简要的文字说明。

     首先了解了宇宙的概况,一般认为,宇宙产生于14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中。大爆炸后30亿年,最初的物质涟漪出现。大爆炸后20亿~30亿年,类星体逐渐形成。大爆炸后90亿年,太阳诞生。3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逐渐演化。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

     地球的发展及认识,冥古宙(46-38亿年前),大约在40亿年前后,越来越多的较轻的硅酸盐成分迁移到上部冷凝,地球终于有了一个虽然还比较薄、但已是连续完整的地壳。直到距今38亿年前,地球上的大气仍是缺氧和呈酸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球上的温度逐渐降低(低于100°C),大气中的水蒸汽陆续凝结出来,形成了广阔的海洋,海水中也缺少氧,而且也含有许多酸性物质。太古宙(38-25亿年前)38亿年前,海洋中开始有了生命的活动。从出现最原始的原核细胞生物--蓝绿藻,32-29亿年前能起光合作用的藻类开始繁殖,后者能消耗二氧化碳,产生出氧气,大约到27亿年前,游离氧在海洋中出现。绿色植物的大量繁殖,更加快了大气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使其有利于高等喜氧生物的发展。元古宙(距今18亿年前到6亿年前),大陆不断扩大,大气变成以二氧化碳为最多,海洋里的生物最多的是菌藻植物,它们的活动促成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钙镁等元素相结合,碳酸钙镁等物质沉淀在海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和氮的含量逐步增加。元古宙(距今18亿年前到6亿年前)大陆不断扩大,大气变成以二氧化碳为最多,海洋里的生物最多的是菌藻植物,它们的活动促成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钙镁等元素相结合,碳酸钙镁等物质沉淀在海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和氮的含量逐步增加。显生宙 --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最近6亿年来,大气圈的成分渐渐接近目前的状况,大气和海洋中,原为酸性的水在与岩石相互作用时,将硅酸盐物质中的钠,钾,钙,镁,铝,铁等金属元素夺取出来,形成多种盐类(以氯化物为主),海水的成分也慢慢变成与今天相近的了,在这种环境中,生命加速发展,海洋中的生物迅速繁荣起来(化石证据较多),古生代有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有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有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年代地层单位是地质学上对地层划分的一种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从大到小分宇、界、系、统、阶和亚阶。对应的地质时代为宙、代、纪、世、期和亚期。

      在这里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矿物及一些岩石等,有黄铁矿、铜矿矿、闪锌矿、石英、赤铁矿、褐铁矿、萤石、孔雀石、普通辉石、高岭石、黑云母、 斜长石、方解石等等。方解石常发育成单晶,或晶簇、粒状、块状、纤维状及钟乳状等集合体。纯净的方解石无色透明。因杂质渗入而常呈白、灰、黄、浅红、绿、蓝等色,玻璃光泽,硬度3,解理好,易沿解理面分裂成为菱面体。萤石常能形成块状、粒状集合体,或立方体及八面体单晶。颜色多样,有紫红、蓝、绿和无色等,透明,玻璃光泽,硬度4,解理好,易沿解理面破裂成八面体小块。石英常发育成单晶并形成晶簇,或成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纯净的石英无色透明,称为水晶。石英因含杂质可呈各种色调。例如含Fe+3呈紫色者,称为紫水晶;含有细小分散的气态或液态物质呈乳白色者,称为乳石英,石英晶面为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无解理,硬度7,贝壳状断口。隐晶质的石英称为石髓(玉髓),常呈肾状、钟乳状及葡萄状等集合体,一般为浅灰色、淡黄色及乳白色,偶有红褐色及苹果绿色,微透明,具有多色环状条带的石髓称为玛瑙。褐铁矿实际上不是一种矿物而是多种矿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含水的氢氧化铁,并含有泥质及二氧化硅等,褐至褐黄色,条痕黄褐色,常呈土块状、葡萄状,硬度不一。孔雀石常为钟乳状、块状集合体,或呈皮壳附于其它矿物表面,深绿或鲜绿色,条痕为淡绿色。晶面上为丝绢光泽或玻璃光泽,硬度3.5-4,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孔雀石以其特有颜色而易与其他矿物相区别。

   

     展台上还有很多古生物化石,三叶虫化石、王冠虫化石、恐龙及恐龙蛋化石以、鹦鹉嘴龙化石,中华龙鸟化石、三趾马化石、中华鲟化石等各种动植物化石。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此外在辽河,黄河,淮河,钱塘江,珠江等水域也有发现,真可谓“活化石”。并且中华鲟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是国家的财富。三叶虫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5.7亿年),至奥陶纪(4.5亿年)最盛,灭绝于二叠纪末期(2.52亿年前)。

结束语

通过本次地球科技馆的实习,我加深了对地球的形成和生物化石以及各种矿物的认识和不同类岩石的一些区别,进一步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认识。通过对食物的观察,我对古地球和当时的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了对千变万化的大自然的认识,增长了见识,充实了知识以及老师对遇到的地质问题的阐述,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习中,我们和老师一起了解和讨论馆中的化石和矿物岩石等,老师给我们的讲解和说明,增加了我们的新知识,这些也都加深了我们对老师所讲的书本上知识的认识,让我知道了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如果你不和实际联系起来的话它只能变成无用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应该尽量多的去实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