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生读写结合小课题研究>>计

一、情况分析:

纵观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小学六年除读了几本教科书外很少与课外书接触。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我校五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且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以上情况,本期开展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课题研究。

二、实验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快乐、丰富情感体验。

2、让每个学生掌握正确有效阅读方法。

3、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观察师生的互动交流,观察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的发展情况。

2、调查法

课题组成员坚持上课、听课、评课,通过问卷、访谈、调研等形式,交流心得体会,搜集相关资料。

3、个案研究法

对参加实验的班级的表现,对特殊的学生的言行举止作深入分析,写

案例资料。

4、经验总结法

及时回顾反思,找出不足,及时整改;总结经验,汇编成册。

四、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7、8)

在班上开展“为什么要读课外书”的讨论会,让学生意识到增加课外阅读量的重要性。要求每个学生备一个积累本和读后感本。

2、实施阶段(2007、9—12)

(1)交流日活动:

将每周五定为读书交流日,交流日中学生可向全班推荐好书、可谈感受、可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通过交流激发兴趣。

(2)教师推荐文章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

9月至12月期间,老师根据教材特点,不定期结合文章教出阅读指导课,重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本期共增加二十篇课外阅读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3)评价措施:

墙报评价 设佳作欣赏、畅所欲言、王婆卖书等专栏。

档案评价 为学生统一建立书迷档案,记录学生得分情况。(对学生每篇读后感及推荐文章实行计分制)

手抄报评价 阅读同类作品的同学每月出版一张手抄报。

(4)创作

根据每月阅读书目开展“我眼中的……”讨论会,在讨论中认识各种文

体(寓言、科幻、童话等)的特点。鼓励学生或创作或改编或续写作品。

3、成果汇报阶段(2007、12月底)

展示学生创作作品

五、预期成果

1、全班学生阅读水平较期初明显进步。

2、编写一本较高质量的“读书百味”小册子。

3、教师论文或实验报告一篇

 

第二篇:综合实践课小课题研究计划

贵阳市世纪园西小学20xx年教师指导学生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小课题研究计划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使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课程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增设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

三、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

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⑴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⑵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⑷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⑴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

⑵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⑶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⑷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⑴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⑵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

⑶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⑷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⑴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⑵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⑶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⑷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上,不单纯从知识着眼,而是从人的发展着眼。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情意、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在内容安排上,与社会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在方法上,提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形式,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是一种体验教育。要充分挖掘利用各种可供实践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3、活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4、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强调遵循“开放”原则,努力做到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要求与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以及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估的开放。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指导教师;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点拨和帮助,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6、生成性

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五、时间安排

每个月进行一次主题活动,各年级可自行选题。

六、活动模式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具体地讲,“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采用如下模式:

⑴知识背景的准备。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活动的性质、目标、实施步骤、意义等,使学生有一个概括性认识;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给学生开设科普讲座或一门短期的综合课程,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开拓学生视野,诱发探究动机。

⑵指导学生确立课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自由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对选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可能性进行判断论证,共同确立研究课题。一般来说,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如:“河水污染情况调查”、“压岁钱使用情况的调查”、“校门口小摊小贩的调查”等。

⑶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每个

课题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采取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课题小组确定后,要根据自己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具体方法、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研究的结果等。

⑷实施研究。学校和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和如何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通过查 阅资料、实验、调查、访问、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式去收集有关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交流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⑸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课题小组将收集到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⑹成果交流、总结反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小论文、图表、科技制作 、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究分享成果,进行思维

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并从中获得一定的“高峰体验”。同时,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 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

20xx年3月1日

贵阳市世纪园西小学20xx年教师指导学生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小课题研究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比较新的课程,目前具备了一些初级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论支持,但很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所以如何开设、如何实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开发课程内容,这门课程的内容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创造、生成的过程。我们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技能发展水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小课题”的活动形式,相信将对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小课题”的概念

“小课题”指在师生的共同策划下(也可以由学生自主策划进行),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课题进行研究,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从我们平时常规教学的表现看,课题的内容范围应该比较小;从教学时间来说,每个课题大概只用1-3课时。

二、开展小课题活动所基于的理念

(一)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需要

在当今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中,很多的时候提到“常态化”这一概念。顾名思义,“常态化”有这样的含义-在学校能够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常规的课程来开设和实施,课时的设置,学科教师队伍都要能够保证达到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是基础层面上的含义。更深一步说,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像所有其它学科课程一样,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活动。而不是仅仅是每学期设定一、两个大的研究课题,开展好这些课题活动而已。

“常态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普遍实施,教师易导,学生爱学,效果实在。

1、普遍实施

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三到九年级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

术教育。高中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必修课程,并规定了每周的课时数,有其基本的教育目标。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目标,所有学校必须普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否则基本教育目标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2、教师易导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专职教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对于习惯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老师们来说,确实很难。

其实,综合实践活动并不难,只要我们不过分追求课程的完美性、完整性和精致化。指导教师不过分关注校长、同行、专家对自己指导课的评价如何,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亲历实践和深度体验,过程和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拒绝表演课、做秀课,消除神秘感。综合实践活动就能成为像语文、数学那样易于操作、易于指导的常态课。

3、学生爱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兴趣,以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牢牢地把握这些基本原则,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千方百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综合实践活动必然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4、效果实在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改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优良品质。凡是有利于上述目标实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必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前面我详细的讲解了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几个特征,可以看出,除了“普遍实施”这一特征外,其它三个特征,在小课题的教学中都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二)小课题的选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

更使我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另一方面,综合实践的选题不要过“大”,否则会使活动内容面面俱到,课堂上虽然非常热闹但是活动的主题不明确。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的小课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指向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小课题教学更能充分表现出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预设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

“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就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而言,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是不断生成的,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最能吸引学生和最具魅力的,就在于其生成性。“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

教学活动是千变万化的,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 “生成”是一个相对“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生成”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不是借学生之口说老师想说的话。 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我们以往采用大课题的研究,时间周期长,经历了相对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后,最初的教学设想逐渐模糊,生成的内容也变得不明显。而小课题的采用,可以非常快捷、直观地感受到、表现出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四)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课堂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的课题的选择是学生所不感兴趣的,有的课外实践活动的布置是学生所不能做到的,有的时候活动中过于关注形式的多样,过程的完整性,这样都使得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那么,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活动呢?这里我们提一下“有效教学”这一思想。

有效教学的思想:

在现代的理论研究中,经常会提到“有效教学”的理念。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有这样几种概念的解释: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等)内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可以描述为: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往往用经济学的方法把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和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对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

从上面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学也应追求这种有效。这一思想在综合实践课中的落实,也可以反映到小课题的选择与实施中。

小课题-有效的课堂教学

我们所说的小课题,是指选题的范围小,易于操作,占用的课时也不多。1至3节课就能上完,通过精心的课题选择和完善的教学设计,很快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小课题的特点

1、问题性。整个活动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开放性。活动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心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

3、实践性。整个活动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4、自主性。整个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并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和评估作用,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

5、过程性。与注重结果的现有教育相比,更注重活动过程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实践与体验。

6、生成性。整个活动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体验。在整个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是不能以“告诉”方式来传递的,必须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

四、选择小课题的方法

(一)教师选题时,充分考虑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周期

如果要进行大的课题,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如果我们所选定的教学内容范围较小,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就可以用较少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于学生选择的课题,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体验,因此,它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同创造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他们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从而自主选择的,千万不能太成人化,否则学生会觉得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是受罪!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更应该关注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问题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会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中并不是我们现在都可以来研究的,要么是问题太大,中学生不能进行研究,要么就是提出的问题研究起来需要很多工具,很多设备,一时无法完成。教师要注重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适合他们研究的问题,选择课题,寻找适合自己的探究活动方式。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帮助学生将他们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转化,使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孩子们一起商量选择问题的小窍门,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从学生展示的调查方案中,可以看到他们研究的问题更贴近生活,更便于操作了。

教师平时就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信息,及时指导学生把感兴趣的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的问题确定下来,作为研究的小课题。

(三)充分注重教材,巧妙地使用教材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开始认为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说,应该是教师根据地域、学校、学生的情况自主确定课题和教学内容。后来由于新课程教师们还难于准确地把握,另外教师自身开发课程的水平也有差异,所以有些地区和部门组织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者们是根据国家课程纲要的思想,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编写的。虽然有的教材内容和我们有地区的差异,或者编写的内容不适用于我们当地的现状。但是有些内容的设计还是很丰富而独特的。而我们有的教师对教材相当漠视,只顾自己到处找教学素材,忽视了教材的使用。这样做是不等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的。对于教材的内容,我们要认真研究,加以选择。对于选择出来的内容,可以结合我们自己的想法,进行重组和加工.

20xx年3月1日

贵阳市世纪园西小学20xx年教师指导学生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小课题研究计划

一、基本思路与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全新课程形态,是课改的一大亮点。《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必修课程,小学阶段于三至六年级设置这一课程。

本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将在07学年第一学期的基础上继续扎实推进,一方面规范课程设置,确保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每周至少上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使这门课程逐步走向常态;一方面落实校本教研与科研,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开发活动方案,通过教研活动锻炼教师,改进教学,发挥好教研活动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这门课程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增进全体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二、主要措施。

1.认真落实课题研究。

我校目前有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立项课题一项,题为“农村小学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研究”,“立足农村,着眼常态”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我们期冀通过课题研究,制定比较完善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开发一定数量的可操作的活动方案,并努力使之形成体系,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本学期,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校课程方案,开发10个左右的活动方案,并通过实验,使这些方案具较高的操作性。

2.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本学期,在我校向外推出的区级小班化专题研讨活动和学区公开课活动中,计划分别推出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示我校在这门课程上的整体研究水平。推出公开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我们的方案设计是否合理,来提高我们驾驭整个活动的能力和指导能力,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同时确保让所有任教这门课程的教师都参与一次教研活动,亲身经历一次“研究性学习”,普遍地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解与执行能力。

3.分层次进行校本培训。

为使校本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富实效,本学期将分三个层次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第一个层次是加强教研组(课题组)成员的自学。继续学习相关理论文章,特别要重视利用网络来学习,及时了解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其它地方、学校的好做法。

第二个层次是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对所有任教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一次方法与技能的培训。 第三个层次是对我校所有教师进行一次讲座式培训,并不定期地编印、下发有关资料,提高全体教师对本课程的认识。

4.组织活动方案设计评比。

上学期,我校组织开展了校级第三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评比活动,参加评比的小论文共有20余篇,数量与质量均呈现出逐年提高之势。

本学期,计划开展一次面向教师的活动方案设计评比。根据学校课程方案的总体要求,确定主题,发挥教师的创造力,由教师围绕主题自选活动项目,设计活动方案。评比的目的既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扩大本课程在教师中的影响,也是为了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和案例。

在此基础上,我校将逐步将关于本课程的两次竞赛活动制度化,上学期进行面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评比,下学期进行面向教师的活动方案设计评比。通过评比,促发展,促提高。

20xx年3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