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独立纪录片的特点

浅析我国独立纪录片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独立纪录片在我国发展起来,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得我国纪录片呈现多态性,出现了我国纪录片百花齐放的势态。论文通过对我国独立纪录片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分析,得出现今我国独立纪录片具有自由的创作空间以及自主筹措资金等特点的结论;提出我国独立纪录片将更趋于商业化、题材将更广泛以及发布渠道将更为多样化的观点。

关键词:独立纪录片;背景;发展;特点;趋势

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社会透明程度的提高,一种兼容并蓄的思想氛围正在形成。在这种思想氛围中,整个社会对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容忍了,因此出现了文化、艺术的多元化。而属于影视艺术的独立纪录片在这时也就应运而生,之后,吴文光、杜海滨等一系列的比较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制作人出现了。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许多怀有艺术理想的人在艺术领域“独立和自由精神”的倡导下,自愿脱离公职,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成为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自由艺术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实现个人化的影像的一种渴望。这是由早期独立纪录片的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的,他们多少都曾与电视台有过某种工作或合作关系,但是在为电视

台制作电视纪录片节目(也就是传统的纪录片)的过程中,他们感到了相当程度的束缚与制约。于是,独立创作纪录片成为他们实现艺术理想的最好选择。

一、 我国独立纪录片出现的背景和发展

(一)我国独立纪录片出现的背景

19xx年独立制片人吴文光制作的《流浪北京》可以说是我国的独立纪录片的开山之作,那这段时间中国纪录片创作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独立纪录片”这么一个新生名词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呢?

回顾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段时期,这个时候大多数的纪录片还是由电视台投资,然后把任务分配给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专门成立纪录片摄制组,创作者们只能按照传统的模式对给定的选题进行制作,他们没有太多的自主权,这种对创作者的束缚与制约导致了独立纪录片的产生,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放在自己的作品中,而不是仅仅按照上头的指示来操作。

因此,这批来自于媒体的纪录片制作人开始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纪录片在国外电影节上频频露面,还因为他们的独立姿态和不入流的制作方式。这些东西混合之后表现在纪录片中给观众一种崭新的体验,一种新奇的感受。

(二)我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

1.初出茅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独立纪录片出现,主要以吴文光、蒋樾等人为代表人物,这个时期的独立纪录片也大多为试验

性质的片子,这群年轻的艺术家怀揣着对艺术的无限追求,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制作着自己想制作的纪录片。

这段时期的代表作要数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故事主要以五位曾经是红卫兵的人物访问构成,片子分为五段:A.长在红旗下;B.加入红卫兵;C.拿笔做刀枪;D.见到毛主席;E.砸烂旧世界;F.建立新世界;G.回到九二年。这部纪录片分别在香港、柏林、悉尼、新加坡以及纽约等地的电影节上参展放映,虽然没有得到大奖,但这为我国独立纪录片的探索之路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小试牛刀

随后的十年,我国的独立纪录片开始了更为艰辛的发展和探索,在这段时期我国的独立纪录片创作者们有机会接触到外国的优秀纪录片;众所周知,国外的纪录片研究比我国的纪录片研究要早几十年,有了国外同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支持,我国的独立纪录片制作者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不仅在艺术上获得一定的成功,还得到了经济利益。

3.走上正轨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独立纪录片的创作水准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20xx年2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雎安奇的作品《北京的风很大》获青年论坛单元大奖,使得各方的关注也不断加深,我国的独立纪录片创作也从“地下”,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并随着时间的推进蓬勃发展。

二、 我国独立纪录片的特点

(一) 自由的创作空间

独立纪录片产生前片子大都是主流媒体才能制作、传播,典型的比如: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纪录片《话说长江》(19xx年)以及张仲彬拍摄由湖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纪录片《水乡园林》(20 世纪 70 年代初)等,这些都大大的限制了创作者的思想。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完备,人们有了越来越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独立纪录片的创作。

和19xx年早期的“独立纪录片运动”不同的是,当时的独立纪录片工作者,无论是吴文光、段锦川还是蒋樾等人,大都有在电视台工作的背景,他们是苦于不能在传统体制内进行真实的表达,才选择了独立制片的道路。

独立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将镜头对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生活,很主动的将这些东西表达出来,而不再是直到被迫表达。而且在选题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杨天乙的《家庭录像带》是甚至从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出发,20年前父母为什么要离婚,通过镜头,我们看到的是20年后的平静,而且母亲弟弟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意将家庭暴力这事说出来,而杨天乙所要探寻的就是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独立纪录片创作空间的自由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二) 自主筹措资金

现今独立纪录片的资金还是以自行筹措为主,因为独立纪录片商业价值普遍不高,因此基本没有人愿意在这上面投资,所以在摄制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这虽说是独立纪录片的一大特点,

但同时也是它的一大难题,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既叫好又叫座,成为摆在独立制片人面前一个难以攻坚的课题。

就拿我们熟悉的《幼儿园》(张以庆)来说,这部纪录片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可以说要是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他根本没有办法完成整部片子的拍摄和制作,最终在盈利上,他是失败的;当然幸运的是他在艺术上成功了,受到一致的好评。可是,像他这么幸运的人可以说是很少的,更多的人制作出来的作品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后援资金。在艺术和金钱的两难抉择下,很多人只能尴尬的选择放弃。

三、 我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一) 更趋于商业化

“商业化”这个词在当今的社会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人们对金钱的渴望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我们所熟知的诸如电影、音乐以及书画等等艺术门类,大多都不约而同的走上了商业化这条道路。因此我相信作为艺术之家中的“晚生”——独立纪录片也难免会趋于商业化,但值得一提的是“商业化”不代表就“低俗化”,更不代表“庸俗化”;商业化可以是“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但这种“迎合”是褒义的“迎合”,是在保证艺术完美表达的前提下提出的,而不是以牺牲对艺术、对真理、对人性的追求为代价的曲意逢迎。

当然这种商业化的运作应该有一定的制约,而不是顺其发展,我认为可以把制作和发行分开,制作者追求其艺术,发行者追求其利益,

两者既互相促进有互相牵制。通过这样的商业化运作,独立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就有更多的资金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启迪人们的智慧,实现的不仅仅是双赢的结果,而是多赢。

(二)题材更广泛

随着我国政府部门对独立纪录片题材的不断解禁,我国独立纪录片的选题也会不断趋于广泛,独立纪录片的创作者们也会选择更为适合他们自己的题材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从而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的观众。

试想如果有一天在我国像迈克·摩尔的《华氏9/ 11》这样的纪录片都能上映的话,创作者们就有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了,那么我国独立纪录片就可以说达到发达水平了。

(三) 发布渠道更为多样

一直以来困扰着独立纪录片创作的难题就是它的发行问题,因为独立制作,未经国家权威部门的批准许可,因此它的发行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上世纪90年代的一些独立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国外获奖之后才被国人所知,但仍不被容许公开发行,只限于在很小的人际交往范围内进行传播。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以及网络时代的兴起和不断革新,独立纪录片的发布渠道也更为多样化,它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在“地下”或国外进行传播,它也能像传统纪录片那样在各大电视台以及各大影院被人们所了解。例如之前拍摄的一些独立纪录片如《八廓南街十六号》经过修改也被容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这可以说是独立纪录片

的一种成功。

虽然现今我国的独立纪录片还有不少问题,但我们应该对它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毕竟相比国外的多年的独立纪录片创作实践来说,我们的经验还很不足,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本国现实,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之上,努力形成我国自己的独立纪录片创作风格。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独立纪录片将传播的更远、更广。

参考文献:

[1] 刘效礼.中国电视纪录片前沿报告[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xx年.

[2] 杨金月, 胡智锋.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年.

[3]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

[4]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xx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