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计划

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五年级的学生平时能自主完成作业,能关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试着利用以前学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这些现象;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性很高,但对活动的热情持续性不长;学习工具准备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同学的课前学具准备总是要打一些折扣,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总体来说五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主动性仍旧不够,自觉性不高,可见学生对科学学习还是不够重视。

二、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全册教材简析:

1、全册内容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在“沉和浮”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在“时间的测量”单元里,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热”单元里,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在“地球的运动”单元里,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二、全册教材简析:

1、全册内容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在“沉和浮”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在“时间的测量”单元里,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热”单元里,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在“地球的运动”单元里,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2、主要材料清单

    “沉和浮”单元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时间的测量”单元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热”单元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地球的运动”单元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课堂作业本》,结合自己出的配套练习卷,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知识点。

2、自觉、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

3、其它措施:

(1)、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

(2)、重视活动的总结,注重课后交流、单元总结。

(3)、科学课堂教学要兼顾实与活。

五、复习安排

五年级科学按教材安排应该是每周三节课,学校实际情况也安排了每周3节课,所以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还是非常的充裕的。在尽快结束新课程的基础上争取留下五-六节课的时间进行系统复习。

六、复习要点

●《沉浮》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0、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1、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3、(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4、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5、(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观察实验

1. 不同物体的沉浮受什么影响;同一物体的沉浮受什么影响。。

简答题:

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动热》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

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科学实验

1、三种状态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2、制作保温杯的材料以及他们的作用。

●《时间的测量》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科学实验:

1、摆的研究实验。

2、水钟实验,尤其是影响水钟记时准确的因素有那些?

3、关于摆长的研究。

●《地球的运动》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科学实验:

1、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

2、会画一年四季形成的示意图。

具体安排:

                                        林小娜 

2009/05/31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含计划、教案、复习、期末测试)

1. 怎样才能省力

教学目标: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准备:

图钉 磁铁 小铁片 绳子 木板 钉锤  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

2、掰手腕比赛:

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

(同学评判)

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

             (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

3、认识简单机械:

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4、拔图钉比赛:

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

方法:手拔  磁铁吸出来 用小铁片撬

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

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

二、 新授

1、简单机械的应用

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

将油桶送上台阶

将桶盖打开

将泥桶送上房檐

将谷物磨碎

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

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

2、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

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3、动物的省力“工具”

动物身体上的那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啄木鸟:杠杠、斜面

蜘蛛、蚂蚁:杠杆

虎:斜面

三、课后小结: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 钩码 各种重物 平衡尺 天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

二、新授

1、杠杆三要素。

(1)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2)将重物抬起来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

学生实验制作,记录。汇报交流。

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

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

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

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三、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复习,明确本堂学习任务

二、新授

1、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

小结:规律 阻力X 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2、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

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3、 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

跷跷板  蒜夹压汁器 夹子等

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三、拓展:

1、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

2、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

3、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阻力X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教学后记:

3、轮子的妙用

教学目标:

1、知道轮轴的基本组成及轮轴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2、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应用轮轴工作时省力的原因,并用实验找出各种轮子的优点和不足。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变形轮轴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轮子的作用。

4、将自己发现的生活中遇到的应用了轮轴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轮轴的基本组成及轮轴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应用轮轴工作时省力的原因,并用实验找出各种轮子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准备:

螺丝刀、扳手、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谈话:人们利用杠杆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使用中发现,还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于是人们又进一步地改造了杠杆,发明了其他简单机械。

二、杠杆和轮轴

1、多媒体出示石磨工作图。

(1)学生观察、分析石磨上使用木棍有什么好处?

(2)进一步分析石磨杠杆的工作原理;并试着找出石磨杠杆的三个点。

2、多媒体出示汽车方向盘图。

(1)比较汽车方向盘与石磨工作原理的相同点;并试着找出方向盘上杠杆的三个点。

(2)分析汽车方向盘工作时的优点,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

3、教师介绍: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4、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三、巧用“轮子”

1、谈话:实际工作中,人们经常对轮子进行改造,使它变成另一种简单机械,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特殊的工作。

2、多媒体课件出示改造的“轮子”。

3、小组讨论:我们用“轮子”改造的简单机械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

4、交流。

第2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新授:研究吊车上的“轮子”

1、分组观察吊车图片,讨论

   吊车上使用了几种“轮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2、交流。

3、分小组研究吊车上的一种“轮子”。

(1)分组制定研究计划,教师指导。

(2)交流研究计划。

(3)分组实施研究。

要求填写好实验记录,并给自己研究的“轮子”取一个名字。

4、交流研究结果。  

5、活动:到底谁的力气大。

第3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研究另一种“轮子”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另一种轮子——齿轮,看看齿轮有什么作用。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研究计划,并制定出本小组的研究计划。

3、发放材料,分组开展研究活动。

4、交流研究结果。

三、课后作业:

设计一种新“轮子”。

板书设计:

3.轮子的妙用

杠杆和轮轴

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教学后记:

4、斜坡的科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2课时

一、明确学习任务

二、新授

(一)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二)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三、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教学后记: 

5、自行车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常见的机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3、能设计并制作一架简单的机器。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复习前几课教过的几种机械:

杠杆、斜面、轮轴、滑轮。 

二、新授 

1、分析一种复杂的机械 

出示挂图。 

自行车的三个部分:刹车:杠杆。龙头:轮轴。脚踏:轮轴。 

2、机器的四个部分 

出示自行车挂图

工作部分:转动的车轮。 

动力部分:它靠什么力量转动。 

传动部分:是通过什么把动力部分的能量传到工作部分的。 

操纵部分:是通过什么来操作自行车的运转的。 

三、小结:完整机械有四个部分。 

选择自行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第2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新授

1、认识动力机和传动部分

蒸气机:通过燃烧煤产生热蒸气,再变成动力。 

内燃机:燃烧油料产生动力。 

皮带传动:通过皮带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链条:通过链条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齿轮:通过啮合的齿轮来传动。 

2、巩固 

分析洗衣机、机械表、缝纫机的四个部分。 

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找出生活中常见机器的组成部分,分析各部分中简单机械的作用。

2、制作一个机械模型---我的机器。 

板书设计:

5.自行车

动力部分

传动部分

工作部分

控制部分

教学后记:

6、小鸟和小猫

教学目标: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务,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能力

3、知道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生殖方式是不同的,及什么叫做生殖。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结果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结果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的生殖资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讲述:动物的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种类的动物是怎样产生后代的,让生命得以延续,使人类拥有更多朋友的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新生命的诞生

1、交流汇报:各种不同的动物它们是如何产生下一代的?

2、汇报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汇报一类动物

3、动物类型举例: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4、教师适当板书

5、比较分析:各种动物是怎样进行生殖的?

             它们的生殖方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6、分类:怎样根据生物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给他们分类,说说自己的理由

7、比较分析鲤鱼、青蛙、海龟、麻雀四种动物的繁殖方式

a、填写记录表

b、讨论交流:表中四种代表动物的产卵环境、卵的数量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规律吗?

表中每种动物一次产卵数量有什么差异?所产的卵都能成活吗?为什么?

鸟和猫在产生下一代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相比,表中四种动物产生下一代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导入

二、新授

(一)特殊的本领

1、阅读资料

2、搜集信息,介绍更多特殊的本领

(二)阅读科学在线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并讨论:

试管婴儿为人类解决了哪些问题,带来了那些弊端?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6. 小鸟和小猫

新生命的诞生

生殖

试管婴儿

教学后记:

7、落地生根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繁殖的方式。

2、通过搜集有关植物繁殖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植物繁殖的知识。

教学重点:

植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的植物繁殖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花盆、剪刀、植物枝条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激趣导入

二、 认识植物的繁殖方式

1、交流: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举例说说植物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繁殖。

2、讨论:

(1)植物的这些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动物的生殖方式和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4、小结:大多数植物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有些植物也可以通过根、茎、叶进行繁殖。

三、小结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帮助植物繁殖

1、谈话: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繁殖的特性,在农业生产和园艺上,创造了一些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

2、提问:你们想知道这些方法吗?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有关内容。

4、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用以上方法进行植物繁殖的实例。重点介绍扦插的方法。

5、分小组利用扦插的方法繁殖一株植物。

6、课后作业:利用其他方法繁殖一株植物,并将帮助植物繁殖的方法和经验与同学交流。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7. 落地生根

开花  传粉  受精

扦插  压条  嫁接

教学后记:

8、相似与差异

教学总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遗传与变异,学习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了解遗传与变异,观察人与人、动物与动物的相似与变异之处。

教学难点:

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分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遗传,学习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了解遗传,观察家人、同学与自己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

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

小组分类统计图表两张(34面上图及左下方图)。

全班分类统计图表两张(34面上图及右下方图)。

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观察法——归类统计法——课外延伸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法:启发学生寻找观察人物相似特征的方法。

A、目标激趣:

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寻找自己的特征与同学有哪些相似之处?然后进行归类统计,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B、质疑讨论:

你用哪些方法可以找出自己与同学的相似特征?(五官、体形、举止、言谈……)

你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寻找自己与同学的相似特征?(看照片、照镜子、相互看……)为缩小观察范围,请看书33和34面,书中要我们着重观察人物哪几个方面的特征?(舌、额头、耳垂、手指)

二、小组观察法:将自己这四个方面的特征与同学进行比较、记录。

A、发表格:每人两张(34面上图及左下方图)。

B、分小组:六人一组。

C、观察:组内人员相互观察,统计,完成下发的两张统计表格。

三、归类统计法: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 

A、出示全班分类统计图:四个方面逐一用打钩方式进行统计。

B、出示全班坐标统计图:按A、B、C、D四类用柱状图表示。

C、学生讨论: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外延伸法:

A、个人课外观察作业:

观察自己与家人在舌、额头、耳垂、手指4个方面的特征,并填入33面的表格中。

B、小组课外观察作业选题:

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它们的颜色、形态都一样吗?

我们学校种植的蝴蝶花,它们的花瓣、色彩、形状一样吗?

我们爱吃的玉米,颗粒的颜色都一样吗?

搜集某类动物或植物的下一代与其自身相比,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个体异同的兴趣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愿意把自己组的研究结果和别人交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难点:变异现象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

教学准备:灯片(鸡冠的图片)、记录卡、大蒜瓣(或豌豆)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外观察。

A、我们爱吃的玉米,颗粒的颜色都一样吗?

B、花丛中蝴蝶的颜色、形态都一样吗?

二、观察鸡冠的差异。

A、灯片出示各种鸡冠。

B、观察。

C、交流。

  观察鸡冠的颜色、形状都一样吗?各有什么特点?

  其他生物不同个体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差异?

三、 研究大蒜瓣个体之间的存在的差异。

A、展示书上研究方案

B、小组讨论制订研究方案。

C、小组研究。

D、小组之间交流研究结果。

   学生自由的将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其他人看。

四、 讲解:变异。

A、讲解:变异。

B、学生举例:有关生物变异现象的实例。

五、统计全班各组中大蒜瓣的数量,并制成统计图,分析它的变异。

A、统计全班各组中大蒜瓣的数量。

B、学生画统计图

C、看图分析:

(1) 每组的各个大蒜瓣的数量是否一样?有什么规律?

(2)对大蒜瓣的数量多少的规律作何解释?

六、课外拓展

分析变异现象的利弊。

七、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8.  相似于差异

体形

举止

  音容笑貌

   繁殖 ——基因

教学后记:

9、克隆羊--多莉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会收集资料,能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资料;

2.学会交流和汇报,能够将自己的收获展示给大家,并能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他人的信息。

知识目标: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情感目标:

1.体会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2.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合作;

3.激发对生物技术发展研究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资料;

教学难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和收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进入沙龙

出示“克隆羊---多莉”的图片

介绍多莉的相关资料(包括诞生的时间、特别之处、对世界的影响)

学生提出问题

介绍课的形式,进入沙龙

二、沙龙活动

(一)、走进“克隆”

老师作为主持人组织学生将各自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与大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并补充不全面的地方。

(二)、亲近“克隆”

提出问题: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那些影响?

讨论形式:

a.学生与学生展开讨论

b.学生与老师展开讨论

c.个别与集体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归纳对克隆技术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拓展“克隆”—基因工程

1.学生推举小主持人介绍“科学在线”的内容,和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展示;

2.组织开展:对基因工程的讨论

3.汇报自己对基因工程的认识和展望。

二.沙龙结束

教师对本节课做出评价(多方面);

展望并激发学生的继续研究的兴趣。

相关的资料链接:

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设想。

1952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

1970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但是在开始进食以后死亡。

1981年:科学家进行克隆鼠实验,据称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了正常的鼠。

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

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

1998年2月23日: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

1998年7月5日: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

1998年7月22日: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50多只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隆动物。

1999年5月31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

1999年6月17日:以美藉华人科学家杨向中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一头13岁高龄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

20##年1月3日:美国著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

2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这只恒河猴被命名“泰特拉”。

20##年3月14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头克隆猪。

三、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10、生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认识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索过程;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分析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难点:

分析有关观点和依据,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2、分组准备一张记录表如45页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而生命的起源依然是一个谜,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让我们来互相交流有关资料。

二、了解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观点:

1、学生汇报,老师将其分类板书

古代:中国—女娲造人

      西方—上帝造人

      学者推测—由非生命的物质直接转化而来。

近代: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来源于科学实验

现代:生命来自于地球之外—推测

2、教师小结: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生命的踪迹,人类从未放弃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但几千年来对生命起源的问题仍然处于探索中。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交流: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1、讲解:有观点称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星球,那么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2、交流有关观点

3、收集、整理在资料卡片中。

4、小结:人类目前没有发现在地球外的生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三、作业:写一篇科学短文——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

教学后记:

11、寻找进化的证据

教学目标:

情感:培养学生善于交流愿意与人交流的美好精神。

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基本了解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化石标本、沙子、熟石膏、纸盒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生物,并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的呢?

二、新授

1、讲解: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2、学生活动  

观察化石并对他们进行分类。

3、学生交流将自己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

思考: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

4、化石形成的模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5、作业:

恐龙是地球上曾经繁荣昌盛的动物,后来突然从地球上消失。

科学家根据恐龙的化石研究了很多种恐龙。那么你知道哪几种恐龙呢?
收集关于恐龙的资料,并以恐龙档案卡的形式记录下来。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明确任务

二、新授

1、学生活动:

展示恐龙档案卡,比一比谁制作的更精美。

2、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上相关的资料,推测恐龙灭绝的原因。

将推测的结果填入表中。

3、交流:

将自己的推测结果与同学交流。

三、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12、生物进化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

3、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4、培养学生“世界是运动”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含义,能以某种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某种生物的进化过程。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言:

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成千上万种生物,目前已经命名的有150多万种。我们现在看到的生物与远方时期的生物有很大的差异(灯片或其它电教手段出示相关图片)。这是为什么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探究一下生物进化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

(一)活动1(搜集和整理有关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1、教师:简介达尔文不怕困难,跋山涉水、采集标本、挖掘化石的故事。

(板书:自然选择)

2、学生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有关达尔文的其它资料相互交流、讨论。

3、说一说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我们应该向达尔文学习些什么?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怕困难、敢于开拓的精神)

4、教师结合学生讨论,进行小结。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明确任务

二、新授

活动2

1、以长颈鹿进化过程为例,认识“自然选择”物种的含义;

2、学生讨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3、选择一类其他的动物,试着解释他们先怎样进化的。

(要求学生大胆想象,热烈讨论)

4、教师小结: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过程。

三、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13、山脉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风化作用及地表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从而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3、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表岩石的变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教学准备:

酒精灯、试管夹、玻璃、一杯冷水和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看视频资料,感受“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后回答:

(1)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2)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2、推测:山脉的变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

3、交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4、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2、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认识风化作用。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明确任务

二、新授

拓展延伸

1、看图,认识蘑菇石。

2、推测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3、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并写出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14、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2、 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

3、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和视频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沙洲图片。

二、 探究沙洲的形成

1、提出问题: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观察示意图,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石块有什么不同?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3、汇报自己的猜想。

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5、比较喷水前后的“景观”。

6、讨论:如果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7、小结沙洲的形成。

8、拓展:试着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现象。想象一下,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新授

探究鹅卵石的形成

1、欣赏鹅卵石

2、学生猜想,提出假设:鹅卵石原来的形状是什么样子?它们上怎样形成的?

3、汇报自己的猜想结果。

4、教师出示实验材料。

5、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模拟实验。

6、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7、分组开展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做好实验记录。

8、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打磨机,概括鹅卵石的形成。

10、拓展:

(1)风的搬运作用;

(2)冰川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三、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15、溶洞里的钟乳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用文字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想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准备

石灰石、稀盐酸、滴管、盘子、尽可能丰富的钟乳石图片、视频资料。

烧杯、玻璃瓶、碟子、曲别针、线绳、苏打晶体、蒸馏水。

教学过程

一、科学引入

我们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美丽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同学们是否知道那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溶洞,溶洞中的钟乳石随处可见,形成了奇妙无比的溶洞景观,更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多媒体展示钟乳石景观)

二、科学探究

1、语言描述通过观察,谈谈你对钟乳石的印象?

(观看钟乳石图片,用自己的话对钟乳石进行描述。)

2、猜测钟乳石的形成

你知道溶洞里的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适当提示:

钟乳石主要形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靠什么力量形成的?在短时间里能形成吗?

3、指导实验

(1)选择一块石灰岩

(2)用滴管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4)滴稀盐酸时要注意安全。

(5)观察岩石滴酸后的变化时,不要用手去摸。

4、汇报实验结果

 谁能把刚才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汇报给大家。

交流时要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汇报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交流时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和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5、自制钟乳石

(1)、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2)、提示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

(3)、教师展示提前一周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按教师的提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准备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自己设计记录表,将实验结果用条形图画下来。

结合自己的实验装置,观察教师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6、阅读科学在线,验证自己的推断。

三、拓展活动

1、继续观察自己的实验现象,并随时做好记录。

2、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节假日,到广西桂林或其他有溶洞的地区旅游,感受钟乳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

写一首小诗或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后记:    

16、人类改变地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人类的哪些活动起到了改变地表的作用。

2、能将人类各种改造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3、能设计一个清晰的方式整理辩论或研究的结果。

4、能按照“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的标准对人类影响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人类改造地球的活动。

2、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与自己持不同看法的同学的观点。

3、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怕被别人否定。

科学知识:能有根据地举例说明人类那些改造地表的活动是对人类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召开辩论会等方式来探究“人类活动队地表的影响”的问题。

教学准备:

有关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作用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人类引起地表形态发生的活动图片、视频材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壮美的自然景观,高山、河流、平原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前三课的研究,你认为是哪些自然力量引起地表变化的?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某种地表形态的改变往往是由许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自然力量,还有那些力量能引起地表的变化?

二、新授

(一)人类活动改变地表

对于人类的那些活动影响着地表的变化,我们已有所了解,把课下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1、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3、板书学生总结的人类改变地表的活动方式

人类的这些活动使地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按着   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把这些活动进行分类。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呢?

(二)辩论会

1、提出问题:某地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不足以维持当地的粮食供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出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的方案。对这一方案,你的意见是什么?

2、自由结组

赞成围湖造田的为正方,反对围湖造田的为反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结组。

3、组内准备辩论材料

提示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观点是什么?围绕这些观点的理由都有哪些?怎样总结。

4、展开辩论 

(教师随机组织,但教师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5、总结

经过辩论,我们的观点是什么?

谈谈自己对上述观点的理解,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

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有关信息。

(三)拓展活动

我国是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大国,每年出口量很大,同时也是使用大国。使用一次性木筷有什么利弊?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保护环境,拯救森林的角度思考,可采用何种解决方案?

三、课后小结:

教学后记:

                       

17、常见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

2.能根据矿物的不同性质对矿石进行分类。

3.能举例说明每一种分类方法(或标准)的优缺点。

4.能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各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矿物。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矿物的条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矿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宝石的用途

教学准备:

常见矿物、刻刀、 磁铁、无釉瓷片、铜钥匙、铜币、铁钉、玻璃片、砂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谈话: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关于矿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种常见矿物。

3、讨论:你希望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什么养的工具?采用什么养的方法?怎样记录实验结果?

4、交流。

5、阅读教材:77页

6、提问:怎样观察矿物的颜色?

7、讲解:条痕就是矿物再无釉瓷片上刻划留下的痕迹,是矿物的粉末,能够转为准确地反映矿物的颜色。矿物条痕的颜色与矿物的实际颜色是有一定区别的,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准确颜色。

8、认识摩氏硬度计。

9、分组活动、做好纪录。

10、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比较各种矿物的特征。

11、根据对矿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标准给矿物分类。

12、交流各族的分类标准和结果,比一比谁的分类标准更科学。

13、评价学生和分类活动。

14、讲述:有些矿物经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丽的宝石,关于宝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认识一些宝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业:搜集宝石及宝石的用途。

三、课堂小结

附板书设计:

形状

                           颜色

                           光泽

17.常见矿物               条痕

                           硬度:摩氏硬度计

                           磁

教学后记:

18、金属的来历

教学目标:

1.能辨别出常见的金属制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金属材料是从什么矿物中提炼出来的。

3.能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金属矿石的共同特性。

4.能设计实验研究“铜、铁、铝”等金属有哪些特性。

5.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常见金属的用途。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生活中各种金属制品,如铁锅、铜钥匙、电线、铁刀、铜币等;分别含有铜、铁、铝、锌、铅、钨等各种金属矿物质的金属矿石,电池、灯泡、小刀、酒精灯等实验工具。

金属用途方面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谈话: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从矿物中冶炼铜和铁,铸造出铜器和铁器。自从掌握了冶炼技术以来,人们从矿物中提出许多有用的金属,如铜、铁、铝等。现在,利用金属制成的工具、机器等随处可见。

2、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由金属制作的各种物品,你知道吗哪些?

3、交流。

4、打开书,80页,图中这些物品分别是由那种金属制成的用直线将矿物、金属及其制品联系起来。

5、汇报结果:

6、交流:从金属矿物中能提炼出哪些金属?这些金属有什么用途?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

7、提问:你想研究金属的哪些性质?

8、选择问题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提示学生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比较分析。

9、汇报实验方案,并加以改正。

10、分组活动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1、分析实验结果。

12、讨论:金属的这些性质有哪些用途?

13、总结:金属的共同性质与用途。

附板书:

18.金属的来历

                    有光泽的金属

     铜             导电性能好

铁            传热性能好

铝            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延展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描述炼铁的基本过程,体验到炼铁的复杂性。

2.能模拟开采矿物的主要过程。

3.将本组的开采方法与其他小组交流。

4.能为本“公司”的产品设计一段较好的广告词。

5.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处理废矿渣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炼铁的资料和图片;

几种矿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锤子、棉布、泡沫塑料杯、护目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新授

1.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金属的共同性质,金属通常是从岩石或矿物中提取出来的。

2.出示人们从铁矿石中提炼铁的资料和图片

3.讲解:钢铁的冶炼过程包括:⑴传送带将原料送入鼓风炉内,再由下方送进热风,炉里的最高温度为2300摄氏度。⑵从鼓风炉的出铁口中流出熔化的铁的成分,这就是生铁。其中还有很多杂质。⑶将生铁转移至炉内制成钢。⑷将钢压成各种形状。

4.交流:炼铁过程的感受。

5.阅读科学在线

6.提问:什么是冶金工业?

7.讲述:矿产资源一般都埋藏在地层里,开采矿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让我们通过实验模拟开采金属矿产的过程。

8.出示实验材料。

9.按课本中的过程进行操作。

10.提问:实验中泡沫塑料杯和熟石膏分别模拟什么?

11.课后完成记录结果,课上交流:

A.(1)我们小组开采出来的矿物是:            

(2)设计图表,表示出本组开采的矿物名称和质量

(3)概括出本组开采矿物的方法:                

(4)将本组开采的结果与事前交给老师的信封中的相关矿物信息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是:                      

(5)给本组开采矿物做一个广告,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用途。

B.在制作和开采过程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将本组开采矿物的方法和过程与其他小组比较,谁的方法有效?

C.讨论:当矿物从“矿石体”中开采出来以后,剩下的废弃物就是“矿渣”,“矿渣”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想一想该怎样处理?

D.评价学生活动。

三、课堂小结

附板书设计:

金属的来历

原料     鼓风炉      熔化的铁     炉内成钢     压成各种形状

教学后记:

            

19、煤与石油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从煤和石油中可以提炼出哪些原材料。

2.能通过调查发现煤和石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关系。

3.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4.认识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

5.认识人类开采煤和石油的方法。

教学准备:

煤与石油的资料或图片

煤与石油的形成和开采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谈话: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除了作能源,它们还有哪些用途?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3.分析:从煤和石油中可以获得哪些提炼物?说说它们的用途?

4.举例说明一些日常用品是有哪些提炼物制成的?

5.小结:塑料、涤纶、尼龙、涂料、阿司匹林和糖精等都是由煤和石油的提炼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加工制成的。

6.讨论:如果没有煤和石油,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7.出示煤与石油的形成资料或图片

8.认识煤和石油的形成

9.讲解:煤和石油都是远古时代的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的变化而形成的,含有碳、氢的可燃性矿物质,它们含热能较高,使用方便,因此成为矿物燃料。

10.出示煤与石油的开采资料或图片

11.认识煤和石油的开采过程

12.小结:煤、石油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将来必定用完,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能随意浪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资料计算地球上现存的煤和石油还能开采的年限。

2.能通过模拟实验发现从煤中怎样提炼各种原材料。

3.举例说明煤与石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体验煤来之不易。

5.能采取行动避免浪费能源。

教学准备:

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的试管塞、棉花、煤、火柴。

教学过程:

一、谈话: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太漫长了。根据下面的资料,分别计算目前地球上已探明储量的煤、石油和天然气还能开采多少年?将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

二、学生打开书87页计算

三、汇报结果

四、讨论:

通过以上资料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五、交流启示。

六、讲述:

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煤了,从煤中可以提炼出什么呢?让我们来做个煤的分离实验吧!

七、演示实验

八、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九、汇报交流

十、阅读科学在线

十一、交流:

阅读科学在线的感受,说一说我们应该学习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哪些科学精神和态度?

20、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对搜集到的资料和以前做过的模拟实验分析,意识到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2.能发现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危害。

3.能设计一种简洁清晰的方式把调查的结果公布于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人类生存与资源的密切关系。

2.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3.能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采取行动保护矿产资源。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我国矿产资源的危机。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够与同学一起写一份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书。

教学准备:收集矿产资源浪费或破坏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新授

1.谈话: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矿产资源。我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金属器具、塑料制品、建筑材料、主要能源等,都来自于矿产资源,然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却面临枯竭的危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浪费、破坏或过渡开采矿产资源的现象?

2.将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

3.比一比谁的调查更全面?

4.讲述:在调查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矿产资源所受到的破环提出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

5.小组讨论交流

6.总结:根据提出的建议我们要从我做起,让宝贵的矿产资源尽快得到保护。

三、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21、工具——人类的帮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分析某一类工具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一种标准对知道的工具进行分类。

2、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发现技术的发展对工具发展的影响。

3、能对某种工具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方案。

4、能根据生活或学习的某种具体需要,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设计一种工具。

5、能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考察自己设计工具的市场效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说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是,使用与不使用工具的体会。

2、能把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

ST-SE

1、能从效率、省力、效果等方面说明使用工具的好处。

2、能说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具的发展——结构日益复杂化、功能得到了极大加强;同时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教学准备:

开瓶器、钳子、剪刀、铁丝、未打开盖的瓶子、白纸、投影仪、绳子、布条或纸条、分类结果记录表、不同类工具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师:人的身体不如大象强壮,力量不如牛马强大,牙齿不如猛虎雄狮锋利……但人的智慧却比其它动物高得多,人们发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能够做许多其它动物不能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们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把你知道得写下来。

每组一张白纸,小学生分组统计各种工具及对人类的帮助。(3分钟)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统计结果,师把各种工具用统计大表展示出来,

评价并表扬优胜小组

二、体验工具对我们的帮助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切断铁丝、撕开布条、观察细小物,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不同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体会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区别。

师提示:

1、注意安全

2、确保在比较过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这组变量。

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课上练习

师生交流答案,并说说自己选择这一工具的原因。(从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说一说工具能给我们带来那些便利?)

三、给工具分类

师出示写有各种工具的统计大表

师:工具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望远镜能帮助我们望得更远,飞机能帮助我们飞得更快更高,让我们试着把这张表中的工具分分类好吗?

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分类标准,并设计记录表

生汇报各组的分类标准,师相机指导以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分类标准。

学生在小组内分类

交流展示分类结果,并试着说明理由。(不需要统一或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的标准结果有一定道理就行)

四、小结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            

第二课时

一、工具的发展历程

课前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类工具,搜集准备一些不同时期工具的图片或资料,了解这类工具的发展过程。

师生交流各种工具的发展史并讨论工具的发展趋势。

师:工具的发展如此之迅速,式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以自己选的工具为例,谈谈技术是怎样促进工具发展的。

师生交流

二、工具的改进

师:工具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但生活中使用工具时总会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把你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用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列举各种工具的优点和缺陷

鼓励学生得质疑精神,(列举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就是从找缺点找问题开始的,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

生完成自己的改进方案

师生交流改进意见

三、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自己的改进方案

2.市场调查,了解自己的改进工具是否受到欢迎。

教学后记:

22、机器人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能描述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

能说明自己预测机器人发展趋势的理由。

2、科学探究目标

能搜索有关机器人的信息和资料

能按照要求根据实际生活或学习需要实际一个机器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通过与其他人交流,改进本组的设计方案

能客观的评价别人的设计方案

ST-SE

能举例说明机器人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哪些好处和问题

能判断周围哪些事物属于机器人

教学准备

有关机器人的图片资料或相应课件

有关智能机器人的图片资料或相应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展示遥控玩具消防车,激发学生研究机器人的兴趣。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这其中最奇妙的就是机器人。例如像刚才这个玩具,在一定程序控制下,能够自动工作的机器我们叫它机器人。

二、认识机器人

1、师:你知道哪些机器人,它们能帮我们干什么?让我们逐一认识他们。

师展示机器人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并讲解。

机械手、工业机械人、仿人机器人、八脚走路的机器人(不限于这四种)

2、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些机器人,请大家思考机器人在哪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生交流:军事、勘探、医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师:机器人在这些领域发挥着如此巨大作用,是不是他只会给人类带来好的影响?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记录下来,同时准备好和其他同学讨论这一观点的理由论据。

全班开展讨论会

例如:机器人的使用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但也会带来战争,工厂裁员,机器人伤人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人剑

(师提示学生学会倾听,把其他同学的重要观点记录下来)

3、阅读科学在线

指名谈收获

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哪些属于机器人

三、布置作业

搜集并整理智能机器人的图片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师播放智能机器人的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师:这个机器人与上节课的机器人有哪些不同?

生:有智能

师:所以我们叫它智能机器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智能机器人。

师板书课题

二、认识智能机器人

1、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智能机器人的资料与本组同学交流,把全组同学的资料整理在一起。

每组选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智能机器人

如:第一台智能机器人、导盲机器人、火星漫游者机器人、打字机器人、纳米微型机器人

2、师:机器人的发展真迅速,想象未来的机器人会是什么样的?

师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么神奇,是否将来有一天机器人的智力超过人类?为什么?

师生交流看法

三、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师:近期有个机器人设计大赛,你想参加吗?

师指导  

1、明确任务 自己设计的机器人要完成什么任务,应具有什么功能?

2、查阅资料

3、完成设计方案 考虑到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方案设计

生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征求意见改进自己的设计

展示评比,颁发最佳设计奖

四、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

一、填空

1、早期的人类主要依靠自己的肢体来完成一些费力费时的劳动。在长期的实践中,人类逐渐学会了使用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

2、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3、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不过,阿基米德不仅需要一个支点,还需要一根很长的棍子

4、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一根橇棍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杠杆
    5、天平是一种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的原理工作的,我们常用的天平可以分成托盘天平和挂盘天平。天平的规格常标出称量和称感两个特征。称量表示天平的最大称量范围,称感表示天平可称量的最小质量天平的精度。天平使用前一定要先旋转调节螺丝,使指针指向0 。使用天平时,砝码要放在右盘,物体放在左盘。加取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取。
    6、像汽车方向盘那样,由一个圆轮和一个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7、一个边缘有槽的轮,叫做滑轮
    8、像旗杆上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9、可以跟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10、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缺点是不省力,使用动滑轮的优点是可以省力,缺点是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滑轮组合理利用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滑轮的优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11、齿轮属于传动机械,齿轮传动的主要作用是将动力机的动力传递给工作机。在传递的过程中传动机械还可以改变运动的速度或改变运动的方向
    12、利用斜坡将重物升高,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提升重物的简单方法,这个斜坡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即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13、当斜面高度一定时,斜面越平缓,就越省力

14、大部分机器都是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的。

15、人们根据需要对简单机械进行组合,发明了各种复杂的机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工具都属于机器,这些机器综合利用了多种简单机械的优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6、自行车是一种设计合理、广泛使用的机器,是一种以人力为动力的代步机器

二、问答

1、能用几种办法拔出木板上的图钉?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机械有什么区别?

答:用手拔、用磁铁吸、用铁片撬等;使用简单机械省时、省力、可以改变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提高工作效率。

2、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答:夹子、剪刀、钳子、起钉锤、压水井利用杠杆,方向盘、石磨、辘轳、扳手、改锥、螺丝刀、利用轮轴,旗杆、吊车利用滑轮,引桥、盘山公路、扶手电梯、凿子、斧子利用斜面。

3、啄木鸟的喙相当于镊子和凿子,属于斜面;蜘蛛、蚂蚁的足相当于杠杆;老虎的牙和爪子相当于凿子,属于斜面。

4、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时最省力?支点离阻力点近而离动力点远时省力。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地将它抬高?(或怎样做才能省距离?)支点离动力点近而离阻力点远。

5、杠杆尺平衡的规律: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钩码数

6、标出常见杠杆的三个要素点,并标明杠杆类型。

杠杆三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杠杆三种类型:省力杠杆、省距离杠杆、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杠杆

动力点  支点   阻力点        支点 阻力点 动力点     支点 动力点   阻力点

跷跷板——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压汁器——省力杠杆     夹子——费力杠杆

动力点 支点   阻力点             支点 动力点 阻力点

    船浆——费力杠杆                高尔夫球杆——费力杠杆

7、把杠杆变成汽车方向盘上的轮盘,有什么好处?

答:工作起来既省力,又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8、P12书中第二个图对两人来说都是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第三个图对左边的人来说是定滑轮,不省力,对右边的人来说是动滑轮,省力。

9、大齿轮20齿,小齿轮10齿,大齿轮带到小齿轮转动时,大齿轮向左转1圈,小齿轮向右转2圈,可以加快小齿轮的工作速度;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时,小齿轮向左转2圈,大齿轮向右转1 圈,可以减慢大齿轮的工作速度。齿轮属于传动机械,齿轮传动的主要作用是将动力机的动力传递给工作机。在传递的过程中传动机械还可以改变运动的速度或改变运动的方向。
    10、在拧螺丝钉时,螺纹细的螺丝钉比螺纹粗的螺丝钉更省力,试用斜面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螺旋也是斜面。同样长度的螺丝钉,螺纹细,斜面长,坡度小,省力;螺纹粗,斜面短,坡度大,费力。

11、自行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自行车是由哪些简单机械组成的?

答:省力、能加快速度、控制灵活是对自行车设计的基本要求。自行车是由杠杆、轮轴等简单机械组成的。

第二单元 生命的延续

一、填空

1、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命的到来使自然界更加生机盎然,丰富多彩。

2、动物的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种类的动物产生后代的方式也不相同

3、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叫生殖,生殖有两种方式(1)由成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如:草履虫、水螅等;(2)需要靠父亲和母亲共同参与,产生受精卵形成新个体。如:猫、狗、鱼等。

4、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试管婴儿的名字叫路易斯·布朗1988年3月10日,中国诞生了首例试管婴儿,这是我国生殖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试管婴儿是将妈妈的卵子从母体中取出来,放在试管中,与爸爸的精子结合,然后再将它从试管中移到妈妈的子宫内,进行正常发育,直到出生。

5、由于各种植物能够通过繁殖得到新的生命,才使得自然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多数绿色开花植物可以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6、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等过程,形成果实和种子种子实际上已经是下一代。

7、在园艺和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植物可以通过根、叶或茎等器官直接产生新植株的性质,帮助它们繁殖。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植物营养繁殖方式——组织培养。即在无菌的条件下,将从植物体中获得的活细胞或活组织,培养在含有适当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内,并放在适宜的环境中,使其长成新的植物个体。

9、仔细观察自己和父母的体形、举止、音容笑貌,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些相似之处,这就是遗传。

10、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

11、生物在形态和生理上的特性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由父母传递给我们的,基因能决定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如何生长

12、通过繁殖,基因由生物的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在这一过程中,基因有可能会发生变异,由此而导致生物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13、科学家能够X射线、紫外线照射,药物处理,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火箭搭载等手段使植物的种子等发生变异,从而选出人们所需的新品种。

14、1997年2月英国胚胎学家伊思.威尔莫特和他的同事向世人宣布,世界第一只通过无性生殖克隆羊诞生了,它的名字叫多莉

15、克隆,是英文clone的译音,即通过无性生殖的方法而产生的一系列后代。克隆植物,在园艺上经常会用到。

16、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核心。我国在转基因鱼的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年美国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95%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动物——恒河猴

17、扦插适用于:杨树、柳树、月季等植物      压条适用于:葡萄、草莓等植物   嫁接适用于:梨树、苹果、杏、桃等果树

18、动物的特殊本领:(1)雄蛙为了吸引雌蛙,放声歌唱  (2)萤火虫利用萤光找到彼此(3)雌蛾分泌特殊气味物质吸引雄蛾(4)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体内,由雄海马怀孕(5)杜鹃把卵产在其他鸟巢中,靠其他鸟类来孵化、哺育

19、妈妈是双眼皮我也是双眼皮——遗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     

母生九子,各不相同——变异

我和姐姐长得很象但是却不一样——变异     爸爸会游泳,我也会游泳——不属于遗传(因为后天的练习可以获得的)

二、简答:

1、水螅是怎样产生下一代的?

答:有一种简单动物叫水螅,当周围环境适宜时,它能长出与母体相似的小芽,小芽长大后与母体脱离,形成一个新的、能独立生活的小水螅。

2、试管婴儿技术为人类解决了哪些问题,带来了哪些弊端?

答:试管婴儿技术不仅在研究人类生殖、生理、遗传、优生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解决不孕症、实施计划生育街门斋,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同时也带来了单亲家庭、大龄产妇、多胞胎等弊端。

3、什么叫扦插?什么叫压条?什么叫嫁接?

把枝条(茎)剪成小段,插入土中,生根发芽后形成新植株,这种方法叫扦插。

将枝条的一部分用土埋起来,促使其生根抽枝,然后与母体分开,成为新植株,这种方法叫压条。

把一株植物的枝条(芽)接到另一株植物的枝干上,长成新的植株,这种方法叫嫁接。

4、我们能用哪些办法找出自己与家庭成员的相似特征?

答:照镜子、看照片、相互看、画像等。

5、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我们把人、其他动物或植物所拥有的与各自父母一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做变异。

6、鸟和猫在产生下一代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答:相同:都需要靠“父亲”和“母亲”的共同参与,产生受精卵,形成新个体。

不同:鸟类是卵生,猫等哺乳动物是胎生。

7、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生物,比较同种动物或植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哪些差异?

鸡:鸡冠的颜色、大小、形状都不相同,鸡的羽毛、喙、眼、爪等的颜色、大小、形状也不相同。大蒜、橘子、豌豆、玉米等在外形、数量、大小、颜色方面也存在差异。

8、怎样克隆动物?

答:克隆动物是在没有精子的参与下,由单一的卵细胞经过人工处理改造并发育到一定时期后,被移植到“代理妈妈”的子宫内,正常发育后产下的动物

9、有性生殖(种子繁殖)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

答:优点:播种操作容易,同时可得多数幼苗,便于贮藏及远途运输,植物发育强壮,寿命长,利用植物的有性生殖方式,可以培育新品种。     

缺点:易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不易保持母本固有的遗传特性,有些种类开花结实较迟缓。

10、简要回答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答: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中的转基因技术,培育成功了优质抗病虫害、抗除草剂、耐储藏的新品种,基因诊断和治疗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医治和预防人类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但随着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些人可能会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制出毒性、杀伤性极强的生物武器,发动灾难性的生物战争。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

一、填空

1、地球上每个角落几乎都有生命的踪迹。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然而,生命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2、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问题,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3、很早以前,人们用一些美丽的神话来解释生命的产生之谜,如中国的女娲造人,西方国家的上帝造人等。

4、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生命体有可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化而来的。

5、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人类登上月球后,没有发现生命。美国“海盗号”飞船的着陆器登上火星后,也没有发现任何形态的生命

6、1959年,科学家开始了一个寻找外星智能生物计划——SETI。他们试图用射电望远镜接收地外智能生物发出的无线电信号。

7、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星际飞船上,携带了一张名为《地球之声》的镀金唱片。唱片上记录了有54种人类语言向外星智能生物发出的问候语,117种地球上动植物的图形,以及长达90分钟的各国音乐录音。人们渴望着早日得到外星生命的回音

8、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生物,并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9、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10、恐龙化石是研究恐龙的主要依据。科学家根据化石推断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环境和气候变化等。

11、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恐龙化石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发现的恐龙约有350个属,基中中国就有80个左右,约占总数的23% 。

12、恐龙是我们喜爱的古代生物。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生活着大量各种各样的恐龙,这是恐龙家族最为昌盛的时期。大约在6500万年前,恐龙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

13、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种生物,目前已经命名的有150多万种。我们现在看到的生物与远古时期的生物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而长期进化的结果。

14、1859年11月,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他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15、长颈鹿有高矮、颈部长短不同的个体。现在只能见到长脖子的长颈鹿,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6、在英国的曼彻斯特,有黑色灰色两种类型的桦尺蠖,数量在不同时期发生着变化。灰色桦尺蠖适于生活在干净的环境中,黑色桦尺蠖适于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中。在1850年以前,绝大多数桦尺蠖是灰色类型,黑色桦尺蠖只占总数的1%左右。1900年,黑色桦尺蠖占90%以上,而灰色桦尺蠖则下降到不足5%。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7、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努力,培育出了色彩艳丽、体态优美的金鱼金鱼是观赏鱼中的佼佼者。金鱼起源于我国普通的野生鲫鱼。首先,银灰色的野生鲫鱼群中出现了红黄色的变异个体——金鲫鱼;然后,通过不同时期的人工培育和筛选,红黄色的金鲫鱼不同品种的千姿百态的金鱼。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18、现在,人们普遍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大多数都经过了人工选择的过程。

19、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改变   

20、生物进化的过程: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二、问答
    1、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

答: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是什么样的,古生物与现在生物的区别,以及古生物生活的地质年代、环境和气候变化等。

2、为什么把大山铺称为“恐龙公墓”?

答:位于我国四川省自贡市的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以其埋藏丰富、保存完整而令世人瞩目。因此,有些科学家把大山铺形象地称为“恐龙公墓”。

3、我们应该学习达尔文的什么精神?

答:勇于开拓、不畏艰险、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精神。

4、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解释为什么现在只能见到长脖子的长颈鹿。

答: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长颈鹿个体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自然选择,长颈鹿终于进化成了现在的样子。

5、用“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观点,解释黑色和灰色桦尺蠖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1850年以前,环境还未受污染,灰色桦尺蠖和周围树木颜色相似,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灰色桦尺蠖数量多;工业革命后,环境受到污染,树木变成黑色,黑色桦尺蠖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黑色桦尺蠖数量多。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

一、填空

1、山脉占地球陆地面积不足五分之一,山脉是地壳板块大规模运动的结果,在这些山脉中,有些是3亿年前形成的,被称为老年山脉,有的则是在6000多万年前形成的被称为幼年山脉

2、山脉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3、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风化作用

4、风化作用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如,岩石在温度变化的条件下,由于表层和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而发生破碎。裂缝中水结冰体积膨胀对岩石的挤压力量,使岩石发生破碎。岩石在植物根系的膨胀作用下发生破碎。岩石在水、氧和溶解在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被溶蚀而破碎。

5、地表的改变是各种自然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6、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有时可以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沙洲。沙洲主要形成在下游

7、沙尘暴是我国北方春天经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

8、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20##年中国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宣传主题为“防治荒漠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年我国将宣传主题确定为“防沙治沙与农民增收”。

9、自然界中的河流冰川冲刷搬运作用。

10、地球上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就是风搬运的结果。

11、大约在200万年前,北半球的陆地被巨大的冰川所覆盖,中欧、北欧和北美洲都曾被冰川覆盖。与河流相比,冰川流动的速度是非常慢的,一天只流动几厘米

12、我国广西地处石灰岩地区,这里气候常年温暖多雨,在雨水的作用下形成了崎岖不平、怪石林立的桂林山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溶洞,溶洞里的钟乳石到处可见,成为壮丽的旅游景观。

13、只有酸性的水对石灰岩才有侵蚀作用。没有酸性的水不能侵蚀石灰岩。

14、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15、钟乳石向生长,石笋向堆积,当钟乳石和石笋相接到一起时,便形成完整的石柱。石笋和钟乳石每年只增长1毫米左右。(冰川一天只流动几厘米)

16、我们今天看到的壮美的自然景观,高山、河流、平原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17、地球上的生物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缓慢地改变着地表。人类各种活动对地表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简答:

1、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答:“老年山脉”起伏平缓,“幼年山脉”险峻陡峭。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也是险峻陡峭的,经过漫长的地壳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作用才变成现在的样子       

2、山脉(或地表)的变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影响?

答:受到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造成的风化作用;地壳板块大规模运动的内力作用。地表的改变是各种自然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3、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不同河段,石块有什么不同?

答:上游的石块比较大,棱角比较明显;中游的石块变小了,棱角被磨平了些;下游的石块更小了,更光滑了。

4、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答: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冰、植物等的风化作用,掉到山脚下,崩塌下来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冲到河里,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鹅卵石。(鹅卵石主要形成在下游)

5、钟乳石主要形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靠什么力量形成的?在短时间内能形成吗?

答:钟乳石形成在温暖多雨的石灰岩地区的溶洞里;靠自然力量形成;短时间内不能形成。

6、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改造地表的活动对人类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答:有利:平整田地,修整梯田可使土地利于耕作,减少地表侵蚀,开山筑路,建造水库,退耕还林,植树绿化都会对人类产生明显效益。
不利: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耕种破坏自然植被,加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

7、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它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预防沙尘暴?

答:形成原因:由于地表植物覆盖少,沙尘多,遇到强风,在风的搬运作用下,沙尘弥漫在空中而形成沙尘瀑。
主要危害: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蓄亡。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造成大气污染。
预防措施: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8、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人口快速增长、土地过度耕种、草原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森林,使土地变得贫瘠,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第五单元 矿产资源

一、填空

1、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懂得用岩石和其他矿物制成生活用品、武器和工艺品。

2、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

3、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刻划自己收集的矿物,描述矿物的硬度。

4、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知道从矿物中冶炼铜和铁,铸造出铜器和铁器。

5、金属通常都是从岩石或矿物中提取出来的。人类获得钢铁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6、矿产资源一般都埋藏在地层里。开采矿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当矿物从矿石体中开采出来后,剩下的废弃物质就是矿渣,矿渣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矿渣不能乱扔,应妥善处理,可以集中放在一起,深埋处理。

7、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

8、当金属矿物的储量在某一地区达到可供开采的水平,就称为矿产

9、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地质力学、矿床学、古生物学等方面有着独特而卓越的贡献。他认为在地质史上和地质构造上,只要具备一定的生油条件和储油条件,就能形成大量石油。根据他的理论,地质工作者在松辽平原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油田——大庆油田,从而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10、煤层很的时候,可以露天开采。煤层较时,则需要用采煤机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一般需要建起采油井架,用钻头油管进行开采。

11、1822年德国地质学家摩斯提出用10种矿物作标准,衡量世界上矿物相对硬度,这就是摩氏硬度计。自然界中最硬的矿物是金刚石,最软的矿物是滑石

12、我们可以从矿物的形状、颜色、光泽、条痕、硬度、磁性等方面作为分类标准对矿物进行分类。

13、有些矿物经过切割和磨光可制成美丽的宝石红宝石可以做激光发射器主要部件。

14、矿物条痕的颜色有时和矿物的光泽是不同的。

15、大多数金属矿石是不透明矿物,往往具有金属光泽

16、金属能拉成丝,展成片是因为金属有——延展性;铜做火锅——传热性

17、连线:(1)铁——磁铁矿、赤铁矿;铅——方铅矿中提炼的;铜——黄铜矿、斑铜矿;铬——铬铁矿;钨——黑钨矿

(2)稀土——内蒙古的白云鄂博;辉锑矿——湖南; 钛——四川攀枝花

18、我国的储量最高的金属矿物是黑钨矿金属钨产量世界第一。

19、在生活中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矿产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被称为工业的粮食(或黑色的金子

20、塑料、涤纶、尼龙、涂料、阿司匹林和糖精都是由煤、石油的提炼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加工制成的。

21、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矿产资源。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各种金属器具、塑料制品、建筑材料、主要能源等,都来自于矿产资源。然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却面临枯竭的危险

22、大多数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矿产资源浪费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23、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一些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另一方面,乱采滥挖现象仍然存在。

24、煤可以提炼以下产品:煤气、沥青、煤焦油、焦炭。石油可以提炼以下产品:汽油、煤油、柴油、沥青、润滑油、石蜡。

二、问答
1、条痕是怎样形成的?

答:将矿物在无釉瓷片上用力刻划,直到在无釉瓷的表面留下清晰的粉末痕迹为止,形成条痕。

2、如果没有煤和石油,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答:如果没有煤和石油,就不会有今天的燃料和能源,汽车、飞机、轮船等就不会发动;也不会有塑料、涤纶、尼龙、涂料、阿司匹林和糖精等化工产品,人们做饭、取暖等都会非常不便,各种工业也将无法运转。

3、请你说明煤和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答:在2-3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湖泊和浅海中生长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这些植物和动物被埋在地下,在长期高温、高压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煤和石油。

4、通过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年限,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煤、石油、天然气的的储量是有限的,而且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将来必定会用完,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要随意浪费。

5、金属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答:有金属光泽、导电性能好、传热性能好,有一定柔韧性(或延展性)等。

6、试用简明的语言来描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⑴传送带将原料送入鼓风炉内,再由下方送进热风,炉里的最高温度为2300摄氏度。⑵从鼓风炉的出铁口中流出熔化的铁的成分,这就是生铁。其中还有很多杂质。⑶将生铁转移至炉内制成钢。⑷将钢压成各种形状。

7、我国储量比较高的金属矿产有哪些?

答:我国储量最高的金属矿物是黑钨矿,从中提炼的钨占世界第一位;湖南是世界著名的辉锑矿产地;内蒙古白云鄂博是世界著名的稀土矿产地。

8、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金属材料是从什么矿物中提炼出来的?

答:铁是从磁铁矿、赤铁矿中提炼的,铅是从方铅矿中提炼的,铜是从黄铜矿、斑铜矿中提炼的,铬是从铬铁矿中提炼的,钨是从黑钨矿中提炼的。

9、说一说我们应该学习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哪些科学精神和态度?不盲目迷信权威

10、写一份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书(或如何保护宝贵的矿产资源?)

(1)尽量骑自行车节约汽油(2)回收废旧电池,减少环境污染(3)节约用电,节省能源矿产(4)多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5)回收废旧金属,减少矿产的开采(6)综合利用矿产能源,开发新矿产资源

第六单元 工具与技术

一、填空:

1、工具扩大了人的视野,延伸了人的肢体,增强了人的力量。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出现了,这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工具之一。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机器人能完成多项工作,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成为人们的得力助手

2、人的智慧比其他动物得多,人们发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发明和利用使人类能够做许多其他动物不能做的事情。

3、工具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也不一样。

4、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创造的最奇妙的工具是机器人。机器人是一种在一定程序控制下,能够自动工作的机器,是人类的好帮手

5、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由美国制造出来,从此揭开了人类研制机器人的序幕。现在,人类已经拥有一个庞大的“机器人家族”。

6、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机器人

7、机器人的形状各式各样,有的功能很简单,有的功能比较复杂

8、红绿灯、自动门都属于机器人。手表、剪刀、玩具、遥控器不是机器人。

二、简答:

1、使用工具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

答: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

2、建筑工具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最早的建筑工具是抹子、铁锨等简单工具,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吊车、钩机等复杂工具,工具发展了,效率提高了。

3、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①身体:具有一定的形状②大脑:控制机器人的程序③动作:具有一定的动作、行为表现。

4、智能机器人的用途和种类有哪些?

答:智能机器人除了参与工农业生产外,还可以为盲人带路、与人下棋、替人做饭等。种类有导盲机器人、火星漫游者机器人、打字机器人、用于医疗的纳米微型机器人等。

5、机器人在哪些领域具有重要用途?机器人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哪些积极的方面?又会引起哪些问题?

答:机器人在军事、勘探、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但同时也会带来战争、工厂裁员、机器人伤人等问题。

6、电话应答机为什么是机器人?谷仓顶上的风向标不是机器人?

答:电话应答机有一个盒子状的身体、应答程序的大脑以及每天应答和记录信息的动作,所以它是机器人。谷仓顶上的风向标虽然也有一个身体,也能告诉我们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具有一定的动作,但它是借助风力来指示方向的,没有一个告诉它在不同环境下如何行动的程序,也就是没有自己的大脑,因此不能称其为机器人。

7、八脚走路的机器人有什么用途?

答:可以干很多工作,如:在核电站代替人工作,不怕核辐射。

实验操作题

一、利用斜坡将重物升高,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提升重物的简单方法,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我猜想: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实验器材: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实验步骤: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把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

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同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

实验现象: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结论:1、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3、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最少写出3个)楼梯、盘山路、螺丝

二、月季扦插实验

实验材料:月季枝条、小刀、花盆、土、喷壶

实验步骤:

1、将土放在花盆中,在土中挖一个洞,深度为插条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2、选取有2—3个芽的月季枝条,用刀在节下削平,不要剥掉茎上的刺。

3、将削平的枝条插入挖好的洞中。

4、用手指按实插条的基部,能细孔喷壶喷洒足够的水,使土保持湿润。

实验现象:几天后枝条长出新的嫩芽。

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说明。
    实验材料:沙子、熟石膏、纸盒、贝壳、一个碗、肥皂水。

实验方法:

1、将沙子、熟石膏和水,在碗里混合,搅拌成糊状。

2、向纸盒中倒入一半石膏混合物(将剩余的石膏混合物封好,防止变硬),将涂抹过肥皂水的贝壳部分压入纸盒内的石膏混合物中。

3、晾至微干时,再涂一层肥皂水,并将剩余的石膏混合物全部倒入盒中,将贝壳全部掩埋。

4、待石膏混合物全部干燥后,去掉外面的纸盒,敲开石膏混合物,看看自己的化石做得怎么样。

实验现象:敲开石膏混合物后,看到了自己做的一个完整的贝壳化石。

我的推想: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被泥沙掩埋后,经过长期与空气隔绝以及高温高压作用逐渐形成了化石。

三、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护目镜、一盆冷水。

玻璃相当于:岩石。酒精灯和冷水相当于冷热环境。

实验方法:

1、取一块玻璃,仔细观察玻璃的表面,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玻璃迅速放在冷水中。

4、重复以上过程3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前玻璃完整,实验后玻璃破碎。

实验结论: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四、模拟水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

石膏相当于岩石

实验方法:

1、用水填充一个小气球,直到像乒乓球一样大,扎紧后,把它放在纸盒中

2、往纸盒里倒入一些糊状的熟石膏,用小木棒把充满水的气球推到熟石膏下面1厘米处,取出木棒。

3、放置一段时间,待熟石膏变硬时,从盒中取出,观察熟石膏的变化。水结冰前熟石膏表面是平的。

4、把熟石膏模型旋转在冰箱的冷冻室,24小时后取出,仔细观察其变化。水结冰后熟石膏鼓起来了并且出现了裂纹。

5、待冷冻的熟石膏恢复到室温时,看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熟石膏碎了。

实验结论:水结冰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五、设计实验:证明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提示:从实验室的,需要的材料、方法与过程、实验结果、我的解释几方面设计)
    实验目的:验证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实验材料:托盘、玉米面、不规则石块。
    方法与过程:
    1)在托盘内铺一层约1厘米厚的粗糙玉米面

2)将不规则石块摆放在玉米面上方,用手拍平拍实;

3)用嘴对着玉米面轻轻吹气。

实验结果:没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被“风”吹走了,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没被吹走。

关于蘑菇石的形成,我的解释是:沙漠中的岩石松软程度不同,当有风吹向岩石时,松软的部分被吹走了,坚硬的部分被留下厂,于是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蘑菇石。
六、模拟沙洲的形成。

猜想:水流的冲刷、搬运、堆积形成沙洲。

实验材料:喷壶、沙土、各种大小的石子、2个托盘、报纸。

实验方法:

1、将沙土和石子均匀地撒在托盘里。

2、将装胡沙土的托盘的一头担在另一个托盘上,另一头用木块垫高。

3、用喷壶往沙土上浇水。

实验现象:沙土会随着水流堆积到另一个托盘里。

实验结论:沙洲是水流和波浪搬运、堆积形成的堆积地貌。是水流从上游挟带的堆积物堆积形成的。

七、模拟鹅卵石的形成。

猜想:鹅卵石是水流的冲刷、搬运、摩擦形成的。

实验材料:2—3块有棱角的小砖块,烧杯、沙子、水

实验方法:1、观察小砖块,记录下它们的形状。2、将小砖块放入烧杯,并加入适量沙和水,拧紧瓶盖。3、每位同学依次快速用力摇动烧杯1分钟,观察摇动后小砖块的变化并记录。

实验现象:摇动前小砖块比较大,棱角比较明显;摇动后小砖块变小了,棱角磨平了。

实验结论:鹅卵石是水流的冲刷、搬运、摩擦形成的。

八、模拟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曲别针、线绳、两只烧杯、一个碟子、苏打晶体、蒸馏水

实验方法:

1、分别向两只烧杯中注入半杯蒸馏水,然后逐渐倒入尽可能多的苏打晶体,直至溶液不能溶解晶体为止。

2、将线绳打一个结,并将线绳放在溶液中浸泡。然后把线绳两端分别浸在两个烧杯中,把碟子放在两只烧杯中间,用曲别针把线绳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 

3、坚持观察4天,看看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在碟子中间形成一个锥状的苏打晶体。

实验结论:石灰岩溶解后被水流携带在溶洞中沉积形成钟乳石。

九、不同金属的传热能力实验。

实验材料:粗细相同的铜棒、铁棒、铝棒,酒精灯、凡士林、火柴棍

实验方法:分别将铜棒、铁棒、铝棒固定在同一金属块上,在铜、铁、铝棒的相同位置上涂上同量的凡士林,各粘上一根火柴棍,用酒精灯加热金属块,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棍掉下来的顺序依次为铝、铜、铁。

实验结论:不同金属的传热能力不同。三种金属传热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铝、铜、铁。

十、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实验。

实验材料:粗细、长短相同的铜线、铁线、铝线,小灯泡,电池,开关

实验方法:分别将铜线、铁线、铝线,小灯泡,电池,开关连起来。

实验现象:合上开关,小灯泡亮了。亮度由强到弱依次为铜、铝、铁。

实验结论:不同金属导电能力不同。三种金属导电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铜、铝、铁。

十一、模拟开采金属矿产实验。

实验材料:几种矿物、天平、熟石膏混合物、锤子、泡沫塑料杯。

实验过程:

1、选取2—3种不同的矿物,各取一小块,分别称量其质量,并将矿物名称和质量记录在纸条上。

2、在泡沫塑料杯里倒入一层熟石膏混合物,加入一种矿物,再加一层熟石膏,在熟石膏上再放另一种矿物,再加一层熟石膏,做成“矿石体”。

3、把“矿石体”放置24小时,使它坚固。并从杯中取出。

4、用锤子将“矿物”开采出来,并称量其质量。剩下的废弃物质就是“矿渣”。

十二、煤的分离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管的试管塞、棉花、煤

实验步骤:

(1)在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煤,在试管口放上棉花,用带玻璃管的试管塞将试管口塞住

(2)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直到试管里的煤发红

(3)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1)当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能够产生蓝色的火焰,说明有煤气产生;

(2)试管里的棉花上有黑色的粘稠状的油状物产生,说明有煤焦油产生

(3)试管里的煤燃烧后产生了黑色的炭状物,说明产生了焦炭。

实验结论:煤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煤气、煤焦油、焦炭。

十三、生活中的工具的改进。

工具名称:交通灯

特点和用途:通过改变不同的颜色来控制车辆通行

使用中的不方便的地方:色盲人群无法看清指示灯的颜色;盲人通过时看不见灯光,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

改进意见:根据色盲的人对红色、黄色和绿色的反应,在红灯、黄灯和绿灯的平行位置在放置一盏相应的灯以指示色盲人群;当交通灯的颜色改变时,在路口应放置电子广播,同步播报此时该路的灯的颜色,方便盲人通行。

十四、我设计的机器人

名称:机器人厨师

用途:为人做饭、清扫厨房和餐具

功能:(1)行走(2)能够辨别方向(3)能够按照指令做出各种菜饭(4)清洗餐具和厨房(5)能够打扫垃圾

设计说明:本机器人属于高度智能机器人,属于声音控制,自动运行,操作简便。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
1、窗帘上一般使用用(     ) ,能使我们很方便的拉窗帘。
A、轮轴   B、动滑轮   C、定滑轮
2、下面的机械中一定省力的是 (    )

A、轮轴   B、杠杆   C、滑轮
3、把杠杆、滑轮、轮轴组合起来的机械是 (     )
A、带鱼线轮的钓鱼竿  B、手摇削铅笔刀  C、手摇升降机
4、学校旗杆顶端安装的是 (     )

A、动滑轮   B、定滑轮   C、滑轮组
5、下列物体中应用了滑轮组原理工作的是 (   )

A、螺丝刀   B、螺丝钉   C、吊车
6、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叫 (     )
A、生育   B、生命   C、生殖
7、把枝条或茎剪成小段,插入土中,生根发芽后形成新植株,这种方法叫 (     )
A、扦插   B、压条   C、嫁接
8、我们把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形态和生理特征上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做(    ) 
A、遗体   B、变异   C、延续
9、恐龙是在地球上称霸亿万年的 (     )

A、爬行动物  B、两栖动物  C、哺乳动物
10、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蒸腾作用
二、填空
1、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可以        的方向,缺点是       ,使用动滑轮的优点是可以       ,缺点是不能         的方向,滑轮组合理利用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滑轮的优点,既能        ,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2、当斜面高度一定时,斜面越       ,就越省力。
3、大部分机器都是由                                组成的。
4、像汽车方向盘那样,                             组成的机械,我们称之为轮轴。
5、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等过程,形成               
三、判断
1、河道中的岩石,大多是河水从河的上游搬运来的。      (  )
2、鸟类动物是卵生,猫这类哺乳动物是胎生。         (  )

3、放在地上的木棍不是一根木棍,它是杠杆。         (  )
4、啄木鸟的喙相当于镊子和凿,属于简单机械中的杠杆和斜面。 (  )
5、长颈鹿从古到今脖子都很长。               (  )

四、生活中用到的例子说明:
杠杆有:                                
轮轴有:                        

斜面的:                        

         用铁,         用钨,          用锌,         用铝,       用铜
五、问答
1、分析汽车方向盘工作时的优点,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


2、机器人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哪些积极的方面?又会引起哪些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