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打工的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打工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xx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经细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怎样看待大学生打工呢?

大学生打工有很多益处 :打工可增强我们的社会竞争力

关注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同学,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做家教者有之,搞推销者有之,发传单者有之,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股“打工热”瞬间席卷了原本平静、清朗的大学校园呢?难道真的如同某种论调所言,是高度物质化的社会理念对大学校园的一种侵袭与同化吗?或者真是如同某些人所说,这是大学校园纯净空气遭受污染的一种显现呢?当代大学生到底需不需要打工?我们认为:需要!

从个人需求来看: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于高校收费的进一步调整,日趋高昂的学杂费造成了不少家庭的负担,因此对于家庭情况原本窘迫的同学而言,打工也就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无论选择打工是否自愿,这都不失为一种缓解家庭经济负担、自食其力地解决困难的好方法。当然,这并非是唯一的方法也更非最好的方法。

同时,与传统意义上的勤工俭学不同,现在大学生打工,更主要的是看打的这份工能不能为自己提供接触社会、培养工作能力、增加工作阅历的机会,有很多人甚至把这看做是毕业找工作的“预演”,这来源于打工的一个直接作用就是可以丰富个人简历。现在的社会就业竞争激烈,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企业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提出了须有几年工作经验的要求,这就使得莘莘学子不得不以打工经历来搪塞。

从社会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其实也很需要大学生这样“低价优质”的人才,有的企业还把吸引大学生前来打工作为培养和储备人才的一种方式。每年企业招收毕业生时在很短的几次面试中往往难以比较客观地把握一个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现在通过给学生以打工的机会,察其言,观其行,这样既降低了招聘者的审查难度,而学生也可以对就业单位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双向选择,不仅为大学生打工在客观上“扩大”了就业市场,也提高了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率。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打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现行大学教育体系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训练大学生的实际社交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大学生打工的不好之处

首先,从学习角度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预备队,我们的未来发展走向是成为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让我们逐步成为这类人才,学校专门设置了高等课程让我们学习.我们的学习生活很忙碌,每周有那么多节专业,必修,选修课;在课后,每天,我们要背那么多个单词,为自己的过级冲刺做准备;每月要参加那么多的校园活动,为全面锻炼自己多方面发展而努力;每年要看那么多本书,为自己充电,为把自己锻炼为有思想,有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而奋斗.这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利于社会和我们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因此都需要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而一涉及到打工,我们就必须分散我们的精力及时间,学业势必受到影响.根据资料显示,毕业生数量巨增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致使145万毕业生中将有44万人离校时无工作,到20xx年将达到75万.就是说,到了我们毕业时,竞争将异常激烈.如果你平时因忙于打工而浪费了时间,忽视了自己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恐怕将来真到了要就业时反而打不成工了,那可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了.由此,学习与打工,孰轻孰重,个人自会衡量.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出外打工的不少,但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从而得到有益社会实践的人少之又少,而更多的人则是去做家教,传销甚至服务员,小商品买卖等工作。请问这对专业学习究竟有多少帮助?同时,大学生出去打工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在良莠不齐的社会大染缸里,想如你所愿地打好工,并非易事。目前,我国的中介体质很不完善,中介市场缺乏统一管理,十分混乱,各种骗局比比皆是,鱼目混珠者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处事经验不多的大学生进入其中,太容易受骗了。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约有70%的大学生有过受骗经历。也许,你会说,有一次两次受骗的经历,可以作为人生的教训吗,还可以从中吸取经验,今后好改正阿。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这“一次”,“两次”就是你失去了青春,清白,生命等等宝贵的东西,那你还有完美的“今后”来弥补吗?对方辩友也许还会说,国家现在正在出台法律来保障大学生打工的权益,可这正体现了当今社会隐藏的黑暗和大学生打工的潜在危险性阿。同时据调查,70%的打工学生不知道保护自己,他们只是单纯的认为用人单位不会欺骗他们。以这样的心态去打工,难道不危险吗?想增加阅历,最后却“得不偿失”,这可真是太遗憾了。

由于缺乏经验,造成打工不成反受骗;时间处理不当,弄得打工,学业两败俱伤;有人动机不纯,反而自毁前程...

用辩证的思想看大学生打工

首先,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事情。大学生打工,一方面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学业。

其次,矛盾具有物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打工并不适合所有的大学生,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第三,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抓重点。大学生打工是大学生社会活动的一方面,并不是大学生的重点,大学生仍应以学业为重。同时,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影响作用,所以要统筹兼顾。因此,也不能只读书,而忽视以大学生的社会活动。

大学的真正含义是培养学子们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而不是其他。大学时光非常短暂,不允许我们分散太多精力在其他事情上。

就大学生工作本身来说,他充其量不过是大学生的调味品,吃太多,就会伤身体。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把工作看得太重,决不能因为工作而影响学习。

与学习相比,工作是个短期行为,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学业和职业生涯的促进不大;而学习则不然,它不但能使学子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且为我们将来的成功就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从迈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我们的一只脚就已经踏入了社会。在大学里,端端正正地

坐在教室里学习书本知识已不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内容。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提高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则成了更为重要的内容,因为我们要学着融入社会。

工作能带给我们切实的经济利益,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我们也能通过打工来获得一些工作经验,了解一些处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打工,我们还能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

因此,在我看来,大学生打工是金钱和经验的双重收获,是个很好的选择,何乐而不为?

 

第二篇: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然而同时许多企业因为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就业信息的不畅通,大学生眼高手低等问题而招不到满意的人才。从对立统一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与公司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这两个问题统一存在于社会中,就业难和招不到人本是统一的可以相互补充的。然而大学生多反而造成了招人市场的混乱,再加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挑拣工作,使一些普听岗位遇到人才稀缺的情况,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从以前看起,大学生还寥寥无几的时候,市场上高科技人才紧缺,当时大学生是供不应求的。而现在,在高校普遍扩招的当下,大学生并不罕见。但从以前到现在,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而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就业问题这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不同时期则有不同时期的特殊性,高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若不改变,则难以解决这一矛盾。

二、从量变和质变的角度分析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还是从以前到现在看,也许曾经学历高就代表着好工作,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终于,量变引发质变,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要想就业能力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自身也要发生质变,不能平时只死啃书本,也要不断积累市场需求的专业能力,量变引发质变,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新时代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而许多大学生只是学课上知识,在当今发生了质变的社会,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三、 从联系的普遍性角度分析问题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大学生毕业为社会市场提供了人才,社会市场接纳人才并运转,说明了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只有更好的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人才市场需要完善各项机制才能更好的吸收人才,大学生和人才市场之间又需要相互适应,这些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的毕业和人才市场的协调从时间、吸纳方式、相互对口等多方面的联系上都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使之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就事物的灭亡。

一些大学生们没有端正就业观念,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不断否定自身和不断完善职业生涯,当然会产生就业难问题。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应该转就业观念,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大学生们除了在学业上刻苦努力,同时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转变老旧的就业观。就业市场也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人才进行分批收入,现场招聘等等多项改革。这些必要的转变说明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顺应社会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的发展,不断扩充新时代知识与能力,在教育根本上实行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学习真正有用的才能。只有解决了这一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解决就业难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要端正自身就业态度,不要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不断完善自己,量变引发质变,同时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最终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再者在人才市场的制度方面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前进,摒弃不好的制度,加强政策的改革,信息的流畅,多鼓励大学生下西部,进内陆等,使人才个安其职。

 

第三篇:唯物辩证法归纳总结

物质与运动、静止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与发展观点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一)联系观

1、普遍性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前后相继、历史的联系。【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2、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条件性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方法论】 ①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 要具体和全面的分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从而建立新的联系。

4、多样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①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

展。

6、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原理内容】 ①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方法论】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

1、 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创新精神。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

3、发展的状态

【原理内容】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联系: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 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

4、发展的趋势和途径【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5、辩证否定观

【原理内容】①辩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方法论】 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②具有革命批判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

1、对立统一关系(规律 )

【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含义。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看问题。

2、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内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它们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1)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懂得利用)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做工作时要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同时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

(3)总结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找中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

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