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体会

院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导航环境研究之路

报告人:刘丹教授

时间:20xx年11月30日

地点:土木馆1231会议室

主要内容: 在这次讲座上,刘丹教授首先介绍了关于卫生填埋场的已有科研成果和相关研究进展,其中学术研究的讲解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快速稳定研究,这包括其目前研究成果的不足以及从室内模拟和现场模拟得到的各因素的变化图表来表达准好氧填埋场的优点。第二,准好氧矿化垃圾床处理渗滤液的基础研究,对比了厌氧与准好氧填埋场均以矿化垃圾作为介质处理垃圾的效率差距。

卫生填埋在城市垃圾处理中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但其仍凸现渗滤液难处理和垃圾稳定速率慢等不足。为此,有关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技术的研究正在国内外大量开展。通过渗滤液回灌、供氧等运行手段,生物反应器填埋场能大大加速填埋垃圾的降解和稳定。

按照运行方式的不同,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可分为厌氧型、好氧型和准好氧型三类。厌氧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采取了渗滤液回灌等措施,具有加速填埋垃圾稳定、降低渗滤液污染强度、可回收利用甲烷气体等优点,但其渗滤液氨氮浓度长期偏高、后期COD浓度衰减缓慢;好氧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通过强制通风手段来保持填埋垃圾的好氧降解状态,垃圾稳定速率快,渗滤液污染浓度衰减迅速,但需配套通风设备并消耗较多的能源,不太适合我国国情;准好氧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是通过自然通风手段保持填埋场的局部好氧状态,比厌氧型稳定速率快,渗滤液氨氮浓度低,同时不需通风设备和消耗能源,但直接排放的气体中甲烷含量仍然较高,易造成二次污染。通过分析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的三种运行方式的优缺点,认为厌氧型和准好氧型都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在讲座的小结与展望中,刘教授为我们讲解了以上两个研究方面中还需要继续探讨,有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同时他还鼓励我们在今后的论文撰写中也应该勇于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学会思索一些尚存在却未

- 1 -

院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得到合理解释的理念和模式。

最后,王宁师姐也为学生们解答了一些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切身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多适用的建议,讲座使大家了解了有关环境方向学术的研究动态,开拓了视野,效果良好。

- 2 - 导师:

院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绿色铁路”——还铁路一片“绿色”

报告人:杨立中教授;邓跞所长

时间:20xx年12月18日

地点:镜湖宾馆若愚厅

主要内容:

本次报告会分两个专题,专题一是由西南交通大学前任副校长,四川省环境科学专业领头人, 西南交大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创始人、博导,杨立中教授主讲的《绿色交通理论与应用》;专题二是由中铁二院环评所高级工程师及现任所长邓跞主讲的《高速铁路声屏障结构安全性研究》。

报告会上,杨立中教授提出了“绿色铁路”的概念,“绿色铁路”是指以环境价值为尺度,运用各种绿色技术来确保铁路的运输安全,高效、舒适以及节能减排等。绿色铁路,能使铁路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成本低、运量大、全天候运行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发展运输生产力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单位运量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占用或消耗,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全社会的运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绿色铁路”的理念是杨立中教授综合考虑了交通与环境等因素后后提出的,并率先建立了绿色铁路的框架与研究体系。

大力拓展绿色铁路,不仅是加快铁路发展、构建发达完善铁路网的重大举措,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由于绿色铁路是高新技术在铁路上的集中反映,是世界“交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各地建设绿色铁路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并将建设绿色铁路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构建绿色环保运输方式的举措。在绿色铁路的拉动下,中国交通运输结构也悄然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杨教授指出,绿色铁路是一个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关于交通运输的研究领域,目前这方面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我院已完成了其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的探讨与研究,并得到了铁道部的大力支持,目前着手研究其技术支持体系与保障体系。杨教授提到,如果建筑部门搞绿色建筑,交通部门搞绿色交通,环保部门搞绿色环保,那么中国就是绿色中国。

- 3 -

院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邓跞所长的学术报告是从微观的角度来为同学们讲解声屏障结构安全性研究的背景、技术路线及最新研究成果。他提到,噪声振动属于铁路公害,虽然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当迅猛,在这个行业我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列车噪声污染也急剧增加,严重干扰了铁路沿线居民的生活和休息,因此应在铁路建设中同步考虑噪声控制问题。普速铁路声屏障作为控制铁路列车运行噪声污染周围环境的声学工程,其降噪理论与实践已日臻成熟。对于时速200-300 km以上的高速铁路声屏障,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制造、施工安装尚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我国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线路结构特点是高架桥梁段与路基段并存。因而声屏障也分为桥梁声屏障与路基声屏障两种类型。

声屏障的构造形式有插板式和整体式两种。常用的结构形式为直立式,折角式:国外采用倒L型,顶部干涉型,内倾型,半封闭型。组成高速铁路声屏障的声学构件为声屏障单元板。制造单元板的材料主要有金属类(如铝合板、钢板等)和非金属类(如透明材料板、混凝土板、木屑混凝土板等)。为加强降噪效果,声屏障单元板多制造成既有隔声性能,又具备吸声性能的构件。 报告会结束后,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与两位嘉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学术气氛十分的融洽。最后,副院长黄涛做了简短的总结,他指出环境问题看似简单,但涉及学科广泛且复杂,所以要求我们平时打好扎实的基础并掌握牢固的知识,应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次报告会,我们看到了环境科学与工程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方向,尤其是将环境学科与交通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绿色铁路将是未来铁路的新希望,中国铁路发展“瓶颈”的突破,预示着中国铁路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我国发达完善的绿色铁路网指日可待,也显示出铁路交通拥有充满活力的绿色未来。

导师:

- 4 -

院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城镇饮用水水质问题及处理技术发展动态

报告人:马军教授

时间:20xx年3月27日

地点:土木馆1231会议室

主要内容:

报告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马军教授系统地讲解了城市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实现城市水良性社会循环、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途径、致病微生物的危害、低温低浊水处理及剩余铝问题等我们社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水问题;第二部分,马军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系统地讲解了各类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特别讲解了臭氧氧化、膜技术在水处理过程中的优势与缺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水质水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受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地表水成分逐渐趋于复杂,水体中有机成分增多、浓度增大,不但对胶体产生严重保护作用,导致混凝剂药耗增加,水中铅的剩余量增高,而且产生多种氯化消毒副产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危害;氮磷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量繁殖,产生难闻的嗅味和有害的藻毒素;加之致病微生物的存在、管网的二次污染、稳定性铁锰以及重金属问题等都使得给水处理难度增大,现行的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强化水源保护和生物预处理修复技术,强化常规给水处理各工艺环节,发展化学预氧化及其与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研究臭氧高级氧化技术,以寻求一套经济有效地解决给水处理领域所面临问题的筏案势在必行。

1、饮用水水质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污水处理率难于提高、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低下,大量污染物排放到水体中,致使饮用水源受到了较严重的污染。在我国的主要水域,均检测出多种有机污染物,有的高达上百种甚至数百种,其中部分是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有机污染物,因而对人体健康构成重要的潜在威胁,是今后给水处理领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饮用水水质问题主要表现为微量有机污染物、藻类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藻毒素)、嗅味、氯化消毒副产物、致病

- 5 -

院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微生物、有机物对胶体的保护作用、稳定性铁锰、色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等以及管网微生物的再繁殖和一些二次污染等的危害作用。

2、若干新型给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水源污染严重、水质不断恶化和饮用水质标准不断提高,人们开始研究一些新技术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或发展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目前应用较多的给水深度处理工艺有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臭氧和活性炭联用、臭氧高级氧化技术、生物活性炭、膜过滤技术等。马教授结合大量的实验研究,对其中的强化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包括强化混凝、强化沉淀与气浮和强化过滤)、化学预氧化(预臭氧化、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和臭氧氧化与臭氧高级氧化技术等发展情况作出了简要的论述。

3、展望

(1)我国饮用水源受污染率较高,由于污水处理率很低,非点源的污染日益突出,可能成为主要污染源,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强化受污染水的处理将会是给水处理的主要问题。

(2)加强对水资源保护的同时,增加受污染水处理的研究力度,提高饮用水水质,采用多级屏障的思想,在强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同时,利用化学、生物、吸附等过程强化水质净化,从全过程控制水质。

最后,马军教授总结到,保护水源可以在根源上保证水质。在整个学术报告过程中,马军教授不仅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很有感染力,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城镇饮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还积极与大家互动,会场气氛十分融洽,学术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结束后,大家踊跃提问,提出了许多有深度、有建设性、贴近生活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活性炭净水器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马军教授对活性炭净水器的安全性以及如何使用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他老师和同学们比较关心的,例如臭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溴酸盐的机理等问题,马军教授也都分别作出了合理的解答,使我们豁然开朗。

导师:

- 6 -

院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科学用能与低碳技术

报告人:徐建中院士

时 间:20xx年5月24日

地 点: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蜀都厅

主要内容:

天府新区建设是四川省委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今后五年是天府新区建设的快速起步期,成都如何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天府新区?为推动低碳天府新区建设,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作为支持单位,于20xx年5月24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蜀都厅举行了由成都市科技顾问团主办的“第八届西部科学论坛——天府新区建设与低碳城市发展高端论坛”。

众多院士专家齐聚蓉城,就天府新区如何走出具有特色的“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建言献策,其中中国科学院徐建中院士为我们带来了《低碳技术与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学术报告,为我们讲解了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与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关系。

1、发展低碳经济很有必要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瓶颈,是始终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可靠、充足、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才能保证GDP稳定增长,不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出路在那里?就是要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就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是以碳为基础的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得到显著降低的经济。徐建中院士在报告中说,低碳经济是低碳排放的循环经济,在经济层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在社会层面,要改变生活观念和方式;在能源层面要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无碳与低碳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低碳经济涉及到所有产业和经济领域,比如能源产业逐步建立无碳、低碳能源体系;涉碳产业改变工艺流程,捕获二氧化碳,减少排放;其他产业科学用能和科学利用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排放。

低碳经济是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新方式和生活新方式的科学提升与高度概括,它深刻而具体体现了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指出了解决这一重大瓶颈的根本途径和技术关键,为我国提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

- 7 -

院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他说,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引导人们改变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纠正错误生活习惯,变高碳的奢侈铺张消费模式为低碳的科学消费模式,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与减排的潜力。低碳社会关系到每一个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每一个领域都为建设低碳社会贡献力量,每个人生活中浪费能源和增加碳排放量,看似微小,整个国家加在一起,就是巨大的数量。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

徐建中院士说,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温室气体CO2 、CH4 、N2O ,特别是CO2数量巨大,性质稳定。IPCC报告,20xx年近50年观测到增暖大部分可能(likely)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20xx年完成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比过去更准确更充分的观测资料对过去气候变化给予全面表述的同时,明确肯定目前的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并给出了应用最新模式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预估。

IPCC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简称,它实际上是一台巨型机器,功能是就全球变暖议题达成科学共识。IPCC组织与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分享了20xx年诺贝尔和平奖。20xx年各国元首齐聚哥本哈根,商讨全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也向公众传达了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和发展低碳经济所涉及的领域。

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主要危害是,未来植被类型分布可能发生明显变化,草原和荒漠分布范围将向东部与高海拔地区扩展,海平面上升,河口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受到严重影响,冲击海岸经济,农业产量波动增大,布局和结构改变,成本增加,气候异常、灾害增多。

我国正受到能源和环境双重巨大的压力,必须高度重视温室气体问题。如何既保证较快的发展速度,又不污染环境和节约资源与能源?那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改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建立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无碳、低碳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排放化石能源。

3、科学用能促进节能减排

科学用能是讲“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及

- 8 -

院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能源与环境协调考虑,把能量转换与物质转换紧密结合,注重控制废弃物与污染物的形成、迁移、转化与分离,在能源利用的同时,分离、回收污染物。转变传统的利用方式,发展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模式,实现资源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和“废能”。

CO2减排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需求,目前我国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

前列。我们要认识问题的紧迫性、重要性、复杂性、综合性和基础性,从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用多种方法展开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路线和战略,指导减排各方面的工作,提高用能设备的能效。

节能和科学用能是低碳经济的基础,科学用能的基础是研究能量与物质转化过程的基本规律与工程应用,它包括用能的规划、系统、方法、技术与管理、政策、法律等,特别是系统集成和关键技术、共性科技问题。

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变能源结构,采用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减少污染,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恢复地球生物圈碳平衡的途径有“少排放(减排)”和“多吸收(增汇)” 。减排方法主要有两类:通过节能与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量,间接实现CO2减排,阻止化石燃

料燃烧释放的CO2排放到大气,即捕集、运输与埋存CO2 ,达到直接减排的目的。

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低碳经济的根本保证,保护环境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

我国应对低碳技术做出较大贡献,不同领域交叉,创建CO2控制理论体系,

开拓新的CO2减排关键技术,提出基于领域交叉的CO2减排系统,构建适合国情

的CO2减排技术路线,创新的CO2控制政策与策略研究,为人类发展做出较大贡

献。

徐建中院士的报告使我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我国所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务必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走低碳经济的道路,科学利用资源,科学用能,保护生态环境。

导师:

- 9 -

院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构建环境友好的城市交通系统

报告人:贺克斌(教授)

时 间:20xx年5月24日

地 点: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蜀都厅

主要内容:

在本届的天府新区建设与低碳城市发展高端论坛上,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主题,众多专家就“天府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共谋对策,围绕低碳产业、绿色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城市等关键词展开研讨,为正在加快规划建设中的天府新区,提供更加科学的发展思路。其中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贺克斌为我们带来了《构建环境友好的城市交通系统》的专题报告,对如何应对来自环境污染、城市规模蔓延、尤其是交通拥堵及产业调整等带来的挑战,展开一系列商讨。

所谓环境友好的城市交通,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实现城市可持续交通是科学发展观在交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贺教授在提出我国现阶段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可持续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思路与途径。贺教授指出了影响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因素,提出了从“三个层次、两个方面”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总体思路。

1、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目标

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满足交通需求、优化资源利用、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安全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交通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具体目标如下:

(1)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系统的需求;

(2)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挤;

(3)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4)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 10 -

院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6)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交通出行的可选择性;

(7)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8)整合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实现交通方式间的快捷转换;

(9)建立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2、城市可持续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1)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影响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因素众多,但其主要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路网结构、城市交通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五大影响因素。

(2)城市交通系统供求关系演化机理

当交通需求增大,系统无法满足交通需求时,根据供求关系当前所处的状态不同,有三条基本途径可以实现交通供求关系的平衡。第一种情况,当管理水平低下,交通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可以通过实现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使得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缓解交通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矛盾,实现交通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第二种情况,当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尚未完善、不同交通方式的基础设施构成与城市的交通需求特性尚未完全协调时,可以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建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来提供更大的交通容量、同时使交通方式分担关系更加合理、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工程实施更加完善,以此提高交通设施的容量来实现交通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第三种情况,当交通基础设施完备并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并且交通基础设施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时,城市需要从长期对策的角度,调整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进而改变城市居民的交通需求特性,来满足交通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

3、实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思路与途径

总体上说,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三个层次、两个方面”着手,根据城市交通供需关系的特点,采取系统的综合对策,以实现交通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

所谓三个层次,其一是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的角度,避免城市人口、城市功能过度集中,造成交通总需求超过城市的交通容量极限,避免城市局部土地超强开发而使局部交通系统无法支撑这种需求;其二是从交通结构的角度,采取各

- 11 -

院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种有效措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综合交通系统,以充分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交通设施,改善交通环境;其三是通过道路基础设施的调整和完善建立合理的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网的通行能力;此外,通过实现城市交通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使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所谓两个方面,是指从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两个方面同时采取措施,以实现交通系统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

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满足交通需求、优化资源利用、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安全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交通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城市可持续交通的核心目标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满足合理的交通需求三大目标,其本质是建立公交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其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用地形态、城市用途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和城市交通系统自身的协调和一体化。

最后,从交通体系构建方面,贺克斌教授认为,天府新区成都区域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以及前瞻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值得认可。“我留意到,天府新区成都区域的交通规划,与整体规划是并行打造的,这样的规划理念对于区域发展非常关键。”据悉,在全球发达城市的市域交通体系中,轨道交通承担的运输量一般都占45%左右比例,日本东京达到60%。在天府新区规划中,轨道交通成为大量公共交通出行的载体,“这样的建设思路符合产城一体的规划,也符合全球发达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趋势。”

通过贺教授的讲解,再联系之前关于“绿色铁路”的学术报告,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绿色交通”的重要性。绿色交通体系与传统交通体系相比具有节能、环保、低碳等优点,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建设绿色交通体系,符合生态城市建设方向,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导师:

- 1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