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谈论发言总结

开展中小学青春期教育这门课程时,是否应该男女分开上?

甲:我国中小学青春期教育这门课的实施现状是:课程上敢于大胆谈性,但一旦涉及个人便会转向“地下交流”。

乙:的确,随着生命教育中的性教育话题在课堂上展开,老师不再像过去那样遮遮掩掩,学生也更大方谈性。但一旦涉及自身生理、心理上的诸多困扰,学生们仍大多采取回避态度。

甲:除此之外,部分专家也坦言称“现在的性教育课,其实更偏向女生,探讨很多的问题是围绕女生展开的。”这些都源于上课的形式和课程内容的编制问题。

乙:是的,由于以上的原因,我认为可以将男女生同置于一个屋檐下开展性教育课程。原因之一在于男女生分班上课不容易操作,课时安排不方便,教师不够,其次,男女生分开上课,反而会引起两性间更大的好奇。

甲:你说的很对,现实教学中也曾有过这样失败的尝试:把两个班的男女生分开上课,就在课间休息时,男女生发生了串门现象。他们和她们都在彼此的窗外窥视、门前晃荡,都迫切的想知道对方究竟讲了些什么。双方心理都在思忖:“为什么不让我们男生(女生)听?”原来,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和她们,在内心世界里都在迫切想了解“另一半”。我们不正当成全他们这种合乎情理的认识要求吗?

乙:我还想再补充一下,在实际操作时,上性教育课需不需要分班,可以视视上课内容而定。我觉得涉及生理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分开上,而包括性心理在内的很多内容则可以一起上,例如两性交往、爱情话题等等。”

甲:是的,我很赞同这一说法。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要依实际情况而定。

乙:我觉得将男女生同置于一个屋檐下开展性教育课程,还是有很多益处的。因为本来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就有朦胧的好奇心,分性别上课更容易触发这种好奇,让学生合堂上课,则有助于培养学生以平常心对待青春期的生理发育,更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现在孩子接受生理教育的途径很多,比如家庭、电视、网络,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生殖健康和性知识那么敏感。学校也别抱着老观念不放,只要教学内容合理,男女生一起上课完全可以接受。

甲:所以总的来说,教育课的课堂形式单一和内容编制倾向女生是我国性教育目前面临的两大问题。为此,倡导性教育课男女生不分班。而分班的缺点可以概括为学校教室资源 和师资力量不够,以及分班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使得男女生对异性更加好奇两点。在实际操作时,则建议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生理课可以分开上,而青春期心理课则应男女生一起上。

乙:思语总结的很到位,我再来补充一下男女生同堂上课的原因主要是男女同

堂上课可以给学生以这样的启示,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同我们的各种学科课程一样,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知识,还可以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异性,学会更好的与同伴相处。

甲:是的,除此之外,.如果男女生分堂上课,这在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容易给学生以暗示和误导:如增加对异性知识的好奇心,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交流,甚至一部分学生进行行为上的实践,很有可能造成消极后果。

乙:最后,我觉得在青春期教育中,男女生共同上课,可以消除彼此的神秘感,男女生之间积极主动的相互交流,可以培养学生们形成健康的性观念。

 

第二篇:青春期教育总结

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蓟县一中

著名作家刘心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心态,犹如一条线,而人身上的优点,就像一颗颗珍珠。良好的心态会将珍珠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而一条脆弱的线,会使珍珠散落在地,失去价值。青春期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身心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青春期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因此,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多年来,学校始终把青春期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青春期健康教育越来越正规化、系统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也坚定了学校对实施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一、观念更新,认识到位,是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有力保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青春期是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是一个人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转型阶段。在青春期,人的体态、生理机能、智力和行为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高中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学业竞争和巨大的升学压力,同时,各种文化传播媒介的冲击,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等,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而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校园日益增加。因此,适时、适度地对他们进行青春期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加以引导,已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青春期健康教育被列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动脉要内容的公民素质显著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学校之所以成为名校,不仅在于每一年高考上榜人数的多少,更应是校风、学风——一种精神状态的整体体现,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四方面都健全的人,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才能在未来成为竞争的高手,生活的强者,精神家园的富有者,社交活动中的高能者。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意志坚定的合格公民。

所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不仅是整个卫生工作的一部分,它同时还关系到学校的校风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关系到民族健康素质提升的伟大社会工程。学校行政领导亲自抓,组织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措施,真正让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去,更好地从“心”开始服务。

二、创设条件,人人参与, 健康教育与诸育协调并进

几年来,我校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构建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

1.与德育相结合

根据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我们经常利用宣传橱窗进行主题教育,利用校园电视台播放青春期教育电影及专题片,利用校园广播系统进行专题辅导,利用国旗下讲话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经常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还适时地组织参观卫生教育展览等,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使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生动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4月爱国卫生月”、“5.31——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6.6全国爱眼日”、“6.26国际禁毒日”、“9.20全国爱牙日”、“12.1世界艾滋病日”??在这一系列的特殊日子里,我们总会用心去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因为我们深信:治病要“防微杜渐”,而教育则需“潜移默化”。

2.与艺术、体育互为渗透

我校在体育工作中,不仅重视开展各种体育竞技活动,更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和造就坚毅的性格,学会谦让,勇于竞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年举办校田径运动会,倡导争先意识、协作意识和大局意识,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3.与教学工作相得益彰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青春期健康教育又是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为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采用各类课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各科教师有意识地充分挖掘教材中青春期教育的成分,特别是语文、政治等科目,很好地结合了两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由此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发展其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课堂教学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把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工作中去。

三、制度保证,措施得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生存和竞争的压力,自我实现中的屡屡受挫,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异性交往、家庭困境等,常常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他们紧张、自卑、冲动、失眠乃至神经衰弱。根据这种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设立了心理工作室,并开通了网络青春通道,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心理工作室主要开展心理咨询,有如下3个特点:一是学校心理咨询遵循的是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即在学校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被看作是正常人,而不是病人或患者;二是学校心理咨询强调的是发展观点,即学校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消除阻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式是谈话。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单是传授心理、生理知识,还包括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知识及性病防治等,涉及的内容广泛,网络青春通道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倾诉的平台,在这里,交流的障碍不复存在,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让心灵畅游,彻底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单向的大众传播教育方式,转为双向的教育手段。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更应该让学生明白,只有直面自身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增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举办讲座,做到有专职教师,有教材、有教学计划、有教案、有操作练习。学校拥有由校医、生物教师、班主任和德育处人员组成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利用班会课、课外活动等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他们懂得如何自尊、自重、自爱。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组织“我成长、我快乐”演讲,召开“成长在线”、“我看早恋”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解决问题,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也了解同学,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公民,它需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学校要肩负起这一艰巨任务,切实搞好青春期健康教育,促进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让青少年在宽松的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顺利地渡过青春期,并为以后的健康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工作中我们坚持“适时、适当、适度”原则,只要持之以恒,定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