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村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剡溪村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通知精神,为全面摸清掌握剡溪村农村贫困状况,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近日,我校组成调研组深入到窑头镇剡溪村开展调查活动,通过走访农户、实地考察、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等形式,基本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村情、贫困群众现状以及该村生产发展状况。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剡溪村的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剡溪村共有11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农户451户,人口1850人,劳动力总数90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360人。该村现有贫困户112户,458人,其中五保户1户1人,低保户28户53人,丧失劳动能力10户13人。

2、自然资源情况:剡溪村现有耕地面积为3689.3亩(其中:水田3117.3亩,旱地571.6亩),低畦田,望天田多,年年旱灾严重;山地面积8300亩,山上以松树为主体种有少部分油茶和果树。

3、基础设施状况:剡溪村历史悠久,曾是区公所所在地,人口居住较为集中,交通较为便利,但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只有2条入组硬化道路,还有4条约5公里道路未硬化,村委会办公条件很差(办公楼属危房);一些水陂、水渠、山塘、水库年久失修,无法正常使用,农田灌溉靠跨镇村的解放陂、林陂渠道引灌,耕地农作物无法保障正常收成。

4、村民收入情况: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

1

为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粮食是主产业,水稻种植正逐步向优质稻发展,果业、养殖业资源有限规模不大,对增收贡献较小。至今,该村只发展高产油茶100亩,水产养殖420亩,每年出产家禽1600只,牲畜出栏1498头;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较低,低学历、无技术干体力活占绝大多数;村内二、三产业可开发,但缺政策、资金和招商引资促发展意识。

二、2011-20xx年扶贫开发主要成效

剡溪村在各级党组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政策支持、技术培训及结对帮扶,扶贫开发工作合力不断加大。二年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业开发、人畜饮水等农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建设,较大地改善了该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增强了抗灾御灾能力,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一是硬化村组路面3公里,治理林陂干渠南州塌方1公里,维修了三座水库;二是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性项目开发建设,共培训农民200多人,新增高产油茶种植100亩,扶持优质水稻种植300亩;三是养猪、养鱼及果业正在向规模发展,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正在着手开发,目前有十多户养猪农民组成了养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出栏1480多头猪。

三、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短缺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剡溪村虽然交通便利,村组公路畅通,现已硬化入组水泥路2条,但修路欠债20多万元,还有5公里入组公路缺

2

乏资金未硬化;圩镇房屋严重老化,没有规划,交通拥挤不畅,折旧建新任务繁重,需大量补偿资金。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经济收入不高。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大多久未维修,有效灌溉和抗灾害、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耕作方式传统,劳动力老化(留守老人和妇女),农民缺乏必要的种养殖技术;农业产业单一无特色,该村主导产业是水稻种植,产品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2、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差,贫困面依然较大

贫困农户经济活动单一,“家底薄、财源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当前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大多数在外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初中学历以下的妇女及一些没有进过校门的老人,导致很多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生产力水平提不高,生产经营能力非常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差距越来越大,无法依靠自身能力加速发展。特别是贫困户的“小农”观念仍然比较强,在农业生产中大多采用传统方式耕作,对新技术、新观念接纳速度慢,农业种养中以传统的零星种植、养殖品种为主,规模小、品质低。在外务工人员中,很多是满足于做一线工人挣固定工资,自己创业发展的少,村内没有形成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该村现有贫困户112户458人,近四分之一农民处于贫困线以下。

3、扶贫工作的力度与农民对扶贫的要求还有差距

农民由于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增长,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不断加强,对圩镇环境、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够享受到同等的生存发展条件,这对扶贫开发工作有了更高的期望。农民

3

更希望扶贫能够以促进生产为目的,最希望得到的四大扶贫项目主要是种养植业、商品流通服务业、技术培训、人畜饮水和农产品加工业。

4、农民至贫返贫因素呈现多元化

有些非贫困农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又加入贫困的行列;因农村收入本来就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一人患重病,容易返贫;少部分家庭中有残疾,加上各种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农业生产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因病或就学等致贫、返贫因素交织在一起。

四、消除贫困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剡溪村的贫困现状,结合新形势的扶贫特点,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对策。

1、加强三项建设,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农村交通建设。要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快农村公路硬化改建,搞好资源开发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配套道路。目前急需解决剡溪至学堂村一段、长洲上至江背和粮站至西居公路建设的资金100万元。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许多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要解决林陂干渠南洲段塌方治理及土主庙、樟树下、王下塘三座水库除险加固20万元。另外加强饮水工程建设项目,提供饮用卫生清洁水,维护身体健康,也是农民所盼。三是加强林业建设。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落实“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引进各类投资参与林农造林护林,封山育林,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

2、加快三化,促进三农发展

一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的,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先是从投入入手,采取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方式,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剡溪村农田较平整相对集中且连片的特点,我们建议在“十二五”期间进行田园化改造2300亩,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其次是从产业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富硒水稻,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引导贫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该村养猪及种植业有一定的基础,但规模小、产品单一。因此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发展,要大力对与贫困户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大的优势产业要进行重点扶持。因地制宜发展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畜禽(猪、牛)、果业等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把特色产业做出品牌、规模和效益。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吸引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到贫困村建立原料基地。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链扶贫模式。当前要立足该村的农田、山地等自然资源特点,充分利用8000多亩山地资源,引进优良水果品种,大力发展果业种植。在现有十多户养猪农民组成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规模更大的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种养植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转变种养植理念,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提升经济效益。再次是从市场入手,优化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打破各种区域限制,使农产品能够快速流通,提高单位产品的收益。

二是以活跃剡溪圩镇服务业为目的,积极稳妥推进圩镇化。

5

我们认为,剡溪村村庄和村民相对集中在村圩镇,圩镇历史悠久,小商品及其它服务业小有规模(俗称窑头“小香港”),可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商品流通等服务业。因此要加大投入,推进公共文化、娱乐、水电、能源、公交等公共设施建设。把剡村打造成文化、教育、娱乐、流通为一体的现代小圩镇。

三是以解决贫困人口就业为目的,大力推进工业化。

对贫困地区来说,工业化是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要以政府的主导,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为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的投资与经营提供优良环境,为贫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建议,充分利用剡溪化工厂的现有条件,发展加工型企业。

3、拓展三条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拓展打工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收入。进城打工,务工收入已成为贫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确保这块收入能稳步增加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扶贫开发参与的主体是农民,帮扶的主体也是农民,因此,要从主体入手,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着力打造新型农民。在扶贫开发中,务必要坚持把培训农民、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组织、教育培训机构运作、用工单位配合的培训转移工作格局。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提高贫困农民转移就业的劳动技能,强化技术培训,增强创业愿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认真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用工的对接,将培训做实,避免走过场图形式,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

6

户的实效。当前要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为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搞好示范带动,使农民转变观念,掌握技术,增强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可在村里指定几个带头人,进行重点帮扶,扶他们一程。

二是拓展非农发展渠道,增加农民创业收入。从产业长远发展角度,以及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依靠农业增收的困难将越来越大(一亩三分田种不出黄金),非农产业将成为未来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为此,要以全民创业为契机,鼓励有条件的、先富起来的农村能人创办企业、开拓事业。要有目的地召回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他们带头学习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回乡进行种养殖创业,充当学科技、用科技的急先锋,充当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要进一步活跃农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等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增收的比重。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尤其是继续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制度,为农民创业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农村车辆、农机等大件商品的消费信贷支持。

三是创新农业的生产经营渠道,稳定农民传统收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支持发展精品脐橙、蜜桔、油茶、甜柚种植,大力推进农民协会,提高种植户抗风险能力。按照“高效、优质、高产和典型示范”的要求,发展一批林果业和养猪牛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有基础的农民在现有的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领域做大做强,引导和带动农民强化产业发展意识。引导农村能人从生产环节、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专门从

7

事农产品销售、流通,培养成农产品经纪人,为种植养殖找到市场,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合起来。加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使农民传统收入得以稳定增加。

20xx年4月10日

8

 

第二篇:关于南雄市坪田镇新圩村扶贫开发调研报告(文化宣传分队)

关于南雄市坪田镇新圩村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文化宣传分队

坪田镇新圩村地处粤北边远山区,有8个村民小组, 302户1329人。我校韶关学院承担新圩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任务后,表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和村民一起努力,让新圩村富起来!”帮扶结对子确定后,韶关学院立即成立了“双到”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曾峥任组长,挑选教师骨干45人成立帮扶小组,同时抽调8位党员作为村小组帮扶协调联络人,1位党员作为驻村干部,对贫困户实行统筹挂钩帮扶,并明确了各帮扶小组和帮扶协调人的目标与责任。同时,在学校预算中列出扶贫专项资金5万元,并号召全校师生奉献爱心捐款43.5万元,计划在3年内用50万元让新圩村及其贫困户尽快摘下“贫困”帽子。

我校党委书记曾峥与校长刘荣万等亲自率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结对干部,多次来到新圩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与脱贫打算了解群众的人口结构、经济状况、主要特长及致贫原因,具体掌握贫困家庭实际情况,真正做到被帮扶户家庭情况清、个人特长清、项目需求清。我校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原则,结合山区资源优势,重点通过生产投入与智力扶持相结合的办法,探索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目的和意义

为了更好地落实对新圩村的扶贫开发计划,尽早帮助新圩村脱贫致富,在这个暑期里,我校进行了大学生三下乡到新圩村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献上一台精彩的文艺汇演,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新圩村里做基层调查,为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做准备。

经过了3天的走访调查,我们负责“扶贫开发”的调查小分队收集了很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做出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方法

采用走访上门的方法,对新圩村进行逐家逐户的普查,共发出问卷262份,回收有效问卷203份。造成部分问卷失效和未能完全普查的原因有:

1、 人力和时间有限,部分家庭多次上门均未发现有人。

2、 部分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或对我们的调查不理解,不愿意

接受调查。

3、 语言不通,多数村民都使用当地的方言,而且不会普通话,

互相沟通有困难。

4、 有些留守家庭家中仅有老人和小孩,难以进行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7月17日至7月19日

新圩村基本调查情况及数据

新圩村的家庭人口多数为4~7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4口之家有38户,5口之家有48户,6口之家有24户,7口之家有35户,8人以上的有47户。家中有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家庭占了约50%,多数只有1个老人上了70岁,而其中家庭老年人年龄最大的有46户是60~69岁,有68户是70~79岁,有31户是80~89岁,还有1户家中有一个90岁的老人。共有146户家庭家里有6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接受调查的家庭总数的71.9%。

而家庭16岁以下人口中,有52户只有1个,62户有2个,21户有3个,13户有4个, 5个和6个各1户,有16岁以下家庭人口的家庭有150户,约占调查总数的73.8%。

家庭劳动力方面,有4户接受调查的家庭仅有1个劳动力,主要以2个劳动力为主,共70户,约占38.5%,其余的有:3个劳动力的家庭有35户,4个的有45户,5个的有41户。在这些家庭中,有146个家庭有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约占调查总数的71.9%,其中有1个外出务工的有40户,2个的有59户,3个的有25户,4个的有9户,5个的有13户。而劳动力在家务农的共有164户,约占调查总数的80.8%。其中有1个在家务农的有44户,2个的有97户,3个的有16户,4个的有5户,5个的有2户。共需耕种责任田超过500亩。

在村里家里有养鸡的情况比较多,有104户受调查家庭家里养了鸡,其中养了3~5只鸡的有24户,5~10只的有24户,10~20只的有40户,甚至有1户人家养了100只以上。这些鸡的用途

多数是提供鸡蛋和自家使用,据我们观察多为放生养殖,俗称走地鸡。

养猪和牛的家庭不多,有17户家庭家里养了1~2头猪,6户养了2~5头猪,6户养了5~10头猪,5户养了10~20头猪,更有4户人家养了100头以上。仅有21户人家养了1~5头牛,且均用于耕种。

新圩村还有一个特点,四面环山,有不少山林资源,最有名的就是银杏树,俗称白果树。但仅有一些家庭有山林收入,且收入不高,有9户人家的山林收入是1~100元,18户是100~500元,9户是500~1000元,10户是1000~5000元,更有2户能有5000~10000元的山林收入。

住房方面,统计可知道全村有多于623间房屋,其中已经有超过320间红砖房,而有不止1间红砖房的家庭起码有74户。

家用电器和通讯工具方面,198户人家有彩电,约占调查总数的97.5%,191户有电风扇,约占94%。还有23户有洗衣机,73户有电冰箱,6户有空调。158户有固定电话,约占调查总数的77.8%,144户人家有手机,约占调查总数的70.9%。

大型农机具的拥有量比较少,仅有15户家庭有拖拉机,6户有小四轮,2户有卡车,6户有小面包车,1户有收割机。有大型农机具的家庭约占调查总数的15.3%。

在家庭经济损失方面,近三年里,共有超过100间房屋倒塌了,23户人家因为家庭成员的重大疾病花费了5000~10000元,

27户人家花费了10000~50000元,5户人家花费了50000~100000元,4户人家花费了超过100000元;有53户受调查家庭的农田和家畜因灾受损或死掉,受损农田面积超过100亩,家畜数量超过200。其他财产因灾损失超过30000元。

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有53户家庭有在读高中的孩子,约占调查总数的26.1%。其中8户每年的教育花费约1000~5000元,13户每年花费约5000~8000元,23户每年花费8000~12000元,还有9户每年要花费20000元以上。

有32户家庭有在读大学的孩子,约占调查总数的15.8%。其中2户每年的教育花费约1000~5000元,1户每年花费约5000~8000元,10户每年花费8000~12000元,还有19户每年要花费20000元以上。

家庭存款和欠款方面,仅有63户家庭表示自己有存款,约占调查总数的31%。其中有23户家庭有存款约1000~5000元,16户家庭有约5000~10000元,12户家庭有约10000~20000元,12户有20000元存款以上。多数的受调查家庭表示家庭没有存款,平时的收入都只是够基本开销,有些因为教育和医疗花费等负担还需借钱度日。在有欠款情况的家庭中,共有80户家庭表示自己有欠款,约占受调查总数的39.4%。其中有17户家庭欠款约1000~5000元,13户家庭欠款约5000~10000元,19户家庭欠款约10000~20000元,31户家庭欠款20000元以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