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泰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泰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8 信息来源:

一、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全市中小企业实现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一是企业数量众多,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据统计,我市现有中小企业约4.5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9%。20xx年,全市284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有2836户,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分别为2141亿元、2024亿元和18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2.6%、72.4%和64.5%。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市中小企业累计共有1091项投资额上千万的项目,占全市同类投资项目的80%;投资总额达246.5亿元,占全市同类项目投资总额的70%。

二是中小企业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据统计,中小企业吸纳了全社会80%以上的就业人口,许多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及下岗失业人员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20xx年,全市私营个体企业从业人员达83.3万人,全市乡镇工业企业转移劳动力69.5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4.8%。

三是集群经济特色日趋明显。经过多年发展,我市中小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现已形成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群体30个,有10家被列为全省100家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去年十大集群实现产值突破1000亿元。医药、不锈钢、减速机、脱水蔬菜、新能源和乐器产业(品)集群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戴南不锈钢等四个产业集群入选全国“百佳产业集群”。坚持集约化发展,对已有的乡镇工业集中区进行了必要的整合重组,积极推进“飞地”发展,走“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新路子。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批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地通过与科研院所挂钩,引进人才,加强自身研发等,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档次,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据统计,目前全市有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16家,入园孵化科技企业189家。全市中小企业已拥有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103个。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相比,与周边城市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总量不大,产业层次不高。总体来看,我市全民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中小企业总量及规模与周边地区还存在差距。如20xx年我市私营企业分别比扬州、南通少0.87万户、

9.55万户,注册资本分别少183亿元、2374亿元。中小企业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部分中小工业企业集中在一些技术简单、投资较小、便于进入的领域,如纺织服装、普通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农业产业化企业多数从事一般性的种养业及初级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产业链较短。服务业中新兴行业较少,主要以传统的批发零售、餐饮娱乐和传统运输业等为主。

2、产业集聚度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小企业“小而散”特征明显,没有形成“专、精、细”的鲜明产业特色。产业关联度不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整体较弱,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目前,全市中小企业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数量

仅占全省的3.8%、6.3%,分别比扬州少 15个、16个,比南通少3个、25个。

3、组织引导力度不够,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在产业规划引导上,存在求多不求精,重数量发展,轻素质提升的现象;在发展保障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需求;在政策环境上,虽然对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规定进行了清理,但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偏见仍然存在,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有部门背景的中介机构收费名目繁多,口径不一,企业反响较大。

4、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落后,发展后劲不足。一些中小企业主家族式、作坊式的粗放管理模式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少数企业诚信度不高,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主思想解放不够,眼界胸襟不宽,开拓创新能力不强,存在“小富即安”、“急功近利”等心态,缺乏现代经济意识、法治意识、科学管理意识,以及机遇和争先意识;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对策建议

我市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积累,但由于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原因,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为此建议: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营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1、进一步提高对中小企业地位作用的认识。中小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技术创新的中坚,在区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中小企业群体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和劳动就业市场,并由此衍生出许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企业问题事关全局,保中小企业就是保民生,就是保增长、保稳定。因此,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是实现我市“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的关键举措,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央、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机遇,加强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像关心重点企业、大企业那样关心中小企业,像重视开放型经济那样重视中小企业,形成工作合力,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2、进一步提高加快政府转变职能的认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根本制度性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强调企业的自主发展,更加注重强调市场与政府的均衡。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有自身的规律,与大企业相比又具有明显的特点。自身条件的差异、发展环境上的不同,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既不应只抓大、不管小,也不能简单地套用大企业办法。改革的重点是环境建设,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全过程、全要素,透明、细化、标准的服务管理规范,不断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严格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设计科学性、人性化服务流程,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相关政策,做到公开、透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手续,减少和消除人为制度性障碍。

3、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体制。一是要完善相应的高位议事协调机构。南通、盐城两市成立了市委、政府负责同志挂帅的民营经济发展办公室,从经贸委、工商局、统计局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负责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协调、综合、指导等工作。每年初召开一次全市大会,有位置、有部署、有活动、有检查。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建议我市调整、充实、完善高位议事协调机构,定期协商和研究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目标、融资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在适当时机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全市中小企业工作会议。并创造条件,筹划开展“中小企业促进年”活动。造氛围、建环境、抓落实、推工作,掀起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新高潮。二是要统筹和强化市、市(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能。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各级中小企业局的作用,建立健全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监督考核,优化充实工作人员,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府层面的推动、促进和带领作用。同时,要适应形势发展及市区财政体制调整的要求,对相关经济主管部门职能进行统筹优化,有效地、合理地整合配置行政资源,把对中小企业的指导、服务,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三是要积极发展各类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等社会组织。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原则,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理念,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要积极推广钢材市场协会、特种机床加工行业协会的成功做法,为企业提供服务。政府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联系、协调、服务作用,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推动。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推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1、积极有效地引导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目前,我市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分工的低层,从事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已迫在眉睫。一是规划先行。要制订中小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主要发展目标、发展重点行业及领域、主要工作措施等。引导企业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发展之路,依靠质量求生存,依靠管理求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二是产业配套。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我市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化协作,围绕大型装备企业发展零部件配套,围绕地方特色产品发展一条龙服务,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型企业,深化分工,细化协作,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三是引导园区集聚。要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布局,借鉴外地“重点镇工业集中区分级认定办法”和“中小企业园分级认定办法”,吸引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因地制宜推动一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创业基地建设。四是集群发展。要按照布局合理、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要以现有重点骨干企业、地方特色资源、传统特色产业为依托,实施产品前伸后延,拉长产业链,形成以市场为龙头、产品为纽带的企业群体。

2、认真落实相关资金扶持政策。一是尽快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根据《省促进中小企业条例》和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08]89号)规定,市及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全省13个地级市中已有8家设立此项资金,南通市安排了1000万元,盐城市、县两级专项资金总额达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创业、推动技术创新、建设创业基地和标准厂房、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议我市在财政预算上尽快设立此资金,并逐步扩大资金规模。二是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财政扶持和奖励政策。对列入重点培育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改项目,按实际投资额给予贴息补助;每年评选最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最有发展活力的中小企业,由政府予以公布并奖励。

3、切实加大科技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平台。鼓励中小企业提前介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早期研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二是引导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专利技术。中小企业因受客观原因限制,独立开展专利技术研发显得力不从心。实践证明,通过购买专利技术,采取“拿来主义”办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如泰州申视塑

料有限公司购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管”专利技术,是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年生产能力可达3.5万吨,产销10亿元以上。三是要把科技创新政策扩大到中小企业,所有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要一视同仁,实行平等的自主创新政策待遇并适当向中小企业予以倾斜。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1、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极为重要。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商业银行既要把握住风险,又要抓住机会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为行业整合和产业提升做出贡献,这也是对银行风险的识辨能力、控制能力以及服务能力、发展能力的考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系统性工作,政府创造环境,银行创造产品,企业创造条件,缺一不可,但主角是银行。金融部门要本着“存款立行、贷款兴行”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在努力增加贷款总量的同时,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比例过低问题。要严格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专门机构,落实专门力量,实现对口服务。要强化对支持中小企业信贷实绩的考核力度,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作风,强化服务,促进银行与企业实现“双赢”。

2、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银行信贷要考虑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改善业务流程,在信贷规模和金融产品创新上向中小企业倾斜。一是要建立灵活审慎的信贷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小企业贷款的独立核算机制、审批机制和专项考核机制。二是要创新服务品牌。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研发、营销和服务,适时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种金融服务。要善于推广应用“阳光信贷”等新经验、新做法,并及时加以规范化、制度化。适当降低抵押担保门槛,采取多方式、多途径抵押担保的方式来解决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三是要简化手续和程序。根据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特点,减化审批手续和程序,缩短审批期限,推行“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满足中小企业“短、频、快、急”的融资需求。

3、要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政银企三方要共同努力,创造良好融资环境。一是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为银行贷款建立风险保障,激励和提高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二是要简化资产评估和抵押登记手续,适当延长资信成果的有效期限,及时主动地为企业办理“两证”提供方便。加强对相关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降低收费标准,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和环节。三是要加强担保机构建设。政府要设立并扶持有政府背景的面向中小工业企业的担保机构,逐步增加对担保公司的投入。要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担保机构成长、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和再担保体系的建设、对担保机构进行奖励等。四是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快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功能,提高权威,使之成为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价的主要依据。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增强透明度,提高信用度,实现银企信息对称和信息共享。要继续组织好银企座谈会,向银行推介项目、推介企业,向企业宣传金融政策、介绍金融业务,实现良性互动。

4、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一是鼓励和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有关部门要对符合上市条件且有上市意愿的企业列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强业务指导,早日上市融资。二是鼓励和帮助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集合债券、项目融资和信托产品等形式直接融资,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试点工作。三是要积极招引地方性中小银行落户,积极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和典当行业,合理有序地发展民间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四)构筑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围绕中小企业的需求,切实加强平台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积极作用。一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各市(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以市、市(区)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为龙头,整合和利用社会中介资源,培育核心骨干服务机构。组织实施一批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引导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建立培训平台。发挥各级培训基地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如应对金融危机讲座论坛、各类实用型培训,以及针对大学毕业生和下岗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辅导等。三是建立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依托重点产业集群、优势产业和大型市场的区域性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鼓励大型企业、行业和地区信息技术服务商、电子商务运营商建设规模化服务平台。四是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依托特色产业集聚区和重点工业园区,培植扶持一批公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如医药、乐器技术、不锈钢检测、脱水蔬菜加工平台等。并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做好项目申报、评价、鉴定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

2、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以“三服务”活动为载体,切实处理好建立制度和落实制度、重点落实和一般贯彻的关系问题。要把制度的改革、设立和落实作为营造环境的根本举措抓紧抓好,对诸如收费登记卡、评比检查卡、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服务承诺等,要持之以恒抓落实。决不能止步于制度规定,满足于领导批示。建议由市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协调处理好互为前置条件、审批难等问题,清理整顿企业反映较强烈的重复评估、重复收费、重复检查等问题,依法保护中小企业正当权益。加快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工作,对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有关部门要在职权范围内酌情减免或缓交。要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和收费,建立咨询评估机构的执业责任制,确保中介机构依法开展活动。

3、努力促进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企业家的素质、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个企业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要将提高企业家管理素质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抓紧抓好。一是要制订企业家资源开发计划。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家的需求,结合企业家自身的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家进行培训与开发,丰富和扩展企业家知识存量,有效提高企业家的能力。二是要不断改善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及时给予企业家合理的地位和发挥才能的空间,确立企业家市场经济体制主体的社会地位,激励企业家不断进行创新,使他们拥有健康的生存土壤和发扬企业家精神的良好空间,帮助他们实现需求,提升企业家能力。三是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劳动、财务、质量等各项管理制度。在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同时,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奉献社会。 四是培育企业文化和品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通过培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实施企业品牌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升级提高,在竞争中创新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