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委托单位:松阳县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浙江农林大学花卉盆景究所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乙级 121121-sy)

二○##年三月



   

一、文本部分

第一章  项目背景.......................................................... - 1 -

一、项目概况....................................................................

二、松阳概况....................................................................

三、上位规划分析............................................................

第二章  现状调研与分析......................................................

一、生态环境调研与分析

二、生态人居调研与分析

三、生态经济调研与分析

四、生态文化调研与分析

五、案例调研与分析

六、工作基础及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规划总纲..................................................................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范围及内容........................................................

三、规划目标....................................................................

四、规划指导思想............................................................

五、规划原则....................................................................

六、规划年限及分步实施计划........................................

第四章  建设思路..................................................................

一、总体布局....................................................................

二、分类整治目标............................................................

三、生态环境规划............................................................

四、生态人居规划............................................................

五、生态经济规划............................................................

六、生态文化规划............................................................

第五章  行动计划之一:道路沿线景观整治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六章  行动计划之二:水体整治与综合利用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七章  行动计划之三:乡村形象营造及旅游发展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八章  行动计划之四:乡村农业及产业振兴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九章  行动计划之五:建筑及乡村环境改造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十章  行动计划之六:文化保护及精神文明建设计划

一、现状分析....................................................................

二、目标与策略................................................................

三、类型与措施................................................................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 ............................................................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

二、图纸部分

 第一章  现状分析

1、区位分析......................................................................

2、“三沿”范围..............................................................

3、“三沿”主要节点......................................................

4、节点现状......................................................................

5、农业产业带现状..........................................................

第二章  总体规划

1、农业产业带规划..........................................................

2、风景林建设规划..........................................................

3、道路景观规划..............................................................

4、古村保护......................................................................

5、河道整治规划..............................................................

第三章  分项规划


第一章  项目背景


一、项目概况

在20##年10月,中共丽水市委办公室、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丽水市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文件称:“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形象和城乡品位,改善民生和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全市沿路、沿江、沿景周边地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创建美丽乡村”,并提出了总体目标和整治重点等。松阳县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丽水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提出了《关于松阳县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对该项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根据松阳实际,“对龙丽高速、50省道、上松线沿线两侧,县城和古市入城口,松阴溪小港河道沿线及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沿线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努力创建美丽乡村”,“开展松阳“三沿”整治,主要目的是不断深化和提高村庄整治水平,改善“三沿”地区的生态状况,提升对外整体形象和发展环境,全面展示松阳县的特色、品牌和生态优势,促进“三沿”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三沿”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总体目标是围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推进松古平原城乡一体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新格局,最终实现全县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高。

通过一系列整治,使松阳县“三沿”地区沿线山体凸显风景、河道水清流畅、路旁茶果飘香、村庄整洁美丽。使“美丽乡村”的建设从点连线,由线扩面,逐步把松阳所有乡村都打造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使“美丽乡村,田园松阳”成为松阳的又一张国家级名片。

 浙江农林大学《松阳县“三沿”整治及创建美丽乡村总体规划》项目组在20##年下半年开始介入松阳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于20##年11月23日、24日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研,并提出了规划纲要。在20##年2月15日至18日组织九人队伍分两组做了较为全面的现状调研工作。之后经项目组内部多次讨论与协商,并在农办协助下收集各方面资料,最终形成草案;在3月29日汇报,征求各方意见。经再次补充收集资料和修改后形成目前初稿成果,用于再次征求意见,以便松阳县“三沿”整治及创建美丽乡村活动更好地开展。

二  松阳县概况

2.1自然环境

●历史地理

松阳县因县治在旧市(今古市镇),地处长松山(牛头山)之南,松阴溪之北,故名“松阳”。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是丽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 松阳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19°10′-119°42′,北纬28°14′-28°36′之间,东邻丽水市,南接云和县、龙泉市,西和西北接遂昌县,东北毗武义县。

●地形地貌

松阳县地处浙南山地,全境以中、低山丘陵地带为主,四面环山,中部盆地以其开阔平坦称“松古平原”,又称“松古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21座,境内海拔相差悬殊,最大高差达1429.3米。瓯江支流松阴溪从西北向东南,斜贯松古平原。仙霞岭山脉逶迤松南、松北、松中和松西,主要山峰有箬寮岘、包山头、留明尖、高济尖分布在松南、松北、松中和松西。 总面积中,山地占76%,耕地占8%,水域及其他占16%,谓“八山一水一分田”。

●气候特点

松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春秋季短,夏冬季长,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松古盆地年平均气温17.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7月份,最低为1月。多年平均降雨量1532mm,年蒸发量1294mm,以3~6月为多雨季节,平均降水量816.8毫米,年相对湿度79%左右;7~8月高温晴热,易出现伏旱;11月份雨量最小,仅40~50毫米。全年无霜期206~236天。由于山地垂直落差和地貌切割悬殊,局部地区存在小气候,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发育。

●水文状况

松阳县境内河流属瓯江水系,主要有松荫溪和小港溪,并以此为主干,分别自西北、西南蜿蜒流向东南。众多山坑小溪在崇山峻岭中弯曲迂回,大多源短流急,河道狭浅坡降较大,流量受降水控制明显,水位易涨易落,洪、枯变化悬殊,多为山溪性河流。

松阴溪为瓯江上游大溪一级支流,发源于遂昌县安口乡,流经县境内 60.千米,南北分割松古盆地,全部流域面积1302.57平方公里,两岸主要支流17条,流域面积占全县面积92.55%。其中最大支流小港发源于枫坪乡龙虎坳,全场63公里,流域面积500.3平方公里。此外,有四都、三都、板桥3乡部分山间小溪流注入宣平港;大东坝镇和枫坪乡的部分山间小溪注入龙泉溪,其流域面积占7.45%。

●土壤概况

全县土壤面积1371.22平方公里,土壤种类较多,可分5个土类、11个亚类、41个土属、72个土种,主要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等。红壤广泛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面积774.73平方公里,占56.5%;黄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地,面积338.20平方公里,占24.66%;岩性土零星分布在松古盆地低丘小山上,面积14.38平方公里,占1%;水稻土分布在海拔100~800米的盆地、谷地、丘陵、低山,面积238.16平方公里,占17.14%。

●森林植被

松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又因地形而垂直差异明显。山地主要植被类型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等。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影响,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原生植被绝大多数已经反复改造和利用,代之的是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

由于地势高低悬殊,形成多种小气候环境,森林植被群繁多,初步调查,仅木本植物就有99科344属945种,其中乔木280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有中华水韭、红豆杉、长叶榧、白豆杉、榧树、银杏、樟树、闽楠、浙江楠、凹叶厚朴、花榈木、长序榆、钟萼木、香果树、毛红椿、榉树等。植物资源丰富,全县有林业用地113600公顷。森林覆盖率75.0%,活立木总蓄积量389公顷。已开采利用的名药材有黄连、厚朴、金银花、前胡等。名树种有伯乐、香果、银杏、白豆杉、红豆杉等。

2.2 社会经济概况

●基本情况

松阳县可以用“一城二区三乡”来概括,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松阳山川秀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自古就有“金瓯玉盘”、“桃花源”的美誉,松阳是革命老根据地县,中国名茶之乡、浙江脐橙之乡、全国松脂之乡。现辖5个镇,15个乡,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3.57万人,非农业人口为2.92万人,人口密度(户籍)为168人/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松阳县生产总值逐年增加,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6.28亿元,财政总收入4.0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9亿元。

在一、二、三产比例方面,20##年为20.3:40.7:39.0,形成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其中全年工业总产值101.56亿元,全年农业总产值13.96亿元。全年接待游客53.4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2亿元,比20##年分别增长31.0%、31.6%。

●社会发展状况

城乡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年,松阳县城镇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64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9亿元;外贸出口总额9578万美元。文体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名录5项。20##年县博物馆建成开馆,县文化中心加快建设,中国松阳新闻网正式开通,全县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基本完成。开展了三届“农民文化节”活动,城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实施“春泥计划”,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人文风俗

松阳民风质朴,自古崇尚节俭,尊师重教,安土重迁。历代以来,北方的士族、庶民受战乱的影响纷纷嵌入境内。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有畲族分布于山区。大族巨姓、少数民族聚居一地,宗族亲友关系甚笃,保持着互助互济的遗风。

松阳宗教始于道教,南朝梁之后与佛教并传,逾1370余年。至清末,基督、天主相继流传县内,始有诸教同布。除庵堂、庙宇中的出家人外,山区农民真正皈依佛门的并不多,多属有灾有难,进而求神拜佛、祈求菩萨保佑。松阳县内各地的风俗稍有差异。大竹溪和小竹溪的元宵摆祭、高亭民乐、玉岩高腔较有特色。松阳县城以每旬一、六为传统集市,一直保留至今。清、民国时期值迎太保、城隍戏两大庙会,四方商贾云集,集市贸易十分兴旺。

2.3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松阳县土地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069平方公里,占76.0%,耕地面积83.4平方公里,占5.9%,溪流及其他面积253.6平方公里,占18.1%。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虽大,但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0.035公顷,是浙江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7.5%,属于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地区。

●水资源

松阳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845亿立方米,占丽水市(184.59亿立方米)的7.5%,人均水资源5983立方米,高于浙江省(2060立方米)人均水平,低于丽水市(8251立方米)的人均水平,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97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率43.1%。

●森林资源

20##年林业用地面积 770.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27.7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5.2%。林木绿化率达到76.2%。根据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垂直分布,海拔800米以下为马尾松、樟楠、槠栲类林带;800~1200米为黄山松、甜槠、木荷类林带;1200~14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1400米以上山脊往往是山地灌丛草丛带,一些山脊两侧分布猴头杜鹃矮曲林等。松阳县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山地面积大,地形复杂,在一些偏远山区,尚保存片断半原生林,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较丰富,据调查,有木本植物945种,野生动物402种。

●矿产资源

县内已发现的金属矿有铅、锌、银、铁、钼、钨等,非金属矿有煤、高岭土、伊利石、瓷土、膨润土、萤石、明矾石、叶蜡石、白云母、花岗岩等17种矿产。高岭土、煤、萤石、花岗岩、铜、钼等矿产已开采利用。高岭土矿品质优良,储量丰富,而且铁钛含量低,白度高,闻名省内外。膨润土、叶腊石显示有良好的找矿条件,具有潜在资源优势。叶腊石探明资源量61.2万吨,预测远景资源量达100万吨。金属矿产钼矿以小而富为特色,矿山周边具有较好的找矿条件,有望找到中规模的钼矿床。板桥稀土矿床属离子吸附型,查明资源量氧化物量1.78万吨。此外,松阳盆地及周边大面积分布中生代火山岩,松阴溪流域沙、石资源较丰富,质量好。

●旅游资源

松阳山川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松阳十景各具独特的自然风光。箬寮岘原始森林山险、岩怪、潭幽、树奇,其亮叶水青冈树和千亩猴头杜鹃林为华东所少见的自然景观;卯山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唐朝著名道教法师越国公叶法善修道之所。松阳地处国家生态示范区,境内群山连绵,盆地、丘陵、谷地等地貌多样,温暖湿润,冬暖春早,植被良好,是国内最适且种植茶叶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建设的万亩生态有机茶园,成为松阳旅游发展的独特风景。延庆寺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相传塔藏舍利,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界首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留有大量明清时代砖雕题刻;西屏镇拥有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街;散落青山绿水的石仓古民居群,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其它尚有许多古代、近代的人文景观,以及畲族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三  上位规划分析

针对本项目任务,我们对相关上位规划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对有关条目进行分类分析,这些规划主要有:

● 城乡建设与发展规划

主要有《松阳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松阳县旧村改造五年规划》、《松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讨论稿)》、中心村镇布点规划部分材料,《松阳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010》、《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中心村建设规划》、《松阳生态县建设规划》等,这些规划从全县角度对城乡建设和发展提出战略性目标和分步分区建设具体规定,是本项目的重要依据。

● 各职能部门规划

主要有《松阳县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松阳村庄绿化总体规划》、《松阳县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松阳县“十二·五”林业规划(送审稿)》、《松阳县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松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20)》、《松阳县“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松阳县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规划(报批稿)》、《松阳县 水利(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这些规划对了解各部门工作基础和计划有重要意义。

● 各专项规划

    主要有《松阳县石仓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松阳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松阳县小港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建设规划》、《浙江省松阳县香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020)》、《松阳县茶文化专项旅游——发展规划》等。对我们深入了解三沿地区及松阳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价值。

第二章  现状调研与分析

 

在《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20##年)》(20##年)中,浙江省委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 “四个美”的总体要求,并要求开展4个行动计划,即:“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经济推进行动”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发展新型产业,转换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按照“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把继承与弘扬、发掘与培育、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根据浙江省省委计划、丽水市委实施意见和松阳县实施方案,和“松阳县“三沿”地区沿线山体凸显风景、河道水清流畅、路旁茶果飘香、村庄整洁美丽……建设“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等目标,我们对松阳县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项目进行了现状调研和分析。在现状基础方面分为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四个方面,也进行了国内外案例调研,力求本规划有较为坚实的调研基础。

一、  生态人居调研与分析

2.1  农村人口集聚

中心村布点和建设正在进行。松阳县有401个行政村,1071个自然村,而10户以下的自然村多达414个,村庄占地浪费严重,“空心村”问题突出。县委县府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采取村庄整理、建新拆旧、经济补偿等办法,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使用的水平。

20##年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农村“12345”工程全面推进“两区”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完成20##-20##年重点培育的68个中心村和231个规划保留村的村庄布点规划,启动第一批13个中心村培育项目。

2.2  农居建筑改造

农房改造建设正在进行。三沿地区村庄住房布局较散乱,建筑造型缺少当地风貌和乡土特色,部分民居呈现“赤膊墙”,严重影响村庄的视觉效果。村中违章搭建、乱拉电线的现象严重,存在火灾隐患。目前正在进行城镇集聚、城乡结合部整体改造、旧村局部改造、迁移建房改造等工作。提出"改造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按照"连片拆除危旧房,重新规划建新房,腾出空间促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综合建设。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等,鼓励开展新农村建设。

20##年新启动旧村改造村53个,整顿转化后进村41个,创建生态文明村55个,完成村庄整治项目40个。旧村改造“头等工程”实施三年来,已累计改造146个村,拆除破旧房11328户、面积92.97万平方米,批建新房6241户、面积55.89万平方米,使30128位农民告别破旧房、搬进新居,极大改善了农民住房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  农村节能节材

正在大力推广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利用技术,农村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积极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支持农户使用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

2.4  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松阳县围绕构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城乡一体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大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等级公路、电力、广播电视、通讯实现“村村通”,宽带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解决了18.20万农民的饮用水问题。

● 农村公共绿地建设方面进展迅速,绝大多数中心村利用现有古树名木、祠堂古建筑等建成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并有体育建身设施。但仍然存在绿地率低,部分中心村缺少公共活动空间的问题。

●农村联网道路建设、村次干道、通户道路改造成果显著。但“三沿”地区部分村庄道路交通改善,面层硬化等工作尚未完成。道路亮化和美化工作更需进一步推进。

● 垃圾回收设备利用率低,有些设备年久失修;池塘、洼地、沟渠和村舍前后垃圾随处可见,环境卫生有待改善。

●河沟池塘治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工作有待全面开展,需要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

二、  生态环境调研与分析

1.1  水生态

●已经进行“百村绕水”项目建设。该项目修建并完善村庄水渠河道网络系统,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达到水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对现有村庄河道水渠进行洁净治污处理,加大生态水库的建设,保证水源地无污染,实施了农民饮用水安全工程。

●江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验收投产,正在进行江南灌渠工程和松古盆地水利连网建设。松古盆地北有梧桐源水库、江北灌渠等,南有谢村、东坞水库及江南灌渠等,东南有小港及规划中的黄南水库,松阴溪及其支流贯穿松古盆地。江北灌渠工程的完成,可以与松阴溪及其支流、小港、江南灌渠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网络系统,将极大解决松古盆地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水生态修复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实施了松阴溪干堤加固、小流域堤防加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尤其是松阴溪县古市至西屏段,生态护岸和滨河整治做到了既生态又美观。在全县范围内,保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建成了工业园区废水排放GPRS监控系统和水环境应急处理系统。拦截水流,建设小水电站现象比较严重。过多的小水电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水系统的生态恢复。

●松阴溪及其支流和小港两岸绝大部分植被良好,但也有部分地段存在砍伐树木,改植经济作物等现象,不利于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

●农业污染比较普遍。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与无公害农业比例还不够高,与“无公害农田面积达到农田总面积的比例近期为60%,远期65%”的目标还有一点距离。

●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控制还不够严格。除松古盆地及部分已进行改造的村落之外,畜禽养殖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设施还不够完善。生态村、生态镇建设正在进行之中。

1.2  土地资源和水土保持

●松阳县土地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069平方公里,占76.0%,耕地面积83.4平方公里,占5.9%,溪流及其他面积253.6平方公里,占18.1%。人均耕地面积0.035公顷,是浙江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7.5%,属于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地区。

●农田保护较好,要大力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在松阳现有耕地资源数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土地整治等手段,深入挖掘松阳县的土地资源潜力。通过旧村改造、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整治、低丘缓坡开发等方式提高城乡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

●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尚有不足。由于耕地紧张,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保护措施尚待进一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农田建设,推广科学耕种技术和绿色生态农业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目前“三沿”地区绝大多数植被葱郁,水土保持较好。山地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封山育林工作,“三沿”地区护坡普遍尚需进行生态覆绿,松阴溪、小港采砂场需要整体规划,沿河两岸水源涵养林有待建设。

1.3  林业绿化

●松阳全县森林覆盖率75.2%。林木绿化率达到76.2%,森林覆盖较好。目前正在进一步规范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度的落实。以营林抚育为重点,加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建设,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加强建设和保护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溪沿路的风景林。

●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93.2万亩,其中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44.6万亩。其中,水土保持林占省重点公益林面积的75.2%;水源涵养林占省重点公益林面积的17.2%;护路林占省重点公益林面积的2.5%。水土保持林主要分布在欧江二级支流、50省道、44省道沿线两侧,人文遗产地以及小港流域、松古盆地等区域。水源涵养林分布在城镇饮水区及源头集雨区;护路林主要分布于50省道、44省道公路沿线两侧。

●松阳县古树名木有36科、64属、94种、2515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古树名木有46株,国家二级保护的古树有563株,国家三级保护的古树有1906株。树龄最大的为大树后村委的南方红豆杉,有900年;胸围最大的为吕潭村委的樟树,达1070厘米。分布数量多、范围较广的有金缕梅科枫香属的枫香402株;壳斗科栲属的苦槠330株;杉科柳杉属的柳杉314株;松科松属的马尾松251株;红豆杉科红豆杉属的南方红豆杉249株;樟科樟属的樟树248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有46株。

●建立了卯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箬寮岘次生原始森林县级自然保护区。卯山森林公园、箬寮自然保护区、石仓古民居和延庆寺塔人文遗址等区划为特种用途林,占省重点公益林面积的5.1%。

●松阳县境森林植被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由于地势高低选悬殊,形成多种小气候环境,森林植物群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山顶矮树林、灌丛、毛竹林以及经济林。

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垂直分布

植被组成成分表

●由于香菇业的迅猛发展及重砍轻造 ,致使天然植被破坏严重 ,原生植被绝大多数已经反复改造和利用,代之的是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严格控制森林采伐是当务之急。

1.4  污染治理

●大气环境保护较好,空气质量高,但需要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农村正在推广液化气、节能技术、提高柴薪热效率。需要考虑推广地热、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应用。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工业固体废物有待探索探索资源化利用技术。农村在秸秆资源化利用,农用地膜使用技术等方面应用还不够充分。香菇产区要加强管理,沿溪、沿路堆放废弃菌棒(废渣)现象比较严重。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利用有待进一步推进。尤其在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5  生态安全

●在治理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方面成效显著。在加强天然林地的管理和培育,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方面成效显著,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古树名木调查,建档等工作,实行挂牌管理保护。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生态环境及物种变化的监测、生物资源(特别是乡土物种和濒危物种)调查和监测。

●外来种入侵防御 工作已经开展,尚未发现大规模生物入侵现象。

 

三、  生态经济调研与分析

3.1  第一产业

●松阳气候温暖湿润,以低山丘陵为主,盛产稻米,素有“处州粮仓”之美誉。松阳传统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晒红烟、茶叶、蚕桑、赤小豆、香菇、吊瓜等。全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逐步向多种经营、效益型转变,茶叶、香榧、油茶、高山蔬菜、水果、食用菌、笋竹两用林、畜禽养殖、中药材和园林植物等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基地。

●松阳三国时已出产茶叶,唐代“卯山仙茶”被列为贡品。目前,松阳茶叶种植面积10.05万亩,良种率92%。全县有8万农民通过茶产业而受惠,平均亩产纯收入达4000余元,最高的农户每亩白茶产值达1.6万元,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松阳已确立了浙南茶乡、浙南茶叶集散中心的地位,迈入全国产茶大县之列。

● 松阳县栽培利用油茶历史悠久,1989种植面积曾达到11.7万亩,创历史之最。到20##年,建成无公害标准化基地1.1万亩,共有油茶面积6.40万亩,年产油茶油300余吨,产值约900多万元,主要集中分布在象溪、裕溪、板桥、大东坝四个乡镇。

●松阳全县有胸径6厘米以上榧树14170株,20##年全县发展香榧基地已近2万亩,已成为浙江省“香榧南扩”工程的亮点。其中,玉岩镇余叶村园榧的年均产值在20万元以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花菇是松阳县玉岩镇农业支柱产业,也是当地山区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和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年松阳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6351万袋,玉岩镇花菇生产规模1800万袋,占全县的28.67%,1528户从事花菇生产,户均1.2万袋,年产花菇1.37万吨,产销两旺,为当地农民收入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松阳县还大量发展板栗、杨梅、笋竹两用林、园林植物等。根据林业局20##年资源调查数据,板栗总面积有29538亩,主要分布在西屏镇、象溪镇、裕溪乡、大东坝镇,总产量达2272吨,总产值约1022万元。松阳县拥有竹林面积14.4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14万亩,小菜杂竹林面积0.4万亩,毛竹集中分布在枫坪乡、玉岩镇、新处乡、谢村乡和竹源乡等5个乡镇,全县已建立笋竹林基地3万余亩。以西屏镇为重点,培育和扶植松阳的花卉苗木产业。规划“十二?五”期间,建设苗木基地1380亩,培育合格的浙江省地方标准优质苗木2500万株;新建金银花种植基地1.5万亩(西屏、竹源、谢村、玉岩、枫坪,5个乡镇)。

3.2  第二产业

●松阳地处浙西南欠发达地区,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近几年,松阳县抓住有利时机,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工业企业从分散布局向西屏、古市、象溪等工业重镇集聚。全县进一步形成了食品工业、竹木工业、矿产品建材业、机械加工业、机电制造等产业。绿色工业园区、古市工业区块和象溪工业区块经济不断壮大。

●近年加大工业企业技改资金投入,有效推动了原有企业清洁生产的步伐,以松阳工业园区为载体,开展园区生态化建设。松阳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项目被列入“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园区成为“浙江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试点园区和浙江省创新型工业园区。

●目前全县有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等油茶、茶叶现代龙头加工企业3家,其中: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山茶油科技示范企业、省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年生产纯山茶油1500吨、调和油3000吨。

●松阳县现有毛竹采伐量160万支,加工企业40余家。竹产品主要以竹地板、竹胶板、鸟笼、竹丝、竹片、竹帘、竹凉席、竹筷、竹床为主,以及农村农民加工的竹农具、家具等竹制品为辅的家庭作坊业。目前松阳县有枫竹笋竹林合作社、古玉笋竹专业合作社、会发毛竹专业合作社等3家专业合作社。

●松阳的不锈钢制造业已初显雏形。目前松阳县已有不锈钢企业65家,年产能在30万吨以上。20##年全县不锈钢企业的产值为39.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9.07%。

3.2  第三产业

●松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是其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现有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一心一线五区”:“一心”:西屏古镇;“一线”:松阴溪观光游憩河段;“五区”:箬寮岘原始森林旅游区、卯山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区、石仓古民居旅游区、竹源峡瀑布旅游区、玉岩香乳山地质森林旅游区。

●风景旅游:箬寮岘原始林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区,总面积达4万余亩,景区生长着数百上千年树龄的各类原始树木千余种,野生名贵中草药700余种,野生动物百余种,尤其是延绵数千亩年代古远有“十里花海”美誉的猴头杜鹃叠锦,堪称“天下奇观”。松阴溪是松阳最具特色和价值的观光游憩河段。境内干流长60多公里,以松阴溪为主轴的滨江景观区,以沿松阴溪浏览两岸景观为主要内容。卯山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区包括卯山、万寿山、界首村、七都、八都。卯山省级森林公园。区内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为96.4%,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季相变化森林植物景观;文物古迹丰富,气候宜人,景点密集,资源组合良好。竹源峡瀑布群位于松阳县竹源乡潘坑村,系由集中分布在2公里范围内的二十余个大小瀑布组成的瀑布群,周围花木扶疏,景色绝佳。水南(含双童积雪景区)和三都是松阳浙南桃花园的主要观赏地。四都、三都、石仓等是专业摄影的重要外景地。

●农业观光旅游:老八垄(大木山)生态茶园是新兴乡的一个生态名优茶园。上有绿色茶叶供8935亩,随着低平山坡起伏,错落有致的分布。卯山农业观光园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一处集农业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景区。

●文化旅游:松阳旧城区资源丰富,主要由延庆寺塔、明清商业街、双童积雪以及松阴溪等景点组成的旅游区。位于景区南麓的安岱后村和枫坪高亭村、小吉村,层峦叠嶂,风光旖旎,地势险要,1935年粟裕、刘英率红军挺进师在此创建了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现今仍保留着10多处革命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仓古民居旅游区梯田层层环绕,一派山水田园风光,古建筑群别具特色。

四、  生态文化调研与分析

●松阳现有省级历史文化镇两处(石仓历史文化村、界首历史文化村),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三处(古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吴弄历史文化保护区、玉岩历史文化保护区);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250处。文物古迹从保护级别划分,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单位15处,保护建筑114处。此外,松阳高腔原生态剧种2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20##年,松阳县博物馆建成开馆,县文化中心加快建设,中国松阳新闻网正式开通,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基本完成。开展第三届“农民文化节”活动,城乡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实施“春泥计划”,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五、案例调研与分析

5.1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有鉴于在工业化快速发展之下,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之间的矛盾迅速加剧而开展的一场旨在改变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和促使落后的传统农村发展为先进的现代化农村的运动。新村运动发起的原因实质,是要缩小城乡差距, 改造农村、造福农民,实现城乡一体化,开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村庄建设项目和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思想教育为载体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运动。从它的最终成果看,它创造出了“汉江奇迹”,基本实现了社会整合的目标。韩国新村运动与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及正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有许多相通的思路。

●韩国新村运动内容涉及广泛,涵盖道路系统修缮,水环境整治,建筑改造,居住条件改善等各方面,这一运动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1——1973年的基础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

第二阶段:1974——1976年的扩散阶段。这一阶段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及人员培训等。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民收人。

第三阶段:1977——1980年的充实和提高阶段。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经过调整以后,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

第四阶段:1981——1988年的国民自发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信息和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继续提高农民收人。

●韩国新村运动的项目按主次顺序排列如下:

(1)  修建宽阔笔直的进村公路;

(2)  修建跨河小桥;

(3)  修建宽阔笔直的村内道路;

(4)  村庄排污系统的改善;

(5)  瓦房取代茅草屋顶;

(6)  修葺农家的旧围墙;

(7)  改善传统的饮用水井;

(8)  村庄会堂的建造;

(9)  河流堤岸的整修;

(10)  田地支路的开辟;

(11)  农村电气化的加速;

(12)  安装村庄电话;

(13)  建造村庄浴室;

(14)  建造儿童活动场所;

(15)  改善河边洗衣场所;

(16)  植树、种花等环境美化。

5.2  日本的新乡村运动

●日本第一次新农村运动于1956年开始实施。1955年12月,时任内阁农林大臣的河野一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构想”,并得到国会众参两院议员的普遍赞同。第一次新村建设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1)  确定推行区域:根据河野农林大臣建立农民经营共同体的主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区域确定在900户及1000户规模的村庄,并以此推动农户的经营联合。自1956年至1960年,政府共指定4548个市町村为实施区域。

(2)  建立新村建设推进体制村建设推进体制:被指定为推进新村建设的市町村分别成立农村振兴协议会,通过发扬民主的方式,集中农民的智慧,与当地政府部门及团体充分协商,制定农村振兴规划并付诸实施。

(3)   加大对新村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除当地农民资金及政府农业金融机构贷款外,国家还采取特殊补贴方式,提高中央、都道府县及各市町村等三级政府的补贴水平。据统计,平均每个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市町村费用高达1000万日元,其中40%由中央政府补贴。

第一次新村建设于1956年开始至1962年结束, 7年时间,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目标顺利完成——日本农村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农村通电、发展畜牧业、公共设施、农村广播等领域公共设施得以建立。小规模零散的土地普遍得到整治,大批农村公共设施建立起来,促进了农民的进一步联合。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7年中,农业总产值由1955年的16617亿日元增至1962年的24381亿日元,增幅高达46.7%,平均每个农户的年纯收入也增长了47%。

●第二次新乡村运动:1960年11月,池田内阁颁发了国民经济倍增计划,提出未来10年间国民经济总体规模要翻番,国民收入及生活水平要赶上西欧发达国家的目标,吹响了全面推进现代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进军号。1967年3月,日本政府开始了第二次新村建设。其宗旨是在第一次新村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建设力度,全面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其主攻方向首先放在提高农业经营现代化水平上。

(1)  在改善生活环境方面,提出了“把农村建成具有魅力的舒畅生活空间”的目标,大力推进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实施改建和新建农民住宅,提高自来水及下水道普及水平,为农民建立集会活动场所,充实学校、医疗单位,建立农村保障制度并加大扶持强度。

(2)  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日本政府于1971年制定了《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鼓励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为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

在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第二次新村建设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明显效果。大大加快了日本农业与农村现代化进程。日本新村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主要有:日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注意如何将农村特有的优美自然环境、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既保留特色,又具现代风格的原则,着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了区域特色和乡村特点,避免了“千村一律”。在日本纯农村地区,既看不到成行成排的“别墅式”建筑,也看不到宽大马路和广场。但农村生产生活及集体活动场所相关设施一应俱全,农民逐步富裕化,生活实现了现代化,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村落环境呈现优美化,城乡交流日常化。

5.3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开始于1979年,“一村一品”运动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培育名牌产品,从而振兴地主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将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区值得骄傲的东西,如已有的土特产品、旅游资源,那怕是一首民谣都行,开发成在全国以至全世界都能叫得响的产品。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理念和精神,主要的几点:

●基地建设。根据当地区位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大分县相继建立了以九重町、之光村等为代表的丰后牛产业基地;以大田村、野津原町等为代表的香菇产业基地;以佐伯市等为代表的草莓产业基地;以姬岛村、鹤见町、蒲江町等为代表的水产品生产基地等等。

● 放眼全球的意识。振兴当地农产品是“一村一品”运动的主要目标,为此,各地立足本地、着眼全球不断创造具有地区文化的可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产品。善于把本地区特色拳头产品,经过加工、提炼和营销,上升为具有国际性的东西。如大分县产的干香菇从质量到产量都是全日本第一,20##年的产量为1425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9%。

●质量品牌的意识。“一村一品”的“品”即有“品种”的意思,更有“品质”、“品牌”的意思,求质量、上品牌,是“一村一品”运动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大分县的许多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都注册了商标,而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如大山町“梅子蜜”等达20多个品种的加工品以及久住町的番茄酱、玖珠町的“吉四六酱菜”等,上述产品,经过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和不断的创新,其质量大大提高而成为全国著名的品牌。

●注重人才培养,人才第一的观念。“一村一品”的“品”,不单纯是物品的“品”,也是“人品”、 “品格”的“品”。通过造物造就人,进而振兴地方经济,是“一村一品”运动的根本目的。大分县的实践证明,创造特色产品更需要人,更需要人的智慧和干劲,更需要有出色的带头人。因而他们始终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采取各种措施,激发民众的创造精神,培养民从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的品质。

●锐意创新的精神。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 “一村一品运动的精髓”。“一村一品”运动要持续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运用新技术创新产品。

5.4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

●安吉作为“中国竹乡”、“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和“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安吉人民的多年辛勤劳动和大力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生态名县。其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后发优势非常明显。基于这样的县情,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要求,安吉县县委、县政府适时发出了将安吉打造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

●“中国美丽乡村”行动,是指安吉县把全县187个行政村(社区)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综合水平领先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中国美丽乡村”并不是笼统的村庄整治和单纯的环境改善,其核心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提升,是农村各项事业的整体进步,是安吉特色新农村建设的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生态产业是安吉的最大特色,因生态而孕育美丽,因美丽而产生魅力,因魅力而带来活力,因活力而促进发展。

●“中国美丽乡村”其美丽的概念,包括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最终目标是要打造安吉环境美、生活美、心灵美的中国美丽新农村。用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使之成为继“中国竹乡”、首个“全国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同时“中国美丽乡村”行动是安吉县新农村建设的提升工程,是安吉县“一地四区”建设战略的深化,是对新农村建设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是将安吉县新农村建设水平提升到全国领先的主抓手。按照这一计划,安吉县将建设“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农村,打造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社区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四大工程。

六、工作基础及存在的不足

 6.1 工作基础

●20##年10月,中共丽水市委办公室、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丽水市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文件。20##年11月,松阳县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丽水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提出了《关于松阳县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就意义、目标、整治重点、内容、实施步骤、投资估算、保障措施七个方面做了具体部署。对有关村庄情况进行了汇总,设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要求及责任单位。使本项工作已有较好的制度保障。

●近几年,松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种养结构优化,特色优势效益农业显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工业经济总体实力明显提高,成为全县新的增长点。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开发潜力巨大,可成为今后松阳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时机已经成熟,所需经济文化条件已经具备。

●近几年松阳县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基础不断夯实。新一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实施,40个整治村、12个污水治理提升村启动建设。2个省级绿化示范村创建工作基本完成。农民异地转移工作扎实推进,旧村改造工作迅速启动。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已有较好建设基础。

●松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是其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现有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一心一线五区” 松阳现有省级历史文化镇两处(石仓历史文化村、界首历史文化村),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三处(古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吴弄历史文化保护区、玉岩历史文化保护区);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250处。文物古迹从保护级别划分,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单位15处,保护建筑114处。此外,松阳高腔原生态剧种2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县境森林植被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由于地势高低选悬殊,形成多种小气候环境,森林植物群繁多,植物资源丰富。创建美丽乡村,彰显“田园松阳”有较好的文化基础。

● 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样,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一系列纲领性政策给松阳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此次“三沿”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很好的一个机遇。政府部门要始终坚持统筹谋划、全面把握、整合资源、集聚力量,积极探索建立“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机制。抓住这个机遇,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整治,可以使整个松阳县面貌焕然一新。

● 挑战:松阳县“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代表了松阳县农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来说,要使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就必须立足实际,正视困难,求真务实,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受益。

在整个综合整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诸如筹措建设资金的难度较大、促进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协调局部建设与“三沿”整治总体规划的难度较大、在偏远农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难度较大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本规划的落实都是极大的挑战。

6.2 “美丽乡村”创建基础及存在不足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松阳县全面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各级各部门把村庄整治、沿线综合整治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成绩与优势

大大改善农村面貌

各乡(镇)把加快推进农村传统村落向现代农村新社区的转变作为村庄整治工程的主要方向。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加大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通过环境整治,农民喝上了清洁安全的水,用上了清洁的能源,走上了干净的路,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 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各乡(镇)注重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点的培育。通过深挖山区农村文化内涵,结合自然生态资源和村庄区位条件等优势,把村庄环境整治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使村庄整治内容既能突出农村生态、历史、文化特色,又能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实现村庄整治与经济发展互赢共促。

    较好破解农村建房难问题

为切实解决农民建房难问题,松阳县在全省实施了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各乡(镇)积极响应,创新举措,出台政策,努力破解村庄规划落地难、建房用地调剂难、跨村建房难、建新拆旧难、农民合理分户难等五大难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积极推进农村人口集聚

在实施村庄整治和危旧房改造工程中,各乡(镇)十分注重与整村搬迁、异地转移的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和扶持高山远山、重点库区以及地质灾害点的群众向中心镇、中心村转移,农村人口集聚程度显著提升。

明显拓展农村发展空间

    通过调整和优化村镇建设用地布局,大力鼓励空心村改造、自然村撤并,对宅基地复垦实行奖励政策,有效盘活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并实现了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空间基础。

有待改进的不足

“三沿”连片整治不够突出

一些地方在整治村计划安排上存在搞平均主义,乡镇之间平均分配,“三沿”连片整治不突出,尤其是跨乡镇难以连线成片。

整治建设缺乏特色

一些地方村庄建设没有真正体现生态理念和文化内涵,缺乏自己的特色,有的乡镇没有按城乡一体化的长远目标来考虑村庄布局优化。

整治水平还比较低

在具体项目上存在“修修补补的多,高标准建设的少;涂抹粉刷的多,突出特色的少;泛泛要求的多,分类指导的少”等问题。

长效机制缺乏落实

整治后如何落实管护的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特别是卫生保洁、环卫设施维护等,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提升。 

6.3 “三沿”整治基础及存在不足

成绩与优势

●景观视线变化丰富

沿途景观界面分为郁闭型、半郁闭型、开敞型,从而使景观视线变化较为丰富,能形成各种效果的景观空间。从市区出发,沿途景观界面从开敞型向半郁闭型过渡,进入山区后为郁闭型与半郁闭型交替出现,结合周围景色,能形成各色景观效果。

    ●景观类型众多

    主要有聚落景观、田园景观、林地景观、地貌景观四种类型,并呈现出部分规律性分布。景观类型丰富,组成沿线变化多样的景观长廊。

●森林植被保护良好

“三沿”两侧山林植被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毛竹、杉木、马尾松林分布面积较大。

● 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沿线农业产业面积较大,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如茶叶、毛竹、香菇、吊瓜等,基本农田保护区中季节分明的农作物。这些都可以通过进一步规划形成沿线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

有待改进的不足

●森林植被景观比较单一,复层林少,单层林面积大,尤其是季相景观变化不明显,绿化树种较少,结构简单;

●沿线森林植被景观参差不齐,部分地段景观效果不好,存在裸露或半裸的边坡、废弃地等;

●道路功能设施不够齐全,整体环境质量较差。道路绿地建设缺乏地域性、千路一面、沿路广告牌不够规范等;

●沿线破旧房屋较多,建筑风格杂乱,破旧房、破厕所、破灰寮、破猪(牛)栏较多,新建房存在大量赤膊墙体,影响美观;

●沿江河道采砂管理不够规范,垃圾等漂浮物普遍存在,影响沿江河水清洁流畅。


第三章  规划总纲

一、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8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GB50445-2008)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20##年)》(20##年)

◇《丽水市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年)

◇《关于松阳县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

◇《松阳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2010)》

◇《松阳县县域总体规划(20##-2020)》

◇《松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20)》

◇《松阳县村庄布点规划(20##-2020)》

◇《松阳县绿地系统规划(20##-2020)》

◇《松阳县村庄绿化总体规划(20##-20##年)》

◇《松阳县旧村改造五年规划(20##--2013)》

◇《松阳县生态县规划(20##-20##年)》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松阳县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暨全县干部大会报告,20##年2月10日

◇ 松阳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环保、建设、旅游、交通等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

二、规划范围及内容

2.1 规划范围

(1)“三沿”整治范围:龙丽高速(松阳段)、上松线沿线,松阴溪、小港河道沿线,白茶飘香(叶村-斋坛-樟溪-新兴)、映象山村(三都、四都)、红色记忆(安民)、石仓古宅(大东坝)、绿谷探险(竹源)等五条乡村旅游精品沿线的142个村庄。

(2) 创建美丽乡村范围:全县范围的401个行政村。

2.2 主要内容

(1)“三沿”整治的主要内容

“四清、四改、四治”

“四清”:违法违章建筑清理、垃圾清理、广告牌清理、乱堆乱放清理。

“四改”:林相改造、危旧房改造、旧村改造、入村道路改造。

“四治”:治理河道、治理坟墓、治理污水、治理市场。

(2)创建美丽乡村内容

 ① 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提升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② 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扩大村庄整治工程的建设面,提升建设水平,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③ 实施“生态经济推进行动”,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④ 实施“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按照“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养,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加强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三、规划目标

通过3年整治,使“三沿”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庄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三沿”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努力把“三沿”地区打造成为“山青水秀的生态走廊、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

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建设抓点成线、连线扩面,最终覆盖全县401个村,改变村庄面貌,实现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普遍改善、资源集约利用成效显著、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的目标,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把全县村庄打造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使“美丽乡村”成为松阳又一张国家级名片。

四、 规划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县委八届八次全会确立的“打造西屏镇、古市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核心区,打造松古平原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两区”战略,突出“三沿”综合整治,以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和旧村改造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等四大体系建设,建成一批“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美丽乡村。

五、规划原则

5.1 城乡统筹、全面覆盖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造福于民的惠民工程,要与城市建设结合,必须从城市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全局考虑,“美丽乡村”要覆盖全县401个行政村和社区,努力使每一个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改善。

5.2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根据县域总体规划和功能区划分,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整合资源,分期、分批、分阶段实施,力求以最少的投入、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

5.3 突出重点,分类推进

在全面推进“三沿”综合整治的前提下,突出“四清”、“四治”、“四改”,并以松古盆地为重点,在主要节点上编制详细规划,体现“以点连线成面”的整治效果。在创建美丽乡村行动中,突出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型、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型、特色文化保护发展型、边际和谐发展型共4种类型示范村。

按照“全面惠及与突出重点”、“均等化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整治内容、项目和标准上进行区别对待,在创建美丽乡村的内容、项目和标准上进行区别对待,在不同类型上采取不同措施。

5.4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注重挖掘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结合各自自然地理条件,体现村庄个性魅力,切忌千村一面,千篇一律,彰显不同风格,形成区域特色。

依托松阳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特色文化浓厚等优势,在村庄绿化和风景林建设上体现“一村一树、一山一景”特色;在河道治理上体现 “活水进村”等特色;在产业带培育上体现主导产业、规模产业特色;在道路整治上体现植物变化特色;在村庄建设上体现浙南现代农村风格。

六、 规划期限及分步实施计划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松阳县委县政府关于"三沿"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任务的要求,本次规划期限为20##—20##年,共五年时间。按照抓点连线成片的推进方法,确定近、中、远期的实施步骤及分阶段目标。

(1)一期  抓点成线阶段(20##年):

以首批实施的33个中心村为重点,以建筑立面改造、道路沿线产业建设为主要工作,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①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将“三沿”整治任务分配给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前期宣传动员工作;

②对沿线500米范围内的违章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广告牌和坟墓予以清理;

③逐步开始核心整治区和重点控制区内的村庄危旧房改造,对村内的民居、棚舍、沿线房屋外立面进行统一整治;

④对裸露山体、边坡、施工废弃场地进行覆绿,对重点区域进行林相改造;

⑤创建示范村33个。

重点任务:完成相关人员安排,拆除违章、违法建筑,裸露边坡绿化及林相改造、示范村创建。

(2)二期   连线扩面阶段(20##年至20##年):

充分发挥第一批“美丽乡村”的典型示范作用,以点连线扩面,全面推进三沿整治,基本完成上述区域的三沿整治创美丽乡村工作。确保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和旅游景区、城镇周边的68个中心村基本达到“美丽乡村”创建标准,力争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打响“田园松阳美丽乡村”的品牌。

① 全面完成高速公路沿线违章违法建筑、严重影响景观效果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工作,对沿线广告牌进行进一步调整;

② 全面整治核心区和重点控制内的村庄,对村内的危旧房、棚舍外观进行整治,增加村内绿化;

③ 全面对”三沿”地区进行林相改造,逐步构建道路两侧风景林带。

④对松阴溪和小港进行疏浚清理、生态驳岸建设和景观改造;

⑤创建重点整治村35个,开展三沿地区142个村庄的全面整治工作。

重点任务:村庄环境整治,河道整治,三沿地区142个村庄的全面整治等。

 (3)三期   全面覆盖阶段(20##年至20##年):

按照全覆盖的工作要求,基本完成全县其他村的创建工作,并巩固提升已取得的创建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全部乡镇(街道)建成“美丽乡镇(街道)”,最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① 继续深化整治力度。

    ② 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和控制前期整治效果,完成沿线村庄危旧房改造、立面整治工作;

    ③ 完成景观林、生态林带等林相改造建设;

    ④以点连线扩面,美丽乡村建设扩展到全县401个村;

重点任务:对各类整治项目查漏补缺,优化完善,扩面到401个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第四章  建设思路

一、建设策略

在20##年2月10日松阳县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暨全县干部大会上,林健东书记做了题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为松阳“十二五”加速崛起开好局起好步》的报告,报告指出:“把美丽乡村作为头等工程,按照连线成片、三沿优先的原则,整乡整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把村庄建设成为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秀美家园,把乡镇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产业特色鲜明、乡容镇貌整洁、文化底蕴丰富、社会安定和谐的魅力乡镇”。并指出要从四方面入手:一要以中心村为重点,二要以旧村改造为抓手,三要以环境整治为基础,四要以经营农村为活力

根据松阳县委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要求和现状条件,我们提出松阳县“三沿”整治及创建美丽乡村行动的策略是:以城乡生态环境提升为基础,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以松古盆地和“三沿”地区为重点,突出“田园松阳”特色,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山水与田园相融合的绿色家园。

具体分以下四个策略:

●在现有松古盆地省级生态产业集聚综合平台和“两区”战略基础上,把改造重点放在松古平原农村,优先实现松古平原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带动松阳整体环境建设的发展轴。

●加强“三沿”地区环境整治,提升环境质量,打造“田园松阳”,体现“生态立县”内涵。

●沿小港流域推进特色产业精品园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进红色旅游和古村落休闲旅游,沿44省道和上松线推进摄影风情游,突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体现“产业强县”内涵。

●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把美丽乡村建设连点成线,扩线为面。以环境整治为基础,以“经营农村”为活力,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产业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村等,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新社区。

二、布局结构

­­根据松阳县现状基础和资源条件的分析,以及布局总体策略,确定布局结构为:“二轴六线多点”。

二轴:二轴指“三沿”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展轴,在本项目中起到提纲挈领和重点发展的作用。二轴即松古盆地产业轴小港流域生态轴

松古盆地产业轴:沿松阴溪的龙丽高速公路和龙丽一级公路组成的交通干路沿线城镇和产业发展主轴线。该轴由北向南贯穿松古平原,沿线的松阳中心城区、古市镇和象溪镇是松阳未来主要的产业和建设空间。

小港流域生态轴:从玉岩、枫坪和安民一线经大东坝至港口。该轴沿小港流域,串联箬寮森林公园、安岱后红色根据地、石仓古民居等,生态环境优越,人文古迹众多。未来黄南水库、小港生态水系建成后,小港流域将成为松阳县重要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旅游风景线,是“三沿”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发展轴,与松古盆地产业轴交相辉映,成为“田园松阳”的靓丽名片。

六线:六线指“三沿”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着力打造的六条风景线,这六条风景线连点成线,各具特色。即板桥裕溪民族文化线、四都摄影风情线、安民红色旅游线、石仓古民居线、松古平原茶乡线、西屏竹源绿谷线。

板桥裕溪民族文化线:板桥、裕溪富具畲乡风情,民族文化别具特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特色风景线。

四都摄影风情线:北山、杨家堂、四都、寨头一线,摄影采风游快速发展,已经形成较有特色的摄影创作基地,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建设,使其更有魅力。

安民红色旅游线:安民、枫坪一带利用红色革命根据地基础,可以建设革命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线路。

石仓古民居线:大东坝、宅街一带古村落、古建筑密集,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此基础上保护和发展,建设富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松古平原茶乡线:自谢村、界首经樟溪、斋坛至叶村,遍地茶园,是松古平原最具茶乡特色的区域,拟建设以茶乡风景、茶事活动、茶文化茶经济为特色的乡村。

西屏竹源绿谷线:自西屏至竹溪、竹源,有竹源瀑布群、摆祭、农事活动等,田园风景秀美,被称为“浙南桃花源”,拟突出以山水田园风景为特色的乡村景观。

多点:多点指68个中心村,其中首批实施33个。抓点成线、连线扩面,最终覆盖全县401个村。

三、分类整治目标

3.1 “三沿”分类整治

分为核心整治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

● 核心整治区(沿线0~100米范围)

(1)该区域为景观核心控制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或扩建村庄、企业,如确有需要,需报相关部门审批通过;

(2)严禁污染企业,特别是砖瓦厂、水泥厂等对自然环境和视觉有严重污染的企业,现有的污染企业必须在规划期内搬迁;

(3)禁止在该区域挖矿、取土、取石料。原有的矿山、废弃场地等必须覆绿,改善其景观;

(4)在该区域设置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林、景观林等生态公益性项目;

(5)该区域内的各类临时棚舍、违章违法建筑必须拆除,对于土坯房等影响景观视线的破旧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对香菇种植棚进行外观整治或者用绿化的方式遮挡;

(6)该区域内坟墓一律搬迁或深埋。

● 重点控制区(沿线100~500米范围)

(1)该区域村庄整治严格按照相关规划执行,如有改变,需报相关行政部门审批通过;

(2)污染企业不得进入该区域,该区域现有污染严重的企业需搬离;

(3)注重绿化,恢复山林景观,提升视觉效果;

(4)严禁新建矿山、取土场、取石场。现有场地严格按照规划进行覆绿;

(5) 整治该区域内的各类临时棚舍,拆除违章违法建筑,对各类管理用房和生产用房进行建筑外观整治和绿化美化;

(6) 该区域内坟墓一律搬迁或深埋。

● 一般控制区(500米以外的可视范围)

(1)该区域依据相关要求,原则上允许各项建设,但不得对沿线景观造成负面影响,必须严格遵守所在区段的规划设计风格、色彩等要求。如果确实会影响景观效果,要做好绿化遮蔽、防护工作。

(2)坟墓以绿化遮蔽为主。

3.2 美丽乡村分类整治

分为示范村、重点整治村和一般整治村。

示范村:

(1)村庄规划科学生态,基础设施完备,能体现新农村发展方向。

(2)生态环境优越,村容整洁美观,并有一定景观特色。

(3)经济富裕,产业集聚有特色。

(4)具有较好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乡风文明。

重点整治村:

(1)村庄规划科学,基础设施完备。

(2)生态环境良好,村容整洁美观。

(3)经济富裕。

(4)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乡风文明。

一般整治村:

(1)基础设施完备。

(2)村容整洁,较好完成“四清四治四改”。

(3)经济良好。

(4)乡风文明。

分类整治村庄一览

三、生态环境规划

3.1 规划目标

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行动”,根据“规划科学,目标明确,措施有效,效果显著”的要求,开展水生态环境整治、水土保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气环境保护、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等项目建设,提升全县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条件,构建舒适洁净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 加强水资源保护,调控水生态环境

保护水生态环境是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在全县开展保护水资源建设行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修复建设等,为城乡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和良好的水环境。

●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促进可持续利用

自古以来,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民以土地为生,通常视土地为自己的生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剧,失地农民日趋增多,土地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因此,全县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管理、规范各类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全面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格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等是当务之急,是促进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力保障。

●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保持可持续发展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有利于森林资源与绿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经济林合理开发利用、对生态公益林重点保护和建设、对滥砍滥伐严加管理,为松阳县构建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为当地居民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

● 加强大气环境保护与废弃物处理,改善生态环境

大气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城乡环境面貌。根据合理适度,标本兼治,废物资源化的原则,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废物大量排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合理处置与利用,从而有力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一个适宜居住、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 加强生态安全建设,培养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安全是构建区域健康生态环境的前提和保障,使区域生态系统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能够自我维持、并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因此,要科学规划,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力抵御外来物种入侵,从而促进生态安全的建设和生态安全意识的培养。

3.2 规划措施

● 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

(1)限制小水电站的大量建设。拦截水流,建设小水电站,不仅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而且还破坏了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水系统的生态恢复。因此,根据松阳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定,限制建设大量小型水电站,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加快“百村绕水”项目建设,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修建并完善村庄水渠河道网络系统,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达到水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对现有村庄河道水渠进行洁净治污处理,保证整个水系统的洁净;加大生态水库的建设,保证水源地无污染,使其整个水系统源源不断;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抓好每一阶段的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使其顺利按期完成。

(3)加快江南灌渠工程建设。松古盆地北有江北灌渠,东有小港,松阴溪及其支流贯穿松古盆地。江南灌渠工程的完成,可以与松阴溪及其支流、小港、江南灌渠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网络系统,将极大解决松古盆地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问题,保证松古盆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且也有利于水资源的生态循环和自我净化。

(4)以绿养水,提高水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对自然河流而言,松阴溪及其支流和小港是松阳县域内主要河道,对植被已被破坏的两岸进行植被种植和封山育种;对植被完好的两岸进行植被保护,严禁滥砍滥伐。通过对其两岸绿化和保护,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提高水生态系统自我净化能力。对于城区、农村河道,可以种植水生植物,养殖水生生物等,增强河道生物多样性,从而来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开展废水资源化。要求工业企业应实施污废水梯级利用技术,加强冷却水和低污染水的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目前工业企业重复用水主要限于少量冷却水,争取到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到20##年要达到80%以上。逐步开展生活污水资源化工作,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工业区消防用水、地面冲洗水、绿化用水、公厕用水等也提倡采用中水,一水多用,提高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

(6)加大水污染控制力度。对于工业污染控制而言,松阳工业水污染源控制主要采取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实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强化工业集中区的污染治理等措施。

对于农业污染控制而言,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高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还田比例,改进化肥使用方法,调整施用比例,提高利用率。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配备先进的养殖设施,采用节水型引水设施,选择合理的清粪方式,实现干湿粪便分离,降低污水排放量。在水源地、旅游区、商住区及其它一些水环境敏感区,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严格限制畜禽养殖规模。对于水产养殖,要进行合理的水产养殖区划,优化养殖饲料,改进养殖技术,提高饵料利用率。

对于生活污染源控制而言,加强集中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湿地、池塘与废弃河道、沟渠或滩地建设人工湿地和氧化塘、稳定塘处理生活污水。继续加快生态村、生态镇建设,完全实现农村改厕,并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利用沼气池、堆肥还田等多种手段,对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实施资源化利用,减少水环境污染,减轻污水处理负荷。

(7)尊重自然规律,实行水生态修复。沿松阴溪及小港流域可以建设生物栖息地,保证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该区域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对河道进行底泥疏浚,将富含污染物的底泥从水体中永久性去除,控制内源污染物的释放或减少污染物生物有效性。

建设生态护岸,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

加大水生植物的种植,能对水体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分解作用,对重金属等污染物质进行吸附净化作用,同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并能改善生态景观。

● 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土地开发利用管理。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松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经依法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积极按照标准农田的建设要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水利、供电、排灌、道路、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的质量、产出率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松阳现有耕地资源数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水平,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土地整治等手段,深入挖掘松阳县的土地资源潜力。通过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整治、低丘缓坡开发、标准厂房建设、土地产出率提高等方式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

(3)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采用立体化利用方式,集约利用工业用地。要鼓励企业用地由“横向平铺”向“纵向高度”发展,引导企业加层改建,对于污染小,劳动力密集程度弱的医药类企业可以适度上调容积率和适当下降绿地率,以此优化新城工业用地结构。对于工业用地以外的城市建设用地,要切实保证公共设施用地,优化住宅用地结构,提高交通、市政等其他建设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在稳定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商业金融、会展物流、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节约控制工业用地,优化新城建设用地结构。

(4)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实行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保护措施,保护土地质量。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5)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给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推广科学耕种技术,大力推广绿色生态农业,以生态理论为依据,采用系统学和农业科学相结合的方针,因地制宜组织农业生产。合理调整农业用肥结构,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倡导使用农家肥和绿肥。

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生态公益林,促进森林可持续利用

(1)森林资源建设。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资源数量和提高林分质量,继续深化林权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基本建成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较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较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基本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到20##年,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75.7%和76.70%左右;林木蓄积量,由目前的427.7万立方米,提高到490万立方米左右;公益林与商品林比例由目前26.1:73.9,调整为55:45。

(2)重点公益林保护。严格执行中央和地方有关重点公益林的政策和规定,对区划的重点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加强管护人员队伍建设,落实管护责任,完善管护设施,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对补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的要求管理,建立由村编制造册、林业局审核建档、财政局资金监管、信用社代发的补偿资金发放模式,管好用好补偿基金,促使重点公益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按照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严格遵照《营造林技术规程规范》、《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规程规范》、《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的规定,科学合理进行地方生态公益林的营造与封育、幼中龄林的抚育、中龄林的生态疏伐、成熟林的更新采伐以及以调整森林结构为目的的森林经营措施,建立层次结构分明、生态系统稳定、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林业生态体系。

(3)生态公益林建设。进一步规范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模式,切实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度的落实,加快提高松阳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巩固公益林建设与保护成效。

按照省林业厅封山育林技术规程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补植技术,以营林抚育为重点,加强建设和保护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溪沿路的风景林。同时,积极发展混交林,采取天然与人工更新相结合措施,通过“疏针、留灌、补阔”形成复层混交林。对于多代的低产林分要进行林分改造,提高公益林的功能等级;对于疏林地、林分中的林中空地应通过补植、套种或更新,逐步提高生态林的林分质量,强化公益生态林的防护功能。生态公益林建设必须重点加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建设,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到20##年,完成15万亩生态公益林针叶林及疏林地改造、补植培育针阔混交或多种阔叶树种混交林;全县公益林面积达到93.2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55%,建设布局以原有森林资源较好的玉岩、枫坪、安民、大东坝、竹源、新处、谢村、三都等乡镇及湖溪、林村两大国有林场为重点。

(4)加强森林病虫防治与森林防火。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严格禁止一切野外吸烟和弄火行为。建立防火队伍,健全防火预案。

●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1)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对于电厂或其他行业产生的固体废物,如粉煤灰、炉渣和脱硫废渣,可以作为生产建筑材料的原料。为了实现松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利用工业废物作为生产原料的加工企业,从政策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积极开发综合利用技术,鼓励企业对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2)农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结合松阳的实际情况,重点推进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利用、秸秆沼气化利用、秸秆食用菌利用等方面的秸秆污染控制途径。推广使用环境污染小的农用地膜以及农用地膜使用技术,推广草纤维地膜、纸地膜、液态地膜等可降解地膜,推广一膜多茬、旧膜覆盖技术,充分利用旧膜,减少大田用膜量,推广使用耐老化易回收地膜。

(3)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根据城镇建设规划以及乡镇村落布局和人口分布情况,合理设置垃圾收集、分拣或转运等设施,因地制宜采取焚烧、填埋、沤肥等方式,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丘陵山区、远离城镇的村庄按“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开展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处置。松古平原的村庄按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的要求,实行“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处理”原则对垃圾进行收集处理。普遍建立村庄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分区包干、定责定薪、联合考核”的长效保洁机制。

● 生态安全建设

(1)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依靠先进技术治理生态环境。同时要以小流域为单位,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施行分层布局、恢复植被,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和合坡改梯措施。恢复植被要造林种草与封山育林育草结合,水土保持工程与生物防治措施相结合。小流域、县域是人类活动的主体生态系统,要将以恢复植被为主的生物措施和以小型工程为辅的防护措施结合。

(2)加强林业建设,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全县应加强天然林地的管理和培育,在小港和松阴溪及其支流两岸一定的范围内划定水源涵养区,禁止任何形式的砍伐。对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差的区域,要大力种植生态公益林,并采取封山育林措施。通过加强林业建设,构建生态绿色屏障,使松阳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和安全发展,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快结构调整,实现生态安全生产。要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要因地制宜,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农业发展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如在山区要解决基本粮田,建设当家田,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在丘岗区要保护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治理无水田等;在城郊区与工矿区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防止“三废”污染。在大县域内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大力推行高效生态林、雨养旱作农业、庭院生态农业和坡耕地集约立体经营等,积极推广无公害安全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和示范基地,以名、优、特、新的高效、绿色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

(4)水土保持。全县要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加强各部门联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逐步治理好现有水土流失,防止新水土流失。开发建设项目应当尽量减少植被破坏,项目地界以内的山坡地,必须修建护坡或者采取其他土地整治措施。工程竣工后,取土场、开挖面和废弃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必须采取植树种草的植被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除此之外,可以沿小港和松阴溪及其支流两岸建设水源涵养林,这样既可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又可以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可饮水水源。

(5)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调查古树名木并建立档案,划定保护范围。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加大对滥捕滥杀和买卖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打击力度。

对卯山森林公园、万寿山、独山、箬寮岘等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变化进行调查与监测。通过开发生态旅游,增加投入,进一步提高森林公园和风景区的保护与管理能力。

以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建设和保护动植物交流通道等方式构建生物廊道,避免生物物种的损失和灭绝,保护维系人类生存的生物多样性。

(6)外来种入侵防御 。松阳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但局部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很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为此要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御工作,避免有害物种危害松阳生态多样性系统。

四、生态人居规划

4.1 规划目标

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进农村人口集聚、推进农房改造建设、推进农村节能节材、推进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4.2  规划措施

旧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

旧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是一项一活皆活、惠及长远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广受欢迎的民心工程。通过进行旧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最终达到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的目的。

● 违法违章建筑清理

坚持拆字第一,以拆除“五破”(破房子、破猪栏、破牛栏、破厕所、破灰寮)为重点,按照“谁所有、谁制造、谁清理”的原则,对“三沿”两侧“五破”、废弃场进行拆除、复耕或复绿,使其整洁美观。

● 建筑立面改造

政府通过招投标形式统一购买涂料,对沿线房屋立面的式样和色彩进行改造,达到改善沿线景观的效果。

村庄道路改造

 加快农村联网道路建设,对村庄进行道路改造。根据村庄不同的规模,选择相应的道路等级系统。1000人以上的村庄可按照三级道路系统进行布置,1000人以下的村庄可酌情选择道路等级与宽度。

另外,由于私人机动车停车方式的不同选择(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对道路的组织形式与断面宽度的选择也要因地制宜。村庄主要道路有条件时应设置照明设施。

● 公益型公共设施建设

公益型公共设施,指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应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并与村庄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公益型公共设施宜集中布置,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在方便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应结合村庄公共设施中心或村口布置公共活动场地,满足村民交往活动的需求。

公益型公共建筑项目配置表

公益型公共建筑建设规模

五、生态经济规划

5.1 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三农”工作,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坚持改革促发展,致力于观念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以增强农业发展的源动力;

坚持科技强农,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兴农实效;

坚持生态优先,注重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坚持突出重点、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统筹协调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坚持以工业化观念发展农业,促进农业主导产业规模、集聚功能、生产效率、产业效益综合提升;

坚持依法护农、营造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保障农业安全生产。

5.2规划目标

生态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更加优化,农业综合能力、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力度加强,低碳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精细农业、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普遍提高,新型产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下山脱贫工程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快速形成,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科教兴农战略全面实施。

工业发展中,重点培育1家香榧加工龙头企业,2家油茶龙头企业,6家竹加工龙头企业,2家以上森林食品龙头企业,若干家木材加工企业,建立企业拥有自身的丰产基地,通过创建合作社的发展形式,联结为基地,带动林农增收,推进林农脱贫致富的进程。

    松阳生态旅游将围绕打造“千年古县·田园松阳”旅游品牌,以“田园风情、休闲养生、农耕文化”为主线,坚持错位发展,发展比较优势,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培育旅游主题文化,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吃住行游购娱”联动发展,努力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我县第三产业的龙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把松阳打造成为田园休闲旅游胜地。

5.3 规划措施

生态农业布局,粮食:以叶村、斋坦、西屏、赤寿、古市等乡镇为重点;茶叶:松古平原新兴、赤寿、樟溪、斋坦、望松、叶村、西屏、古市六乡两镇为重点发展方向;食用菌:一是利用玉岩、枫坪深山区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建立花菇优势产区;二是在叶村乡的河头、叶村、松山和斋坦乡的坎头、东圩蓬、小石为发展重点;高山蔬菜:一是以三都、枫坪乡为主,建立高山反季节蔬菜优势产区;二是在古市、西屏镇、望松乡翁村等,建立蔬菜设施栽培基地;水果:根据水果适宜区分布,建立三大优势区域,一是以象溪、卯山林场为重点的脐橙优势产区;二是以三都、大东坝为重点的优质早熟梨优势产区;三是以西屏镇为重点的杨梅、桃李等小水果优势产区。畜禽:一是以斋坦、叶村、望松、西屏、古市、赤寿乡镇为中心,建立生猪规模生态养殖优势区域;二是在以板桥、新处、古市等乡镇为主的鹊山鸡立体养殖优势区

生态工业布局

    生态工业要“绘重彩”。促进工业经济从“一心多块”点状分布向“松古平原产业带”带状集聚。加强产业布局的分析研究,编制实施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与调整规划。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松阳工业园紧邻县城,在规划上,按照城市生态化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园区,对企业厂房、设施、绿化、服务等配套设施实行统一规划和设计,达到有序规划、分期实施、全面发展。强化节能减排,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路子,大力发展不锈钢、五金制造、铜加工、塑料薄膜等产业,打造“浙江不锈钢管业基地”品牌。积极发展食品加工园区(松古盆地的十五里)。古市工业区中重点发展机械、绿色食品、竹木业加工等;赤寿工业功能区块合理分布不锈钢制品、汽摩配;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重点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油茶、食用菌、竹笋、干水果等农副食品加工业。

    生态旅游风景资源旅游:卯山、箬寮、竹源乡、万寿山等。农业观光旅游安民乡文化旅游红色主题:安民、安岱后、枫坪.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高腔、小竹溪、摆祭、农事活动等。古村落:古建筑民居 石仓、界首、古市西屏的“明清街”;古建筑:延庆寺塔、石仓古民居。摄影专线游:摄影采风游快速发展,建立了浙南桃花源、四都云雾景、石仓古民居、竹源瀑布群等十大摄影创作基地。

六、生态文化规划

6.1规划目标

文化保护应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保护历史真实性原则;保护风貌完整性原则;保护生活延续性原则。

在历史地段保护区范围内保存尽可能多的真实的历史信息和历史风貌,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留给后代,从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

促进历史地段的健康发展,适应城市居民现代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避免其衰退而成为城市包袱,延续城市文脉,维持其活力,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保护。

6.2 规划措施

(1)古街巷格局保护

位于历史地段内的北直街、耶稣堂弄、人民大街区、天后宫弄、横街、桥亭街、大井路、三字路、塔头街、济川路、官塘路、猪行路、大桥路、南直街、荷田岭路、潘后街头弄、申亭弄等,是构成历史上形成的“美”字型格局的主要街巷。对这些道路应保持或延续其原有格局,保持其原有空间尺度,同时对其路面需作一次整修,路面材料改为石板路道。

(2)建(构)筑物的保护与整治

对需要保护的建筑采取三种方式:修缮、维修、改善。

① 修缮:对文物古迹(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的保护方式,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

② 维修:对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所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活动。

③ 改善:对历史建筑所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调整内部布局、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活动。

对非保护的“一般建(构)筑物”,采取四种方式:与历史风貌无冲突时采用保留方式;有冲突时采用整修、改造、拆除等方式。

④ 保留:主要针对保护区以外、建设控制地带以内的,建筑质量较好且在屋顶、高度和建筑材料上并不与历史地段风貌冲突的新建筑,对这些建筑除清洁立面和整理环境外,基本不作改动调整,维持现状。

⑤ 整修: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新建筑和环境因素进行的,仅通过改变立面外观的方式就能与历史风貌取得和谐的改建活动。

⑥ 改造:如果必须通过降低建筑高度或改变建筑造型才能取得与历史风貌和谐的话,应采用改造的方式。

⑦ 拆除:指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且整修和改造都不能处理好与历史风貌冲突的矛盾,就应该采用拆除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在拆除后的基地上需要进行再建设,拆除后再建的建构筑物的外观必须与其周边环境和保护区的历史风貌和谐共融。

(3)建筑高度控制

建筑高度按照历史地段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区域进行控制。

历史地段保护区:6米建筑高度控制区

保护区内的现状历史建筑以1-2层为主,后期改建建筑一般为3-4层,街道宽度为3-5米。为保护沿街现有宜人的空间尺度和传统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建筑高度应控制在2层或2层以下,即屋顶总高6米以下。对不符合要求的建筑进行改造或拆除,文保单位、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持其现有高度。

建设控制地带:10米建筑高度控制区

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严格控制在3层或3层以下,即屋顶总高10米以下。规划不拆除的现状建筑如不符合高度控制的要求,应逐步进行改造,使其高度低于10米;规划不拆除的现状建筑如低于10米,不允许加高或加层。新建和改建建筑应符合建筑高度控制的要求。

(4)传统风貌保护

建筑布局:新建建筑布局应延续原有城市肌理,鼓励采用传统民居三开间和四合院落形式布局。

建筑风格:处于保护区内的建筑要求完全符合传统民居风格;建设控制地带内紧邻巷弄的建筑或处于保护区视线范围内的建筑,其立面要求采用传统民居风格,其它建筑要求在高度和屋顶形式、色彩上与历史风貌协调。

建筑屋顶:历史地段内的所有建筑屋顶应采用坡屋顶的形式,一般以人字形坡屋顶为主,四合院则鼓励采用传统民居的屋面组合形式。

建筑色彩:传统建筑外墙色彩以白、红、褐、黑、土黄为主,历史地段内的建筑色彩应控制在此色调范围内。墙体可使用白色、土黄色,屋面可使用黑色、灰色,木构件可使用木本色、暗红色、褐色和黑色。

建筑材料:保护传统材料特色,对历史建筑的修复以及新建筑的兴建,其使用的材料应在外观上与传统建筑材料风貌协调。

室外铺地:历史地段保护区内的所有街巷应恢复石板铺地,特别是构成传统路网格局的主要街道;建设控制地带内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五章  行动计划之一: 道路沿线景观整治计划

一、  现状分析

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地山区,受地形条件限制,运输方式单一,主要运输方式为公路。现有交通状况为:一条龙丽高速斜贯松阳县,此外贯穿松阳县的省道公路只有两条:50省道斜贯松阳县中部,路线由西北的界首由遂昌县进入松阳境内,经古市、西屏、象溪至王田圩出境进莲都区与53省道交叉,全长60公里。44省道由武义经火烧亭进入松阳境内,顺西南方向经四都与50省道交汇于松阳西屏镇,松阳段长12公路;其余均为县乡公路,县乡道主要由三级、四级等较低等级的公路组成。

道路沿线景观现状主要类型:

根据道路所经过的区域,可以划分出四种景观类型:

1、自然景观:如箬寮岘原始林景区、卯山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区。

2、半自然景观:如林地景观、灌从草坡地景观、河漫滩景观等。

3、农业景观:如稻田景观、吊瓜景观、食用菌景观、果园景观、茶园景观、油菜等。

4、人工建筑景观:如村镇沿路景观。

从视觉感受出发,这些道路景观又包含了三个层次:

1、近景:道路两侧的绿化景观,对于不同等级的乡村道路,由于车速的不同,一般在距路边20-35米的范围内属于近景;

2、中景:田园景观。包括了农业景观和乡村聚落景观,它们共同构成了以乡村田园风貌为基调的景观空间;

3、远景:山地景观。这是以山体和绿化为主的自然景观,作为道路沿线的视觉景观背景。

道路沿线景观现在存在问题:

1、广告牌、路牌不够规范。沿路分布的一些广告牌、路牌缺乏必要的管理,形式比较杂乱,严重影响道路沿线的景观。

2、垃圾杂物乱堆乱放现象依然存在。虽然经过前期的治理,但是部分路段视线范围内任然能看到垃圾及杂物的乱堆乱放现象。

3、道路沿线废弃地。在道路沿线,有一些不具有经济价值的荒地或绿地,它们不仅景观单调,而且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4、道路沿线市场分布。松阳县是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大县,交易大都在公路沿线,哪里方便就在哪里进行交易,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同时对沿路景观造成影响。

5、路面状况。乡村道路经过前期的治理,部分路段任然需要继续进行硬化、亮化、彩化改造。

6、道路沿线的裸露山体边坡。道路所经过的山地,局部地段出现大面积裸露的山体边坡,破碎裸露山岩,给人一种人工开凿的痕迹,不仅会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安全隐患,而且影响美观效果。

7、沿路建筑景观性差。沿线破旧房屋较多,建筑风格杂乱,破旧房、破厕所、破灰寮、破猪(牛)栏较多,新建房存在大量赤膊墙体,影响美观。

8、部分区域内植物景观需要进行改造。现状的植物景观森林植被景观比较单一,复层林少,单层林面积大,尤其是季相景观变化不明显,绿化树种较少,结构简单。

9、道路景观整体风格过于单调。道路绿地建设缺乏地域性、千路一面。

二、  目标与策略

·目标:加快农村联网道路建设,对村庄进行道路改造。根据村庄不同的规模,选择相应的道路等级系统。1000人以上的村庄可按照三级道路系统进行布置,1000人以下的村庄可酌情选择道路等级与宽度。

(1)进村道路,道路技术等级不低于公路四级标准(有效路面宽度不少于4米),同时要求道路施工规范,养护良好,道路平整,边沟畅通,标识标牌规范齐全,道路两侧进行美化绿化。

(2)村庄内部干道,宽度2.5米以上,施工规范,养护良好。

通过整治,使道路景观得到全面提升。全面完成道路沿线“三清三治三改”工作。在景观全面提升的同时,改善道路沿线生态环境,深化松阳县生态文化建设。

·策略:一般片区一般改造,重点区域重点改造,重要节点,改造出精致优美的道路景观。

三、  类型与措施

对道路沿途景观改造,首先可分为总体措施和专项措施。

·对沿途区域总体措施包括:

1、清理垃圾及杂物乱堆乱放。对道路沿线视线范围内的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按照“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对垃圾进行收集处理。对杂物进行治理,按照“谁所有,谁整理”原则,清除乱堆放杂物。

2、广告牌、路牌治理。

只能在公路服务区、互通区、收费站广场区域(包括道路红线范围内外)设广告牌。除此以外的公路沿线两侧500米控制区范围内原则上禁止设立,禁止占用农田耕地。500米控制区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原广告牌予以拆除。除此之外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广告牌设置中心距离公路护栏应不少于35米,相邻两块广告牌应有300米以上间距;②广告牌必须避开高压线、照明系统、地下电缆等设施(必须符合电力、电信部门的相关技术要求);③广告牌不得与公路标牌、诱导标志等混淆、冲突。

广告牌内容,广告牌不得影响沿线景观和交通安全,广告应主要宣传龙泉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内容;严禁设立内容庸俗,没有代表性的商业广告。具体版面内容以工商部门最后审批为准。符合布点要求的原广告牌须按上述要求进行统一改造。

广告牌形式,规范“三沿”范围的广告牌外观,使其在形式上统一,另外可将旅游及人文文化融入广告牌外观之中,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广告牌外观的作用,还可以达到松阳旅游的效果。

路牌形式要进行同一规范,对错误及坏损路牌进行更换。

3、荒地和裸露边坡的生态恢复。对废弃的荒地进行生态恢复,对裸露的边坡进行绿化或硬化。边坡分砾石土壤的斜坡、坡度较缓的斜坡、岩石斜坡。

砾石土壤的斜坡,首先对上面的砾石进行清理,然后覆盖土壤。这类斜坡只有在坡面上方可以生长一些树木,其他部分则通过种植草坪、地被植物和攀岩植物来绿化。通过人工栽植和风力传播的树木种子自然生长,数年后形成自然生态绿化景观。

坡度较缓的斜坡,覆土后,在坡顶密植乡土植物,斜坡内侧种植少量生长较快的植物,下层播散草种,几年后坡面上新生长的植物(风力传播种子长成)与人工栽植的树木融为一体。

岩石斜坡由于此类环境下植物的立地条件较差,绿化需要特殊处理。现在最新的岩石边坡生态修复的模式是喷混绿化法和厚层基材喷射法。这种方法是岩石边坡工程防护与生态绿化并重的技术,能使植物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生长覆盖。其基本原理就是实用经过改进的混凝土喷射机将拌和均匀的植被混凝土(土壤、肥料、有机质、保水材料、植物种子、水泥等混合干料加水)或厚层基材混凝土(绿化基材、纤维、植壤土以及植被种子的混合物)按设计厚度喷射到岩石坡面上,通过植被根系的力学加固和地上生物量的水文效应达到护坡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4、修复生态廊道。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道路工程在修建前与周围环境是具有连续性的。在修建之后,会形成廊道,起运输的作用。这种新形成的景观要素基本上不存在生物量,它的修建势必会减低所经区域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因此,对于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种群丰富的乡村地区,必须对道路所穿越地区进行生态廊道的修复,避免因为道路修建等人为活动干扰动植物生存。

对于道路穿过的隧道,在隧道修建完成后应及时对开挖明显的区域重新覆土栽植树木,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做到速生、慢生相结合,经过2-3年时间打造出一个完整的生态廊道。

·专项措施,根据不同区域景观和道路等级的植物绿化改造。

针对区域景观的不同,改造措施也有所区分。

·针对半自然景观区域改造措施主要有:

改变植物景观季象变化。增加常绿植物种植,分区段增加色叶植物和开花植物。全线基本保证两季有花,保证重点区域的四季常绿。

增加群落层次。调整植物群落结构,增加中层灌木或者增加上层乔木。重点区域,保证群落结构丰富,群落类型多样而富有变化。河漫滩区域增加水生植物群落。种植可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

森林外边缘修复,为了维护森林外缘的基本功能,在道路与灌木丛之间应至少保持3m的缓冲距离,也就是在道路与森林外应留有适当的距离。需要砍伐时,应留有10-15m较为宽松的宽度,以便修复森林边缘空间的生态机能,营造一个新的森林外缘空间。

·针对农业景观区域改造措施主要有:

对单一产业种植,进行套种,如,茶叶产业可套种水果如:美国黑李、梨、柑橘。改变区域景观单调性。

农业种植区域边缘区域,增加绿化带,增加景观层级变化。根据不同产业种植,进行相应处理。

对农业产业种植的棚架进行统一规范。

·针对人工建筑景观区域措施主要有:

道路两旁绿带改造,道路两旁的树种四季景观主要以绿色为主,可以增加观花树种如紫薇、木芙蓉,香花树种如紫花含笑、桂花,林下配置春鹃,地被配置鸢尾、葱兰等。

村庄沿线花坛改造:花坛可以利用当地鹅卵石或条石进行垒砌,花坛植物可选择海桐、月季、龙柏、鸢尾、萱草等木本或多年生花卉,其间布置一年生花卉如鸡冠花、凤仙花、紫茉莉、百日草等。

针对道路等级不同,改造的力度有有所不同:

高速公路,龙丽高速全路段为重点改造区域。高速公路出入口节点为重点精品改造区域。着重对半自然景观的改造。

省道,在道路交汇,出入城节点,着重对半自然和人工建筑景观改造,对沿线的半自然、农业景观进行改造。

县道,在道路交汇主要节点重点在于半自然景观改造,沿线则加强农业景观和人工建筑景观改造。

乡道,着重针对农业景观和人工建筑景观的改造。

第六章  行动计划之二: 水体整治及综合利用计划

一、  现状分析

 河道自古以来是城镇最主要的景观网络空间,河道水域地区也往往是发展最早的地区。由于处于水陆的边际,它的景观信息量最为丰富,是显示乡镇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直接影响到松阳“三沿”地区的整体风貌。因此,沿河水域景观是也是整个景观规划的重点。如何创造出满足安全防护功能、生态结构合理、区域特色明显、为广大居民所喜闻乐见的河道水域景观,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沿”地区的河道主要有松阴溪、小港和散布在村庄的河塘,这些河道既承担着农业灌溉与防洪排涝的重要功能,也是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着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

 由于多年来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这些河道的淤积不仅大大削弱了防洪排涝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甚至影响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生活,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并且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此采取相应的处理手段。主要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1、工程化、沟渠化严重,丧失了河道的自然属性。忽视河流是环境中极重要的自然要素这一特点,把河道当作排水渠道,进行人工化的整治、加固及景观建设;习惯于采用传的工程措施,如裁弯取直、浆砌块石护坡、高筑垂直堤岸等。

 2、景观雷同化、单一化严重,缺乏地域文化特色与可识别性。许多河道水景丧失了作为景观廊道的动态变换韵律和变化的多样性,背离了作为环境中重要标志的场所可识别性标准。

 3、景观整体性、多样性被破坏,美学与生态价值丧失,不顾及景观空间组合的整体性与尺度的合理性。

 4、人性化设计不足,情感调节价值日益减少。由于临水堤岸的设计形态过于人工化、渠道化,缺乏自然度与亲水性,大部分河段的垂直驳岸没有可靠近水的阶梯,无法满足人们对亲水、戏水的需要。

5、水污染比较严重,河流水质堪忧,水面景观不佳。水体富营养化呈稳定上升趋势,水体颜色异常,河流两岸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对水质影响严重。水量补给不足,景观用水短缺;现状水质远远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目标,与景观用水的标准差距较大,严重影响其观光休闲功能。

  因此应按照“水清、洁净、流畅、岸绿、景美”的要求,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以利于沟通水系,改善水质,全面恢复及提高抗旱排涝标准、引排功能,增加景观功能,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实现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目标与策略

·目标:按照“水清、洁净、水畅、岸绿、景美“的要求,通过疏浚河道、建设堤坝、清理垃圾等措施,恢复河道水域景观的自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营造,深入开展“碧水蓝天工程”建设,将河道打造成怡人的生态长廊,满足人们休憩娱乐的要求,以此来提升乡村形象,提高乡村的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疏浚一条河道,盘活一方水系,复垦一片土地,增加一片林地,整治一村环境”的目的。

·策略:河道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应将工作层层细化和分解,落实责任到村。对于体河道、河塘,根据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整治方案,按照“综合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原则,全方位地确保农村河道整治有效顺利地进行。具体的整治措施如下:

1、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强农村饮用水保护,提升水质

近年来随着工业迅速发展,村镇人口剧增,形形色色的垃圾是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突出现之一。农村垃圾常常被随意倾倒到河里,这就为河道浮游生物提供了重要的培养基,使得河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河道水质加剧恶化,不少河段已丧失了饮用、清洁、灌溉、养殖等功能。在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应当全面清除农村道路两侧、河塘坡坎、桥长年积存垃圾,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砖瓦杂物集中有序堆同时注重水源地的保护,全面提升饮用水质量。

沿线的河道还由于大量化肥和农药直接进入河道,致使水体污河道的引排功能衰退去了工程载体和水质条件护。造成水质性缺水,这种状况使得农业节水失影响到了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

 为了减少农药、化肥对河道的污染,应当优化用肥结构,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通过展绿肥种植、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技术、改进和完善畜禽粪便处理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建立一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示范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加大力度对农村环境进行治理,可有效地改善农村河道的水质,同时也美化环境,确保水净。

  2、实施生态美化修复工程,提升河道的自养能力

生态修复工程是河道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措施,与河道疏浚整治相得益彰。在河道综合整治的同时考虑沿河道两岸及河坡的生态规划和整治。沿岸植树、种草、种花,挖掘历史文化,构建与景观公园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形成绿色屏障,既美化环境、提高景观价值,又保土、净化水质,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致淤。有条件的河道还可采用既能更好地加固河岸又能保持河岸生态平衡的生态砌块挡墙、格栅式护坡、护绿混凝土等生态护坡,这种生态护岸,可以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滞洪补枯、调节水位,有效地恢复河中生物的生长,恢复河道水生动植物系统,进而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净化水体,提升河道的自养能力,确保水畅。

 3、加强对河道综合整治成果的管理

 整治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从水环境的角度来看,长效管理更为重要,因为疏浚一条河道短时间就可以完成,而管理则是长期的过程,时刻不能放松。为了避免出现”边治理、边污染”的怪圈,应在综合整治的同时更加积极地探索并落实疏浚后河道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到建管并重,充分发挥河道疏浚及村庄河塘整治的长久效益,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山清水自然生态载体。形成以河道四维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即严禁毒鱼、取缔采砂、严禁私占、垃圾保洁。具体措施如下:

 (1)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巩固河道整治成果。为了巩固河道整治成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河道维护、监测、检查、清障等管理办法,建立完善村级水利工程运行长效管理机制,应探索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政策,逐步探索采纳类似城市小区物业公司的管理模式,实施“公开招聘、分组管理、逐级考核、报酬到人“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组建相应的专河道管护队伍,明确由专人对一条河或者一片连通的水系进行有力的监管,保证河面没有漂浮物,监督河床植被的缺损以及河道的污染和水质情况,确保河道长效管理·   县镇村自行制订,所筹集的资金由河道管护部门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三、  类型与措施

 1、河道平面改造

 河道平面改造即河道总体平面布置设计。采取生态化治理,就是要退地还河,恢复河道滨水地带,逐渐拆除视觉生硬、呆板的渠道硬护岸,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

 自然弯曲的河道以及滨水地带创造了适宜各种生物生存的生活环境。河湾、河道凹岸处为生物繁殖提供了场所,更是洪水来临时各种生物的避难场所,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在条件允许的河段,还可以人为增设一些浅滩、深潭、湿地、河湾等,充分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物生存环境,增添河道的自然美感。

 与直线化的渠道相比,自然弯曲的河道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有利于水生物生长。从工程角度,自然弯曲的河道线型能够消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降低洪水强度,可减少对下游河道护岸的冲刷,保护下游河道护岸。

 2、河道断面改造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排洪功能、河道两侧土地利用情况外,应结合布置河岸生态景观,尽量为水陆生物创造良好生存环境。应体现亲水性,方便人们休闲,亲近自然。

 传统的河道设计常采用矩形或梯形断面,以满足洪水期排洪或者河道蓄水的需要,但是矩形或梯形断面坡面较陡,亲水性差,不利于生物生长,景观布置困难,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故在改造中宜考虑采用复式断面或天然河道断面。复式断面应根据河道水位情况设置断面结构,为保证在通常情况下水流位于主河道,常水位以下河道可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则应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允许洪水期部分洪水漫滩,从而解决了常水位期时人们对河道亲水性的要求和洪水期河道泄洪的要求,并可为滨水地带的景观设计提供充足空间,由于驳坎护岸高度降低,为生态护岸形式的选择也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河道拥有较大建设空间的河段,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人工治理痕迹,保持天然河道面貌,采用原泥土、鹅卵石驳岸等方法保持河岸原始风貌。

 在边坡上则采用自然生态岸坡、种植草皮灌木等,保持近自然形态的景观,保护原有河道生态系统。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选择。

 河道断面与水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自然地河道,位于高低水位之间的河床区随着季节水位高低的变化,使得河岸与水有了弹性的接触空间,成为一些动植物特别的栖息区。这一区域生长着各式各样的植物,从水生植物、湿地到野草及树木。因此,对于这种类型河道的断面,在保证河道畅通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的设置不同深浅的水域,既能营造不同水位时的河道景观,也能为动植物提供不同的生存空间。

 对于人工河道,由于季节性水位落差较大,当处于枯水期时,河道景观就显得不够美观。在满足防洪需要和景观景观需求的前提下,河道中可以通过生态堰坝的建立将河道水位打造成台阶形式,根据不同台阶水位滞留时间的长短,种植不同的湿生植物,如芦苇、芦竹、水竹、乌柏、枫杨及南川柳等,还有喜湿耐水的植物如水杉、池杉、水杨梅、恺木、青钱柳等。不但可以美化河道,还能保护堤岸、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减轻河道淤塞。

 3、驳岸改造

 驳岸是河道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对于乡村河道驳岸,现在发展趋势是建设生态驳岸,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驳岸的三种主要类型:

(1)自然原型驳岸

利用植被群落的根系稳固驳岸,防止水土流失生态特性的一种驳岸类型。植被组成包括:沉水植物保持自然河流的、浮水植物、挺水植物、草地及灌木林地。这种驳岸抵抗洪水能力相对较差,主要用于河流两岸有泛洪区或流量较小的区域。

(2)人工自然驳岸

 此类驳岸,拥有人为和自然双重属性。除了应用植物材料外,还利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加固驳岸底部,来增强驳岸的抗洪能力。

 (3)人工生态驳岸

 传统的河道护岸大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道中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青蛙无法跳越河道护岸,小鸟、蜻蜓在水边也找不到落脚的芦苇和水草,封闭的河道护岸不仅阻碍了地下水与河水循环交换,水循环过程被人为阻断。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

 生态护岸则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形成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降低河水对河岸侵蚀作用,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存、具有自我修复、自我净化能力的水工建筑结构形式。常见的生态护坡种类包括:自然状态边坡、透水石笼、护岸生态袋加筋挡土墙、多级木桩梯级驳岸等多种形式。

 各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活习性,而不同的生态护岸结构形式能够适应不同的生物生长繁殖需求,自然边坡可以提供泥鳅等软体动物的生长,浅滩地段适宜浮游生物的繁殖,深潭区域适宜鱼类的活动,所以在驳岸形式上,要根据地形地貌、原始的植被绿化情况,选择多种护岸形式,给各种生物提供生长环境、迁徙通道,容易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

 4、河道疏浚

 河道疏浚是此次河道综合整治的主要内容。疏浚整治河道应做到“有淤清淤,有堵拆堵”,通过清淤、拆坝建桥、拆除坝埂,严把疏浚工程质量关,确保河道水畅、水清,切实解决水患,保障农村及其他相关联地方的经济安全。

 河道疏浚整治是一个综合型、立体化的系统工程,整治过程中应统筹兼顾;把河道疏浚与农村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土统筹兼顾,把河道疏浚与农村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积肥造田、道路建设、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和发展水产养殖业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以获得”疏浚一条河道,盘活一方水系,复垦一片土地,增加一片林地,整治一村环境”的综合效益,统筹解决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充分发挥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营造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总之,河道综合整治要用统筹的观念、全局的观念、系统的观念,扎实有序地推进河网水系建设,使水通起来、流起来、清起来、活起来。

 松阳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必将使得“水清、坡洁、岸绿、景美、人水和谐、持续发展”的村廓又清晰起来,“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态水系又将重回村庄和谐美丽的美丽乡村也将因清清河水灵动起来。

第七章  行动计划之三: 乡村形象营造及旅游发展计划

一、  现状分析

松阳古邑,古韵悠悠,长松山水,秀色迷人。其鲜明的山水风光特色旅游资源,使海内外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主要客源以杭州、上海、江苏及周边经济发达县市游客为主,且节假日尤为明显。通过“十五”、“十一五”规划期内的发展,松阳旅游业已完成产业发展的初始期,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推进,正快步进入发展第二阶段——快速发展的增长期,显现产业高速增长、向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努力通过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致力推动项目建设有夯实基础向品味提升、功能完善方向转变,方能实现松阳打造“千年古县 田园松阳”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宏伟蓝图。

1、资源分析:

松阳山川秀美,风景名胜资源丰富。松阴溪风景名胜区荟萃塔溪绿涨、双童积雪、玉泉翠华、凌霄岚翠、百仞云峰、石空飞瀑、石笋仙踪、延庆寺塔、竹溪风情等九大景区、数百处景点,山水苍碧,竹木扶苏,田舍掩映,鸡犬相闻,一派山水田园风光,俨然桃源胜景。箬寮自然保护区内拥有万亩原始森林,是珍稀动植物的天然家园。卯山——万寿山风景名胜区雄奇神秘,是道教真人叶法善修仙之所。

2、客源分析:

松阳海外旅游客源市场接待数量小,所占比重低,来金衢丽的入境旅游者将是松阳县未来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依托。近年来,金衢丽地区海外旅游客源市场逐步扩大,入境游客量持续快速增长,十分有利于松阳的海外游客量增长。

长三角沪、浙、苏三地人口约占全国10%,GDP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20%,三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年消费支出在全国名列前茅。不断增强的城乡居民出游能力,推动这一区域形成了年出游人数超过2亿人次的客源市场,也将有力的带动了松阳的旅游业。

二、  规划目标

抓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宣传和组织实施,近期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包括延庆寺旅游区、千年古镇、箬寮岘原始林旅游区、卯山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区、竹源峡瀑布旅游区。中远期建设重点“千年古县,田园松阳”品牌的提升,城镇的美化、绿化,推出现代娱乐旅游项目。致力推动旅游项目建设,由夯实基础向品味提升、功能完善、品质升级转变,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

突出松阳“美丽乡村”的村落形象塑造,以乡村游线为单元,以当地特色的自然物产、历史人文资源为特色,整体规划设计视觉形象、听觉形象、风情识别形象等内容;同时以行政村为单位,挖掘各个村庄的特性,进行村庄LOGO设计。

三、  类型与措施

3.1 视觉形象识别设计(VIS)

VI(Visual Identity)既可以是TIS的静态识别符号,也可以是滚动演变的识别符号,是个体化、具体化、视觉化的传递形式,其项目最多,层面最广,效果最直接。VI以视觉传播感染媒体,将旅游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符号,形成一定的内外感应气氛,使用一定的传播程序,把旅游产品推向社会,产生轰动效应和持续效应。

71   视觉形象设计主要内容

n  旅游地徽标

旅游地徽标是旅游地的形象标志,松阳乡村旅游地徽标以历史文化和乡村田园为理念基础进行图案设计,具体图形可向社会进行征集;可以将松阳的千年斜塔、乡村古建筑有机的融入到群山、田园和等背景中,突出乡村旅游特色和松阳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

n  标准字体

标准简体中文和标准英语

n  标准色

广泛应用于景区的标徽设计、指路牌、导游图、旅游指南、旅游商品包装等方面,其作用在于烘托和强化旅游景区形象对视觉的冲击力度。对于小的景区、景点可以融入其他颜色,以突出其特征。

n  旅游纪念品

其设计应体现当地的乡土特色,地方性越浓厚,越独特,则其旅游地形象的传播力就越强,因此应在民间手工艺术品,如黑陶等方面下功夫,开发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n  户外广告

其形式主要有旗帜、条幅、标识牌、路牌或方向牌、导游图、灯具广告、模型广告等。户外广告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与周围景观的和谐搭配,尽量选用木材、石料等天然材料,外观形式上要趋近自然形式。对于古建筑群内的户外广告,形式要求古朴,色调要求清新,以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n  从业人员视觉形象

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是员工的服饰形象设计,一方面要体现地方特色,另一方面要符合员工的身份特征。

3.2 听觉形象识别设计(HIS)

听觉形象(Hear Identity)一般包括旅游地的语言、民歌、地方戏曲、背景音乐、旅游主题曲和宗教音乐等。

n  旅游主题曲

根据“千年古邑,田园松阳”的形象理念,向社会征集松阳乡村旅游的主打歌曲,征集后的歌曲要以背景音乐或主题活动的形式广泛播放,节庆活动、区内交通工具、宾馆、餐厅、度假区都应以此音乐为背景音乐。

n  松阳高腔

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统中的独立分支,也是我省目前唯一尚能演出的高腔剧种,属单声腔剧种,被专家们称为是我省“戏曲界的活化石,20##年松阳高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可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将“松阳高腔”打造成独特的听觉识别标志。

3.3 风情识别设计(FIS)

风情识别(Folk Identity)一般是指乡村旅游地中具有并能够成为该地区形象代表的节目或活动。

n  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

近年来,松阳县紧紧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区域品牌,突出抓好茶叶销售、加工和品牌宣传等工作,促进茶产业增效、茶农增收。目前全县茶园面积11.02万亩,20##年实现茶叶总产量9050吨,产值4.22亿元;浙南茶叶市场实现茶叶交易量5.12万吨,交易额17.8亿元,交易量和交易额继续居全省首位。

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是集中展现送样茶叶特色优势的重要窗口,更是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推进产业转型、扩大县域开放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届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将围绕"市场、科技、文化、品牌"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茶事活动,以进一步提高浙南茶商市场、"松阳银猴"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展示松阳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n  竹溪风情

竹溪村位于松阳县城西南3公里处,原由竹溪、寺口、新溪三个自然村连成,曾设过镇,后于1963年分立,是松阳的一个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竹溪一带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寺口进士牌坊(省级文保单位)、明清古民居群、李太尉庙等文化遗存,还有闻名遐迩的竹溪锣鼓(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竹溪摆祭、竹溪灯会等民间民俗文化,其中竹溪摆祭是竹溪人特有的一种传统祭祀方式,主旨是祈求神王保佑全村村民新年出入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八章  行动计划之四: 乡村农业及产业振兴计划

一、现状分析

松阳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多种经济。松阳是传统的农业县,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其次是小麦、豆类、薯类和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桑叶、茶叶、烟叶、水果和药材等。水果主要有脐橙、柑桔、梨子等。

 在空间分布上,耕地和园地主要分布在松古平原及其周边的低丘缓坡地带。其中,耕地主要集中在大东坝镇、古市镇、象溪镇和枫坪乡;果园主要集中在西屏镇、古市镇和赤寿乡;茶园主要集中在西屏镇、大东坝镇、古市镇、赤寿乡、象溪镇和新兴乡、安民乡等乡镇。

但目前农业尚有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外来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农业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改变;个别传统农业严重下坡,譬如,烟叶种植面积和粮食种植面积逐年缩减。工业产品集聚度不高,特色产业不明显,缺乏主导产业;产业发展赖以生存的原辅材料、零配件及产品、技术、资金等交易市场基础没有形成。

二、  目标与策略

生态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更加优化,农业综合能力、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力度加强,低碳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精细农业、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普遍提高,新型产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下山脱贫工程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快速形成,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科教兴农战略全面实施。

工业发展中,重点培育1家香榧加工龙头企业,2家油茶龙头企业,6家竹加工龙头企业,2家以上森林食品龙头企业,若干家木材加工企业,建立企业拥有自身的丰产基地,通过创建合作社的发展形式,联结为基地,带动林农增收,推进林农脱贫致富的进程。

  

三、  类型与措施

●优化统筹产业布局

按照现状农业产业的产能特点,构成两大区域,即现代生态高效优势区和有机农业优势区,实行产业优化布局。松古区域产业规模、生产总量、产业集散功能形成绝对优势,规划确定的现代生态高效农业优势区;借助山区优越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及农产品优异的天然品质,规划确立为有机农业优势区。各产业的布局,力求科学合理,相互统筹,相互协调。

1、粮食:一是以叶村、斋坦、西屏、赤寿、古市等乡镇为重点,扩大一批以“蚕豆(马铃薯)——春玉米(毛芋、西瓜)——杂交稻”三熟制和“香菇(马铃薯)——单季稻”两熟制等粮经型种植规模;二是以玉岩、象溪、大东坝区域建立山区优质稻和精细杂粮基地。主攻方向:稳定面积,提高品质,提高单产效益,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实现提质增效。

2、茶叶:一是松古平原新兴、赤寿、樟溪、斋坦、望松、叶村、西屏、古市六乡两镇,茶叶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近70%,早生品种占比重大,而且茶叶生产具有“三早”特点,生产效益高,形成早生高效生态茶优势产区;二是以板桥、枫坪、四都、大东坝、玉岩、新处、谢村等乡镇,利用当地优越自然优势,发展形成高山有机茶、绿色食品茶优势区产区;三是布局两大茶叶加工园区。即新兴乡横溪村、上安村的茶叶初制加工园区和十五里的茶叶精深加工园区。主攻方向:加强新工艺、新产品开发,积极扩大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主攻产品质量;大力推广机械化采茶,提高生产效率;全面推行无害化防治,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3、食用菌:一是利用玉岩、枫坪深山区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建立花菇优势产区;二是在叶村乡的河头、叶村、松山和斋坦乡的坎头、东圩蓬、小石、京梁等7个村,建立稻菇轮作、稻耳(黑木耳)轮作生产基地。同时,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食用菌,增加珍稀食用菌种植比例,调减常规生产面积,增加反季节生产面积,促进食用菌合理布局,稳步发展。主攻方向:稳定发展,做精做强,节约资源,注重珍稀菇、出口菇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

4、蔬菜:一是以三都、枫坪乡为主,建立高山反季节蔬菜优势产区;二是在古市、西屏镇、望松乡翁村等,建立蔬菜设施栽培基地,实行现代高效安全蔬菜生产。主攻方向:扩大高山反季节蔬菜,重点发展绿色、有机食品蔬菜,推广应用设施栽培。

5、水果:根据水果适宜区分布,建立三大优势区域。一是以象溪、卯山林场为重点的脐橙优势产区;二是以三都、大东坝为重点的优质早熟梨优势产区;三是以西屏镇为重点的杨梅、桃李等小水果优势产区。主攻方向:加速果园低改,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加快水果加工业发展,提高水果加工及鲜果商品化处理水平。

6、畜禽:一是以斋坦、叶村、望松、西屏、古市、赤寿乡镇为中心,建立生猪规模生态养殖优势区域;二是在以板桥、新处、古市等乡镇为主的鹊山鸡立体养殖优势区域,通过规模化、立体化养殖,加快畜禽产业发展。主攻方向:优化畜禽产业结构,突出规模养殖、生态养殖、特色养殖,大力推行套养、循环养殖模式,延伸畜牧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益。

● 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农业两大区域为基础,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具备地域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重构筑三大体系。

1、构建农业主导产业体系。

一是做优产业基地,二是做活农产品市场,三是做大产品加工,做靓观光农业。

大力培育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建设一批茶叶、果蔬、畜禽的初精深加工区,促进产业集聚。以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茶加工业。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目标,以10万亩茶叶基地为依托,以松古区域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上等级、上水平的标准化加工企业。大力培育发展食用菌加工业、大力发展果蔬加工、大力开发畜禽精深加工。依托资源优势,加速发展特色畜禽产品加工,如松阳香肠、鹊山鸡蛋、绿壳鸡蛋等。

依托“千年古县,田园松阳”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悠久的农耕文化、道教文化、茶文化资源,加快发展茶园观光、梨花果园观光、风景名胜观光、畲乡风情观光及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使农业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以其进一步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构建科技兴农体系。

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推进松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以“松阳茶师”为重点,全方位推进各产业农民素质教育,培养壮大现代农业新型产业农民队伍。

3、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执法体系。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速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努力扩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生产。

●强化重点项目工程建设

通过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创建一批具有产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领传统农业改造、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村群众增收致富步伐,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开展“1258”工程建设,即1个粮食生产功能区、2个农业综合区、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8个特色精品园。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选择以松古平原为重点的西屏、古市、大东坝、象溪、玉岩、叶村、斋坦、望松、赤寿等8个乡镇12个区块,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5万亩,其中20##-20##年建设3万亩,计划总投资7351万元。着重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农田质量提升、三新技术推广、组织化服务等内容的建设。通过实施将其建设成渠沟通畅、路电成网、农田格式化、土壤养份平衡、栽培模式先进、服务功能齐全的具有现代化农业基础的生产功能区,为进一步改善我县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重点推进其中的“松古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

2、群众增收致富项目建设。针对各区域产业发展特点以及农民对扶持项目的愿望,确定建立各类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达到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稳固,山区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农业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明显提高。

●推进农产品良种化进程

在积极引进的同时,注重挖掘地方传统优势品种,以及珍稀种质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发展形成特色产品甚至特色产业。一是建设茶树品种园。加强对银猴、安吉白茶、龙井43、中茶108以及珍稀品种的繁育,为茶叶生产发展提供良种保障。同时,通过加大良种繁育,形成茶产业中的辅助产业,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二是引进抗性强、优质高效以及具有特色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加以推广,为深化大田结构调整提供条件。三是加强香菇菌种繁育,推广菌种优良率95%以上。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收集保存各类野生种质资源和食用菌菌株,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菌种选育利用。四是建立果苗繁育基地,加快“初夏绿”早熟梨、燕红、早蜜早熟桃,夏黑、红皮葡萄等新品种繁育。五是建立畜禽良种繁育场。

●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产加销利益共同体,增强带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全面实施品牌强农战略

要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宣传,以创新保持品牌活力,以古老松阳的农耕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千年茶文化,作为文化支撑,提高品牌影响力。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构建以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农业循环经济。

一是要大力推行农业种养结合模式。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增入点,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是要大力推行立体复合生产模式。通过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等方式,使之形成空间多层次的立体产业结构,以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是要大力推行付产物再利用模式。利用秸秆和茶桑果树修剪后的枝条废弃物,用作香菇生产材料,废弃的菌棒再行还田,达到废弃物—食用菌—有机肥—农作物—农产品,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第九章  行动计划之五: 建筑及乡村环境改造计划

一、现状分析

总体上由于在建设初期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村庄建设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使得沿线的村庄存在较多问题,迫切需要改造。根据实地调查,沿线村庄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的问题:

1、居民住房布局较散乱,新旧建筑交杂,个别村庄住宅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变化;

2、建筑造型杂乱、装饰缺少当地风貌和乡土特色;

3、村中违章搭建、乱拉电线的现象严重,存在火灾隐患,也影响景观;

4、部分民居呈现“赤膊墙”,没有完成外立面装饰,严重影响村庄的视觉效果;

5、垃圾回收设备利用率低,并且有些设备年久失修,损毁严重,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6、绿地率低,特别是缺少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

7、农村基础设施简陋不全,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8、池塘、洼地、沟渠成为天然的垃圾填埋场,村舍前后树荫下垃圾随处可见;

9、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二、目标与策略

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提升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推进农村人口集聚

根据县域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中心村布点和建设规划,加大对中心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区村集聚。"十二五"期间,全县要完成30个左右中心村建设任务。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采取村庄整理、建新拆旧、经济补偿等办法,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使用的水平。

推进农房改造建设

因地制宜采取城镇集聚、城乡结合部整体改造、旧村局部改造、迁移建房改造等改造建设模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推行建设联立式、公寓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20##年前,完成农村住房改造20400户。全面完成农村低保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积极开展农村一户多宅清理工作。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等,鼓励农户利用空闲地、荒地荒坡建房。鼓励村级组织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开展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村节能节材

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利用技术普遍推广,农村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拓展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范围,积极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支持农户使用新型墙体建材、环保装修材料。

推进基础设施配套

推进农村联网道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洪保安、农民饮用水、河沟池塘治理等项目建设。按照农村新社区的要求,统筹建设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

三、类型与措施

●旧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

旧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是一项一活皆活、惠及长远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广受欢迎的民心工程。通过进行旧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最终达到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的目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陆续在县城置房或在交通相对便捷的村庄外围建了新房,一些村内形成了大量的闲置房、危旧房,而这些房屋因产权复杂难以拆除;一些生产生活条件滞后的山村,因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空心村”的形成,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还会给社会增添不安定因素。

因此,旧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应围绕"改造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按照"连片拆除危旧房,重新规划建新房,腾出空间促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综合建设。

单纯依靠几户村民拆除几间旧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整片拆除危旧房、闲置房,重新规划安排村民建新房,并按规划完善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污水治理、垃圾收集、村庄绿化等,才能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效地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 

(1)鼓励农民拆除危旧房、闲置房,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房。拆除旧房盘活的宅基地,全额返还本村村民建房,不受农民建房年度控制指标限制。鼓励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对旧村改造中利用多余的宅基地和整村搬迁后闲置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的,国土部门应优先立项,产生的复垦指标由国土局统一收储。视拆除旧房占地面积与宅基地复垦面积比,政府给予业主一定补助,用于房屋拆除等政策处理和项目工程建设,另外给与项目所在地乡镇和国土局每亩适当的工作经费补助。

(2)鼓励和引导山区农民整村搬迁、改造“空心村”,撤并小规模自然村,建设新农村。对经政府批准实施整村搬迁的农民,按规定给予补助。异地转移安置农民依法享有原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留山及山林经营权、村级集体资产的分配收益权等合法权利。异地转移安置农民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

(3)鼓励金融机构开设创业小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信用担保贷款和生态家园建设专项贷款等多种信贷业务,为旧村改造、农民异地转移、自主创业提供支持。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旧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

违法违章建筑清理

坚持拆字第一,以拆除“五破”(破房子、破猪栏、破牛栏、破厕所、破灰寮)为重点,按照“谁所有、谁制造、谁清理”的原则,对“三沿”两侧“五破”、废弃场进行拆除、复耕或复绿,使其整洁美观。

(1)乡(镇)应切实负起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牵头、推动制订农村住宅规划建设方案;

(2)调整农民建房的政策规定,避免违法违章建筑的出现;

(3)建设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民住宅建设施工队伍及质量的管理,避免放任自流状态;

(4)相关部门加强执法,落实责任,实行责任过错追究,增强责任心,协调建立切实可行的公安、法院协助强制执行拆除违法违章建筑连动机制,确保令行禁止;

(5)重申有关违法违章建筑的处理措施,明确政策界限,严格拆迁补偿政策,断绝某些村民通过违章建筑捞取拆迁补偿牟利的意图;

(6)打破村镇的区划界限,统一、科学合理地安排农民公寓的建设;

(7)拆除废弃的房屋;选择恰当的材料和形式进行统一改造,构筑物可采用砖结构、木结构等;

(8)结合绿化,改变其“脏乱差”的面貌,达到统一协调、安全美观的要求,新建用房必须统一设计,严格审批,严禁不按要求乱搭乱建;

(9)对于严重影响沿路景观的民房、食用菌棚舍和禽舍,可以在沿路视线一侧塔架竹制棚架,引导督促村民在棚架上种植四季豆、豇豆等经济作物或攀援植物,通过这种形式进行简单遮挡。

建筑立面改造

政府通过招投标形式统一购买涂料,对沿线房屋立面的式样和色彩进行改造,达到改善沿线景观的效果。

改造方案一

此类方案适于核心整治区以及示范村的建筑立面改造。

(1)外墙没有装饰粉刷或者新建的立面以及破旧的立面清除清洗后,统一进行粉刷,门框、窗框增加茶色木式装饰构件;

(2)沿街新建的房屋统一采用青灰色瓦片,白墙。两层以上建筑每层增设青瓦挑檐,出挑300cm—500cm。墙体装饰800cm高墙砖,墙外人行道采用河滩碎石铺地;

(3) 主要道路交叉口以及各商家可选择性的在店门口安置小型文化石标志物。对于已经装修好的较新立面,不强制整改,提倡统一风格,根据自家情况可选择性的进行改造,并与周边建筑立面风格尽量协调;

(4)沿街工程管线如果条件允许,一律埋入地下综合管沟;如果条件不允许,应按照“分线明确,高低一致”的原则进行整改,使电线杆整齐美观;

(5)对于不容易改造的建筑立面、以及无法拆迁的危旧房、影响沿路景观的食用菌棚舍和禽舍,可以在沿路视线一侧塔架竹制棚架,引导督促村民在棚架上种植四季豆、豇豆等经济作物或攀援植物,通过这种形式进行简单遮挡;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植物配置进行遮挡。

改造方案二

此类方案适于非核心整治区,以粉刷、遮挡为主。

对外墙采用面砖贴面的建筑进行立面清洗,对外墙需要粉刷的建筑进行立面粉刷、立面勾线条改造。

村庄道路改造

 加快农村联网道路建设,对村庄进行道路改造。根据村庄不同的规模,选择相应的道路等级系统。1000人以上的村庄可按照三级道路系统进行布置,1000人以下的村庄可酌情选择道路等级与宽度。

另外,由于私人机动车停车方式的不同选择(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对道路的组织形式与断面宽度的选择也要因地制宜。村庄主要道路有条件时应设置照明设施。

(1)进村道路,道路技术等级不低于公路四级标准(有效路面宽度不少于4米),同时要求道路施工规范,养护良好,道路平整,边沟畅通,标识标牌规范齐全,道路两侧进行美化绿化。

(2)村庄内部干道,宽度2.5米以上,施工规范,养护良好。

(3)进户道路,宽度1.5米以上,施工规范,养护良好。

公益型公共设施建设

公益型公共设施,指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应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并与村庄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公益型公共设施宜集中布置,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在方便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应结合村庄公共设施中心或村口布置公共活动场地,满足村民交往活动的需求。

 

第十章  行动计划之六: 文化保护及精神文明建设

一、现状分析

松阳县历史悠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较多。在松阴溪两岸平缓山坡上,由西北向东南2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石及鲤鱼山商周文化依存、阴岗山新石器至商周文化遗址、占安山新石器至商周文化遗址、营盘背新石器至商周文化遗址、塘寮商周文化遗址、石门和紫荆村商代文化层、东角垄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群,出土的史前文化有石器、陶瓷、瓷器,数量多、器行丰富、制作精美,这些古老的器物散发着浓郁的原始农作及生活气息,反映了松阳先民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松阳文明的源远流长。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工作内容。当前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和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卫生、教育等全面发展的,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把继承与弘扬、发掘与培育、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及教育,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松阳县有许多文物保护单位,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但是目前对这些文化的保护仍十分不足。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文物保护不周,造成文物的破坏和周围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对生态文化的保护的欠缺之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村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不强,随意在文物周围堆放生活用品,影响文物的安全和周围环境的风貌。

部分文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部分文物年久失修,部件构件脱落,资金不到位,不能及时修缮。

文物的功能发生改变,被占做生活用房的现象比较多。

一些文物遭受自然性破坏,外部保护措施不利。

对非物质文化性质的文化遗产不够重视,造成了某些文化遗产面临遗失的危险。

居民素质仍需提高,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加强。

企业和社区的文化风貌有待加强。

二、  目标与策略

松阳自东汉建安年间置县历经一千八百年风雨,始终以其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水和丰饶物产饮誉一方,积淀了非常丰厚的特色生态文化遗产,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该对松阳的文化加以充分的挖掘,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使松阳的传统生态文化可以发扬光大。

●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切实保护文化资源。

松阳的文化是复合的,多元的,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合当今的现代文化,使得安吉的文化内涵异常丰富。这些文化是属于人民的文化,切实保护文化资源,要从基层文化保护工作做起。从安吉的文化现状考虑,可以归纳为十大文化体系: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军事文化、物产文化、传统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现代电站文化、生态文化。这些文化相互交叉包容,通过各种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旅游、工农业生产而展现出来,构成丰富多彩的安吉文化资源。

●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历史地段保护区范围内保存尽可能多的真实的历史信息和历史风貌,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留给后代,从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促进历史地段的健康发展,适应城市居民现代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避免其衰退而成为城市包袱,延续城市文脉,维持其活力,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保护。

●建设特色乡村文化队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安吉素来文风鼎盛,人杰地灵。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继续发扬安吉的优良文化传统,建设特色乡村文化队伍。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素质教育,防止增加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能力。

三、  类型与措施

●对物质文化保护措施

1风貌环境的总体保护

人文环境的保护:一方面,新区建设和新建筑风格必须在吸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延续名城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使城市历史人文环境得以保护和延续;另一方面,优化城市新、老功能布局,使文物古迹与城市园林绿地、广场小品和有关公共设施建设有机协调,从城市形态结构与功能布局,整体层次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多层次、全方位保护。

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于独山、西屏山、吴家山等对名城风貌有较大影响的山体应加以保护,防止大面积开挖,并严格控制山上新建建(构)筑物的尺度、体量、色彩等。对于白龙堰、青龙堰(百仞堰)等古代水利工事,原则上不得封堵,应疏浚河道,保持水体通畅。

2建筑建设控制

对需要保护的建筑采取三种方式:修缮、维修、改善。

① 修缮:对文物古迹(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的保护方式,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② 维修:对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所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活动。③ 改善:对历史建筑所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调整内部布局、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活动。

——对非保护的“一般建(构)筑物”,采取四种方式:与历史风貌无冲突时采用保留方式;有冲突时采用整修、改造、拆除等方式。

④ 保留:主要针对保护区以外、建设控制地带以内的,建筑质量较好且在屋顶、高度和建筑材料上并不与历史地段风貌冲突的新建筑,对这些建筑除清洁立面和整理环境外,基本不作改动调整,维持现状。⑤ 整修: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新建筑和环境因素进行的,仅通过改变立面外观的方式就能与历史风貌取得和谐的改建活动。⑥ 改造:如果必须通过降低建筑高度或改变建筑造型才能取得与历史风貌和谐的话,应采用改造的方式。⑦ 拆除:指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且整修和改造都不能处理好与历史风貌冲突的矛盾,就应该采用拆除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在拆除后的基地上需要进行再建设,拆除后再建的建构筑物的外观必须与其周边环境和保护区的历史风貌和谐共融。

3对古民居和寺庙祠堂等的保护

对待古民居的保护,规划采用整片与个体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对现存的祠堂、庙宇、教堂应当进行严格保护,对受损的要进行及时修缮。对待历史牌坊,也应该做好妥善保存和维护工作,历史牌坊为研究古代石雕艺术建筑及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提供了实物依据。对于古树名木,应做到保护与复壮同步进行。对待古桥,应当定期组织对古桥进行巡查,并根据古桥现存状况编制保护规划或维修计划,严禁一切损毁、破坏古桥的行为;在主要航道上应设置古桥保护警示标志或防护栏,尽量避免贺减少因往来船舶撞击致古桥受损情况的发生;古桥在不影响其保护的前提下,可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并可作为参观游览景点。对现存的古井应进行保护和清淤,对于已毁的古井也要做好标识。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对传统曲艺、文学艺术、民俗活动的发掘和保护

 松阳高腔是丽水地区唯一的地方剧种,在浙江省8大高腔中自成格局,起源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至道光年间颇为兴隆,已被国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曲艺有松阳鼓词、松阳道情、莲花落等,流传最广的松阳鼓词和松阳道情,分别始于明代和清代。松阳高腔和民间曲艺均以松阳方言演唱,地方特色浓郁。

松阳的民间民族乐器曲目丰富,古典音乐有《月宫调》(源于唐代歌舞剧,为松阳特有),器乐曲有《桂花园》(丝竹锣鼓乐,源于唐朝歌舞曲和宋代词牌)、《竹溪锣鼓》(锣鼓乐,始于清初)、《十番》(吹打乐,兴于明代)等,此外还有民间小调、畲族歌舞。

2对于这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应组织力量抢救和继承以松阳高腔为重点的地方稀有剧种,继承和发扬地方曲艺、传统歌舞,为松阳历史文化名城增添色彩。

3对文学创作的保护

早在南朝梁时,就有不少名人隐于松阳卯山、万寿山、云龙山,留下不少鸿来之际。唐至清,松阳共出进士91名,并孕育出不少优秀的人才。南宋女词人张玉娘著《兰雪集》传世,被后人盛称是李清照《漱玉词》后的第一词集;元周权著《此山集》,收入《括苍山书》第一集,被誉为“园代诗家,括苍之首”。清顺治训导会会稽孟称舜,撰写《贞文记》。民国高焕然著《瑞鹊堂诗文杂录》8卷,何联奎、叶霞翟、江天蔚、吴力生等也有许多著译。松阳应派专人负责发掘整理保存古文献,以流传于世。

4对民俗活动的保护

松阳的“闹元宵”和“集市”等民间活动和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每年正月初八以后,县城各街巷以致农村都闹龙灯、舞狮、舞龙。迎灯送灯鞭炮不绝;逢农历一、六的集市日,大量农副产品和风味小吃云集西坪镇上,游人如织。

松阳应保护传统节日,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的组织民间民族艺术表演,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活动,为保护传统地方节日、民俗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主义新文化保护措施

在建设生态县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按照"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养,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加强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开展宣传教育

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深化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培训活动,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2转变生活方式

开展绿色家庭评比等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倡导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制定教育、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村规民约。探索推行生态殡葬文化。

3促进乡村社会和谐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并重,加强农村社会和谐化管理,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基层经验,调节农村多种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格局的新变化,以农村社区为节点,按照经济与社会分离、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成员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的新方式。

4协调有序的企业生态文化建设

 在政府政策指引和制度约束的基础上,逐步制定和完善企业管理中的环保行政措施和文明权益,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企业自我约束、公众依法监督的企业生态文化体系,逐步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和关怀义务,成为松阳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5人与自然和谐的社区文化建设

制定社区生态教育网络和制度,开张多种形式的教育形式,例如在居民中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培养居民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在各个村庄中设置健身器材,方便居民日常锻炼身体之需。也可以设置业余学校、科普夜校、阅报栏、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教育,培养社区居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促进社区居民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

以社区生态文化为指导,倡导和谐、公平、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制定松阳县社区居民公约,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以及建立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业余文化体育团体的形式,结合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教育活动,把家庭文化、广场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提倡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以及和谐公平的生态伦理,形成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敬互让的良好社会风尚和邻里关系。

第十一章  行动计划之七: 乡村绿化改造计划

一、现状分析

松阳县全县拥有林地面积113600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38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5.0%。通过对生态公益林建设,松阳县的生态条件不断改善,青山绿水吸引中华秋沙鸭、鸳鸯、白鹭等珍贵野生鸟类成群结队而来,为进一步推动创建“美丽乡村”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发展中尚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1、在松阳县城周边的区域独山、西屏山等山上存在以色彩单一的马尾松、杉木林等绿色针叶林为主,阔叶林量少质差,观赏价值不高,且功能单一,生态功能较弱,极易遭受病虫害影响等情况。近几年为发展农村经济,人为砍伐种植板栗等落叶树种的现象普遍,这些因素导致松阳现有森林整体林相凌乱单调,生态功能低,缺乏地方森林景观特色。
    2、龙丽高速、50省道、44省道的出入口的林相改造。龙丽高速斜贯松阳县,此外50省道由西北的界首经遂昌县进入松阳境内至王田圩出境进莲都区与53省道交叉,44省道由武义经火烧亭进入松阳境内,顺西南方向经四都与50省道交汇于松阳西屏镇,这三条道路是松阳最重要的道路,道路两边,树种单一,景观质量差,需要重点进行林相改造。

    3、“三沿”绿化改造。主要是龙丽高速、50省道、44省道道路两边绿化结构简单、绿化树种较少,需要向绿化、彩化、香化地更高层次上来提升。沿水基本是植被的自然生长,针对农村河道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为目标,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改善农村水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松阳县是个山区县,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地政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自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以来,松阳县有多个村庄得到整治。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村庄大部分是老房子,规划凌乱,建筑密度过高,绿化空间甚少;房前屋后绿化及村内公共绿地偏小;古树名木周边环境较差,古树名木的保护现状也需提升;松阳是农业大县,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与平原片林建设也需加强提高。

二、  目标与策略

2.1林相改造目标与策略

(一)山体林相改造目标

    林相亦称森林的外形,指林冠的层次(分为单层林及复层林)和森林的林木品质及健康状况。“春满绿树青草,夏似热带森林,秋有漫山红叶,冬留御寒雾凇。”如果将森林的植被加入能体现一年四季变化的彩林景观,山林将变得缤纷而生动。进行针叶林林相改造,将林地从单一的绿色针叶林向多彩的景观阔叶林转变,逐步实现森林彩色化。

(二)山体林相改造策略

通过抚育、补植等技术措施,对城镇周围的低效、残次森林进行培育和改良,达到生态防护效能和森林景观共同改善。林相改造工程的目标是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兼顾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选取常绿树种进行优化配置,配置景观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同时引进优良外来树种及珍贵阔叶林树种,以期达到春花秋叶、花果相间、四季葱翠、绿化美化的效果。
    林相改造的规划与准备,每年8月开始调查、确定第二年改造重点地段、山场,深入实地听取专家、群众意见、建议,完成林相改造规划文本,从10月份开始,开始间伐、割带、清杂、挖穴、施底肥等准备工作,从11月至次年4月,雨天后陆续开始进行种树,次年10月底开始抚育、施肥,每年11月底将当年林相改造的实施验收材料和次年林相改造的规划文本及时建档、归档,建立完整的林相改造档案。
 2.2“三沿“绿化美化目标

在龙丽高速公路、规划铁路、44省道两侧各控制不少于50米宽的绿化带。在城区沿线、高区公路、铁路两侧各控制30米宽的绿化带,省道两侧各控制15米宽的绿化带。县道两侧各控制10米宽的绿化带,乡道两侧各控制8米宽的绿化带,并与周边乡村自然环境相协调。

    到“十二·五”期末,完成城镇周边山体绿化1500亩,通过封育、林相改造等措施对50省道、龙丽高速沿线林相进行有益改造,使各进城口、高速入口山体基本得到美化绿化。

    依托松阴溪、小港形成滨水生态廊道,规划要求沿水系两岸的防护绿带宽度各控制为不少于50米,经过城市的部分可以根据发展实际适当减小绿带宽度。同时滨水生态廊道建设要求保护原有地被植物,构建水系绿网。

2.3村庄绿化建设目标与策略

   (一)村庄绿化建设目标

参照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和建设标准,我县村庄绿化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村庄中心村建成区宜绿化地段全部绿化。每个行政村中心村建成区至少建设一个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小公园或休闲绿地,绿地率70%以上。村庄中心村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不少于3平方米。

2、村行政区域内宜林荒山绿化率95%以上,其中距离村庄500米范围内第一层山脊面村坡宜林荒山绿化率100%;道路、河道宜绿化地段绿化率95%以上;平原农区林带林网控制率90%以上,且网格面积不大于20公顷。

3、大力开展农户和单位的庭院绿化,80%的农户庭院实现绿化,所有单位的庭院要实现绿化,有条件的实现美化和香化,每个农户栽植乔木树种10株以上,经济林或花灌木5株以上。

4、积极发动村民参加义务植树劳动,在房前屋后、村头村尾进行四旁植树,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85%以上。

(二)采取的策略

1、树种选择要以乔木为主,营造村庄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生态目标的同时,要合理配置树种,创造景观效益,把生态园林理念融入到村庄绿化规划中,发挥绿化的美化作用;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隙地规划发展小果园、小花园、小药园、小竹园、小桑园等,发挥绿化的经济效益。

2、村庄绿化要与该村庄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文景观相协调,针对不同村庄地形、建筑特点,采用多样化的绿地布局,不千村同面;对路旁、宅旁、水旁和高地、凹地、平地等采取灵活多样绿化形式,不千篇一律。要自觉保护、发掘、继承和发展各村庄的特色,充分展示乡村风光。

3、绿化在村庄内的生产、生活区要合理分布,布置于整个村庄,形成布局均衡、富有层次的绿地系统。一些不适宜建筑和道路交通的较复杂的、破碎的地段要尽量利用,见缝插绿。

4、在村庄绿化过程中,要严格保护好风景林、古树名木、围村林、村边森林等原有绿化,将其融入村庄绿化中。在绿化实施过程中,要改造与新建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绿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做到绿化与建筑施工同步,避免绿化滞后的被动局面。

三、  类型与措施

3.1山体林相改造
   1 林业林场的间伐补植改造。

    松阳有大量的林场,将林相改造与中幼林抚育间伐改造相结合,采取隔2行采伐1行的方式,采伐强度为33%,符合用材林中幼林抚育间伐的规范要求。采伐后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采伐带补植枫香、木荷等阔叶树种,也可以补植毛竹,土壤贫瘠的山场就补植马尾松。

   2生态林疏林、残次林补植改造。

生态林中疏林、残次林结合林相改造,组织林农进行定杆抚育,在土壤肥沃的山场补植枫香、木荷、毛竹、杉木等,还可以结合珍贵阔叶林培育,补植山桂花、南方红豆杉等珍贵阔叶林树种。为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部门一方面优先改造规划,提高补助标准,另一方面可以在林相改造规划文本的基础上证明该山场珍贵阔叶林是人工造林的,10~20年后允许林农采挖其中的25%,以提高经济效益。
    3 生态林杉木纯林间伐、补植改造。

松阳经过两次生态林规划后,其中大部分被规划为生态林,不能进行商业性采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的收益。而将林相改造与杉木纯林间伐改造相结合,进行更新采伐,可以采取隔3行采伐1行的办法,采伐强度25%,符合生态林更新采伐的规范要求。采伐后,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的山场可以在采伐带进行补植毛竹,营造杉木、毛竹混交林,提高林农经营生态林的经济效益与积极性。对山场交通条件差、土壤肥沃的山场可以在采伐带补植枫香、木荷,还可以结合珍贵阔叶林培育,补植山桂花、南方红豆杉等珍贵阔叶林树种,培育珍贵阔叶林资源。              

4 生态林马尾松纯林间伐、补植改造。

松阳县马尾松纯林占50%,面积大,分布广,功能单一,且观赏价值不高,生态功能较弱,极易遭受松毛虫、松材线虫等病虫害影响。结合林相改造,通过疏伐补植改造,补植枫香、木荷、杉木、毛竹等,还可以结合珍贵阔叶林培育,补植罗汉松、山桂花、南方红豆杉等珍贵阔叶林树种,培育珍贵阔叶林资源。

    5 板栗林下套种香榧改造。

松阳县板栗林有2万余亩,林下套种香榧改造既有广阔的推广空间,也具有投资少、管理方便,促进林业种植结构调整、长短结合又相互促进,提高林地使用效率,综合投资效益好的优势,积极引导林农开展板栗林下香榧套种,同时鼓励林农开展香榧大苗种植,通过套种改造,改善林分冬季板栗落叶后的林相,提高观赏性。
    6 油茶林中套种香榧改造。

松阳县油茶林有6万余亩,在进行油茶低产林劈、铲改造的基础上,结合林相改造开展油茶林中套种香榧,创建一种低矮乔木经济林与高大乔木经济林相结合的立体种植模式,提高林分的观赏性与经济效益。
   3.2“三沿”景观改造

   1沿路

公路两边大苗补植改造,在50省道、高速公路两侧、村庄四周、林间山路两旁,全面推广景观彩林栽培,尤其是引入季节代表性强的景观树种如枫香、木荷、紫荆、山玉兰、山茶花、乐昌含笑、杜鹃等,满眼都是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为提高森林品位、生态效益,促进森林旅游创建良好的自然条件。适当种植珍贵阔叶林树种如罗汉松、山桂花、南方红豆杉等,灌木树种有杜鹃等,兼顾引进外来优良树种,如山玉兰、南酸枣、马褂木、乌桕、黄连木、榉树、乐昌含笑等阔叶树,经济树种有香榧、油茶、杨梅、毛竹等,目的就是改变以前单一的林分,营造混交林,增加森林林冠的层次,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观赏性。在海拔较高的公路两旁可以种植部分大果红花油茶和山茶花,提高观赏性,大果红花油茶树体高大,树形、花、果皆很美观,极具庭院绿化及观赏价值。
     2 沿水

以绿养水,提高水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对自然河流而言,松阴溪及其支流和小港是松阳县域内主要河道,对植被已被破坏的两岸进行植被种植和封山育种;对植被完好的两岸进行植被保护,严禁滥砍滥伐。通过对其两岸绿化和保护,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提高水生态系统自我净化能力。对于城区、农村河道,可以种植水生植物,养殖水生生物等,增强河道生物多样性,从而来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荐植物:黄菖蒲、梭鱼草、千屈菜、水葱、香蒲、花叶芦竹、小香蒲、水生美人蕉、再力花、条穗苔等。

    a 人工湿地工程

    通过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选择芦苇和蒲草作为人工湿地工程的挺水植物先锋物种,选择菱角、莲和芡实作为浮叶植物先锋物种,选择金鱼藻、苦菜作为沉水植物先锋物种。通过吸附、沉淀及吸收作用,去除水中的氮、磷及浮游植物,达到对水体进行自然净化的目的。缓冲带建设,主要种植大型乔木和灌木。靠近鱼塘、地下水位较浅处可种植芦竹。

    b沿河绿化带建设

    通过植被体系建设,使沿河植被和水中生物得到恢复,做到水清、岸绿,实现河道水系生态化。1)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配置以本地的气候环境、空气质量、使用者需求、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前提选择植物品种。2)合理的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合理的乔、灌、草比例,常绿与落叶树种混植以制造景观上季节的变化趣味,尤其要善用不同季节开花与树叶变色的效果。选择抵抗病虫害能力强,且较易维护的植物。

c自然式护岸种植绿化

这种形式多在市郊、农村、城中村,大多是泥坎,且水、土条件也较差,加上植物的护岸措施少甚至没有,滑坡与泥土流失的现象常见,比较杂乱。在综合整治中,在清理河床,保证足够过流断面的同时,拟采用自然土坡式结构,主要采用植被保护护岸,由植物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增加其抗洪、保护护岸的能力,如种植柳树(Salix babylonica)、串钱柳(Callistemon viminalis)、黄金香柳(Callistemon × hybridus)、落羽杉以及芦苇(Phragmite scommunis)、菖蒲(Acorus spp.)等具有喜水性的植物。植物在自然式生态式护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柳树、串钱柳、黄金香柳、水石榕、水杉、落羽杉等树种根系发达,属固土植物,防冲刷能力强,能保护流速在3 m?s-1以下的护岸,达到有效保护护岸的目的;其次,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对生活污水中的磷、氮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在景观方面,这些水生植物多片植、混植,乔木或列植、或片植、或混植,形成良好的自然景观。

  d 建设湿地公园,着重解决水质净化、景观营造两方面的问题。

     建设湿地公园,着重解决水质净化、景观营造两方面的问题。湿地公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人工湿地,进一步处理污水厂处理过的一级A干净水,使水质达标,营造自然湿地景观。在福田河上游湖区的边坡是典型的自然护坡式的种植方式,局部水生植物范围可以扩大,可以增加一些种类,如再力花(Thalia dealbata)、鸢尾(Iris tectorum)、埃及莎草(Cyperush aspan)、竹节草(Commelin acommunis)、芦竹、雨久花、水葱、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泽苔草(Caldesia parnassifolia)、伞草等挺水植物,亚马逊王莲(Victoria amazonica)、睡莲(Nymphaea spp.)等浮水植物,浮萍等漂浮植物,苦草矮慈姑(Sagittaria pygmaea)等沉水植物,起到进一步净化水质、修复生态系统、营造更好的景观等作用。

    3沿景

   a 配置模式一:做到乔、灌、草搭配,季相变化明显,全年色彩上以红色为主色调,黄色和白色为配色调,形成丰富变化的四季景观。主要彩色植物群落:①银杏+雪松Cedrus deodara+木荷+泡桐-紫叶李+金钟花+山茶+红瑞木-阔叶麦冬。春季紫叶李叶色暗红、木荷嫩叶鲜红、金钟花黄花满树、泡桐白花绚烂,大面积红色与黄、白色相调和;秋季木荷和红瑞木老叶变红,艳丽可爱;冬季红瑞木红色的枝干以常绿树种雪松和木荷为背景,红色和绿色形成冷暖色对比。

②榉树+楸树+合欢-垂丝海棠+木瓜+紫薇-金银花+阔叶麦冬。春季色彩为垂丝海棠、木瓜花的粉红色,楸树花的白色;夏季合欢红色的绒花满树,金银花花色由白色变为黄色;秋季以大面积榉树的红叶为主要观赏点。

  b 配置模式2:现有植被以人工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为主,其中,杉木林过熟,水杉林成熟,林相整齐,林下植被少。规划对乔木层补植流苏树、栾树,灌木层补植粉花绣线菊、锦带花、石榴、火棘、山胡椒和白檀,下层补植络石和铁线莲做地被。主要植物群落:①水杉+杉木-山胡椒+白檀+火棘-络石。色彩配置上主要以中间色调绿色和白色为主,以绿色为主调色,白色为配调色。白檀和络石的白花依次开放,水杉秋叶叶金黄,山胡椒秋叶黄褐色且经冬不落又为景观增添了些许季相变化。②水杉+流苏树+栾树-粉花绣线菊+锦带花+石榴+火棘-络石和铁线莲。

  c 配置模式①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杉木等针叶树,以及壳斗科、山茶科、樟科和枫香等阔叶树,针叶树生长出现衰退,阔叶树长势良好,规划对马尾松、湿地松和杉木进行抚育采伐,对乔木层原有阔叶树采取保护措施,在树木间隙和林窗内栽植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乌桕、广玉兰和木荷等阔叶树,其中广玉兰和木荷花白色,乌桕秋叶变红、木荷初发叶和秋叶红艳可爱,增加了林相上层季相的色彩变化;灌木层补植杜鹃、含笑、棣棠、乌饭树等观花灌木以及观果树种枸骨, 4到6月份为盛花期,杜鹃花深红色、含笑花淡黄色、棣棠花黄色,红和黄两种暖色调过后是乌饭树花的白色,林相中层色彩丰富;草本层引种贯众Cyrtomium fortunei、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等以绿色为主的蕨类植物。主要植物色彩群落:①枫香+广玉兰+青冈栎-杜鹃+枸骨+含笑-贯众+海金沙;②枫香+乌桕+木荷-杜鹃+棣棠-贯众;③枫香+木荷-乌饭树+棣棠-贯众+海金沙。

3.3绿化村庄建设

 1村庄类型

根据村庄所处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以及建筑类型等,可将村庄分为山区村、平原村和古建筑村等三种村庄类型。不同的村庄要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绿化。

2不同的村庄类型宜采用的绿地类型如下:

a山区村绿化

山区村要充分利用地形起伏的条件,依山就势布置造绿,形成多层次的绿化空间,力求自然。村庄周围原有山地森林的自然景观要严格加以保护,在村庄绿化时要充分利用好山地森林这一背景。绿地类型主要选择庭院绿地、道路绿化等。

b平原村绿化

平原村要与广阔的田野这一基本地形特征结合起来,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水乡的村庄应多考虑亲水,多结合河流、湖池等水系进行绿化造景。水系较少的平原村,在布局上可以规则式为主,可采用网状、环状、放射状、散点状、大块集中等多种绿地布局方式。绿化类型选择要多样化,不仅要设计公共绿地、庭院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化,而且要对河渠堤绿化、农田林网等进行配置,形成以村庄建成区绿地系统为基础,道路绿化、农田林网为辐射的村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

c古建筑村绿化

古建筑是古人留给后人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村庄绿化必须贯彻“严格保护”的方针,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做到景观与古建筑相协调,人文与自然相统一。树种选择要因建筑而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藤则藤,切忌选树不当而破坏整个古建筑村落的自然景观。绿化布局要着眼于锦上添花、相得益彰的理念,着重对庭院绿化、村旁公共绿地、村域农田林网进行规划,形成以自然村内不规则绿化为点缀,村外围村林、公共绿地和农田林网为衬托的村庄植被生态系统。石仓村即属于典型的古建村,其村庄绿化可选用此种绿化模式。

3 村庄绿化具体措施

a公共绿地

村庄中的公共绿地以为广大村民提供休闲游玩场所为主要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在功能上,以儿童游戏、青少年文化娱乐、老年游憩为主。园林建设应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率大于70%。村庄中建设多个公园时,应尽量均匀分布。

b庭院绿地

庭院绿地是附属绿地中的一类。庭院绿地的范围主要是房前、屋后、宅旁。庭院绿化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在绿化过程中,可对下述基本模式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混合模式。

(1)花卉型

此类型适宜于面积特别狭小的庭院。以栽种花卉为主,间种几株乔木,花卉可选取高、中、矮种类搭配。

(2)林木型 

此类型适合绿化用地面积较大的庭院。选择的树种应主要考虑景观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此类型以选择高大乔木为主,灌木为辅。

(3)果树型  

绿化用地面积较大的庭院还可结合绿化栽植果树,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果树型既可是多种果树混种的混杂型,又可采用单种一种果树的单一型。

c生产绿地

生产绿地要根据各种圃地建设要求和苗木需求进行建设,做好规划,保证整齐美观。

d工业绿地

工业绿地建设既要满足生态功能,又要注重景观效果,创造美丽的工作环境。

e道路绿化

(1)配置模式

根据道路的宽度以及村庄的经济条件,道路绿化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a、一板二带型  该类型是最基本的道路绿化模式,适合宽度较小的道路。在一条车行道的两侧栽植行道树,每侧可栽一行或两行。为节约用地,栽植两行时,建议采用“品”字形布置。

b、二板三带型  即在道路中间栽植中间分车绿带,在两侧分别栽植两行行道树。

c、三板四带型  适合于设非机动车道的道路,在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设置两侧分车绿地,在道路外缘设行道树。

(2)树种选择

道路绿地的树种配置应以乔灌为主,乔灌草结合,以求更完美的生态功能。行道树应选择生长快、耐瘠薄、抗污性强、病虫害少的树种,为了避免污染,应尽量避免选用落花、落果、飞絮的树种。在宽阔的道路上可选用树干挺拔、冠大的树种;在较窄的道路则应选用冠小的树种;在高压线下选用干矮、树枝展开的树种;在交叉口和道路转变处,在10m以上的空隙内不宜种植乔木或高度超过0.7m的灌木。

3.4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农田林网由纵横交错的林带组成,主林带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副林带垂直主林带。主、副林带形成的网格,呈长方形或方形。根据主林带垂直于主风来确定林带走向。在大面积的农田上,只有营造许多纵横交织的林带,形成很多林网,才能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

平原地区主林带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副林带之间的距离为500-600m,网格面积要大于10hm2,而小于20hm2。

主林带的河、港、干渠和公路以行洪线、渠脚下和路沟边往外延伸,每边10-15m以上,栽树4-10行不等。如有河床距堤较近,不能按标准设计的,能栽几行栽几行,一般株行距2m×3 m。针叶树,如“三杉”(水杉、池杉、落羽杉),可适当加密。副林带的大路、支渠宽度8 m以上者,每边在路肩渠脚上栽树2-4行。池杉在路沟中和背水坡也可栽植,株行距2m×1m。6-7m宽的路渠每边各栽树2行,株行距2m×1 m(“三杉”1m×1m)。3-5m的路、渠东西路栽南侧,南北路栽西侧,各植1行,株距1m。

农田防护林网树种应选择根深、窄冠、速生、干直、抗风、抗逆性强的树种,以不能与作物有共同病虫害或是其种间寄主为原则。适合本地区的树种有银杏、水杉、落羽杉、池杉、湿地松、榉树、黄连木、无患子、黄山栾树、枫杨等。幼年期林下可间种药材、花生、豆类植物等。

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可以采用以下3种配置模式。第一,单一乔木型。林带以单一的抗风力强的乔木构成。因农田防护林建成后,主要起防护作用,所以栽植密度应比用材林的密度适当大些。这不仅能早见成效,并适应窄林带的造林特点。林带行株距,乔木应采用1.5m×2m 或2m×3m,要求三角形配置。第二,多乔混交型。林带以抗风能力强的乔木为骨干树种,再配以其他树种。可有针阔混交、常绿与阔叶混交等多种形式。第三,乔冠草组合型。该型是将乔木、灌木、草本有机组合,形成复合型林带。上层以常绿树种与落叶或针叶树种形成混交林,中层点缀景观树种,下层种植具观赏、改土功能的草本植物,形成多功能复层防护林群落。

    3.5加强古树名木调查及保护

古树名木的调查、登记、存档、挂牌

松阳县历史悠久,古树名木较多。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应摸清全县的古树资源。调查内容:树种、树龄、树高、冠幅、胸径、生长势、生长地环境(土壤、气候等情况)以及对观赏及研究的作用、养护措施等。同时还应搜集有关古树的历史及其他资料,如有关古树的诗、画、图片及神话传说等。调查结束后,及时进行挂牌。

在调查、分级基础上,要进行分级养护管理,对于生长一般,观赏及研究价值不大的,可是具体条件实施一般的养护管理,对于年代久远,树姿奇特兼有观赏价值和文化历史及其他研究价值的,应拨专款、派专人护养,并随时记录备案。

古树名木复壮养护管理

对于古树复壮,可以采取埋条法、地面铺梯形砖和草皮、换土等措施;对于古树的养护管理,可以采用支架支撑、堵树洞、设避雷针、防治病虫害、灌水松土施肥、树体喷水等措施。

                     松阳乡村绿化树种推荐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