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上期高二政治教学计划

15届高二上期政治教学计划

一 、 工作目标:

本学期要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研究常态课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 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拓展教学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喜政治课, 使之更好地学习政治,提高自身素质.

二、课时安排

第一周9.2---9.6

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4课时

第二周 9,9—9.13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综合探究 辅以第一单元复习和习题讲评4课时

第三周 9.16----9.20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美妙 4课时

第四周 9.23—9.27

第六课认识论 第二单元复习课 习题课 4课时 备注:需要阶段考试 第五周

国庆假期

第六周10.7—10.11

试卷讲评 第七课联系观 第八课 发展观(一) 4课时

第7周10.14—10.18

第八课 发展观(二) 第九课 矛盾观 4课时

第8周10.21—10.25

第十课 创新与综合探究 复习课 4课时

第9周 10.28----11.1

第三单元习题课 讲评第三单元练习试卷 4课时 备注:阶段考试

第10周11.4—11.8

期中考试复习周 4课时

第11周11.11—11.15 考试周

第12周11.18—11.22

试卷讲评 第十一课 社会历史观 十二课 价值观(一)4课时

第13周11.25—11.29

十二课 价值观(二)(三)与综合探究 第四单元复习 4课时 备注:阶段考试 第14周12.2—12.6

习题讲评 试卷讲评课哲学整本书复习 4课时

第15周12.9—12.13

习题讲评 复习课 4课时

第16周12.16—12.20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4课时

第17周12.23—12.27

学业水平测试

第18周12.30—1.3

综合复习 备注:阶段考试

第19周1.6—1.10 期末考试复习

第20--21周 1.13—1.24 期末考试和讲评

 

第二篇:20xx~20xx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2013~2014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下列对实践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及精神性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3.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接力”节能减排活动,得到了全球数十亿人的积极响应。虽然这一活动节约的能源有限,但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A.认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B.实践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客观性活动

C.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D.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适应性活动

4、“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5.下列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7.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8、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 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 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 1

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年的印刷术、1750年的蒸汽机、19xx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A.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D.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1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客观和主观相符合

B、与进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C、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是的目标和归宿

13、下列关于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B.联系具有客观性,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C.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具有多样性 D.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4. 在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其计算结果却发生很大的不同。在很多其它领域也发现了类似现象。对这类现象的研究形成了混沌学。混沌学深化了哲学因果论和规律论的原理,它更深刻地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②普遍联系实际上指的是普遍的偶然联系

③看似随机、偶然的现象背后是有其规律的 ④规律是必然联系,因此混沌现象无规律可循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喜鹊报喜”、“乌鸦叫丧”的说法

A.违背了联系的必然性 B.准确把握了联系的普遍性

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D.准确把握了事物的内在联系

16、画家通过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出美术作品,表现个人内心世界,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

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

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

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xx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从哲学上看,漫画“刚出壳的鸡 ”中小鸡的错误在于

A.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0xx20xx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2

19 .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20、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

①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 ②没有对整体的理解个体就无法认识 ③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 ④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它具有的特征是 ①整体性 ②有序性 ③复杂性和多样性 ④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这体现了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一个要素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④

23.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 %×90 %×90 % = 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 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 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这启示我们

A.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B.要发挥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

C.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D.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的统率作用

24、历史上,海南曾因地处边陲而被视为“化外之地";在明代,海南因航海和卫戍的需要而受到重视,被称为“南溟奇甸"。改革开放以后,海南地位空前提高。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人民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生态示范省、国际旅游岛。海南的发展历史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①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了整体功能,部分的发展就是整体的发展 ③整体统率部分,部分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④只有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发展好局部,才能实现整体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幸福指数”是一个综合的主体感受反应的集束指标,其中单一元素的突进,也许在提升幸福感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某单一元素的塌陷却常会给幸福感带来滑坡效应。 这表明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②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关键部分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④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xx20xx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3

高二政治测试(十三)答卷

姓名 班别 学号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在互联网

基础上诞生的物联网,向我们展

开了一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

物之间联系的新图景。

(1)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同,

物联网实现的联系是一种什么联

系?(3分)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

的(7分)

材料二: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 产 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 “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 专家点评:中国共 产 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2)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 产 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15分)

20xx20xx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4

测试(十六)参考答案

20xx20xx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测试(十六)参考答案

20xx20xx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测试(十六)参考答案

20xx20xx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测试(十六)参考答案

20xx20xx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测试(十六)参考答案

20xx20xx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测试(十六)参考答案

20xx20xx学年高二政治文测试十六

5

26、(1)①人为事物的联系。(3分)

②这种联系是人们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来的。(7分)

(2)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认识的演变,直至中国共 产 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5分)

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5分)

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5分)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