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课堂教学论文及案例评比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文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是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本文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活动中学生常见的一些问题,从教材、学生心理、教学方式、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力图通过这样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更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更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 问题及对策

现在我们都在讲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学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环节是把课堂教学抓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又是成功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可见,是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好的问题,导致他们不愿主动参与到教师安排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下降。这是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中觉得最烦恼的事。

1.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把在小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了一下,主要有这么几点。

1.1操作水平的两极分化现象

好像很多班级都存在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好的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之后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养成懒散的习惯;差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进度太快了,跟不上,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

1.2玩游戏现象屡禁不止

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有学生趁老师不注意而偷偷摸摸地玩游戏,把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顾自己自娱自乐。而且这个问题就像流行感冒,会影响周围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也无心上机,甘愿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而“过把瘾”。

1.3千方百计上网浏览网页、聊天

部分学生只要一进机房,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是否能上网,如果网络是通的那简直比考100分还兴奋。在课堂上不管老师的讲课内容,只顾上网聊天,浏览诸如明星、游戏等网站,根本不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当然还有其它的的问题,但以上三点可能是在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具有典型性。为什么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会如此普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造成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很多的,有教学内容方面的,有学生本身方面的,也有教师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上的。

2.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缺乏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如果对教师设计的活动很感兴趣,那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自觉提高。因此好的内容是让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产生兴趣所必不可少的。可是有时候我们教师自己在备课时对教材不够深入思考研究,或者干脆没有研究。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充当的只是教科书的“传声筒”,而没有思考的课是很难上出新意来的。新的信息技术教材对学生的起点较高,很多内容是以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的。有些学生在家里可以接触电脑,练习的机会多,掌握就快;有些学生接触不到电脑或者家里根本没有电脑,基础相对来说就差一些。如果教师的内容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好的学生无所事事而差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加入到活动中来。从而造成学生操作水平两极分化,对教学活动失去兴趣。

2.2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和艺术,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但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却不懂得如何运用,有的信口开河、含糊其辞、废话连篇,缺乏准确和精炼;有的出现粗暴、过激的语言,如:“你再在课堂上捣乱,给我滚到外面去!”“你的脑子怎么比猪还笨,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学生!”等等。这些话不仅收不到教学效果,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产生厌学、自卑,甚至和教师对抗的情绪。

2.3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参与意识不强

有些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一味地模仿教材,循规蹈矩、机械地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上面教师讲、示范,下面学生听、被动地模仿练习,学生便慢慢形成“上来上去反正那一套”的思想意识,没了学习兴趣,而课堂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活动和过程,是不能被告知的,只能学生自己去参与和体验。

2.4评价机制运用不佳

评价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好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取得进取的力量,发现学习信息技术的奥妙和乐趣。然而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却经常对学生积极的表现不作肯定的评价,对学生错误或者不当的行为也不作否定的评价;或者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造成学生“反正做得再好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不认真也无所谓,老师又不会管的”等消极心理的产生,导致行动和思想上不积极、不支持。

3.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所有这些都是与素质教育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自主

学习精神的培养,但好多教师就是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因此十分苦恼。要有效防止课堂上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真实的参与进来,化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在 “教学性”和“人本性”上下功夫,着手进行教学。

3.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生动的教学情境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3.1.1巧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如果开头精彩别致,就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我们产生一种非往下看不可的强烈欲望;在听一首好歌时,只要美妙的前奏一响,就可以拨动听众的心弦。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如果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我在教授三年级信息技术课《神奇的小画家》时是这样引入的: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电影《狮子王》中百兽欢腾的动画,然后再同学生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森林里的动物马上就要开联欢会了,可是森林太大,需要提前到各处张贴海报才能召齐所有的动物来参加,现在想请你们设计这张海报。老师已经用《金山画王》设计了一张,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范例)。你发现了哪些动物?”

生答??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森林里的动物们都盼望着这次联欢会,你想不想亲手为他们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呢?

学生齐答: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金山画王》设计宣传海报。

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全被吸引和调动起来了,课堂充满了快乐的氛围。

3.1.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爱参与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开始阶段,兴趣和积极性都非常高涨,但随着许许多多的新名词和新概念,以及各式各样的实践操作的出现,使他们很快被理解困难、记忆困难和掌握困难所包围,其实这跟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没多大区别。如果教师能对哪些比较抽象的食物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系进行理解,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会从内心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的感叹。

例如,我在教学文件(夹)与快捷方式之间的关系时,讲了很多遍学生就是理解不了,难以接受。后来我采用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进行理解的方法,先问学生平时在家里座在沙发上看电视时,如果要换频道,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啊?学生马上说用遥控器呀。接着我就引导他们,其实电视机与遥控器的关系就跟我们现在学的文件(夹)与快捷方式的关系是差不多的。学生恍然大悟,我想他们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了。

3.2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提高教学质量

一切教学服务于学习的主体——学生,而教师则要发挥主导作用,扮演课堂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和引导者以及学生的合作伙伴。

3.2.1科学提问、正确引导

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提问中的正确引导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在提问中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引导,才能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信息技术第六册第九课《方便好用的点播台》这一课时,其中“任务二、制作点播台”要用到超级链接,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由于学生在平时的操作演示过程中,有这一方面的体验,可能会很快的找到各类答案(大纲窗口指定法,定位法等等)。但答案是否正确,是不是最佳、最方便的方法,老师不立刻给予评价,而告诉学生“老师这儿也有演示文稿,看看老师的演示文稿怎么样?”,播放设置好超级链接的文稿,引导学生去比较,发现老师的操作快捷、方便,任意指向性很强,感到惊讶,显得惊奇,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知晓欲。

“老师的演示文稿有什么奥秘?”,学生急欲了解。老师在学生的疑问当中,揭开“超级链接”的面纱。“你见过超级链接没有?”“它在Powerpoint的什么地方?”给学生解开了一个问题之后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对“超级链接”的位置会有一丁点印象,老师继续鼓励学生去动手查找一下。(“插入”菜单中有超级链接的选项,常用工具栏中有超级链接的图标,工作窗口中点击鼠标右键弹出超级链接的快捷菜单。)

在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要怎么做”,而应进行适时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之间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将进一步提高。

3.2.2自主探究,合作互助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

例如,仍旧是《方便好用的点播台》这一课,教师提出“你不想试一下吗?”学生积极响应老师的提议。尽管结果期望值不会太大,但尝试失败也是一种成功。在这一部分,只有极个别学生会发现超级链接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新发现,新成果,会倍感成功的喜悦,更会激励自己,也能鼓舞其他学生。这时教师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得益的氛围,让这部分学生充当“小老师”来指导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个小老师的带领下,会涌现出更多的小老师,在他们完成所有链接任务之后,鼓励他们去帮助一些接受能力差的,或还不会操作的同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团体协作的方式,能基本完成文本超级链接的任务。

同时,合作学习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生合作,它也包括师生间的合作。实际上,每一堂课的成功,

每一件作品的成功,都是教师和学生合作的结果。在此,教师安排再次质疑问难。由学生自主发现操作中的各类问题,老师把学生的关键问题板书下来。学生能自主解答的,把解答权给学生。不能解答的,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一起解决,学生会的决不轻易出手“帮助”。

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对好的学生来说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差的学生来说多了一个小老师,辅导的及时性大大增强,成功自然也就悄然而至。两级分化的趋势也就不会越来越来大了。

3.3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积极有效、恰当合理的评价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可以让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部分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3.3.1“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适时的学习评价,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及时调控教学活动。科学的学习评价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通常用下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年级 姓名 年 月 日

20xx年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课堂教学论文及案例评比

通过“学习”评价,促使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思维需要。

当然,“学习”评价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效果,绝不能半途而废。

3.3.2“延时”评价

有时在听课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不管学生水平的差异、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学生答对问题后,一律全班拍手,而受表扬的学生则表情漠然;而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则说:“不对,下一位。”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问题时,教师就会严厉指责:“听没听课?”这些做法虽然能及时地评判出问题的是非曲直、黑白对错,但也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给教学带来许多负面效应。

所以,有时应采用延时评价。不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的发言、创作等,而应适当延时,待信息一次反馈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触角,有利于学生更大胆、更有信心地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活动。

3.3.3“激励”评价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和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对自己作积极地评价,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图形的选取和复制》这一课时,老师准备一些小奖品,恰当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激发学习热情。在汇报成果阶段,先在小组中评选小组作品最佳设计奖。接着在全班进行互评,评出最佳的小组设计师奖,教师只是做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也能放开思想包袱,自由评论,这样的结果,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比较高,评论会非常精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实践尝试,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原本那些在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更加有主动性,并且能持久保持这种参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应该说这是一个探讨不尽的课题,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还有待大家思考。

[参考文献]

[1]龚孝华、徐勇,《新课程评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吴晓,《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宁波市中山东路小学

[4] 何克抗,《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中国电化教育,19xx年第一期

[5] 小学《信息技术》课本,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6

[6] 陈红、黄宇星、李艺,《小议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2006.5

[7] 史春华,《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2004.5

单位:岱山实验学校 邮编:316200

电话:0580-4482375 E-mail:thw902@126.com

 

第二篇:20xx年宁波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论文和案例评选获奖名单

捕捉“意外”,衍生精彩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盲点探究

密码安全——信息安全教学的突破口

密码安全——信息安全教学的突破口

【案例背景介绍】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浙教版必修第七章第三节《信息的安全和保护》,本节内容理论性、概念性较强,而且内容较多。在新课程实施第一轮施教中,按照教材一二三四的讲了一大堆,教师讲得津津有道,学生却是听得似懂非懂,有点云里雾里;在第二轮施教中不得不改进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以病毒为重点,通过演示几个典型病毒的传播过程及感染症状,了解病毒的工作原理及其破坏性,并让学生体验网上在线杀毒,学生学习兴趣已有较大提高,并对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病毒查杀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细细一想,没有病毒就安全了吗?病毒是信息安全的全部吗?还有比病毒更为重要而且学生更为感兴趣更容易理解的信息安全吗?考虑到高中学生网上购物、QQ使用中等等存在的一些实际安全问题,密码可以作为安全教学的一个突破口,经网络搜索,信息安全方面的教学设计都是关于病毒的,而涉及密码方面的几乎没有,这对于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种尝试和挑战,于是在第三轮教学中,我把密码安全作为信息安全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本课内容《信息的安全和保护》是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信息技术与社会”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标准中提出要“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新课程标准对信息安全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本课对提高学生安全使用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明确的是,信息安全意识的树立和习惯的养成不能靠教师的讲解,不能仅仅通过了解病毒知识、查杀病毒来实现。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知识点为病毒的特征和种类、感染病毒的症状和病毒的防治、信息的保护方法。确实这部分内容是信息安全的重要领域,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病毒不是信息安全的全部,而且教材内容概念性专业性较强,,如信息保护方法中的五类信息安全服务和八类信息安全机制等,学生理解掌握起来较难,教材内容又略显陈旧。试想,即使学生学生了解了相关知识后,对现实的信息安全又有多大帮助。

学生情况分析。高中学生已有相当的信息技术基础,在电脑使用和网上冲浪时都遭遇过中毒、帐

号被盗等,对信息安全或多或少有个了解,但一般是比较浅层次的,对于真正碰到的安全问题只能束手无策。另外一方面,学生对诸如密码破解、病毒和黑客木马有强烈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但苦于技术局限,不能真正体验信息安全的相关操作。实际上信息安全意识、良好习惯和正确态度的培养不是一二个课时就能达到目标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关注这个问题,有意识地把相关知识整合到教学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不断去学习更多的安全知识。

据于以上对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势必要求换个思路,改良我们的教学。教学设计时的原则是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前提下,从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打开思路,对教材和教法进行改变。在教材处理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大胆调整,对教材进行增、删、换和合,即该补充的增、陈旧难懂的进行删和换、并进行总体教学整合;在教法设计上,改变对以教师为主,简单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的模式,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探究、讨论和展示;在策略运用上,教师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又能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主题,因势利导,逐步推进教学。而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是密码安全。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一 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密码。说起密码,其实大家都熟悉不过,谁能说说哪里用过密码。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QQ密码,系统开机密码,保险箱密码。

教师小结:信息时代我们经常在使用密码。开启保险箱要密码,银行里取款要密码,有些好记星开机要密码,网上冲浪密码更多了,开机要CMOS密码,进入Windows系统要登录密码,上宽带网要拔号密码,进入QQ要密码,收发邮件要密码,网上购物要密码。然而,我们的密码安全吗?怎样的密码才算安全,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密码的安全问题。

教学环节二 问题探讨:什么样的密码是安全的

教师布置任务:这是我们班级的通讯录,我准备把它放在FTP中,但不希望给其它班级的同学看,大家给“班级通讯录.xls”文件加把锁吧。

学生活动:给“班级通讯录.xls”文件添加密码后,上传到班级FTP。一位同学演示给文件加密的操作步骤。

教师:利用“Advanced Office 2000 Password Recovery”软件暴力破解其中一位同学的文档,结果显示如下:

像这样的密码太容易破解,只花了一秒多的时间,尝试438540次就破解了,其实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密码太短。那么怎样的密码才算安全的呢?请同学们在QQ安全中心在线检测一下你的QQ密码的安全性。

学生活动:在QQ安全中心( /strategy/pswsafe.shtml)在线检测密码是否安全,并探索怎样的密码是安全的。

学生探索后得出结论:纯粹的数字、拼音的密码很不安全,字母、数字和其它符合组合的比较安全,总之密码越长越安全,密码越复杂越安全。

教师拓展(并结合PPT课件展示):其实任何密码在理论上都是可以破解的,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破解时,就可以认为这密码是安全的。下面给大家一些关于密码安全的建议(演示过程中结合Office 2000 Password Recovery软件验证密码的长度、复杂度与暴力破解密码的次数和时间)。 尽量设置长密码,至少应该包括6个字符,理想情况是? 14 个 字符或更长。

组合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符号增加密码的复杂程度。如使用小写字母“abcd?”、大写字母“ABCD?”、数字“0123?? ”、其它符号“@ # $ %?”,避免顺序或重复的字符,如

“12345678”、“222222”、“abcdefg”。举例,一位10位长的组合大小写和数字的密码破解的可能性将近有8.4*1017种,以每秒32万计,电脑需要不间断的破解8万年,这在现实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不要在密码中出现如生日、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姓名等个人信息。?

另外,很多系统为了防止别人进行暴力破解,也采取了一些安全措施,如ATM取款时如果三次输入错误,帐户就锁定了,而在网络中,经常会在输入密码时要求输入验证码。验证码就是系统随机产生一串由数字或符号和干扰象素(防止OCR)组成的一幅图片,由用户输入,虽然登陆会麻烦一点,但是对密码安全来说还是很有必要,而且不少网站为了防止机器人自动注册、登录、灌水,也采用了验证码技术。

教学环节三 问题探讨:怎样安全的输入密码,如何防止密码被盗

教师: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怎样的密码是安全,但有了安全的密码就安全了吗?我们经常听说甚至亲身经历过QQ密码被盗,现在就以QQ软件为例,讨论如何正确的使用密码。先请同学们探究QQ的登录界面。

学生任务:在QQ中查杀木马,输入密码时用数字键盘,并把自己的QQ密码设置得更为安全。 教师补充:QQ医生是一款有效的QQ木马查杀软件,它能够准确的扫描计算机上的QQ盗号木马、QQ游戏木马、QQ尾巴病毒,并有效清除;QQ数字键盘是为了防止木马记录键盘输入的密码,用数字模拟键盘代替键盘;QQ登录界面中那把金色的安全锁也是一种键盘加密保护技术,它能保护用户的信息不被黑客的键盘记录程序所获取,即使用户的PC中有木马程序,黑客也无法正确读取输入的键盘信息。

通过采取以上的措施,QQ密码输入的安全性已经很高了,但实际上安全性依然很脆弱,用“QQ密码记录器”软件就轻松可以记录QQ密码,并在提示框中显示。因为本软件是共享版,授权后的软件是绝不会弹出这样的提示框的,一般会保存在文件后发送到事先指定的黑客邮箱中了,QQ密码已经没有丝毫的安全。

教学环节四 问题探讨:还有哪些更为安全和先进的密码技术

教师:即使有了一个安全的密码,即使定期查杀和更新杀毒软件,即使及时下载补丁程序,即使不随便打开来路不明的程序、游戏、邮件,其实我们的系统还是不能保证安全。如果仅用于QQ聊天娱乐安全问题倒也罢了,但在网上银行等安全要求更高的应用时,那就太不让人放心了。难道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吗,请同学们说说网上购物时采取的一些安全措施或者密码工具。 学生一:我妈妈网上购物时须用手机接收密码,然后输入手机提供的密码才能付款。

学生二:我有一张网上银行密码卡,卡上存放着一些数字密码,平时要将这张卡保管好。 学生三:插入一个像U盘一样的小东西才可以付款。

教师补充(在讲解中配合课件并出示口令卡、U盾、动态令牌等实物):

刚才同学说的密码卡就是网上银行口令卡,在口令卡上印有一些密码,客户在支付交易时,电子银行系统会随机给出一组口令卡坐标,客户根据坐标从卡片中找到口令组合并输入,只有输入正确才能完成相关交易,这样即使外泄登录卡号和登录密码,只要保管好客户手中的口令卡,就能够保证客户资金的安全。

U盾,即USBkey,是网上银行的高级别安全工具,它外形酷似U盘,像一面盾牌,交易时须插入U盾,有了它就不用再担心黑客、假网站、木马病毒等各种风险。

此外还有动态口令、身份认证令牌、手机动态密码等密码安全工具。显然这些密码技术比单纯的密码更先进也更安全,在向银行申请安全工具时可根据安全性、方便性选择不同的工具。 教师引导:网上购物用了一些辅助的密码技术可大大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其实在现实中还有一些智能化的密码技术,童话故事里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已经成为了现实,这种技术采用的就是生物识别技术,它包括指纹识别、掌形识别、面部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声音识别等,大家自主在网上搜索其中的一项技术,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你的学习结果。

学生一汇报展示:指纹识别,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和终身不变性,因此指纹可用于身份鉴定。市场上有了更多指纹识别的应用: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汽车、银行支付都可应用指纹识别的技术。

学生二汇报展示:面部识别包括标准视频识别和热成像技术两种。标准视频识别是透过摄像头记录被拍摄者眼睛、鼻子、嘴的形状及相对位置等面部特征。热成像技术主要透过分析面部血液产生的热辐射来产生面部图像。热成像技术不需要良好的光源,即使在黑暗情况下也能正常使用。 学生三汇报展示:视网膜识别,视网膜是眼睛底部的血液细胞层,视网膜扫描是采用低密度的红外线摄像头去捕捉视网膜的独特特征,血液细胞的唯一模式就因此被捕捉下来。

学生四:声音识别,主要是利用人的声音特点进行身份识别。

教师小结:人有许多的生物特征,如指纹、声音、面容虹膜等都具有惟一性,生物识别技术就是对这些基本特征进行采集和分析,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它逐渐成为一种公认的身份认证技术,

当然每种生物识别技术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如指纹识别技术成熟、使用方便,但平时一事实上要保护好手指哦,不然会有些麻烦的;声音识别也很方便,但一旦感冒,可能会给鉴别带来一定困难;而视网膜识别安全性相当高,但可能会对使用者的健康不利。

教学环节五 课堂小结并进行信息安全道德教育

教师:今天我们探讨了怎样的密码是安全的,怎样安全的输入密码以及其它更为安全和先进的密码技术这三个问题。在一些间谍电影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密码破解高手,如007里的《黄金眼》、《谍影重重》,都显得非常神秘和高深莫测。我们中国也有一位世界级的破解密码高手,王小云,她破解了美国几个安全性较高的密码算法,如MD5密码算法,破解运算量达到2的80次方,即使采用现在最先进的巨型计算机,也要运算几万年以上才能破解,而她用普通的个人电脑,几分钟内就可以找到有效结果。然而这样的一位高手,她可不是一名黑客,她的作用是促进科学家不断改进加密方法,让系统更安全。我也认识一位电脑爱好者,他会进入别人的系统,会善意的提醒管理员系统有漏洞,但他不破坏系统。我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很多同学对破解也有一种好奇,希望大家在网络社会中要学会保护自己,但不要利用技术去做不好的事,记住一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教学反思】

本案例通过对教材进行加工与拓展,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密码作为突破口,通过对三个问题的逐层深入,学生在尝试探究、信息搜索、问题讨论、汇报交流、总结提升等多种活动形式中,亲身感受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掌握了一些信息安全的技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上积极参与,对密码安全有了更深的切身体验,对先进的密码工具和生物识别技术也有了了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实践,给我收获最大的是,教师要在领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大胆积极思考,进行教材的二次加工和处理,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只有思路打开了,教学设计才会更大胆,才会找到更好的一个契合点。像本例中,密码这个主题虽然是教材外的知识,而且题眼很小,但它还是可以进行深入拓展,而且是有新意的,对学生有吸引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在新课程必修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文字量大且学起来枯燥,好多教师都跳过或者改为学生自学了,非常可惜,其实教材中还是有很多富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内容,只要我们把握好教材弹性,找到一个好的主题和突破口,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调整、重组和拓展,是能上出学生感兴趣、受学生欢迎的课的,我们的课堂也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盲点探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学科列入了高考科目,这对我们信息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我们日程教学工作带来的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同时也给广大学生带来了新的要求,起点高了,对我们教与学的要求高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开拓创新,努力挖掘我们平时会忽略的许多细节问题,和我们看不到盲点。探究挖掘盲点就尤其显得重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盲点 创新]

盲点,在生理学上,将视神经突出处无视感细胞无感光能力的点。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存在这种视觉和思维上的“死角”,那些不易引起师生注意,进而会导致肤浅、片面,甚至错误认识的知识、过程和思维缺陷,即为信息技术盲点。盲点不同于难点,也不同于教学重点,它常伴随着教学过程不知不觉地产生,故更难把握。盲点构成了学生知识体系内结点上的“病灶”和思维上的“断层”,模糊了学生对事象的正确认识,制约着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究、扫除盲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清除学习中的认知盲点,使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扎实、牢固,知识结构更显系统、完整,因为突破了盲点,便意味着获得了新知,扩大了视野;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点击并化解思维盲点,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仔细、严谨有序、灵活变通的思维品质,也完善了认知结构,深化了认知过程。可见,帮助学生发现盲点和引导学生克服盲点,实际上是教会学生学习、发掘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因为知识体系的完整和思维能力的健全将激发学生进行新的努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信息技术盲点往往是是会考、高考命题选择试题背景材料的基点之一,其频频“亮相”的程度,甚至超过“热点”。如20xx年会考试题,欢欢录制了一段时长为2分钟的WAVE格式的配乐课文朗读,文件属性设置如图1-1所示:

图1-1

存储该音频文件需要的磁盘空间约为(其中1MB=1024KB)这里的声道就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盲点。又如今年3月份高考选择第6题是一道考查平时在

Windows操作过程中,考查“My Documents”知识的题目,平时老师或则学生都会忽略,在高考中出现了,从而盲点正起到了“试金石”的作用。

二、盲点的形成因素分析

对于教学双方,被一个个盲点所蔽,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尤其是学生来说,。盲点的数量与性质是因人而异的,产生原因也不尽相同,但多为综合影响形成,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类因素。

1、教学因素(视而不见型)

教学双方由于受到知识经验的限制和思维范围的局限,只强调分析某些“典型知识”和“重点知识”,而对相关部分同样蕴含本质的知识点没有引起足够注意或一般不会引起注意,难免陷入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产生知识“死角”。又如上面的一个例子中,对声道数的讲解可能有时候会忽略掉,单声道、立体声、多声道等,这几个“盲点”稍有不慎,就会不知不觉地犯错误。

2、思维定势(一叶障目型)

教学上的视而不见常造成认知盲点,而过量的课后习题训练和过于机械的上机操作则形成并强化了思维定思,导致学生分析问题上的近视和信息技术 知识运用上的僵化,构成了思维上的 “一叶障目”。如在EXCEL中,传统的复习思路是给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而缺少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对得出的结论看不懂,看不明白。真是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学生脑子里就会记住操作,而不会深刻去理解这个操作对表格中的具体数据的变化或则结果的分析。他们往往都是把课本上的所谓操作步骤记住,但是题目要求稍有变化,学生就感到不习惯,甚至糊涂。这极大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做起题来也就力不从心,不得要领。

3、生活感知(盲目应用型)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中,对外界环境的生活感知显著地影响着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学习。一方面,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错误生活习惯形成中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偏差。如对学生讲解对计算机的开关机顺序问题、U盘等外设不要随意插拔等,由于受那种随意性影响,使他们忘记顺序。另一方面,知识迁移在新概念形成中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偏差。学生在过去的学习阶段中,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已获得一些经验,但他们往往只凭知觉、感知把过去的经验不合理地、盲目地迁移到新条件中,给新概念的形成造成许多困难,导致运用概念解题失误。如在学习VB程序设计初步这一章时,学生由于受数学知识影响,常常出现不正确的迁移,对一些表达式不能正确的书写。

三、盲点的教学创新探索

通过以上三类盲点的成因分析,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对盲点的探索,谈谈怎样探究盲点,突破盲点,实施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效益,发展学生素质等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1、拓宽双基本底

(1) 精讲基础凸本质:信息技术复习是大容量和高密度的。上课时既不能蜻蜓点水,以防止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上的全面渗漏,为盲点的滋生提供土壤,也不能面面俱到,应从高中课时紧张的实际出发,精讲内容,突出重点,凸现信息技术本质。事实证明,以盲点为载体的教学是全面扎实双基,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的要诀之一。盲点里蕴含着信息技术本质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解剖盲点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过程。如在讲述二进制的时候可补充下题,以提高学生对数进制本质的理解深度。

例1.(1)请同学们解释成语“半斤八两”的意思?

(2)说说它的引申意思是什么?

(3)说说它字面上的意思是什么?

(4)半斤=5两《==》8两? 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解释】: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元来是半斤。”

【示例】: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的,打扮也差不多。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七回

【近义词】: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平分秋色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分句;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通过网络搜索以后,我们可以得到上面的结论,对学生的文学修养也有了一个提升。

[分析:(1)八两:即半斤,这里需要说明,古代的秤是16两为一斤;(2)如今说的半斤是5两,是10两为一斤;(3)要明白一斤可以通过不同的度量单位来衡量;(4)能使学生不同的数制(10进制、16进制)之间能互相转换,同一数量,可以用不同的数制来表示]。

(2)查漏补缺抓全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巩固基础时,要针对重点内容查遗漏,补不足,找盲点,并加以综合创新,以增强薄弱环节,使知识的掌握全面化和系统化。针对学生计算图像存储空间的计算,可以设计下题:

例2.请计算下列图象存储的空间:(注意,以下图片不是压缩的)

(1)一幅640×480像素的黑白的图片 (2)一幅640×480像素的16色的图

(3)一幅640×480像素的二色的图片 (4)一幅640×480像素的16位的图片

[参考答案:(1)37.5KB;(2)150KB;(3)37.5KB;(4)600KB]。

2、突破思维定势

捕捉“意外”,衍生精彩

曾宪梅

【案例背景】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开放性学科,在教学中,它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的变数要比其它学科大,很多时候它的教学都不是完全沿着预设的教学轨迹进行的,而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超越预设轨迹的“意外”发生。对于这些“意外”我们不能排斥它,而应该关注、思考、捕捉这些“意外”,并进行巧妙引导,让这些“意外”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进而衍生出课堂教学的精彩。下面笔者通过教学中的案例对“意外”进一步地解读和阐述。

【案例描述】

案例1:《图文并茂》片段

《图文并茂》主要是在文档中录入并设置字体(前面已经学习了),插入图片并进行设置,再对文字和图片进行合理排版,使文档变得更加合理、美观,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示范演示完具体操作并给出要求后,我将介绍宁海旅游的资料(图片和文字)

发到每个学生的“桌面”上,让学生在Word中自主完成一篇图文并茂的介绍“宁海旅游”的文档。由于选材贴近大家的生活,所以学生作品创作的积极性特别高。20分钟没到就有几个学生上交了作品,我看了上交的几个作品,都完成了这堂课的要求。(下面是其中两个作品)

学生作品一(原) 学生作品二(原)

“老师,我觉得这样的图文排版太简单太单调了,大家创作的作品形式都差不多,一点都没什么创意和个性。我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图片形状多样化!”班里活泼爱钻研的胡伟良突然说话。

“真的啊?什么好办法啊?”

“是啊!什么好办法,快点告诉我们啊!”

“能不能教我啊?”

??

教室里议论纷纷,很多学生都围着胡伟良问东问西。胡伟良满脸得意的看着周围的同学,这样一来更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好奇心。看到课堂秩序被打乱,我尴尬极了,赶快制止了吵闹的局面,心想:完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要完成不了了,但如果不让胡伟良展示自己的“好办法”,对这样爱表现的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打击,我整理好自己的心情。

师:哦?那你赶快把你的好办法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我用教学控制软件控制其电脑进行学生演示,胡伟良拿起鼠标就开始演示操作起来:他在Word中绘制出一个自选图形,然后再在自选图形中填充图片,这样图片就可以以绘制的自选图形的形状出现,并且他还对图片进行了旋转等操作,

使文档的视觉效果更好。

看到胡伟良的操作后,大家都纷纷说开了。

“哇!真的好看了很多。”

“是啊!开始太单调了,我要把我的作品重新设置过!”

“我也要把我的图片再弄漂亮些!”

“我也要!”

??

师:好!既然大家都还想把自己的作品创造得更好,那大家就把刚刚所学的知识利用上!老师期待能看到你们更好的作品!

听我这么一说,大家又开始忙开了,等到下课后,我已经看到了不一样的作品了,各个作品各有特色,学生欣赏着自己的佳作,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下面是创新后的其中2个作品)

学生作品一(创新) 学生作品二(创新)

分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是笔者在刚接触新课程时所上的一课。课堂上,由于学生的深入思考而获得的“灵感一现”,使得课堂中出现了一个小的“意外”。正是由于这个“意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思维的开发,才让这堂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精彩。

案例2:《表格制作》

这是一节在Word中创建表格,再对表格进行修改(插入行或列,删除行或列,

合并或拆分单元格)和修饰(设置表格格式、对表格文字进行排版)等内容的操作课。

在课的导入时,我先给学生看下面一段文字:

北京奥运会奖牌榜:中国队金牌51枚,银牌21枚,铜牌28枚,总数为100,居第一名;美国金牌36枚,银牌38,铜牌36,总数110枚,居第二位;俄罗斯金牌23枚,银牌21枚,铜牌28枚,总数72,居第三。

然后,再出示下面表格:

名次 参赛队 金牌

1 中国 51

2 美国 36

3 俄罗斯 23

让学生比较一下看三国金牌数,在效果上,用文字说明与表格哪一个更好一些?进而导入课题。

我利用奥运会金牌榜来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再以一个表格为例进行了表格修改和修饰的示范操作,最后把主控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按要求完成一张课表,并上交作品。很快学生都进入了课堂角色,但没过几分钟,就听到班里活泼好动的李同学大声向我报告了:“老师,俞晓军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在做,他在画象棋盘,下象棋呢!

大家一听,都很好奇,纷纷走过去围住了俞晓军,想看个究竟。不一会儿,就有同学叫起来了:“老师,我也要画棋盘!”

“老师,我也要画!”

??

看着彻底被搅乱的课堂秩序,我非常恼火,马上制止了吵闹的场面,让学生安静下来,并严厉地把俞晓军叫了起来,准备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是我还是忍住了,我想先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样在画棋盘。我走到他身后,盯住他的电脑屏幕,发现他竟然用表格创建了一个棋盘,而且还用自选图形中圆画出了好几个棋子,并在圆圈里添加了字,像极了棋子!

俞晓军:老师我错了??(低下了头。)

同主题双进度——学生课堂学习潜力的“挖掘机”

王德敏

[内容摘要]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本文通过一些教学案例探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同主题双进度的教学模式,阐述了如何基于同一主题双重进度的设计思路、发布时机及辅导方式等,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目的。

[关键词] 学习主题 双进度 学生潜力

什么是同主题双进度呢?这是从传统单进度教学改进的一种模式,传统单进度教学模式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并未对学生加以区分,教师给予学生的任务难度及操作时间是同等的。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存在差异,操作速度也存在快慢,往往一个任务布置下去不久,当一部分学生还在尝试解决阶段时,另一部分学生就已经完成任务,提示老师已经操作完毕,等待老师布置下一任务,还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还未完成任务。以下是我调查了同一年级段同一课时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如图1:

图1:同课时学生课堂任务完成情况比较图

图中所分析的虽然只是一个课例的任务完成情况,但可以反映出学生课堂练习完成现状。那就是总有一部分学生来不及完成课堂练习,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却能提前完成课堂练习。如何在这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中,让原来来不及的学生提高完成率,让提前完成的学生能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探索活动呢?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差异,可利用精心设计的学习材料或采用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同主题双进度教学策略。同主题双进度是指在课堂上某个主题任务学习时,让大部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基本任务——即第一进度的学习,而部分已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即时获取第二进度,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第二进度当中,而不是无所事事或做与本课内容无关的事情。第二进度与前面的基本任务都是围绕在同一个教学主题,但在这两个进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便能充分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学习潜力。

精心设计——同主题双进度的核心基础

1、材料设计暗藏入口

在信息技术操作课的教学中,学习材料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学生的知识获取都是基于学习材料。因此有必要对学习材料应该进行优化处理,同一材料包含学生两种学习内容,即在同一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双进度的设计。双进度的学习并不是同步进行而是采用递进的方式,只有完成前一进度才能进行第二进度的学习,同时在第一进度学习材料中设置反馈途径,为第二进度的学习提供继续学习的入口 。

案例:某位教师在进行《文件解压缩》教学时,在学习材料上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安排文件解压缩这一任务时,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解压缩文件,而是

打破常规给压缩文件设了一个密码,而这个密码是由前面学习材料中3道选择题的答案组成。这几道选择题的内容设计成前面第一进度的知识巩固,只有理解了前面的知识,正确做出了选择题的答案,才能成功地解压缩文件获取第二进度的内容。这样巧妙的设计就实现了第一进度学习材料暗藏了第二进度的入口,不仅让全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前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让完成第一进度的学生及时打开第二进度的大门继续学习,从而发挥这部分学生学习的潜力。

2、任务设计难度可调

如果说学习材料是基础,那么任务设计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就是通过任务实现的。要实现同主题双进度的教学,必定要精心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差异性,任务应该设计成具有冗余度大,学生难度可选的模式。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进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较低的第一进度,能达到最基本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则可选难度较大的第二进度,可以在知识的拓展,作品的创新,内容的丰富等各方面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以下是我采用同主题双进度前后效果的对比实例。

改进前案例:《名片DIY》一课,我以“名片制作”主线贯彻起始,充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名片制作的这一任务让学生学会自定义纸张大小,页边距的设置。这一任务本来不难,由于名片制作中不光只是设置大小,还有名片内容的输入,比如姓名、学校、地址、爱好、电话号码的输入,还要灌输学生的审美观,即输入好内容后还要进行文字字体、字号和颜色的设置,让名片更加完美。在页面设置环节学生经过探索和教师的指导完成的比较顺利,但到文字输入环节,但是部分学生输入文字速度比较慢,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输入学校名称、家庭地址、

个人爱好这些文字比较多的项目从而造成后面对名片美化的设置缺少时间进行探索。而另一部分打字速度快的学生则不存在这一问题,他们做完后却因为老师没有布置其它的任务,只好等待其他同学做完,或等待教师讲评。

改进后案例:面对这一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采用同主题双进度的教学模式。考虑到学生文字输入速度快慢不一的现状,我将学习材料名片采用半成品加工的方式,而且提供难度不同的两个版本,一个是初级版,里面要求完成名片最基本的操作,页面大小设置和页边距设置,文字输入部分内容不多,只包括姓名、电话号码这些名片最基本的元素,减小学生输入文字的难度。而高级版名片只除了这些基本要素要输入,而且还有家庭地址,学校校名,个人爱好,而且排版方式也有竖排和横排两种,学生还可以进行字体、颜色和风格的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拓展的能力,达到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目的。经过本人统计,得出这两个班级名片制作任务完成率的对比图,如图2:

图2:两种教学模式效果对比图

改进后的教学任务设计安排就减小了课堂中程度不一的学生在操作时所花时间的差距,通过难度可调的任务让学生不再为难,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任务设计修改成采用半成品加工,两种版本的名片设置的模式,即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也留了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潜力,从对比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名片的完成率也大大提高。

进度发布——同主题双进度的告知技术

有了精心设计基于同主题双进度的学习材料和任务设计,那么我们就要在合 适的时间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同主题双进度中的第一进度是面向全班学生发

布的,而第二进度则是针对部分基础好、操作快的学生群体。以下为教师发布双进度任务发布示意图,如图3:

图3:教师双进度任务发布示意图

以上两种进度针对的是不同的学生群体,如果不加以考虑告诉全体学生,势必会发生干扰现象,即学生不知道到底是完成哪个进度的任务。为了不干扰未完成第一进度的学生,第二进度应注意发布技巧,只有完成前面的进度才能获取后面的进度,这就需要我们想方法采用一些进度发布技巧。

口头告知,简单而又实用

案例:《OE通讯簿》这一课中,我布置任务的第一进度是要求学生将本组的同学的姓名、邮件地址输入到Outlook Express软件的通讯薄中,建立联系人。第二进度则是已完成的学生再根据这些已经输入好的联系人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的联系人组,比如好友组,男生组和女生组等,这样可以让这些学生充分体会利用联系人组群发邮件的好处。由于第一进度涉及到文字输入的内容比较多,多个人的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大部分学生需要较多的操作时间。当操作速度快的学生高兴地表示做完了,这时我就微笑地给予学生适当地表扬。同时用口头告诉他可以将这些联系人进行分类操作建立符合自己需要的联系人组,效果将会更好。如同QQ软件中的群组设置一样,这样学生就兴趣十足地进行第二进度学习。 这种教师直接用语言告诉学生的方法,虽然十分简单实用,但它只适用于个别学生能够提前完成第一进度的方法。如果能提前完成第一进度人数比较多,那教师一个一个地通知或不停地提醒学生开展第二进度的教学,就显得不那么聪明,因为有可能造成时间的浪费,同时又有可能漏掉个别学生没有通知,这时就需要采用其它方法。

课件提醒,直观而又清晰

案例:《Acdsee简介》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布置了一个这样的任务,给出几张图片,分别有jpg、gif、bmp三种不同格式的,要求根据这些图片里面的内容制作出一个教师自编软件的头像图片。由于软件中对头像图片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大小为48×48像素,图片格式为bmp。学生要利用acdsee进行裁剪图片、调整大小的图片编辑。任务发布下去后做的慢的学生还在慢慢的探索阶段,但做的快的同学很快就完成了,他直接采用了bmp格式的图片进行裁剪,调到48×48像素,并且成功地完成了头像图片的更改。头像图片设置好了他就完成了第一进度,此时教师利用ppt课件给出了额外的任务,要求完成的同学思考问题“你能用其它格式的图片制作头像吗?”,让学生思考格式转换的问题。因为在jpg格式的图片内容更加漂亮,制作出来的头像更受欢迎,这样学生就有兴趣继续第二进度的学习。

课件是教师辅助课堂教学常用的载体,因此把一个任务的两个进度放在课件上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非常直观,一目了然,做完了就可以看见。通常可以把思考、探索、拓展的项目放在这里,让学生再完成基本任务后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在“错误”中进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柴丽莉 [摘要]: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在传统的传授教学中,教师极力避免犯各种错误,但事实上错误往往很难避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错误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显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去尝试、去犯错误,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公,然后及时引导他们去改正错误。这样做可能花的时间要多一些,但却终身受益。

[关键词]:学习的主人、尝试错误、巧设“错误”,因势利导;典型“错误”,集体指正;“正误”比较,促进转化;自我“纠错”,强化巩固、一题多解、因势利导、学生的心理特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在传统的传授教学中,教师极力避免犯各种错误,但事实上错误往往很难避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错误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显著。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做的”饿猫开迷笼”的经典实验中小猫通过不断尝试、犯错,最终学会了开启笼门。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不要害怕学生出现错误,我们很多老师,特别是有经验的老师,事先就知道学生在某个地方会犯错误,于是就一再的强调应该怎么做而不会犯错误,这也确实很管用,很多学生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但是学生却少了一种尝试,少了一份体验,况且对一些较难的问题,并不是老师告诉他不能犯错他就不犯错了,时间一长,他照样犯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去尝试、去犯错误,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公,然后及时引导他们去改正错误。这样做可能花的时间要多一些,但却终身受益。

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应该是自主学习的精髓。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以网络计算机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学习动机,以学生的任务实现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在信息技术课程的独特情况下,教师

有意识地演示学生出错的地方,让错与正确的加以比较,容易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怎样才对;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仍然不能使学生明白时,使用“示错”教学的方法往往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巧设“错误”,因势利导

在新课传授过程中,一些学生容易出错或普遍学生要犯错的知识点,在我演示的过程中就特意把这个知识点做错,并且表现出非常惊讶的表情,学生的一种想超越老师的心态就出现了,抓住大好时机,让学生对照书本帮我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比如,我在上“事件处理过程X_Y:这里的X是与事件相关的对象的名称(例如Command1),Y是VB规定的事件的标准名称(如Click:即单击鼠标)。这样,当对象X上的Y事件发生时,VB将自动地启动这个子程序加以执行。”这块个知识点的时候,出示以前学生编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程序 ,并且运行这个程序,结果发现当学生输入“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时候,按“开始计算”命令按钮,并没有“长方形面积结果”的显示。 我故意表现出非常惊讶的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哪个同学能帮老师找一找原因?”随后我打开“程序的代码”。等学生找到答案后,接着我又问“那么想让长方形的面积显示出来,我们运行程序的时候该怎样操作呢?”

在教师要求学生帮助的情况下学生会很主动的去找原因,这远远比我们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的效果好的多。

当然,在课堂复习中也可以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学生有了处理这种改错题的经验,处理同类问题会显得得心应手。

高中信息技术的省会考题目中有VB程序改错题,在我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VB程序的理解和掌握,编写VB程序时,一些关键的语句特意写错,要求学生指出有几处错误,并作相应的修改。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了。如:

2、典型“错误”,集体指正

任何课程的学习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产生兴趣,进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在VB的教学当中,我常用实例教学法,一个实例就是一个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哪些基本知识,涉及到哪些基本概念,然后学生带着疑问去理解消化概念,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就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就会激励他们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到发挥。对于学生在程序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比如语法,书写规则等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原因,与学生一起纠错。比如学生学习if语句根据流程图写代码的时候,“编写一个程序,找出a、b、c三个数中,最大的那一个放在变量max中”,我先引导学生完成流程图的填空,再请学生根据流程图套用if语句的格式进行口述,这可以为学生编写代码找下基础。最后把“求三个数中最大的那个数”的半成品程序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把程序中的代码补充完整,并自己调试运行掌握执行流程。在学生动手编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巡视辅导,用格式1形式补充代码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关键词if、then、else与条件表达式、语句之间空格漏掉。然后,对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学生程序代码,教师采用“逐语句调试”让学生们共同指正纠错!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一次很好的巩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