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导论总结

环境保护导论课堂总结

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18xx年—18xx年以来,社会以及人的能力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宏观领域,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在微观领域,我们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并把成果应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和武器制造上。人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 但是,到了21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对自己的这些进步却产生了种种疑虑,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各种困境和危机,它们已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1)资源危机。据估计,地球上(已探明的)矿物资源储量,长则还可使用一二百年,少则几十年。水资源匮乏也已十分严重。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的水是可直接利用的淡水(2)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沙”字结构即“少水”之意。水是生命存在的条件。现在,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世界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4700多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0%(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污染、农药污染、核污染等等。(4)物种灭绝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和焚烧,每年减少4200英亩,按这个速度,到20xx年将消失殆尽。

对此,人们越来越感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我们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变革,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明智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xx年x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xx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它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

二、 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1、 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

2、 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大气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汽。

水圈 :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生物圈 :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岩石圈 :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 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三、 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1、 地球环境的优越性:

1) 三大生命要素:空气、水和土壤;

2) 六种自然资源:矿产、森林、淡水、土地、生物物种、化石燃料(石

油、煤炭和天然气);

3) 两类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荒野、灌丛等)与

水生生态系统(如湿地、湖泊、河流、海洋等);

4) 多样景观资源:如山势、水流、本土动植物种类、自然与文化历史

遗迹等。

2、 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

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四、 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1)地球内部层圈构造的形成: 早期地球可能是一个不分大陆和海洋的同质混合体。在高温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物质分异。密度大、熔点低,难以挥发的物质,如铁、镍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上浮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形成地幔。

(2) 水和大气的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大气中充满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

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的水。

(3)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 : 有水才有生命。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至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前后,现代海洋及现代大气圈形成。水圈、大气圈反馈生物,使地球生命迅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到距今4亿年前,出现陆生植物,随之,动物登陆,地球表面被生物覆盖,真正的生物圈形成了。至此,地球外三圈最终形成。

五、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1.人类与大气圈

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人类的活动使地球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每年通过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为

6.2×109吨,相当于现今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的1/250。温室效应的增长,臭氧层的破坏,一系列环境生态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2.人类与水圈

原始生命起源于水,又以水为家。地球刚初形成时一片荒芜。原始海洋形成水资源后,为生命的诞生构建了理想的“摇篮”。海水中溶解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在那里这些化合物被水培育成具有原始生命的细胞。原始海洋中溶解的氧、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时最好的“营养品”;厚厚的水体又像一个“保护罩”使娇弱的原始生命不致被太阳紫外线杀伤。就在这样的“摇篮”里,经历了若干亿年的漫长历程,生命从低级到高级,从海洋到陆地,逐渐形成了几乎占据地球表面每一个角落的生物世界。

人类大规模的活动对水圈中水的运动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大规模的砍伐森林、大面积的荒山植林、大流域的调水、大面积的排干沼泽、大量抽用地下水等,都会促使水的运动和交换过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影响地球上水分循环的过程和水量平衡的组成。人类的经济繁荣和生产发展也都依赖于水。如水力发电、灌溉、航运、渔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无不与水息息相关。

3.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除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

在。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土壤圈的平均厚度为5m,面积约为

1.3×108km2,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尽管人类日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人类对土壤圈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

4.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表层是人类生活的场所。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主要生活在岩石圈表层。在目前条件下,人类无法长期生活在水中或者空中。假如没有固体岩石圈的支撑,很难想象人类能否诞生,能否演化为今天的人类。从生物演化的历史看,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在海洋中,但如果没有陆地,没有一部分海洋生物登上陆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类。人类的食物主要依赖于岩石表层的土壤的生产力。没有岩石,也就没有土壤,人类的食物来源将会成问题。没有固体岩石圈的支撑,水圈的形态将会明显不同于现在,对生物、人类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5.人类与生物圈

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然而,人类毕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成员,必需依赖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资料。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大约300万年的时期里,人类与其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处于合理的平衡之中。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从对生物圈能施加的影响而言,并不明显地超过其他动物。食物缺乏以及疾病等因素限制着人口密度。

六、 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①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②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③是一种动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1)无机物: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

(2)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土壤腐殖质等。

(3)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来自宇宙的太阳辐射也可归入此类。

(4)生产者: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又称为自养生物。

(5)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6)分解者:指分解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蚯蚓和秃鹫等食腐动物。分解者和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

3、 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食物网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 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地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

七、 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时光飞逝,持续八周的选修课很快就结束了。感谢张老师,我又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这对我以后的发展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我要把这门课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地球的条件这么优越,我们人类作为大自然的统治者,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的行为,好好地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我要从生活的小事做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超市提供的塑料袋,将废电池扔到指定的地点,等等。这样就是真正的保护了我们的地球母亲,就是保护了环境,就是领悟了《环境保护导论》这门课的真谛。我们每一人都应该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认知,更要用我们的行动为环境的保护献一份力量.毕竟,地球是大家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她做贡献.我们应该要明白,创造优美的环境就是延长我们自己的生命.因此,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最后再次谢谢老师的精彩讲课,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上老师的课。

 

第二篇: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课 程 总 结

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1001班 **

学号 *********

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随着工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在的重要课题。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带来了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环境问题也就日益显现。而环保问题一直不被我们所重视,直到19xx年x月x日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召开,这次会议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此次会议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也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广泛研讨并总结了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制订了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把6月x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接着,19xx年x月x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比如越来越频繁的沙尘暴、泥石流、地震、洪灾,大自然真的发怒了!我们也越来越感觉到了人类的渺小。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我们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不发展了,发展仍是必须的。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

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正在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

二 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

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三 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地球有种族的水源,有适合生物生存的适宜的温度并且昼夜温差较小,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多种多样的元素,有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壤……..,许许多多适合生命生存的地理条件,相信在整个宇宙中都很难找到第二个比地球更适合生物生存的星球。地球是唯一的,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虽然我们有打算移民到其他星球的愿望,但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了,眼前保护好地球村才是最重要的。

2.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四 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五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1 人类与大气圈。

空气是地球上的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都离不开空气;大气层可以使地球上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空气可以反射和吸收热量,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白天的温度会很高,而夜间温度会很低;臭氧层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甚至使植物叶片褪绿,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大气污染物也可以对天气和气候造成显著的影响,空气中的SO2超标的话,会造成酸雨,酸雨对动植物以及建筑物都有强烈的腐蚀破坏作用;空气中的CO2、CH4等温室气体超标的话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可

估量的,两极的冰盖会加速融化,使水平面上升,吞没掉大部分的陆地,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严峻的考

2人类与水圈。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成年人体内水的总量占总体重的65%~70%。人类的经济繁荣和生产发展也都依赖于水。如水力发电、灌溉、航运、渔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无不与水息息相关。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必须喝水和从食物中得到必要的水分。

3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的污染只因为使用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以及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和固体废弃物的长期堆积。

4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地壳的固体部分,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岩石圈上。化石燃料与各种矿物主要分布在岩石圈,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岩石圈与人类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人类对岩石圈的利用对岩石圈的结构和整个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比如,一些地方的矿山过度的开采,使地壳出现了塌陷,形成了所谓的“天坑”。 煤矿出现瓦斯爆炸等事故,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命财产。 5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生物圈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一直保持着生态平衡,调节着整个地球上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如果生物圈有一个环节失去了平衡,整个系统就会崩溃,人类的生存必然会受到影响。

六 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还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的物质与能量四部分组成。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也就是食物网。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只要途径。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5. 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部长期适应的结果,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七 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要大量开发和利用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能源利矿产等各种资源,从而对地球上的环境资源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口的增多使对房子与耕地的需求增大,人类活动需要的土地资源也就更多,对环境的副作用也就越大;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诱发了过量开采,导致乱砍滥伐,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土地的需求,也加剧了毁林开荒,这些都使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耗水量也随之剧增,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此外,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以及人类在用水过程中的浪费也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但在人口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为解决吃饭问题和发展经济,毁林开荒、焚草种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向荒野和滩涂进军,大批水利工程、交通建设和开发区兴建等等,破坏了生物栖息地,许多珍贵物种的生存环境缩小,许多的野生动物开始逐渐走向灭绝,每一种物种的灭绝都会给自然等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八 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通过这么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现在环境保护的严峻现状,是我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