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总结

1.微生物的概念: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性: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2.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3.群居混杂,相克相生 4.生长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5.生物遗传性状典型,实验技术体系完善

2.微生物学的概念: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进化、生命活动基本规律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等植物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农牧业、工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细 菌

第一节

1.细菌的形态、结构

答:细菌按其外形分主要有球菌、杆菌、螺形菌 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核体、细胞质等基本结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胶状物质。

芽孢:某些革兰阳性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2.什么叫质粒?

答:游离在核体以外的小型环状双股DNA分子。

一个细菌只能产生一个芽孢。

第二节

1.细菌的营养需要:(五大需要)水、碳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氮源。

2.细菌吸收、摄取的营养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因移位。

3.细菌生长的条件(五个):营养物质:水、碳源、无机盐、氮源、生长因子;温度:37℃左右;PH值:7.2~7.6;适宜渗透压:等渗渗透压;气体环境:需氧或厌氧。

4.生长曲线的概念: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温度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过程具有规律性,以时间为横坐标,活菌数为纵坐标,得出的一条曲线。 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5.什么叫培养基及其分类?

答: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分类:根据物理状态分: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根据培养用途分: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第三节

1.正常菌群的概念及正常菌群在什么条件下致病

答: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 致病条件:1.当机体防御能力减弱,一些正常菌群会成为病原微生物;2.正常菌群在非正常部位时也可引起疾病;3.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破坏了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正常菌群也会引起疾病。

2.正常菌群与其宿主的相应关系:营养、免疫、生物拮抗。

第四节

1.致病性的概念:指一种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传染过程的能力。

2.构成毒力的要求:有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包括荚膜及其他表面物质、酶类;毒素包括内毒素、外毒素。

3.细菌传染的条件:1.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毒力;具有适当的入侵门户;病原微生物的数、 2.易感动物 3.外界环境条件

**1.消毒、灭菌的概念:消毒:应用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清除或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以达到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的过程。 灭菌:应用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存活的病原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包括芽孢等,使所有微生物永远丧失生存能力的过程。

2.控制细菌的物理因素、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温度、氧气、辐射、干燥、渗透压、超声波、过滤除菌 化学物质:选择性化学物质(例:化学治疗剂)、非选择性化学物质(例:防腐消毒剂)

3.细菌素与抗生素的差别:细菌素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只能对产生该细菌素的细菌产生作用;抗生素是指某些细菌在其生命活动中产生的、能杀死或抑制另一种细菌生长的物质。

第六节

1.细菌变异的现象:1.形态结构的变异:形态的变异;结构的变异;菌落的变异 2.生理生化的变异:营养缺陷型变异;毒力变异;抗药性变异;抗噬菌体变异

第七节

1.细菌的命名:国际法命名,即双名法。细菌的学名依属和种而命名,由两个拉丁字或希腊字、拉丁化的其它文字组成。属名在前,为名词,开头字母大写,是该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种名在后,为形容词。

第二章 革兰氏菌

1.革兰氏染色方法、步骤、特点

革兰氏染色法为复染色法,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料或再加媒染剂进行染色的方法。 步骤:(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溶液,经1~2min,水洗。(2)加革兰氏碘溶液于抹片上媒染,作用1~3min,水洗。(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0.5~1min,水洗。(4)加沙黄水溶液复染10~30s,水洗。(5)吸干或自然干燥,镜检。 特点: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2.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根据对宿主的嗜性的不同,可将沙门氏菌分为三群:具有高度专嗜性沙门氏菌,例如鸡白痢和鸡伤寒(只对鸡和火鸡)、马流产、牛流产、羊流产、猪伤寒;在一定程度适应于特定动物的偏嗜性沙门氏菌,如猪霍乱和都柏林沙门氏菌(牛羊的致病菌);泛嗜性沙门氏菌,引起人和各种动物的沙门氏菌病,如鼠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等

沙门氏菌不发酵乳糖,故在麦康凯琼脂上为白色,而大肠杆菌大多数可产酸产气,形成红色菌落

3.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引起:出血性败血症和传染性肺炎

4.对羊致病的病因梭菌有:产气荚膜菌:羔羊痢疾,绵羊、山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羔羊肠毒血症;溶维梭菌:羊快疫;溶血梭菌:羊细菌型血红素尿。

第三章 真菌

1.真菌包含哪两类真核细胞微生物:酵母菌、霉菌。

2.酵母细胞壁与细胞细胞壁有什么差别:酵母细胞壁为‘三明治’结构:外层:甘露聚糖;内层:葡聚糖;中间层:蛋白质。细胞细胞壁:以肽聚糖为其基本骨架,还包括磷壁酸、类脂质、蛋白质。

3.酵母主要繁殖方式:出芽生殖

4.霉菌、菌丝的分类:霉菌按菌丝分化程度分: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繁殖菌丝。 霉菌菌丝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5.霉菌常见为哪四类?

答:根霉、青霉、曲霉、毛霉。

6.引起人兽共患的螺旋体:钩端螺旋体

7.引起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

第四章 病毒

1.病毒的特性:1.体积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需用EM才能观察到;2..结构简单,不具有细胞形态,属非细胞型生物;3.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核酸,且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4.专性寄生,依靠宿主细胞的合成系统进行增殖;5.离体时能以无生命状态存在,可保持其感染性;6.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2.病毒的大小:测定大小的单位是纳米。

病毒的结构:基本结构:核芯和衣壳构成核衣壳;辅助结构:囊膜或色膜,其他辅助结构,如腺病毒衣壳上触须样纤维

病毒根据结构的分类: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球状)、螺旋对称的结构(杆状)、复合对称的结构(蝌蚪状)。

3.病毒的增殖:(一)吸附和穿入:吸附包括:静电吸附、特异性吸附,穿入分为膜融合、吞胞作用、完整病毒穿过细胞膜的移位方式,如腺病毒;(二)脱壳:大部分病毒在入侵时就已经在宿主细胞表面完成;有的则在宿主细胞内的溶酶体的作用下先部分脱壳,然后启动病毒表达出脱壳酶,再完全脱壳;(三)生物合成:基因表达有先后,其顺序为早期表达、次早期表达、核酸复制、晚期表达;(四)装配与释放:可分为一次性释放、逐个释放; 增殖只在活细胞内进行

4.什么叫细胞病变

答:某种病毒接种培养的单层细胞后,第一轮感染产生的子代病毒将蔓延感染的邻近的细胞,最终感染所以细胞,感染导致的损伤称为细胞病变。

5.掌握阮病毒阮病毒是类具有侵染性并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是疯牛病、人库鲁病和羊瘙痒病的病原。

6.痘病毒主要在什么地方复制:细胞质内复制 RNA主要在胞浆内复制 禽流感病毒分节

免疫

绪论

1.什么是免疫(国内外的概念):中医上为免除瘟疫或预防疾病;西方为免除感染;现代免疫学认为生物机体在识别异己过程中,识别自我和排除异己,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保护性生理反应。

2.免疫的基本特异性:识别异己:动物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基础;特异性:动物机体对某种抗原性物质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记忆:动物机体对初次刺激的抗原性物质具有长久的记忆能力

3.免疫的功能: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第二章 抗原

1.抗原的概念、特性

答:抗原:凡是能刺激动物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特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2.半抗原的概念: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特性的物质

3.构成抗原的条件(3个):异物性:异物性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一定的理化性质:抗原均为有机物,但有机物并非都是抗原。有机物成为抗原,必须具备几个理化性状,包括大分子胶体、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和一定物理性状;完整性:具备上述性状的物质,须经过非消化道途径进入机体并接触免疫细胞,

才能成为良好的抗原。 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一方面取决于抗原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遗传特性。

3.异嗜性抗原的概念: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的共同抗原。

4.抗原特异性由抗原决定簇决定

5.免疫佐剂: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动物机体,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一类物质。

第三章 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包含哪三个: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抗原递呈细胞、其他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细胞膜上分子、液体中分子。

细胞因子(旧淋巴因子):免疫细胞和非细胞免疫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产生的非抗体、非补体具有刺激激素活性的蛋白质分子。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K细胞和NK细胞;辅助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郎罕氏细胞;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

2.哪些是中枢免疫器官、哪些是外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脊髓、胸腺、禽法氏囊。 外用免疫器官:淋巴结、粘膜免疫系统、脾脏、禽哈德氏腺。

第四章 抗体

1.抗体的概念、功能区经过的结合位点

答:抗体:指人和动物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后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方式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功能区经过的结合位点:抗原结合部位:VH和VL;遗传标记区域:CH1;补体结合位点:CH2;Fe受体结合位点:CH3。

2.抗体中含量最大的是什么(IgG)、产生最早的是什么(IgM)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是抗体

第五章 非特异性免疫

1.炎症反应为非特异性免疫

第六章 特异性免疫

1.免疫应答的概念、过程(3步)

答:免疫应答:指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机体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或失去活性潜能,并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包括:呈递细胞对抗原处理、加工和呈递;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分子及免疫效应细胞;对抗原物质和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物质产生清除效应。 2.T细胞:细胞免疫 B细胞:体液免疫 两者的区别:体液免疫是抗原进入人体后的一种免疫方式,那种由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T细胞,暴露出抗原的抗原决定簇。T细胞放出淋巴因子,来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和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防止抗原感染体细胞。

细胞免疫是指当抗原进入体细胞后,抗体不能进入体细胞。所以,T细胞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感染了的体细胞紧密结合,激活体细胞内的相应酶的活性,使体细胞裂解,释放出抗原。接着再重复上面的体液免疫的过程。

第七章 变态反应

1.Ⅰ、Ⅱ、Ⅲ、Ⅳ变态反应分别叫什么?

答:Ⅰ变态反应:过敏性变态反应或速发性变态反应;Ⅱ变态反应:细胞病毒性变态反应;

Ⅲ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变态反应;Ⅳ变态反应:迟发性变态反应。

青霉素过敏为Ⅰ型变态反应

第八章 免疫学实验技术

1.血清学的反应特点

答:1.特异性与交叉性:具有高度特异性。若存在共同抗原,则发生交叉反应;2.抗原抗体结合机理:可逆性。比例适当。存在阶段性,即结合阶段和可见阶段;3.免疫血清学的影响因素:电解质。温度。酸碱度。振荡。杂质。

2.凝集反应:当颗粒性抗原与其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

3.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沉淀物的现象。

4.常见的酶标抗体技术:酶标抗体组化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标记技术、放射免疫标记技术。

用于标记的酶常见的有:辣根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葡萄糖氧化酶、单乳糖苷酶。

第九章 免疫防治技术

1.疫苗的分类:传统疫苗: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类毒素、多介苗、多联苗等;新型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抗独特型疫苗、合成肽苗等。

2.弱毒疫苗与灭活疫苗的优缺点

答:弱毒疫苗的优点:因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后抗原能繁殖,所以接种剂量少,免疫期相对长,也不影响动物产品的品质等。其缺点:有些弱毒疫苗中抗原仍然有一定的毒力,可引起有些动物发病;而有些弱毒疫苗虽然没有毒力,但接种到动物体内后,抗原经反复繁殖传代后毒力会返强(制成疫苗的病原能在动物体内反复繁殖后排出体外,并能侵入到另一个动物进行传代),导致动物发病,并造成疫病传播;此外储存和运输条件要求高等。

灭活疫苗的优点:使用安全,易保存。其缺点:免疫效果比弱毒疫苗差,接种剂量较大,免疫期相对短,需要重复接种;接种后副作用较大。

3.多价苗与多联苗的区别

答:多价苗:同种病原微生物的多种血清型毒株制成的疫苗;多联苗:不同病原微生物联合制成的疫苗;多联苗与多价苗相比,一针防多种病,节约人力、物力 。

4.动物机体获得对某种转染病免疫力的途径:天然主动免疫:自然感染病愈;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天然被动免疫:幼畜从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幼禽从卵黄获得母源抗体;人工被动免疫:人工注射免疫血清或高免疫蛋黄

 

第二篇: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

1.(名解):生物转化:指生物通过对各种有机物的吸收和代谢而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物质的过程

生物净化:指生物类群通过代谢作用使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直至消失的过程。

微生物污染:指有害微生物(如病原菌) 污染水体、大气、土壤和食品等,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

生物降解:指土壤、水体和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对天然和合成的有机物的破坏或矿化作用。

2.表解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说明在生物进化中大气圈发生何种转折及其原因。

3.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质量的变化问题。

第二章

1.(名解)生物软化:水质硬度较大的湖中,由于光合作用对CO2的消耗,推动Ca(HCO3)2→CaCO3↓+H2O+CO2↑的反应,形成的CaCO3沉降到湖底,这一过程称为~~。

2.简述产甲烷菌细胞的结构和组成上的特点(壁、膜)。

细胞壁G+为一、二或三层,Gˉ为一层,含假肽聚糖不含肽聚糖。对青霉素和溶菌酶不敏感。 细胞膜 主要由植烷甘油醚或二植烷甘油醚组成,不易水解,耐热性强。

3.产甲烷菌的生境和碳源。

碳源 碳源较窄,只能利用乙酸和一碳化合物。

需生长因子 尤其是B族维生素。

需微量元素 如镍、钴和钼等。

需独特的辅酶 如辅酶F420、辅酶M、CO2还原因子

4.简述原生动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主要作用及净化污水的机理。(能选出课堂提到的原生动物)

(一)对废水(污水)的净化作用:① 大量吞噬游离的细菌和颗粒状悬浮物,对细菌类群进行选择。(聚集成絮状的细菌存活) ②促进生物絮凝作用,活性污泥有良好沉降性 。③可直接利用溶解性有机物净化污水。

细菌 藻类

机理:有机污染物————无机物————藻类细胞

O2 光 O2

5.纤毛虫有几种主要的类型?说明各类型在污水系统中的分布特点。

游泳型:α-中污带和β-中污带,少在寡污带中。污水生物处理中,在活性污泥培养中期 或污水处理效果较差时出现。

固着型:喜在寡污带中。污水生物处理中在水体自净程度高、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时出现。 吸管型:多数出现在β-中污带,少数出现在α-中污带和多污带。污水生物处理效果一般时出现

6.藻类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富营养化:以氮、磷为主的营养物进入水域形成的污染。1.环境中氧、CO2、pH的影响:

水表面氧浓度较高,无机物以氧化态存在。湖底厌氧,水质恶化,无机物以还原态存在。

2.环境中温度的影响 :夏季 湖水分层 上:水温较高,溶解氧较高。 中:斜温层,温度迅速下降的薄层。下:水温较低,溶解氧较低。秋季 湖水分层消失,上下层含氧量接近,湖水性质均一。3.对营养的特殊要求藻类和蓝细菌的某些种类需提供某种物质,如维生素、SiO2 、高盐等。

7.各类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学教材)。 如:微生物的分类、蓝细菌光合作用的特点。

非细胞微生物 病毒

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等

细菌 绝大多数是真细菌、古生菌

放线菌

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 蓝细菌

(三菌三体)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多寄生.致病

支原体(独立)

真菌

真核微生物 微型藻类、 原生动物、 微型后生动物

第三章

1.遗传物质在细胞中存在的方式。

细胞水平:DNA全部或大部集中在细胞核或核区。细胞核水平:胞核或核区是该生物遗传信息最主要的负荷者,称核基因组、核染色体组。染色体水平:原核生物 仅有一个染色体,且不与任何蛋白质结合单独存在 。真核生物:内通常有多个染色体,与缠绕的组蛋白同时存在。核酸水平:环状◆ DNA 双链(多数),存在状态 线状单链(少数病毒)。 超螺旋状 ◆ RNA 双链 多数真菌病毒。单链 多数RNA噬菌体。基因水平:基因是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1000~1500bp/基因)。密码子水平 密码子是遗传密码的信息单位。核苷酸水平 核苷酸是DNA或RNA分子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最低突变单位或交换单位。

2.何谓有氧呼吸?简述有氧呼吸的特点。

有氧呼吸 以分子氧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特点 底物按常规方式脱下的氢经完整的呼吸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完成氧化磷酸,产生水,放出ATP形式的能量。对底物的氧化较彻底,获得最多的能量。

3.生物无氧呼吸的特点。无氧呼吸分几种类型及分类的依据(涉及的细菌都是厌氧菌)? 特点:底物按常规途径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受氢,并完成氧化磷酸化产能反应。底物的氧化不彻底,产能效率低。

硝酸盐还原:以N03ˉ或N02ˉ作为电子受体,氧化底物的同时,自身被还原为N2的过程。 5H2+2NO3ˉ → N2↑+4H2O+2OHˉ (氢细菌)

5S+6NO3ˉ+2H2O → 5SO4ˉ+3N2↑+4H+ (硫杆菌)

4.微生物获能的途径及方式。

5.微生物的四种营养类型及特点。

一、光能自养型微生物:能在完全无机的环境中生长 ◆ 放氧型光合作用 CO2+H2O —— [CH2O]+O2

6.突变的特点:几率极低(10—5~10—10),性状变化幅度大,变后的新性状稳定、可遗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