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错题20xx1107

语文错题2012-11-7

Shōu huò( ) 吹( ) Shōu huò( ) 吹( ) 选词填空:严格 严厉 严肃

1、他一向很( ),从来不随便说笑。

2、新来的班主任对我们要求很( )

3、今天老师( )地批评了我,说我不应该把借给同学们抄。

阅读积累:

3、这一段话共有( )句。这段话是围绕“

4、这段话写了山上的果实很多,有等几种果子。

语文错题2012-11-7

Shōu huò( ) 吹( ) Shōu huò( ) 吹( ) 选词填空:严格 严厉 严肃

1、他一向很( ),从来不随便说笑。

2、新来的班主任对我们要求很( )

3、今天老师( )地批评了我,说我不应该把借给同学们抄。

阅读积累:

3、这一段话共有( )句。这段话是围绕“

4、这段话写了山上的果实很多,有等几种果子。

语文错题2012-11-7

Shōu huò( ) 吹( ) Shōu huò( ) 吹( ) 选词填空:严格 严厉 严肃

1、他一向很( ),从来不随便说笑。

2、新来的班主任对我们要求很( )

3、今天老师( )地批评了我,说我不应该把借给同学们抄。

阅读积累:

3、这一段话共有( )句。这段话是围绕“

4、这段话写了山上的果实很多,有等几种果子。

语文错题2012-11-7

Shōu huò( ) 吹( ) Shōu huò( ) 吹( ) 选词填空:严格 严厉 严肃

1、他一向很( ),从来不随便说笑。

2、新来的班主任对我们要求很( )

3、今天老师( )地批评了我,说我不应该把借给同学们抄。

阅读积累:

3、这一段话共有( )句。这段话是围绕“

4、这段话写了山上的果实很多,有等几种果子。

语文错题2012-11-7

Shōu huò( ) 吹( ) Shōu huò( ) 吹( ) 选词填空:严格 严厉 严肃

1、他一向很( ),从来不随便说笑。

2、新来的班主任对我们要求很( )

3、今天老师( )地批评了我,说我不应该把借给同学们抄。

阅读积累:

3、这一段话共有( )句。这段话是围绕“

4、这段话写了山上的果实很多,有等几种果子。

语文错题2012-11-7

Shōu huò( ) 吹( ) Shōu huò( ) 吹( ) 选词填空:严格 严厉 严肃

1、他一向很( ),从来不随便说笑。

2、新来的班主任对我们要求很( )

3、今天老师( )地批评了我,说我不应该把借给同学们抄。

 

第二篇:语文错题本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要通过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同形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达到理解文言文的目的。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古今词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应当算作属于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这类实词。

易错问题归类:

①不明文言实词的特点,文言实词掌握不牢固,仅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理解。

②忽视了语境的限制,孤立地理解,不注意从上下文去推断。

③整个文言语段理解模糊,仅凭感觉来判断,如果是翻译题则胡乱猜测或干脆不译,原词照抄。

二、点击典型、易错试题

1、找出下列各句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一句中“适”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愚溪诗序》)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予之所共适(《赤壁赋》)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D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E将适齐,谓季隗曰(《晋公子重耳之亡》)

答案为E。

解题思路:题干中的“适”为“往,去,到??去”之意。A、正,恰好。B、享有。C、出嫁。D、刚才。只有E项为“到??去”之意,译为“将要到齐国去,(于是)对季隗说??”。 警示:一定要熟记学过的文言实词典型例句,并根据意义加以归类整理,通过例句记忆义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 ③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④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⑤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⑥ 军惊而坏都舍 ⑦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⑧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A. ①②④⑧ B. ②④⑤⑦ C. ③⑦⑧ D. ①③④

答案为 C

解题思路:① 古:招致。今:迅速 ② 古:离开。今:往、到 ⑤ 古:钥匙。今:管理 ⑥ 古:大。今:都市

警示:读教材中的文言文要多长个心眼,不要只满解释和翻译,要善于区别古义与今义,重点掌握与现代汉语容易混淆的词语。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xx年高考湖北卷11题)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答案为A。

解题思路:①是注意古今异义,古代“鄙”常用作“边邑,郊野之处”“地位低下”解,不

同于现代汉语“卑鄙”之“鄙”;②从下文“豪爽好施”看,作者是在赞扬他,而将“鄙”解作“粗俗”则是明显是批评了。

警示:要注意古今异义,语境限制。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20xx年江苏卷9题)

A.①及觉,痛咎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①强饮客,客辞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①即自引满, 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答案为B。

解题思路:每个选项的②句均为课文原句,理解应不成问题,关键是对②句的推断。A项①句中的“谢”可根据后文“城曰:‘寒而饮,何责焉?’”中的“责”推断为“谢罪”;B、C两项的①句只要将它放在语境“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中就不难理解了,B①为“拒绝”,C①为“举起”之意。D项①可根据“赋税不时(州里赋税没有按时缴纳)”推断为“多次”之意。

警示:要善于利用上下文语意进行合情合理推断。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xx年北京朝阳区一模6题)

A. 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 擢:提拔

B. 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 按:审查

C. 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更:另外

D. 而酋长营兴化 营:扎营

答案为C。

解题思路:A项是用了“擢”的常用义;B项千万不能理解为通假“暗”,古代不能通用,而且根据当时情况也没有必要“暗问”;D项注意从语法的角度推断,“营”本来是名词,但后面跟着的是一个名词,这就要考虑词语活用的现象了。C项解为“另外”似乎也通,“更置之”似乎可译为“另外放个地方”,但与“精求”(精心研制)联系起来并考虑上下文并未有放的位置不当的信息,则发现前面的理解错了,应该为“更换”之意。

警示:要牢记常用文言实词的常用义,不能胡乱用通假套解;要善于运用文中提供的信息仔细推敲,不能断章取义。

三、举一反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xx年湖南六校高三联考11题)

A. 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穷人:困顿的人

B. 犹从辟书 辟书:招聘的文书。

C. 作为雅、颂 作为:当做

D. 不自收拾 收拾:整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xx年天津市十二所重点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联合考试11题)

A.虞自出祖而遣之 祖:饯送

B.直趣朔方,循间径去 趣:通“趋”

C.购求获畴 购:购买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夺:强行改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问题。(南昌市2004—2005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卷)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称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昌乃出足示之。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现。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 尚:崇尚

B.其妇归宁于家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C.视事四年 视事:就职治事

D.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案:立案

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湖南省十所示范性高中学校200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浣花溪记 [明] 钟 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名“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浣花溪委也 委:水的下流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次第:次序

C.溪周之,非桥不通 周:周围

D.桥尽,一亭树道左 树:建立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北京市宣武区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盗某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理之有。”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

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明史?列传一六九 循吏》)

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造如期至 两造:两次拜访。

B. 淳刻期三月必得盗 刻期:限定期限。

C. 而己出营赀以偿 营赀:谋求钱财。

D. 民有睚眦嫌 睚眦:瞪眼怒视,引申为“小的仇怨”。 ②、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片晷分析无留滞

B. 淳阳笑曰:“盗遁??”寝不行

C. 吏颇为耳目

D. 留则有用,汰则叵测

四、解题点评

1、C。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A项“穷”古义为“走投无路”“不达”“因顿”之意,不作现代汉语的“无钱”解;B项“辟”古有“征辟”“招聘”之意;C项为“写成作为”解,是两个词;D项可根据上句“圣俞诗既多”与后句“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可解为“整理”,即圣俞诗多自己不愿整理,其妻兄担心遗失帮他整理,千万不能理解为宾语前置“不收拾自”,这不合情理,讲不通。

警示: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汉语去解读文言文。

2、C。点评:A项“祖”本来是指“出行前祭路神”,这里引申为“饯送”;B项“趣”在古代可通“趋”或“促”,此通“趋”;D项上文为“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推辞)”与前半句“太祖知其心”或推知“夺”不是“夺物”之“夺”,而是“夺心”“夺志”之“夺”,如果解为“强行夺取”则错;C项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准确解释,“购”不是一般的“购买”,而是“悬赏征求”。

警示:释义要做到准确,不漏解、不多解;通假字的推断、词义的引申要注意语境,要合情合理。

3、 D。点评:D应为“追究,查办”。警示:对词义的把握一定要准确,“立案”之后还要“追究、查办”才能“杀之”,其实前文“遂敕收付狱”已算“立案”了。因此,解题时眼光不可只盯着“这个”词,而应当顾及到与相关的字、词;以句子为命题点的解词类题目,要借助相关的句子,确认词义;一句话置于段落中,往往与段落中的其它句子有因果,假设、转折、目的等逻辑关系,段落大意与句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相关段落确认词义。

4、 C。点评:此题难度不大,C项“周”带宾语“之”,已活用为动词,“环绕、围”护的意思,错误比较明显。

警示:遇到教材没有出现过的义项,如“委”作“水的下流解”,不要慌张,要善于运用文意(语境)从已知推断未知;善于利用选项,运用排除法或确定法,选准答案。 5、

①A。点评:A项中“两造”指双方当事人,即原告和被告。B项可根据上下文可推知为正确,此项不难排除;C项根据“偿”可推知为“谋求钱财”之意。D项可根据成语“睚眦必报”推知为正确。

警示:成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实词,但是不能不顾语言环境。虽然有成语“常造之客”,但此“造”非彼“造”,而“睚眦必报”则此“睚眦”也即彼“睚眦”,解答是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A。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古今同形异义词。A项“分析”文中义为“分辨明断”;今义指思维的一种基本过程和方法,即“把一种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比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B项“不行”文中义为“案子搁置暂不执行”;今义指“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C项“耳目”文中义为“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指察言观色)”;今义可指耳朵和眼睛,可指见闻,也可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D项“叵测”文中义与今义同,均指“不可推测”,成语有“居心叵测”。

警示:古代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单节词为主。思考此类题时先拆开来理解看是否符合原文语境,再与现代汉语同形词比较,含义一致则相同,不一致则古今不同。

专题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一、考纲解读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就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文言虚词。20xx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从近几年的高考虚词类题目看,往往将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结合在一起考查。

易错问题归类:

①对各虚词有哪些常用义项和用法记不清楚,思路狭窄。

②对上下文语意还不明白的情况下只凭感觉,盲目推断。

③不分析虚词所在的位置及前后词句的关系,胡乱猜测。

二、点击典型、易错试题

1、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 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 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

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

答案为B。

解题思路:依次分别为:连词,并列/副词,将要/副词,将近/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让步。同样作连词,一定要仔细辨别所表示的关系;同样作副词,要注意意义上的细微区别。 警示:教材是最好的学习材料,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千万不能舍本逐末,置教材而不顾。

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其”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③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⑥尽其肉,乃去

⑦饥寒切身,慈母不能保其子 ⑧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修,君子不近

⑨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⑩其言简而明,信而通

A ①②④⑤⑥相同,③⑨相同 B ①③⑤⑦⑨相同,④⑧不同

C ②③⑤⑥⑦相同,④⑩相同 D ④⑤⑥⑦⑩相同,⑧⑨不同

答案为D。

解题思路:①指示代词,那 ②副词,表反问 ③代词,其中的 ④人称代词,他的 ⑤人称代词,他的 ⑥人称代词,它的 ⑦人称代词,她的 ⑧ ⑨副词,表揣测 ⑩人称代词,他的

警示:要善于将常用虚词的义项和用法归类整理,以加强记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05高考山东卷第12题) A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C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 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

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的两个“以”第一个是连词,来,,因为前后句有明显的目的关系;第二个是介词,让。B项中的两个“其”字均为代词,但意义有所不同,前者解释为人称代词“她”,后者解释为指示代词“那”。C项中“乃”前者表顺接,释为“才”;后者解释为“这样” 。D项两句中“与”都表是介词,跟,同。 故答案为D。

警示: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北京市东城区二模第7题)

解题思路:A项第一句为代词,相当于“的人”,第二句也是代词,但它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表示“??时候”(或:“者”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B项第一句为介词,和、跟、同,第二句为动词,结交、交好。C第一句是疑问代词,为什么;第二句是副词,多么。D项均为人称代词“他”。故选D。

警示:要注意运用词法、句法分析。看该虚词与哪些词组合,组合后是什么关系,据此推断。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北京市宣武区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A. 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B. 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C. 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 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解题思路: A项两个“乃”均作副词,“于是”“就”。B项两个“因”均为介词,“趁(机)”,“醉”才易“擒”,因“乘”解“因”。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凭??(资格)”。D项两个“而”,前者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不译;后者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却”。故选D。

警示:要注意上下词语或上下句的意义,注意分句间的关系。连词根据句间关系推断是什么关系的连词,根据后面所跟的词语是名词还是动词可推断是介词还是副词。

三、举一反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华中师大一附中2004——2005学年度高考压轴考试二第12题)

①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②顷之,烟炎张天

①土为知己者死

②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①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②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①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xx年高考湖南卷12题)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 见有弊筐贮放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唐山市2004—2005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器识。历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囚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而至。 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史。既谢,帝逮问政事,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簿、裴珀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大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 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

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盂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盂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无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赇,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或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衣,迁徙无常,皆趟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赠吏部尚书。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如期而至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①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②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C ①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 ①或上言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004—2005学年度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第8题)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幼有孝行,少厉清节,然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侨居平阳,太守杜恕请为功曹,沙汰郡吏百余人,三魏称焉。为之语曰:“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魏末,本部察孝廉,辟司隶都官从事,京邑肃然。毅将弹河南尹,司隶不许,曰:“攫兽之犬,鼷鼠蹈其背。”毅曰:“既能攫兽,又能杀鼠,何损于犬!”投传而去。 武帝受禅,以毅忠蹇正直,使掌谏官。转司隶校尉,纠正豪右,京师肃然。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众,时人以毅方之诸葛丰、盖宽饶②。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

帝尝南郊,礼毕,喟然问毅曰:“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③。妻子有过,立加杖

捶,其以正如此。然以峭直,故不至公辅。帝以毅清贫,赐钱三十万,日给米肉。太康六年卒,武帝抚几惊曰:“失吾名臣,不得生作三公!”即赠仪同三司,使者监护丧事。 《晋书?列传第十五》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四、解题点评

1、D。点评:A项分别为:①助词,的;②音节助词,不译。B分别为:①介词,替,给;②介词,表被动。C 分别为:①用于陈述句尾,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②用于祈使句,助劝勉语气,可译为“吧”;D均为??的人,故选D。

警示:辨析虚词既要考虑用法,也要考虑意义。同为介词意义有所不同;同为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也有差别;同为助词,既可以是结构助词,也可以是音节助词;同为代词,可以是人称代词,也可以是指示代词等。

2、D。点评:本题一改以往高考考查虚词题一半句子出自选文、一半句子出自课文的一贯风格,全部出自选文。今年将“之”作为文言虚词考查的对象,体现了高考命题不避基本考点的特点。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选项中只有D项的用法与之相同。A、B两项中的“之”都是代词;C项中的“之”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之徒”即是“这一班人”。

警示:不要认为已考过的虚词不会再考,不要认为它太常用不会再考,不要认为死记硬背了虚词的各种意义及用法就万事大吉,不要因为试题未从教材中选例句就认为复习课文无用。因此我们复习要全面,要善于迁移知识,举一反三,高考题往往是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尹师鲁之徒”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不是很好的印证吗?

3、A。点评:A项两句中的“而”均是连词,第一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第二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B项两句中的“以”均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以便”。 C项两句中的“虽”均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即使”。D项两句中的“或”都是不定代词,“有人”、“有的人”。

警示:理解虚词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某个角度说,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条“变色龙”,一定要放在语言环境中去辨析。如“虽”字,如果上下文是假设关系就解为“即使”,如果是转折关系则解为“虽然”。

4、A。点评:A项两个“于”均是“对于”之意;B项第一句“其”与“乎”表示反问语气,第二句为指示代词“那些”;C项第一句为代词“他”,第二句为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D项第一句表修饰关系,第二句表并列关系。

警示:要记住18个虚词的常用意义及用法,通过代入验证法辨析;要注意虚词的配合使用及固定句式(“其??乎”);还要了解虚词的兼类现象(“焉”解为“于彼”)等。

专题三:文言文分析综合

一、考纲解读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

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易错问题归类:

二、点击典型、易错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1题(20xx年高考湖南卷14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予尧辅颜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错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年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答案:D。

解题思路:文章围绕旧本韩集发现、收藏、补缀、校定直到“韩文遂行于世”的线索,反映了三十年来古文兴起、发展的情况。作者在“学者非韩不学”的时候,再次称美“韩氏之文之道”,申言自己学韩并非“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而是“志乎久而已”,这对于方兴未艾的新古文运动无疑是有指导意义的。全文分为六节,前三节三百来字就说明了三十多年来时文、古文的消长情形。说的是个人的经历,反映的是文坛的变化,思想容量很大。第四节阐明韩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的原因,在于“其道当然”。第五节联系当年韩文“沉没弃废”的形势和作者不以官位、黜陟为念的态度,说明他学韩文的态度端正,而且能长久坚持。第六节略叙旧本韩集的特征,为的是和开头照应,也是后记不可少的内容。 文章最后一段“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是说因为“我不愿轻率地加以增补的缘故”,所以导致“书最后的卷数不足”,由此可见D项“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错;而“韩文之大行于世”,应该承认一方面是欧阳修本人的倡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而D项说“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也错。

警示: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并非难度大,只要考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抓准原文的信息并与选项进行对照分析,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当然有些试题还要求考生对原文的某些词句作出准确的理解,这类试题一方面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了文言字词基础知识。因此,在解题时要根据语境反复推敲关键语句。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2-3题(北京文普2005届第四次联考试卷)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尝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 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太宗以为然。十七年,太宗问遂良日:“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间,苦谏何也?’’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以为然。

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多见采纳。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劫、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将入,遂良谓无忌等曰:“上意欲废中宫,必议其事,遂良今欲陈谏,众意如何?”无忌曰:“明公必须极言,无忌请继焉。”及入,高宗难于发言,再三顾谓无忌曰:“莫大之罪,绝嗣为甚。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笏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乃解巾叩头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长孙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加刑。”翌日,帝谓李勣曰:“册立武昭仪之事,遂良固执不从。遂良既是受顾命大臣,事若不可,当且止也。”勣对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帝乃立昭仪为皇后,左迁遂良漳州都督。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选自《旧唐书》)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褚遂良“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①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②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

③所以诤臣必谏其渐 ④遂良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数十上

⑤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 ⑥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C

解题思路:做此类试题一是要准确全面理解题意(人物:褚遂良,品德:尽职尽责),二是要将选项放在原文中去分析和理解;然后采用排除法逐一排除,因为正确项不一定将符合要求的语句都包含进去。分析后我们得知①是叙述其任职情况,⑤叙述先帝的临终托付,凡有①和⑤的选项均是不符要求的。

警示:将所列各句放在原文去分析和理解是最关键的一环。首先看该句是写谁的,谁说的,谁做的,谁想的,是直接写还是间接写等,切不可张冠李戴。其次看该句是否在题干规定的范围之内。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遂良担任谏议大夫,兼管皇帝起居事务。太宗想看他记载的内容,他说无此先例,并告诉太宗,他一定会坚守职分,秉笔直书。

B.太宗问褚遂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人苦谏舜帝制造漆器和禹帝雕饰俎器,褚遂良认为那是他们过分地讲究,开奢侈浪费之风,是危险的开始。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C.高宗以皇后王氏无子,昭仪武氏有子为由,想废除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褚遂良则认为,皇后王氏出自名门,又没有违背妇德,况且先帝临终托付,因此他坚决反对废后,并把上朝用的手板还给皇帝。

D.褚遂良博览群书,擅长隶书,并被父辈的朋友看重,很快升迁为谏议大夫,他前后进谏数十次,多被采纳。晚年,因得罪太宗而一贬再贬。

答案:D

解题思路:“多被采纳”的对象还包括“陈便宜书”。“太宗”应为“高宗”

警示:对文意的理解要全面、准确,切忌曲解文意、游离话题、颠倒因果、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杂糅事件、故意拔高、以偏概全等。

四、举一反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1题。(20xx年江苏省南通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调研试卷)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扬州刺史。

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居部二岁,征为谏大夫,复为河南太守。

(《汉书?魏相丙吉传》)

1、以下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相年青时研习《易经》,有才学,在郡中担任小吏,被举荐为贤良;后担任茂陵县令,治政严明,社会一片安定

B、在魏相第一次担任河南太守期间,丞相车千秋去世,其儿子正担任武库县令,因魏相要给他治罪而擅自离职跑了。

C、有人诬告河南太守魏相残杀无辜,当地许多吏卒百姓为之伸冤;而大将军霍光却因武库令事,给魏相治罪下狱。

D、魏相再次担任茂陵令时,有贬谪之意,情绪低落;好友丙吉劝导他谨慎行事,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05届北京四中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夏原吉,字维哲,其先德兴人。父时敏,官湘阴教谕,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①,擢户部主事,成祖即位,转左侍郎。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七年,帝北巡,命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挥冒月廪,帝欲斩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乃止。??(宣宗)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同列有善,即采纳之。 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吕震尝倾原吉。震为子请官,原吉以震在“请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平江伯陈瑄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瑄才。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尝夜阅爰书②,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妻问之,曰:“此岁终大辟奏也③ 。”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可以冥冥堕行。”其慎如此。

[注]:①诇:音 xiòng 暗中观察 ②爱书:记录囚犯口供的文书。③大辟:死刑。

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竣,(原吉)还京师。

B、假(二指挥)实为盗,将何以加?

C、或有小过,(原吉)必为之掩覆。

D、夜归值雪,(同列)过禁门。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夏原吉勤奋敬业的一组是( )。

①民劳,吾何忍独适。 ②帝取原吉櫜糗尝之,笑曰:“何恶也?”

③勿怖,污可浣也。 ④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 ⑤原吉顾时时称瑄才。 ⑥尝夜阅爰书,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原吉在太学读书被选入宫中写皇帝诏令,他的表现严肃认真,明太祖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为户部主事。

B、夏原吉到浙西治理洪水,他辛勤操劳,与民同劳苦。后来皇帝要将两个冒领俸米的禁卫军官斩首,夏原吉则直言劝谏皇帝应按法律办事。

C、夏原吉待人宽厚,能纳人之善,容人之过,勇于承担过失责任。对于反对自己的人,也能为他办该办的事,实事求是地称赞他的才能。

D、夏原吉在审阅判定死刑类案子时慎之又慎。一次因和共事的官员外出饮酒,夜归遇雪,过宫门没下马,为此他检查了自己的行为。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6题。(山西省实验中学2005学年度高三年级月考试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力疲弊,普父回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沉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淮南平,调补渭洲军事判官。太阳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移镇宋州,表为掌书记。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茵(几层垫子)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剥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淳化(宋太宗年号)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遗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驰传抚问,凡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七月卒,年七十一。

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向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因出涕,左右感动。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普精明老炼、才智过人的一组是 ( ) ①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

②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

③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

④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剥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

⑤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

⑥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赵普辅佐太祖、太宗两朝君主,对北宋王朝起了重要的作用。故赵普死后,君臣震惊,深表哀悼。

B.赵普为人耿直,处理案件秉公执法。任军事判官时,曾对已审之案表示怀疑并直言上谏请求复审,最终保全了许多无罪者的生命。

C.赵普生性沉厚寡言,但却精明老练,才智过人,深得太祖敬重。太祖曾约晋王在风雪中到赵普家中与之共商攻伐之计。

D.赵普也有缺点,处理政务独断专横,并贪于财货。曾不顾政府禁令,派亲信小臣去购买修房木材,所以朝中大臣多嫉恨他。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8题。(自贡市高2005级诊断性考试)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馀,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早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7、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郦生“狂”的一组是

①然县中贤豪不敢役 ②郦生乃深自藏匿

③郦生入,则长揖不拜 ④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⑤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郦食其听说陈胜、项梁属下的将领都自以为是,听不进有远见的话,就躲了起来不见他们。

B、郦食其的同乡是沛公麾下的骑士,他就叫这位骑士引见自己,并让骑士在沛公面前只管说自己是儒生。

C、郦食其到高阳客舍求见沛公,沛公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自己洗脚,并且就坐在床上接见他。

D、郦食其在沛公面前临骂不惊,凭自己的辞色和韬略征服了沛公,后来为沛公攻下陈留立下了大功。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0题。(19xx年全国高考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

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四、解题点评

1、B。点评:武库令考虑到当丞相的父亲刚死,少了支柱,而魏相治政甚严,担心有一天会获罪,故而擅自离职跑了。并不是选项说的“因魏相要给他治罪而擅自离职跑了”。 警示:读写人记事的文章一定要弄清讲了哪几件事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人物关系怎样等。

2、D。点评:“过禁门”的不只是“同列”,还应包括“原吉”。

警示:补出省略成份类型题其实考查的还是对文意的理解,对信息的全面把握。

3、D。点评:③④⑤表现其气度。

警示:此类题难度并不大,关键在于对试题选句的分析,看它所表现出来的品德或性格等是否在题干所述的范围之内。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文意,正解把握人物形象,注意写作技巧的分析。

4、D。点评:原吉下马,并说服同列下马。并非原吉“没下马,为此他检查了自己的行为”。

警示:要找到选项所述内容的原句,并准确理解之,然后进行比较。要注意“谁”与“做

了什么事”。

5、D。点评:(①介绍其担任的职位,②表现其孝忠国君的诚恳,⑥评价其尽忠国家的衷心) 警示:要善于反复分析比较选项。对有些语句的分析拿不准时,排除法最管用。该题对②句的理解或许有不同的看法,但①与⑥是明显不符合要求的,因此只要有①与⑥所选项就可排除,于是选D。

6、D。点评:赵普遭受廷臣嫉恨的原因只是由于其为政专横,并没有涉及其它事情

警示:要准确分析因果,就要注意“果”句的位置。原文是讲“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由此可见“曾不顾政府禁令,派亲信小臣去购买修房木材”并不是嫉恨的原因。

7、B。点评:②⑤并不能表现其“狂”。

警示:准确而全面理解题意是前提。“狂”即狂放、纵情、无拘无束,还有些傲,不明白此就难以排除②与⑤。另外还要注意比较,看哪些句子最能说明人物的某一特征,首先要将这些语句选出来。如②仿佛有点“狂”,但作者并非用它来表现郦食其的“狂”,相比之下,①③④更为典型。

8、C。点评:应是郦食其被召见,应是边洗脚边接见。

警示:不要颠倒了关系,明明是“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怎么是“郦食其到高阳客舍求见沛公”呢?不要模糊了事情的细节, “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不等于“坐在床上接见他”。

9、C。点评:①是处事的结果,而并非处事艺术本身,②虽然讲的是具体做法,但不具有独创性,即不符合“艺术”的要求,⑤也不具有独创性,即不符合“艺术”的要求。 警示:不要颠倒了因果关系,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不能故意拔高或贬低。

10、D。点评:D项将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两件事故意说成是同一时间的同一件事。 警示: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不能混淆,不能杂糅。

专题四:文言文翻译

一、考纲解读

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是一项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它以对实词、虚词、句式等的正确理解为前提,以对文意的整体把握为保证,要求考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将文言语句转化成规范的现代汉语。

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总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时兼顾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的表达现象,都力求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易错归类:

①不善于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的中心意思。

②难以做到字词的落实。

③表达方式、句子语气与原文难以保持一致。

④语法结构不够规范,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

⑤原句的语言风格、意蕴难以译出。

二、点击典型、易错试题

(一)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xx年高考全国卷甲卷)

(1)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2) 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解题思路:第一句的重要词语是“比”和“籴”。高中生应该都知道“比翼鸟”、“比目鱼”的“比”是并排、并列之意,引申为“天涯若比邻”的“比”,就是靠近、接近之意,那么这里“比境”就应该是接界、接壤,同时这里“与”应该是介词,那么还可以推测“交阯”是一个地名。高中生也应该认识“籴”和“粜”两个字,既然如此,那么“贸籴”也就应该是买进的意思。 第二句的重要词语是“身”和“就”。“身”有成语“身先士卒”、“身临其境”,是亲自、自身的意思,那么“身自耕佣”应该不难译出。“就”有“就位、就职、各就各位”,是靠近、走向的意思,那么“就居止者”也就不难翻译。

警示:翻译中实词、虚词的落实,要联系已知进行推导,要与上下文的意思一致。

(二)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xx年高考江西卷)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译文: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译文:

答案为:(1)(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放他们出狱,县令不允许。关键词语:会,时雨,出之。

(2)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才合乎我的心意啊。关键词语:为国,法急,折中。

解题思路:(1)句中的“会”“出之”不难解,“时雨”的“时”若理解为“时节”“时机”“时俗”等,上下文语义,无法一致。若理解为“应时”“适合时令”,句意就通顺了。(2)句中的“为国”“折中”易解,“法急”,就要根据后句的“法宽”来解。

警示:文言文翻译应对关键词语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要注意翻译出的关键词,一定要句子通顺,上下句意一致,才能准确表述。

(三)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20xx年高考北京卷)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 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③ 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④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 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化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

答案:

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解题思路:根据文言文的表达特点,把握语意;再根据语意进行断读。

警示:断句属综合考查类题型,要整体读懂短文意思,进行合理的推断,方能准确读断。这类题型也可看作是翻译题的变体,不可忽视。

(四)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20xx年高考湖南卷,原文见前)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2)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 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解题思路:(1)句若字字对应,就有漏译,一定要根据文意将省略的成份补译出来。(2) 句中的“学者”“是”与(3)句中的“特”不能以今译古,要注意古今异义。

警示:释义要做到准确,不漏解、不多解;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汉语去解读文言文。

三、举一反三

(一)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20xx年湖南六校高三联考题)

(1)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分)

译文: 。

(2) 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3分)

译文:

(3) 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3分)

译文:

(二)读下面文段,将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黄冈市20xx年5月高三年级模拟训练)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故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人,不可稍形激切也。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1)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2分)

译:

(2)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3分)

译:

(3)故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人,不可稍形激切也。(3分)

译:

(三)、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北京市东城区20xx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

①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1)封人(2)而乞食。②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③封人因窃谓仲曰:“④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⑤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1)绮乌,地名。 (2)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

(四)、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并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北京市东城区20xx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选自《孟子?尽心上》)

①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2分)

译文 ②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3分)

译文

(五)翻译下面文段中加线的句子(华南师大附中2005届高三年级综合练习)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上曰:“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

去病侯三岁,为票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深入北地,捕首虏甚多。敖失道。上以不与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诸宿将常留落不耦①。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明年春,上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度漠击单于,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李广、赵食其等属大将军。青之与单于激会也,广、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大将军逐单于不得,引还,乃逢。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杀。食其赎为庶人。

其时,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多于青。乃令二人皆大司马。自是,青日衰而去病日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唯独任安不肯去。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②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③也。事多此类。青仁,喜士,以和柔自媚于上,然于天下未有称也。

去病薨。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赞曰:苏建尝说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者,勉之哉!”青谢曰:“武安④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

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票骑亦方此意。为将如此。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第二十五》)

【注释】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②赍jī:赠送食物。③穿域蹋鞠:开辟场地踢球。④魏其、武安:汉武帝时的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

(1)上以不与会,当斩(2分)

译文:

(2)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3分)

译文:

(3)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3分)

译文:

(六)翻译下面文段中加线的句子(南昌市2004—2005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卷)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称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昌乃出足示之。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现。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

(1)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译文:

(2)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

译文:

四、解题点评

(一)

答案:(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3)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

点评:(1)句中的“无”“语”“求”三字翻译时错得多,原因是没有注意语境。(2)句中的“知”如译为“知道”则不准确。(3)句中的省略内容“旧稿”,容易补考生忽略。

警示:上下文是实词虚词准确翻译的依据,文言句式要充分考虑进去,如“索于其家”(状语后置)“求之圣俞”(状语后置、省略句)等。

(二)

答案:(1)父亲兄长有好的行为,身为子弟的后辈们(也许想)学习这些好行为,但却学不像。 (2)由此可知,做父辈或兄长的人教育子弟们,一定要选使自己行为端正来做他们

的表率,不能只是说空话。(3)所以,君子和小人相处,一定要平心静气地来对待他,不能够显露出任何急躁的举动。

点评:“不肖”“形”“激切”等词语,不能以今释古,要在语境中把握。“或”等虚词更是要放在上下文中才好确定。

警示:不以今律古,不能不看语境。

(三)

答案:①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②绮乌守边境的官吏跪着让他吃东西。③守边境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④“假如侥幸(幸亏,或敬词,不译)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 ⑤我将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我凭什么来报答你呢?”

点评:“食之”“用齐”“将何以报我”“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等有使动、被动宾语前置等用法,找出来,翻译就不难了。

警示:把握句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时兼顾词类活用、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文一些特殊的表达现象,都力求准确。把握译文的语法结构是否规范、是否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

(四)

答案:

断句: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翻译:①所以见过大海的人就很难被一般的水所吸引,在圣人门下受过教育的人,就很难被一般言论所打动。②流水这个东西,它不填满地面的坑坎是不会前进的;君子(如果)立志于大道,不积累一定成就就难以通达。”

点评:“难为水”“难为言”“不盈科”“不行”“章”等词或短语的翻译,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联想,使句义丰满。

警示:断句要整体把握大意,要善于寻找语言标志。文段含义丰富,要善于调动所学联想,使翻译更符合原文情境。

(五)

答案:(1)武帝因他没有与霍去病会师,罪判斩首。(2)武帝替他修了一座宅第,让他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没有心思顾家啊!”(3)那亲切礼待士大夫,招揽贤能者罢黜无能者的做法,是君主的权力。

点评:(1)关键词:“以”,因为。“当”,判处。/“他”“霍去病”是省略成分,若不译出会影响句意理解。“武帝”译作“皇上”“皇帝”皆可。(2)关键词:“治”,修建。“无以??为”:没有什么办法(心思、想法)??啊。“家”,名作动,顾及家。/“令视之”的“之”,可翻译为“它,宅第”,也可以视作句末语气词,不译。(3)关键词:“彼”,那。“贤”“不肖”,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柄”,权柄,权力。/“??者,??也”,??的做法,是??;必须翻译出判断句式。

, ; (六)

答案:(1)黄昌暗中拘捕了一个盗匪的首领,逼使那盗首分条列出各县中强暴之人的姓名和住处,于是派人分头全部捕捉,无一漏网。(2)她的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哪里投案并责备自己,黄昌疑心犯人的母亲不像蜀人,就问她原因。

点评:(1)“条”带上宾语,已活用为动词;“掩”为“遍、尽”,“讨”解为“讨伐”则不合语境,译为“捕捉”才通。(2)“犯事”为古常用词,“事”不是一般的“事”;“诣”译为“到”;“讼”不能按现代汉语理解为“打官司”,而要译为“投案”;“所由”译为“原因”;还要注

意补出省略成份。

警示:翻译文段并不是释义的简单相加,要注意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做到语脉贯通。

专题五:文言文整体阅读

一、考纲解读

二、点击典型、易错试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宿迁市2004~2005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题)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王莽时为郡吏,政教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烹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适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今乃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苏,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

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后汉书?刘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适与贼期,义不可欺。 期:一定的时间期限

B. 常闻烈士,乃今见之 烈士:忠勇正直、坚忍不屈的人

C. 后数日萌竟死 竟:竟然

D.贼乃敛兵止 敛:聚集

答案:B。解题思路:A期:约定,C竟:最终,D敛:收起

警示:一定要依靠语境来推断词义。如C项,似乎也通,但却不合语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仲为贼所杀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B.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 得复见将军于此

C.常闻烈士,今乃见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答案:B。解题思路:A前表被动,后为“所”字结构;B均为“在”;C前者是“才”,后者是“你”;D前者是“认为”,后者为“而”。

警示:一是要注意古汉语句式常识;二是要分析语法结构与上下文语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具体表明刘平“尽忠义” “重诚信”的一组是 ①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②今旦为老母求菜,??还就死

③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 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⑤萌伤甚气绝,平倾其创血以饮之。 ⑥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

⑦“适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 ⑧常闻烈士,今乃见之

A.①④ B.⑥⑧ C.②③ D.⑤⑦

答案:D。解题思路:要准确理解“尽忠义”与“重诚信”的含义,并将所选文句一一分析比较。

警示:审题不可忽视。题干中“分别”“直接”“具体”三个词是审题时容易忽视的地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平是封建时代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推至诚,明信义,奉孝养,行德政 。

B.本文主要记载了刘平的三件事情:战乱逃亡,养弟女,弃己子;荒野遇贼,俟母食毕,如约诣贼;太守遭难,舍己为人,送丧到家。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刘平善于治理、政绩突出的一面:他拟任郡吏,属县有贼,所至皆平;任全椒长,以德役民,政治清明,百姓感恩,皇帝颁布诏书,他才离职而去。

D.全文从德、信、能、绩等不同的方面折射出了刘平的一生,特别突出了他居难而操守不改、处变而笃行节义的精神,而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

答案:C。解题思路:“后皇帝颁布诏书,他才离职而去”将对象搞错,颁布诏书的应该是刺史、太守。

警示:准确理解原文,特别注意理解用来作设计选项依据的句子,注意其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句子的主语、宾语,注意省略成份,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注意句子所隐含的信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

(2)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3)萌伤甚气绝,有顷苏,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

答案:(1)那以后,每当下属的县有强贼(进犯),就让刘平去守卫,他所到的地方都能平定。(2)于是流泪哭泣。贼人见他极为真诚,同情他就放走了他。(3)孙萌伤势太重一时断了气,过了一会儿苏醒过来,渴了找水喝。刘平就倾尽自己伤口的血让他喝。

解题思路:据文释义,字字落实。

警示:要善于抓关键词,并准确翻译。(1)句的“属”“辄”,(2句的“涕”“至”“哀”,(3)句的“有顷”“创”“饮”都是古今异义的关键词。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6—10题。(20xx年潍坊市高三统一考试试题)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男。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

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也?”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引兵而西 引:率领。

B.王翦谢曰 谢:推卸。

C.老臣罢病悖乱 罢:通“疲”。

D.翦因举兵追之 举:发动。

答案:B。解题思路:“谢”应作“借故推辞”解,由“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警示:对前后文的理解是推断词义的关键。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翦言不用,因谢病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荆数挑战而秦不出 然则虽辱而愚之

答案:B。解题思路:B项两个“以”都是“因为”,A项前句为“就”后句为“因为”,C项前句为“虽然”后句为“即使”,D项前句表转折关系,后句表承接关系。

警示:要仔细分析虚词前后词句的关系。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唯大王更择贤将

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亲与士卒同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答案:D。解题思路:第②句是王翦的推辞之语,第④句是陈述一个事实,第⑥句体现王翦爱士卒。第⑥句可最选排除,然后将C、D两项进行比较,选出D项并不难。

警示:审题要全面,题干中“直接”二字容易被忽视。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对他评价很高,但他过于轻敌,导致他征荆兵败。

B.面对李信的失败,始皇幡然悔悟,及时向王翦道歉并重新起用王翦,满足了王翦对兵力的要求,为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激发土气,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

荆军。

答案:C。解题思路:“为了妥善地??”一句不当。从王剪 “夫秦王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也” 的回答中可看出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消除秦王的疑心。

警示:做题要仔细,要全面分析人物语言。如果只注意到了“请田宅为子孙业”这七个字,就会误断。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2分)

译文:

(2)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4分)

译文:

(3)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2分)

译文: 答案:(1)将军估计需要多少人才能足够。(2)派回朝廷请求赏赐良田的使者有五批。(3)现在倾尽秦国所有的穿盔甲的战士全都交我统领

解题思路:(1)句可以据答解问;(2)句通过语境、情理推断,关键是对“辈”的理解和定语后置的辨识;(3)句“空”的使动用法与“委”的理解是关键。

警示: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对需译文句的提示。

三、举一反三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20xx年苏州市高三教学调研测试题) 刘 宰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疏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训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朝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宰隐居三十年,平生无嗜好,惟书靡所不读。既竭日力,犹坐以待,虽博考训注,而自得之为贵。有《漫塘文集》、《语录》行世。

(节选自《宋史》)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 纠察:检举监督

B.因丧会,窃券而逃 券:契据

C.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伺:侍侯

D.皆汲汲经理 经理:处理操办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果盗,则长于今二寸 师不必贤于弟子

B. 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以勇气闻于诸侯

C. 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因出券示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的一组是

①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②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

③ 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④命各持一芦??即讯之,果伏其罪。 ⑤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⑥置义仓,创义役

A①③⑥ B②④⑤ C ③④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喝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相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

D.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罪犯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之有司,咸以为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20xx年高考湖北卷)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教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

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

“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7、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

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

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

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D.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

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0、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5题。(湖南省石门县一中2005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陆襄字师卿,起家著作佐郎。后昭明太子统闻襄业行,启武帝引与游处。昭明太子敬耆

老,襄母年将八十,与萧琛、傅昭、陆杲每月常遣存问,加赐珍羞衣服。襄母常卒患心痛,

医方须三升粟浆。时冬月,日又逼暮,求索无所,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始欲酬直,

无何失之,时以襄孝感所致。

后为太子家令,复掌管记,母忧去职。襄年已五十,毁顿①过礼,太子忧之,日遣使诫

喻。中大通七年,为鄱阳内史。先是郡人鲜于琮服食修道法,常入山采药,拾得五色幡毦(ěr),又于地中得石玺,窍怪之。琮先与妻别室,望琮所处常有异气,益以为神。大同元年,遂结门徒杀广晋令王筠,号上显元年,署置官属,其党转相诳惑,有众万余人,将出攻郡。襄先已率人吏修城隍为备,及贼至破之,生获琮。时邻郡豫章、安成等守宰案其党与,因求货贿,皆不得其实。或有善人尽室罹祸,唯襄郡枉直无滥。人作歌曰:“鲜于抄后善恶分,人无横死赖陆君。”

又有彭、李二家,先因忿争,遂相诬告。襄引入内室,不加责诮,但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恩,深自悔咎。乃为设酒食令其尽欢,酒罢同载而还,因相亲厚。人又歌曰:“陆君政,无怨家。斗既罢,雠共车。”在政六年,郡中大宁。郡人李现等四百二十人诣阙拜表,陈襄德化,求于郡立碑,降敕许之。又表乞留襄,襄固乞还。

襄弱冠遭家祸②,释服犹若居忧,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口不言杀害五十年。 (选自《南史》卷四,有删节)

注释:①毁顿,哀痛伤身 ②家祸,指陆襄父亲陆闲被叛贼王遥光所杀一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启武帝引与游处 引:邀请

B.襄母常卒患心痛 卒:通“猝”,突然

C.守宰案其党与 案:搜捕

D.陈襄德化 陈:陈述,诉说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时以襄教感所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又于地中得石玺,窃怪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C.但和言解喻之 但见悲鸟号古木

D.酒罢同载而还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3、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陆襄“忠”和“孝”的一组是 ( )

A.复掌管记,母忧去职 时以襄孝感所致

B.唯襄郡枉直无滥 襄年已五十,毁顿过礼

C.在政六年,郡中大宁 始欲酬直,无何失之

D.又表乞留襄,襄固乞还 释服犹若居忧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襄的品行深得昭明太子萧统的赏识,昭明太子因此与他相识交往,并每月亲自到陆襄家中拜望陆母。

B.鲜于琮借神仙之名,聚众谋反,杀死县令并想攻打郡城,陆襄对此早有防备,最终 打败贼人,生擒贼首。

C.在查办处理鲜于琮残孽余党的过程中,陆襄一心为公,明察善恶,他的公正清廉,赢得了百姓的赞扬。

D.陆襄以德化为政,面对结怨甚深的彭、李二家,他并未简单责罚,而是好言相劝, 晓之以理,使两家和解。

15、将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9分)

(1)始欲酬直,无何失之,时以襄孝感所致。(3分)

译文:

(2)其党转相诳惑,有众万余人,将出攻郡(3分)

译文:

(3)因求货贿,皆不得其实。(3分)

译文: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6—20题。(温州市20xx年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还任。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历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诃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与里人稠处,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骥生平学行醇笃,心术正大。谙世事,瞭国体。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八岁,四方仰德,有如卿云。百年化育,滋此人瑞。臣读前史,有以归老赐禄毕其身者,有尊养三老五更者,有安车蒲轮召者,有赐几仗者,上齿德也。骥齿德有余,爵在上卿,可称达尊。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曰“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七十七,致仕 致:交还

B、狱决而雨 狱:案件

C、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 严重:尊重

D、萧山民德骥不已 德:恩惠,恩德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法司因旱恤刑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乃改南京吏部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也

18、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能直接表现魏骥“谙世事,瞭国体”的一组是( ) ①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 ②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

③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 ④百年化育,滋此人瑞 ⑤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⑥端厚祗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1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永乐年间,魏骥奉命参与编纂《永乐大典》,书成之后官复原职,很快就在师逵的推荐下,提升做了太常博士。皇上说:“当年的刘履节做了九年的御史,高皇帝才授给他这个官职,这个官职是不轻易授给人的。”足见明成祖对他的器重。

B、早在正统八年任礼部职务的时候魏骥就提出告老还乡,但吏部尚书王直反对,认为他虽年老而体未衰,只应当减少一些繁杂的事务,于是继续任职。

C、魏骥生性宽仁厚道,但也很刚直,既好与君子辩论,又好与小人辩论,非要分辨出是非曲直不可,因为在他看来分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老家萧山一带经常闹水灾,宋朝时就有个县令杨时兴修水利。魏骥回乡之后,也发动百姓整修各地的堤坝,抵御钱塘江的潮水,开发湖泽之利,从而使百姓们的生活有所依靠。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道不时,正此故也。

译文:

(2)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

译文:

(3)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

译文: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1-25题。(20xx年扬州市重点中学四月语文模拟试题)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勋丞相掾。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出为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弟为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勋前在东宫,守正不挠,太子固不能悦,及重此事,恚望滋甚。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文帝受禅,勋每陈“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园,宜以为后。”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勋因奏:“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并举勋为御史中丞。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僚严惮,罔不肃然。六年秋,帝欲征吴,勋面谏。帝益忿之,左迁勋为治书执法。帝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为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太尉钟鲧等并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注]标埒:标记

2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 书:书信

B.恚望滋甚 恚望:怨恨

C.刘晔佞谀不忠 佞谀:巧言谄媚

D.勋奏绌遣 绌:通“黜”,罢免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之所急,唯在军农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①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 ②后哀之而不鉴之

C.①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①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 ②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2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鲍勋“守正不挠”的一组是( )

①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 ②勋不敢擅纵,具列上

③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 ④百僚严惮,罔不肃然

⑤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 ⑥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2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鲍勋在文帝即位前曾在东宫任职,那时文帝就不喜欢鲍勋,后来鲍勋外出任职又拒绝了文帝的请托,就更被文帝厌恨。

B.文帝要去游猎,鲍勋犯颜直谏,文帝怒而拒谏。猎罢归来后,文帝却又不得已提升鲍勋为右中郎将。

C.文帝抓住私解孙邕一事,要泄私愤,但廷尉、三官都不主张从重判刑,这使文帝十分愤怒。

D.文帝不顾大臣们的请求处死了鲍勋,不久,文帝也死了,人们都为忠廉好施而屈死的鲍勋叹息和遗憾。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

译文:

(2)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

译文:

(3)莫不为勋叹恨。

译文:

四、解题点评

(一)答案及点评:

1.C( 伺:侦候,探察 )

2.B ( A于:介词,比; B以:把/因为 C而:表转折,却 ;D因:连词,于是,就)

3.C ( ③④⑤:表明刘宰办案机智 ①表明他果断禁绝妖术 ②表明他对自己要求甚严 ⑥表明他尽力为民众服务)

4.D ( 捕获租牛人,制裁了恶婆婆,文中没有此信息)

5.(1)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2)把她们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3)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天,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

6.A(鄙:边邑,郊野之处。)

7.B(A“以”分别为把和因为;B“所”均为所和动词构成所字结构;C“而”分别表修饰关系和转折关系;D“之”分别为代词“她”和结构助词“的”。)

8.C(“李已仰跌丈余”直接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僧笑,命李试其技”表明不相信,“方颉颃间,尼即遽止”实际上是尼僧怕伤着李超。)

9.D(A憨和尚不是为了惩罚李超;B“尼僧争强好胜”错;C“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错。)

10.(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3分)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2分)

(3)李超开始不说,尼憎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3分)

11.C(案,审查)

12.C(A认为/介词,把;B代词,这件事/音节助词;C两个都可译为“只”;D表修饰/表转折)

13.B(A中“复掌管记,母忧去职”不能体现其“忠”;C中“始欲酬直,无何失之”不能体现其“孝”;D中“又表乞留襄,襄固乞还”不能体现其“忠”)

14.A(“每月亲自到陆襄家”错)

15.①刚想给他钱,他却很快消失了,当时的人们认为是陆襄的孝道感化所造成的。(“始”“酬”“所致”各1分)②他的党徒到处欺骗诱惑,拥有信徒一万多人,将要出兵攻打郡城。(“转相”1分,“诳惑”2分)③趁机索取贿赂,都不能得到那真实的情况。(“因”1分,“求”1分,“实”1分)

16.D(感激)

17.B。因为( A因为/趁机 C虽然/即使 D于是/是<在>)

18.C(④是梁昉对明王朝的称颂 ⑥是对魏骥品德的评价)

19.C(是魏骥总好辨别君子与小人)

20、(1)气候不合时令,正是这个原因。(2分)(2)(魏骥)日常生活中总是穿着布衣吃着粗粮,不去增置个人产业。(3分)(3)他的儿子魏完按照父亲魏骥的遗言到京城推辞(赏赐的)葬仪,请求把那些(赏赐的)钱用于赈济灾民。(3分)

21.A(动词,“写书信”)

22.B(A“所”用在动词之前,与其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B“而”前者作连词,表顺承或递进关系,后者作连词,表转折关系。C“以”作连词,相当于“用来”。D“为”作介词,相当于“替”。)

23.D(①太祖封勋官职 ⑤鲍勋私解邕事 ⑥鲍勋廉而能施)

24.B(猎罢归来后,文帝外放鲍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因陈群等并举,帝不得已而任勋为御史中丞。)

25.(1)文帝亲手撕毁他的奏章,仍然专心打猎。(2)鲍勋没有活的名分,可是你们竟敢放纵他!(3)没有谁不为鲍勋叹息遗憾的。

(二)警示

1、解题的一般步骤

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从整体上把握,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②浏览选项,题中取巧。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让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也就是说,这四个选项中有80%以上是错误的,于是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③再读材料,据文正义。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

④审视选项,逐一排除。运用前面的三种方法,经过前面的三次反复都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得进入第四步,仔细审视考试题目,充分利用已知信息,逐一排除错误选项。

2、善于“跳读”与“猜读”

①运用“跳读”法,筛选并提取文中的有效信息。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采用“跳读”法,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文字等。有些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对具体题目来说也许是无效的。要筛选并提取文中的有效信息。

②运用“猜读”法,重点抓住疑难点。文言文阅读,在考试时没有工具书的情况下,一般是先易后难,如遇到疑难点可先跳过,最后重点突破。解决疑难点的最好方法就是“猜读”法,此法说白了也就是合理推断。

3、了解文言文阅读选择题命题者设置的的五大误区

①颠倒事实,说东指西。 故意引进某些与题干指令无关的话题,甚至颠倒事实,指东说西,鱼目混珠,干扰考生判断。

②范围模糊,概括不当。 或故意扩大范围、程度、作用等,形成陈述绝对,结论武断;或则缩小范围、程度、作用等,避重就轻,以偏概全。

③张冠李戴,蒙混过关。 命题者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偏离文意。

④牵强附会,言过其实。 主要表现为无中生有,牵强附会,强加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强加某种寓意,捏造事实,制造假象,干扰考生正常思路。也是利用时间差,强加因果关系。因此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将题与文对照。

⑤正误互杂,真假掺半。 有时把正确的观点(或事实)同错误的观点(或事实)混杂在一起,有时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揉合起来,让考生正误难以分辨,头绪难以理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