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背景下的个别化学习

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发布日期: 2012-07-18 22:37:00

一、 研究的理论依据: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学习活动应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关注幼儿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强调个别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早期的学习是一种非正规的学习,幼儿渴望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探索、去发现。美国精神分析家艾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因此,我们认为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形式。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提供给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个别化学习活动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其次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能为幼儿提供在主题活动中对热点问题的探索空间;又能支持幼儿在主题背景下自主地表达与表现;还能引导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解决一些有关认知方面的问题。第三、个别化学习活动强调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它不要求孩子在一次活动中就实现目标,而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安排自己适宜自己发展的学习速度,使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围绕着主题的内容,选择适宜自己水平、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从而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让孩子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使得尊重幼儿个别差异这一儿童现代观得以真正体现。同时个别化学习活动还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幼儿可以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伙伴进行合作,使每个幼儿的个别经验、特点都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从而真正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鉴于个别化学习活动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感到有必要尝试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对幼儿的个别化学习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活动形式的教育潜力,同时注重集体活动和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有效结合,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成长。

二、研究的过程:

(一)开展调查,确立研究内容。在以前,我们曾对区角活动中内容材料的投放、老师的指导进行过研究,但主要是以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的系统性为依据,与主题活动的发展并无多大联系。随着课程的实施,我们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有时也会把一些主题活动内容穿插到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但很随意,缺乏系统性,也无依据原则。与教研组长、课程园本组的老师进行商讨后确立研究的内容,即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预设的合理性;环境创设及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教师观察指导的有效性。

(二)组织培训,明确活动定位。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再认识。个别化学习活动走向主题背景下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即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定位、价值、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环境创设及材料投放的原则等进行梳理并开展培训,使教师在培训中进一步走近个别化学习活动。

?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研究内容的定位:聚焦新教材,以新教材的主题为线索,将主题

内容与要求以生活化、游戏化、操作化的个别化学习活动设计加以组织与体现,

内容设计力求体现均衡性、合理性。

?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研究内容划分的维度进行定位:由原来以纯学科领域划分的内

容,如语言区、音乐区等调整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三大课程内容的

划分,更趋整合性。

(三)聚焦实践,提高活动质量。

大组引领、小组实践。即小、中、大各教研组根据大组研究重点各自确立相对应的研究重点开展实践研究,如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情景性材料创设的实践研究,中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呈现方式多样性的实践研究,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实践研究。并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有序推进。为了使材料更适宜,教师必须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记录并分析幼儿的操作行为,并从中发现问题,研讨对策,调整材料。我们就开展了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案例评优活动,以评优来引发每一位教师仔细观察与认真反思,进而提高教师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设计及材料投放的水平。从分析价值、预设内容、设计材料、实践验证等环节的连环跟进,我们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正越来越适宜幼儿的学习特

点,满足不同幼儿自主的学习需求。

三、研究成经验与成效

(一)精心解读主题经验是内容精准预设的前提。

本学期,我们继续以解读主题经验为前提,综合主题内容与要求、活动与指导、教学活动实例等多种资源的分析,打破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的内容预设框架,从主题经验中捕捉关键教育信息,预设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内容,力求内容预设的精准性,确保主题价值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中有效落实。与主题经验的对接:带着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理解慢慢与主题产生链接,即将主题经验在个

别化学习活动中得到拓展与提升,明确一个意识,把握三个步骤

1、一个意识:主题意识,即主题核心经验的分析与落实

2、三个步骤:1)思考主题经验和梳理(小班教研组的《小司机》);2)分析每个

活动点,进行取舍(预设内容);3)创设环境,设计材料。

3、第三步:平衡经验,进行补充:即预设主题背景下的内容后全面分析整个个别化

学习活动内容的预设中幼儿的经验是否全面和均衡,再做适当的补充。

(二)遵循材料投放原则是材料适宜性的有效保证。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如何提供材料引发幼儿的主动活动,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习惯、方法、情感及认知等的全面发展,推动主题的进展呢?我们重新收集并梳理了材料投放相关的原则与策略,具体包括主题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动态性原则、适宜性原

则等,并依据原则对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进行评价与分析。

1)主题性原则:材料投放要考虑近阶段开展的主题经验,要对主题有推动作用。如

在预设内容时我们

2)全面性原则:要考虑各领域目标实现的全面性,不能单一地强调某一阶段目标或某一领域目标,从而使整体目标发生缺失。如小班的探索世界中有关数的材料既

要有配对、分类、排序的目标,又应有点数及感知形状的目标等,

3)目标性原则: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要物化教育目标,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

中主动获得发展。材料的结构实现对目标的物化;材料的层次支持幼儿的发展:提供不同难以程度的材料来体现材料的层次性,支持不同水平幼儿获得成功;分解目标,设计系列化材料,从材料投放的先后顺序上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呈现方

式,使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情景性呈现、问题任务式呈现)

4)动态性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来调整材料、以适合幼儿

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需要、兴趣及发展水平。

5)适宜性原则:是指材料的外部特征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特征、发展水平相适宜。小班:大而鲜艳、形象逼真、成品或半成品;中大班:喜欢任务、挑战与竞争,规则意识逐渐增强,材料可具有情境性、挑战性、有一定的规则;适当的符号与文字使用适合这一阶段的幼儿,废旧物、半成品及自然材料的投放等。 如在对小班主题《好朋友》背景下的材料“找朋友”(以开火车的方式对幼儿常见的生活用品如鞋子与袜子,杯子与杯盖等进行配对)进行评价时,我们就以主题核心经验的解读为前提对材料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特征及发展水平等对材料的外部特征、呈现方式等进行研讨,经过研讨得出,大而鲜艳、形象逼真、成品或半成品非常适合小班幼儿,而且呈现方式最好以情景创设为主,让幼儿置身在情景中(如开火车)进行游戏与学习,操作方式尽可

能立体,便于幼儿操作摆弄,以防枯燥乏味。

(三)关注材料呈现细节是材料优质化的关键。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幼儿是在作用于材料的过程中发展的,材料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地构成材料与幼儿的相互作用。我们教师在呈现材料时必须要考虑幼儿架御材料的能力和自由度;考虑幼儿在操作中作用于材料的方式;考虑同样的材料对不同幼儿的潜在功能。而实践是验证材料适宜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关注细

节,力显适宜。

1)操作路径明了化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一种幼儿自主性的活动,幼儿直接与材料发生作用,因此活动材料操作方法明了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材料投放时我们以流程式的方法来呈现路径,以满足幼儿的自主活动,流程式是指将幼儿操作的过程以简单易理解的步骤流程一一展现出来,引导幼儿跟随路程图操作。流程图中的图示选择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有目的地选择,一般来说,小班以幼儿的活动照片来提示,中班则以照片或简单的符号表示,大班则以符号与文字相结合的图示表示,

让幼儿的学习在学会看懂活动流程开始。

2)材料层次星级化

分层投放材料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不断地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提示和“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丰富知识经验。中班幼儿知识经验不丰富,对各种材料操作还不熟悉,采用分层呈现材料是很有必要的,使材料层次星级化。如手工游戏“剪面条”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将内容分成三个层次,并在操作材料上以★的多少代表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幼儿剪直直的面条, “★★”——幼儿剪弯弯的面条, 第三层次”★★★”——幼儿剪卷卷的面条。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来选择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活动,能够跳一跳、

够得着,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体验。

3)材料背景一体化

个别化学习活动背景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幼之间沟通及交流的纽带,也是幼儿表达表现与经验分享的平台,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和教育价值。高质量的个别化学习活动背景环境能与幼儿较好地互动,促进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和有效发展。如通过墙饰来提示规则、玩法、程序及行为习惯等,促使幼儿自主学习;通过欣赏作品、可操作性的立体墙饰、拟人化的情境性材料、问题性情境及竞争性的“小擂台”等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通过范例、成功的经验介绍等来支持幼儿的活动;还可以成为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主要记录幼儿活动中的认知、观点、探索、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打大班建构区的建构计划,它能清晰地展现幼儿经验的建构过程。

经过了一学期的研究与实践,教师进一步了解了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预设的原则及方法,积累了不同年龄段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的设计与投

放方式,已逐渐梳理出初步的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

四、后续研究的思考

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的研究经历了一学年,教师的对内容的预设及材料的层次性投放等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落在实践中却发现优质材料不多,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多,教师每个主题都要关注的话,精力不够,影响了材料,另一方面是材料梳理时存有惰性,没能及时并完整地整理。因此,后续想一方面对个别比较成熟的材料进行验证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要有针对性地对其中的几个还不成熟的主题背景下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和材料进行研究与实践。并调整小班、中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呈现模式,本着减负增效、资源共享的原则尝试开展以专用

活动室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第二篇: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索

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索

金坛市实验幼儿园 王莉

摘要: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和体验到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新课程将数学学习渗透于主题活动中,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景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还要在区角环境和游戏中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和探索,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幼儿在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使数学教育的开展得到家长的配合、支持与理解。 关键词:主题活动 幼儿 数学 生活

正文: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知识属于皮亚杰所说的逻辑数学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一种超出物质现实之外,在人脑中建立的关系。心理学研究指出,幼儿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纵人的对象本身,而是他们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来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为我们指明了幼儿数学教育必须生活化的方向。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是一脉相传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把原来抽象的数学内容,还原于幼儿所热爱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从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形形色色生活情境中,积累关于数、量、形、时、空等方面丰富的感情经验,从而激发幼儿的数学活动的兴趣 1

和探究欲望。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经常在人为布置痕迹明显,而又比较狭隘的数学环境中进行,教师不断地重复着抽象的概念,幼儿机械地跟学。形式也只限于单一的室内集中活动中讲解,练习,甚至是表面化的游戏。这种与生活严重脱节的数学教学活动模式使幼儿不易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缺乏对周围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关注,难以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新课程强调将数学学习渗透在主题活动之中,贴近幼儿的生活,注重幼儿数学兴趣的培养,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但由于教师长期习惯于以知识为主线开展教学,因而,对于如何与主题融合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感到比较困惑,因此,我们开展了“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的探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积累幼儿的数学经验。

1、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

如在“有趣的植物”主题,引导幼儿在自然角、种植园地认识各种植物,将相同的植物归类,数数每种形状的叶子各有几种,在“动物”这个主题,引导幼儿看看饲养角里每种形态的鱼各有几条?每种颜色的鱼各有几条?

2.在区角活动中,提供材料开展数学活动。

新课程强调环境创设。区角活动应配合主题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可展开探索的操作材料,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如开展小班主题活动“我爱我家”时,可以在区角活动中提供材料,创设“娃娃家”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整理物品等活动,理解“1和许多”“一一对应”等数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在提供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样多 2

的物品,逐渐提高要求。

(二)设计生活化的数学情景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中的主题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教师可以将各年龄段幼儿数学发展的要求与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数学情景,寓数学教育于幼儿的活动之中。

1、设计生活化的幼儿感兴趣的数学内容。

如在小班开展“可爱的动物“的主题活动时,我们设计了《动物瓶》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目的是引导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我们将动物图标巧妙地贴在瓶盖上,首先给“动物”分类、送点卡,再请幼儿按瓶盖上贴的动物找到对应的动物瓶,盖上盖子,接下来,再给动物送食物,瓶子上贴了几个动物就送几个食物,最后按动物瓶上的动物数量把它送到相应数量的家里去,整个活动以“动物瓶”为线索,进行了瓶盖与瓶子的对应、实物和点卡的对应等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中感知数量。

2、设计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开展数学活动。

如在“秋天的画报“这个主题,我们利用秋季农村收获的自然物——花生,设计了数学活动《剥花生》,使幼儿在剥花生进行记录的过程中学习二维记录,统计在剥好的花生果里几粒花生仁的最多;我们还用蚕豆、芸豆、银杏等,设计了数学活动《装豆豆》,引导幼儿在一个容器里分别装入这几种豆豆并记录各自数量,从而发现体积大的豆豆占的空间大,装的数量就少,体积小的豆豆占的空间小,装的数量就多。

总之,生活化的数学情景,能使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主动地体验、尝试,并积累感性经验。 3

(三)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元素,引导幼儿感知、体验。

对于幼儿而言,数学就是处理生活中切身相关的问题,而非记忆抽象符号构成的“天书”,数学不是不可理解的高深学问。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要努力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让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1、一日活动。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感知体验。例如幼儿园盥洗室排队等候的脚印标记、摆放玩具的标记、值日生分发碗筷等,都是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比较等数学内容的机会;“我是第几组”“我排第几个”等,既有数学中关于“序”的内容,又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联。教师还可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玩具材料、桌椅、门窗的形状等;在生活中整理玩具、图书,餐后分类放置碗筷等;在生活中知道何时游戏、何时午餐、何时午睡、何时离园等;还可利用户外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对拍球及跳绳进行计数,测量谁的小飞机飞得远;

2、散步和郊游。

散步和郊游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当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身心是轻松和愉悦的。此时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时机,随机地引导幼儿去发现数学,巧妙的利用数学,定会收益非浅。散步时,我带孩子去幼儿园的种植园地、花园和小区,与大自然中美丽的鲜花,鲜嫩的小草,可爱的动物,粗壮的树木亲密接触,让幼儿数数开了几朵花,有些什么颜色,比比树木的高矮粗细等等,发现孩子的思维的 4

积极性要比在教室里高得多。我还把散步活动采集活动结合起来,如在“秋天”这个主题中,“捡落叶”时,让孩子数数自己捡了几片,同伴捡了几片,谁多谁少,比比落叶的大小、厚薄等。在教师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幼儿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产生了兴趣。

3、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受数学。

如我们在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中的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中,引导幼儿找找自己身体上的单、双数,在数学活动《自然测量》中,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脚和手作测量工具量量小路的距离、树有多粗等,在主题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中的数学活动《比高矮》中,引导幼儿互相比较高矮,找一个好朋友比比谁高谁矮,还可找两个好朋友,找一个比自己高的,再找一个比自己矮的朋友,从而使幼儿理解高与矮的相对性。

总之,教师要运用日常生活各个环节、各个活动中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教育因素,让幼儿感受到教学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四)各领域渗透整合,引导幼儿感受数学。

所谓内容的整合,主要指充分挖掘其他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数学教育因素,使得幼儿可以在其他领域更好地习得和运用数学经验。数学不仅可以在数学领域体现,还还可以与其他活动紧紧相联系。因此,我们将它们两者有机地结合,可以引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在《有趣的植物》的主题活动中,有关于健康教育的活动,教育幼儿爱吃蔬菜,是该领域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方法调查统计哪种蔬菜最受小朋友的欢迎。然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和幼儿讨论,为什么某种蔬菜欢迎,某些蔬菜不受欢迎?如果不 5

受欢迎的蔬菜很有营养,我们该怎么办?在《冬爷爷的礼物》这个主题,可利用户外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对拍球及跳绳进行计数,测量谁的小飞机飞得远。再如在主题活动《超市》中,结合社会活动《购物》,我们设计了“超市购物”这一模拟现实情景的教学形式,幼儿极感兴趣。我们引导幼儿认识人民币,学习使用人民币,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组成和加减关系。当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叠游戏币,并示意他们每人购买一件物品,根据单价付款,同时要算算购买商品后还剩多少钱时,孩子们顿时忙开了,他们一个个拽着老师发的钱直奔超市,在和老师,同伴交谈中,在和营业员交往对话中挑选着自己喜爱的商品。他们以其各自独特的个体在体验着人民币的使用和换算,体验着各自不同的购物经验和乐趣,这样,孩子在实践交往中获得了直接的经验,感悟了数学知识,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学科延伸,让社会融入数学教学,能使数学教学更加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在以上活动中,数学真正扮演了一个工具的角色,而幼儿则通过运用数学的过程,亲身体验和感受数学的用处。因此,教师在进行某个领域教育活动时,不仅要有本学科领域的教育目标意识,也要学会从领域渗透的角度思考:这个活动内容可以帮助幼儿积累什么样的数学经验,据此,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渗透性教育,使数学教学更生动,更自然,更灵活,也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五)在家庭中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请家长配合,让幼儿运用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衣柜、玩具橱,或到超市购物,运用所学的加减法计算购物的数量和价钱、学做记录等。教师要让家长认识到,幼儿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的义务,在家庭里也可以创设条件, 6

利用环境让幼儿学习数学、运用数学。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引导幼儿感受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

如在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时,通过“我的家人”“我家的门牌号”“我家的电话号码”等一系列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家里人的鞋子号码、身高、体重是多少,为家人选择物品,认识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运用数物对应、点数对应、声音与数字对应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并理解数字的意义。又如大班在三八妇女节向妈妈献爱心的主题活动中开展了“为妈妈采购”“妈妈最喜欢的东西”等活动。既让幼儿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加减法的知识又将统计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情景帮助幼儿理解。再如“动物”主题中,在动物园里,让幼儿与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共有多少动物?其中鸟类有多少?水里的有多少?陆地动物有多少?看似有些简单,但是,这里有计数分类统计等数学的知识在里边,他们就在玩的过程中,在爸爸妈妈的一起参与指导下,很轻松地学到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赋予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意义。

总之,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环境,利用这些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展活动,使幼儿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能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