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

小学生劳动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 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劳动意识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成长。

3、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蔡元培:“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高尔基:“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

陶铸:“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强化理论: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同种刺激的反复出现。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进行多次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而且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熟练,最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任何优良的习惯都是需要而且可能有意识地来加以培养的。我们知道,“在大脑的两半球的兴奋,最优越的区域内新的条件反射容易被形成,而且分化也能被有效地养成”。因此,一个人只有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或培养,才可能迅速地和精确地形成各种优良的习惯。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劳动意识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调查法和观察法: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劳动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劳动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劳动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5.研究对象:澉浦小学全体学生。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增强劳动行为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阶段性原则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所以,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3.示范性原则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劳动程度影响着儿童劳动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4.实践性原则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劳动意识才能得到真实性成长。

5.结果与过程并重原则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孩子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教育者应当采用进步健康的价值取向,在评价孩子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行为结果,又要关注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六、实施的过程:

1、积极准备

从20xx年x月起在全校学生当中,要求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劳动手册》并订阅《家庭教育导报》进行指导,使学生和父母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课题组学习培训

查阅文献,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国内知名网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点,寻求更具时代特色的青少年优良的行为习惯。并在研究小组内更加细仔划分研究任务,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开展工作,并定期展开课题汇报会,及时交流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3、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力求从整体上反映习惯养成的现状。“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分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和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两部分。由课题组成员完成问卷设计 。

1、讲解说教,形成热爱劳动导向。

利用班队会,开展以热爱劳动为主题的班队会,展开讨论,深入理解什么叫“劳动”?怎样做才算是热爱劳动。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古代名人爱劳动的故事,还可以讲近代名人的劳动故事,再是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劳动、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行为,增强诚信意识。

2、榜样激励,引导热爱劳动理念。

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其一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化的作用。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劳动行为来为人师表;其二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热爱劳动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劳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3、家校配合,共造劳动环境

(1)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精心设计“劳动教育”长廊,让每一个地方,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在学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每层走廊墙壁上可以悬挂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如苏霍姆林斯基:“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又如高尔基:“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以及宋庆龄:“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等。校内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等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力地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人爱劳动”打下舆论基础。另外在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要注意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如可以在学生的小品节目上表演、美术和手抄报作品的展示以及故事演讲中,进一步加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渗透性。

(2)创设班级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热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点内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除学校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外,在班级也可以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如班级的布置上,班级黑板报、班训、专栏、条幅等都可以围绕热爱劳动的内容。班里可开展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一些有关劳动的活动,如开展“每天一分钟家务”,“我们也参加养蚕”,“抢收小麦”,“雨中野炊”,“粉刷教室”,“整理小房间”,“养出最美的花”、“每人一个口袋,随时弯弯腰”、“爸、妈做我们的裁判”,“我不甘落后”等活动。种种实践活动,会使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再也不娇气了,个个成了爱父母,爱班级,爱学校,爱劳动的好儿童。同时班上还可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中队会;开展“学习身边人,评点身边事”的演讲;开展“我家爱劳动小故事”创编和讲故事比赛;评选“班级劳动之星”;举办“劳动主题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使“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里。

(3)创设家庭劳动环境

人不是孤立存在于世上的,是社会中人,因此他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家和学校,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我们可利用家长会建议家长在家做到:

A、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尝试劳动。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劳动。

B、给孩子一段时间,学会劳动。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学会劳动。开始会出现帮倒忙的现象,家长要接纳孩子从不会到会的渐进过程。

C、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空间,自主劳动。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很重要,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劳动的空间。比如低矮的家具放置孩子的物品,让孩子自己取放收拾,充分发挥自主劳动的积极性。

D、给孩子良好的心里空间,享受劳动。要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以鼓励为主。

E、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家长开始要教给孩子劳动的技巧,使孩子能胜任劳动。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引导孩子进入角色。

F、给孩子一个要求,贯彻到底。提出要求和任务,成员要形成统一战线,坚持贯彻到底 G、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制定一个劳动奖罚规则,让孩子看到自己劳动带来的荣誉,也能体验懒惰带来的后果,促使孩子最终爱劳动,自觉劳动。

4.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

在学生对劳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做出榜样,还要及时地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一是要加强预防,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二是要及时鼓励表扬。三是要循序渐进。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红领巾文明卫生岗值日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第一学期,本年级学生应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好值日生”、“捡起身边的一张纸”为主;第二学期,以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入手,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抓好文热爱劳动教育,调整行为偏差,矫正不良习惯,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

西安华清园实验小学

20xx年x月

小学生劳动教育计划

及实施方案

西安华清园实验小学

20xx年x月

 

第二篇:劳动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

土枝小学20xx~20xx学年度

小学生劳动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

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劳动意识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成长。

3、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蔡元培:“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高尔基:“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

陶铸:“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强化理论: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同种刺激的反复出现。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进行多次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而且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熟练,最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任何优良的习惯都是需要而且可能有意识地来加以培养的。我们知道,“在大脑的两半球的兴奋,最优越的区域内新的条件反射容易被形成,而且分化也能被有效地养成”。因此,一个人只有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或培养,才可能迅速地和精确地形成各种优良的习惯。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劳动意识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调查法和观察法: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劳动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劳动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劳动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

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5.研究对象:麦湖小学全体学生。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增强劳动行为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阶段性原则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所以,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3.示范性原则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劳动程度影响着儿童劳动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4.实践性原则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劳动意识才能得到真实性成长。

5.结果与过程并重原则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孩子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教育者应当采用进步健康的价值取向,在评价孩子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行为结果,又要关注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四、实施的过程:

1、积极准备

在全校学生当中,要求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劳动手册》并订阅《家庭教育导报》进行指导,使学生和父母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课题组学习培训

查阅文献,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国内知名网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

及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点,寻求更具时代特色的青少年优良的行为习惯。并在研究小组内更加细仔划分研究任务,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开展工作,并定期展开课题汇报会,及时交流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3、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力求从整体上反映习惯养成的现状。“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分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和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两部分。由课题组成员完成问卷设计 。

1、讲解说教,形成热爱劳动导向。

利用班队会,开展以热爱劳动为主题的班队会,展开讨论,深入理解什么叫“劳动”?怎样做才算是热爱劳动。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古代名人爱劳动的故事,还可以讲近代名人的劳动故事,再是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劳动、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行为,增强诚信意识。

2、榜样激励,引导热爱劳动理念。

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其一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化的作用。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劳动行为来为人师表;其二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热爱劳动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劳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3、家校配合,共造劳动环境

(1)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精心设计“劳动教育”长廊,让每一个地方,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在学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每层走廊墙壁上可以悬挂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如苏霍姆林斯基:“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又如高尔基:“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以及宋庆龄:“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等。校内广播、黑

板报、校园网等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力地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人爱劳动”打下舆论基础。另外在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要注意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如可以在学生的小品节目上表演、美术和手抄报作品的展示以及故事演讲中,进一步加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渗透性。

(2)创设班级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热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点内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除学校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外,在班级也可以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如班级的布置上,班级黑板报、班训、专栏、条幅等都可以围绕热爱劳动的内容。班里可开展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一些有关劳动的活动,如开展“每天一分钟家务”,“我们也参加养蚕”,“抢收小麦”,“雨中野炊”,“粉刷教室”,“整理小房间”,“养出最美的花”、“每人一个口袋,随时弯弯腰”、“爸、妈做我们的裁判”,“我不甘落后”等活动。种种实践活动,会使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再也不娇气了,个个成了爱父母,爱班级,爱学校,爱劳动的好儿童。同时班上还可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中队会;开展“学习身边人,评点身边事”的演讲;开展“我家爱劳动小故事”创编和讲故事比赛;评选“班级劳动之星”;举办“劳动主题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使“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里。

(3)创设家庭劳动环境

人不是孤立存在于世上的,是社会中人,因此他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家和学校,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我们可利用家长会建议家长在家做到:

A、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尝试劳动。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劳动。

B、给孩子一段时间,学会劳动。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学会劳动。开始会出现帮倒忙的现象,家长要接纳孩子从不会到会的渐进过程。

C、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空间,自主劳动。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很重要,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劳动的空间。比如低矮的家具放置孩子的物品,让孩子自己取放收拾,充分发挥自主劳动的积极性。

D、给孩子良好的心里空间,享受劳动。要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以鼓励为主。 E、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家长开始要教给孩子劳动的技巧,使孩子能胜任劳动。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引导孩子进入角色。

F、给孩子一个要求,贯彻到底。提出要求和任务,成员要形成统一战线,坚持贯彻到底

G、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制定一个劳动奖罚规则,让孩子看到自己劳动带来的荣誉,也能体验懒惰带来的后果,促使孩子最终爱劳动,自觉劳动。

4.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

在学生对劳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做出榜样,还要及时地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一是要加强预防,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二是要及时鼓励表扬。三是要循序渐进。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红领巾文明卫生岗值日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第一学期,本年级学生应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好值日生”、“捡起身边的一张纸”为主;第二学期,以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入手,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抓好文热爱劳动教育,调整行为偏差,矫正不良习惯,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

20xx年x月

 

第三篇: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小 学 教 育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我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工作思路是:全校师生团结奋进,坚持德育为首,安全第一的原则,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质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是办好学校之本,为此我校重视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教师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坚持以校本培训学习为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学校领导参与听课、评课,指导培训教师,全面实施资邱镇中心校各项评估方案,激励广大教师努力工作。

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狠抓养成教育。

一个人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我校将以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点,综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认真开展各种形式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等。

2、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定期举行法制教育讲座,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教育,强化法制教育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加强家校联系。

我校成立家长学校及学校、班级家长委员会,按计划两次对家长进行开课培训,提高家长的管理水平,加强家校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4、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责任重大。学校高度重视,从不放松对师生的安全教育,遇事必讲,逢会必谈。学校分层分级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人人确立“安全第一” 的意识,组织专门机构,加强课间及路队的安全管理,确保路队及课间的安全。学校、班级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安全教育,组织进行安全常识讲座及消防、疏散自救演练,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我校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学管理

(1)教学秩序管理

学校严格执行中心校的考勤规定按时点名记勤,每天做好对教学秩序的检查工作,尤其对教师上课迟到、无故离开课堂等行为要重点检查,每月将考勤汇总一次,如实上报中心校。

(2)教学环节的管理

学校对教师的备课、作业、单元检测等过程材料,加大督查力度,注重督查的实效性。校长主任亲自参与督查,督查人员分工明确,督查全面、细致。查完后及时召开教师会进行总结、反馈,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要求,公布检查结果。

2、抓实听评课和校级集体备课活动,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听评课时全员参加,人人发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时要做到“四定”、“四研讨”。 (“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四研讨”:研讨教学重点、难点、目标;研讨教法、学法、评价、设计;研讨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交流,剖析案例,探讨方法;研讨教育教学热点、疑点问题。)

3、发挥单元检测的矫正功能。学校督促所有任课教师及时进行检测、批改。尤其是要认真讲评,搞好补教补学。校长主任不定时地了解学生,掌握任课教师的检测、批改、讲评、补学补教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重视分类辅导,特别是学困生辅导工作。学校督查时不仅要看辅导记录,关键是通过了解学生,看学生通过辅导有没有进步,从而增强辅导的实效性。

5、努力做好“高效课堂”构建工作

要结合本学校的教学实际,遵循县教体局提出的“两案并行、探索为先、学导结合、当堂达标”的指导思想,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

依托“双案”加大对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研究,努力做好相关的教学研讨,及时总结成功与不足。

教导处抓实教学问题征集,并根据教学需求进行筛选,精心确定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教学问题,随时进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做到使主题研讨真正服务于教学。

6、继续组织好“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 及教学反思征集活动。任课老师在研讨、使用过程中,对于发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观点等以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在教案右边的“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栏内,课后在教案最后一栏内写出教学反思。要积极参与县、镇、校各

级组织的“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及教学反思征集活动。有上传任务的教师要及时上交最佳解决方案及教学反思,经学校教导处审查后,于次日上传至中心校公共邮箱。对按时完成任务的,将根据规定在个人综合评估中加一定的分值,被被中心校上传和县教研平台录用的,加倍记分。

(三)加强音、体、美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围绕学校工作重点,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校 艺术教育功能,完善相关评价机制。通过艺术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塑造完美的艺术品格,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音、体、美教学成绩稳居全镇前列。

(四)重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我校继续开发校本教材,努力形成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特色。同时结合实际,努力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课程。为规范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统一编写校本课程教案和综合实践课程教案。

(五)加强毕业班工作

每年的毕业班全县质量检测,在对学校的综合评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从另一个角度讲,毕业班成绩也是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竞争力,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为此,我校将加强对毕业班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制订了毕业班的工作目标、措施。定期召开毕业班教师的座谈会、毕业生家长会及全体毕业生会议,通过这些会议的召开,有效地沟通了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及联系,为毕业生的毕业升学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加强班级管理,抓好“三风”建设

班级是学校进行工作的基本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校将以班级管理为突破口,狠抓“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努力营造一个适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育人环境。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开学前,在校长的主持下,召开校委会,就各班主任的任用精心选拔,让一部分工作扎实、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担任各班班主任。

2、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校委会成员为骨干,班主任为中坚力量的班级管理领导小组。由一名教干和一名教师具体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3、对班主任队伍建设常抓不懈。加强班主任工作研讨。针对思

想工作和班级管理方面的先进典型,一学期至少两次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同时要认真上好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班会课,其他课不得占用,着力在班队会时间为学生安排系列养成教育内容,让主题班队会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努力提升班队会课质量,提升学生行为习惯的文明度。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通过对班主任的培训,统一思想,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4、常规检评专人负责,明确职责,各负其责。

我校将检评人员分为三个小组,由一名教干和一名教师具体负责,检评人员轮流值日。纪律检评小组每天就出勤、早读情况、课间的整队、出操、做操等情况以及课间活动情况分项打分。卫生检评小组每天就六个班的室内外卫生,个人卫生、桌椅板凳的排放、图书角、卫生工具的存放、门窗玻璃的清洁、破损等情况进行分项打分。路队检评小组实行定点检评制度,每天就各班的队旗,放学站队、行走是否整齐有序,路口散队等进行综合打分。检评人员将当日检评结果汇总后在大板上公布。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组织各班主任检评打分,并将汇总情况予以公布。

5、及时表扬,强化激励机制。

学校的班级检评做到日查周结月汇。学校根据每周检评小结,排出名次,颁发流动红旗,学期末根据汇总,奖励总分前2名的班主任,在班主任评估中适当加积分,并把汇总结果作为评选县、镇两级优秀班主任和优秀班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加强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我校将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学习知名学校先进经验, 搞好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20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