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读书报告

同其他学者写就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不同,徐中约所写的《中国近代史》因作者为海外华人,所以书中对于“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史发展进程的看法”的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作者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因有着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且可以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所以作者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

本书为英语世界及海外华人社会最畅销的中国近代史巨作。19xx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五百周年社庆文告公布的数十名著之一。该书在国内发行的简体字版本,有助于学术界了解海外华人的史学思想,扩大知识面,增强思辨能力。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徐中约生于上海,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19xx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xx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休教授。学问严谨,著有《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外交,1858—1888年》(哈佛,1960)《伊犁危机:中俄外交研究,

1871-1881年》(牛津,1965)等,翻译了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哈佛,1959)。19xx年,由圣巴巴拉分校几百位教授组成的学术评议会遴选徐教授任“研究讲座”(Faculty Research Lecturer),此乃该校最高的学术荣誉。

主要包括西方历史学家、政治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和许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的一派学者把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做近代中国的起点,他们认为这次战争标志着外国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起点。但徐中约认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在于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更为恰当。在那个时期,就内部事态而言适逢满族的兴起和清王朝的建立;就外部事态而言,这一时期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我认为较之于教科书中所述的以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一说,徐的观点更加科学。因为历史的发展是有积累的,是循序渐进的。虽然说在十九世纪来自于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比十六、十七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这只不过是两个半世纪前业已启动的进程的延伸和强化而已,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鸦片战争之后的百多年的时间,也难以体现一部四千年历史的近代时期。

为什么在中国在近代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压被迫接受种种不平等待遇,这是有历史原因的。起初,西方人是希望与中国建立和平平等的外交关系的,但中国统治者尚未认清世界发展的趋势,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当中,因此拒绝同西方国家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同时,虽然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之光虽然在中国点亮,但却只

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从未照射到其他地方。中国的传统文人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于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

由此可见,统治者的消极回应与士人阶级的盲目自大,不仅使中国丧失了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机会,也使中国在整个世界都向前发展的时候落在后面:恰恰就在西学在中国衰微后不久,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及英国的一些重大改革,为近代民主制的兴起开辟了舞台,而工业革命则预示了一个技术发展、民族主义、向外扩张、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时代,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与此相反,中国的士人却在他们“繁华的往昔”里寻找行动的指南,并专注于古代经籍的研究。欧洲在探索进步的道路上突飞猛进,而中国却酣睡在辉煌的梦境里。(摘自《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发生的国民党改组,作者认为莫斯科真正的意图是将年轻的中国共 产 党嫁接到已经成长的国民党的身躯上,这样共 产 党就能够从内部颠覆国民党,夺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像榨取果汁一样将右翼分子排挤出去。在官方的教科书中,对此的解释如下:

? 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 共 产 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

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 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1

我认为徐中约的观点更符合历史事实,对于官方教科书中为何对此目的闭口不谈,私以为是胜利者对于历史的选择性记录,这让我想起了乔治奥威尔那句著名的话:“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但是对于历史,我们应该要做到客观公正,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分析历史,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有所收获。

读罢此书,对于曾经学习过的中国近代史,我又有了新的认识。也许是因为作者成书于海外,写作时的桎梏不多,因而可以以一种客观公正的眼光和观点来重新解读中国近代史。我希望随着国内政治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使学术研究更加真实客观,少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书店中能多一些像这本书一样语言通俗、内容翔实、观点公正的史学研究书籍。 1:

/link?url=_YQr_e6CKXIZVXI2eWXxxl0zgtaIO53Dh7PNXNaZOgTcR5o3eH5uSzuy35W9K6ni#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