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表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

(本表由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是研究生选课的依据,不装订入汇总表。)

说明:本表由研究生所在学院教务部门保存至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答辩时。

 

第二篇:北航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课后解答提纲

自然辩证法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如何?

答:P1-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可以从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三方面进行。

(1)研究对象 该大点下的2至4段。

(2)学科性质 该大点下的第1段第一句。第2段。第3段至该段第6行,“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第4,5段。

(3)研究方法 该大点下的2到5段,共4点。

2.自然辩证法学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当前它包括哪些研究内容?

答:1. 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理论,主要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以及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这门学科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所奠基,而后逐步演变发展的。19世纪人类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伟大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了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研究,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主要理论成果在于下三个方面:(1)(2)(3)P3页最后一行和P4页上面

第4页4,5,6,7段的第一句,第7段最后一句。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产生了广泛世界影响并得以发展,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英法日等国都开始研究,中国也大量翻译研究《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并建立研究团体。建国后,国家高度重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普遍开设相关理论课,并组编自然辩证法教材,创办专业期刊,这些标志着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确立。 自然辩证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吸纳西方当代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并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丰富和深化了自身的学科内容。当代西方的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虽然在思想观点和内容上与马克思主义有根本区别,但它们也是人类思想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开放体系,理应包含它们,并借鉴其积极研究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社会观,在科学学的名义下朝着另一个方向演变并广为拓展。从20世纪20年代提出“科学学”一词开始,不断有学者对其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和扩展。同时,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也推动着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第6-7页,第五大点,第1段,第2段前3句,第3段第1句和最后1句。

现代科技对人类的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刻的。迫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经济,社会的合理发展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辩证思考。 第五大点,最后一段。

2.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第8页第二行,“根据当前。。。”至段末。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8页的第2段,第3段开头至第4行“提炼和升华”。第4段第1,2句。第5段。

科学论和科学发现论。

第8页第二大点的第1段。第2段第12句。第4段。第8段第1句。最后一段。

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

第10页第1段。第4段。第5段。第6段1句和最后两句。第7段1句和最后两句。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第11页第四大点,第1段除最后两句。

第3段第1句。第4段第1,2句。 该面最后一句总结。

3.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答:P12 一)感悟人与自然的辩证法,这部分可以摘抄第二段的前四行,第三段的第一行,第四段的第二句话,第五段的第一句话。

二)吸取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这一部分的第二段的第二、第三句话;这一部分第三段的第一句话。

P13 三)探索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机制,这部分的第一段话。这部分第二段的第一句话。这部分第三段,第四段第一句话。

P14 四)求解社会发展现实问题,这部分的第一段;最后抄上“总之...”

1/16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什么是自然观?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P18 3.自然观 第一段

P18 二.自然观是如何形成的,第一段 1.关于自然的知识 第一,二段+“随着自然科学孕育和形成,人们的自然观就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2.自然原理的反思 前三段+第四段“科学中形而上学哲学思考……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2.结合历史说明科技发展与自然观变革是怎样的关系?

答:P20 四.科学发展与自然观变革

3. 机械自然观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答:P26 四.机械自然观的意义和影响 老师上课有提到“还原论”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是什么?

答:P29-30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8)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4)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科技和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或影响?

答:P31 一.自然观对科学认识的意义 “自然观作为一般哲学观点的基本内容,是构成科学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在要素” 2.自然观在科学理论构建中的作用下的第一到第三 3.自然观对科学探索方法选择的影响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二、自然观对技术活动的作用 前两段+第5,6,7段+第8段第一句

三、自然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战略”如果问对中国的影响可以把后面一句加上 “第二……”+后面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最后……具有独特意义”。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的建构

1.自然物质系统的要素、功能、结构和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答:(1)物质系统的定义:P36第一段第二句(所谓物质系统……)

(2) 功能的定义:P37第三段第四句(物质系统的功能,是指……)

(3)结构的定义:P37第三段第一句(物质系统的结构是指……)

(4)环境的定义:P37第三段倒数第三行(系统的环境是指……)

(5)关系:P37第三段倒数第一句(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五段

2.自然物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平衡到给平衡转化的条件和机制是什么? 答:无序有序的定义:P41倒数第三段前三句 平衡与非平衡的定义:P42第一段前三句

转换条件机制(不太确定):P41第一段第二句 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证明:一个远离:P41第二段第二句(哈肯说 :)

3.系统复杂性研究为自然物质系统的演化提供了那些新的说明?(不太确定) 答:P48第三段第一句(系统复杂性的研究促使人们。。。或新系统的突然生成。)

P49 第四段(根据对于复杂);第五,六,七段。

第三章 生态自然观的孕育

1.为什么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开端?

答:P55 第二段 以及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包含的基本观点。

2/16

自然辩证法

2.如何看待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答:1)人类中心主义的定义:P62 第二段

2)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定义:P63 第三段 以及三个层次的定义。

3)理解与平衡:P65 第二段。

3.生态机制与复杂性有什么关系?

答:1)P66 第一段

2)P67 第三段

4.生态文明观包括哪些内容?如何体现?

答:1)内容: 处理好的两个问题:P75 倒数后三段

P76 第二段

2)体现: P76 第三段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1.如何理解“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欧洲现象”的观点?

答:P79 科学的三个主要成分

2.怎样理解作为一种知识的科学和作为一种人类行为的科学之间的关系? 答:P84 第三、四段

3.如何看待科学划界问题?这个问题能在科学内部解决吗?

答:P84 第六段; P90 第五段

4.如何理解科学与宗教、文化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答:P94 第二段

5.如何看待哥白尼在科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

答:P92 最后一段

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发生

1.如何理解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中的不确定性?

答:P97: 二、科学认识的特征(4)不确定性:科学研究。。。不能确保研究的成功。 科学探索具有不确定性。。。战略与战术思想或考虑。

2.亚里士多德曾明确提出“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答:不同意此观点;

P99 :一、科学问题的意义和特点

(1)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观察,而是问题。

P100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整段)(后两段酌情添加)

3.科学实验中的机遇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P110 :机遇是意外的……;首先……;其次……。

4.科学事实要求有可重复性,那么什么是相同的观察和实验条件?

答:P108:科学实验具有可重复的性质(整段)。

5.结合案例说明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P106

3/16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人们在一定。。。(整段)

简述科学观察的两种分类: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本节四五段)

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本节第七段)

结合具体实例,以下供参考:

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对行星绕日运行作了长年累月的观测,他死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整理并分析了第谷的20年的观测记录,总结出行星运动的著名开普勒三定律。这个发现不仅为经典天文学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其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在生物学领域,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胞和细菌。

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做植物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发现了“孟德尔遗传规律”。

哥白尼对地球的形状,曾多次作过间接的观测。早在1500年11月6日,他就在罗马近郊的一个高岗上观测月食,研究地球投射在月球表面的弧状阴影,从而证实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地球呈球状的论断。

第六章 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

1.简述“穆勒五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各个方法的公式

答:P115-P117

5.寻求因果关系的归纳法

在科学研究中,——————某种形式化要求的归纳法。

(1)求同法————该结果的原因

(2)求异法—————所研究结果的原因

(3)求同求异并用法——————所研究结果的原因

(4)共变法P117

(5)剩余法 P117

补充:由于共变法与剩余法没有现成的答案我在网上找到了几种说法:

四、共变法

共变法的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发生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那么,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

共变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1BC a1

② A2BC a2

③ A3BC a3

… …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一定压力下的一定量气体,温度升高,体积增大,温度降低,体积缩小。气体体积与温度之间的共变关系,说明气体温度的改变是其体积改变的原因。

应用共变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能只凭简单观察,来确定共变的因果关系,有时两种现象共变,但实际并无因果联系,可能二者都是另一现象引起的结果。如闪电与雷鸣。

②共变法通过两种现象之间的共变,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是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为前提的。

③两种现象的共变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一限度,两种现象就不再有共变关系。

五、剩余法

剩余法的内容是:如果某一复合现象已确定是由某种复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已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减去,那么,剩余部分也必有因果联系。

4/16

自然辩证法

剩余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BC是复杂现象abc的复杂原因,

已知A是a的原因,B是b的原因,

2.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关系如何

答:P121 从“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到章节末,如果还要扩展可以把之前(P120最后几段)的内容加进来。

3.简述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答:P122最后一段 从“(1)为人们”一直P123的段末。

4.有些人认为:“科学家只要有聪慧的头脑,只需要坐着等待灵感的出现便会取得科学成就”,那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此题答案仅代表个人观点,观者自酌:

此观点错误,P128 直觉思维的特点(1)(2)(3)

P129 2直觉与灵感的关系 (得出灵感是反复思考的结果)(1)(2)(3)

P129 3捕捉灵感的方法

例子就是P130的大陆漂移假说 5.创造性思维是如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1、从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自然观-现代自然观的转变。

古代朴素自然观: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物质东西。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思维把握的物质微粒,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见毕达哥拉和毕达哥拉学派)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巴门尼德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存在才是真实的。苏格拉底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在柏拉图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矛盾等。但整个来说却是形而上学的。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他在其自然哲学中,一方面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水四种元素,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他研究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但又断言天上的运动才是完善的运动,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同时,他还按照灵魂的等级,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人,但又肯定物种是不变的。

关于古希腊自然观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它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开始从物质的宏观到微观探寻世界的本源。

5/16

自然辩证法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19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20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有年,其成就骄人其缺陋也尖锐。由它所产生的并反过来支持它的主客二分论形上学思维也与它一样命运波舛,成为被指摘的现代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思想根源。

机械自然观的特点:与笛卡儿的从绝对确定的公理出发,靠演绎和论证而构成的自然体系对立,牛顿的方法是依靠一个个事实的实证与归纳达到原理,其特点是:①实质是只能问"怎么样",而不能问"为什么";②把数学作为开启宇宙秘密的钥匙;③"力"和"素"的概念超出了力学、光学和化学领域而被赋予一般方法论意义,任何东西都是力,都是素,成为普遍实用的特征。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的理解发生了由目的论到机械论的转变。自然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是一架机器,它由物质粒子组成,按照确定的力学规律而运行,具有因果上的必然性却无所谓理智与目的,甚至连人体也不过是一架机器。 如此一来,蕴含在自然之中的神性消失了,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终极目的消失了,希腊意义上原初的自然——一个有生命的、具有外在形式与内在本性的自然,分裂为物质与精神的两极。康德所处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机械自然观凯歌高奏的时代。人们相信客观规律的普遍必然性,而目的论的有机自然观,亦即一种包含了自我实现的意志的自然观,则被贬斥为神学的遗产。这样以来,自然被归结为遵循因果律而运行的物质体系,而内在的目的性则被科学从自然身上无情地剥落。

意义: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于19世纪,自然科学进入全面发展和理论综合阶段:①基础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②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③赖尔的地质进化论;④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⑤元素周期律;原子论;尿素的合成;⑥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辩证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一切自然事物,小到原子、基本粒子,大到银河系、总星系,复杂到人、生物圈以至于社会圈,都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自然界通过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功能和特性。这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物质系统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输入而保持相对的稳态,也可能通过正反馈打破旧的稳态,建立新的稳态或趋于毁灭。因此,在这种动态作用过程中,每一层次的系统都会突现新的组合方式,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形成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但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又有同构性。事物作为开放系统,处于内部和外部作用中,并且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之间的不同仅仅是组织水平高低的问题,通常所谓的“目的性”无非是这种组织性的表现。不同的物质形态之间,比如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非生命同生命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不存在神秘的“隐德莱”、“活力”等等。物质结构每一层次的整体功能,也意味着趋向于更高层次的潜在可能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确实会导致新的层次的突现。正因为如此,物质结构的无限层次,正

6/16

自然辩证法

好对应于发展过程的无穷系列;宇宙的空间结构图式,正好对应于宇宙在时间中的进化图景。

意义: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建立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的新时代。

现代自然观的产生:物理学危机与三个实验发现:

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普朗克的量子力学;②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③系统自然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多维多层次的网络。

2、系统自然观的建立和主要内容。

系统自然观从不同的侧面表明世界是由许多中间层次组成的整体,揭示了各种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系统自然观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问题,丰富了我们关于物质层次、类型、演化形式的哲学认识。

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 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 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 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 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 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 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 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 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

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 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 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 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 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 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 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 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 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 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 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 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 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 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生态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生态自然观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的表现形式:人口指数增长,自然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⑤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系统。

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中的生态思想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

7/16

自然辩证法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其中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内”,不能把人类摆在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生死与共、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因此,人类必须像保护自己的肌体一样保护自然,而且,只有保护好自然才能保护好人类的肌体。 其次,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是改变自然形式、实现人的目的与遵循自然规律的统一。“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进入人的劳动生产中的自然物质,并没有失去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仍然保持着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固有本性。“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因此,人的目的的设定要从属于自然物质的规律性,人的目的只有与自然物质固有的规律相一致,该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即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人只有在认识、肯定和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时,才能实现人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规律,把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第三,人类要学会预见自己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恩格斯曾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森林是地球之肺,是人类的摇篮,是陆地生态最为重要的部分。可是走出森林后的人类却不停地砍伐、毁坏森林。类似情况之所以屡见不鲜,恩格斯认为既有认识上的根源,也有社会根源。 恩格斯提出了这样一个生态思想:必须同时估计到人类施加于自然界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不能只看自然影响而不问社会影响。无论是自然影响或社会影响,都必须同时估计到它们的比较近的影响和比较远的影响,不能只想眼前而不顾长远。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类无论是发明一项技术、生产一种产品,还是实施一项工程,都不能只是考虑一时的经济效益,必须同时考虑其当前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努力做到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四,真正的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它要顾及其他物种的生存需要。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生产的重要不同在于,人懂得必要时摆脱肉体的直接需要去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所以真正人的生产有两种尺度: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内在尺度是人的需要的尺度,是指人类的生产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外在尺度是其他物种需要的尺度,是指人类在生产时要考虑到其他物种生存发展的需要,要按照自然生态规律来生产。因此人不仅为自己生产,而且能为动物生产。如为了保存稀有濒危物种,人类能自觉抑制自身的各种消费需要,斥巨资来扩大这些物种的种群数量,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平衡。所以,在马克思看来,人只有摆脱了自私狭隘的肉体需要的支配,在生产中既要注意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同时也要顾及其他物种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样的生产才是真正人的生产。因为除人之外,任何动物都不能做到这一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和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8/16

自然辩证法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2、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3、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4.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三、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人类的产生是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人类存在的实践性是人类存在的全部矛盾性的根源;

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无疑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主要表现为: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

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活动而改变其面貌

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 能动性:主动性、目的性、创造性

四、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指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产。

社会生产力:指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人类的劳动产品,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的范围内。

五、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1、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基础,受动性对能动性是一种制约,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能动性都以某种特定的受动性作为依据。

2、能动性又是受动性的主导,人通过自觉的活动来完善、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对受动性的控制能力。

六、全球问题

其实质是人和人之间失调以及人和自然的冲突。

(1)人口问题(2)温室效应(3)厄尔尼诺现象(4)臭氧层的破坏(5)土地荒漠化(6)酸雨现象(7)森林的破坏(8)物种的消失(9)垃圾泛滥

七、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 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1)代际公平 (2)代内公平

八、生态规律

(1)“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的规律。(2)“能流物复”和“协调稳定”的规律。

(3)“负载定额”规律。(4)“时空有宜”规律。

九、生态危机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十、自然的人化:即人按照自身的需要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创造出单纯的自然进化所不能产生的东西——人工智能;

人的自然化:即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不断改造和提高自己,由于把握了自然界的规律,而加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2 科学发展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回顾科学发展史,每一个定律的产生,每一项发明的问世,科学家们无一不是得益于创造性思维的支持。大量事实说明,创造性思维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展望科学发展史上的创造性思维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例。19世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书房的炉火旁认真地思考苯分子碳原子是如何排列的问题时,不知不觉朦胧中睡去。在睡梦中他看见长长的碳链条像一条条长蛇起舞,突然有一条蛇回首咬住自己的尾巴。他顿时醒悟过来。于是便进行逻辑验证,据此著名的苯分子环形结构理论诞生了。潜意识思维运动不仅局限人的梦境之中,人在清醒的沉思状态或慢步流连中也会因某种信息的触发而产生瞬间潜意识的思维活动。一天牛顿在苹果树下沉思时,一个苹果突然从树上坠落下来,牛顿马上意识到物体受地球引力

9/16

自然辩证法

而下落,经过逻辑验证使牛顿一直探索的问题破译了,从此诞生了万有引力定律。

由上述发明实例可知,灵感直觉思维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为探索的目标进行逻辑思维,经苦思冥想也找不到答案而使思维陷入困境,这一阶段思维活动是在显意识领域中进行的;二是在梦中或沉思时显现朦胧思维形象。这一阶段是在潜意识领域里进行,朦胧形象的产生是因为过去的思维信息沉淀和储存在潜意识领域里,显意识所追求的目标虽无答案,但作为新信息存入潜意识领域内,经过朦胧形象的诱导,使得新旧信息相互碰撞、沟通而出现顿悟;三是回到显意识领域里进行逻辑描述、验证,将潜意识领域中形成的思维雏形进行理论上的补充和完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化学、物理等学科领域的发展中有过重大的贡献,数学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也都是创造性思维克服了三次危机后使数学学科才有了飞越性的发展。第一次数学危机出现在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作为这个学派的领袖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因为他是一个哲学家,在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争论中他提出了一个叫“唯数论”的理论。他的论点是“万物皆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学生叫希帕索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竟然不是一个“数”(长度等于2)这一发现给“万物皆数”的哲学观点捅了一个洞。希帕索斯采用了与“万物皆数”相悖的逆向思维法揭露了有理数概念的狭小,为人们对无理数的认识和实数概念的形成提出了新课题。他的这种悖论思维实际上是数学思维方法上的第一次革命。第二次数学危机出现在十八世纪。由于工业和航海业发展的需要,人们从常量数学发展到变量数学,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了微积分。牛顿在微积分中有时把无穷小量看作是“0”而舍弃,有时又让无穷小量出现在分式的分母中。这种处理方法招来了唯心主义哲学家、爱尔兰大教主贝克莱的猛烈攻击。尽管贝克莱攻击无穷小量的目的是扼杀微积分这一新的数学方法,但也不应否认作为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人们把这一事件看作是数学史上的第二次危机。

第三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极限理论的出现使微积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出现了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等新学科,使数学大厦建立在集合论上。由于朴素集合论没有给出集合的确切定义,只说集合是由元素组成,这个元素可以是任意什么,也可以由自身作元素。罗素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此提出相悖意见。从此,一场数学大论战又持续了30年。直至产生“公理集合论”才克服了朴素集合论的缺陷,使数学学科又一次得到了发展。

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条件

3·1 建立开放的思维系统。

这个系统必须广泛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交换,使外部的熵大于内部的熵。产生创造性思维的人一定是兴趣广泛,善于不断学习,吸收新信息。

3·2 建立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实践,不断地向科学认识提出新的需求,当这种需求在科学发展所不能满足时,就可能使科学发展跃出平衡区,远离平衡态,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作为一个学生或者是研究人员,必须是站在学科的前沿,紧跟生产和社会的需求,探求新知识的需求点,只有这样才易远离平衡态。另外系统内各要素也必须是非线性关系,并使之相互作用。这样有利于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动作,从而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3·3 将系统造成涨落。所谓涨落就是系统对稳定态的偏离,系统只有偏离稳定态,形成巨涨落,才能形成新的结构与功能,涨落导致有序,从而产生96锦州医学院学报20xx年10月,22(5)创造性思维。系统的涨落分内涨落与外涨落,由系统内部原因形成涨落的表现形式有:无意识遐想、丰富的联想、奇妙的梦想,以及悖想、类比等。外涨落的表现形式有:思想点化、原形启示等。内外涨落都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条件。另外,涨落为突变提供可能,而涨落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多个有序结构出现,最终只能将最适应环境的一种选出来。再有就是必须用隔离机制把新选出的模型与其它模型隔离起来,避免受外环境和其它模型的干扰,保证被选模型有自我完善和自我优化的条件。

第七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1.科学假说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试结合科学史的具体案例分析怎样形成科学假说?

答:科学假说的特点和作用:p135-136 科学假说定义,科学假说两个特点,科学假说的主要

10/16

自然辩证法

作用表现。

结合具体案例怎样形成科学假说:p137第四段案例+p137-138科学假说形成遵循的原则。

2.为什么说“把亚里士多的学说的不自洽揭示出来,是欧洲科学革命时期新科学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P139四 1自然段+2自然段前5行+p140最后一自然段

将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不自洽揭示出来,用实践将其科学假说不断验证,成功区分了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对欧洲科学革命时期新科学的胜利有重大意义,因此是欧洲科学革命时期新科学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3.试述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功能。

答:科学理论的结构:p141,一,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第五自然段+第六段第一句+第七段(原则)+最后一自然段第一句。

科学理论的功能:分为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解释功能:p142 二,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p144最后一自然段。预见功能:p144 三,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第二自然段第一句+第四则然段第一句+p145最后两自然段。

4.试述科学评价的经验论和整体论的基本观点。

答:经验论:p146 一,第一段最后一句+二三四自然段中随便摘几句科学家对科学理论的评价+p147第一自然段

整体论:p147 二,第四自然段“这表明”之后的话+五六七八自然段中随便摘几句科学家对科学理论的评价+第九自然段。

5.概述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依据。

答:p148 三,第二自然段+基本依据1+p149第一自然段前四行+基本依据2+p149第二自然段前两行+基本依据3+p149第三自然段+基本依据4+p149第四自然段前四行+p150前两自然段。

第八章 技术与技术体系

1.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技术的本质:P153 第2小点开始到P154第二自然段结束。

技术的特征:P154第二标题的内容。主要是黑体字,其余内容可以适当删减。

2.试述技术的结构与分类。

答:技术的结构:P157第一标题的内容。重点是倒数第2自然段开始到该标题内容结尾。开始可以简单介绍技术的三个构成要素。

技术的分类:P158第二标题的内容中每一个小黑体标题中的第一段话(不用做每一分类下的具体介绍)。

3.什么是技术体系?它的演化规律如何?

答:技术体系:P160最后一自然段。

演化规律:P161第四标题下第一自然段。+P162第四自然段开始至该标题结束。

4.技术预测与评估有什么意义?常见有哪些方法?

答:技术预测与估计的意义:1、技术预测的意义:P164第一、二自然段

2、技术评估的意义:P168第一、二、三自然段

常见的方法:1、P165—P167的每段标题+解释

2、P169—P170的每段标题+解释

5.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有哪些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如何? 答: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的观点:P173—175的大标题 ,每个下面有小标题更细分 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P171—172 第一段是定义,后面加以阐述

11/16

自然辩证法 第九章 技术工程活动与方法

1.工程与工程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1)①工程的含义:P.177 “第一节 工程与工程设计的含义”中“一、工程的本质”下的第一段。

②工程的本质:P.177“第一节 工程与工程设计的含义”中“一、工程的本质”下的第三段。 工程活动的核心在于工程设计。

③设计的含义:设计就是为了制造某种新的事物,实现为它创造一种模式、模型或观念结构的活动。(P.180“三、工程设计的含义”下第二段中间)。

④工程设计的含义及本质:P.180 “三、工程设计的含义”下的第四段。

(2)①工程的基本特征(共六点):P.178-P.179。

②工程设计的主要特征(共三点):P.180 “三、工程设计的含义”下的第五段。

2.什么是工程理念?它在整个工程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1)①理念的含义:P.181 “第二节 工程过程理论”中“一、工程理念与工程决策”下第一段第一句“所谓理念……抽象概括。”。

②工程理念的含义:P.181 “第二节 工程过程理论”中“一、工程理念与工程决策”下第一段第二句“工程理念是……目标向往。”。

(2)①工程理念在整个工程活动的地位:P.181 “第二节 工程过程理论”中“一、工程理念与工程决策”下第一段第三句“它是关于……工程活动的灵魂。”。

②工程理念在整个工程活动的作用:P.181 “第二节 工程过程理论”中“一、工程理念与工程决策”下第一段最后“工程的理念就是要回答……什么样的工程?”。

3.分析工程活动过程的主要环节。

答:工程活动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工程理念与工程决策,工程规划与设计,工程组织、调控和实施与工程运行、评估与更新。

(1)工程理念与工程决策

①工程理念的含义、在整个工程活动地位作用等:P.181 “第二节 工程过程理论”中“一、工程理念与工程决策”下第一段。

工程理念确立后,接着就是工程决策问题。

②工程决策的内容(实践目标的确定+实践手段的选择):P.181 “第二节 工程过程理论”中“一、工程理念与工程决策”下第四-七段(第四段:总述,第五、六段:实践目标的确定,第七段:实践手段的选择)。

要取得最佳的效益,必须把最佳的目标同最佳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更具体的工程规划与工程设计。

(2)工程规划与设计

①工程规划的含义与目的:P.183 “二、工程规划与设计”下第一段。

②工程规划的过程:P.183 “二、工程规划与设计”下第二段。

③工程设计的内涵:P.183 “二、工程规划与设计”下第四段。

④工程设计的特点(个人认为答这道题时,这一点可以不写):P.183 “二、工程规划与设计”下第五、六段。

(3)工程组织、调控和实施

组织与调控贯穿于工程活动的整个过程,其主要工作是调整工程的约束条件、目标和工程方案,集中体现了工程活动的动态性。

①工程组织:P.184 “三、工程组织、调控和实施”下第二段。

②工程调控:P.184 “三、工程组织、调控和实施”下第三段。

③工程实施:P.184 “三、工程组织、调控和实施”下第四段。

(4)工程运行、评估与更新

经过工程实施构建出的一个新的工程存在物后,便进入了运行阶段。并且在运行之前以及运行过程中都涉及工程的评估问题。

①工程运行过程:P.185 “四、工程运行、评估与更新”下第二段。

②工程评估:P.185 “四、工程运行、评估与更新”下第三段。

12/16

自然辩证法

③工程更新:P.185 “四、工程运行、评估与更新”下第五、六段。

4.现代工程设计的主要方法以及其中方法论问题。

答:(1)工程系统设计的含义:P.187“二、工程系统设计的含义”下第一段。

(2)工程系统设计通常应用的两种基本方法:归纳法、演绎法。P.187“二、工程系统设计的含义”下第八段。

(3)工程设计中的方法论:P.189 1、设计中的共性和个性关系;P.190 2、设计中创新性与规范性的关系,3、设计中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

5.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法的特点和意义

答:(1)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概念:P.190 “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方法的含义与特点”下第一段。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法的特点(共四点):P.191 第四段。

(3)计算机制造系统方法的意义(共三点):P.193-P.194 “三、计算机集成性制造系统方法的意义”。

第十章 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1.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模式是怎样的?

答:(1)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

P197 第一节 一、技术发展微观动力机制 第一段全段,第二段全段,第三段第一句,第四段第一、二句,第五段第一句;p198(技术手段与技术目的之间是既互相适应,又有不能适应的关系。…)全段,二、技术发展的宏观机制 第一段,1、技术发展的经济动力以下三点每点第一句;P199技术发展的政治动力以下两点每点第一句,教育动力以下两点每点第一句,科学动力以下两点每点第一句。

(2)技术发展的模式

P200 三、技术发展的模式 第一段 第二段两种基本模式每种第一句、第三段、第四段。

2. 技术创新的本质涵义与特点如何?

答:(1)本质

P202 二、技术创新的本质与特点 第一段 、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直到P203 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更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

(2)特点

P203根据技术创新本质,技术创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全段

3. 试阐述技术创新过程与机制。

答:(1) 技术创新过程

P203 1.技术创新过程 第一段、第二段:其中三种方式(阶段、环节、路径)

(2)机制

P204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企业层次

国家层次:四个方面

企业层次:创新机制运行的组织结构、影响创新过程的因素、创新运作采用的模式、创新机制的作用

4. 高技术产业化有哪些含义?试论述高技术产业化的特点与机制。

答:(1)高技术产业化含义

P207 一、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概念 第七段:概念、特点(简述)、实现条件

(2)特点

P207 P208

简述特点(同含义特点)

过程特点(P208 二、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 第五段 四个特点)

(3)机制

P209 三、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6个机制,基本上每个机制可以写上每段的前两句

13/16

自然辩证法

5.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如何?当前应当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

答:(1)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

P211 2.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

三个模式,1、高新区(2、4段内容)2、服务中心 3、大学科技园(前两句)

(2)发展策略

三个模式的内容中有一些可以座位策略写出来,其他内容书上没有,下面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文档连接:http://www./cbb/qwjs/lib/12687.html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1.如何理解科学的社会规范?

答:(1)科学共同体简介---215页第二段

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共同体内的人员具有共同的社会目标和规范,具有一定的社会分工,而不一定受地理区域的限制,依照同类或共同感联结在一起,相互关系包含强烈个人色彩、高度凝聚力、集体性和时间持续。科学共同体更多的是指一种关系共同体。在科学社会学中,科学共同体的感念首先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强调科学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以区别一般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通常科学共同体有两层意义,一是真个的科学界,用于考查其外在关系;二是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用于考查科学界的内部结构。

(2)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215页大标题 二、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216页大标题结束 科学活动的基本社会目标是拓展确证无误的知识。实现这个目标,科学共同体必须服从特定的社会规范。这些规范分为认识规范和社会规范两类。科学认识规范多指一般方法论约定,社会科学规范则是科学共同体活动的社会行为准则,支配着所有从事科学共活动的人。

19xx年,莫顿在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四类制度性必须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他说:“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一规定、许可和禁止的方式表达。它们借助于制度性价值而合法化。这些通过告诫和范例传达,通过赞许而加强的必不可少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因而形成了他的科学良知,或者用现在人们喜欢的术语,形成了它的超我”。

①普遍主义。它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一样。科学没有阶级性。对科学活动结果的接收或排斥,不依赖科学家的个人属性或社会属性,与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段及个人品质毫不相干。科学结果必须服从普适性标准,即与现实及已证实的知识相一致,而排斥其他一切非科学标准的强加;并且,科学大门为一切人敞开着。

②公有主义。它要求研究者不独占或垄断科学成果。科学家的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知识累积的基础上,科学发现都是社会交流与协作的产物,应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科学家的知识“产权”,仅限于其某种罚下对知识的贡献而通过评价、成人获得的优先权,但不享受占有权。因此他必须尽快完全的公开他的发现,来获取同行的承认以争取优先权。

③无私利性。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而创造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知识和真理,“为科学而科学”。求知的热情、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等为科学家所有,而欺骗、诡辩、滥竽充数、滥用专家权威等不诚实的谋私利行为与此不容。科学家应将其认识牢固置于可检验性基础上,避免片面性,并经受同行严格审查。

④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它强调科学的她永恒批判精神。所有的科学知识都要时刻经受检验,科学不是永恒的真理,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无论是何人何时的,都应该采取怀疑的态度,这有助于批判创新。这常遭受科学与社会规范的积累冲突,如哥白尼日心说、基因遗传叙说等,直到二者最后协调。

后来,莫顿砸“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研究的基础上,把独创性等也作为科学精神气质之一。独创性强调科学社会建制要鼓励知识创新中的优先权竞争。通过同行承认和奖励,俄可能定科学家的独创性工作,以补偿科学家遵守社会规范时履行的义务,激励科学家但当好其角色,以便维护科学正常运行。

莫顿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的社会过饭后,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科学家会不遵守这些规

14/16

自然辩证法

范。然而,大多数科学家的行为符合并认同这些规范。当规范被少数人破坏时,就会激起科学家们的道德义愤;当科学受到较大社会制度压制而不能按科学气质行事时,科学界捍卫规范的集体力量便显示出来,形成一种科学抗争运动。因此,尽管存在非议或有其他科学社会规范的提出,莫顿规范作为一种针对纯科学活动的理想类型,其核心价值依然存在。

2.小科学与大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1)简要描述社会建制的演变 220页

社会建制概念,16-19世纪建制的演变

(2)小科学与大科学 221页小标题 2、小科学与大科学 内容全部

3.当代科技运行需要怎样的社会条件?

答:(1)简要描述现代科技的社会功能,223页-224页

三个方面:1、科学作为最高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2、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3、科学技术市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2)科技运行的社会体制和条件

224页 大标题 三、科技运行的社会体制和条件

其中包括科技体制224页,社会条件225页第三段开始到大标题结束

4.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建构意味着什么?

答:1)科学的社会建构227页 大标题二、科学知识的社会形成 到大标题结束

2)技术的社会建构228页 大标题三、技术的社会建构 到大标题结束

(3)建构论的意义 230页 大标题四、后学院科学的特征 到大标题结束

5.科学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如何?试述当代科技与社会互动的主要形象。

答:(1)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各子系统存在复杂而多样的联系和作用。232页全部

(2)科技与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233 大标题二、科技与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 到大标题结束

(3)当代科技与社会互动的主要形象 235页 大标题四、当代科技与社会互动的主要形象到大标题结束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

1.科技的伦理维度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P244—P247的大标题和小标题

2.科技伦理建构的原则有哪些?

答:P240—P241 二、1.2.3.4

3.试叙述核科技、信息技术、克隆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答:(本题题目很大,即使出题应该只是从核科技,信息科技和克隆科技中选一点吧) P247—P251

核科技

P247 倒数第三段 “核武器的出现……巨大威胁”

P248 五条原则:(1)到(5)的第一句话

信息科技

P248 二、 1、 最后一段

P249 2、 “目前,网络伦理问题……P250 第二段 不良行为” 某某教授学者略掉 P250 3、 第四段“根据国内外……第五段段末 服务他人和社会”

生物科技

1、倒数第3段“人类辅助生殖……具体分析”

2、P250 倒数第二行“但是…… P251 第一段段末 打击” 及第四段“人们认为……之一”

3、P251 倒数第二段 整段 “出现了……原则”

4.科技人员的职业理想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P253 适当缩句

15/16

自然辩证法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1.阐述科技政策与战略的含义,中国科技政策与战略的内容有哪些?

答:p257-258 p257科技政策定义第3段重要性,p258第一段 科技战略定义。中国科技政策与战略p260最后一段中国科技体制改革,p261第二段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三个层次,倒数第3段中国具体科技领域发展战略共三点

2.科技如何推动经济增长?

答:p262倒数第三段途径p261第三段 具体条件

3.知识产权对当代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知识产权的定义p264知识产权与当代经济的关系是通过科技创新中间变量联系起来的,首先是知识产权和科技常新的关系p266第2段,科技创新和当代经济的关系p267第2段开始两条

4.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要依靠科学技术?

答:可持续发展的概念p270倒数第2段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p271中间共5点

5.中国应如何实现现代化?科技在其中起怎样的作用?

答:p271第2点到第4点,科技在其中的作用273-274科技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16/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