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

科技创新协会工作计划

在这美好的时光里,科技创新协会有了质的飞跃,每次活动都很成功,大家也收获到了不少东西,协会的形象也有了很大提高,为了让协会更好的向前发展,对下学期的工作安排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面:

1、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学生会的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

2、本着“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全心全意服务同学”的宗旨,为机电工程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3、严格要求自己,不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方面,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应争取在各个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注意及时反馈信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首先及时解决,自己难以解决的事情应及时向上级汇报,以免事情变得更加严重。

二、工作开展:

1、开学之初,专业知识及维修技能的讲解与培养,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基础。

2、三月中旬:“三月”雷锋学习月,为了响应学院,科协将在校内举行一次“校内义务维修活动”,帮助同学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常用小电器问题。

3、四月上旬:为了增强本协会成员的动手能力与交际能力,组织一次“校外义务维修活动”,帮助周边居民解决常用电器问题。 下旬组织一次“放视频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

4、五月中旬:与青年自愿者一起组织一次“下乡维修活动”,帮

助平时农活忙的居民解决常用电器问题。

5、六月中旬:在校内组织一次“科技创新作品展示与维修活动”。

6、创新方面:鼓励全体成员在下学期做出更多的作品。

7、例会方面:定于每周四开,反映每周的情况,存在什么问题,然后解决。每次会议后作出总结,并为下周的工作作出大致规划。

8、活动方面:每次活动之前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活动完了做出总结等等。

以上便是我对下学期的工作作出的大致规划,若有调整的,将会调整。相信协会的明天会更上一层楼。

科技创新协会

20xx年3月1日

 

第二篇:20xx年上海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20xx年上海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20xx年,上海市科技创新工作将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任务,加快创新价值实现、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重大任务研发。发挥重大办组织协调作用,动员区县力量,承接和实施国家战略任务,加快推进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的阶段性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工程重大任务,布局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8-10个重大任务,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打造新兴产业自主技术体系。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加快海洋仪器、作业装备和公益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实施科技示范工程,促进技术应用和转移。加快崇明生态岛低碳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岛智能电网示范和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国家设施农业工程中心崇明基地和东滩生态农业示范区。深化虹桥商务区低碳示范,开展低碳和物联网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进上海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建设,支撑世博园区低碳、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开展钠硫电池兆瓦级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城市交通、生态环境改善和医疗健康、食品

安全、农业农村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和应用。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落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上药集团张江园区、复星医药浦东和金山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在品质相当、性价比高、可替代进口的前提下,鼓励医院购置使用上海市医疗器械产品。鼓励上药集团、复星医药等上海市重点企业兼并、收购、控股外省市优质企业和医药销售公司,拓展外地市场份额。服务区县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符合园区特色、能够引领产业集聚的高端项目,促进创新成果在园区落地和产业化。完善并推广“上药专项”模式,引导促进产学研医合作。 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着力提高服务科技应用创新能力,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进服务外包和服务集群发展,催生服务新业务新模式,培育形成服务新业态。通过实施数字文化、城市移动生活和产业集群规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示范工程,加快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三网融合与TD-LTE的试商用,构建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港口和导航、通信位置服务平台,支撑引领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制定技术经纪人促进资金管理办法和上海技术交易中心建设方案,培育技术转移、专业技术和研发外包等服务机构。 二、全面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健全张江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高新区管委会的职能建设,建立健全管委会工作机制。完善高新区管理体制,加强

与各委办局的沟通,建立与区县、分园的合作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各区县的积极性和重要作用。引导园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高新区的建设与管理。

拓展张江创新资源布局。培育和发展创新集群,推动创新要素向高新区汇聚,做大做强园区特色产业。聚焦核心园,发挥引领示范和先行先试作用。推进扩区工作,加强“一区十二园”的建设指导和发展考核,推进紫竹国家高新区完善城市功能、推动产业转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园区的合作,探索建设创新联动区和产业承接区。制定张江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拓展张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优化张江创新创业环境。研究编制2011-20xx年发展规划。细化并落实示范区建设若干意见,启动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研究制定人才特区建设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策,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用好张江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区优化综合创新创业环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培养和集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提升示范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张江高新区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范围。加强张江城区功能建设,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实施区县“创新热点”计划。建立健全市区联动机制,探索设立“1+1”联动专项资金,加快实施“创新热点”计划,推进区县特色创新集群(一区一特)建设。继续推进闸北区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创新热点建设,并与有关区就共同培育新

兴产业形成并实施热点培育计划,其中包括浦东工业物联网、徐汇医药临床研究服务业与移动互联、杨浦绿色土木、嘉定新能源汽车等。进一步推进杨浦创新型城区建设和浦东、闵行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加强和推进区县科技进步工作。

三、持续提升基础能力

加强前沿基础研究。调整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研人员开展自由探索,继续探索完善非共识项目的立项机制。选择具有重大突破潜力、兼具科技制高点和重大应用前景的方向,部署实施若干重大和重点科学研究任务。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贯彻落实“十二五”科技人才规划,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体系,重点培育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和科技保障人才。支持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流动与双向兼职。积极组织“千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杰出工程师工作室”等国家级人才计划的申报推荐,做好配套落实。

加强研发基地建设。优化研发基地的布局和管理,建立健全要素齐全、布局合理、合作开放、运行高效、区域特色鲜明的研发基地体系。推进建设建筑节能、智能电网用户端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卫生信息化、超级电容、乳业生物技术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推进生物样本库、

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建设,研究论证上海光源后续工程等大科学工程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加强企业研发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

四、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优化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推广实施“加速企业创新计划”,支持企业研发机构、研发队伍建设和创新管理能力提升。强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和考核,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引导科技创新创业,进一步优化科技企业孵化服务链,积极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深化探索持股孵化。大力强化科技政策服务,完善科技企业服务通道,提升区县科技行政“一门式”服务功能。

建立健全应用技术创新体系。深化上科院等应用型科研院所的改革与发展,组建开发、联合、柔性、没有围墙的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共性技术和成套技术研发,加强标准、检测等公益性服务,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与协同。稳步推进转制科研院所的改革发展,鼓励具有突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显著行业技术服务能力的转制院所开展“新型科研院所”改革试点。发展创新联盟,围绕重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调动区县力量,推动中央在沪科研院所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推进中国科学院浦东科技园建设。

建设完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以“科技资源集散中心”和“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核心的科技114工程。提升平台服务能力,打造5-6项核心服务产品。启动科技企业服务“万户工程”,通过与企业定向签约“科技创新服务专家”服务,提供个性化VIP服务;完善研发平台用户关系系统,建立与企业用户的互动服务通道;打造一站式科技资源信息检索服务。探索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法律法规,启动上海市科研项目成果数据汇交试点,制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考核办法。

加快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全面实施国家科技金融结合上海试点,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服务,促进科技和金融部门的人员交流。加强与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机构的合作。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聚焦张江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设立专营服务机构建设,促进投贷联动、信用互助等试点,加快发展科技保险、融资担保。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上市的服务和支持力度。

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继续办好科技活动周、科技节等重大科普活动,着力提升市民科技素养。继续办好浦江创新论坛。加强科技宣传,打造科技新闻中心。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科技创新合作,深化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区域科技攻关,促进产业联动。实施科技合作致富示范项目,深化科技帮扶工作。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深

化地区间国际合作,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在沪发展。与联合国环境署深化崇明生态岛建设合作。

五、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深化财政科技投入改革。认真落实财政科技投入改革方案,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项目发现机制、链式支持方式和科技金融结合,重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研究建立项目库,加强与产业部门的对接和协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机制,依托一流研究机构或咨询公司,全过程评估科研计划财政投入。发挥政府资助科技和产业化项目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促进信息共享,提高财政投入效率。

改革完善科技计划体系。按照科技创新规律和创新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梳理和调整各类计划、专项,研究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自然基金评审系统改革,探索基础研究项目绩效评估和持续支持机制。探索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重大任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持续发展机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