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结题报告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结题报告

常州市新桥中学  高二8  

一、课题提出背景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为此,我们对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门调查。

二、现状及发展趋势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是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三、   课题研究目标

1.了解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引起我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3.培养我组成员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1.  活动计划

2.常州市新桥中学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年级­­­­-­­­­­----------

性别-----------

1你对你的学习是否有信心?

       □很大   □有     □没有

2在学习中,你是否感到有压力?

□经常    □偶尔    □从不

3你通常怎样缓解学习上的压力?

□与朋友或老师等谈心   □进行恰当的运动  □沉静在压抑的情绪中  □其它(                       )

4你通常在何时有压力?

       □考前    □考后     □任何时候    □被批评后

5你与你的父母相处的怎么样?

       □很好 无话不谈    □一般    □不好 关系冷淡

6当你与父母发生矛盾时怎样解决?

       □主动交谈  □向父母发火 争吵   □不与父母讲话   □其它(                )

7你觉得怎样与朋友相处比较合适?

       □关注朋友的缺点  □宽容理解朋友  □互相关心互相信任  □其它(               )

8当你与朋友发生口角时你会怎么样?

       □主动道歉和好  □放弃这个朋友  □冷言冷语   □其它(                  )

9你会因为自己心情不佳而向朋友发火吗?

       □经常     □偶尔      □从不

10你平常的心情状况怎么样?

       □高兴居多  □阴晴不定   □经常压抑   □其它(                      )

11你是否会有伤害自己,他人的念头?

       □经常      □偶尔      □从不

3.调查对象及方法

我们以《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和调查问卷为调查材料,调查学生在强迫心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心理、敌对心理、焦虑心理和异性交往心理等六方面特点。采取问卷调查法对高一级学生以不记名答卷方式进行调查,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答卷458份,并对结果加以统计分析。

五、结论

受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

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心理健康令人担忧,29.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在强迫症状方面,34.8%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3%的学生明知没有必要的事情,但却有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想法、冲动;30%的学生常会感到不能集中精神,脑子变空。人际关系敏感方面,32.7%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2.8%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有自卑感,心神不安;34%的学生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6%的学生在公共场所吃东西会感到很不舒服。抑郁心理方面,34.2%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1%的学生常会感到孤独、苦闷;29%的学生有时会无精打采提不起劲来;9%的学生经常责备自己;5%的学生容易哭泣。敌对心理方面,24.6%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25%的学生容易烦恼、激动;22%的学生有想摔坏东西的冲动;18%的学生有时会不能自控而打发脾气。焦虑心理方面,29.5%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7%的学生常会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31.2%的学生常会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异性交往心理方面,20.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2.9%的学生拒绝与异性同学交往;90%的学生认为中学阶段学生之间发展的是友情而不是爱情;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异性交往中需要有关方面的指导。

六、措施及建议

中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而且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冲击和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引起了学生精神和行为上的适应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多元价值观的并存以及社会信息量的激增,生活节奏的加快,无疑都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紧张,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除了承受社会生活的压力外,还要面临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多种刺激,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和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等。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教育上很长时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造成学生缺乏此方面的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发育。

因此,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中,学校教育很重要的。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具体做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旧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升学填报志愿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问题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同时要注意自身形象,真诚关注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例如,有位学生由于升中考试考得不好,连续几个月都苦闷,而无精打采。对此,我们帮助分析考试不好的原因,让其认识到成败乃是常事,提高自我认识,鼓励其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同时,我们指导他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多听轻快的音乐,多活动,多与人交往等等,从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

第二课堂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学校班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举办各种形势教育类、社会生活类、心理卫生类、阅读类、审美类、信息处理类等指导性讲座。可以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可以建立多种类型课外活动小组,阅读小组。总之,第二课堂应当努力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艺术性、实践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5、建立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重视培养教师科学的心理教育观和树立教师正确的心理教育意识,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经验,以从事心理学教育的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并以此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七、研究感悟 

这次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收获了很多。我们认为,课题本身的是得失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收获和体会。收获之一是初步树立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来,像研究、创新这样的字眼,我们觉得很陌生,十分遥远。在我们拟定了提纲准备动手写论文前,我问过爸爸:论文应该写多少字?爸爸说像你们这样的论文3000字左右就可以了。我大吃一惊:3000字怎么能写得出来!爸爸笑着说:你按照提纲写写看。不料一写,初稿就写了3000字,后来经过修改达到了4000多字。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一下子消除了与“研究”、“创新”的距离感,我们开始感到研究并不是十分神秘的事。这种意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收获之二是了解了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虽然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我们的研究过程还不是很规范,但我们对设计问卷、问卷统计、查找资料、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等主要环节都有了一些亲身的体验和初步的体会,对展板的设计制作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收获之三是感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先学知识再学知识如何用,有的知识学了以后一时还不知道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研究性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这样我们才深切地体会到知识的不足,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到知识不够用,在研究的能力方面也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如开始时对问卷调查得来的资料不知道该如何概括,对查阅到的报刊资料不知道如何归纳,虽然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论文,但不足之处仍然很多。这种学无止境的感受将激励我们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收获之四是深切地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力量。研究过程就是团结合作的过程,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自不待言,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班主任老师和其他老师的热情关怀,填写问卷的同学的积极配合,班里其他同学的大力支持,家长的关心鼓励,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都对课题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八、教师点评

经过两年的积极探索,从当初的生疏、茫然、无从下手,到现在积极选题、分工合作、勇于探索,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不仅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而且教师也在研究过程中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既富有深刻的体会,又萌生了深入的思考:
  (一)教师要做学生研究过程的指导者。
  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把"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学生实践,教师指路"。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肯定学生的成绩,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把握好行动的方向,在关键时候"扶一把",其余由学生自己来解决。但这又绝不能一味地说:"这个你们自己想办法、这个你们自己解决……"这是不负责任的!毕竟学生对研究与实施的过程并不是十分清晰。教师要能够做到在学生研究问题的关键时候"扶一把"。
  在学生研究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败与挫折:采访对象的拒绝、商家的不合作、一些人的不理解等等,都会让学生失望沮丧。这时他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老师鼓励的眼神,温暖的话语,老师就是他们信心的支柱。也正是一次次在帮助学生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更多的研究经验和指导方法。
  (二)教师要做学生研究过程的合作者。
  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将事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们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也不再做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聆听教师一再重复的知识与理论,而是怀揣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在教师指导下彼此讨论与学习,共事认识现实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这种平等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工作定位应该是在"能者为师"的更高层面上。有了这种认识,老师们就能够放下架子,低下头,甚至可以蹲下来,与学生保持同一视线去理解和看待学生所要讨论和关心的问题。从中就会发现其乐无穷的内涵,就能够理解陈旧的教学手段所传授的生硬知识不被学生接受的理由。
  (三)教师要做学生研究成果的分享者。
  研究性学习结题阶段,是一个出精品的时期,指导师尤其要进行指导与合作,帮助学生创优提炼,把各组最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后期制作要精心打造,要能够反映出假日的充实的活动,展示的过程就是分享的过程,展示将给学生带来启发、带来动力,并真正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巨大魅力。班主任必须利用好这次机会,能够指导学生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让学生展示一下自我,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感到合作的快乐。教师看到学生的成长更是感到满足与欣慰,世界上有比这更快乐的吗?教师在分事快乐的同时,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个称号。
  (四)教师要做学生研究过程的示范者。
  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能感受到学生平时被忽视的能力,而在发觉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赞美并虚心向其学习,师生之间没有了课堂上的那种隔阂,在情感上更易达到沟通与交流。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健康结题报告

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对策

课题结题报告

随着教育部教基【1999】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下达,为了适应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我们学校于20xx年三月正式申报了《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对策》的市级研究课题。 历经五年多的实验与研究,我们认为,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全体学生的素质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学校各项工作有了全面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焦点之一。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指出:“正确理解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人的心理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和形式,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包含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今天,小学生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和发展的速度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者了解新形势下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及早形成准备状态,通过设计相应的对策,培养学

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整体素质提高。

独生子女政策是我国现在和若干年内必须奉行的基本国策,一些家长实行的“小太阳”式教育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这样的孩子将来一旦步入社会便会无所适从。我校地处城郊复合区域,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而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科学的家庭教育,使部分孩子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不懂得怎样正确地对待困难与挫折,欠缺分辨事非的能力,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对策,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目标。本课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践性、可行性和指导性。

(二)课题的意义

1、社会进步呼唤着人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提高

随着历史车轮转入现代化的轨道,社会发展的动因已由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上来,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际上就是人的身心素质及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关人的身心素质培养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提高心理素质也是学生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的个性充分发展提高了极大的可能性。现代的小学生将来是否能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自身的心理素质。

3、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现代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对策。 在当今社会,人们不仅要承受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击、社会竞争的日益频繁与激烈,而且时刻要感受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以及越来越大的充满诱惑与控制力的物质利益,这既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也对人在稳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素质提出了挑战。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一大社会问题。

4、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当今儿童教育的基本任务。

儿童期是人的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整体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升学压力的存在,使当今许多儿童都处在一种顺应生存、“应试”发展的状态之下,而这种状态所造就的个体往往在心灵及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如何更好的保障儿童的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保障儿童成长的顺利,就成为我们教育的基本任务。

二、课题的含义及主要概念的界定

㈠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在充分吸纳前人业已取得的小学生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点成果基础上,重点研究新的信息技术、社会影响模式下,

小学生心理发展呈现的新的特点及对策,通过研究协助小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促其社会化正常发展,同时了解儿童各种能力、性向、兴趣和人格特质,发现特殊儿童、充分发展其创造和学习潜能,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理想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㈡研究的内容

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2、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3、新形势下各年段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4、特长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5、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6、问题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家长社区等,在调查了解实验学生的各种思想认识和表现中,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研究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心育”知识的传授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心育活动,提高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探索“心育”的方法和运行机制。

3、行为训练法:即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方法,

通过教学形式、实践活动形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复、长期训练。

4、行动研究法。即研究者主动参与并对自己的行为不断反思,不断矫正行为的研究方式。通过观察与调查研究,筛选确定小学生心理发展上的主要问题与重大困难,确定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育目标。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在实验中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地去分析研究,不按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框框去解释学生的行为,不以情感好恶去评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不能夸大分析,将研究成果硬套在预期的结果上。

2、系统性原则: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纵向追踪和横向比较相结合、个案与成组相结合,使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心理实验原理指导实验过程,重视信度、效度的统计,提高观察内容及其数据的可信性。采用因素分析法原理,分析实验结果。

4、适度性原则:根据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心理能量,让学生的心理潜在的状态随机的发挥出来。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东善桥中心小学于20xx年3月开始承担市“十五”课题《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对策》的研究任务。当时,课题研究在我校还是一个空白,老师们积极性很高但都非常茫然,不

知如何下手,于是学校聘请了心理专家和特教专家给予了大力指导,多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并到有经验的学校去请教、咨询,逐渐的摸索、查阅资料,课题的研究框架日趋清晰。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剖析,确立了子课题,在教师面上进行了发动,有十多位老师申报了子课题的研究任务。经过五年艰苦的摸索、尝试、探寻、发现,逐渐形成了以校长室、教科室为龙头,以班主任为骨干,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的课题研究模式,在学校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

(一)研究方案的确立阶段。(2001、3——2001、9)

学校成立了教科研中心组和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教育实践发现,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需要障碍

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固执、任性等。很多小学生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尤其对母亲。当小学生产生孤僻、胆怯等情绪障碍时,这种依赖心理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在低年级特别明显,有的孩子渴望情感交流与表达,当这种心理需要被家长忽视导致交流不通时,孩子会有较明显的固执、任性 、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等表现。 当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对家长和同学发无名火,表现为烦躁、焦虑等。

2、认知障碍

主要表现为:多疑、激动、焦虑、烦躁甚至自残等。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仅仅用眼睛去观察,看待事物和事情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很容易与人发生误会。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如果他们不被环境接纳,有的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有的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行为。

3、学习障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这些因难很容易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和主动性,不能专心听讲,甚至厌学。因此,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复杂而艰巨的。

4、社会交往障碍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

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5、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

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6、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7、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8、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

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课题组在认真学习和研究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后,开始着手调查小学生在中普遍存在的较突出的问题,通过谈话、问卷调查、家访等形式,摸清了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找准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研究的重点,经过多次修改,拟定了子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调查阶段。(2001、10——2002、10)

1、问卷调查。这是搜集学生资料、评估学生心理特质、增进学生自我了解的重要工具。各子课题的研究人员根据申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调查问卷表格,分发到学生、教师以及家长手中,共发放问卷几百余份,获取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观察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实施短期或长期观察。

3、自述法。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等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如学校设立的校长信箱和班级设立的悄悄话信箱等。

4、谈话法。谈话法是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也是搜集有关学生资料的最常用的方法。有时个别谈话,有时集体座谈。通过师生心与心的交流,解开了小学生许许多多的心结。

5、家访。班主任有目的地针对学生出现的较突出的问题和家长沟通,主要是在行为上、学习上、和同学的关系上等方面。形式有电话家访、面对面家访、家校联系卡等。最有效的还是老师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

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综合、分析,让各研究教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做到了心中有数,开始制定各自的教育对策。

(三)具体研究实施阶段。(2003、10——2005、6)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奖励

措施,日常教研活动也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来开展:

思想上重视——强化课题研究的理念。通过集体组织和教研组组织的形式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灵》、《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师德教育手册》等,不断强化教育理念。

业务上辅导——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通过参观学习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老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过程上指导——保证的课题研究实施。自上而下层层落实责任制,课题组成员人人有研究任务,每一学期写出阶段性总结。从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各级都形成了课题研究的氛围。

1、以心理活动课为引路,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心理活动课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是学校开展儿童心理研究的一条主要途径,它主要是根据有关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状况,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指,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在具体的活动中吸收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目的。

学校从20xx年起,每一大周的第二个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为心理活动课,班主任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活动内容。如针对一二年级小同学脏、乱而且动手能力差的现象,低年级开展的“我有一双小小手”“校园是我家”等活动课,教师采用了“做

一做、看一看、玩一玩”等非常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六、七岁的儿童逐渐提高了自理能力,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针对社会上不法分子诱拐儿童的案例,中年级开设的“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诱拐”等活动课,教师采用讲故事、表演、小品的形式,让小学生认清了坏人的伎俩。我校近十年没有发生过一例在校生被诱拐事件。针对学生随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时常出现顶撞、不理解父母的现象,在高年级开展了“学会感恩”“长大不容易”等活动课,通过老师的声情并茂的引导,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让学生明白“我们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这样的道理,增强了学生自强自立的奋斗意识。

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全部由学生主持,学生在校就树立起自我管理、我是校园小主人的意识,学生撰写、演讲的《祖国的荣耀》《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等国旗下讲话,使学生们从心底油然升起了为国家争光、为集体添彩的观念。

2、以学科渗透为主渠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等方面,更应是渗透于各科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并不是把心理教育的概念生硬地加入学科教学中,而是结合各学科内容和学科特点,运用一些技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每一门课都有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空间。情绪、情感、自信心、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挫折耐受力等不仅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而且可以在学

科教学中去提升。所以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各任课教师通过摸索、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⑴找准学科教学与心育的结合点。

各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育因素,教师应树立渗透意识,善于捕捉、挖掘这些因素,找出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效的心育渗透。例如语文教材中《爱迪生》、《装满昆虫的衣袋》等文章可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和培养诚实守信、耐挫折、坚定信念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

⑵找准学科渗透心育的切入点。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图形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⑶捕捉学科渗透心育的兴奋点。

只有教师精神饱满,耐心细致,才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状态,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语文教师就多采用板书、绘画、课本剧表演等多种手法创设情境,达到激情引趣目的。并采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赞许的目光,诚恳的表扬,会意的微笑,都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3、以课外心理辅导为手段,解除学生个性心理的困惑。

心理辅导就像是学生心灵的港湾,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倾诉成长的烦恼、交往的困惑、学习的困难。我校的课外心理辅主要

包括:心理咨询、集体座谈、专题讲座、个别谈心、心灵小报。

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阳光小屋。通过全校学生投票选举出了他们最信任的—端家丽、王红等三位老师做心理辅导老师。这几位老师都具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而且对学生充满爱心、知识量丰富,深受学生喜爱。阳光小屋每周定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倾诉和咨询。

课题负责人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各班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最近心理热区”,老师就有针对性地将他们的困惑在心理辅导课上统一解决。

我校每学期都聘请专业人员开展1-2次专题心理讲座。如:青春期教育讲座、法制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人际交往指导讲座等。专题讲座可以系统的就某一方面进行指导和正面教育,树立正面典型,起到航标的作用。

个别谈心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用得最多的方法。教室里、校园里、操场上经常看到老师和学生促膝交谈的身影。老师就像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放下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真诚的态度探讨做人的道理、友谊与爱情。高年级同学那些朦胧的所谓的爱情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谈心中化为了互相学习的动力。老师运用信赖的目光、善解人意的话语让学生明白一个在校学生的责任。

课题组开办了《关爱心灵》的专题小报,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青春导航、交友、心灵驿站等走进学生心灵的小栏目,学生非常喜欢。开始的时候是老

师主办,后来学生就自己办。课题组又专门在校橱窗上开辟了“心理健康专栏”,刊登相关知识,学生们受益匪浅。

4、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动力,增强学生心理的适应能力

实践活动对提高小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学、自律、自强、自立的本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个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将小学生来走向社会、平等的参与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校德育处从20xx年开始进行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所有的有关学生方面的管理全部交给大队委和班干部管理。卫生、纪律、两操、午休课间等都由学生检查、记录,通过巡视检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效果比班主任硬性规定要好得多。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要维护班级的利益,要改掉不好的做法,要为班级争光。每一个班干部都想方设法来严格要求班级的各个方面。这样学生就由“他律”变成了“自律”,由“要我这样做”变成了“我要这样做”。

(2)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作用。

学校因为是封闭式管理,加之小学生年龄小,走出家门和校门的时候相对较少,不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社会活动的交往,使小学生能深入到社会中去,完成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适应,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手拉手”活动:我校学生先后与南京小庄学院、元山完小的学生结成对子,经常搞一些联谊活动和文艺演出。让小学生逐渐融入社会中,展现其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文艺汇演:是展示小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最好方式,也最能打动观众的心。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校学生就利用舞蹈、小品、作品展示等形式向社会汇报,让社会更多地来关注我校学生的发展。我校学生表演的莲乡舞等节目参加了区江宁之春文艺汇演颇受好评。学生的美术、书法、作文等多次在省级、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大奖。

融入大自然活动:每年春秋季节,我校就会组织学生来到大自然中踏青、春游、参观。在雨花台公园,学生们在游玩中体验快乐,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参观南京博物馆、海底世界等名胜古迹,追忆南京的历史,畅想南京的未来,让学生感到要为家乡的建设增砖添瓦。

(3)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

每年春季我校师生就会到我校的实习基地—风波茶场去采茶,通过实践劳动,大大提高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农村生活,了解了山区农民生活的艰辛,让学生学会吃苦、知道感恩。

5、以家校合作为纽带,编织学生成长的摇篮。

家长学校。为更好地联起手来,培养出知识丰富、品德高尚的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每学期分别召开不

同年级的学生家长会,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上“学得慢忘得快”的现象,召开了“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为主题的低年级学生家长会,让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摒弃“送到学校就不管”的思想。召开“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为主题的中高年级学生家长会,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的家长会学校每年都开办几期,效果都非常好,家长们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各年级班主任更是不定期的召开各班的家长会,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

家校联系卡。 一张小小的联系卡,随时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情况,每周班主任老师就会把学生本周的表现记录下来,让孩子带回去给父母看,家长会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写下来,学生回来再交给老师。这样老师和家长就会对学生的表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老师和家长就会及时发现、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的疑惑。

6、以提高教师的师德和综合素质为突破口,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近几年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素质高、敬业务实的教师队伍。学校每年都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的重点来抓,要求教师热爱小学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做好一个人,上好一门课,带好一个班,每学期撰写一篇德育论文或有关师德修养方面的心得体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教书育人艺术。学校每学期都在学生中进行“学生评教”活动和“我最喜爱的教师”评

选活动。通过评选,老师们更加注重为人师表、业务水平的提高。我校先后有多名教师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区级优秀班主任”、“区级青年教学标兵”、“区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德育先进个人”。学校通过经常开展教师素质比武等途径,来强化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力实施科研先导的工作方略。近三年老师们把教学经验、做法、质疑等撰写成文,有60余篇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四)成果总结阶段。(2005、7——2006、8)

课题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子课题进行了最后的整理,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在一起进行了交流总结,提出了修改意见,20xx年6月,子课题全部撰写完毕。9月结题报告完成,并整理了相关资料,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为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我校9——13岁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随即选取三至六年级各五十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整个调查问卷围绕着情绪稳定性、自信心及自知力接纳他人等方面,均采用不记名方式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场合有学生单独作答。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另外,我们还采用了集体座谈、个别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召集不同学段的学生座谈了3次,个别访问20人。

(二)小学生心理偏差的探索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心态、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自傲、虚荣、多疑、自我意识过强、固执、说谎、厌学等等。心理偏差是一切心理问题发生的起点和最原始的根源,如不及时消除和矫正,往往是个体整体心理的某些方面受损,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和匹配性,使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的效率受阻,甚至大为降低。

针对小学生种种心理偏差,我校一方面积极营造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专题讲座,针对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设立心理辅导室,加强对特殊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与治疗;组织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力求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探索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是我校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和探索与学习心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确立我校教育教学中学习心理的内容、

策略、途径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形成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真正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组主要从小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归因的激励效应、期待效应等原理,在五、六年级进行了多次试验,并运用了作业本心灵沟通法等自创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努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语文组就语文学科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探索,重点从以下十个方面1、认真看(听)课的习惯。2、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3、认真读书的习惯。4、课外阅读的习惯。5、朗读的习惯。6、背诵的习惯。7、写的习惯。8、口头表达的习惯。9、预习的习惯。

9、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10、质疑的习惯。

(四)小学生青春期教育探索

课题组主要围绕1、适时、适度的性健康教育2、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3、注意青春期卫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学校多次举行“健康教育讲座”、“青春为你导航”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定期和高年级学生谈心、谈理想、谈未来、谈婚姻等大事,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

(五)小学生交往心理探索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小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小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缺乏人际交往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小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小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

恶劣性。不和父母对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课题组非常重视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运用了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1、营造班级“微社会”环境,促进同伴间的交往。

2、疏通交往渠道,培养交往的基本技能。

3、拓宽交往范围,与不同年龄层次人群进行交往。

4、在生活中,增强生活经验,鼓励孩子和别人交往。

5、鼓励小学生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6、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用一些技巧作为情感的润滑

(六)小学生家庭教育探索

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保护。

2、溺爱。

3、视儿童为包袱、累赘。

4、父母的离异或不和。

6、只顾自己的事情不管孩子。

7、自己行为不规。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和方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既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更严重干扰着儿童的正常成长。

对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非常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了家庭教育中的主观变量,如家长的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等等,帮助家长从质量和效果上优化家庭教育功能。

1、指导小学生家长掌握爱的“适度”性。

2、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教育知识。

3、配合学校做好小学生安全教育。

4、配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

5、开办了家长学校,解决家长在教育中存在的困惑。

6、组织家长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五、课题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几年来,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可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儿童心理研究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教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心理研究及探索的兴趣日益浓厚。学校把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的研究纳入重点工作来抓,在活动中、过程评价中始终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需要,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办了家长学校、开辟了心理研究专栏,学科教学都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儿童心理发展及对策的研究从零到起步、到初具规

模,从一无所知到逐渐认同、接纳、发展,到现在形成了以校长室、教科室为龙头,以班主任为骨干,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的研究模式,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我们深深感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来源于对小学生成长的关注,来源于教师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热爱,来源于课题组成员几年来的心血和汗水。

(一)构建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

几年的课题研究可以说初步构建了我校心理研究的目标、内容体系,在目标定位上,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儿童心理研究作为增强德育效能,丰富德育内涵,以现代德育的育人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调查研究实践中,课题组从学生的生理和小学生特殊的心理需求出发,重点对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家庭教育等几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心理讲座”、“悄悄话信箱”、“阳光小屋”、“写日记”等心理疏导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种种困惑,树立“我们不比别人差”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坚定信念。坚持以“实践活动锻造健康心理”的活动性原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手拉手”、“我们是校园小主人”、“义卖”、“外出写生”、“才艺展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做人、做事应具有的原则。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愉快的教学形式、创设成功的机会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创造力及自我教育

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了教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校形成了合力,实现了沟通,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明显增强。

(二)促进了我校小学生内在素质和外界环境的全面提高。

1、开展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对策的研究,能有效地缓解学生内在自卑、轻信、偏激、多疑等心理偏差现象,转变了一批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我校学生中有几个“刺头”,特别难管理。但经过老师的调教,现在已成为班级里的好学生。

2、开展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对策的研究,能有效排解学生心理压力的外在环境。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家长正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不良教育方法,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步减轻。

3、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改善师生关系、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则是为学生提供宽松、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的重要前提。

(三)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使我校教科研工作创历史最高水平。

近几年通过课题带动,教科研成果创造了我校历史的最高纪录。每年都有二三十篇教学教研论文发表或获奖,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日渐浓厚。

(四)壮大了一支教学骨干队伍,课堂教学水平稳步上升。

老师们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老师们比学赶超,有多名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在市、区比赛中获奖,教学质量日益提高。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对策的研究远远达不到小学生的需求,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五)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特点研究的认识还不够重视。

从整个学校教育看,还存在认为关于小学生心理特点研究是一些“虚”的东西,不如做几件看得见的工作实惠的思想。总认为开办几期心理健康讲座、与学生谈谈心这就够了。其实这只能解决一些表层现象,学生心灵深处的创伤需要我们深入去挖掘。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效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六)“没有时间来做研究”的重新认识。

有的老师总说自己没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没有时间进行课题研究。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不要把教学与学生心理研究剥离开来。其实我们研究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吗?这些道理是渗透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是在对学生充满爱心的眼光里。作为教师首要的就是先学会了解学生心理,懂得怎样教育学生,用更有效的办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学生的潜能。这样的研究是和平时的工作融合在一起的。

㈦乏科学的理论来支撑。

我们做课题研究的都是教学一线的老师,所用的都是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为实践本身的改善而展开研究,而不是理论上的建构,所以老师们普遍感到缺乏系统的、严密的科学理论来指导。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心理出现的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因受小学生语言和理解的限制,现在找不到一套适合小学生的测量标准,无法准确的对症下药,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和借鉴普通中小学的做法来引导和教育,“矫正”难以有效实施。所以下一步要加强教育技术理论学习与进修,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借助于理性思维的力量,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增强科学的预见性,避兔行动中的盲目性。它还要求不断将行动的经验概括 上升为一定的理论。

(八)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较低。

虽然学校让一部分老师进行过一些心理专业方面的培训,但都不是很系统,学校有几个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实际是几个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虽拿到专业证书,但人员仍偏少。到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学生相对较少,老师们的专业咨询知识相对欠缺。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对心理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再培训1-2名开展个别心理辅导的专业心理教师,持证上岗。

六、结论和观点

课题组成员通过几年的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和教育实践,逐渐认识到:

1、在我校开展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是构建小学生健

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行动研究法是基层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

法。

3、在开展研究活动中,师生必须在尊重、平等、民主的气

氛中进行,做到预防和发展相结合。

4、专业师资、信息技术、研究方法的组合协调是课题研究

成功的条件之一,学校的大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基础。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继续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

点的研究充满信心。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

要》,使我们有章可循,激励我们把这项事业做好、做实,造福

于我们社会和家庭,为每个孩子的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善桥中心小学课题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