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培养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职场中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代表了一个人在企业之中的价值,对你的职业生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在职场中拥有较高核心价值的人都会比其他人有着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晋升空间。那么如何提升我们的职场竞争力?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行业和职位需要的能力,然后把这项能力达到价值最大化!

1、要保持对岗位上的热情-如果你想做好这份工作那么你必须去保持对它的兴趣,当你对你的工作只是持着一种应付的态度的话显然对你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没有多大的帮助,这也会让你失去学习的动力,始终无法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久而久之你就会失去向上激情,从而失去职场中的竞争力。

2、要保证自己的学习能力-优秀的学习效率是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的,所以,当你认为自己并没有过于常人的天赋时,你需要用毅力和时间来进行补充,保证你的知识含量可以应付这个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

3、思考和总结能力-在职场中会犯下一些错误,只不过有些人会很少犯错,这些人往往有着出色的思考和总结能力,能够把自身犯下的错误看的比较清楚,并且有针对性的去改变,思考会让你的工作变得更加灵活和有效率,一味的反复机械性的去工作只会让你的神经麻痹到毫无进取心。灵活的思考和善于总结的能力会帮助你在职场中获得更多的赞誉!

4、职场中的软实力-软实力在职场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有些时候甚至会代替专业能力而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例如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优秀的数据分析和整合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职场中十分重要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很少有主动意识的去培养,只能在工作中慢慢的学习和理解。

 

第二篇:找到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

找到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

作者:徐小平

F:

我的困惑是,我以后的职业定位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我在整个组织和项目中的位置究竟定在哪一点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优势?具体地说,我是继续专门做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呢,还是重点做项目公关或者对外协调人,或者接受财务部门的offer,转而做一个财务管理者?

徐小平:

许多人在职场上,也许起点非常好,但是发展不好,原因就是找不到定位,找不到自己最大的优势所在。

我的结论是,你不要去管技术问题,而是努力去做一个项目的谈判者、协调人。这是你未来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所在。

F:

我的专业是管理,在就业时专业对口不像金融或会计那么清晰。这是我进入职场后,在选择职业定位时最感困惑的地方。

其实,从找工作的阶段开始,自己的定位就不是十分明确。咨询、销售、管理甚至公务员,每样工作我都觉得可以做,也都想去试试。那时每逢大公司来学校开宣讲会,不分行业,不分性质,从波士顿咨询到汇丰银行,从IBM到国泰航空,我几乎来者不拒,每场必到。听完宣讲,马上填写各种各样的应聘表格,不论网申还是邮寄,都很快搞定。可是众多简历投出去后,要么石沉大海,要么一面就被毙掉。后来我才意识到,自己找工作未免太漫无目的了。

等到进入现在这家公司,我又开始面临新的困境。初进公司的时候,最感棘手的就是要处理很多以前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我们公司的业务中,专业技术的含量非常高,这是我以前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阶段所学的知识里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比如说和客户进行商务谈判,或者和其他厂商谈项目合作,做这些事的基础在于你要对这一摊东西有比较清晰深入的了解。有时候我可以让别人帮忙,但是更多时候我就很茫然。有时候我有一种感觉,他们就像在说一门我完全陌生的外语,只看见对方嘴唇在动,但内容是什么我根本不知道。这种情况让我觉得很尴尬,也很惶恐。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我得要自己去学技术,这是逼上梁山的选择。幸好公司可以给你提供很好的培训机制,你可以边上班边参加一个公司内部的培训机构。我和我的老板关系非常好,有时候花相当多的时间去听课,不用来上班,他也不会说我。这样学到很多的技术知识,然后在整个项目管理之中,我需要做的可能就是协调所有的资源,去做整个项目的负责人。

因为我是商务背景出身的人,可能在协调这些资源的能力上就是比别人具有优势。如果这个团队都是技术人员,那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的老板也对我说过,作为公司而言,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员工多元化一些,不要都是清一色的科班出身。

做管理,技术性的东西比较容易学会,难以形成的是战略思考能力。公司的一位高级人力资源经理曾经在一次培训中说,在中国招的员工有个通病,学东西很快,但方式是重复。他认为这和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关系,从小只是在听。国外的教育则会鼓励你去挑战和提问。所以很多国内的人才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普遍会面临一个问题:如果让他自己去管更大的一摊东西,他就会非常地不适应,这个瓶颈不是自然而然能突破的。它要求创新的能力,打破常规的能力。意识到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会让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更加有的放矢一些。

到了今年的3月份,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我的老板他升迁了。我所在的部门过去负责都是很大的项目,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只做一部分的业务,别的内容自从我老板走了以后现在转到另外一个部门去了。之前的老板是做项目管理的,他后来去了另外一家新公司,他也希望我过去跟他做项目管理。后来他又给我提供了一个地方,去一家运营商的上市公司做BDBussiness Development的简称。“BD”的内容包括根据公司的发展来制定跨行业的发展计划并予以执行,和上游及平行的合作伙伴建立畅通的合作渠道,和相关政府、协会等机构沟通以寻求支持并争取资源。BD职业广泛存在于IT、电信等行业中。。然后前一段时间公司财务部门的人又给我打了电话,问我愿不愿意过去。现在北京有这么多的机会,都可以去选,我现在就处于这么一个阶段。

我的困惑是,我以后的职业定位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我在整个组织和项目中的位置究竟定在哪一点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优势?具体地说,我是继续专门做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呢,还是重点做项目公关或者对外协调人,或者接受财务部门的offer,转而做一个财务管理者?

徐小平语录

成功者的定义

成功者的定义,在我眼中,并不是陈天桥、黄光裕。他们只不过是我的成功衡量体系中幸运成为代表的人物。成功者的定义,其实很简单:一个在自己熟悉和喜欢、或者不喜欢但熟悉的具体领域里能够稳定谋生的人。在这里,“稳定谋生”能力是最重要的思想。稳定谋生能力不是指稳定工作的岗位,而是指在任何同类工作岗位上,都能稳定胜任工作的能力以及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挑战的谋生能力。

成功者的四ION原则

1一个人必须要有Vision,即对自己领域机会和前景的认识。

2一个人必须要有Passion,即对自己领域机会和前景的激情。

3一个人必须要有Mission,即给自己一个使命责任和事业追求,让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终生。

4一个人必须要有Fashion,即拥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这个四ION原则,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看准自己的事业机会,激情澎湃地奋斗一生! 徐小平:

祝贺,祝贺!你谈得很精彩,非常精彩!

这是绝大部分人都会面临的职场定位问题。当然搞技术的没有这个问题,他面临的是其他的问题。许多人在职场上,也许起点非常好,但是发展不好,原因就是找不到定位,找不到自己最大的优势所在。

我最近看关于Google的一篇报道,李开复每次去Google总部的时候只做两件事,第一见总裁,第二就是讲中国。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亮点,李开复在Google中的最大亮点就是他的中国经验,他就把自己的亮点做到最大化。

我自己刚来新东方的时候,许多老师是瞧不起我的,包括像宋浩这样顶级的教学老师。他觉得你又不教英语,你都在干吗?但是我是不管这些东西的,我就做好我自己的工作。当时我是新东方惟一一个不会教英语的人。我的工作就是阐述新东方,宣传新东方,这就是我对于新东方的价值所在。显然我在这上面做得不错。

你刚进公司时候的痛苦就是找不到自己定位的痛苦。但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初步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已经走出了当年的困境。这非常好。

当你进入一家企业,却发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用。这时你首先应该去分析企业的需求,团队的需求。你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一定是你不为这个企业、这个团队所需求。这时你就要去认认真真地分析这个团队。李开复的助手

Allan·郭曾经对我说过一段话,他说当你不清楚自己的团队定位时,可以去分析团队里面最重要的五个人,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我觉得他说得非常精彩。如果你把这五个最重要的人的需求分析出来以后,然后可以让自己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形成了你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对于许多人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启迪作用。包括新东方这个团队里,像俞敏洪、王强和我的分工,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俞敏洪在他那讲了千遍万遍不厌倦的演讲中,有一个著名的段子,说的就是一个人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你听过俞敏洪的演讲,你几乎会发现,他简直是一个完全根据自己的不足发展起来的人。

他说:我在北大时发现自己和身边同学比,什么都不如,我读书不如王强多,就请王强帮我买书,虽然他尽帮我买些黄色书;思想不如老包深刻,我就和老包谈哲学,虽然他净和我谈些反动思想;谈吐不如小平潇洒,我就天天到小平家里去,听他们那帮人神侃。结果呢……结果老俞有了王强的博览,有了老包的哲学,有了小平的谈吐……(他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但逻辑上肯定是这样啦!)

同样的思路,到了新东方时期,俞说:我在新东方英语能力并不是最强的(尽管这样也创办了新东方),我的口语不如王强,写作不如老包,狡辩不如小平,于是我就背单词——牛津英语辞典从A到Z我能倒背如流,不信你问我第六百页第八行是什么字……于是我成了国内前十名词汇专家……所以,人虽然要和别人比较、竞争,但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而要找到自己的特点发展自己……

你现在的问题是,几年下来,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讲,你还没有完全找准自己在企业里面的角色定位。换种说法,你还没有形成你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跨行业的,即使你离开这家公司,到别的地方去依然可以做得很好。假设你再工作三到五年,只要一个电话打出去,你就会成为那些顶级公司争先抢夺的人才。应该做到那种程度。但是你现在还没有,作为一个职业人你还没有成熟。你现在犹豫自己要不要定位成一个技术的管理者,我觉得不要那样做。因为你无论怎么补技术上的课,你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专家。所以我的结论是,你不要去管技术问题,而是努力去做一个项目的谈判者、协调人。这是你未来的核心职业竞争力所在。明白这个问题,对你的未来职业设计来说,是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已经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人,却因为种种蒙蔽,看不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甚至毫无道理地放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会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比如,有个博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讲述了他在北京的奋斗史。他是一个来自偏远省份的画家,20xx年他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为外国使馆等高端客户提供美术设计服务,手下曾拥有过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做过“五十几个项目”,收入高达一百多万。但他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竟然将这家公司放弃了,转而投资自己并不熟悉的教育培训项目,结果弄到血本无归。

在和他的电话交谈中,我反复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把美术设计公司继续经营下去?他不能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他的放弃本身就不合理。他支支吾吾说业务在缩减。我说缩减,不可能从五十几个项目缩减为一个没有,只要有一个,你就可以养活自己。艺术设计说到底就是一个自由职业,即使公司不能维持,个人也能接活。公司的唯一目的是赚钱(赚了钱你再捐给我也行)。把赚钱的公司停下来不做,去做要贴钱的公司,是世界上最愚蠢的非商业行为。

你可以投资,你可以创业,你可以开一百个公司。但无论如何,都不要与你自己正在赚钱的公司过不去。只要公司赚钱,就应该继续赚,努力赚,赚到地老天荒,赚到山穷钱尽,赚到对任何新公司都不感兴趣——俞敏洪就开了一家新东方,潘石屹就做了一家房地产,牛根生就闹了一家蒙牛,李彦宏就搞了一家百度——这位可爱的博友撇开赚钱的美术设计公司,去搞另外一家业务关系上与自己的团队风马牛不相及的公司,放弃了自己竞争优势,于

是就陷入人生困境。(请记着:上述原则,同样适用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他的错误是一个低级错误,一个低级的投资失误错误。我不想在他投资陷入困难时,在这里做一个事后诸葛亮说风凉话。但如果当初他来向我咨询是否要投这个新公司,我也许不会反对他投入,但我肯定会反复问:为什么要放弃你现在正在赚钱的业务?我要反复穷凶极恶地询问、追问、质问、拷问……直问得他头昏眼花,问得他头痛欲裂,问得他扫兴而归、问得他不再想做新公司,而一生一世守护他的美术设计公司。

他现在依然还有机会。我在电话里问他,现在是否还可以回头,获得一些新的设计业务?他说可以。既然可以,那就应该大力开拓,重振设计公司的辉煌。设计公司竞争激烈。任何业务竞争都激烈。竞争不激烈的行业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也是官办垄断行业,与平民百姓无关。说一千,道一万,这位博友迄今为止唯一赖以生存的技能,就是一个工艺美术师。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悲的,而一个人不顾一切主动放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可笑的!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判断职场核心竞争力的根据

虽然F同学在事业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认真地说,她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根基,还没有获得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在为她欢呼的同时,也必须指出,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泡沫成分的。其实这也是许多进入工作岗位不久的人的共同困惑。毕竟,F才工作不到三年。三年能够让人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职员,但要成为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层人士,我想还是需要更多一些时间。

说它有泡沫的依据是:如果F现在离开这个公司,她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同行业中能够找到和现在年薪相当甚至更高的工作吗?如果不能,说明她的职业基础还不够坚实,值得继续把这个基础继续夯实。

当你为自己的职业定位感到迷惑时,你就问自己这个问题。它就是判断你是否具备了职场核心竞争力的根据。最简单、最直接,也最有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