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城镇化调研报告

关于宁波市城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 前言:

习主席曾经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讲过:“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二. 调查内容:

真是没有想到会议报告中会出现如此人性化、优美的名字,这样的城镇化之路,才是我们所期盼的理想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速度飞快,然而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却是高度污染。“一切以经济为先”的思想也导致了环境的日益破坏。

我们宜居的家园绝对不能建立在一块被污染的大地上。而我的家乡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其中最具宁波代表性的宁波港被国际港航界权威杂志——英国《集装箱国际》评为“世界五佳港口”。 还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化学工基地,是中国华东地区的工商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之一。宁波开埠以来,工商业一直是宁波的一大名片。[20]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但如今雾霾、水污染等事件的发生,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城镇化的路上,可以迈开了步子使劲走但绝不能把环境踩踏在脚底,绝不能再走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

三.调查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发展又拉动了经济的扩展,城市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约束、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发展动力不足等,宁波城市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真正做好城镇化发展,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2.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上面说到的城镇化建设,都与环保型发展息息相关。既然以人为本,宁波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除此之外,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

宁波有这么一项计划:到20xx年,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到20xx年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的村达到90%,完成600公里的生态河道建设,全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1%。从此可见宁波的城镇化建设充分考虑了因地制宜保护环境,以人为本。

宁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就地消纳,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20xx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到20xx年,森林村庄达到1000个以上,森林城镇达到50个。提高对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力度。

综上充分可见宁波贯彻落实了中央的要求。

四.宁波各地区城镇化特点:

(1)海曙区,充分发挥商贸基础雄厚、服务产业发达、历史文化厚重的优势,以鄞奉路总部经济区、月湖文化创意街区、南站枢纽综合服务区建设等为载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智慧产业,优先发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文化创意业,努力建设成为宁波市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

(2)江东区,以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核心滨水区、东外滩文化创意走廊等城市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贸易展览、金融服务、航运物流、文化创意、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建成一批城市综合体,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基本消灭“城中村”,努力建设成为功能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的现代化核心城区和宁波的中央商务区。

(3)江北区,坚持城市化与产业升级同步发展,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港航服务、文化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两江”北岸综合开发,推进甬江新城、姚江新城和慈城卫星城的开发建设,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引领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品质生活提升区”,建成宁波中心城区的北门户和重点城市拓展区。

(4)鄞州区,按照高端高新的发展导向,依托鄞州投资创业中心和明州工业园等平台,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转移淘汰铸造、电镀等高碳高耗产业,发展壮大光机电、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建设南部商务区、“创新128园区”、国家动

漫游戏产业基地等功能区块和城市综合体,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全面融入宁波都市区建设,努力发展成为综合实力强劲、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品质城区。 (5)北仑市,是宁波港口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地。要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临港先进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重点发展石化、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钢铁等产业。大力发展铁矿石、船舶交易、石化产品、煤炭等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整合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梅山保税港区,最终把北仑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要组成部分、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6)镇海区,是宁波港口经济特别是石化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做大做强临港工业,推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集群建设,建设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推进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建设成为我国海铁联运枢纽港。高标准建设镇海片与三江片的生态隔离带。加快推进镇海新城建设,基本建成北部商贸商务中心和南部休闲大本营区,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余姚市,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步伐,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发展纺织、家电、塑料及模具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旅游、服务与科技文化等新兴产业。高水平推进建设余姚中国塑料城,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塑料交易平台。提升余姚科技园区等的发展水平,加快重点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努力把余姚发展成为浙江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宁波重要的文化生态宜居城市。

(7)慈溪市,全面实施“效益和谐新慈溪”总战略,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以杭州湾新区、观海卫卫星城和慈东工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商贸金融、商务办公、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家电、轴承、化纤、汽配等四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完善“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市域空间结构,建设成为杭州湾南翼现代化海湾城市、长三角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8)奉化市,发挥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高端人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构筑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配件、气动元件、厨卫家居、船舶制造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展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起以水蜜桃、花卉苗木、竹笋等为核心的精品效益农业体系,全面融入宁波中心城,努力建设成为宁波现代都市产业拓展区、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

(9)宁海县,要以绿色发展为特色,提升新型生态化、加速新型工业化、突破新型城市化,改造提升模具、文具、灯具、五金机械、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生态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三大中心”,加快建设六大城市功能区,推

进三门湾区域、宁海湾区域、大温泉区域的开发建设,努力发展成为生态型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10)象山县,抓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和象山港大桥建设的机遇,深入实施“桥海兴县”总战略,以海洋产业开发为特色,提升发展修造船、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重大转型,打造成为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宁波的滨海新区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

再说一下宁波的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率由19xx年的18.2%提高到20xx年的63.7%,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小城镇发展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这既是宁波城市化实践的一个阶梯式推进过程,也是对城市化认识的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1. 小城镇发展阶段(1980—1990)。(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先发优势,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口集中、城镇集聚的过程。(2)城市化水平由19xx年的18.2%提升到19xx年的31.1%,年均提高一个多百分点。(3)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色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模式,造成了“村村像城市、镇镇像农村”、“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城乡景观,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镇的离散发展。

2. 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90—20xx年)。(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19xx年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战略决策。宁波市“十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包括城市化在内的“四大战略”。这一期间,宁波成功进行了乡镇企业的转制和撤区并乡扩镇,完成了鄞州撤县建区。(2)城市化水平到20xx年达到了57.2%,年均提高约1.6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也提高到120多平方公里。(3)城市化特色是典型的“要地不要人”、“兴城不兴业”“重量不重质”,土地利用一定程度上呈粗放的发展形态。

3. 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20xx年—至今)。(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融合发展。20xx年,宁波召开了全市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走集约高效、宜居宜业、环境友好、协调和谐、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构筑宁波都市区”。(2)城市化水平由20xx年的57.2%提高到20xx年的63.7%,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20平方公里提高到242平方公里。(3)这一时期城市化的特色是坚持以科学发展

观统领城市化发展,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战略性转变,城市化内涵和质量大大提高。

宁波正在逐步转变城镇化的方式,着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推进城镇化的难题,扎实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

五.案例:

宁波市鄞州区集市港镇新市民翁意芬觉得自己已经彻底市民化了:

翁意芬:以前住农村的时候想什么时候到宁波去,现在集市港就是宁波了,什么东西都有。身份是农民,享受的是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

城镇化的进程,无可避免让一些近郊农村变成了城市。进城后的新市民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正在从一个“镇”向“城”蜕变的宁波市鄞州区集市港镇,面对土地日益升值的诱惑,预留大片土地建设美丽乡村、休闲都市田园,新市民依然嗅得到乡土味。

乡愁在哪里?乡愁就在家门口。要实现这样的美好目标,还需城市管理者抵挡得住房地产化的诱惑,回归人的城镇化。宁波市发改委体制改革处处长王强:

要更加强调从城乡一盘棋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城镇化。若干年后,我们能够淡化城与乡的概念,那说明我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

 

第二篇:×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探索—调研报告

×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探索—调研报告

突破“一根甘蔗”财政 打造经济腾飞“双翼”

——××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探索

××县县县长 ×××

××县县地处广西中北部,县境东与鹿寨县接壤,西与罗城、宜州毗邻,南与柳州、柳江交界,北与融安、融水相连。全县辖9个镇5个乡和2个农场,行政区域面积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3万公顷,20xx年末人口40.68万,其中农业人口34.54万人,近70%的财政收入依靠蔗糖税收,是个典型的农业县。“谈农民,一整天,谈工业,一袋烟”,这是对××县工农业发展倒挂的经济现状的生动概括。××县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突破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比重大、过于依赖蔗糖业的怪圈,在新的发展坐标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打造经济腾飞的“双翼”。

一、突破“一根甘蔗”财政,是××县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县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直接体现为“一根甘蔗”财政,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过于依赖蔗糖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和蔗糖市场的放开,这根甘蔗还能支撑多久?去年糖价下跌造成的经济回落已敲响了

警钟。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为××县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支撑。

(一)××县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问题分析

1、结构调整缓慢,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近10多年来,蔗糖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蔗积极性高涨,至20xx年,××县甘蔗种植面积达46.54万亩;进厂原料蔗达278万吨,农民人均有蔗达7.56吨,分别居广西第三、第二位;财政和农民收入近70%依赖蔗糖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也意识到必须打破甘蔗一枝独秀的格局,走多元化经济发展之路,并于19xx年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但由于种蔗基础较好,管理相对粗放,特别是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对甘蔗带来的短期效益欲罢不能。从1990至20xx年间,与制糖业迅速发展形成反差,其他工业产业几乎全线萎缩。老的产业如制药、化冶、机械、食品加工等逐步衰退,新的产业如缫丝、烤烟等培育不起、难成规模,××县经济逐步步入“一根甘蔗” 怪圈。由于结构单一,市场风险系数大,经济发展不能实现快速、健康、稳定增长;而且农民过于依赖土地,大量开发荒山荒地种蔗,一方面引发了很多土地纠纷,诱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20xx年全县农村纠纷53.77%为土地纠纷;另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利于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生产要素的集聚。

2、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带动能力不强。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县县三次产业比例为43.22:29.94:26.83,农业比重过高,二产三产发展滞后,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企业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全县除制糖业上规模外,其他产业大多不成规模,20xx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仅为5.99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08亿元。工业缺乏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的带动能力和承载能力,更无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使整个经济发展缺少主体支撑和动力支持,造成总体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低层次增长状态。

3、城镇化水平较低,阻碍二产三产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县县城镇化水平仅为18.5%,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6%和广西平均水平32%,直接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一是农村人口不能随就业方式的改变而加快非农化,不能摆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农民增收缓慢;二是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抑制了消费需求。就业岗位不多、人气不旺,又影响了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增长;三是生产要素分散,区域集聚功能较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不利于工业化发展要求资金、技术、劳动力的集聚,缺乏投资的吸收力。

4、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不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要求。在××县农村劳动力中,89%以上的农民只具备有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由于文化知识素质不高,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不强,观念保守,缺乏闯劲,既不利于在本土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培育新产业;也不利于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为工业化提供稳定的劳动力资源。今年上半年政府组织了4批共430人劳务输出队伍,离岗和回流农民达24%,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县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受蔗糖市场波动的影响,××县经济运行处于不稳定发展状态,当前,各地纷纷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已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加快××县发展的迫切要求。

1、解决结构单一问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是造成××县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快“两化”发展,就是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塑造以主体产业为支撑、以多元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联动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内在素质,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工业企业和城镇就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健康发展模式。

2、解决土地矛盾问题,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两化”发展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减轻农民对土地的附属,从根本上解决用地矛盾以及土地纠纷影响稳定和发展这个老大难问题,使土地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约使用、规模利用,加快农村社会化进程,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解决要素分散问题,形成区域发展合力。由于各产业、各区域发展不成规模,生产要素分散,集聚能力较差,难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加快“两化”发展,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互动关系,迅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二、××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虽然结构单一制约了××县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但蔗糖业的强势发展也给县财政和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加快发展积淀了经济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县县在产业定位、城建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经济实力得到增强。20xx年,××县县GDP为21.02亿元,人均GDP5170元,分别居广西各县26、19位;财政收入达1.95亿元,财政收入占GDP9.29%,分别居广西各县18、16位;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33元,广西各县第7位;衡量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降为47.15%;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为8.66亿元。

产业基础得以巩固发展。依托基础产业和资源优势,按照“培育一批、扶强一批、改制壮大一批”的发展思路,制糖、制药、茧丝加工、化冶等一批产业初具规模和发展实力。其中,凤糖集团带动蔗糖业形成了较成熟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自治区先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日田药业公司、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鹏鑫源茧丝绸公司带动制药、茧丝加工业初具规模,新投资2700万元的广正大磷化工公司、新投资3000万元的亿博矿业公司、新投资3000万元的川东公司以及一批锌品加工等冶炼企业显示了化冶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县初步呈现出以制糖、制药、茧丝加工、化冶为支柱产业,果蔬加工、松脂加工、茶叶加工、黄桅子色素提取、石材开发等产业稳步发展的格局。

城镇设施大大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来全县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5.5亿元,城镇服务功能日趋增强。县城城区面积拓展到9.5平方公里。城乡交通便利,宜柳高速公路、209国道二级路穿县而过,并通过马大二

级路、县城出口二级路与县城连接;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47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形成了大埔电站、糯米滩电厂、皇后滩电站、九龙坝电站等一批水电产业,电力装机容量达11.01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亿度,可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投资8573万元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电网建设基本达到了“十五”期水电农村电气化的标准。县城自来水日供能力达8万立方米,各乡镇均建设有自来水厂,通讯网络覆盖县、乡、村。在城市用地日趋萎缩的情况下,县城河西工业区和六塘工业区储备了近2000亩的工业用地,一批项目已达成良好的合作意向。县城防洪堤和沿江风景区、商贸城以及房地产等一批开发项目的实施将较大提升县城品位和档次。

政策保障不断完善。近年来,××县县开展了以行政审批、WTO规则、行政许可法为重点的三次大规模政策清理工作,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7项,废止80份不符合要求的文件,营造了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政府工作做到“三多三少”: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努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越条件和优质服务,形成了宽松的投资环境。

三、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打造××县经济腾飞“双翼”

加快××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既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又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势,扭转“一等二看三错过”的滞后发展局面,按照“融入柳州,接轨广州,面向东盟,承接转移,错位发展”的新思路,实现××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内源”与“外源”并重,突破资源型经济发展思路

做好“内生资源”和“外生资源”两篇文章。既要立足于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又要打破单纯依托现有资源发展工业的思路,避免“从农业到农业”、“从甘蔗到甘蔗”的怪圈。要依托“内源”,整合工农业资源,延长产业链,不断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产业,避免趋同化,做大做强制糖、制药、茧丝加工、松脂加工、茶叶加工等产业。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大力支持凤糖集团对蔗糖生产的综合开发,在河西工业区建成了广西最大的生物肥生产基地。目前,正在积极引进氨琦酵母开发、烷醇提取、黄桅子色素提取、石材开发、绢丝织造、淀粉生产等一批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要整合生产要素,打破区域界限,加强乡镇土地储备,有计划地扩大生产基地,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发展。要依托“外源”借力发展,通过构筑工业发展平台,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再造成一个工业柳州”的大好机遇,拓宽培育资源的视野,从市场找资源、从企业找资源,积极引进外源型工业企业,变“外源”为“内源”,形成对县内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如××县县积极引进广正大磷化工公司和川东磷化工公司在六塘工业区投资建厂,其中广正大磷化工公司产值1.8亿元,川东磷化工公司产值2亿元,两厂生产原料均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调运。该两厂的投产将带动××县化冶产业迅速发展。

2、“内资”与“外资”齐引,突破建设资金不足的制约

建设资金不足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必须转变依靠财政投资搞建设的观念,广辟融资渠道,依靠市场运作,激活社会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引进外来资金,为工业企业、小城镇建设提供财力支撑。一是放宽投资领域,吸纳民间资本。除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业外,放开一切投资领域,以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

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规模资本参与创办企业、小城镇基础设施改造等投资建设。20xx年末,××县县居民存款余额达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为当年财政收入的5.18倍,说明居民理财观念仍较保守,未能形成投资消费、以财生财的观念,资金周转率低,而驱动社会投资具有广大空间。二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民营化和城镇基本建设市场化,盘活土地、企业生产设备、城建公用设施等国有存量资产,使老企业焕发出新活力,使城镇建设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滚动发展。如××县县丝绸厂、制药厂原处于资不抵债和停产、半停产状态,改制为民营企业后,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已分别纳税764.3万元、347.57万元,并分别成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自治区先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三是加强金融支持。20xx年末,××县县贷款余额为8.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银行有钱因缺乏好项目贷不出,而大多企业因资金短缺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因此,要加强向金融机构推介项目,对政府确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发展潜力较大的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在贷款上应给予优先支持,并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投资咨询、财务顾问、项目融资以及代理业务等灵活便捷的服务。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根据当前××县工业经济总量小的特点,通过项目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利用外部投资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做大做强企业和产业,增强工业竞争力。

3、规范与创新同步,突破“政策僵化”的束缚

一方面,按照WTO规则、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取消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文件政策,规范政府行为,整顿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保证质量与效益同步发展;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思路,树立“发展是最大政策”的观

念,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政策,善于用活政策,敢于发展政策,决不能把政策当作枯燥的本本和僵化的教条,去束缚生动鲜活的实践。创新就必须破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中,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因此,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干,我们就要大胆地探索、实践、创新。既要用足用活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又要根据实际适时制定政策。近年来,××县在农业综合开发、国有企业改革、招商引资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营造“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氛围,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近年来,全县干部职工踊跃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直接带动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济;非公经济占工业经济份额达95.4%,为活跃多元化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4、“抓大”与“扶小”并举,突破“抓大放小”误区

围绕培育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形成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有利于迅速集聚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有效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抓大”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企一业”的垄断发展,引导 “多企一业”、“多企多业”的有序竞争,形成健康、稳定的产业发展态势。同时,××县在目前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要抓住现有的小产业做文章,如硅铁资源开发、锌品加工等,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在经营上进行引导,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把小产业做成大产业;并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小产业,形成产业群,在原料供应、元件配套、模具设计、加工生产及产品包装、营销上实现一条

龙,通过专业发展,突出精品意识,打造强大竞争优势,形成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小产业大支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