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性质总结

二、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的定义:d为常数)();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  首项:,公差:d,末项:

   推广: .      从而

3.等差中项

(1)如果成等差数列,那么叫做的等差中项.即:

(2)等差中项:数列是等差数列

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其中A、B是常数,所以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

特别地,当项数为奇数时,是项数为2n+1的等差数列的中间项

(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的各项和等于项数乘以中间项)

5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若(常数) 是等差数列.

(2) 等差中项:数列是等差数列

(3)数列是等差数列(其中是常数)。

(4)数列是等差数列,(其中A、B是常数)。

6等差数列的证明方法

定义法:若(常数) 是等差数列.

7.提醒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和公式中,涉及到5个元素:,其中称作为基本元素。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

(2)设项技巧:

①一般可设通项

奇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公差为);

偶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注意;公差为2

8..等差数列的性质:

(1)当公差时,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函数,且斜率为公差

是关于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

(2)若公差,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则为常数列。

(3)当时,则有,特别地,当时,则有.

注:

(4)若为等差数列,则都为等差数列

(5) 若{}是等差数列,则 ,…也成等差数列

(6)数列为等差数列,每隔k(k)项取出一项()仍为等差数列

(7)设数列是等差数列,d为公差,是奇数项的和,是偶数项的和,是前n项的和

1.当项数为偶数时,

2、当项数为奇数时,则

(其中是项数为2n+1的等差数列的中间项).

(8)、的前和分别为,且

.

(9)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前m项和,则前m+n项和

(10)求的最值

法一:因等差数列前项是关于的二次函数,故可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但要注意数列的特殊性

法二:(1)“首正”的递减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

即当 由可得达到最大值时的值.

  (2) “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

即 当 由可得达到最小值时的值.

或求中正负分界项

法三:直接利用二次函数的对称性:由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像是过原点的二次函数,故n取离二次函数对称轴最近的整数时,取最大值(或最小值)。若S p = S q则其对称轴为

注意:解决等差数列问题时,通常考虑两类方法:

①基本量法:即运用条件转化为关于的方程;

②巧妙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一般地运用性质可以化繁为简,减少运算量.

 

第二篇:等差数列的性质总结

等差数列的性质总结

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为常数)();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  首项:;公差: ;末项:.

推广:.      从而

3.等差中项

(1)如果成等差数列,那么叫做的等差中项.即:

(2)等差中项:数列是等差数列

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其中是常数,所以当时,是关于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

特别地,当项数为奇数时,是项数为的等差数列的中间项

(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的各项和等于项数乘以中间项)

5. 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常数) 是等差数列.

2)中项公式法:数列是等差数列

3)通项公式法:数列是等差数列(其中是常数)。

4)前项和公式法:数列是等差数列,(其中是常数)。

6. 等差数列的证明方法

定义法:若(常数) 是等差数列.

7. 考点提醒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和公式中,涉及到5个元素:,其中称作为基本元素。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

(2)设项技巧:

①一般可设通项

②奇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公差为);

③偶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注意;公差为

8. 等差数列的性质:

(1)当公差时,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的一次函数,且斜率为公差

是关于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

(2)若公差,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则为常数列。

(3)当时,则有,特别地,当时,则有.

注:

(4)若为等差数列,则都为等差数列

(5)若{}是等差数列,则 ,…也成等差数列

(6)数列为等差数列,每隔项取出一项()仍为等差数列

(7)设数列是等差数列,为公差,是奇数项的和,是偶数项项的和,是前n项的和

1.当项数为偶数时,

2、当项数为奇数时,则

(其中是项数为的等差数列的中间项).

(8)的前和分别为,且

.

(9)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前项和则前项和

,则

,则.

(10) 求的最值

法一:因等差数列前项和是关于的二次函数,故可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但要注意数列的特殊性

法二:

(1)“首正”的递减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

即当 由可得达到最大值时的值.

(2) “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

即 当 由可得达到最小值时的值.

或求中正负分界项

法三:直接利用二次函数的对称性:由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像是过原点的二次函数,故n取离二次函数对称轴最近的整数时,取最大值(或最小值)。若,则其对称轴为

注意:解决等差数列问题时,通常考虑两类方法:

①基本量法:即运用条件转化为关于的方程;

②巧妙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一般地运用性质可以化繁为简,减少运算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