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读书笔记

《论扯淡》、《论真实》读书笔记

韩臣才 3090100057 早闻G.法兰克福是位哲学名家,其畅销书《论扯淡》很有趣。于是去图书馆借阅,《论扯淡》一书旁正好放着他的书《论真实》,便同时借来读。

《论扯淡》一书分析很精彩,发人深省——虽然书中并没有实质性的东西。而《论真实》一书就相形见绌了,无新意,论述不深入,仅有几处试图深入,却只是触及。也许正是如此,这本书是这样令人深思。读完这两本书,确有许多想法,权且将之混着对书的理解,来写这篇读书笔记。

当现代主义大行其道,造成许多恶果后,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负面效应进行反思,如建筑师对城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促成建筑的后现代主义。于是思想家、各种艺术家及哲学家等以各自的方式试图解开我们对现代文明生活的疑惑。从此后现代主义登上历史舞台,解构主义开始用已有的思想体系之矛攻击其盾,向人们展示所谓的权威,所谓的真理其实就是那么回事。他们反对中心意识,反对统一的道德,反对权威的、确定的对事物的解释;强调多元论,强调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等方面占有的优先地位。由此对一切事物的评判标准就不可能再清晰了,人们莫衷一是,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盛行。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真”的看法也就必然是多元的。愈演愈烈,最终一些人甚至对“真”本身不屑一顾。而总有数种人,不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他们对“真”一贯不屑一顾,于是扯淡在他们中间盛行。又由于上面所述的大背景,扯淡现在早已蔓延开来。

政治家是典型的这类人。当我们听到政客在美国国庆的宣言:“我们伟大且被上帝庇佑的祖国,其开过元勋在神圣的引导下,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的开始。”此时我们一定要明白,他在扯淡。当美国国防部长被记者追问,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力武器”到底在哪里时,他回答:“我们都知道,有些东西是已知道的,所以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我们知道的。我们也知道,有些东西是还不知道的,也即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但与此同时,世上也有些东西已不知道不知道的,也即是我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原来不知道的。”对于这样的回答,如果你不认为他是在扯淡,那么你的智商就显得有些问题了。这是两个例子,很有趣。那么为什么说他们在扯淡,什么是扯淡?

克莱格对此曾有研究,他给出过一个定义:欺骗性的错误表达,但却不到说谎的程度,尤其是借着虚伪的词语或作为,不正确地表达某人自己的思想、感觉或态度。接下来我们用解构主义来解构这个定义。“欺骗性的错误表达”:首先扯淡是欺骗性的,事先预谋好的,这与说谎相似;但却与说谎有别,因为扯淡是错误性表达,不一定用谎言。“尚不算说谎”:就是说扯淡没有说谎的某些特征,没有说谎严重,有程度的区别。“尤其是借着虚伪的词语或作为”:这里很有趣,“或作为”意味着扯淡不仅是语言,还可以是其它作为,范围比说谎广;其次“尤其是”说明扯淡不一定是虚伪的,扯淡的动机不一定是做作:这当然尚算不上说谎。“不正确地表达某人自己的思想、感觉或态度”:思想、感觉或态度是高于事实的,即一个人扯淡时,令别人相信他表述的事实不是他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甚至只是让人们相信他的思想、感觉或态度。这样就产生重大问题:他的这个目的可能使他忽视事实。用这个定义可以很好解释上面的关于政客在美国国庆的宣言的例子。当今,类似的扯淡充斥于如广告、公共关系和政治等几乎所有领域,他们利用所谓的研究、调查和心理测验等把一言一行按他们所希望的呈现。

现在,人人扯淡。举个生活的例子,如果甲全身酸痛,乙来看他,甲说:“我感

觉自己就像被车碾过的狗一样难受。”甲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告诉乙他很难受。但问题是,他怎么知道他的感受和被车碾过的狗一样呢?当然甲尚不算说谎,他也没想说谎——甲根本就不在乎这个事实。和说谎对比,就会发现,说谎的前提是说谎者一定以为自己知道事实,但按照事实的反面说,以期对方相信他说的事实;但扯淡者根本不在乎事实。接下来我试图把扯淡与更多的相关概念或者例子联系,以把扯淡抽出来,看看它的真面目。

莎士比亚有首著名的诗:“当爱人发誓自己纯真无比/明知是谎言我确装着相信/她会以为我轻信不谙世情/对世间种种奥妙不解其详/乃妄以为她当我仍青春年少/尽管她知我年华久已远逝/我仍然赞赏她的灵言巧舌/这样彼此可遮掩简单事实/至于我何不明说她不真实/而她又为何不明说我已年老/噢,爱之意境在看似信任/若要爱得长久须默契不言/我对她撒谎她也对我假装/将错就错以谎言相慰”诗里的奥妙在于知道对方的话不真实,但却不揭穿,因为听者知道对方所说和对方所信并不一致。而扯淡正相反:听者相信“所言即所信”。再看扯淡与糊弄的区别。糊弄是以假乱真,使别人相信糊弄出来的真。假的东西不一定和真的东西有什么表面上的区别,要说有,那就是过程,即它是怎么被弄出来的。这是糊弄与说谎的区别,但却是与扯淡的共同点:所说不一定是假的。因此相比于说谎,糊弄比说谎更接近于扯淡——但扯淡是使别人相信传达出的思想、印象或感觉。

小说《下流故事》里有句有趣的话:“当你扯淡就能蒙混过去的时候,就绝对不要说谎。”意思就是扯淡比说谎有着轻的后果——如果被揭穿的话。由于扯淡与说谎的上述区别,这点很好理解。但是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扯淡比说谎容易。因为说谎需要知道事实,需要考虑对方的反应,根据他知道的事实精心设计谎言——这像是技术。而扯淡根本不需关心事实,它的自由度广多了,允许渲染、表演和各种想象——它更像艺术。毕竟艺术人人都有些天分的。

从上面这么多分析可以知道扯淡的特征,并且,关键在于,扯淡比说谎的危害大得多。说谎者必须保证自己知道事实,他说了谎,不妨碍他以后说实话。但是扯淡者根本不关心事实,“真”的威严在他那里没有效果,久了他还怎么说真话呢?他只会见鬼说鬼话见人说人话了。一个人如果因为一些原因要发表一些言论,而又超出他的知识或理解范围,也或者他必须错误表达他的思想、感觉或态度,这时就有趣了——他就开始扯淡。

由于人习惯了别人扯淡,所以如果有些人开始听从后现代主义的“劝告”,开始忠于自己,那么他就真诚,言行都试图从于自己。但是人是意识体,必须要对外界做出反应,拒接了解外界事物,人又怎么理解自己?其实人反而最不容易知道自己,在怀疑主义面前,所知的自己往往很容易瓦解。所以所谓遵从自己,长远来看,其实也是扯淡。

讨论了扯淡,这样看来,似乎扯淡总是不可避免。那么真实重要吗?在《论真实》书中,作者用了大的篇幅讨论真实的重要性,但内容是诸如桥梁的设计必须有真实的数据,不然会容易倒塌。我认为这里的真实不应是这类简单的事实,当然作者也知道,但只在接近末尾简单点到了,没有深入。

斯宾诺莎对于真实曾有这样的推导。他首先对爱定义:“爱不外乎是伴随某个外部理由的喜悦。”而喜悦指:“把(个体)提升至完美境界的激情体验。”他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质属性,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实现和维护。当他发现自己更有能力实现这一属性时,他会有生命力充溢的感觉,在实现的过程中带给他这种喜悦。但是他会发现他并非独立,他的这种喜悦是因为一种外部理由,即他的这种快乐是以外物为依托的,那么他就会爱上这外物。可见人们总是喜爱那些帮助自己发现“真我”、实现

“真我”的人或物,并且想长期持有。而这本身是一种真实,而这真实又是一系列的真实支撑的。所以从某个层面上讲,喜欢真实抵制虚假是人的本性。实用角度上讲,人们在社会里,真实才能让社会健康地存在下去,毕竟社会是以某种契约建立起来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决策都是面对现实的,如果摒弃真实,我们将无法生活和决策。虽然现实有时残酷,我们可以自己决定对自己隐瞒或者统治阶级对我们隐瞒,但现实毕竟存在,隐瞒不能使之变好。同时我们如果要认清我们自己,就要承认世界的真实:我们之外的事物独立于我们存在,这样我们才可能阐述清楚我们自己。

但是与真实相对的东西,不管是扯淡、说谎还是糊弄,毕竟一直存在且目前正烈。所以现实也许是,我们的最好选择只能是一种艰难的平衡:“噢,爱之意境在看似信任/若要爱得长久须默契不言/我对她撒谎她也对我假装/将错就错以谎言相慰”,但我们不能忘记,诗里所说的谎言背后,是最大的真实。

 

第二篇:马原2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单项选择题

1.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

A.认识的客体 B.认识的主体

C.认识工具和手段 D.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答

案)B

2.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自然的既定的关系 B.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

C.纯粹的功利关系

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 (答

案)D

3.“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答

案)B

4.“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答

案)B

5. 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答案)

C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感性认识 B.意识的能动性

C.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 (答

案)D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C

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

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

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知识的(答

案)C

9.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

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 B.为实践服务

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 (答案)B

10.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答

案)A

11.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过的会忘记,我看过的会记住,我做

过的会真正明白”,这句话主要表达的意思是

A.实践出真知 B.眼见为实 C.耳听为虚 D.知难行易

(答案)A

12.19xx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

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

并列为保护动物。19xx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

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D.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C

13.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

案)D

1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答

案)B

15.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B

16.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

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答

案)B

17.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答案)C

18.传统的植物学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我国科

学院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

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是水稻的产量大幅提高。这表明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其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以往认识中的错误 (答

案)B

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答

案)B

20.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

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 (答

案)C

21.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

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

案)B

2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答案)C

23.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答

案)B

24.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

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

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答

案)D

2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

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案)

C

2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答

案)C

27.反映论是

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B. 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 (答

案)B

28.认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答案)D

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C.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答

案)A

3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答

案)D

31. 认识的本质是

A.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摹写 B.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C.主体在头脑中对客体的重构 D. 主体对客体的创造 (答案)B

3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结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答

案)A

33.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答

案)A

34.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答

案)C

35.华南理工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办的创新班在研究中发现:人类基因组中除原先公认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删除多态性和结构性变异以外,还存在着种群特异甚至个体独有的DNA序列和功能基因。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的对立统一总是相对的 B.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

C.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D.自然界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推移的(答案)B

36.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答

案)D

37.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

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答

案)B

3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答

案)D

39.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答案)A

40.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答案)A

41.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案)C

42.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

不可靠的,这种观点是

A.唯物论 B.唯理论 C.诡辩论 D.经验论 (答

案)B

43.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

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答案)

D

44.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

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答案)C

45.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

A.是不可靠的 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 D.是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 (答

案)C

4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答案)

C

4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答

案)C

48.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答

案)D

49.我国有“两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

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

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上述材料中两小儿的认识

A.都是片面的,没有任何依据的 B.都是正确的又是可以证明的

C.都是感性认识 D.都是理性认识 (答

案)C

50.我国有“两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

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

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

案)A

51.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可以防止科学发展受到阻碍

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 (答案)B

52.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 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答案)C

53.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答

案)D

54.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A.被大多数人承认 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C.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对事物有新的认识 (答

案)C

55.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社会实践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答案)A D.伟人之言

56. 20xx年10月15日,中国共 产 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本次大会上首次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之所以要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因为:( )

A.正确的认识高于实践 B.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是正确的认识

C.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 (答案)C

5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答案)D

58.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

A.是否对人们都有用 B.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C.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所拥护 D.是否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 (答案)B

5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答案)D

60.真理的具体性是指

A.真理观念因人而异 B.真理是有条件的

C.运用真理的人是具体的 D.认识真理的人是具体的 (答案)B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多项选择题

1.A皮鞋公司推销员甲和B皮鞋公司推销员乙均被派往太平洋某小岛寻找销路。一周后,甲向A公司报告:“在这里一双鞋也不会卖出去。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乙向B公司报告:“我找到了一个巨大的皮鞋市场,我们的鞋销路会非常好。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甲和乙对同一事实得出不同结论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B.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C.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影响

D.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表现为选择作用和重构作用 (答案)ACD

2.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 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C.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CD

3.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表现在

A.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主体反映的超前性

C.主体反映的创新性

D.在人的头脑中再现出一个物质世界 (答案)ABC

4.黑格尔说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不如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说明了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

D.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答案)BCD

5.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答案)BC

6.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ABCD

7.“??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以上观点符合:

A.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的原理

C.发展的观点 D.矛盾同一性原理 (答案)AB

8.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是知识的来源观点的有

A.真正的心得一定是在路上得到的 B.笃行致新

C.知行统一 D.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ABD

9.科学家对19xx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答案)ACD

1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答

案)ABCD

11.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并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答案) BCD

12. 下列各项中体现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有(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答案)ACD

13.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 行先知后 (答案)ACD

14.实践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它( )

A.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唯一桥梁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能判定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 D.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答案)ABCD

15.解放后,我们按照李四光的学说勘探石油,在所谓“贫油”的中国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储藏。而在人口问题上,马寅初的理论长期未予重视,致使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困难,这说明: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以往的科学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少走弯路 (答案)ABD

16.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答案)ACD

17.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是知识的来源观点的有

A.真正的心得一定是在路上得到的 B.笃行致新

C.知行统一 D.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

案)ABD

18. 在认识活动中,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因素( )

A.对认识活动起诱导和激发作用 B.决定理性因素

C.是认识活动的推动力量 D.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 (答

案)ACD

19.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20xx年10月24日在西昌发射中心成功升

空。11月26日,“嫦娥一号”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传回第一张月面

图片。“嫦娥一号”打得准、测得准、控得精,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

满成功。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规律,取得成功

B.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物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物质 (答

案)BCD

20.下列观点包含有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是

A.“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则行” B.“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

C.“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 D.“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答

案)ABD

21.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

A.知先行后 B.知行合一

C. 知行终始不相离 D.知之不若行知 (答

案)CD

22.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答

案)CD

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B.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世界的可知性 (答

案)AC

24.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答案)

AD

2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

BD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ABC

2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答案)AB

28.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答案)BCD

29.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 B.形象性 C.间接性 D. 抽象性 (答案)CD

30.下列现象什么属于理性认识

A.“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B.蹲点调查,掌握材料

C.调查研究,制定政策 D.总结经验,制定政策 (答案)CD

3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因为

A.没有脱离理性的纯粹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和飞跃

C.没有脱离感性的纯粹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答案)ABCD

3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侍于发展到理性认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答案)ABD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对事物的外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B.对事物的现象认识和本质认识

C.对事物个性的具体认识和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认识

D.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答案)ABCD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C.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答案)ABCD

3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A.从感性到理性 B.从理性到感性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 (答案)AC

36.实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必须具备

A.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基础 B.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

C.充分的物质条件 D.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答案)AB

37.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不是任意的,也不是消极自发的,要实现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A.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性材料

B.必须把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要求结合起来

C.必须要始终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D.要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消化、加工感性材料 (答案)AD

38.人的认识过程中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有:

A.动机与欲望 B.知觉与灵感 C.信念与信仰 D.猜测与顿悟 (答案)ABCD

39.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对一个具体事物认识的实践只是相对的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是一个无限过程 (答案)ABCD

40. 20xx年4月15日新华社报道: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这一科学成就的取得表明( )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

C.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D.正确意识可以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 答案)ABC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中介就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和手段。(N)

2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关系。(N)

3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Y) 4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Y) 5 书本知识能够代替直接实践经验。(N)

6 轻视教育工作、拒绝向前人和他人学习的做法是非常N的。(Y)

7 理论都能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N )

8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N) 9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先验论观点。(N )

10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Y)

1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N )

12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N )

13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Y)

14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Y )

15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Y )

16 感性认识需要上升为理性认识。(Y )

17 坚持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N) 18坚持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Y) 19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Y ) 20非理性因素都能对认识起着积极作用。(N )

2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Y)

22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Y)

2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Y)

24认识的反复性原因只是因为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N )

25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Y)

26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Y)

27认识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N)

28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Y)

29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Y)

30 可以把真理当做客观实在。(N )

31 有用就是真理,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N)

32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Y)

33 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Y)

34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Y)

35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