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19xx年南京市教研室提出了“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大单元教学模式有八种课型(预习课、讲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作文课、测评课)。我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这八种课型,有机地引入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创造一片学习的蓝天碧海,大大地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一、单篇课文深入研究型

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对象。因为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有研究价值的矿藏。特别是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作更具有研究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中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单篇课文深入研究型的基本实施流程有两种,其一是:理解课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总结评价。

例如:我教《社戏》时,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线索,理解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之后,把“社戏探美”作为该课学习探究的话题。在大组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谈“社戏的景美、情美”,有的小组谈“船头看戏朦胧美”,有的小组谈“归航偷豆三美”,等等。其中,对“偷豆三美”的探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探得的三美是“农家子弟情意美”、“偷豆全程童趣美”、“行文构思照应美”。“农家子弟情意美”表现在孩子们偷豆偷的不是别人的豆,偷的是自家的豆,“偷豆”表现了农家子弟的美德,也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赞美之情。“偷豆全程童趣美”表现在作者写了建议偷豆、商议偷法、偷豆入舱、剥豆、煮豆、吃豆、抛豆壳等全过程,偷豆全程富有浓厚的儿童情趣,读了令人陶醉,特别有意思的是用了八公公柴火,还认真研究对付八公公的策略,真让人忍俊不禁,更使看社戏归途中的这场“小戏”平添了一份童趣。“构思引文照应美”表现在构思缜密,文笔美妙。前文写去赵庄看戏途中“两岸的豆麦”,表明有豆可偷;归航途中,夜深人饥,此时偷豆势在必行;八公公船上柴火现成,煮豆条件具备。“有豆”、“人饥”、“有柴火”就构成了合情合理的偷豆“小戏”。

单篇课文深入探究型的实施流程之二是: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成果汇报——总结评价。

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我指导学生直接把课文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一开始就确定课文需探究的问题:“奥楚蔑洛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变色龙为什么变色及变色的原因?”“契诃夫为什么写《变色龙》?”“契诃夫和他的作品。”针对上述问题,学生按小组选题,然后分头对课文探究并查找资料,从不同的途径查找专家对《变色龙》的分析文章及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和传记类文章,如康林的《谈契诃夫的〈变色龙〉》,张发安的《〈变色龙〉的主题分析》,石延明的《谈〈变色龙〉运用对话的艺术》,章涛的《谈〈变色龙〉的第二主题》,以及《契诃夫小说选》,叶尔米洛夫的《契诃夫传》等。我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每一个小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整合,启发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再指导每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文字材料。最后在活动课和测评课上,每小组展示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研究成果。有的小组小品表演,把研究成果设计成艺术学院表演系招生,应试者按主考官要求表演《变色龙》,然后主考官评价应试者个人的表演。有的小组表演契诃夫的另一部作品《胖子与瘦子》(两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表演后,该小组的同学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表现手法三方面把这一作品与《变色龙》作比较分析,最后归结出契诃夫笔下像奥楚蔑洛夫这一类人的形象特征。有的小组设计谈话节目,访谈节目,虚拟与契诃夫对话,对话围绕着他的生平创作道路、作品及风格等进行。有的小组还开了辩论会,辩论的主题是:“奥楚蔑洛夫的变色是社会环境造就的,还是本性使然。”这样通过多种形式对课文进行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多篇课文比较研究型

一本语文教材,一个单元中的课文往往是由不同作者、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文学样式、不同写法的作品构成的。这就为教师进行多篇课文比较研究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的“回读课”进行研究性学习。回读课有大小之分。小回读是指回读本单元的课文,从作者、内容、文体、写法等方面比较异同:“大回读”是把本单元的课文与过去学过的相关课文放在一起阅读,求同比异。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选择课文篇目——确定比较重点(即课题)——收集资料——成果汇报——总结评价。

如:我在教完有《变色龙》一文的这一单元后,让同学们把这篇作品与以前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问题确定后,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两文惊人的相似。两位作者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的年龄只差一岁,两文的写作时间仅差一年。此外,两位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在情节构思上都突出一个“巧”字,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突出一个“变”字,艺术表现手法上都突出一个“比”字,所写的人物事件都突出一个“小”字,而表现的主题都突出一个“大”字。

三、课文扩展延伸研究型

大单元教学模式中设置的“延伸课”意在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常常利用延伸课等课型,结合单元的教学内容,提供有关资料(文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选定课文——提供扩展资料(文章)——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例如:教了蒲松龄的《狼》之后,我又补充几篇有关狼的文章,有《西伯利亚的七匹狼》、《人狼情》、《狼羊同笼的启示》、《狼行成行》、《母狼的智慧》、《狼与鹿》。这几篇文章都写“狼”,但角度不同。学生阅读后,一下子产生了对狼研究的兴趣。趁此机会,我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查阅收集资料,以求对狼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有的同学从语言学方面收集有关“狼”的谚语和成语,了解人们对狼的评价;有的从社会学方面,收集有关“狼”的传说、故事,进一步了解狼的特性;有的从生物学方面收集关于狼的介绍,了解狼的动物属性;有的从生态学方面,收集与狼有关联的资料,了解狼与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资料,加工整理,写成关于“狼”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如《关于儿童和成人对狼的认识的调查》、《话说狼》、《狼与动物及人的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从成语和谚语中看对狼的认识差异》、《狼仇恨与狼崇拜》等等。活动课上展示研究成果,除了调查报告和论文交流,还有辩论、多媒体课件展示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中外名著专题研究型

“大单元教学”中“自读课”、“活动课”要求学生每学期能利用自读课或课余时间阅读中外文学名著1~2本。据此,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确了各学期课外阅读名著的具体篇目。

如初一读吴承恩的《西游记》、鲁迅的《朝花夕拾》、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选》,初二读施耐庵的《水浒》、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惠特曼的《草叶集》,初三读蘅塘退士(孙洋)编的《唐诗三百首》、《冰心选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黄桥的《语文小品录》等等,并定期检查,定期开展中外名著阅读指导及专题研究活动。

近几个学期,我们组织学生研究了以下课题:中外寓言比较研究,中外神话比较研究,冰心的散文、诗写作特色研究,水浒中人物性格比较研究等等,通过专题研究,增强了学生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兴趣,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提高了他们鉴赏中外文学名著的水平。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选定名著——明确问题——阅读名著——收集资料——展示成果——总结评价。

五、联系社会生活研究型

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利用“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种模式的实施流程是:理解课文——联系生活——确定课题——明确分工——收集资料——撰写文章——展示成果——总结评价。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五种研究学习的模式,各自适用于大单元教学中的相关课型。当然,大单元的八种课型虽分工有所不同,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我在运用上述五种模式时,还常常利用“写作课”让学生撰写研究文章,在“活动课”、“测评课”上交流研究成果,并总结评价之。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二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当前语文教学的零散思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关于当前语文教学的零散思考

小村民中:李秀琼 众所周知,勿庸置疑,在素质教育已被提倡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的今天,仍然客观的存在着不可抗拒的现实的不和谐因素,使我们曾经一度产生或陷入了深入骨髓的阵痛而无所适从,有一种在夹缝中求取生存的切肤感触。我们面临着相同的选择:那就是――我们只能改变能改变的,适应不能改变的。正是在这种现实状况下,我们正在摆脱莫衷一是的迷惘,正在走出困难重重的误区,正在重塑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正在摆渡各自的那叶扁舟而无暇悲哀――因为,在教育这部综合学科里除了不犹豫,就剩不后悔。 正因为这一点,几年来,我要求自己始终抱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急功近利这时髦的外衣和那些形式上的花光艳影,而潜心在迷茫中摸索,在尝试中反思,在成败中形成个性――集结经验,提炼方法,再去实践、修正,然后推而广之。 我对学生说,读书学识不是“路不路”的问题,而是用来找路的方法、手段和资本,我们必须将语文学习生活化,将认识规律化。语文必须关注生活,关注规律,这是在丰富的学识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必由之路。既能意会,更能言传,是语文学习的起码高度;弄懂别人的意思,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的。这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时下,流行这样一句话: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因此,我们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层次的解放,还需要向纵深拓展。解放思想,是在理性的基础上的认知现实、突破樊篱、创造的做我们该做的事;解放思想,就是在尊重科学前提下的发展、创新。对教育者而言,那诚然是理想的彼岸,面对现实问题,我们还得从零开始,从实抓起。也许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正在失落很多东西:兴趣、习惯、态度、情感与审美等,这些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惯则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态度又是一种能力;而情感与审美则是体悟与生成价值观念的路途。因此,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态度的练就、情感与审美的体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是我们应长抓不懈的工作内容。 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的把握、形成则是二期工程。这是重点,也是我们最需要突破的环节。这里边除了需要教学艺术以外,还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处理、运用。而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不再是内容与任务的矛盾,而是形式与方法的问题,一句话,就是如何将九年一贯制的方法、技能的传授,及其延续、发展的“一贯制”下去的问题。小学、中学是一家,与其相互埋怨、指责,不如坐到一起交流、探讨,找到些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 我想,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还是很好的选择和办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展开立体对话而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找到开启生活的钥匙与密码。这一环节,就得具备善用“一桶水”理论的技巧:教师的一桶水,不能全用,而要千方百计,灵活多变地用半桶水,或是一瓢水甚至是一勺水去浇洒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到若干水源而引满一桶水。说白了,还是“授人以渔”的办法,就是要让学生逐渐学会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用这个杠杆启动多元思维这盘棋。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复苏,主体价值得到体现,真正让师、生互动起来。 这样,语文教学的“实干”就有了“实在”与“灵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可能还缺少什么呢? 我想,师生的学习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内容与方法的问题,从学识积累到生活积累,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精神积淀过程。要“洗脑”必须这样,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教师而言,这是保持教学魅力的依赖。这是能做到的,多向人家请教取长补短;多订阅业务书刊,加强学习,领会吸收,提升业务水平、能力。对学生而言,这是由接受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与过渡。 注重调查研究,关爱信任学生。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因为学生或这或那的原因而怒火难捺,以致产生失望情绪。事实上,青少年学生并没有失去他们心灵中美好、宝贵的东西,倒是我们成年人缺少对他们的接触、了解、肯定与鼓励,而引发了一些相关的恶性循环。我看,还是“蹲下身去”这句话管用,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利用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适时鼓励,让他们找到成就感,找回自信,远离自卑。理解、宽容总是与信任、关爱并肩同步的,真正能拯救人的灵魂的,不是阳光,也不是雨露,而是宽容与爱。被重视、被关爱是一种催人向上的重要力量,对于成长期的孩子尤其如此。爱其师,方能信其道;也因为爱学生,才会尽职尽责,教与学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缺乏大张旗鼓、立场坚定的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张与理念,是现代语言日益贫乏的根源,也是语文教学失色的原因之一。有人将“同情心”、“勇气”、“爱情”的传统表达方式与现代语言作了如下比较:以前“同情心”说成“恻隐之心”,如今说“你真可怜”;以前“勇气”说成“虽千万人吾往矣”,如今说“老子跟你拼了”;以前“爱情”说成“执子之手”,如今说“我要和你结婚”,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恐怕正在缺少自信和厚重的文化氛围。 也许,在这转型的当口,我们的语文教学还缺少真正的教研内涵与精神。局限于校园,局限于教师阵营,而缺少或者淡化社会生活的血液和学生的灵肉。这样的后果,要么是闭门造车的畸形儿,要么是偏执的结果。我想,解决的办法就是以校本教研为主体和突破口,以联片教研为主线和衔接点,大力充实教研内涵与精神。 总之,在教育这片领地,永远不要看轻自己、妄自菲薄,因为你是学生前面的那个人;也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而妄自尊大,否则就会大失所望,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不要总惦记着别人怎样评价你。我们必须由单兵作战转到多兵协同作战的层面上来;必须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必须站在高处,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武装自己,让我们的思想不落伍、让我们的思想保持其先进性。 我们应该这样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当面对学生时是否如同面对自己的孩子;当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是否如同教育自己的学生。 不要问学生能给予我们什么,而应问我们能多为学生做什么,要有奉献精神、烛光精神、人梯精神。这是对“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最好注解。 愿我们用爱与责任去感动学生,让他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用心 爱心专心 3 们感动我们的感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