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新技能培训教案

20xx年教师教学新技能培训教案

培训时间:20xx年10月9日—10日

培训地点:语文组办公室

培 训 人:

培训主题:新技能

课时安排: 8课时 第一课时 掌握教学技能的含义

一、 新技能的基本概况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他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 学习新课(一)、教学技能的含义

对教学技能历来有种种不同看法,比较有代表的有以下教学技能观:

①、活动方式说

②、行为方式说

③、结构说

④、知识说

1、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能够中的教学行为方式

首先、教学技能与教学活动是不可分离的。

其次、教学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方式

再次、教学技能的外在特征是相对明显的。 (二)、教学技能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

1、教学技能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交融。

2、教学技能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结合。

3、教学技能是规范性要求与灵活性要求的统一。

(三)、教学技能死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

教学行为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或意图而采取的行动,具有可感、可行的外在表现。

第二课时 掌握新教学技能的特点和分类

一、教学技能的特点

(一)教学技能获得的情景性 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操作行为,它附于教学的具体情境,离开了运用这种技能的情景去记取一些关于技能的知识或领域,是不可能真正获得技能的。

(二)、教学技能表现的幽会性

著名英国科学家波兰尼曾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幽会知识”

(三)、教学技能构成的复合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结构,具有整体性特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行为方式或具体操作,都是被教学活动的整体所决定和支配的,这也就使得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掌握教学技能的分类 (一)、从教学活动的过程看教学技能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沟通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从教师的工作结构看教学技能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似教师专业活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按照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学习同工作结构相匹配,同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成效,促进职业素质不断提高。

(三)、从教学的行为方式看教学技能 教学是在一个教学共同体中实现的信息交换与文化传播的过程。

教学技能概略地划分为三个实践上最易把握的范畴:教学设计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教学评价的技能。每一类技能又可以由许多具体的操作方式构成。

第三课时 新教学技能的掌握

一、 教学技能的掌握

(一)、教学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

1、教学技能的掌握要重视“知”与“行”的联系。

2、掌握教学技能要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

练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需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

第二、要了解练习结果

第三、反复训练,才能使活动方式达到熟练的程度。

3、掌握教学技能要注意分析不同技能的特点。

①、在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信息和提出问题的教学行为方式的运用方面,实习生和老师的差别不大;

②、在教学中教师控制课堂教学场面和进行诊断评价,及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向学生确认、反馈正确信息方面,两者的教学行为方式运用却有较大差别。

二、掌握教学技能的整体素养 1、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认真的反思。 2、教师要主动建构经验的意义。 3、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在一定的文化脉络中学得的。

三、教学技能的掌握依存于教师的整体素养。

教学技能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在化表现,其深层的依据必然是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四课时 把握教学内容---分析学情

分析学情。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差距揭示出教学中实际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出了学习者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不足,揭示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一)、了解学生状况。 现代教学设计是为了学习而设计,应当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经验储备和心理状况的实际出发,提出一个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方案。

对学习者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学习准备状态,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指学习者对从事学习已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知识结构状态及能力水平,同时还要进行学习态度的分析。

(二)、选择多种途径

1、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指教师在自认状态下,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有目的观察与分析,从而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方法。

2、书面材料分析法。书法材料分析法是指教师通过阅读、分析有关记载学生情况的书面材料来了解学生的方法。

3、谈话法。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通过与学生口头交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内心活动。

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生活环境与各种表现进行有计划的全面系统考察,从而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

(三)、重视已有经验 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教师要把分析重点集中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相当新知识学习的影响上来。

第五课时 全面了解教材

一、全面领会

(一)、学习课程标准

(二)、认真钻研教材,从步骤上看,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通过读教科书,了解教材体系的安排,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研究它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便向学生传授规律性那个的知识。 第二步是根据各部分教材的不同属性和特点,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初步排队,确定整个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第三步是通览课本的插图,例题、练习、实验、注解等,研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从要求上看,钻研教材要达到懂、透、化。

(三)、获取其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范围很广,教师能获得的教学指导书、参考书,乃至网上的、其他开发的有关材料,都可以辅助我们把握教材内容。

二、深度解读

(一)、全方位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特征、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知识结构和特征。

3、分析教学的具体要求。

(二)、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1、突出重点2、排除难点3、抓住关键

(三)、做好教学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在研究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后,对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的分析。

三、精细加工

(一)、教材的取舍

1、内容质量2、内容深度3、内容广度

(三)、教材内容的增补

1、背景性材料2、经验性材料3、活动性材料4、练习性材料5、扩展性材料

(三)、教材内容的调整

1、顺序性的调整2、时间的调整3、素材的调整

(四)、教材的合理组织

1、排“序”2、定“点”

定点的任务是对教学中应聚焦之处做到心中有数,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很注意一下几点。

A、抓住知识关键点

B、找准最佳结合点

C、确定教学起讫点

D、考虑教学切入点

E、把握课堂兴奋点

F、凸现教学着重点

(五)、教材的创造性加工

1、教材的认知性加工

示例----活用教材,使学生学会探索

2、教材的情趣性加工

示例----为“轮轴”学习创设一个游戏情景

3、教材的操作性加工

示例---让学生在“做中学”

第六课时 确定好教学目标

一、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的要求

(一)注意目标的纵向关系

(二)确立“三维目标” 把握目标的纵向结构,正确认识并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三)、拓展目标的弹性空间

A、教学目标的确定还需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可以得到的资源以及目标所指向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与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意义。

B、要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使目标具有多方面的需要,使目标具有一定弹性。

C、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

示例---多元目标的诞生

二、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

(一)、在“全面育人”上出成效。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

(二)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在教学实践中达成这些目标不可能分而治之。

(三)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四)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确定的含义和具体要求,因此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全面落实。

(五)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虽然是对教学结果的客观规定,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标准,但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个体来说,其意味不相同。

示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三、陈述教学目标的技术

(一)、分清两类陈述的方式 课程目标陈述的基础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

(二)、明确目标行为的主体 由于课程标准检验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预期的目标,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课程标准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是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三)、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

一是行为主体

二是行为动词

三是行为条件

四是表现程度

(四)选好刻画行为的动词

(五)说明结果产生的情形

第七课时 教学事件的安排及教学策略的制定

一、教学事件是指教学中应当做到的一件件的事。

(一)、教学事件的构成 在现代教学设计的视野中,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

(二)、学与教相互匹配

我国学者把知识、技能和方式方法的教学统称为广义知识的教学。

(三)、教学事件的变式

在安排教学事件时,要注意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会有不同的变式。

二、 创建学习环境

(一)、发挥情境的作用 情境通常指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意义的氛围或环境,它可以由风气、习俗、事件、物质条件等形式表现。 情境的特征表现为:其一,感性因素比较丰富,具有直观性;其二,内部蕴含主题,具有典型性;其三,可以反复感知,具有稳定性。

示例---创设一个促进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

(二)、促进师生的交往

(三)、提供学习的支架

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认知工具是很重要的一环。

三、安排教学程序

在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中,教学方式的采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通常都会纳入安排的格局中,因此要以程序安排为线索,将各种教学策略组织起来,形成特定的模式。

(一)、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引导学生获得感性认知;第二,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第三,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第四,检查和巩固知识。

(二)、按课的类型确定教学步骤

课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三)、按教学模式安排教学程序

教师基本的教学模式有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

四、组合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多种类型

1、按教学方法的形态分,可分为以语言为主的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2、按教学活动的方式分,可分为揭示型教学方法。

3、按照学习刺激的类型分,可分为呈现法、实践法、发现法、强化法。

(二)、教学改革的趋势

1、互动方式的多边性。2、学习情境的合作性。3、价值取向的个体性。

4、目标达成的全面性。5、选择使用的综合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指在特定情境中怎样把选定的方法组合起来,变成一种行动的结构。

第八课时 运用教学媒体及编制练习作业

一、运用教学媒体

(一)、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

1、目标控制原则2、内容适合原则3、对象适应原则

(二)、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

第一、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基础上,确定媒体使用目标。

第二、媒体类型的选择。第三、媒体内容的选择。

(三)、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1、教学中常用的现代化教学媒体

2、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模式

3、遵循心理学原理用好教学媒体

二、编制练习作业

(一)、练习作业的功能

(二)编制练习作业的要求

1、目的性和针对性2、系统性和层次性3、全体性和适度性4、启发性和多样性5、诊断性和补救性。

(三)、练习作业的编制

练习作业的类型:1、摸底形2、尝试形3、习得形4、分层形5、综合形6、研究形。

 

第二篇:《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复习资料A

《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复习资料A教师教学技能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的要求,请把所选字母填入该题括号)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深刻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2、(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国家对国民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3、教师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成为(研究型教师)4、(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并从中获得自我发展的关键。5、一般来讲(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主观条件或心理特征。6、(多元智力理论)理论要求教师重视每个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以优势智能只能带动自身的全面发展。7、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有效的是教师用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进入通过“学习指导—取得进步—受到鼓励—提高积极性”的良性循环之中。 8、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听)。9、下列属于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是(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10、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11、从我国教育史上看,教学观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正确的顺序为(“知识型”教学观—“智能型”教学观—“育人型”教学观)12、显性课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3、要使教学信息准确无误地进行传输,并易于被学习者理解和接受,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语言技能)。14、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把握教学内容的要点和特点,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教材或者文章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是(略读)15、教学语言的教育性是由(学校工作总目标和教师职责)所决定的。16、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这是指教师的语言具有(启发性)17、好的(板书)集中了整个教学方案的精华,运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8、(封闭型结束)的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重点、难点上去。19、(教学组织技能)是课堂活动的“支点”,它决定了课堂进行的方向。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20、教学组织的细化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21、教学组织的成分显示理论是为解决教学组织的(微策略)而提出的。22、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23、(形成性评价)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测定对某一个具体学习任务掌握的程度,并指出还没有掌握的那部分任务。24、教学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反应是一个(反馈)过程。25、微格教学是以(系统论)为指导,实现优化教学的目的。二、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里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科学素养就是科学家的素养。(×)2、“学术性”与“示范性”是教师教育长期争论的问题。(×)3、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实现学生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4、教与学互动、教学相长,教与学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5、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规律,会运用规律,才能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6、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视、听、读、思、议、练。(√)7、课堂教学的成败与教师的讲解有间接关系。(×)8、教态变化是不断变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9、板书、版画是应当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也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10、微格教学是一种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11、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等的认识。(√)12、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必须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进行独立思考。(√)13、教学语言的逻辑性主要是指准确地使用推理,恰当地进行概念,严密地进行判断的特点。(×)14、板书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设计。(√)15、在教学过程中,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就给与奖赏,力求达到足够的强化。(√)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入 上)1、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遵循的基本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为核心,从而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3、目前我国对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必须接受大专以上的教育,中学教师必须接受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在学习期间必须学习相关的理论、经过严格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合格才能毕业,从事教师工作。4、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成为学习者、指导者和研究者。5、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6、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社会

职业人的专业成长过程。即教师从一个“普通人”发展成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6、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的人际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对学生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7、课堂教学的要素主要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学生组成。8、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9、学习指导技能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10、教学过程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和以系统为中心的模式。11、课堂教学的成败与教师的讲解有关,而课堂讲解语言主要体现在逻辑性、透辟性和启发性上。12、讲解的类型主要分为事实性知识的讲解和概括性知识的讲解。13、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这是指导入。14、强化是教师给学生的反馈信息,是促进和帮助学生把某一行为的变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或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来巩固学习成果。15、教学设计最基本的要素主要有:教学目标、学习者、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简称为教学设计的四大要素。四、简答题(简答题也可以做论述题)1、实施课程改革或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或更新)那些观念?(1)在教学行为上,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2)在教学方式上,由授受式教学转变为研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3)在教师角色上,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促进者;(4)在学生地位上,由传统的被灌输对象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5)在师生关系上,由权威尊重变为融洽、民主、和谐。 2、简要分析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专业上具有独特的专业要求和专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基本含义是:(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3、简述学习指导技能分类的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2)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来接受周围环境的信

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是视、听、读、思、议和练;二是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和行为起源于与学生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学生既对环境做出反应,又作用于环境。(3)多元智能理论。即每个个体的学习过程都表现出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人类智能的多元性和展示智能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智能状态及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愿望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 4、简述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在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十项教学技能。(1)导入技能;(2)语言技能;(3)板书技能;(4)教态技能;(5)演示技能;(6)讲解技能;(7)提问技能;(8)反馈强化技能;(9)结束技能;(10)教学组织技能。 5、简述教师的指导学习技能的类型。(1)观察指导技能(2)倾听指导技能(3)阅读指导技能(4)思维指导技能(5)讨论指导技能(6)联系指导技能。 6、指导思维技能的内容主要由于那些?(1)排除心理障碍(2)指导思维策略(3)创设问题情景(4)优化思维品质(5)鼓励创新性思维 7、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有那些?(可做论述题展开参见教材62-66页)(1)教育性(2)学科性(3)科学性(4)简明性(5)启发性(6)可接受性 8、简述板书设计的原则。(1)语言准确,有科学性(2)重点突出,有计划性(3)书写规范,有示范性(4)层次分明,有条理性(5)布局合理,有艺术性(6)形式多样,有启发性 9、简述讲解的原则。(1)运用丰富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2)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3)联系已学知识,加深理解记忆(4)同时显示多种事例,便于分化泛化(5)显示相反事例,及时巩固应用(6)教学方法多样,为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10、简述设计导入的基本要求。(1)导入要有针对性;(2)导入要有趣味性;(3)导入要有启发性;(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5)要把握导入的时机。 11、讲述结束的作用。(1)对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印象,强调重点和关键;(2)前后联系,形成系统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3)拓展延伸,促进思维发展;(4)获得反馈,掌握思维进程;(5)强化学习,检查教与学效果。 12、简述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的特点;(3)学生的实际情况;(4)教师本身的素质;(5)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 13、简述教学评价的特点及其内容。教学评价的特点主要有:(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2)评价是综合性的;(3)评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

结合。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的质量、学的质量、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教学媒体的质量等方面。 14、简述评价对课堂教学要素的作用。(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改进功能;(4)鉴定功能;(5)研究功能; 15、简述微格教学的过程。(1)事前的学习和研究;(2)确定培训技能和提供失范;(3)编写教案;(4)微格教学实践;(5)反馈和评价。五、论述题1、试论述教师应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等问题的认识。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受教育者、被塑造者,用统一的标准对他们提出要求,而这个标准便是分数。以分数定高低,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在教学中采取授受式教学,吧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教师只能是服从,不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今天,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这就需要:(1)把学生看作一个有需求、有情感、有理想、需要尊重的人;(2)要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3)学生具有差异性,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长;(4)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试论述教学组织的作用及其原则。教学组织的作用是:(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2)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组织的原则是:(1)明确目的,教书育人;(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重视集体,形成风气;(4)灵活应变,因势利导;(5)不焦不躁,沉着冷静;(6)要求合理,发扬民主。 3、试论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及其应注意的问题。一般而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主要有:(1)教学目标分析;(2)情景创设;(3)信息资源设计;(4)自主学习设计;(5)协作学习设计;(6)教学效果评价设计;(7)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1)要重视教学目标的作用;(2)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3)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4)要重视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 教师的自我实现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的要求,请把所选字母填入该题括号)1、教师职业经历的发展阶段为(B)A、非专门化—多元化—专门化 B、非专门化—专门化—专业化培养模式多元化 C、非专

门化—专门化—多元化 D、非专门化—专门化—多元化培养模式专业化2、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起步于(A)年,这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A、1993 B、1994 C、1996 D、20013、非师范生要获取中小学教师资格,除了要接受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培训并统考及格,体检合格外,还要通过(C)测试。A、教育法规 B、班主任工作能力 C、教育教学能力 D、心理素质4、(B)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核心,它调节教师的职业行为,推动教师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A、师爱 B、师德 C、师魂 D、师慧5、影响名教师形成的因素主要有(A)A、家庭成员、教师榜样和教师工作本身 B、个人成就、社会舆论和教师榜样C、家庭成员、社会风气和教师工作本身 D、家庭成员、教师榜样和学校声誉6、(C)的本质就是教师对教育活动进行总结、思考、扬弃、改进和提高的一种思维活动。A、教育实践 B、教育科研 C、教育反思 D、教育机智7、“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B)能力。A、教学反思 B、教学设计C、教学评价 D、教学研究8、在教学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叫(B)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日常观察评价9、评价是对教学结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借此可以了解教学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分析过程和缺陷、矛盾和问题,这是指教学的(D)。A、激励功能B、调控功能 C、教学功能 D、诊断功能10、(D)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质量。A、教师职业心理B、教师职业道德 C、教师职业能力 D、教师职业倦怠11、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这是(C )A、行动型研究 B、行为研究 C、行动研究 D、行动化研究12、主张教师职业与其他专业职务一样,把专业属性置于专业领域中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这是指教师专业化的(A )A、技能熟练模式 B、技术熟练模式 C、专业熟练模式 D、技能成熟模式13、强调教师不仅要关心书本知识,还要关心学科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合理性,主要培养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教师培养范式是(C)A、知识范式 B、“建构论”范式 C、“批判论”范式 D、“反思论”范式14、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是(B)。A、教学控制能力 B、教

学监控能力 C、教学组织能力 D、教学实施能力15、主张变“学历教育为资格教育”的学者是(D)A、顾明远 B、彭银祥 C、钟启泉 D、谢维和二、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里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师爱是最圣洁、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师爱是师德之魂。(√)2、创造性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创造性运用教法和创造性的教学应变能力。(√)3、19xx年开始实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化地位。(×)4、教师的情感是教学资源。(√)5、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6、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戏剧的冲突和朗诵的激情”。 (√)7、班级自组织是朝着预定的教育目标进行的。(√)8、教师的心理健康间接影响学生的学生的学习效果。(×)9、教师是一种脑、体都超负荷的职业,教师群体很容易感到疲惫、精力不济、身心衰歇。(√)10、教师的自我调试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11、“建构论”范式正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题。(×)12、教育科学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目的。(×)13、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14、开展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径。(√)15、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手段。(√)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入 上)1、教师职业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期性四个方面的特点。2、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3、教师应投入和表达的情感大致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4、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5、哈佛大学派墨(Palmer)教授在其《理想的教师》(The Ideal Teacher)一书中,认为理想的教师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丰富的学识、激励学生的能力和淡泊宁静的人生观等四种品质。6、教师教学基本功主要是指“三字一话”即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7、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说来主要表现为:正常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8、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中的效能预期是相一致的。9、教师的成败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10、教师德性是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个人的自我追求。11、师德的智慧主要包括教育智慧、教学智慧和人生智慧。 四、简答题(简要回答问题)1、教师从事教育工

作应具备那些良好的心理品质?(1)敏锐的观察能力(2)良好的注意力(3)较强的记忆力(4)丰富的想象力(5)优良的思维品质(6)较高的创新素质 2、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呢?(1)指导学生丰富头脑中表象的存储;(2)指导学生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3)支持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4)鼓励学生编故事、讲故事;(5)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 3、教师应如何提高移情的能力?(1)充分了解学生;(2)经常反思“假如我是学生”;(3)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4)向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5)掌握与学生沟通对话的技巧。 4、如何提高转化“问题学生”的能力?(1)保持平和的心态(2)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3)换一种方式来评价和看待学生;(4)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5)宽容学生的态度;(6)向学生学习。 5、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科研优势----(1)俯拾该是的教育问题;(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3)丰富的研究机会;科研劣势----(1)缺乏科研意识;(2)缺乏科研自信;(3)缺乏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4)缺乏研究的基本技能。 6、素质教育怎样进课堂?(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民主平等。(2)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即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要给学生自学时间。(3)要促进生生互动。(4)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7、怎样实现生生互动?(1)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2)要让学生表现自己;(3)要让学生自学;(4)要提有价值的问题;(5)要运用恰当的反馈方式。(6)成立学习小组。 8、以语文课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1)反思课题;(2)反思新字词;(3)反思课文结构;(4)反思关键字词句;(5)反思课文中的人物、意境;(6)反思学习效果。五、论述题1、论述一个理想教师的特征。要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对学生富有爱心,喜欢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2)淡泊明志,甘于清贫;(3)具有较高的智商;(4)善于反思和探索自己或别人的精神世界,提高教育教学效能。除了具备基本的特质以外,理想的教师还应具备以下特征:(1)良好的形象;(2)富有一定的人格魅力;(3)广博的学识水平;(4)较强的综合能力;(5)崇高的师爱。(回答问题可以围绕答案要点展开论述)2、试论述我国中小学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教师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尊重的群体,但是在应试教育的

高压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教师中极少数败类玷污了教师的圣神称号,其师德问题主要表现为:体罚学生,令孩子身心受损;歧视“差生”,背离教育宗旨;收受钱物,不良风气影响学生;不务正业,荒了课堂;言行不端,不能为人师表等等。师德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核心。培养有德之人,需要有德之师。师德建设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来说,师德建设是政府的责任。应逐渐建立和完善师德制度,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从微观上讲,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要提升师德水平,(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修炼品性、提升德性;(2)教师在师生交往中要学会关怀学生;(3)教师对学生要有宽容之心;(4)要尽心尽责地教书育人。良好的师德,令人崇敬;师德建设,任重而道远。(回答问题可以围绕答案要点展开论述) 3、试论述教师应该如何通过自我调试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是一种脑、体都超负荷的职业,教师群体很容易感到疲惫、精力不济、身心枯竭。因此,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让教师的心境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意义重大。教师要通过自我调试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同时要正确客观地对待别人的评价。(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3)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4)要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5)要不断拓展生活空间;(6)要学会放弃;(7)要努力克服“职业倦怠”; (8)知足常乐,热爱生活;(9)加强学习,提高心理学素养。(10)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加继续教育;(11)营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