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稿)林书记蹲点调研报告

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对长街镇洋湖村的蹲点调研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是加快农村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按照省“百名书记蹲点调研”和市“百名书记联镇带村谋发展蹲点调研”活动的部署,4月 日—日,我到长街镇洋湖村蹲点调研,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社情民意,分析困难问题,帮助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重点对该村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显示,这几年该村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和制约性因素还很多。反映出各级干部和群众要求加快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的机制愿望非常迫切。

农民收入来源的主要变化

洋湖村位于我县东部地区,全村共有364户,1192人。村域面积1512亩,其中耕地面积1400亩,人均耕地1.17亩。近年来,该村立足发展农村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20xx年实现经济总收入达400万元, 1

农民人均收入5746元。加快村庄环境整治建设,持续改善村风民风,扎实推进和谐村庄建设,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荣获市级园林式村庄,(县)环境整治村、县级卫生村。()市十佳文明之星。该村党支部多年被评为县先进党支部。近年来,该村依托劳务经济和现代农业,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快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该村农民不局限于本乡本土,积极走出去,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收入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打工经济。目前,该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482名,占全村人口的40.4%,主要从事机械雕刻业和三产服务业,年均收入超过1万元。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达 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85%,外出打工劳务收入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

2、高效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该村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xx年全村实现农业生产收入62万元。不断加快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流转,建成面积752亩的翠冠梨生产基地,并成立了翠冠梨合作社,20xx年实现销售额40余万元,占到了全村农业生产收入的65%。特色高效农业在该村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显现。

2

3、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补充因素。近年来,我县全面减免农业税、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转移性收入明显提高。该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户集中供养的有 人。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后,每个中小学生每学期费用从500-600元减少到200-300元。据初步估算,20xx年该村农民人均得到转移性收入达280元。

在洋湖村蹲点调研的一星期里,我感觉到,该村在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一般的情况下,立足实际、发挥特色,农民增收的效益进一步显现,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一是利益于于当前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近年来,我县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扶农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在农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农村新社区建设方面,以及城乡一体的交通、水务、保洁、就业、保障“五大网络”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该村老百姓得到了直接的实惠。二是利益于自身发展优势条件的充分挖掘。该村村民从事机械雕刻行业的历史比较长远,并具有一定的从业规模。利用这一优势,通过亲帮亲、邻带邻,形成了兴一个产业、转一批农民、富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目前, 3

该村在外从事机械雕刻行业人员达到300余人,企业达到 家。利用土地资源优势,以流转为着力点,抓住市场空档,引进市场前景好的翠冠梨进行规模种植,拓展了当地农民在农业内部增收的渠道。三是利益于基层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县通过固本强基、先进性教育、“四力”工程建设等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基层基础。洋湖村班子团结,战斗力和号召力较强,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做到矛盾调解不出村,连续20多年开展“好媳妇”评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风,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连续多年开展新春外出务工人员茶话会活动,增强了外出能人回报家乡的热情,近年来村外出务工人员累计为村公益事业发展资助资金 万元。

影响洋湖村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通过一周的调研,也发现了洋湖村在农民增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慢。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该村农业结构加快调整,但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该村翠冠梨基地虽然有 4

752亩,却由162户农户分散经营,最多的为14亩,少的不到1亩,由于规模小,翠冠梨基地科学管理水平总体较低,品质参差不齐,规模效益难以显现。翠冠梨合作社管理松散粗放,没有真正做到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合”而不“作”,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

2、农民就业观念和技能落后。从调研情况来看,一些农民不怕苦怕累,就怕为他人打工不自由,感觉低人一等,不如守着几亩薄田自在。一些农民“洗脚上田”不彻底,处于“两栖”状态,不愿完全放弃自有的几亩土地,闲时捡起锄头种一下,行情不好撂一边,这些农户的收入既不稳定,又影响了规模农业的推进。一些农民缺技能,缺闯市场的本领,处于“无技能、无资金、无项目”的境地,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能力低。不少农民文化素质低,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掌握运用能力差,仍然靠经验从事农业生产,对技术指导的要求比较迫切,普遍存在缺科技、缺信息的问题。

3、整体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政府在该村农田开发、土地整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该村集体经济薄弱,去年集体经济收入仅为3万元,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困难较大。翠冠梨基地 5

的道路、水利等设施建设标准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多数农户自身积累不足,融资能力有限,对于发展前景好、增收快的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也不敢投入数额较大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导致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种养殖方式粗放。如该村一养殖大户其承包的 亩养殖塘,如果每亩能投入18万元进行改造,可实现全年精细化养殖、亩产达1000斤,但就目前养殖模式,只能一年两季养殖、亩产达600斤。

4、各项支出负担仍然较重。近年来,我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健全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另外,人情开支占农民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受攀比不良风气影响,人情开支已经成为农民身上一项比较沉重的负担。

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通过洋湖村的蹲点调研,从该村农民增收的个案上,我们看到了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解剖“麻雀”,为我县下一步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有力的措施,构建农 6

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参考。

1、坚持发展产业促增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实践来看,推进土地流转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要以全面推进耕地、养殖水域、林地流转为主线,走规模化带动产业化、品牌化、科技化、组织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围绕土地流转,做好“四个一”文章。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主导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快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由专业大户进行经营生产;加快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挥其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组织,积极鼓励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将农民分散经营联结起来,并要注重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规范完善运作机制,切实为农户提供科技、信息、市场等服务,提高紧密度;加快搭建一个科技服务平台,在推行科技人员联企业、联基地、联大户“三联”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定时定点科技咨询、指导服务制度,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提供更加周到的科技服务, 7

及时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2、坚持转移农民促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首先要解决转变就业观念的问题。要切实消除进企业打工又苦又累又要被人管的心理,随着当前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进企业务工是农民增加收入一条比较实际和有效的路子。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进入企业打工转一批,利用结对企业用一批,通过劳动力市场输一批,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要充分发挥我县模具、机械雕刻从业人员众多的优势,亲帮亲、邻带邻,加快转移就业步伐。同时,要有序推进下山移民,促进农民劳动力空间转移和职业转移。

3、坚持提高技能促增收。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就业技能。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教育培训券”制度,建立完善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注重与企业用工的沟通,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就业率。积极开展“农村新增劳动力技能低保”活动,实施农村劳动力零 8

转移就业“村村清”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水平。加快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加强专业大户、合作社骨干等的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着力培育一支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和购销队伍。

4、坚持政策保障促增收。完善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是促进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支撑。要健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加支农资金投入。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又使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直接获取报酬。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简化报销手续,增加报销比例,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缩小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差距。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救灾救济制度,努力改善农村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

9

 

第二篇:进村蹲点调研报告

进村蹲点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要求,我在步云山长巨村蹲点调研,通过调研,掌握了农村的实情,加深了对农业、农村的认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帮助解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于20xx年x月到步云山长巨村开展学习调研,全面掌握该村生产、生活状态。在调研过程中,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接待群众上访,协调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矛盾纠纷。将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及时与村干部探讨,共同研究长巨村以后的发展方向与思路。去年x月份,我所在单位为支持我的调研工作,为长巨村筹备一万元,以解决部分贫困家庭生活问题。

二、长巨村具体情况

长巨村位于辽南第一峰前怀中部距乡政府东两公里处,全村总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2234人,744户,拥有耕地面积3458亩,分居十个自然屯。全村的主打经济收入以果树为主,其他主要产业有养猪、养鸡、滑子蘑种植等,人均收入为3838元人民币。由于缺少产业项目,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对长巨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发展城郊经济我作了一些调查:

(一)经济发展状况

19xx年,在全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开发温泉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大环境下,长巨村面对荒凉的秃山,决定要对蚕业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大手术。但一次性砍掉蚕业对于放了几十年蚕的蚕民来说一时难以接受。这个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制定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规范蚕农养蚕行为。如今十几年过去了,长巨村除了能看到少部分陡崖山石外,其余全部被浓郁的树林覆盖。

放弃了蚕业,农民发展起多种经营。全村有10家办起了农家游,200多户有了家庭小果园,40多户建起了温室大棚。同时,还相继有了许多滑子蘑养殖大户。农民还通过外出和在本地企业打工开辟挣钱路。绿色大山还为当地农民通过收获山货野果每年增收50多万元。良好的生态为长巨村新农村建设填写了夺目一笔。目前,该村已成为辽宁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长巨村现已栽植果树15万株,年产量15万吨,有果树技术员420人,水果经纪人108人,大型水果罐头加工厂1座,所生产的主要苹果有红富士、乔纳金、寒富、国光、鸡冠等,桃子有黄金桃、千八桃等,多年来长巨村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新技术推广。每年通过秋季植果整地扩大栽植面积,采用套袋、稀花蔬果、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技术,努力提高无公害水果的质量和产量,使产出的无公害水果在国内外市场成了抢手货。

长巨村采用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鼓励经纪人开拓市

场,联系客户,多年来长巨村所生产的“步云山”牌无公害水果,不但牢固占领东北市场,而且还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并且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结合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村的有利机遇,长巨村正在向旅游观光农业方向迈进,大力发展农家游,以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欢迎海内外游客的到来。

(二)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村支部和村委员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乡村干部作风满意的710户,基本满意的34户;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对落实农村政策满意的700户,基本满意的农户为44户。农村人民来信和上方现象不多,农村基本稳定。据对744户农户调查,对农村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分别为702户、42户。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村设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95%,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电话使用率达93%。近年来,该村社会治安良好,没有大的不安定因素,但也存在小偷小摸现象,主要是偷鸡、偷鸭。村民草改瓦已基本完成,大部分农户都住上了瓦房,部分农户建起了楼房。

三、长巨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调研中,也发现长长巨村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有些还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据初步调查,有三分之一以上农民还没找到一条真正的致富之路。有的人也想谋取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路子,但是由于自身素质不过硬,实际能力不适应,只能搞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常规经营。许多群众反映,不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不清楚再就业优惠政策。该村每年劳务输出800多人,还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的状态,缺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引导,基本从事短期劳务,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

通过调查,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对农民的宣传教育,重点解决信念、方向、目标、措施等问题,要进一步用好用足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实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思维、 创新思路,鼓励基层干部带头致富。要运用身边致富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宣传发动,增强农民致富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对村组干部培训,组织走出去请进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增强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另外,要抓好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可根据各自情况,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用工单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真正提高打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广开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了的转化。

四、进村蹲点一些思考

这次蹲点调研,对于我来说收获是非常大的。通过深入实践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对于我们基层干部决策来说,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研究下一步的工作措施,有很大的益处。通过这次蹲点调研,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以人为本”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保证。一是要发挥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作用。一个村经济是否能发展,村庄建设是否能成功,班子是关键。因此村两委班子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新理论的追求。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依法办事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同时村两委班子要做到统一思想、真心团结、齐心协力、用心干事。二是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动员农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指挥者和组织者。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共 产 党员在农村建设中的领头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提高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农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三是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的建设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实践充分表明,哪个地方群众创业意识强、发展思路多,那个地方的农村建设就搞得比较好,农民得到的实惠也就比较多,从而也会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所以,既要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又要强化广大村民的发展意识,真正把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发展经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集体经济在促进农民减负增收、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村如果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那就没有“地位”,也难以有号召力。当然,一个村发展集体经济,更需要持续发展和扩大发展面。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引进占地空间少、亩产效益高的企业,将是以后各村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

通过进村蹲点调研,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即使是过去已经学过的东西,由于要在实际中运用,也有了新的认识。另外,通过和村组干部的接触,了解了一些农村工作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比如实际贯彻落实上级的政策,如何处理村民的纠纷,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等。好多都是我在机关没有接触到的,实践这一课也是我自身最缺乏的。我相信,如果我能够把学到的和过去积累的东西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这份收获将会令我终身受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