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

调查时间: 2012 年 10 月9日

调查对象 :九(3)班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查人: 张甫江

关键词: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 成长烦恼

引言

青春期使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的身体外形会发生明显变化,学生的身体变化势必引起学生心理的变化和反映,表现在行为上出现一些烦躁、不安、自卑、孤独等心理烦恼。青春期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又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让学生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处理好各种矛盾,正确地解决和认识与异性同学的情感、交往和友谊,使学生在青春期启航的大船上一帆风顺,过一个愉快、安全的青春期是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责任。对学校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有助于为学校、班主任和老师提供科学、详细的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心理工作,很有意义。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①适应方面、②身心方面、③学习方面、④与父母的相处方面、⑤与老师同学关系

共计5大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团体施测,由学生不记名填写。经过效度分析,无效卷5份,有效率98%,其中男生39人占54%,女生28人占46%。 结果:

总体看,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和心理烦恼。其中在适应方面66%的同学认为进入中学后课程多了、活动少了,压力增大,感到疲于应付;85%的同学认为进入中学后容易激动,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容易发生心里冲动现象;学习方面,70%的同学认为是用新课程后,进入新课改后,上课不知道该怎样好?听课常常出现分心现象,中学竞争激烈,担心自己的成绩下降。与父母相处方面,72%的同学认为回家后与父母相处开始出现问题,心里话不愿和父母说,当父母询问时,不愿把在学校的实情告诉他,甚至还有一种莫名的烦恼。有时认为,自己长大了,不需要父母过分的关心了,自立意识强烈。与老师同学关系方面,50%的学生认为:不如在小学时和同学相处得好,对男女生交往的话题普遍感到敏感,不愿和老师沟通交流,害怕老师批评。

思考:

初中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心理障碍增加,心里烦恼增多,造成成绩下降,甚至出现心理闭锁现象。探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青春期生理变化迅速,心理承受水平滞后

有人把青春期称为人的第二次诞生。在这一时期,人的身体发生明显的变化,也成为人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首先表现在性机能发育成熟,孩子进入少年期后性腺机能开始成熟和发生作用,第一、第二性征开

始出现,性机能发育成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刺激了学生成熟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与异性交往和性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其次身体外形发生变化,这个时期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在加速增长,似乎突然地长高乐、长大了。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成人意识增强。第三、体内机能迅速健全。性腺机能的逐步完善和性激素的作用,对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作用,为学生心理的日臻完善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进入青春期的这些变化,是迅速的、全面的,学生一下子无法接受,没有心理准备。有的同学不习惯自己的身体的急速增高和性征的突然变化,变得害羞或腼腆起来;有的同学认为同伴发育得快,自己发育得慢,产生忧虑、苦闷心理;有的同学关注自己的容貌,因为长得丑变得自卑、孤独;女同学对初次月经、男同学对初次梦遗感到惊慌、焦虑、精神恍惚,不愿和老师父母交流,甚至有些还胡思乱想。等等现象说明不能适应身体变化,心理滞后。

二、心理过渡时期产生心理矛盾,导致烦恼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人提出了青春期是人生的“反抗期”、“危机期”、“心理上的断乳期”。实际上,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过渡性。即由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有幼稚向成熟过渡,从不定型向定型过渡的时期。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首先是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其次,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第三,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由于受社会的影响,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化,知识经验的增多,在学生的认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上,都有了新的发展,随之出现

新的矛盾,导致烦恼。这三大矛盾是:第一,渴望独立和现实依赖的矛盾。自我意识的迅猛发展,使他们产生“成人感”,想独立却不具备独立的物质和经济条件;想摆脱父母的依赖,却不具备充分的自理能力。这种矛盾,使学生的心理经常产生冲突、混乱和不安。第二,心理闭锁和求得理解的矛盾。进入青春后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尽管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表现在外面的心理表露却失去了原有的直爽、天真、单纯。不再象小时候那样经常向父母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变得内向、闭锁起来。希望自己拥有单独的房间,单独的写字台,书橱或箱子,不要父母动自己的东西,甚至还要上锁。致使产生一种孤独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形成所谓的“代沟”。第三,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性发育的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好感,继而欣赏异性,关注异性,希望和心仪的异性交往,但又表现出对异性的排斥和疏远。害怕同学的嘲笑。当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时,表现出一种急躁、焦虑、甚至烦恼的心理状态。

三、对新环境和新的课程改革的适应速度慢,导致对学习和初中生活感到压力大。

问卷出来结果后,笔者对通过任课教师进行了调查走访,普遍认为: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欠缺。例如,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讲,思想容易开小差,还有的同学坐不住,不是做小动作就是说话;不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经常有学生上课忘拿课本,个别学生在上课5分钟之内没有进入学习状态 。 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强。很多学生离不开教师的严格管理,还停留在小学老师那种保姆式的学习要求中,不会自觉、主动地学习。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同学之间差距较大。从过几次月考成绩

和平时的观察,我校初一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存在差距。突出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量大,导致学生对学校、学习的适应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在学校分为三种类型:(1)不适应型。学生来到一个新环境 ,同学之间不熟悉,对老师的要求不能很快适应,特别是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过去都有很大的不同,一部分学生感到很不适应,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心理上产生了困惑。(2)失落型 。有些学生在小学时成绩较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也喜欢他,现在到了中学,同学们之间比较陌生,老师还没有很快地发现他,自然受到的表扬、得到的爱戴就少了,所以感到有些失落,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就有所降低。

(3)自信型。这部分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对新老师、新同学、新校园产生好奇,情绪比较高涨,能够很快地适应中学生活,学习积极性很高,主动性强,充满了自信。

有些学生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1)父母的要求不合理。在与学生的座谈中,一部分学生谈到自己进入中学以后,家长就不管了,学习完全靠自己,而自己又确实需要父母的帮助。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家长管得太严了,一点自由时间都没有,整天学习再学习,感到厌倦。(2)难与父母沟通。许多学生认为与父母沟通比较困难,父母总是居高临下,摆出一幅威严的面孔,训斥自己,即使自己有了困难也不愿对父母讲。特别是对父母的唠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对策

针对这个特殊的年龄特点,大多数学生处在12至15岁左右,有的心理学家将此年龄段称为“危机年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

激烈、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所以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难以教育,但又特别需要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如果教育不得法,将会对今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怎样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危机年龄”,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生活?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 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科学教育

进入初中,学生的身心出现加速发展时期,如身体的迅速发育,身高体重迅猛增长,青春心理开始萌动,独立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要求和成人平等交流思想,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自身的自控能力、情感和意志行为又相对脆弱,容易冲动,他们的自身充满了矛盾。他们正处在由儿童向少年过渡的时期,一方面没有摆脱儿童期的幼稚,一方面又想表现自己的成熟,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既不能把他们看做年幼无知的小孩,也不能把他们看做日益长大的少年,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对学生实施科学教育。

(二)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沟通是教育的基础,没有沟通就谈不上教育。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学生才会接受你的教育。教育教学中杜绝下列现象。特别是一些教师和家长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他们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往往是高举临行,说教、批评、训斥、埋怨的多,有的教师看到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就大发雷霆。而家长也会往往因为孩子一点小事,爱借题发挥,把陈年旧帐都抖

出来,有的家长总是拿自己的过去跟孩子比;有的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最好的学生比;也有的家长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出气等等。面对教师和家长的这些做法,学生们是敢怒而不敢言,他们往往会消极对待,要么自己走开、干脆不听,或者假装没听见,背后发泄不满,有的学生甚至与教师或家长直接发生冲突。这样,教育不仅无效,反而严重地伤害了学生,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给今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平等的地位和心态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时你也可以表达你的心声及愿望,这样双方都会相互理解和接受,学生也乐于与你沟通,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很容易达到。

(三)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使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小学升入中学以后,学生最不适应的学习方面,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而中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学会自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习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影响较大。大量事实表明,初一阶段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小学阶段的尖子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降低。相反,小学时期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很多都后来居上,成绩大幅提高。所以初一的学生成绩可能上得很快,也可能下降的也很快。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推行“分层施教、夯实基础、共同提高”的教学策略,积极转化学困生,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积极开展多种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读书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开展家校联系活动,及时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应得到家长的支持、协作、合作。只有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团协调一致时,才能使教育收到最佳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入学召开第一次家长会时,应向家长讲明,中学大门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这个时期内不但不能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摸清学生的心理变化,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

 

第二篇: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1)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松原市第一高级中学:黄立英

一、调查对象:

高一、高二学生。总共422人。

二、调查目的:

本次面向高一、高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是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提供依据和资料,借此也可以使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使用工具: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⒈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的构成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共有80个评定项目,每一个项目都采用5级评分制。

  (1)无:自觉无该项问题。

  (2)轻度:自觉偶尔有该项问题。

  (3)时有:自觉有该项症状,时有发生。

  (4)经常:自觉有该项症状,经常发生。

  (5)总是:自觉有该项症状,总是存在。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共有80个评定项目,可归类为10个因子

各因子所包含的项目如下:

①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包括10、14、23、31、49、53、71、79,共8项。该因子主要反映受试者人际关系方面的紧张、敏感等。(得分 : ) 

②心理承受力差:包括2、17、26、40、50、62、74、77,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做事感觉困难,遇到困难、挫折灰心。觉得工作、学习负担重与难以完成。对待环境杂乱脏不能承受等等。(得分: ) 

③适应性差:包括6、18、35、38、48、61、69、80,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对事情、环境、对人不适应等。(得分: )

④心理不平衡:包括8、15、24、39、42、54、63、72,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别人对他不公平,抱怨自己赶不上别人,别人有成绩自己生气,自己出力不讨好,别人亏待自己,对自己强的人不服气。(得分:)

⑤情绪失调:包括1、13、22、37、45、52、57、65,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情绪不稳定、心情不愉快、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等情绪问题。(得分:)  

⑥焦虑:包括4、20、28、34、47、58、67、70,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对许多事情心烦、预感有坏事发生,心理烦躁、无缘无故紧张、担心自己有病等焦虑症状(得分: )。

⑦抑郁:包括7、12、21、27、33、55、59、66,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情绪低落,对前途感觉无希望、疲劳、对事情不感兴趣,感到忧愁、生活无意思等抑郁症状。(得分: )

⑧敌对:包括3、11、30、41、44、51、76、78,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喜欢与人争论,不能控制脾气,有摔东西的冲动,爱挑人毛病,爱刺激别人等敌对症状。(得分:)

⑨偏执:包括9、16、25、32、43、56、64、73,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不信任人,固执己见,总认为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和与自己作对,不能接受别人意见,我行我素等偏执症状。(得分:)

⑩躯体化:包括5、19、29、36、46、60、68、75,共8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心理紧张,特别是情绪紧张产生的躯体不适或症状,例如手发抖,尿多,头痛,睡不好觉,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得分: )

⒉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姓名:          年    班             心理健康量表

说明:本次面向高一、高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是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提供依据和资料,借此也可以使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后的信息只限于调查研究者个人使用,你的个人信息将得到安全保护,请你放心做答。答题之前,请你仔细阅读指导语。 谢谢你的合作!

指导语:下面是有关您近10天内心理状态的一些题目。请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每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请尽快回答,不要在每道题上过多思索。每个题目后都有五个等级供你选择,分别按照程度的高低用1、2、3、4、5来表示:1——无 2——偶尔 3——有时 4——经常 5——总是 注意:(1)每个题目后只能选择一个等级,在相应的数字上划圈;(2)每个题目都要回答。

⒊评分方法

(1)因子分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共包括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包括8项。各分量表的因子分计算方法,是将8个项目的分数加在一起之和除以因子数,即除以8,为该分量表的因子分。每一项目采用5等级评分法,即无为1分,以此类推。每个因子的8项按此标准计分除以8,即为该因子的因子分。
    判断自己心理健康状况,读者在自己填完心理健康量表后,10个因子均以2分为简单判断标准分数线。根据10个因子的因子分,以2分为简单判断标准分数线,就可以简单、初步地判断哪些因子存在问题和症状。
    初步确定心理问题和症状严重程度的评定分数值:2分~2.99分为该因子轻度存在问题;3分~3.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中度症状;4~4.99分为该因子存在较重的症状;5~5.99表示该因子存在严重的心理症状。

     自测中,如果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某因子上存在轻度问题,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予以改善和解决。某因子分超过3分,但不超过4分,也可以通过自己心理调适,逐步得到减轻和消失。如果自己心理调适已经超过一个月尚没有缓解,最好找心理医生咨询。如果某因子分超过4分,也可以先心理调适。一周后再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再测一次,如果该因子分仍为4分以上,建议找心理医生咨询。

(2)总均分
总均分的计算方法是把该量表80项各自的分数加在一起之和被80除,得出的分数便是受试者心理健康的总均分。 ( 总分为:   )
    用总均分判定受试者心理健康状况:2~2.99为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3.99为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4~4.99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5~5.99为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如果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总分在2分以上,应找心理医生咨询。

四、调查结果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总人数422人)

该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在十个因子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

1、心理承受力差占总人数百比为46.45%

主要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承受,不能积极面对现实,不能寻找办法解决问题,常常表现为逃避、抗拒、攻击、严重的还有自杀倾向。

2、情绪失调占总人数百比为44.79%

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烦躁、喜怒哀乐无常、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等问题。

3、适应性差占总人数百比为37.91%

主要表现为对事情、环境、对人不适应等。

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占总人数百比为34.36%

主要表现为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

5、焦虑占总人数百比为33.18%

主要表现为对许多事情心烦、预感有坏事发生,心理烦躁、无缘无故紧张、担心自己有病等症状。

6、偏执占总人数百比为32.46%

主要表现为不信任人,固执己见,总认为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和与自己作对,不能接受别人意见,我行我素等症状。

7、抑郁占总人数百比为31.28%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前途感觉无希望,对事情不感兴趣,生活没有目标,做事缺乏动力,得过且过,严重者有自杀倾向。

8、敌对占总人数百比为30.81%

主要表现为喜欢与人争论,不能控制脾气,爱挑人毛病,爱刺激别人,有攻击行为等。

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五、问题成因

㈠、社会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是复杂和多方面,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看,对他们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
1、学习、升学竞争引起的过度焦虑
    为了使成绩优异,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整天埋头于书本,缺乏必要的放松休息。还有一些学生过分为学习成绩担忧,精神长久处在过度紧张的状态,导致心理疲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能容人的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非常严重,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多问题。

3社会导向和舆论宣传上的某些偏差 

现在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社会问题及社会导向和舆论宣传上的某些偏差,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社会腐败现象的存在,给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影响甚大。极易引发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4、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与心理承受能力发展滞后的矛盾

现在社会发展变化迅速,高效率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社会成员的紧张和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中学生也不例外,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在所难免。

㈡、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家长综合素质较低的家庭孩子容易出现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影响,将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阶段。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是问题家长。

2、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残缺的家庭结构、恶化的家庭关系、不当的管教方式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群体,多数出现在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父母亲一方或双方有不良嗜好的家庭等。

㈢、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过于急功近利 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很多学校过于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中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 

2、教师某些不良素质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感染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3、学生在学校不良的人际关系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证明,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会得到健康发展;相反,一个师生关系紧张,在班集体中遭到否定、排斥、冷淡,受不到平等对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4、学校的不良环境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都起着熏陶作用。从物质环境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物质环境不良则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不良因素包括教室、宿舍面积偏小过于拥挤,没有基本的活动场所、场馆与锻炼设施,校园缺乏生态型的绿化或根本没有绿化等。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催人积极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而消极的校风和班风则使人情绪低落,感到压抑,纪律松懈,师生关系紧张等,可见,优化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㈣、学生自身原因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

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普遍提前,而心理发展则严重滞后,两者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再加上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因此,心理发展水平同生理成熟速度不协调,这是其心理冲突的一个基本原因。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
    心理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的,中学生认识、情感和意志发展也常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为三种心理过程的基本成分的发展,不仅受其生理发育制约,而且受外部环境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对不同心理过程影响不一致,心理过程就会产生不协调,如认识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情感不稳定,情感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意志不健全,意志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认识不深入。
 3、个性结构发展不完整
    个性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世界观的成分,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也相互作用和影响,如性格自卑会左右能力发展,能力差也会导致自卑性格的产生。个性结构发展的完整性也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
4、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和不安
    进入青春发育期之后,少男少女的“第二次性征”出现,暴风骤雨般的生理巨变,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困惑与不安,使一些学生陷入苦恼和迷茫之中。他们往往因缺乏思想准备而表现出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情绪,心理冲突比较明显。

六、解决问题的对策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携手联动,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㈠、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影响,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㈡、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1、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应牢记自己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科学规律和社会规范。在教育原则上,要宽严适度,正面引导。要学会科学的教育方法。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个人言行举止上多给孩子以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剔除自身不良个性习气与生活习惯等。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夫妻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尽量不要把孩子牵扯进去,家庭出现重大变故之时,多考虑孩子,重家庭固本,轻个人欲望。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和孩子的人格应保持平等,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注重亲子沟通态度与行为方式。父母要多以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子女谈心,即使惩罚也要富于情感性,要伴随合理的解释。

建立父母--子女互相学习的家庭环境。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生活充满热爱,个性品质健康向上,思想感情积极热情,观念信仰正确得体,便会使孩子生活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之中,就会造就孩子的良好个性,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

父母的抚育态度要正确。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担心、保护或者过分严格、歧视,以及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等,都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总之,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建立起科学、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氛围。

㈢、学校要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1、以人为本,长远规划

学校要以人为本,长远规划,营造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现代育人氛围,建立民主、健康、和谐、舒适的教育教学平台和精神文明平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都不应过于急功近利。毕竟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发展。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学生才能能健康成长。

2、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正确的心理教育必须是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教育。它要求全体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要保持一致,他们都应懂得心理教育的意义、心理教育的主要原则以及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3、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

⑴、开展健康教育

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⑵、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⑶、学科教育渗透心理教育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因素,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⑷、体育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身体的能量有释放的空间.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⑸、 成立家长学校,实施沟通性培训

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中学生的生理心里特点、人的认知规律、德育内化规律、成长渐进规律、学校培养目标等内容,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使广大家长明确育人目标,把握育人方向,懂得育人规律,掌握育人策略,学会育人方法,了解学校要求,把家庭教育纳入健康轨道,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在育人问题上的同心同向性,浓厚育人氛围,形成育人合力。

⑹ 、改变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㈣、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来说,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

1、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2、培养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态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

3、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

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体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4、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于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三学生尤为重要。

5、要教给学生排解心理困扰的方法

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更要教给学生排解心理困扰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烦恼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及时缓解或消除不良情绪。比如:积极地自我暗示、兴趣中心转移法、一吐为快的宣泄法、活动转移法、目标调整法、理想升华法等等。

    以上就是这次调查的全部内容。本人想通过这次调查,了解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