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具体变化调查报告 2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

19xx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历史的标志点。 20xx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4周年。

在我的家乡,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又如何,我通过十三天的时间就我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20xx年8月1日~20xx年八月15日

二、调查地点:山东省郓城县张集乡

三、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乡医院

四、调查方式:询问部分本地的人及自己的亲朋好友,以查询网络的方式获得详细的数据

五、调查内容:家乡人民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为主题进行调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农村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了解人们对这些政策的理解等。

六、总体状况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

1、物质方面

首先说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两三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

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他们都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而骄傲。鞋子却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底儿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材,对环境污染不是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楼房。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通常挤在一个屋里。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我们村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而且也加强了各村之间的交流。 出行方面,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已经进入家庭。在以前,因为这里没有医院,人们看病只能进城去看。进一次城,总要在路口等半天等一辆顺路的货车,才能看医生。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构成了立体交通网,日行千里已不是梦想。

说完了吃饭穿衣、住房和出行问题,我们来谈谈医疗方面。在以前由于经济落后,村子的医疗水平很落后,村内连赤脚医生都没有,小病都要进城去看。现在人们看病再也不用进城了,因为村边建起了乡村医院,使农村医疗卫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由于医疗合作所以现在农村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2、经济建设方面

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开始从单一农业经济迅速向多种经济发展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村里有了企业家、养殖户。村里的一部分人建设的工长,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还为村里解决了劳动力问题。主要农产品产量呈倍数增长。小麦生产从改革前的不到二百斤上升到了改革后的一千斤以上。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由原来的人工劳作转变成了基本的机械化,使人力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 农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一是种植业比重逐步下降,养殖业比重逐年上升,二是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村公路里实现了村村通工程,乡镇公路全部畅通,宽带网通达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彻底冲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旧体制,确立了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取消了农业税,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努力打造“农民想要的政府”,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人均月收入由改革前的不到一百元上升到现在的三千元以上。

3、精神方面

在人们所关心的教育方面,现在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在30多年以前,由于国家经济不发达,教育自然也就不能跟上,学校不仅规模很小而且师资水平也差。一个班有四十多个人,教室里只有4盏日光灯,一块木头黑板,剩下只有课桌椅了。操场都是用土铺成的,跑道是用煤渣儿铺成的。跑步时,不小心摔倒后,两个膝盖准会摔破。操场晴天还可以用,要是下了雨,操场就变成了水塘,一两个星期都没法用。现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有明亮的教室,还有宽阔平坦的塑胶操场和植物园。教室里除了桌椅、黑板外还有16盏日光灯,一台空调,四台电扇,新安装的多媒体电脑。为教师的教课带来极大的方便。

随着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进步,他们也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了。这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是不敢想象的。固然目前农村里的人们并不能都像城里人那样以出国旅游来作为自己的休闲方式,但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踩高跷、扭秧歌等,这些娱乐方式丰富了农村人民的娱乐生活。

4、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1.自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环境问题一直是全世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对于我们的村子来说,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村的河已经断流了好多年了,并且河里面存在好多垃圾,每当从那走过总会闻到一股恶臭。

2.白色垃圾危害严重。由于人们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支柱产业形成难,农民收入增幅不快,支柱产业没有形成的重要原因白色垃圾。这些生活垃圾都是不可降解的,对环境的危害特别大。它们被人们随手丢弃后,随风飘扬,影响环境美观。

3.生产生活的科技性不足。一是对科技推广的投入较少,缺乏长效的培训机制。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科技培训上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笔费用真正用于农业实用科技推广方面的并不多;在培训方式上也仅仅局限在培训几个村干部上,农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二是科技培训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目前,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量,主要依靠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然而由于乡镇农业技术部门待遇差,贫困地区工作环境不理想,致使乡镇农业技术力量匮乏,没有技术人员来具体从事技术推广工作,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

三是科技培训主体严重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增收渠道,已成为村民群众增加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而打工经济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农村有一定文化的轻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导致农业实用新型技术在这些地方无法推广,从而造成了老区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环境建设。为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针对人们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性塑料餐盒的情况,政府应下大力气从根本上治理。多生产可降解的塑料袋和餐盒,提倡环保布袋的使用,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政府部门应多开设一些“农民文化站”,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农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特种养殖和种植讲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附录: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5岁以下 B.25—44岁 C.45-55岁 D.55岁以上

3.您的职业是: A.退休人员 B.教师 C.企业员工 D.农民

E.公务员 F.个体商户 G.外出务工人员 H.其他

4.您的居住地是本市的: A.市区 B.乡镇(县) C.农村

5.(1)目前,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单位:元):

A.500以下 B.500-1000 C.1000-3000 D. 3000-5000 E.5000以上

(2)80年代初,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单位:元):

A.10以下 B.10-30 C.30-50 D. 50-100 E.100以上

6.您及您身边的人现在着装样式如何?

A.简单舒适 B.精致华丽 C. 时尚潮流 D.一直以来没什么变化

7.您现在的饮食方面有什么变化

A.依旧粗茶淡饭 B. 逐渐丰盛多样 C. 注重营养均衡

8.在改革开放的34年中,您的居住条件是否有所改变?

A.变化较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大幅改善

B.变化不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适当改善

C.没有任何改变

D.有变化,居住面积变小,居住质量及环境有所下降

9.您现在的主要的出行工具

A.步行 B.单车 C.公交 D.摩托 E.小车 F.电动车 F.其他 _____________.

10.在改革开放的34年中,您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高等教育已经走入家庭

B.有变化,专业技能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主导

C.有变化,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D.变化不大,义务教育无法完成

E.完全没有任何改变

11.在改革开放的34年里,您村的医疗,养疗等福利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每个家庭都以普及

B.有变化,基本上普及

C.变化不大,根本无法完成

D.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12.在改革开放的34年里,您村的环境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污染较严重

B.变化较大,越来越好

C.变化不大,基本没被污染

D.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13.在改革开放的34年里,您村人的文明礼貌,道德素质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大幅度提高

B.变化不大,基本上遵守

C.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D.有所下降

14.您认为您村的社会风气如何?

A.风气不好,违规情况时有发生

B.风气一般,

C.风气较好,非常和谐。

D.风气较差,违法情况时有发生

15.您认为家电下乡政策怎样?

A.不了解 B. 没多大用 C. 给自己带来很大实惠

16.您认为新农村建设以来有何变化?

没什么变化

有很大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等有所提高虽有很大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7.您认为国家的各项针对农村的政策如何?

A.没什么感觉 B.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有利于和谐发展

C.虽然农村现在有很大发展,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8.您认为家乡在这34年中变化最大的是哪些方面?(可多选)

A.城市(乡村)建设发展,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活环境改善

B.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企业发展

C.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社会法制化增强

D.思想观念改变,逐渐易于接受社会新鲜事物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您认为改革开放34年给您的生活带来的不好之处是什么? (可多选)

A.社会受到较大的文化冲击,社会风气不佳

B.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生存状态不佳

C.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生活质量不高

D.污染增加,生态环境恶化

E.留守孩子、空巢老人增多

F.各项建设虽取得很大成就,但相较之下仍有差距

G.不够现代化,人才缺乏等

H.其他(请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您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A.发展迅速 B.稳步发展 C.没有多大变化 D.有所衰退,地位被其他城市取代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2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发展 县域 经济 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分析安徽省亳州市县域经济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理论,从内生动力因素和外生动力因素的角度,提出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利用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实行积极的 金融 支农政策等推进安徽省亳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调研报告正文

  一、引言

  县域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接合部,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由此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上升到国计民生的高度,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安徽省亳州市县域经济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淮北平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五”之后,药业、酒业、食品加工、机械加工等产业发展壮大,形成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但是,从全国乃至全省的经济水平来看,毫州的县域经济水平依然还比较低,存在渚多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发展滞后

  1.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低。毫州市三县一区GDP总量都在80亿元以下,财政收入最高的涡阳也只是3个亿,最低的利辛不到1.5亿,“经济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从安徽省2006年的统计资料来看,毫州市三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均处于中下位次,除涡阳县生产总值稍有起色以外,蒙城、利辛两县均处于弱势地位。尤其利辛县财政收支逆差较为严重,政府财政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工业欠发达程度严重,几乎没有支柱产业,在省内处于落后地位,这些都影响经济的发展。

  2.产业层次低。对于目前毫州的经济来说,农业仍是主导产业,大多数地方的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仍然是延续了几千年牛耕人作的传统方式。可以看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三个县都没有进入安徽省前十位。并且,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差,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二)城镇化水平低下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从城镇化的主体来看,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据统计,2005年末毫州市户籍总人口约为550万人,城镇(非农)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0%左右,农村人口占90%左右。同时,农民收入不高,消费需求不旺,个人投资乏力,又反过来制约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而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县城经济的发展资金不足,县域金融支持严重弱化

  目前,对于毫州的县域经济来说,发展资金不足是瓶颈问题,毫州是个新成立的市,多种基础建设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加强。毫州各县,自身财政困难,无力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1998年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较大规模地收缩基层经营网点,上收管理和审贷权限,实行扁平化管理,这客观上带来了县域金融服务的削弱,县域信贷投放总量逐年下降,县域企业难以获得资金贷款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毫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毫州市,只有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少量的保险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几乎为零。由于这些县域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加之县域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在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后,其他主要金融机构没有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作用,及时而有效地补充跟进,以致出现了县域金融支持严重弱化的局面。

  长期以来,国家的投资也主要向大中城市倾斜,即使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大环境下,国债项目落实到县域的比例也很低。

  总之,亳州市县域经济的整体水平依然比较低,同时又面临着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如果想要快速融入淮海经济圈,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必须改变过去的那种靠、等、要的思想,针对自身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的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强化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

  

  新增长理论的观点认为,一个经济系统要产生持续增长,就必须要克服回报递减趋势,实现要素回报的递增,而要实现这一点,这就必须寻找到一个维持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县域经济系统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必然受到诸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并共同作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下面将从内生动力因索和外生动力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毫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激活内生动力目素。内部经济结构子系统是由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因素的总和,及其相互影响与作用而构成的特有的系统结构。所谓内生动力,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域自身所拥有的、区别于外部因素、客观存在的条件总和,主要有劳动力、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等,它反映了一个县(市)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和现实水平。改善产业结构是毫州市发展县域经济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毫州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绝大多数轻工业原料来自农业,农业在县域经济中不仅是基础产业、优势产业,而且是支柱产业。毫州的品牌产业——酒业,主要依靠粮食的种植。白酒产品的附加值高,非食用粮食可以得到有效转化,经济效益也好,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作为地处黄淮海大平原腹地的毫州市,应该大力推广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这些农产品正是造酒业的原材料,大力推广和规划种植,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农村的经济;同时也能壮大和夯实造酒业的生产基地,形成集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为一体的供应链,为酒业的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政府,要支持白酒企业,特别是名优白酒企业的发展,为毫州市构筑“食品轻工基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依托农业兴办工业、着眼工业调整农业,不断延伸和拓宽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粮食、畜产品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

  2.利用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在国内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区域都要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形成特色产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立足之地。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理清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克服比较劣势,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

  毫州区域不大,比较优势也不是很多,因此,毫州更要坚持扬长避短,积极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选准重点产业进行发展,既要发挥优势,还要形成特色。毫州作为我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必须依托中药资源优势,加快药业经济发展,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中药材加工为抓手,以产业化建设为核心”,对药业产业优先扶持、优先发展,在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在产业化的基础上,推动中药的现代化,把毫州建成以“一带三区”为发展格局的集高效中药农业、高科技中药工业和完善的商贸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中药生态经济系统。

  3.走产业集群化之路,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产业集群是由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的一种形式或途径,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条件下,存在的产业群大多是中小企业的集合,中小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在一定县域环境下,有利于在特色产品上下功夫。亳州在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在工业领域,除了部分适宜分散经营的行业及产品外,都要因势制宜,加强引导,努力推进产业集群化。近些年来,毫州市的一些地区出现了由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现象。这些产业集群多数源于当初的乡镇企业的模仿性进入和竞争,先行企业获得利润后,众多企业进入同一产业仿效生产,争夺市场份额。继而有企业跟进,大量的企业横向集聚带来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进入壁垒,充分利用资本、原材料、劳动等生产要素,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区域市场,在条块区域出现特色产业集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雏形,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走产业集群化道路。

  4.加快实现城镇化。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方面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使其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其经济辐射力与带动力。另一方面,要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措施,坚持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拓展城镇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思路。

  (二)优化外生动力因素。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外来要素统称为外生动力因素,会对县域内生动力要素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改变县城内部经济秩序和规模。外生动力因素,包括实行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健全县域金融体系等,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实行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的政策。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在目前地方财政、财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和省政府应积极参与,本着“多予少取、先予后取、放水养鱼”的原则,从财政体制、转移支付、税收、县级财政专项配套等方面扶持毫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2.健全县域金融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了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完善政策性银行的功能,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使其主要支持农村政策性业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项目。同时,应坚持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原则,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和层次。并积极推进诚信建设,改善信贷外部环境,实现县域经济和金融的和谐发展。

  3.当地政府制定正确的毫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资源配置有两种主体:政府与市场。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的理性行为及其制度环境的支撑,发挥比较优势,则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财富有效积累的基本途径,而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政府行为的正确选择。作为欠发达地区,毫州市政府应科学制定毫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在指导思想与宏观发展战略上,必须加强与发达地区对接,扬长避短,寻求互补,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寻求在整个区域经济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竞争中发展县域经济,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后来居上,并注重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4.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在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上,吸引外来投资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当地的有利资源和外来雄厚的资金相结合,利用外来资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毫州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加工、焙制技术源远流长。要千方百计地加大毫州地道药材的宣传力度,积极申报原产地保护。同时,要积极吸引和激励外来投资,将药业经济做大做强,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自1985年开始,毫州市一年一度的全国性中医药交易会已成功地举办了21届,2007年的9月9日,举办了第二十一届全国(毫州)中医药交易会暨第二届中医药博览会,借助这样规模庞大的盛会,宣传毫州、推销亳州,以会招商、以会促贸,吸引外来投资,为毫州市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论

  内生动力因素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与发展潜力,外生动力因素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速率的高低。所以,毫州市政府应把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和改善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利用资源禀赋等经济因素行为相结合,促进毫州市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