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推荐作品

2012-20xx年度修水英才中学下学期导学案 编制人:王文福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三单 元因声求气 吟诗诗韵

推荐作品练习

《国 殇》

【学习重点与难点】

1.了解作者和背景(落实“屈原”“楚辞”“国殇”三个知识点)

2.“国殇“的含义及对壮烈战争场面的细致描写。

3.作者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自学案】

【作品介绍】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

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

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精神支柱。

【知人论世】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1953

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

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

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人

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乡土气息,极富表现力 《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离

骚》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

【全文翻译】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

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

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着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

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注音】

被( ) 毂( ) 躐( ) 骖( ) 殪( )

霾( ) 絷( ) 枹( ) 怼( )

【课堂小练】

1.对下面句子里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操吴戈兮被犀甲 被:披,穿着

B. 凌余阵兮躐余行 凌:侵犯

C. 援玉枹兮击鸣鼓 援:拿起

D. 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惩罚

2.以下各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国殇》的语言像屈原其他诗作那样色彩瑰丽,鲜明地体现了屈原的语言风格。

B. 《国殇》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

之深深感动。

C. 屈原作《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D. 《国殇》从敌胜我败着笔,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训练案】

1.这首诗可以分成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这首诗描写战斗场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从诗所描写的内容看,作者所讴歌的是一些失败的将士。对此,你有何看法?

4.分析“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2012-20xx年度修水英才中学下学期导学案 编制人:王文福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5.讨论并撰写歌颂与哀悼阵亡将士的对联。

【拓展阅读】

阅读于右任 临终诗《国殇》,体会本篇文章中“国殇“的深沉含义。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知识链接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xx年11月10日),陕西省三原县人,祖籍陕西泾阳斗口村(“斗口于家”),政治家、活

[1]动家、“当代草圣”,杰出中国流艺术家、教育家、诗人,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

员,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他是国民党的元老。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国殇》(又名《望大陆》)发表于19xx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

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19xx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

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之后不久,19xx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

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燕歌行》

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自学案】

一、作家与作品

1.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

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

2. 边塞诗形成的原因

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为代

表的“边塞诗派”虽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作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

特色,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象一朵盛开的奇葩。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不仅仅因

为这时期他们创作数量的丰富,更是由于它描写了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

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就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边塞诗歌。唐朝国力强盛,在这期间,

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其中战争的影响尤为突出。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

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频繁的战争,火热

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当文人们看到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军,不时获悉从塞外传来的捷报,怎不会受到鼓舞?

又怎能不激起他们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

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

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

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产生了??

3. 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

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

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种:

(1) 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

龄)

(2) 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3) 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4) 描写边塞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二、自学练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2012-20xx年度修水英才中学下学期导学案 编制人:王文福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燕歌 旌旆 逶迤 功勋 碣石 塞草腓 玉箸 蓟北 ..........

三、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

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

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

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

因写此篇。

四、翻译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行, 天子赏识非常时赫赫英雄显本色。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 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 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 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 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 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 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训练案】

一.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八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八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2012-20xx年度修水英才中学下学期导学案 编制人:王文福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 ,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

【自学案】

一、简介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

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

一运动的中坚人物。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

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

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得以接解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

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

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

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

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

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

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如《南霁云睢阳庙碑》等,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

州八记》等。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二、背景简介

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

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0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

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

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

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三、 翻译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训练案】

1、作者说“愁思茫茫”,联系全诗看,因何而“愁思茫茫”?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思的?(本诗中用到了哪些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结合诗人的遭遇,体

会思想感情)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有人说诗的颔联赋中有比,你是如何理解的?

5、这首诗情景交融,结合诗的第二联作具体分析。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2012-20xx年度修水英才中学下学期导学案 编制人:王文福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拓展案】

1、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2、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苏轼《水调歌头》 《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菩萨蛮》

温庭筠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自学案】

一、知人论世

温庭筠 (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温庭筠虽

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

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貌丑而有才 《旧唐书》记载,温庭筠貌丑、不修边幅,但自动好学,苦心砚席,才思敏捷,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

于诗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诗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有才却不第 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温庭筠早年

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

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不第成鼻祖 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于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温庭筠,

诗清婉精丽与李商隐并称“温李”,《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词多写花间月

下、闺情绮怨,意象绵密,富艳精工,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被称为“花间派”鼻祖。与韦庄并称

“温韦”。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

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

◆花间词派 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庭筠词的风格主要是

绮靡、细密,在表现手法上多罗列景物、精心雕镂。其次,比较注重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绝少表现作者主观

感情。韦庄的词,首先用民歌传统中的白描手法,以明白吐露见长,以简劲清淡取胜,开启了文人词以白描手法直抒其情的

道路;再者,与华美秾丽、缺乏个性、注重客观的温词相比,韦词开始具有作家主观情性,体现出文人词的发展。

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

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

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词牌解读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mán),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公

元847--859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jì),号称菩萨蛮队,当时

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菩萨蛮双调四十四字,词牌句式:7755,5555。

三、翻译

美人头发重重叠叠中的金背小梳在日光的照射下闪烁不定,像乌云一般的头发飘拂着雪白的脸庞,娇慵起身画细长弯曲

的眉毛,缓缓摆弄着妆容,拿前后两面镜子照看头上的饰花,花与容颜交互辉映在镜子里。将画好的新贴绣在短袄上,图案

是成双成对难以分离的金鹧鸪。

【训练案】

一、这首词是以什么为描写内容的?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2012-20xx年度修水英才中学下学期导学案 编制人:王文福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二、赏析“度”字的妙处。

三、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什么“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

四、结合上片中的“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你能感受到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吗?

五、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六、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你同意吗?说说理由。(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3、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自学案】

一、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

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

压倒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哨遍·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套曲,曲牌为哨遍。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

伪与可笑。这篇套曲新奇、角度独特,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 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

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画与野史的风格。

二、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

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

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三、元曲简介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

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

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

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

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必须具备三个

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

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

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五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四调: 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2012-20xx年度修水英才中学下学期导学案 编制人:王文福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四、课文翻译

听说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社长挨家挨户地通知每个差使:“任何差使均不得借故推脱。”这些差使真不寻常,一边要交

纳草料,一边要派服劳役的民夫,都必须执行。有的说是车驾,有的说是銮舆,今天要回乡。只见在喧闹的市集里,王乡老

拿着个陶托盘,赵忙郎抱着一个酒葫芦,带着新洗过的头巾,穿着新糨过的绸衫,正好装充有身份的阔人。忽然,瞎王留叫

来一伙稀奇古怪的男女胡乱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欢迎什么。一大队人马从村口进来,前头的人拿着几面旗子,颇威风似的。

那些旗子上的图案千奇百怪:有在月形环中画白兔;有红圈中画鸟;有画着一只鸡学跳舞的;有画着长着翅膀的狗;有画着

蛇缠在葫芦上,还有用红漆刷过的叉,用银镀过的斧头,连甜瓜苦瓜也镀了金。马镫明晃晃的,扇子铺了一层雪白的鹅毛。

还有那几个穿着奇怪的人,手里拿着一些罕见的器仗,穿著些奇怪的衣服。辕条套的全是马,套顶上没有驴。黄色丝绸做的

伞的把是弯曲的。车前站着八个架前侍卫,车后的是随从。还有几个漂亮女子穿着艳装,一样的打扮。那个大汉下车了,众

人马上行礼,但他没有看在眼里。见乡亲们跪拜在地,他挪身用手扶。我突然抬起头一看,那个我认识的,差点气死我了!

你本来姓刘,你妻子姓吕。把你从头数到脚:你以前是亭长,喜欢喝酒。你的丈人在村教书,你曾经在我屋庄的东头住,和

我一起割草喂牛,整地耕田。春天你摘了我的桑叶,冬天你借了我的米,问我借了都不知有多少了。趁着换田契,强迫称了

我三十斤麻,还酒债时偷着少给我几斛豆。有什么糊涂的,清清楚楚地写在账簿上,现成的放着字据文书。过去借的钱要在

现在摊派的官差钱里扣除,欠我的粮食你要从粮税里暗地里给我扣出来。我琢磨着刘三:谁上来把你拉扯住,平白地为什么

改了姓、换了名,要叫汉高祖。

五、预习自测、巩固提升

1朗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銮( )舆( ) 糨( ) 银铮( ) 觑( ) 拽埧( )斛( )揪捽( ) 2解释词语

(1)但有的( )差使无推故 ( )

(2)索( )应付

(3)银铮( )了斧

(4)穿着些大作怪( )的衣服

(5)猛可里( )抬头觑 ( )

(6)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埧( )扶锄

(7)白甚么( )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3.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般涉调”是______,“哨遍”是______,“高祖还乡”是这一套曲的______。

【训练案】

一、下列加线字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差(chāi)夫 拽(zhuài)坝 揪捽(zuó) 供给(gěi)

B.糨(qiàng) 铮(zhēng) 斧钺(yu?) 銮(luán)舆

C.蹬(dēng) (d?ng) 小觑(xū) 耽(dān)酒

D 强秤(chēng) 了麻三秤(ch?ng) 偷量(liáng) 了豆几斛(hú)

二、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銮舆 马 妆梳 挪身 B.施礼 耽酒 胸脯 祥细

C.礼数 器仗 发迹 慷慨 D.贯酒 沽酒 恢谐 揪捽

三、对本文构思巧妙的理解,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五支曲子写“我”在高祖还乡时所见,后三支曲子写“我”所想。

B.作品通过一位熟知刘邦底细的乡民来揭刘邦的老底,正表现了这种揭露是真实可信的,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C.本曲采用漫画化的夸张手法来描绘乡里郑重其事地准备迎驾的景象,高祖还乡的庄严盛大场面和刘邦的倨傲作态,正是

为了使这个封建帝王毫无神圣可言。

D.这套曲子中的“我”,是作者实现作品立意和施展讽刺技巧的凭借,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关键。

四、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无曲指的是元代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高祖还乡》即是以“般涉调”为宫调,以“哨遍”为曲牌的套曲。( )

(2).小令与套曲没有宾白科范(科介),这是与元杂剧的区别,但在宫调和一韵到底方面与杂剧是完全一样的。( )

(3).在语言方面,散曲与诗词各具特色:诗词语言典雅,较多使用书面语;散曲语言朴实,较多使用民间口语。( )

(4).元代仪仗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皇帝出巡时,马鼓队、金鼓队和旗队走在最前面,接着是兵器队,后面才是皇帝的车

子;车前是导驾官队伍,车后跟着扈从官,随行的还有嫔妃等,文中的仪仗队伍,就是按元代皇帝出巡的情况写的。( )

五、简答题:

1.这组套曲按内容可分成几个部分?

2.这套曲子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曲中还是不多见的。找出这些人物并分析这些人物为什么会具有这么高

的艺术价值?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2012-20xx年度修水英才中学下学期导学案 编制人:王文福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3.曲子的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4.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现实?元朝的?汉朝的?或者是整个封建社会的?

5.“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这句话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它传达了人物怎样

的思想感情?

6.本曲是通过一个农民的眼睛来写刘邦还乡这件事的,从文中的描述,这个农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7.本曲对皇帝的讽刺与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哪篇作品相似?它们表现了什么样的共同主题?

六、小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

1.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作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妇贳酒,醉卧,武妇、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酒留饮,售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

(高祖这个人,高鼻梁并且上额突起,美丽的胡须,左边的大腿上有72个黑痣仁爱并且关爱他人,喜爱给予,性情豁达。平

常有大的气度,不从事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到了壮年,尝试作官吏,作泗水的亭长,官署里的官吏没有不被他耍

笑戏弄的。喜好喝酒和女色,常常在姓王的妇女和姓武的妇女那里赊欠酒喝,醉到卧在地上,姓王的妇女和姓武的妇女看见

他上面常常有龙,以这件事为奇怪。高祖每次去买酒畅饮,店里售出的酒是平日的几倍。等到见了怪事,年终,两家常毁掉

欠据,免除债务。

2.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

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

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

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

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2012-20xx年度修水英才中学下学期导学案 编制人:王文福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国殇》

参考答案

课堂小练

1答案:D

解析:“首身离兮心不惩”中的“惩”是“恐惧,悔恨”的意思。

2.答案:A

解析:《国殇》的语言不像屈原其他诗作那样色彩瑰丽,而是比较质朴通俗,非常切合这首诗的题材和内容。

训练案

1.:答案:本诗可以分为两层。前十句为第一层,描述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血染沙场的情景。后八句为第二层,表达对阵亡

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

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

解析: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叙和赞相结合。全文以此分为两层。前十句是第一层──叙,是后者赞的依据,后八句是赞,是前者叙的深化。先生动再现了楚军将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搏杀的场面,再歌颂楚军将士刚毅勇武至

死不屈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精神,使全诗情绪昂扬,风格刚健悲壮,表现出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情哀悼和由衷的崇敬,更好

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2.答案:开头四句写敌我遭遇,楚军奋勇冲杀的场面,是概括描写;后六句表现楚军兵败,将士奋力搏击,以至于血染沙场

的情景,是具体描写。对战斗场面的描写是动态描绘,对战士虽首身分离,仍手握武器,威风凛凛,决不屈服的描写是静态

的。明写楚军的奋不顾身,英勇拼杀,血染沙场的惨烈,也反衬了敌军的凶猛。多种手法相结合,使当时的战斗场面如同浮

雕般凸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叙和赞相结合。全文以此分为两层。前十句是第一层──叙,是后者赞的依据,后八句是赞,是前者叙的深化。先生动再现了楚军将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博杀的场面,再歌颂楚军将士刚毅勇武至

死不屈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精神,使全诗情绪昂扬,风格刚健悲壮,表现出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情哀悼和由衷的崇敬,更好

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3答案:.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 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全诗的结尾,回归到祭歌的形式,对阵亡的将

士进行热烈的礼赞。战士们如此英勇的形象,如此不屈的精神,即使是在九泉之下,他们的英灵也称得上是鬼中的雄杰了。

诗人在歌颂烈士英魂的同时,也希望烈士们能够永垂不朽,能够“长无绝兮终古“ 诗歌以情动人,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内涵,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

4.答案:点题──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不仅为祭悼之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

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振兴楚国。

解析:这首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

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最后两句是直接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不仅为祭悼之灵、抒

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振兴楚国。以此点

题。

5.答案:示例:

春雷挟雨惊天地,铁甲浴血泣苍生。

铁马金戈,铿锵万里声似虎\; 热血头颅,抛洒干日气如虹。

6.答案: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

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

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

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

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燕歌行》参考答案

一.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2012-20xx年度修水英才中学下学期导学案 编制人:王文福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二.

1.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

条件的恶劣。

2.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

和讽刺。

3.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

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参考答案

1、作者说“愁思茫茫”,联系全诗看,因何而“愁思茫茫”?

作者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因友人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愁。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思的?(本诗中用到了哪些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结合诗人的遭遇,体

会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景中见情。“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 惊风乱飐”“ 密雨斜侵”“ 岭树重遮”“ 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

对唐代的贬谪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

达了出来。哀景写哀情。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

4、有人说诗的颔联赋中有比,你是如何理解的?

作者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借“芙蓉”“薜荔”在暴风雨中遭遇,暗比自己仕途风波险恶。赋中有比,不着痕迹。

5、这首诗情景交融,结合诗的第二联作具体分析。

第二联中,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密雨映射敌对势力。暴风肆虐,抽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

侵袭着墙上的薜荔。是景语,更是情语,是诗人仕途险恶的写照,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溢于言表。

6、比较韩、柳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

韩诗凄切中见忠愤之气,“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充满了不平之气;柳诗凄苦中多哀怨之音,情感基调

是愁思弥漫、凄苦无比,也有对恶势力的控诉

一、“贬谪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贬官文学多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初踏贬途的仓皇、身陷文化“蛮夷”之地的精神痛楚、才学难施的生命荒废之感以及

在贬谪苦难中既坚守忠奸大义又竭力超越痛苦的心路历程必然要反映到贬官士人的文学创作中。在许多朝代中,对官员进行

贬谪处罚的典型方式就是派遣到远离京城的城市去。在这些被贬谪的官员心目中,这些城市就是一种草野。白居易被贬谪到

九江,在他笔下这座城市的形象是“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完全是一幅荒

郊僻壤的景象。柳宗元描写他被贬到的柳州是“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蛮烟瘴雨之地。苏轼被贬到黄州后,

所描写的景色不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就是“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都是乡野江湖气象。实际上到了唐宋年

间,上面提到的这些城市多已相当繁荣了。但在传统士人们的眼中,这些远离政治中心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似乎是不存在

的。因为他们心目中的世界只有朝廷和草野。所以范仲淹到了岳阳城,登上岳阳楼,看到、想到的还是只有庙堂和江湖两极,而没有眼下这个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的城市。

1、忠而被贬之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英雄末路之哭,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激愤与惆怅。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自我解脱。4、任凭风雨的旷达乐观态度。

5、对奸佞小人的嘲讽与愤恨。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

7、羁旅行役之苦 8、思乡怀归之情

由于是遭贬后作诗,故贬谪诗中大多的情感表现为倾诉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愤慨,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如“怨灵修之浩

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

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等等,皆以“怨”“怆然”“伤心”“寂寞”等词鲜明而直接地表达了自己悲慨和忧愤之情。

由于诗人性格不同,在对待被贬的问题上表现迥异,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被黜者并没有陷于落魄之中而不能自拔,反

而表现出豁达、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刘禹锡在遭受重大政治挫折之后以这两

句诗勉励自己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苏轼被贬后也并未消沉,而是心存希望和抱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尤其是

当苏轼被贬海南后,竟挥笔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个性。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等则更强调自己品行高

洁和坚持不懈的使命感。

此外,贬谪诗中还比较集中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源于其被贬谪后离乡的悲伤和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情思。这

些情感具体说来有“思归”“思人”“对山水的留恋”以及“闲适之中掩藏的孤独寂寞”等。如柳宗元著名的《江雪》一诗,

就在空旷的冬景描写中表达了自己遭贬后的孤寂与凄凉。寄寓这种情绪的诗句还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苏轼《定风波》),“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柳宗元《溪居》)等,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

襟”(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则表现出诗人在仕途多舛时对旧人旧地的思念和追忆。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2012-20xx年度修水英才中学下学期导学案 编制人:王文福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二、贬谪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1.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怀才不遇的凄苦,忠而被贬的愤懑,都融入诗中。如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

因力谏唐宪宗迎佛骨事被贬潮州,在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便直抒其意:“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

达自己敢于直言进谏为民请命的为官态度与精神,也表达自己的悲怀与惆怅。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与

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都是以景衬情借景抒情,表达被贬后的黯淡与凄凉。

2.对比衬托,虚实结合

诗人失意后往往会联想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借以对比伤悼,或借古讽今,或自嘲,虚中有实,实里有虚;即便是借

眼前景物抒写悲怀的诗句往往也是用景色的明艳秀丽来反衬烘托自己的心绪。如“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

梦,苒苒惊时月。”(李纲《六幺令》)“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二首》)等,分别从古今对比与乐景

写哀角度抒发自己遭贬谪的苦恨。

3.象征比喻,托物言志

由于权力地位的下降,失意的诗人大多内心压抑而不便明言,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便成为其在诗中表情达意的惯用手法。

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上的政敌权势等阻碍;“征蓬出

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则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

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刘禹锡被贬后创作的大量寓言诗,像《聚蚊谣》《昏镜词》《百舌吟》《磨镜篇》《飞鸢操》《秋萤引》等,即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塑造各类形象,寄托自己坚定的意志和高尚情操,表现自己百折

不回的斗争精神。

贬官文学多有文学样式的创新。大凡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总是先从民间生活的土壤中萌发嫩芽的。而贬谪的经历,是他们

的生活下跌到民间,无案牍之劳形的贬官士人,渐次摆脱名利等各种杂念的影响,能够更为充分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诗

人的视野都比较开阔,多种题材都可以入诗,加上自身的文学素养,往往能够探索出新的文学样式。刘禹锡在贬谪中以《竹

枝词》吟咏风俗获得巨大成功,遂使竹枝词成为后世文人吟咏风俗的专用体裁。更有苏轼创豪放词,元白开文人以词唱和的

新风。仕途的失意加重了士人的感伤情绪,政治上的挫折玉成了他们的咏史怀古诗,那种对历史和人生深刻思索,睿智而又

隽永,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等。

三、贬谪诗中常见的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

驿》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韦承庆《南行别弟 》

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贬谪诗中其它常见意象: 风霜 雨雪 夕阳 鹧鸪 落叶 孤灯??

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贬官士人在政治上的孤危地位,

使得他们在文学中或托儿女之情以写君臣之事,或以花草自喻,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自从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

人”的比兴手法后,贬官士人追随者日众。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借蝉自喻,用比兴手法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

辛弃疾在《摸鱼儿》中用历史上的美人陈皇后遭嫉妒,比喻自己被排斥及政治上的失意。

《菩萨蛮》

参考答案

一、这首词选取“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描绘了一个闺

房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的过程,展示了女子的美丽、富贵、慵懒、孤寂。

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二、“度”即飘度,纷披,形容头发蓬乱,丝丝袅袅,半掩着面容,如飞飘之状。

三、“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

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

啊!

结拍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

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却早已出门远去,这怎不教人难挨难耐呢?

四、孤独寂寞 。

五、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

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

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六、话说回来,这首词艺术技巧固然很高,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特别是温庭筠词大都写这类题材,浓墨重彩,看多了

未免使人腻味。清常州派词人张惠言把此词比作屈原《离骚》中的"修吾初服"之意,自然是拟于不伦,但另有人把它斥为黄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2012-20xx年度修水英才中学下学期导学案 编制人:王文福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色作品,我看也未免过分。清人刘熙灾在《艺概》中说:"温飞卿词,精纱绝人(伦),然类不出乎绮怨。"说得相当中肯的。通过对温庭筠词艺术技巧的探讨,是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价值的。

《高祖还乡》

参考答案

一、C 二、C 三、B

四、1.× 2.× 3.? 4.?

(1.元曲应指元杂剧和散曲两大类。2.散曲是一种诗歌形式,无需宾白、科介。而杂剧的组成部分是宾白、唱词、科介。

杂剧中的唱词在音乐上采用联套方式,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一折一套。)

五、简答题

1. 第一部分是第一支曲子,描述村里那些财主阔佬们为迎接汉高祖还乡,所进行的忙忙碌碌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从第二支曲子到第四支曲子,叙述了皇帝车驾进村的豪华热闹的场面。

第三部分是第五支曲子到第八支曲子,揭露和鞭挞了刘邦早年的流氓行径。

2.分析: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粗粗勾勒几笔,就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近乎夸张,

但又是真实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最成功的当然数“我”,作者对他的外形完全没有作任何描绘,但读了这套散曲,几乎就有一个真实的人在眼前活动。第一首曲子从他对支应苦差的抱怨,和对富户的嘲讽,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是普通农民。以后的三支曲子可以看出他的见闻实在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是在村里劳动。同时他的性格是风趣开朗的。再往下几支

曲子,则又可以判断他和刘邦的关系,估摸出他的年岁来。同时又可以看出他那种直率认真,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的性

格。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典型,通过他的嘴,作者说出了广大百姓想说又不好说的话。其次是刘三。作者几乎只用一支曲子,抓住了他的几个细节,就画出一个好酒闲散无赖的画像。除此之外,如王乡老、赵忙郎等,虽然只用了一两句话,也活脱脱

画出了那种得意洋洋,又要强装惶恐恭敬,装模作样的小丑式的脸谱。

3.这篇套曲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蔑视皇帝,否定皇权的思想倾向上。曲子中的乡民不仅不尊重刘邦,反而当众抖搂刘邦

的丑事,使皇帝“原形”毕露,否定了皇帝不是什么奉天承运、高贵得不可侵犯的圣人。曲子中的被嘲弄的皇帝刘邦,只不

过是作者借以调侃讽刺皇帝的艺术形象,作者正是通过否定刘邦而表现了他否定皇权的思想。

4.本文主要写的是元朝的现实,从“社长排门告示”的制度到“皇帝仪仗队”的规格,全是元朝的规章和现实。作者是元代

人,对元朝的规章熟悉,笔下大写元代现实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高祖还乡”确实有汉朝的影子,汉高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上台前确实有些流氓无赖行径,这和本文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还应指出的是,它所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中有普遍意义。比如,流氓无赖打天下、坐天下、二千年的封建社会就代不乏人。至于“皇帝一出,山摇地动”的场面,简直是家常便饭。

总之,本文写的是元朝的现实,确实有汉朝的影子,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里有普遍意义。这就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

乡》的积极的思想内容和认识意义。

5.这句话以民间口语入曲,它传达了“我”瞧不起皇帝的仪仗队,进而也蔑视封建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思想感情。

6.本曲通过一个农民对这件事的观察、解释,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泼辣、奔放、粗犷朴直,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

7.与《皇帝的新衣》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毫不留情地撕下了最高统治者高贵的假面具,还他们的丑恶的真面目。

5.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