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登山中领悟出来的管理心得

从登山中领悟出来的管理心得

来源:中国员工培训网

50岁之后,我才开始登山。高山上稀薄的氧气,高原反应煎熬中的不眠之夜,扑面而来的猎猎寒风,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陌生人群组成的团队,令人忐忑不安的时刻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所有的这些,让我从登山中领悟到管理的魅力所在。

美国沃顿商学院的MBA和EMBA都有登山拓展活动这门课程。多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使得哈佛亨利-B-雷林教授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一个学生在商学院里的成绩和他将来的成功并无关系,即便是看上去短期内有些相关性,但是从长期的角度而言,根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学业上的成败不等于事业上的成败,更何况,生活之路漫漫,完成学业之后的人生还要有三分之二的路要走,跑在前面的人,可能会在以后的路程中黯然失色,而起步比较慢的人,往往会后来者居上,因为在学业结束之后的xx年或者是xx年的路程之中,除了智力的因素之外,帮助你去实现成功梦想的还有很多,遗憾的是,那些因素却是你在商学院中永远学不到的。

坦然面对,永不言败

我并不是一个幸运儿,无论是在商场,还是在雪山,我都有过失败的经历,而且还不止一次。但是我坚信,即便是在行动上失败了,从顺境转入到逆境,承受着巨大压力的磨难,自己在心中仍然要常常默念“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第一次登山失败是20xx年x月x日攀登西藏启孜峰(海拔6201米),当我上气不接下气地爬到距顶峰不到50米的地方时,关门的时间到了。我清楚地知道,脚下的位置就是此次攀登的极限,尽管抱怨、不满,但是我必须要去面对这一现实,我失望地望了望顶峰,从路绳上摘下上升器,将它挂在安全带的主锁上,转身开始下撤。

任何一种失败都是付出了代价的,假如你是这一失败的蒙难者,唯一能使你受益的就是反思失败的过程,从中找出能够加以改善之处。即使是现在没有用武之地,来日还是可以受益无穷的。回家后,我在总结失败原因时意识到,启孜峰领队留给队员的时间太少了。从海拔4700米的大本营爬到5500米的前进营地,上升了800米就用掉4个多小时,而从5500米的前进营地爬到6200米的顶峰,需要上升700米,给的时间是5小时,其中还需要使用上升器、安全锁、冰稿等各种器材,每个人还穿着沉重的高山靴。如果那天能够提前一到两个小时出发的话,失败是完全可能避免的。

两个月之后,我去新疆攀登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最后一个营地分别设在海拔6800米和6900米两处,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6800米处的营地。尽管头一天走得十分的吃力,为了保证第二天有充足的时间用来登顶,我还是咬紧牙关往上多走了100米,住在6900米的营地。原计划是早上8点钟就要出发的,但是因为天气实在是太冷了,冻得人出不了帐篷,一直等到太阳照到帐篷口,我才开始出发,时间是9点44分,比从6800米营地出发赢得了

一个小时的时间。7月x日14点52分,我成功地登上了慕士塔格峰。一位山友在短信中这样写道:“攀登慕士塔格的成功是方法论的成功。”

多年来的管理实践告诉我,方法比能力更加重要,行动比计划更加重要。第二次失败是20xx年x月x日攀登云南哈巴雪山(5396米)。狂风裹着雪,卷着沙,呼啸而过,不到背风处,即便是一米远的山友讲话也会被风的呼啸所淹没。体重75公斤的我,被风吹得一个趔趄接着一个趔趄。尽管戴着防风帽和雪镜,但是裸露出来的脸和耳朵,被风吹得生疼。风还在不停地变换方向,令人无所适从,当你张着大口呼吸的时候,风夺口而入,满嘴都是雪和沙。

我向山顶望了望,湛蓝湛蓝的天空下,被白雪覆盖的哈巴雪山顶峰近在咫尺,按照我们的攀登速度,两个多小时之后就会站在顶峰。

但是问题是,再往前走的话就是亮冰,需要在登山鞋上绑上冰爪,手持冰镐,才能前行,眼前这么大的风,人在亮冰上行走最容易发生滑坠。3个多月之前,哈巴就曾发生过一起由于滑坠引起的山难,42岁的上海向导“老古董”在海拔5200米处跌落山崖死亡。早上5点半,我们从4100米的大本营出发,已经攀登了将近5个小时的时间,在狂风中行走体能消耗非常大。

我知道,作为发起人,我面对眼前的状况必须迅速做出决断,是上,还是下。然而,我不忍心就这么让大家撤下去,如果再等一等,风也有可能会变小。躲在岩石背后的我们三人一直沉默着。而风速则依然不减,一阵狂过一阵。最终,我做出了下撤的决定。

在我们之前,曾经有一个新加坡的队伍成功登顶了,走的是同一线路,由同一个向导领队。仅仅是过了两天时间,我们却只能在海拔4900米处选择下撤,原因是天气这个至关重要的变量改变了。

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一座雪山都不简单,不要说你以前曾经攀登过多么高的山峰,有过多少次成功。即便是同样一座山,时间不同,环境不同,自己的状态不同,结果也就会截然不同。登山像管理,而不是像物理。物理的特点是,只要你按照某种定律去做的话,结果都是一致的。而管理则是恰好相反的,更多的是依靠实践,依靠你自己由体验沉淀而成的经验,所以管理首先是艺术,其次才是科学。

目标第一,行动第二

曾经有人问我,你的登山念头是从哪里来的?我说,始于20xx年x月x日我对王石的一次采访。当时,王石刚刚登顶北美最高峰的麦金利不久,在他看来:“那是一座让攀登者很有成就感的雪山。”听了王石攀登麦金利的故事之后,我便萌生了登山的念头。不过,王石给我的建议是,先去登一下香山或者司马台长城。

香山的海拔高度只有557米,我就是从这样一个高度开始起步的。说句实在话,刚开始登香山的时候我也是很吃力的,一路上要歇上好几次。直到一口气不歇地登上香山之后,我才又确定了新的目标——四姑娘山,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雪山。

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我认为设定目标既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十分具有挑战的,更是一件不断完善和调整的事情。

挑战自己,不断攀登高峰的同时,我自己也在积极地去创业,而合作伙伴的选择对于商业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创业中也会遇到高山缺氧,也会遇到暴风雪,面临这些不确定问题时合作伙伴就会知难而退,不能和你共同去登上顶峰。因此,选择合作的伙伴有可能是一种常态的事情,而不会一劳永逸。可以说,我的攀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合作伙伴的选择过程,有的人在爬上四姑娘山就感到满足了,而像金飞豹这样的人,即便是完成了登上地球九大极点的壮举后还在寻求更新更高的目标。

 

第二篇:从中国历史中寻找前人的管理心得

从中国历史中寻找前人的管理心得

近现代以来,中国掀起了两次学习西方商业文明的高潮:一是晚清时期,二是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向西方学习得很彻底、很全面,也由此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然而,20xx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许多人对西方商业文明的顶礼膜拜。或许今天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基于中国的文化和现实发展自己的商业文明。马克斯·韦伯提出了著名命题“经济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想,对中国来说,现在也已经到了思考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的迫切阶段了。

在西方商业文明中,私利性是主导性的,“看不见的手”的原则一直被奉为《圣经》。虽然私利性有利于调动人们的进取心和竞争力,但其仍然存在一个边界,一旦越过就会危及社会。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就在于这种私利性越了界。

相比之下,中国的精神更多是以儒家“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哲理,以仁、义、礼、智、信等儒家道德规范为其内核。中国商人大多以做一名儒商为追求。近代儒商伦理并不强调金钱利益至上和个人主义原则,而是将经营工商业视同治家、治国的大事。中国遭到西方列强冲击后,这种儒商伦理在“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更加突出,许多商人均以“实业救国”、“实业强国”为追求,其中以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张之洞、张謇、范旭东、卢作孚最为典型。商人文明倡导义利兼顾。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义”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利”是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

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建立了“和”的观念引导下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和”的主要内涵是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等,与东方的哲学体系相契合。中国企业在学习西方职业经理人的同时,是否也可以更多地考虑将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中的道义、自省、谦逊、勤俭、克己等精华系统性地融入团队建设?

在中国教育历史上,有一个美国人名叫丁韪良(中文名),他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总教习。他在19xx年(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年代)出版的《汉学菁华》中说道:

从来也没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受到过更大的误解。中国人被指责为缺乏热情,因为我们没有一个足够透明的媒介可以把我们的思想传递给他们,或是把他们的想法传递给我们。中国人还被指责为野蛮透顶,因为我们缺乏广阔的胸襟,无法理解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文明。中国人被描述成毫无独创性的模仿者,尽管他们所借用别人的东西要比任何其他民族都少。中国人也被说成是缺乏创造力,尽管世界上一系列最有用的发明创造都是受惠于他们。中国人还被认为是死抱住传统观念不放的,尽管在他们的历史中曾经发生过许多次深刻的变革。

我们可以轻易地预见,两个文明之间的互相影响将来会远比过去大得多。当中国在一两个世纪之内开发出广袤国土上的自然资源,并用现代科学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跻身于世界三四个最强大的国家之后,你认为全世界还会继续对它过去的历史无动于衷吗?不仅人们认为了解中国历史对于文科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乘我现在灵感附身,我还要预言——中国的语言和文学也将成为西方各大学的研究科目。

今天,当我们再次体味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智者的光芒。

所以,当我们有暇沉浸于思考的时候,会发现在曾经的某段时间内,我们对西方管理思想研究的顶礼膜拜远远超过了对中国本土思想的追根溯源。成君忆的新书《带好你的兵——向戚继光学管理》,则是提醒我们需要多从中国历史中寻找前人的管理心得,虽然书中讲的是戚继光的军事管理思想和实践,但其中有太多值得企业家思考的内涵。特别是戚继光不仅在品德上修炼自身,强调练将之道在于“先教心法,后教技法”,还决心把他的兵卒训练成“士兵”、“士卒”,使得“士”不再是读书人的专利。当兵的除了操练武艺,也应该像读书人那样懂得礼义廉耻,这使得“戚家军”最终能够成为一支忠于职守、勤奋勇猛的军队。“士兵”一词也沿用至今。

成君忆的思考还不仅止于此,他从历史价值观的视角对企业管理中的领导力和文化力进行的思考,不仅有体系,有依据,更有实践指导价值。对此,我始终以欣赏的态度,看着他的思想不断成熟。

到20xx年,中国改革开放已三十余年。以三十为数,如果一年一个脚印,起点是19xx年,那一年,邓小平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如果十年一个脚印,起点是17xx年(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缔造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族的最后一个“盛世”;如果百年一个

脚印,那是公元前10xx年左右,中华民族有正式编年史的开始;如果万年一个脚印,就回到了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据说中华始祖伏羲氏的母亲踩了一个巨大的脚印,怀胎十二年生下了伏羲。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从远古时代一步一步走过来了,成为从远古至今历史从未间断的唯一民族。

我始终坚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思想的民族。

 

第三篇:登山心得

十一月x日我们公司组织爬山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和同事们一起去爬山,那天我们一大早就坐着车出发了,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非常热闹,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

我们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爬山,以部门为单位,每个部门都参加。当主席一声令下,大家都飞一般的往前冲,不一会儿大家的距离就拉开了,有的速度明显慢了,有的却还一个劲儿的往上跑。,虽然天空飘着雨,山间笼着雾,但是大家根本不怕,都拼尽命的往终点爬,不只年轻人有精力,就连年长的同事也是拼劲全力,坚持到底。中途有两个四十五度的楼梯这正是考验同事们意志的时候了,路非常崎岖,而且大家已筋疲力尽。实在不想再走了。在这个关键时刻,随行的同事鼓励我们:“同志们走吧,胜利就在眼前!听了他们的话,大家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情绪高涨起来。同事们有的相互拉着手有的手扒着护栏,一步步向上攀登。在我爬那个四十五度楼梯时,一不小心绊了一下差点摔倒,后面的同事说:“小心,没事的后面那么多人摔了也没事儿."我的精神也振奋了起来,一口气儿没喘的往上爬,一直爬到终点。

登山的时间是无比漫长的,但登到山顶的喜悦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也是对毅力和耐力的大考验。到达终点的人他们相互拥抱,相互赞许,站在终点给即将到达的同事呐喊助威加油打气。许多人都是在听到同事们的呐喊声后奋力的冲向终点。陆陆续续的每个部门的人都到达了目的地看着一面面飘扬的队旗,大家都露出了成功的笑脸。虽然这次活动我们也没拿上名次,但是我收获了很多,我的毅力和耐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增进了同事和领导之间的友好关系。在合完影照完相后,大家开始三三两两的结伴下山,一路上讲述着当时上山的一些经历和内心的纠葛,是继续前进还是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到底,沿路我们还看到了几个正在往上爬的同事,即使大家都已经无望折桂,他们还是坚持不懈的往上爬。这是一种多么值得学习的精神啊!沿途的风景真的好美,听着潺潺的溪流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这种感觉是只有努力过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啊!

汗水和快乐是成正比的,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我们付出过,努力过!成功的喜悦是让经历过的人分享的。人生就像爬山一样,重要的不是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和沿途美丽的景色!

这种坚持不懈提高团队凝聚力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在工作中所要表现出来的。公司组织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我们个人也提高了整个团队整个公司,让我们在无论遇到什么难题的情况下 ,都不会轻易地放弃,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东兴人最棒!加油!

市场部——张蕊

早上九点半,我一个人悠载悠载的起床想去后山跑跑,这时接到感觉同志打来电话叫我去爬大寒尖,心想正巧没个伴,一个人的星期天正愁怎么过,也想出去透透气。

到了羊印村,看到有几部车停着,那里有一大群人等我们。听说是一个群组织的,感觉又叫上了我。看到他们的时候,有几个男同志在打牌,有几个女同志在晒太阳聊天,在一户农家饭馆等待就餐。我与他们没一个认识,于是也坐在了边上看打牌。

就餐的时间到了,大家坐起一桌共十五人,其中6个MM包括我。听介绍说有开酒店的,有来自外贸公司的,有自己做卖买生意的,各不相同。

中饭后开始进山,车经过一段“十八湾”的三米水泥路后停,大伙才算真正的开始爬山。

记忆最深的是登山的过程,山路迷茫不成形,沿途陡峭而难行。我一开始就走在后头,怕自己跟不上,因为正巧穿了双有跟的皮鞋。现在躺在床上,脚发出了阵阵酸痛的感觉,幸许是爬山的效果应验了。

起初的山是杉树林,因为前年积雪的原故,这些山上的树一部分是横七坚八的躺着。踩在上面会打滑,你可要小心哦。有些惊讶啊,这里有多处还积着厚厚的雪块。经过很长一段后,半山上有一座《丹溪殿》,里面有几个佛,最主要的佛叫朱丹溪,是一个名医说有的人拜了佛,有的人求了签。休息片刻,有两个男同胞没有继续跟上队伍留守,我们其他人再上,听说那是更高更陡峭山路。感觉征求了我的意见,问是否吃的消,我答别人能行,我也能行。其实打心里想,那是叫坚持别人的坚强。

爬上第二段山路的时候,我真有不再继续的想法。望去似乎没有路,你只是站在了山丛林深处,四面环树。每过一道槛,你得趴着或是蹲着钻过去。并且一不小心,有很多带刺的东西把你弄得个遍体鳞伤。这次大伙的手可都有中招了的。

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辛攀爬,终于到达了山顶。清凉的春风徐徐吹来,吹走了方才脸上的炽热。俯眼望去,群山环绕,心胸变得豁然开朗。感觉整山是那么的清秀,安静而纯洁。

山顶是稀疏的一些干树丛,大约有一米多高,光秃秃的像个秋天的样子。些许平坦了许多,在最高处一几米平地上,立着一块大石碑,红然大字显示着“大寒尖义乌第一峰”,海拨925.6米。在那小息片刻,有一种感觉想要飞。

爬山求什么呢,莫名间我明白了。站在山顶上,微风吹过,你只拥有一颗单纯的心,所有的烦恼远离你,你吸呼着新鲜空气,那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自由释放。

登山如人生一样,有起有落,有上有下.我用上山的心情,去体味着人生的起落.

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就像生活中,本味上去了,降下来很难.

上上下下,上山到了顶峰,就是下山的时候了,就像事物总有相互交替,一件事的结束,就是另一件的开始.

虽说是上山,但是也会有往下走的时候,也会有走平路的时候,不会一直只是向上走,

就像人生中,有起有落,不会总是直线向上,偶尔也会向下流动,或是走走平线,这都是为了更好的向上流动.

上山要有毅力,也要有恒心,要想着既然来了,就得上到顶,才没白来,否则就不能登到山顶.

有时候人生也是如此,只有把自己逼到一种只能进不能退的路上,才会咬着牙向前.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