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工作计划

通辽市第三中学落实“治未病”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这种强调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学生管理,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提前干预、教育与有效引导,有利于杜绝不良行为发生,净化学风校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

一、“治未病”的涵义

“治未病”是古代医家就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唐代孙思邈则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等见解。可见,“治未病”包含三层意思:(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其发生;(2)“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细微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3)“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时切断传变途径。如果将“治未病”的思想融入到学生管理之中,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未病先防——重视学生心理及行为的教育引导

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阶段,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会出现依赖和独立的矛盾。作为班主任应善于发现苗头,及时、科学地进行干预,帮助其克服心理

障碍、防治心理疾病发生,避免他们出现性格孤僻、烦躁、抑郁、恐惧、休学、出走等行为。中医学“未病先防”思想关键就是在“防”字上下功夫,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干预、调节转变,由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医治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管理转变。学校要依托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辅导站,加强对“问题”学生心理矫正,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境、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见微知著——加强学生心理及行为的疏导工作

作为班主任应善于收集、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在一些违纪、违规案例还处于“酝酿”阶段就将其处理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深入学生当中多留心,勤观察,勤做笔记,善于思考与学习。班主任要为每一个学生备课,更要细心、全面的为 “问题学生” 多备课,备好课。班主任要融入到学生中间,注意观察,随时劝导、教育。同时,班主任还要在班中安排一到两位信任的、保守秘密的同学做好班主任的“耳目”,通过他们来掌握班级和重点学生的动向,以利于及时、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干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中一定要从细节入手,注意防微杜渐。学生违纪、违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要从细微处入手,

防止学生违规行为由轻变重,由小变大,由局部向全校蔓延。只有及早发现,提前干预,才能防止小事变大乃至恶变。

四、已病防变——加强学生心理与行为的矫正工作 “一对夫妻一个孩”,计划生育已见成效。现在,大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出现对孩子的溺爱和纵容,使得许多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差,散漫成性,厌学情绪严重、自控能力差,导致部分学生逃学、早恋、打架斗殴,甚至敲诈勒索、抢劫等,最终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当然,导致“问题学生”问题出现的原因,还有社会、教育制度等诸多方面,班主任要学会驾驭、统筹全局的本领,练就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怀着仁爱之心,本着以人为本思想,耐心的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1、 对症治疗,防止进一步扩散、恶化

我们要认识到“问题学生”任何时期都会有,作为班主任要虚心学习、善于总结规律,正视学生的错误,以治病救人的思想,及时、果断的采取补救措施,不可偏激定性,以免导致事态恶化。

2、 加强心理疏导或心理治疗

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学生中,学生的错误倾向50%左右是由于心理健康原因。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班主任应向他们广泛的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比如:开展专题讲座、观看心理卫生和

励志为主题的影片、开设与心理卫生和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等,将宣教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要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讲究教育艺术,注重心理疏导,矫治学生的心理误区,坚持虚功实做,使他们学会记忆、学会思维、学会办事、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完美的人性。

3、 对症下药,加强教育和管理

班主任在对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思考、总结;再思考、再总结。要注意做到:

(1)明辨是非,端正态度。要分析问题,找准病根,“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比如上网、谈恋爱的问题,班主任不应一味惩罚、批评,这样的“严”不但起不到教化作用,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要把握尺度,做到严之有方,严之有度、严之有情、严之有则、严而垂范,严中有爱,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过程中,感化问题学生。

(2)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主动学习教法和管法,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技巧。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和青春期学生心理特征及个体特点进行教育,随着“问题”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班主任应转变思维定势,怀着大爱之心与耐心进行学

生教育。走进学生,掌握思想变动,依据个体特征选择最佳技巧实施教育。 (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要苛求一次性药到病除做好“反复”的思想准备。正如前面所说“问题学生”历来有之,老师要做好学生反复的心理准备。在“问题”反复时,老师不能急躁、需要付出耐心和爱心。要告诉学生他的进步,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拉长反复的时间,以至彻底解决“问题”。

4、利用现代化手段,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引导

随着现代通讯的飞快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手机、电话等手段与学生交流,这样可以随时随地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大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并且极具速效性和隐蔽性,对那些处于心里不健康的学生特别适宜。我们还可以利用假期和双休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批量学生大面积授课这种途径,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对教师所做的工作进行记录,便于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和比对。

总之,学生管理无小事,我们只有怀着“治未病”的思想,努力做好防“病”在前,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工作,付出加倍的爱心、耐心,就一定能帮助学生顺利健康地成长。

 

第二篇:治未病1

继承创新,发展治未病中医预防医学

继承创新,建立系统中医治未病体系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体现出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思想,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多有发挥和补充。目前,“治未病”已得到广泛关注,有望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医预防医学。为了对“治未病”更加系统理解,本文对其理论渊源、中医特色、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治未病理论渊薮及含义

“治未病”源于古代先民“居安思危”和“防微杜渐”的思想。《周易·否》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周易·系辞下》在解释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明确指出要居安思危。《管子·牧民》中则曰:“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到与《黄帝内经》成书时代相近的《淮南子》已用医生预防疾病与避祸相对应论述,主张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这和《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说法已非常相似。因此“治未病”虽来于《内经》,但其思想可推求更早的时代。

我国还早就有 “防微杜渐”的思想,如《周易·坤》有“履霜,坚冰至”,《周易》进一步发挥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在《史记·扁鹊传》曰:“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已明确指出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内经》也提出了“见微得过”。到《难经》“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明确提出了治未病还应包括既病防变。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如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也强调:“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温热论》更加明确地指出在治疗温病时,“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以截断扭转,防治病情恶化。 除此此外,《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上工救其萌芽”,如《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将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人的状态分为“未病”、“将病”和“已病”3种。对这三种状态治“未病”可以仍可发挥作用,正如张介宾《类经》则说“未生者,治其几也;未盛者,治其萌也;已衰者,知其有隙可乘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未病应包括未病先防、将病治萌、既病防变。

治未病的意义

治未病可以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通常当机体发展到一般诊断意义的“已病”再治疗时病人已经历了许多痛苦,且疗效差、费用高,并有很多疾病难以治愈,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很大压力。如果将在机体尚处在“未病”时积极预防,则患病的可能性

就小,人们才能够享受人生的快乐;将病时及时介入,则不仅疗效好,病人所遭受的痛苦也小。亚健康即是将病未病状态,近年来,由于工作生活节奏变快,压力变大,亚健康的发生率相当高,在20xx年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我国目前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呈上升趋势。中医的独具特色治未病思想和方法必将在对亚健康预防和干预方面大显身手,发挥特有优势。

治未病具有明显的社会与经济学意义。从医疗消耗来看 “有病治病”的传统观念和医疗模式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审计总署统计,20xx年医疗费用已占GDP的15%,在整个联邦财政开支中占19%,若此趋势不根本扭转,“20xx年,美国医保体系将无钱可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至少可以预防80%的心脏病、脑中风、2型糖尿病以及40%的肿瘤。因此慢性病干预对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最具成本-效益价值的。我国“九五”期间,卫生部做过一项研究,探讨社区防治和预防投资效益比,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块钱的预防,可以节省医疗费八块五角钱。

治未病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方向。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治未病”以追求健康为唯一诊疗追求,不拘囿于对疾病表象的对抗性处置理,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不谋而合。

治未病的中医优势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并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经验。中医把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与中医养生结合起来。主要1.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在《四气调神大论》、《上古天真论》等多个篇章都论述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了顺应四时养生的具体方法。

2.强调调摄精神。认为“神为形主,形为神之舍”,调神可以养形,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重视饮食和生活起居调节。指出人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要饮食偏嗜,起居无度。4.强调保养精气,节房事。认为精为人身之根本,所谓“精者,身之本业”,过度房劳,易耗伤肾精,危害健康。5.强调劳逸结合,凡事适度。认为适当的活动可以调气和血,但如过度则“久行伤筋”、“久立伤骨”,“劳则气耗”等。6.避开有害物质侵害,指出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在具体操作方面,有按摩、导引、饮食、药物、起居等方面的特色方法。在运动方面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药物方面提倡可服食方药如“服地黄方”、“黄精膏方”、“服松脂方”等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同时服用药物还可以预防传染性疾病,如《内经》有小金丹方“服十粒,无疫干也”。在针灸方面,认为巨阙、百会、印堂诸穴可用来补益心气,镇静安神;神阙、关元、中极、命门、肾俞、太溪能补益肾精,强壮身体;足三里、三阴交可以健脾和胃,促进消化等。另外,葛洪《肘后方》认为艾叶重灸住室可防止传染性疾病蔓延,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寒冷地区用灸法预防小儿惊风的民间习俗,范汪的《范

东阳杂病方》有灸法防霍乱可使人“终无死忧”的记载,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提出 “夏月三伏用药贴敷肺俞、膏肓俞、百劳等穴,可预防哮喘冬季发病”等。另外,在推拿按摩、食疗药膳等方面还积累了大量的有效方法。

中医这些治未病的原则和方法,千百年来在中国人民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发掘、继承的丰富资源宝库。

治未病需要创新

在全面整理、发掘中医治未病思想、原则、方法、方药的同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现代流行病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参与。如对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国长寿老人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生活工作环境、心理状态等进行研究分析,寻找影响身体健康及寿命的正、负因子,从而可以验证传统,并发现新的防病治病方法;对一些中医记载的疾病先兆,也可以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

对传统治未病具体的方法,应当应用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如对《内经》记载具有防疫作用的小金丹,及一些方药或者药膳,可应用药理、药效和毒理方法进行研究;对针灸穴位产生的效应可以从生理病理学角度进行揭示,并可以对照双盲进行临床观察,依照循证医学原则进行评价。

中医在治未病过程中,常常根居个人体质进行预测和辨证,因此有必要对人体体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如研究不同体质人的基因多态性、基因表达谱等,以发现一些易发疾病的内在机理,并为预测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将病治萌是治未病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当“见微得过”。但是微如何才能见,需要深入研究。中医的诊察手法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宏观水平上,且人体内在病变时,不一定都在外表显现出来。因此“治未病”还应当结合一些现代医学方法和仪器进行检测,同时也应当应用现代科技发明适合于中医诊疗的特色仪器。

既病防变也是治未病的一个内容。因此治未病仍需要重视目前的临床研究,研发用之有效、又廉便的中医方药和器械。同时,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安未受邪”之地,如深入研究肿瘤的转移机理,研发阻断其转移的中医新方药等。

综上所述,治未病是中医学体系之一,包括未病先防、将病治萌、既病防变,这个体系独具特色,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方向,值得和需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同时,也应当在继承的同时,创新发展。相信,经过努力,治未病必将发展成等有效保护人民健康、防治疾病的中医预防医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