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调查报告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报告

课题研究的意义:本次调查针对在外务工青年的访谈研究,并结合网络资料和官方调查数据研究分析对外出务工青年生活现状、工作观、价值观、婚恋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试着提出解决方案。

主要内容:调查外出务工青年的收入情况、消费水平及婚恋情况。

具体方案:通过一对一的访谈,前期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资料、数据整合形成最后的调查成果。

研究条件:实地考察、问卷。

正文:

一、概述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工作勤奋。

二、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的时代烙印。新生代农民工之“新,不仅是年龄小,更是“新在群体生态和生活质量的不同。

(1)新生到农民工是“无根的一代”。他们生活在城市,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趋向于在城市中发展,希望与城市人享有相同的待遇,但是由于城镇二元结构和自身文化技能的限制,他们并未被城市接纳。而他们对生养他们的农村感情及其单薄,对农业技能和农作物和农业生产陌生。对农村和土地缺少眷恋。他们徘徊于留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农村,处于城市和农村的边缘。

(2)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追求良好的生活,享受城市的便利和新信息时代方便,追求物质精神享受,喜欢轻松、舒适的工作和高的生活品味。

(3)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动机由经济型向发展姓转变。外出打工不再是为了挣钱回家盖房娶妻,生子交学费,而是寻找更好的自我发展,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更注重工资待遇,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及权利的保护,他们渴望在就业、交友、求学等权利生活层面,拥有和城市人同样的机会。同时因为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他们的工作耐受力差,就业不稳定。

(4)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观是现代和传统的碰撞的结果

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城市现代以自由恋爱为核心价值观的婚恋模式,不再追求感情的自由与双方的感觉,排斥农村门当户对、着重于地位财产和家族势力的传统婚恋,不再遵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介绍相恋模式。因为职业分工的

不同,男性更多的聚集于建筑、机械制造等行业,女性集中于服务业、服装厂等行业,由于社交边缘化,他们几乎没有机会认识不同地区、行业的异性。所以即使接受了城市的自由恋爱观念,他们的婚恋模式仍然是传统的相亲模式。据调查百分之七十的适龄新生代农民工未婚,年节时期他们都要回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相亲,没人平均见15人乃至更多。大部分女孩都希望找一个城市人或者有技术有发展前途的人,不希望再回到自己出来的农村。这也导致有更多的男性新生代农民工那一找到合适的伴侣。

二、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心理情绪问题。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2.婚恋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出现家乡的“归根”和城市的“扎根”的两难局面,婚恋取向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两栖”婚恋模式为以后婚姻埋下隐患,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当青年农民工在遇到现实的困难时,会经历“脱根”———“扎根”———“归根”的过程,经历文化震惊、心理压力以及“农民”———“农民工”———“农民”角色的转变等。

3.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很多青年农民工的愿景参照系已经由农村劳动者向城市同龄劳动者转变,由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向拿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的现在比转变,由个体纵向比较转向群体横向比较转变【15】。

4.社会保障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18】。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

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对策和方法

(一)政府应切实履行其社会职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阀”。而大多数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为借口,以平均低于第三世界的工资水平来支付他们的劳动报酬,使他们无法在城市中安家生活,漂泊徘徊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过着无根无助、家庭分离、父母无人照顾、孩子缺少关爱的没有尊严的生活。在这方面,政府的社会职能缺失。我认为,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关爱这些农民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譬如提供大量的廉租房、为农民工解决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为其子女提供和城市居民子女一样平等的教育机会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农民工融入、扎根城市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社区公民”,分享他们亲手创造的经济发展成果。

(二)企业应切实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到资本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选择了廉价劳动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那么,在GDP已经居于世界前几位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转向内需导向型经济。与之相适应的是,企业除了注重硬环境的建设外,更要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即要改善管理方法,照顾员工的精神需求,切实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素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励志语言应该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在农民工父母角度,对子女教育价值观念方面的转变要紧跟时代,正确引导。在教育行业角度,教育机构不仅要重视课本上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现代科技的学习教育,还要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农民工子女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社会学也是一门大学问,农民工自己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耐受力、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压力下不断前行。

(四)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庞大,其面临的婚恋问题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政府应完善社会政策,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保障。政府或相关主体应通过保障其基本权利,构建异性交流平台、完善婚恋中介市场等路径来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青年民工的择偶难题。

 

第二篇:思修作业调查报告

大连艺术学院

      2010 ——2011 学年

  “思  政”       

调查题目   大学生社团状况调查 

所在系(分院)  国际商务系    

专业班级       日语(商务日语)

学    号       2010040082     

学生姓名        高 原         

指导教师        张丽华        

20##年     1 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