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使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物理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刘增华

现代教育界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因此,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创设充分显示主体作用的机会, 在物理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强化教学,追求讲深、讲透、讲细、讲全,把一堂课搞得水泄不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学生的思路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留给学生认识的自觉“内化”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时空情境。

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然后再引入新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疑心,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课当中,讲到兴趣正浓时,有意嘎然而止,留下空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独立(或相对独立)解决问题,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由”。在实践过程中,我认为“问题”应小而具体,要紧密结合物理概念、规律、方法,要有代表性、启发性、能击中要害,引人入胜,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问题”还要有一定的思维强度,不能过于单调,叫学生回答“是”与“不是”,但也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缺乏思考基础,从而无所适从,茫然不解。

另外,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实际,不仅要设计好“设问”,同时应在“知识”上留有余地,并提供适量时间给学生提问,这样可大大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1. 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想再次参与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特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失败。然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成功。即使是彻底错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学生失败后的心理感受,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给予机会让他争取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诱导学生大胆猜测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任何科学学说的发现起初都是大胆猜想。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现象猜想光是不连续的,而是由一份份的光子组成的,提出了光子学说,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牛顿由“地球吸引苹果落地”猜想到星球间也存在引力,进而猜想“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引力”,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由此描绘了人造卫星的宏伟蓝图。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除了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外,还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诱导学生大胆猜想,并善于对猜想进行科学论证。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创新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在物理教

学中教师要在置疑诱导上下功夫,学生则要在深思“顿悟”上显本领。

科学方法学习比物理知识学习要难,它不是一次教学就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使同一科学方法多次出现、多次运用,做到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理论总结→实践验证理论。例如在原子物理教学中通过讲授知识、介绍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地用新的模型取代旧的模型,逐步逼近真实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实验→假说→新实验→新假说”这样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如在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使学生接触了实体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和条件理想化的实例,才能对理想化方法较全面地了解。

中学物理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学方法内容,如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模型与模拟、猜想与假说、灵感与直觉,还有数学方法等等,它们组成一个大系统。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每章每节的方法因素,在确定知识教学目标的同时确定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不同阶段方法教育的重点,讲哪些?怎样讲?达到什么要求?是识记,还是领会,还是应用?要有具体的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可操作的计划。

值得指出的是,物理教学不应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二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教师应结合教材充分挖掘和适度补充相关的物理学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平常的思想方法,感受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如在原子物理教学中,可介绍汤姆逊、卢瑟福、玻尔三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独到见解。另外应创设诸如实验、讲座、交流、作业、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二篇: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我个人今年的小课题研究即将进入尾声,为了使下一次的课题研究能更好的开展,并取得更好的、更有效的研究成果,现将本次小课题研究总结如下:

一、本次小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下面就分阶段小结如下:

(一)研究准备阶段:

结合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课题,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 研究实施阶段:

1.根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通过上网、书刊阅读查找初中数学课堂的设计、操作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自己学习,逐步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

2、通过自己课堂中的一些实验,及阅读《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收集并初步整理出了一些设计与操作的案例。

3、将学到的、理解到的理论知识、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了一些教学随笔、教学设计反思,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

4、结合前一阶段研究实施的情况撰写了课题实施的中期报告,详细记录了研究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三)、 研究总结阶段

1、将搜集到理论知识进行整理,理论知识集锦。

2.整理研究中撰写的教学随笔、教学设计、案例等。

3、撰写结题申请、结题报告。

二、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第一次做课题研究,经验、时间、精力有限,还存在以下问题:

1、案例收集的还不够全面、丰富,

2、由于教学工作忙,一些教学案例没能及时记录下来并写出反思。

3、由于对收集整理的理论理解的不够深刻,我个人运用所学到的理论方法,比较少.

4、在研究中还产生了新的问题,

三、改进措施:

1、继续将此课题研究下去,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使这一课题的理论知识更全面、更丰富

2、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扎实地使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并从中不断的反思、提炼更有用的理论知识,及时做好反思、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