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标:了解 概念 解剖结构

熟悉 病因 护理诊断

掌握 临床表现 护理措施

一、概念:急性阑尾炎是指发生在阑尾的急性炎症,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常发生在青 壮年,男>女。

二、解剖结构:阑尾开口于盲肠,位于右下腹,为一细长的盲管,其体表投影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是手术切口的标志。

三、病因:1.阑尾管腔堵塞 2.细菌感染 3.胃肠功能紊乱

四、临床表现:

1.腹痛 也可随即减轻,但腹腔内的炎症逐渐扩散,在短暂的缓解后,右下腹痛又会逐渐加重

腹痛、剑突下或脐周围,约经 6-8小时或十多小时后,腹痛部位逐渐下移,最后固定于右下

腹部,称之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它是急性阑尾炎所独有的特征。也有的病人无转移性腹痛,发病

一开始就是右下腹部疼痛。

(1)突然发生完全性梗阻的急性阑尾炎,发病初期就可为剧烈的阵发性腹痛。

(2)单纯性阑尾炎多呈持续性钝痛或胀痛。

(3)化脓性和穿孔性阑尾炎常为阵发性剧痛或跳痛。阑尾壁坏死、穿孔后,脓性渗出进入腹腔,

2.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最为常见,约1/3的病人有便秘或腹泻,甚至会出现里急后重

3 .急性阑尾炎初期,部分病人自觉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或头痛、头晕。单纯性阑尾炎的体温多

在37.5-38℃之间,化脓性和穿孔性阑尾炎时,体温较高,可达39℃左右,极少数病人出现寒

战高烧,体温可升到40℃以上。 体征:

右下腹固定压痛 腹膜刺激征 右下腹包块 其他体征: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

肌试验,直肠指检试验

特殊的临床表现:新生儿,小儿,老年人,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五、护理诊断:1.疼痛

2.潜在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出血

六、护理措施:1.缓解,控制疼痛

(1)采取适当体位

1)协助病人采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轻腹壁张力。

2)指导病人进行有节律的深呼吸,达到放松和减轻疼痛的作用。

(2)禁食或合理饮食

1)拟手术治疗的病人予以禁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肠减压。

2)非手术治疗的病人,应在严密的病情观察下,指导病人进食清淡饮食,防止腹胀 而引起疼痛。

(3)药物止痛:对于诊断明确的剧烈疼痛病人,可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的药物。

(4)控制感染:遵医嘱应用足量有效抗菌药,以有效控制感染,达到减轻疼痛的目 的。

2.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腹腔脓肿的预防和护理

1)采取适当体位:半卧位,有利于积液聚集引流。

2)保持引流管通畅:有效引流,防引流不畅而致积液或脓肿。

3)控制感染:足量,敏感抗菌药

4)加强观察:a.腹部体征和生命体征;b.术后体温,若术后5~7天后体温下降后又升 高,且伴腹痛,腹胀,腹肌紧张或腹部包块等,常提示腹腔感染或脓肿。

5)及时处理腹腔脓肿:穿刺抽脓,冲洗,置引流管,必要时切开引流。

(2)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1)切口的护理:保持敷料的干燥清洁。

2)合理应用抗菌药:对于化脓,坏疽,穿孔的病人,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用 抗菌药。

3)加强观察:观察手术切口,若术后2~3天切口出现红肿压痛,波动感,体温升高, 应考虑切口感染。

4)及时处理切口感染:穿刺抽脓,拆线放脓,置引流管,保持敷料干燥 。

(3)出血:因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所致。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口表现为腹痛、腹胀、

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放置引流管者,可有血性液体自引流管流出。

七、健康教育

1.保持良好生活饮食习惯,餐后不做剧烈运动。

2.及时治疗胃肠道和其他疾病,预防慢性阑尾炎发生。

3.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防肠黏粘甚至黏粘性肠梗阻。

4.阑尾周围脓肿者,三个月后再行阑尾切除术。

5.自我检测,及时就诊。

 

第二篇: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青海联合职工大学20##届高级护理) 姓名:陈生英

【摘要】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属外科急性症的首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多见,常突然发病与地区和季节无关。急性阑尾炎的病死率为0.1%-0.5%。大多数病人能及时就医,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少数病人诊断比较困难,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发生一些并发症,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关键词】阑尾炎、护理、治疗

1.病因

1.1梗阻  是急性阑尾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梗阻为急性阑尾炎发病常见的基本因素,因此急性阑尾炎发病初期经常先有剑突下或脐部绞痛,这是阑尾官腔受阻、内压增高引起的症状。此外,切除阑尾的标本中常可见到粪石梗阻官腔,远端明显炎症甚至坏疽穿孔。

1.1.1塞阑尾腔的粪石、干结的粪块、食物碎屑、异物、蛔虫等、

1.1.2阑尾壁曾被破坏而导致官腔狭窄或粘连。

1.1.3阑尾系膜过短而形成的阑尾扭曲,阻碍管道通畅。

1.1.4阑尾壁内淋巴组织增生或水肿引起官腔变狭窄。

1.1.5阑尾开口于盲肠部位的附近有病变,如炎症、息肉、结核、肿瘤等,是阑尾开口受压,排空受阻。

1.2感染   其主要原因是阑尾腔内细菌所致的直接感染。阑尾腔因与盲肠相通,因此具有与盲肠内相同的以大肠杆菌和厌氧菌为主的菌种和数量,若阑尾黏膜稍有损伤,细菌侵入管壁,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少数病人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因此也被认为感染可由血运传至阑尾。

1.3其他

1.3.1因胃肠道功能障碍(腹泻、便秘)引起内脏神经反射,导致阑尾肌肉和血管痉挛。可以产生阑尾官腔狭窄、血供障碍、黏膜受损,细菌入侵而致急性炎症。

1.3.2急性阑尾炎发病与饮食习惯和遗传有关,此外遗传因素与阑尾先天性畸形有关。多纤维素饮食的地区发病率低。

1.3.3因便秘而习惯性应用缓泻药可能使肠道黏膜充血,也可影响阑尾。

1.3.4过度扭曲、官腔细小、长度过长、血运不佳等都是易发生急性炎症的条件。

2.病理分类

2.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为早期的阑尾炎,病变以阑尾粘膜或粘膜下层较重。阑尾轻度肿胀、浆膜面充血、有少量的纤维蛋白渗出,黏膜可有小破损和出血点有少量炎性渗出包括,嗜中性粒细胞侵润和纤维素渗出。

2.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或称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显著肿胀,浆膜高度充血,阑尾壁各层皆为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并有炎性水肿及纤维素渗出。阑尾浆膜面为渗出的纤维素和嗜中性粒细胞组成的薄膜所覆盖,即有阑尾周围炎及局限性腹膜炎表现。

2.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是一种重型的阑尾炎。阑尾因内腔阻塞、积脓、腔内压力增高及阑尾系膜静脉受炎症波及而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可引起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以至阑尾壁发生坏,此时,腔内脓液呈血性,阑尾呈暗红色或黑色,常导致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3.症状

3.1腹痛     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开始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早期阶段为一种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故中上腹和脐周疼痛范围较弥散,常不能确切定位。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层腹膜时,因后者受体神经支配,痛觉敏感、定位确切,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原中上腹或脐周痛即减轻或消失。据统计70%~80%的患者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少数病人的病情发展快,疼痛可一开始即局限于右下腹。因此,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并不能除外急性阑尾炎。 单纯性阑尾炎常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和钝痛,持续性剧痛往往提示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持续剧痛波及中下腹或两侧下腹,常为阑尾坏疽穿孔的征象。有时阑尾坏疽穿孔,神经末梢失去感受和传导功能,或因腔内压力骤减,腹痛反而有所缓解,但这种疼痛缓解的现象是暂时的,且其他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并未改善,甚至有所加剧。为此,须综合临床现象加以分析才不会被假象误导。

3.2胃肠道症状  纯性阑尾炎的胃肠道症状并不突出。在早期可能由于反射性胃痉挛而有恶心、呕吐。最为常见多发生在腹痛的高峰期,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有便秘或腹泻的症状。盆腔位阑尾炎或阑尾坏疽穿孔可因直肠周围炎而排便次数增多。并发腹膜炎、肠麻痹则出现腹胀和持续性呕吐。

3.3发热     一般只有低热,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高热多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伴有寒战和黄疸,则提示可能并发化脓性门静脉炎。

3.4压痛和反跳痛    腹部压痛是壁层腹膜受炎症刺激的表现。阑尾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McBurney)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阑尾的这一体表解剖标志并非固定不变,它也可位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右1/3交界处的Lanz点。随阑尾解剖位置的变异,压痛点可相应改变,但关键是右下腹有一固定的压痛点。压痛程度和范围往往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反跳痛也称Blumberg征。在肥胖或盲肠后位阑尾炎的病人,压痛可能较轻,但有明显的反跳痛。

3.5腹肌紧张     阑尾化脓即有此体征,坏疽穿孔并发腹膜炎时腹肌紧张尤为显著。但老年或肥胖病人腹肌较弱,须同时检查对侧腹肌,进行对比,才能判断有无腹肌紧张。

3.6皮肤感觉过敏    在早期,尤其在阑尾腔有梗阻时,可出现右下腹皮肤感觉过敏现象,范围相当于第10~12胸髓节段神经支配区,位于右髂嵴最高点、右耻骨嵴及脐构成的三角区,也称Sherren三角,它并不因阑尾位置不同而改变,如阑尾坏疽穿孔,则在此三角区的皮肤感觉过敏现象即消失。

4.治疗 

4.1手术治疗

4.1.1治疗目的   迅速恢复;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对已出现并发症的阑尾炎也可以得到良好治疗效果   去除以后有可能反复发作的病灶;  得到正确的病理结果。但是急性阑尾炎由于病情轻重、来院迟早、病人年龄及体质强弱等等原因,情况极为复杂,更因很多疾病与阑尾炎有时难以鉴别,因此处理上应因病而异,决不应因“阑尾炎”手术小而草率从事。

4.1.2术前准备:即使无并发症的急性阑尾炎,也应有必要的术前准备,包括对病人生命器官功能的一般了解,常规化验和较短时间的补液、胃肠减压、止痛、抗生素应用和术前用药等,以保证麻醉顺利,手术安全。对有并发症的重型阑尾炎情况则有所不同,因为阑尾炎症状严重,甚至化脓坏疽,并且同时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以致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脓毒血症表现,或出现早期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现象,术前准备应随病情加重而加强。输液量要大,有时还需一定量的胶体液以补充血容量;抗生素要选效力强、毒性小、抗菌谱广、对耐药菌株有效并联合应用;对症处理也要积极,包括对各生命器官的保护和调整,其目的在于使病情可以在短时间内趋于平稳,以便及早进行病灶切除,使病人能及早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4.1.3术后并发症  

4.1.3.1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未穿孔的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1%;穿孔的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7%~9%;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时,切口感染率高达30%,充分说明阑尾炎应及早发现并手术。当阑尾炎还在早期时,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不多,即使感染,程度也轻,易于处理。

4.1.3.2  腹腔脓肿:阑尾切除后并发腹腔脓肿发生率不高(<1%),见于阑尾炎症严重,并发穿孔,尤其是穿孔后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人,既属于腹膜炎的延续,又与阑尾手术时预防措施不力有关。腹腔脓肿常见于膈下、盆腔及肠间。病人持续高热,血白细胞计数升高。B型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局部积液。有时膈下脓肿可出现呃逆,盆腔脓肿可出现排便次数增加,里急后重感觉和肛诊触到包块和压痛点。一旦证实应及时引流,脓液稀薄及穿刺条件许可时,可采用B型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否则应手术引流。

4.1.3.3  残株炎与盲肠壁脓肿:发生率约为0.5%。残株炎为阑尾切除时残留根部过长(1~5cm),以后局部反复发作炎症,近似阑尾炎。 

4.1.3.4  粪瘘:阑尾炎症严重,周围组织也水肿变脆,因此手术时易损伤附近肠管,也易致阑尾根部结扎不牢,术后炎症将已损肠壁溃破或根部结扎的线结脱落,发生术后粪瘘。 

 4.1.3.4 其他:阑尾切除术后也有严重的并发症。如阑尾动脉结扎线结脱落,发生术后腹腔内大出血;术中误伤肠管未被发现,术后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均应立即再手术处理。术后门静脉炎或脓毒血症有时合并多发肝脓肿为罕见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必须在发现后积极处理,方可避免不良后果。此外还有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切口出血、血肿或破裂等。至于少见的尚有术后局部炎性包块,发生于1个月后,为慢性炎症的增殖性改变。

4.2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当急性阑尾炎处在早期单纯性炎症阶段时,一旦炎症吸收消退,阑尾能恢复正常,也不再反复,因此阑尾不必切除,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促使阑尾炎症及早消失。当急性阑尾炎诊断明确,有手术指征,但因病人周身情况或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可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延缓手术。若急性阑尾炎已合并局限性腹膜炎,形成炎性肿块,也应采用非手术治疗,使炎性肿块吸收,再考虑择期阑尾切除。如炎性肿块转成脓肿,则应先行切开引流,以后再进行择期阑尾切除术。当急性阑尾炎诊断尚未肯定,需等待观察时,也可一边采用非手术治疗,一边观察其病情改变。

5.护理

5.1术后护理

5.1.1 体位  根据不同麻醉,选择适当卧位,血压平稳后,采用半卧位。

5.1.2. 密切观察病情  每一小时测量血压,脉搏一次,至平稳。如脉搏加快或血压下降,则考虑有出血,应及时观察伤口,采取必要措施。

5.1.3  对症护理  卧床休息,取半卧位。高热者应采用物理降温。疼痛明显者给予针刺或按医嘱应用解痉挛剂缓解症状,但禁用吗啡或哌替啶,以免掩盖病情;但对已确定手术时间者,可给适量的镇痛剂。便秘者可用开塞露,禁忌灌肠和使用泻剂,以免炎症扩散或阑尾穿孔

5.1.4 饮食:手术当天禁食,术后第一天流质,第二天进软食,在正常情况下,第3~4天可进普食。

5.1.5  天禁用强泻剂和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增加肠蠕动,而使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缝合伤口裂开,如术后便秘可口服轻泻剂。

5.1.6 饭后可起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同时可增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5.1.7 后注意保暖,经常拍背帮助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

参考文献

【1】  党世明,张宗业,金鹤万外科护理学2004,6

【2】  李晓松,护理学基础 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6

【3】  冯灵,杨蓉。阑尾炎的基础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4(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