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历史阅卷总结

20xx年怀化市毕业会考历史阅卷

工作总结

一、人员安排

本次全市麻阳点历史阅卷人员安排为:历史科组长1人,小组长(兼阅卷)8人,阅卷教师35人,共44人。21、22对号入座题共10分,分配5人;23---32历史小诊所题共10分,分配5人,33、34、35填图析图题共5分,分配3人;36材料解析题5分,分配5人,37材料解析题共5分,分配5人,38综合题8分,分配6人;39综合题8分,分配6人,40综合题9分,分配7人。机动1人。

二、阅卷进度及原因分析

1、组内人员进度相差过大,如第21—22题,1号和5号阅卷员批阅卷了9000多份,而3号和4号阅卷员只评了4000来份,其它各题组阅卷员之间也会进度也会相差一至二千份。造成进度相差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教师本身素质,与工作纪律没有多大关系。

2、各题进度情况,按人员分配,搭配基本科学,最快的是39题和35题,这两个题快的主要原因是试题答安单一,且在屏幕上的分布集中,便于批阅,较慢的题是23---32题,即判断题,慢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员配置与题分值比例有点不太适应,本题安排5人,比38、39、40题人员少一个左右,二是该题答案“对错”分布没有规律,改卷时教师容易出错,所以改的很小心,使速度受到了影响。

三、阅卷质量情况及原因分析

1、教师工作态度:本次阅卷教师工作纪律还算好的,这几天没有

无故旷工的,只有一个教师请假了半天,一个教师迟到近一个小时,其它的教师大部分都能提前开工,在七点钟左右开始阅卷,早退现象也没有。在阅卷时,态度较好,一般都较认真,错误较少,在出现阅卷尺度问题时,都还能虚心接受组长的建议,调整给分尺度。

2、教师给分尺度。小组内基本上能统一给分尺度,只有个别教师开始阅卷时,松紧有点差别,松紧度也只在1分左右。经组长提示后,一般能更正。各题组之间松紧尺度相当,基本上做到找采分点给分,有些试卷答案用词如果不同,但意思相同或相近,也会酌情给分。

3、平分给分和给分偏差情况。第21、22题,平均给分只有一个教师是8.59分,其它教师都上了8.6分。标准差都控制在2.1左右,相差不大。23---32题平均给分都是在7.6几,相差很小,标准差也在

1.7几,较合理。33---35题平均分在3.4几,校准差都在1.5几。36题平均分在1.7至2.3分不等,标准差在1.4到1.5之间,该题组员间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有一道2分的主观题目,所以阅卷教师给分尺度产生了不同。37题平均分在2.6左右,标准差为1.8左右,差距比36题要小,比其它题要大,主要原因也是有主观题。38题平均分一般在6.6分左右,标准差在2.1几,相差不大,虽然是问答题,但答案单一,所以偏差不大。39题平均分在3.7左右,标准差在2.9左右,40题平均分在4.5分左右,标准差在2.9左右,这两个题也是问答题,组内教师评分有点点差异。总之,客观题几乎没有偏差,主观题有很小的偏差。

四、试卷抽查情况:

组长共抽查试卷1336份,八个小组组长共抽查3520份试卷,组长退回重阅试卷42份,小组长共退回重阅试卷58份,组长主动给分76次,小组长主动给分105次。

五、问题卷情况

问题卷处理192份,这些问题卷主要是模糊,还有部分应该是教师错发给组长的。

六、试卷扫描情况

本次试卷扫描,一是存在跳题现象,即把学生答题位置跳到相临题目空格处,造成答案和题目不相符合。这种情况有几十份。二是扫描模糊,这样的试卷为数不少,应在上百份。

七、机阅卷题建议

建议对21和22题及23---35题进行机阅。

麻阳 映山红

二O20xx年x月二十七日

 

第二篇:20xx年历史中考试卷总结

20xx年历史中考试卷总结

20xx年是历史学科作为苏州市中考科目的第四个年头,纵观整张试卷可以发现,试卷继续深化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注重培养能力,减轻学生负担”的理念,对苏州市初中历史教学、教改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又能以丰富、灵活的试题设计来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吸引学生联系历史、关注现实。正如许多考生所言,今年这份试卷一大突出特点就在于一个“活”字,情境鲜活、设问灵活。而结合近几年来的中考试卷分析,则可以看出本学科的考试已进入到平稳中创新的发展轨道,并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考试风格和话语表达,而透过这份试卷又能看出试卷命题者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怀。试题特点

1.注重基础,覆盖全面

20xx年度历史中考试卷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依据,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历史能力自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查。其考查内容几乎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的所有主干知识,如商鞅变法(第30题)、改革开放(第31题)、文艺复兴(第32题)、启蒙运动(第32题)、国际关系格局(第18题)等。试题难易比例适当,梯度设置合理,没有冷僻知识的考查,也杜绝了偏题和怪题的出现,能够最大程度体现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材料新颖、设计巧妙

与往年相比,本次试题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所选材料的多样性。选择题第1题、第6题、10题分别采用文物、对联、口号与标语等作为材料进行设问,命题者在展现丰富史料来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引导考生去感受日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以表格形式出现的判断题(第22题)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诗句(第3题)、板书(第4题)、图片(第7、12、15题)、表格(第16、17题)等多种形式材料的引入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历史学习枯燥乏味的感觉,也使得整张试卷的立体感大大得到加强。

3.怀古思今,立足现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关注历史往往是希望能从历史的长河中获取经验教训,得到某种启示。材料题第31题选取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对设立经济特区的考虑与改革开放目的、宗旨的表述作为素材,让考生体会到改革是一个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但也提示考生认识到改革之路是崎岖、荆棘丛生的,再联系到当下社会关注较高的贫富差距问题,引导考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积极投身社会、关注民生。除此之外,20xx年恰逢中国共 产 党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这些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在试卷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第7题、第11题)。这些都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于无形中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4.强调能力、拓展思维

今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强调能力立意,并且考查层次分明、全面,从而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如,第2题、第17题、第20题虽然考查的主要是识记能力,但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需要把相关的知识点综合在一起比较后才能正确做答;第6题、第15题、第19题侧重考查理解能力;第5题、第8题、第13题侧重考查分析能力。对能力的考查在第31题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该题第(1)、(2)、(3)小问均无法从课本所学知识中直接获取答案,必须在细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组织语言进行解答,考查了考生处理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对教学的启示

1. 把握学科动态,注重知识更新

本张试卷所选取的素材不仅多样、新颖,而且命题者有意引入了史学界的代表性著作和新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史学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积极关注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的观点与研究动态。例如本次考试选择题第5题引用了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的观点。再如材料解析题第2大题所采用的材料来自另一位学者徐中约教授的代表作《中国近代史》(该书曾获美国加州共和奖,为美国大学广泛采用的中国史教材)。因此,广大教师不妨利用当下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发达的通讯手段来获取相关材料并加以内化吸收,积极开展教研交流与探讨,进而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2.强化能力训练,侧重方法指导

通过考察近几年的试题情况,可以清晰地发现:当前中考越来越明显的淡化机械记忆式的内容,相反代之以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依据有关史料,运用逻辑方法,对有关历史事件进行认识和判断,并得出相关历史结论。例如第31题、第32题的最后一小问,均是要求考生在综合分析几则材料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中考的这种导向性应当为广大教师所注意,应改变那些灌输式、死记硬背以及搞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讲课和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解读材料,注意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逐渐学会解答问题的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