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卓资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近年来,卓资全县上下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从卓资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三化”建设进程,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着力做大做强电力、化工、建材、矿产开采及冶炼、农畜产品加工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好、发展后劲增强的良好势头。20xx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4.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1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1亿元,万元GDP能耗2.4吨标煤,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排放量控制在上级政府下达目标之内。

今后,我们要在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8337”发展思路,遵循“五个坚持”原则,按照乌兰察布市“打造三个中心”、“构筑三个基地”、“建设五个区”的发展战略,综合分析卓资县域比较优势,确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将重点围绕“5434”总体思路来开展工作。

“5”,即建设“五个基地”,分别是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风光火电力能源输出基地、现代化工产业基地、钼等矿产开发和深加工基地、体现高山草甸草原特色和卓资风情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4”,即推进“四带建设”,分别是呼集经济隆起带、呼集卫星城镇带、呼集生态长廊带和呼集文化崛起带;

“3”,即争创“三个先进”,建成全市乃至全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成全市全区的社会安全稳定和生态安全文明的样板区,成为乌兰察布市向西开放和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排头兵;

“4”,即实现“四个翻番”,分别是到20xx年,在20xx年基础上,全县GDP翻一番多,达到110亿元;财政收入力争翻两番,达到1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分别达到35000元和12000元;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翻一番,达到230亿元。

围绕县委确定的“5434”发展思路,我们重点从“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五个方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1.以草莓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卓资县现代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十八台草莓园区为龙头,以草莓为品牌,以名优新特反季节和冷凉蔬菜种植、产品精深加

工、果蔬育苗、科技培训、采摘观光为辅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今后五年,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引导、大户示范、群众参与、科技支撑”的原则,通过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工厂化”农业园区、以合作社为主体的“联合体”农业园区为主要模式,把十八台镇草莓基地和梨花镇富民合作社,建设成为集育苗、种植、加工、观光为一体的草莓种植基地。从今年开始,政府每年设置专项扶持资金,对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开发、试验示范、科技推广进行扶持。从20xx年开始,每年至少新增草莓种植面积800亩,到20xx年,两个园区草莓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并开辟大榆树后房子、复兴新旧德义种植基地,打造成高标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支持聚多源草莓精深加工生产线全面投产,形成草莓果汁、果粒、果酱等年深加工能力5万吨,并辐射带动周边旗县种植草莓5000亩,全市达到1万亩以上,以满足加工原料需求。

深入挖掘草莓文化,在每年的采摘观光季节,组织策划1—2次草莓文化活动,做好草莓与文化结合的文章。同时,加快地理标志申报、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逐步建立有机农业体系,全部实现有机认证。加大对草莓品牌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媒体、互联网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组织或承办区域性的推介会,积极参加区内外的农业博览会和展销会,争取每年承办一次全区草莓产品展示推荐会,从而不断扩大卓

资草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卓资草莓成为富民产业,带动

1.5万农民增收,人均增收4000元,每年吸引呼包鄂晋冀等地游客6万人次。

在抓好草莓产业的同时,要继续抓好马铃薯、蔬菜种植,到20xx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其中设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大力发展蛋鸡规模养殖业。五年内,在现有十八台镇三盛泉、卓资山镇头号蛋鸡养殖园区的基础上,全县新建扩建蛋鸡养殖园区10个以上,到20xx年,全县蛋鸡养殖达到500万只,为熏鸡加工提供原料支撑。引进或培育大型鸡蛋经销公司,将每天产出的40--50万斤左右鸡蛋销往全国各地市场。规划建设我国北方地区大型的以鸡为主的活禽屠宰、加工基地,年屠宰、加工活禽800万只左右。

培育壮大生猪养殖业,在发展壮大志强、财富养猪场的同时,富华农业公司在梅力盖图新建年出栏20万口生猪养殖场,到20xx年,全县10万口生猪养殖场达到3处,全县生猪年出栏达到60万头。

2.以化工、电力、矿冶为重点的工业产业。20xx年规划建设的旗下营工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现已初具规模,配套设施也不断完善,已累计投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亿元,重点实施了通电、通路、通水、污水治理、防洪、消

防等配套工程。园区建设以来,企业计划投资140多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70多亿元,现有伊东集团、欧美集团等9家企业落户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氯碱化工、建材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旗下营工业区基础设施,扶持旗下营工业园区发展壮大,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旗下营工业区扩展到30平方公里。园区主打化工牌,依托伊东集团东兴化工、欧美集团谷氨酸钠、卓越化工烷基酚等大项目,积极引进大型化工项目,延长化工产业链条,推进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终端化迈进,着力构建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打造自治区重要的现代化工基地,逐步打造自治区“双百亿”工业园区、自治区沿黄沿线重点园区、自治区氯碱化工示范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到20xx年,旗下营工业区电石、烧碱、PVC三氯乙烯、糊树脂、谷氨酸钠、烷基酚等化工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全县化工产业新增产值100多亿元,达到150亿元以上,解决2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坚持风电、光电(太阳能发电)、火电三路并举,加快做大电力产业,积极推进能源输出基地建设,特别是加大“追风逐日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君达风电庆云梁风电场、大唐和汇通能源辉腾锡勒风电场建设进度,加快大唐辉腾锡勒光电、华电蒙能红召光电等项目建设进程,全力引进一批风光发电项目进驻西山和红召风电场,确保到20xx年,全县风

电装机达到100万千瓦,光电装机达到50万千瓦,全县电力总装机达到230万千瓦。

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勘探整合工作,努力将矿产资源向大集团、大企业集中,推动钼、铁等矿产资源向“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矿产开发和深加工基地。确保到20xx年,中西矿业形成年500万吨钼矿采选和钼精粉深加工能力,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确保山东洪业集团年产100万吨铁矿深加工项目落地开工。同时,延长产业链条,新上钼金属冶炼加工及铁性粉球团项目。

3.以熏鸡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卓资山熏鸡有近百年的生产历史,是卓资县的传统名食,素以色鲜、味香、肉酥而享誉京包铁路沿线及北方各地,产业发展潜力较大。我们计划全力做大做强熏鸡产业,保护好、发展好这一历经百年创下的美食品牌,力争到20xx年,在全国各地发展熏鸡连锁店和直营店50多家,财政拿出专项资金予以补贴,每家直营店、连锁店补贴20—30万元。熏鸡年产销量达到500万只以上,实现产值2.5亿元,带动5000多人就业。积极挖掘熏鸡品牌文化。今年,我县投资1.5亿元在卓资山镇规划建设了集屠宰、加工、销售、展示等为一体的熏鸡文化产业园一处,总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年内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明年建成投运。

做活做大图书市场。图书市场也是卓资三产方面的一张名片。今年我县投资2.78亿元,开工建设了图书商贸城,总占地面积2.9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将成为推动图书市场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文化旅游的新平台。在图书品种上,除工具书外,准备拓展到高档珍藏版图书、教辅材料等。在销售渠道上,开通网上销售业务,着手在呼市等地建立批量配送网点。20xx年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好辉腾锡勒草原九十九泉、红召九龙湾山水、卓资草莓基地、图书商贸城、熏鸡产业园等几个重点景区景点。开发5条以上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购物品尝等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积极融入乌兰察布“一心两翼”三大景区格局,着力建设独具卓资风情的旅游休闲度假品牌。到20xx年,全县旅游人数突破 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6亿元。

(二)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建设方面。五年内,要实施大黑河、拐角铺河、牛角川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搬迁雷山水库上游村庄,扩大水库库容,新建隆胜、吉庆峡2座中型水库,全县水库总蓄水量达到7000万立方米,为生产生活用水提供强大的水资源储备。新打机电井200眼、维修机电井320眼,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实施390个村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2.电力建设方面。超前谋划和建设一批电力基础设施项目,五年要建设35千伏以上变电站7处(其中,220千伏1处、110千伏4处、35千伏2处),改造和架设供电线路900千米以上,进一步提高保障发展能力。

3.道路建设方面。建成卓资山和旗下营两个火车客运东站;投资5.5亿元,打通G6旗下营互通到G7旗下营一间房互通连接线、G6新增卓资山镇城卜子互通到G7卓资山镇北互通连接线。完成50个行政村、284公里的通村油路和340个自然村884公路的通村砂石路,实现行政村通油路、自然村通砂石路的目标。

(三)大力加强生态建设。

立足生态脆弱地区的实际,大力实施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深入开展荒山荒坡、通道、村庄、园区等绿化工作,参照京藏高速公路绿化的做法,重点实施好京新高速公路、110国道、运煤专线、省际大通道绿化工作,同时要完成郊野公园、体育公园、九曲山生态公园的绿化工程,每个乡镇建设一处5000亩以上的义务植树基地,全县建设2个5000亩以上的育苗基地,五年要完成绿化面积10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000万株。坚持做好禁牧舍饲工作,保护好生态建设成果,全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20xx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5%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4.3%提高到28.3%。

(四)统筹推进产城融合

1. 城镇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坚持把培育产业、活跃城镇经济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内容,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企业、房地产、金融保险、酒店服务和文化娱乐等为代表的二三产业,基本构建产城融合、城镇规模与产业同步发展的发展格局。五年内,卓资山和旗下营两个中心集镇要新建各类中小企业100多家,新增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0多家,每年开工建筑工地20多个,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使城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常住人口的60%以上。

2.城镇扩容提质方面。我们将全面加快实施新一轮城镇规划,统筹推进县城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在现有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的基础上,建设西区、东区和郊野公园、体育公园、湿地公园,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县城基本形成“四园四区”组团式发展格局,县城总控制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8万人,吸纳农村3万人口,城镇化率由现在的35%提高到50%以上。今后五年,计划投入城镇建设资金20多亿元,重点工程是:推进旧区改造工程,使2.4平方公里旧区居住的3万人口,一半居民入住楼房,拆除平房用于建设公共设施和绿化、美化;打造好大黑河和苏计河景观工程、文化体育园区;东区路网、给排水、供热、垃圾处理、广场、小区等配套工程,确保到20xx年,县城集中

供热率、道路覆盖率、小街巷硬化率、城区绿化率、污水收集率等均达到100%,居民楼房普及率达到85%以上,建成自治区卫生城市和园林绿化城市。

(五)切实推进民生改善。

1.公共民生事业方面。深入推进教育惠民工程,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4%,五年内新建和改建标准化幼儿园12所,80%的小学和初中建成标准化学校,职业中学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和维修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2个、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1名全科医生,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城镇职工报销比例提高到80%,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到85%以上。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4210户,新建24个草原书屋,每个乡镇建成1个综合文化站,每个村建成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公共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住房保障方面。基本建立起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五年要新建经济适用房1000套、廉租房500套、公共租赁房500套,改造城市棚户区3000户、农村危旧房2万户,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5000户,进一步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同时,我们要规划搬迁10户以下自然村225个,并改造拆迁农村所有的危旧房和土坯房。

3.扶贫方面。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紧密结合卓资县情,以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

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主线,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统筹推进开发式、转移式、保障式“三三制”扶贫工作,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农民素质、县域发展水平,确保到20xx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县5.0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20xx年,我们要脱贫1.25万人、20xx年要脱贫1.2万人、20xx年要脱贫1.05万人、20xx年要脱贫0.78万人、20xx年要脱贫0.77万人。

 

第二篇:壮大机场产业发展临空经济

壮大机场产业 发展临空经济

发布时间:20xx年x月x日14:52

来源:《求是》 期号:20xx.6 作者:刘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机场属地化改革,客观上要求机场以市场主体资格参与激烈竞争,实现临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与国际接轨、与国情相符、与省情相应的机场产业发展之路,实行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建设云南航空强省目标的关键。

机场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产品性和区域垄断性,而收费的特征又构成机场的收益性。鉴于机场具有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特征,西方航空发达国家通常采取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或在两者间寻求平衡。机场建设中政府所占份额及政府的补贴率因机场等级而不同,收益率越低,补贴率越高。企业化经营是机场产业的发展方向,但其前提是生产要素配置必须市场化,机场可以从规模效益中获得利润来源,政府允许机场特许经营并授予专营权。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机场目前还不具备商业化经营的条件,机场的公益性普遍强于收益性,80%地方机场的客流量在100万人次以下,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国际民航组织的研究统计表明,支线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在50万以下、干线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在200万以下,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据此,云南10个机场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已有初步规模效应,侧重商业化经营的干线和支线机场。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和西双版纳、丽江支线机场已初具规模,实现了盈利或扭亏为盈,且增长稳定,基本具备了企业化经营的条件,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重组资产,实现机场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不断提高资产的等级和质量,突出效益品质,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有实现规模效益的潜力,通过3~5年的发展,有可能实现公益性向收益性的转变,主要是大理、德宏芒市和香格里拉的机场。目前,这些机场的规模尚未达到企业化经营的条件,但增长趋势明显,应统筹规划,全方位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机场规模的培育,建立适应机场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重点抓好量的积累和收入品质的提高。三是公益性质突出的机场,主要是保山、临沧、思茅、昭通及在建的文山机场。此类机场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协调全省经济发展,不具备盈利的条件和潜力,很难实现自

我发展。因此,应以政府扶持为主,给予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使之既能适应企业化运作,又能发挥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作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机场发展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商业化运作、企业法人负责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虽然具体的管理体制不同,但各国政府在机场建设与运营中均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主要为机场的运营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而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则是机场产业和临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就需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机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云南机场产业要分阶段、选时机进行改组和改造,转移并降低机场所承担的社会成本,使之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本着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管理有序的原则,对各机场要进行公司化改造,建立符合各机场实际的管理模式。首先应对产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机场运营模式。其次应分类整合全省机场资源,理顺关系,对产业中的优良资产及业务进行重组、整合,积极开展股份制改造,推进其上市融资,不断完善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种以资本为纽带的全新的母子公司体系。

要借鉴和参照国际、国内机场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机场职能部门为主的“投资决策管理中心”,以经营型公司为主的“利润中心”和以保障型公司为主的“成本中心”,通过建立并完善这三个中心,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建立一套具有统一标准和管理效力的规章制度,推进省内各机场实现规范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机场的企业运作、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质量等企业活动和行为。优化人力资源和组织结构,建立适应机场安全管理和资本运营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通过公开竞聘和择优录用的竞争机制,选拔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本。

云南机场大多数经营项目都是依附航空运输的保障服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产与经营交叉共存、相互影响。做大做强机场产业,必须将两种劳务划分开来,探索业务的板块式划分和经营,集中优势,使经营性资源面向

市场求发展,非经营性单位则集中精力搞好安全生产和运输服务。根据不同保障性质和服务功能,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市场化配置资源,实现产业发展多元化,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为社会提供多样性航空服务产品。

云南机场产业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潜力较大的资源优势和蓬勃发展的经济优势。云南绝大部分地区属云贵高原,全省只有6%的平地。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航空运输在交通运输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云南省支线机场多、机场等级高、布局合理、设计规范,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昆明新机场、腾冲机场和文山机场也在规划筹建中,为进一步完善机场体系和规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2003年,云南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年平均增长率达22.8%,远高于世界和全国的平均值,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与昆明开通航线的城市有75个,其中国际城市15个,已形成以昆明区域性枢纽机场为主的机场群。

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建设中,有着地理位置最优、面临市场最广、与东盟国家经济互补性最强、友好交往历史最久和对外连通条件最好等优势,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前景。云南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壮丽的山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为云南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云南民航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云南机场集团将以昆明新机场建设为契机,经过10年左右的不懈努力,将昆明机场由区域性航空枢纽建设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大型门户枢纽之一,精心打造现代化航空城,以此带动省内干线、支线和小型旅游机场的全面发展,从而在全省形成梯次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运作顺畅的机场体系;以产业功能再造为目标,充分利用机场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云南临空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计2008年前后,完成昆明国际机场国际型、开放性、市场化运作新机制,在云南省乃至中国西部构筑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空中大通道,进而使云南机场业成为面向东盟乃至亚洲开放的空中门户。

(作者:云南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