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研究实验阶段总结

生物课堂教学研究实验阶段总结

提出问题是探索实验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发明创造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审视传统的教学,我认为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关系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我们以往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竭尽全力去完 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中学生物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我们的学生如果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能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下面我将本学期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谈几点策略。

一、营造课堂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民主氛围要体现“教学相长”

我国古代思想家韩愈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说,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始终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主体,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师生间要保持零距离接触,而不应当凌驾课堂和学生之上。在教师的三尺讲台上应当时刻体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教学相长的思想。唯有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负担,课堂上的主人就会勇敢的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民主氛围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由于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上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很多,诸如: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学;更多的是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让人笑话;还有是确实不能发现问题,无从谈起;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即使发现了问题,要表达自己的见解还需要很大的勇气。遇到以上情况,教师不能着急,不能埋怨,更不要讥讽,要保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更应当有针对性的点拨、诱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对学生反复强调:在课堂上我们每位成员都要学会倾听,在教师讲课时,每位学生都要倾听教师的言语;在同学发言时,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要倾听发言者的意见。这时尊重他人的规则,也是受他人尊重的前提。我称之为“君子协定”,如在将初中绪论一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提到了病毒,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计算机病毒是不是生物呢?”下面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不是,有的窃窃私语:“就他瞎问”,见此情形我说到:“不要忘记我们的君子协定”。在课堂安静后,我没有正面回答是还是不是,而是对大家说:“这个同学问得很好,请大家利用我们刚学完的知识,自己判断一下刚才这个同学的说法,并说明理由。”通过大家的讨论,大家用充分的理由达成一致意见,计算机病毒不是生物。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新思维的灵感往往是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驰状态下才会出现。总的来看,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适宜于创新能力生长。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容忍甚至鼓励多样性、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独特性和个性。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才敢于甚至乐于想象、批判和创新。也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生物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要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那就先让学生认识鼠妇以及它的生活习性,观察鼠妇的生活习性,让学生熟知鼠妇的一些现象。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很多问题了。如鼠妇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光对鼠妇有影响吗?等等。

教师的师范提问,特别是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不仅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还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学生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例如,学生想表述光对鼠妇有影响,而往往在做实验是有一部分鼠妇的反映对光不明显,所以这时候学生就产生质疑。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来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三、时刻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位专家说过:“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涛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自然产生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生物学是自然学科,它的原理、规律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象,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很多自然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记录,去发问。每周我都抽出一节课,在课前问问同学在上周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然后同学们共同分享问题,诸如:“树叶为什么颜色不同?”,“为什么冬天路边的草都死去,而路边的树木还活着?”等,染后同学们再共同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当同学解释有错误时,教师在出面“调解”,我们都解决不了时,师生的共同作业就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2.启迪学生,勤思考才能进步

思考是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又一个前提条件。在阅读和观察中发现问题,这是一个动脑想的过程。

①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联想和想象是对现实生活中暂不存在的事物的的一种超前的预测或推理,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实现能力上的飞跃。如能从学生想象空间的广阔程度来评价问题的价值,则更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更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如对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深入了解后,科学家们提出了在科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动物的身体上取下一部分或者一个细胞,来培育成一个同样的新的动物呢?于是科学家们着手试验,经过努力,震惊世界的克隆羊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克隆技术。还有人们对鸟的飞行羡慕, 有类“人类能否飞上天?”的大胆想象,于是有了飞机的产生。所以教学中应当调动一切感观,用学生的想象力来发现问题。

②调动思维的扩展性,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去发现问题,所发现和提出的常常是新颖的、独特的问题,常是有价值的问题。如我们看到树叶时绿色的,可以想:树叶有没有红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呢?讲到植物的根有向地性,可以想:根在什么情况下是背地生长的?如果运用发散思维去发现问题,则会使某一主体更加鲜明,如树叶时绿色的这个主题,我们发散开来,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绿色对植物体有什么用途?什么因素将影响植物叶子的绿色?树叶总是绿色的吗 ?等等,只有让思维的机器发动起来,学生才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3.激励学生,质疑才会有创新

创新思维的滋生往往从怀疑开始,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李时珍如果对以往的《本草》不产生怀疑,就不会有《本草纲目》的巨著,如果达尔文是个墨守成规的人,是个忠实的神教教徒,也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作为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论是在生活实践、课堂教学以及课本阅读,还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看到一些现象,一些疑问,一些困惑,都要及时的与同学、老师交流。因为“困惑”的产生,常常是一瞬间,要学会留住“困惑”,就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要留住“困惑”,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更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把困惑“记”下来、“说”出来。这样,“问题”就会源源而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日积月累,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成长。     

发现问题是指头脑中产生疑问、困惑,但这种疑问、困惑未必非常明确。而提出问题则是指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困惑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发现问题的升华,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开端。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由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四、积极引导,提供思路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

1、到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生活中的生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来个“柳暗花明”。如“针对学校环境中的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状况的建议”,“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哪些?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回忆一下自己外出活动时怎样处理垃圾的,它们是否回污染环境?”等。

2、到实验中找问题。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均采用探索性实验,并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学生想一想:(1)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惟一的吗?能否换一换?(2)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进吗?(3)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4)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所以每一次实验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的“点子”。当然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要好,“想”过了——即使是“错”了,也比“不想”更好,何况其中不乏高见。

3、到想象中找问题。世人误以为只有艺术家才需要想象,事实上科学家也需要想象。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能一下子准确把握。因此,不妨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这种尚未证实的理论称为科学的假说,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生物史告诉我们,假说方法为各种生物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缜密组织语言,提出自己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语言表达明确

要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需要长期的磨练,比如有的同学对植物叶肉细胞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感到好奇,就问:“植物的叶肉细胞为什么有叶绿体呢?”问得就不够具体,可以答“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或“叶绿体具有光合作用”等。如果问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是怎么形成的?或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什么作用?或叶绿体中都发生什么生化反应?或叶绿体为什么是绿色的?等等,问题就明确了,可见从产生疑问到提出问题,有时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

2.提出问题要分类表达

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提出的问题会千差万别,如在对植物吸水和失水的知识点上同学们提出了如下问题: “植物细胞为什么吸水和失水?”,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 “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和外界环境有什么关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对植物体产生什么影响?”等等。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因此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所有的问题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等方面进行分类,使学生懂得对生物的研究一般从形态,结构,生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当然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将问题分类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将问题表述出来,这样不仅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而且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

3. 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

有价值的问题即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的问题,当然这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但不能因为是困难,就因噎废食,只有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说明学生在思维上有了质的进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突破,有创新。

就学习过程来说,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更好的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

六、多角度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初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评价:首先审视是不是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问题;其次是看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具体;第三是看问题的探究价值高不高。但不论哪种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感觉到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不论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进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遗余力的主动提出问题,并且多角度的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精神,经老师的精心点拨,将来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并且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作出创造性的反应。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社会。

 

第二篇: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性总结

为今后能够更好地使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结出优秀硕果,现将本阶段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 取得的成绩:

1.学生学会了预习。学生能在课前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联系实际自学,并将感觉精彩或有疑问的标注在书上,学会了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

2.学生学会了提问。一是质疑,对不理解(思想内容)、不了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二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可以围绕课题、围绕课文内容、围绕中心、围绕艺术技巧、围绕思路等展开,以疑促思、促学。

3.学生学会了讨论。会积极主动地发言,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会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4.学生学会了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如怎样记、算.说.写等等。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我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

5.学生学会了反思。学生会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学习上尚存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表达自已的学习感受。 .

二、 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 课堂教学中仍存在那种——照顾优生,差生当陪读;照顾差生,优生又觉无聊顾此失彼的不和谐课堂状况。今后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

异,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好的学生可以进行问题的深度探究,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力求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探究。

2.因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没有制定适合他的教育模式。对比较浮躁的同学应该严格要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多鼓励,对善于表现的学生多让他们发挥带动作用,对接受较慢的学生适当点拨等等。

3.组织组内辅导。今后把目标落实到各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再把目标落实到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安排组长或学习好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以达到全面提高。

以上是我对这一阶段的实验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不足所做的总结,感谢各位领导及老师给予的支持和帮助,面对不足我将继续刻苦钻研,不断探索,以便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扬长避短,寻找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法,真正使小班化教学成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