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东港六中

东港六中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及人员职责

1、领导小组工作职能,主要职能是审议决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同时负责课程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监控与评价,承担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2、审核组工作职能,负责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已有成熟课程设计,开发新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指导。

3、课程研发小组工作职能,负责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已有成熟课程设计,开发新课程,以及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各项业务工作。

二、建立相关制度,确保校本课程实施

1、审议制度

①学校全体教师均有权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在学校进行动员与培训后,可以自主申报。

②教师在接受专门培训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和《课程纲要》等相关资料上交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会审。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在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评审后,决定开发科目及实施的人员。

2、管理、监控、督导制度

①建立计划、总结交流制。凡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处及教研组的指导下,针对自己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实际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计划,组织集体交流、互相借鉴;学期末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②教导处每学期要安排专题督导,监控、指导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工作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开课情况将在评选优秀教研组与备课组时做重要参考。

③每学期必检查项目有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评价成绩、学生满意率等。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按照教学常规进行教学。

3、激励制度

①有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考核纳入到日常考核与期未考核之中。 ②有关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学校给予优先办理。

③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 , 参加评优、评先、晋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④作为评选校级骨干教师和优秀课的优先条件。

4. 经费保障制度

①学校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和专用教室的建设,添置教师用书,合理配置教学设备。

②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必需使用的费用有权申报(写书面使用申请)。得到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的审核批准后,必须专项使用。

③学校设立专项资金 , 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培训、设备配置、对外交流等。

5、评价制度

评价方式体现多样化,要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①“档案袋评价”。要求活动小组建立活动档案袋,里面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做为小组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

②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③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设计方案等学校定期举办一届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

④项目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在每个活动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之后能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指导后继的活动,并为每学期的阶段性综合评价提供依据。阶段评价做为学生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考核结果使用等级制。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思考与策略

1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思考与策略

我把这些问题和误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教育本质的忽视。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问题看似清楚明白,但是在功利化的追求下,现实的教育却沦为为了考分的教育、为了学校声誉的教育。其二,对教育规律的藐视。教育是有规律的社会活动,然而现实中,过度学习、超前学习却随处可见,让五岁的普通孩子去学习小学六年所有的功课,这难道符合教育规律?其三,对时代要求的蔑视。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社会进步要求视而不见,除了现成的几门学科,很少有学校去关注社会对人才有什么要求,关注社会对人的素质、品格和人格的要求。其四,对精神生活的轻视。部分教师精神生活缺失,梦想失落,激情枯竭。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校长应当重视学校的精神生活,为教师的发展、生活多考虑一点,提高教师成就感和幸福感。其五,对课堂教学的无视。很多校长成了社会活动家,整天在外开会、跑关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焦虑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认同以及政府的评价,却没有精力顾及课堂教学,校长应当回归课堂、聚焦课堂,这样,提高教育质量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陈玉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学校承担着教育主体作用,学校的发展不仅要在办学条件上逐步提高,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有内涵,要有灵魂。因此,学校要树立内涵发展的思路,用教育家的思想办学,用课程的理念来经营,用文化的手段来落实,才会实现教育功效,才会使学校走向成功。

一、强化反思,加强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再认识”

1、认识一:“雷声大、雨点小”,不过是“浮云工程”。

剖析一:新课程改革要想成功,不应只是自上而下的召唤,而应成为发自内心的呼唤与呐喊。所以,新课程改革应是一个自我革命的历程。

结论一: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发展性的校本课程功能观”。

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国家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校本课程就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地方特色、学校实际和学生现实需求,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

校本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名师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学校和教师更大的选择权和决策权,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实施水平。

校本课程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承载着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逐渐沉淀成一所学校的特色。

2、认识二:“有教校本课程的专职老师,叫我们干什么?”不过是“跑龙套工程”。

剖析二:校本课程不应成为单独独立的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格格不入的平起平坐的一门课,而应树立大课程观。

结论二:新课程改革要树立“综合性的校本课程结构观”。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具有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全程体验、全方位架构的过程。要做到六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室尽其能、时尽其效、脑尽其思、心尽其享”。

3、认识三:“我什么都不会,不知道搞什么好,随便搞一个便是。”不过是“作秀工程”。

剖析三:校本课程开发内容要善于挖掘学校文化资源、地域资源、人文资源,学校、社会、自然处处皆课程。

结论三:新课程改革要树立“生活化的校本课程内容观”。

开发生活化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要立足学校实际,挖掘学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传承学校的文化内涵,要把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规划,以学校文化为主线,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是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校本课程必须体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提升,必须突出学校育人特色的打造与优化。偏离了学校文化与特色去盲目开发学校课程,容易让课程流于形式。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提炼其核心价值文化,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

二是挖掘地域资源。学校教育发展与地域资源息息相关,校本课程自然要整合地域特色,让地域资源成为课程要素。

三是挖掘特色育人资源。我们可以将学生参与的学科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都应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来。

四是挖掘社会、家长与专家资源。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行业几乎涵盖社会所有的层面,其中不乏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学校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如水利、环保、城市规划、交通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就某些行业知识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社会上藏有很多长项的能人,学校可聘为专项辅导员;另外,专家也是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学校可以邀请更多的资深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指导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

4、认识四:“人家改什么,我们就该什么。”不过是“影子工程”。

剖析四:“文件可以下载,经验不可复制。”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找准改革的操作点、切入点,找准自己的改革主题词,找到自己的灵魂,静静聆听自己内心花开的声音,量身打造,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思路。所以,改革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

结论四: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创造性地校本课程实施观”。

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提高校本课程实施质量。校本课程开发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关键是实施的质量和效度。要确保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必须坚持集中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的统一。实施大课时集中使用,实施走班化,实施

一是遵循集中性原则。集中性是指学校要采取“六定原则”来实施,安排固定的时间、地点、人员,制定细致的课程目标、实施内容、评价标准来开设校本课程。要在学期之初制定好课程开设方案,对选修人数进行宏观调控,确保教师、学生与课程的相对稳定,提高开设的质量。

二是遵循灵活性原则。灵活性是指根据需要随机调整开课时间。仅仅依靠集中开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综合实践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休息时间走进社区去实践、体验。

三是遵循有效性原则。确定学校课程开设时间还要坚持有效性原则。对学校课程开课的现场,也要进行深入的课堂观察,关注师生互动的效果,关注课程价值与意义,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收获,确保学校课程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而不是走过场、做样子。

5、认识五:“三月来,四月走”,不过是“快闪工程”。

剖析五:改革一天并不难,难的是天天都在改革;改革一个方面也不难,难的是对改革的再改革。所以,改革是一个连续的、持续的、永不完美、永不满足的过程。要想改革成功,就必须以评价激励机制推动、推进。

结论五: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多元化的校本课程评价观”。

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跟上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程实效,保证长效。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评价作为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分析与评估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学生、管理者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主动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自觉改进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实现自我发展。

二是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是指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到学习水平,从创新精神到实践能力,从知识观到价值观、人生观等。承认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三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把握三个原则,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既要有行为观察,又要有成长记录;既要有表层的作业,又要有深层的学习日记。特别要重视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奠定基础、提供依据,使终结性评价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进而提出改进工作的思路和计划,作为下一阶段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既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评价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6、认识六:“上头叫干啥就干啥”,不过是“面子工程”。

剖析六:没有人反对的改革不是改革,很多人都反对的改革是不能实施的改革。所以,改革要走群众路线,要看孩子喜欢不喜欢,要看教师同意不同意,要看家长满意不满意。

结论六:新课程改革要树立“民主化的校本课程管理观”。

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课程领导力,引领教师开发学校课程,积极构建学校完善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特色化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要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学校管理者应善于学习、不断思考、深入课堂、加强研究。同时,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开发课程)”。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1+X”型教师,那就是除了专业科目以外,还要开发实施一门甚

至多门校本课程。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让学生受益,让自己在学校课程的开发中体现自身价值、体味教育幸福。

让每一位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参加校本校本课程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管理即服务,服务即帮助。学校要树立服务思想,为每一名师生提供政策、时间、物质、精神上的帮助,让每一名师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学习、生活,让每个人都找到成功的源泉,找到幸福的支点。

二、积极探索,开辟校本课程建设的三条途径

1、国家课程校本化。

认识国家课程的不足:国家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国家课程以知识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不足;基础性、统一性强,学生适应选择性、个性化不足。

落实策略:增加探索实践、体验学习,增加能力、人格培养。

2、地方课程乡土化。

认识地方课程的缺陷:地方课程主题单一,不能覆盖乡土特色的全部;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有些主题内容重复,浪费了资源;地方课程知识化倾向严重,缺乏与乡土实际的有效结合。

落实措施:利用地方课程的主题,挖掘地域文化、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实践体检活动。

3、校本课程生活化。

认识对待校本课程观念上的局限:模仿国家地方课程,注重知识本位;内容脱离学生个性,注重统一;实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注重传授技能。

落实措施:联系学生实际,开发足够学生喜欢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本化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体验学习过程,增强学习力培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