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观察报告

《如歌的行板》音乐课堂观察报告

一、问题提出

课堂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怎样才能更好的进行课堂提问呢?这就是我这次观察的要点。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马莹张慈慈老师,执教内容是十五册音乐《如歌的行板》。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制订观察方案,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等;准备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2、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3、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  

三、观察情况  

我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但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

课堂现象之一: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们发言踊跃,对答如流,但学生却缺乏思考,只是照搬以前学过的知识。

课堂现象之二: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老师直接说出了其内容。

课堂现象之三:整堂课上,教师提了很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四、观察建议

1、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遍。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应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在课堂实战中逐步积累经验,丰厚教学功力,学会提问,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作出调整。

3、对学生的反应要给予反馈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认真听取。对回答中正确的部分,有独到见解的观点,要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对于回答中的错误,要及时给以纠正。否则,正确的得不到肯定,错误的得不到纠正,学生得不到正确反馈,就可能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记忆下来。一个学生回答不完善,其他学生补充后,教师必须小结。这不仅是使答案正确和完善,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信息。

提问走向有效——一堂小学音乐课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六年级的一位音乐教师,执教内容是人教版第11册音乐课《七子之歌——澳门》。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各教研组组长、音乐老师以及校长室、教导处的部分成员。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记录课堂提问;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对比观察法,以观察本校教师的一堂音乐课为主,再辅以观察特级教师音乐课《七子之歌——澳门》,后者作为参照物,两相比较研究,更为客观。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
  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63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1.6个问题之多。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让上课老师大吃一惊。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 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效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36个问题,是否恰当?这是第二个困惑。
  3.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5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8个左右。其中第二个五分钟时段原本只有一个问题,可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13个问题。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细小的问题来支撑一个核心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三。

请看上课老师当晚在学校博客上写下的教学日记:
  上周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下周一开一节课——开课目的不详。心中总惦记着这次“空降式”的开课任务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这“谜团”总算是“拨开乌云见青天”——原来是进行一次关于有效的课堂提问这一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上完后,我先回了办公室。直到下节课都快开始,杨校长终于完成了相关统计也回来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讨论……
  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可这回那真是越讨论越迷糊了。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说别的,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更是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论证一番吧。
  教学现象之假设一: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们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
  推断论证: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纠正,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课堂现象之假设二: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老师便耐心地引导。终于,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答出了更加精彩的内容。
  推断论证:在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这样一来,首先提问的数量就多了。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就是在向“满堂问”发展了吗?那么,那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也就存在问题呢?——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课堂提问,横也是问,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

四、观察问题解疑
  笔者又随之观察了特级教师的一堂音乐课,进行了对比研究仔细分析,试图找出困惑的症结所在。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被观察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平均每分钟要提1.6个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
  2.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频繁,无疑会造成无效提问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思考、练唱等有效的学习形式。比如,从折线图可看出,课上提问数量最少的是第三个时段,因为这个时段是以学生感悟为主的;而提问数量最多的是第二个时段,以师生问答为主。
  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这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因素: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因造成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因此,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二、主观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
  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
  每一个环节,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串联起来,这样导致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或根本不是问题却要画蛇添足提出来,如答案在书上的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以及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等。教师还是以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点拨评价的语言却以提问来替代。
  5.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
  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此时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这时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了。
  6.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整堂课上,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可见,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

五、观察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理念与实践脱节,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特级教师在整堂课上就以学生活动为主,或练唱或思考或发表观点或表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静思默想等。
  3.研究规律,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在课堂实战中逐步积累经验,丰厚教学功力,学会提问,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作出调整。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有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他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的问题,而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才进行适时的点拨性的提问,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4.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
  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深刻的影响,提问要关注歌词的关键处,要留心歌词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确保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特级教师深入把握歌词实质,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是什么使这个孩子离开了祖国妈妈?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感悟多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为主,特级老师只是在关键处提了几个提醒型的问题,在学生理解有偏颇时起到了暗示、引导的作用,整堂课的提问干净利落,富有实效。

专题四作业——音乐课堂教学观察记录量表

开发者:高 美、王记录

观察点:学生的活动表现

课堂观察的意义:

在现代新课改的教学中,课堂观察不仅是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以及准确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依据。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中更应该对音乐新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进行准确合理的判断,作出符合现代音乐新课改要求的具有依据的科学评价,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音乐课堂施教水平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的准备:
作为观察者的听课教师应提前进入教室,与有关学生进行适当交流,以便对该班的学习和教学情况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提前进入教室更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音乐课堂。进入音乐课堂时,首先在观察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做到有备而来。如果进入音乐课堂前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计划和思路,在观察和判断中主次不分,听课后也无法给予授课教师高效率的指导和建议。

课堂观察的内容: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对事物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就需要观察者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敏锐度、善于捕捉事件以及现象的关键特征。因为在音乐课堂中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课堂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的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课堂观察两种。在自我的课堂观察中,观察者即上课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对自己的课堂进行的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应等学习性行为表现。而且观察者之间关系既是独立关系又是合作关系。

课堂观察的总结记录:

及时对音乐课堂的授课情况作出总结记录,特别是课堂中获得的信息,应该及时采用适当的技术对观察信息进行处理。再将结果进行分析诊断,采用适当的分析诊断工具分析观察结果。并在课后进行会议讨论,讨论结束后撰写课堂观察报告,将所记录的材料进行讨论分析后,找出课堂不足之处,这样更能起到互相督促、互相提升的作用。
课堂观察后的反思:

在观察者在进行分析反馈阶段中仍然要注意了解教师授课意图,充分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既要肯定教师的成绩和进步,又要在指出问题时做到要有理、有据、有度,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尽可能地做到在公平公正。有效的课后反馈是使执教老师乐于收到教学情况反馈,并在自我反思中尽快有所改进;同时使所有听课、评课教师都能从对话中获益,提升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水平。 

学生参与的面

上课时间: 12月23日下午第一节 上课教师:欧联江 评课教师: 杨柳

上课时间: 12月23日下午第二节   上课教师:王静     评课教师: 杨柳

                                                      高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记录表二

学生参与的质

上课时间:2009  12  23       上课教师:欧联江            评课教师:陈华

上课时间:2009  12  23      上课教师:王静                评课教师:陈华

                                                高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记录表三

教师问题设计

上课时间: 20##年12月23日     上课教师:欧联江 

评课教师: 郭映球

上课时间: 20##年12月23日      上课教师: 王  静           

评课教师:郭映球

                     高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记录表四

教师引导性语言设计

上课时间:20##年12月23日

上课教师:王静  欧联江  评课教师: 周耀飞  郑巧

                                                     高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记录表五

教师评价性用语

上课时间:12月23日下午第一节  上课教师:欧联江      评课教师: 杨柳

上课时间: 12月23日下午第二节         上课教师:王静          评课教师: 杨柳

于是参加了一次音乐课的观察活动。并从 “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的如何”四个视点进行课堂观察,制定观察点和观察表。

一、观察点:这节课是初一的唱歌课。通过歌曲的演唱,以及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在自主视唱歌谱的能力。本节课学生自主识谱,合作活动特别多,充分发挥我校的“小组合作,自主互助”的有效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观察结果:课前观看凤阳花鼓舞蹈视频,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凤阳的花鼓这一独特乐器,为本节课的歌曲做好了铺垫,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实践活动达到课堂高潮,学生用不同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小组合作有效,自主编配节奏能力提高,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三、几点建议:教师掌控课堂能力还需要加强,有时会乱成一锅粥,这时需要老师适度的语言引导,让学生安静下来,这也是合作学习的弊端,需要老师灵活的掌握课堂。再就是课堂的拓展,值得思考,需要老师吃透教材,找出贴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更加完善,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1)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2)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3)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4)

课堂观察记录表

 

第二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研究研究报告

南阳市第二十一小学课题组* 焦亚珂

[摘要]本课题研究了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对象是二十一小低年级学生,研究方法以行为研究法为主,经验总结法为辅。结果显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律动的形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结果表明:律动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律动的应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律动 音乐素养 课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

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课题组成员:王坤 檀雯 张华丽 杜扬

*课题组成员:王坤 张华丽 檀雯 杜杨

音乐审美教育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早在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在《论语·泰伯》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体系,要求儿童学唱赞美诗和军歌,把音乐作为鼓励儿童勇气和培养儿童纪律的工具。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特别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内涵。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充分注意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低段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培养音乐学习兴趣为主。根据低段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将教材化难为易,进行直观动态式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有鉴于此,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要增设唱游内容。唱游内容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和集体舞等。好动是儿童心理和生理的重要特征。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特点,将律动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

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音乐课一般都是安排在上午第三课和下午的时间。这两个时间段都是学生比较疲劳的,如果直接就给学生上课,他们肯定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常规律动,在课前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使其产生音乐“兴奋灶”。譬如做一些与节奏有关的游戏,教师可以弹奏一段二拍子或三拍子的旋律(低段音乐教材中一般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为主),请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节奏拍一拍;还可以听乐曲跳跳二拍子或三拍子的基本舞步。这样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状态,使学生大脑得以调整,还能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为下面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在十到十五分钟 ,长时间的学习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疲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常规律动规范课堂秩序。譬如在每节课的中间环节,可以放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跟着拍拍手、晃晃头等动作,以此来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当学生的纪律松散时,教师可以弹奏简短的节奏鲜明的乐句,让学生配上拍手或跺脚的声音,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推行律动就要讲究策略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发小学生真正地体验律动,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增强律动的兴趣性、游戏性,引导小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在音乐游戏、舞蹈、歌表演等内容中体验律动,从内心深处由衷地爱上律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通过固定律动的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

的兴趣,然后对小学生开展即兴律动教育,激发小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恰当的将音乐与律动有机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理解和体验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动”这一特点,通过游戏、律动等形式来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和期待,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并且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其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勇于参与。

律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能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边唱边表演,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以动态的韵律美感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里快乐的学习音乐,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打造二十一小艺术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概念界定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

2、研究的内容

(1)作为导入过程的律动,其作用是揭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积极性,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作为调节音乐活动的律动,其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儿童情绪,调整课堂秩序,提高儿童学习的热情。

(3)视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编排即兴律动,弥补教学上的某些不足。

(4)让儿童自己根据音乐创编音乐律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力和音乐感受力。

(5)一些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音乐内容用律动进行渗透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中。

(6)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穿插音乐律动,丰富儿童的音乐生活。

(二)研究的目标

1、恰当的将音乐与律动有机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引领学生

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提高音乐素养。

2、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十一小低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以行为研究法为主,经验总结法为辅。

四、结果与分析

本学年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首先是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律动环节,力求在每一节课中体现律动内容;其次,积极参加学校的研讨课活动,课题组成员在所展示的公开课中,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内容,体现课题研究成果;三是在学校举行的演出活动和各级学生才艺比赛中,以律动为基础,把律动内容上升为舞蹈,编排出富有儿童情趣的节目,作为课堂律动的补充和延伸;四是尽力服务班级特色活动,在经典诵读展示、英语歌曲比赛、班级元旦、六一演出活动中,编排集体律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附图1:课题组成员参加研讨课情况统计图

附图2:课题组成员辅导学生获奖情况统计图

附图3:学生才艺展示获奖情况统计图

附图4:辅导班级特色活动情况统计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小学生的需求,因此运用律动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它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

整体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有助于陶冶小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育对我国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律动将小学生的心灵与肌体统一在情感体验与表现过程之中,对于提高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一)直观、形象化的律动,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

在小学教学中,音乐课一般比语文、数学课少,如果直接开始上课,学生难以很快进入状态,不利于教学地进行。根据巴甫洛夫“条件论”,一些具有音乐课特点的特殊情景,在课前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使其产生音乐“兴奋灶”,在音乐课伊始便创造了非常浓厚的音乐气氛,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音乐的氛围中,为上好音乐课做好铺

垫。

律动使小学音乐教学具有了直观化的特点,动作与音乐协调地结合,小学生可以用心灵去触摸音符的跳动,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小学生的音乐作品情感能力无形中不断提高,同时,新颖的教学方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音乐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

到拓展,小学音乐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律动从小学生身心两方面同时进行训练,让小学生从最初接触音乐起,就在用听觉去感受音乐的同时用整个机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在小学生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自觉的律动中。如《闪烁的小星》这首歌曲节奏简单整齐,旋律好听好学,刚入学的孩子都比较喜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编创模仿外星人的律动,达到通过这个律动让小学生掌握了节奏韵律,培养身体协调性,增强音乐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这一首歌曲的学习,取得以下效果:小学生看到熟悉的动作,脑海中就立刻浮现这首歌的旋律,通过优美的旋律,由衷地喜欢上音乐。只有从小学音乐教育抓起,才能全面提升整个民族的音乐鉴赏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开放、互动的律动,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而现

在,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则要把创造性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学生学习歌曲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这表明边唱边动作或边听音乐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

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使得传统音乐理论技法得以简化,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律动可以使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在音乐表现上更具多重性和多样性,激发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教师应给小学生创造一切可以律动的机会。在欣赏歌曲时,鼓励小学生用自己比较善于表达或喜欢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曲子的理解。然后用这些动作串起来编排小舞蹈,激发小学生从小培养音乐作品情感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含义。即使有个别学生没有很好地投入或精神不太集中,教师也可以对曲子的形式、种类做出及时调整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个小学生都兴致高昂地参与律动。但这种律动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形象、情绪吻合就可以。例如:在《嘀哩哩》的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有目的地知道小学生分组扮演春游的情景,每个小学生都可以自由地用肢体语言来展现音乐的情绪。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小学生们能被歌曲所抒发的情绪感染,不放过音乐的每一个美丽的音符,在教室里即兴地发现春天的美、表达春天的美就可以了。同时,还可以引导小学生边律动边朗诵歌词来抒发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互相交流对

音乐的感受,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对音乐精髓的理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闻乐起舞的律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律动在应用时变化丰富,方便快捷,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到新鲜、好奇,并能启发增强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律动就是运用人们的这种天性,让小学生“闻乐起舞”,提高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听觉对节奏的敏感性最强。同样,律动所表现的第一要素也是节奏。可以说音乐节奏主要体现为时间运动形式,而律动则将节奏的时间运动形式转换为空间运动形式。因此,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学会律动,要学会感知音乐节奏,要体验节奏变化所产生的情绪、情感特征。从艺术的本质特点上看,律动作为音乐与肢体运动的结合体,其根本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纯粹的音响感知与身体运动,而在于人们内心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与外部身体运动的情感表现的完美结合。听音乐表现律动就是引导小学生感觉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其动作不须经过修饰,完全是出自本能的自然的身体动作,像是在行走、跑步、跑跳、旋转、扭动、摇摆等。例如:在《拍皮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律动表现音乐语言。“花皮球,真可爱”,可用拍手表示喜欢的心情。“你拍拍,我拍拍”可做摹仿拍皮球的动作,

活泼可爱,极好地体现了这首歌曲的音乐语言。

(四)听、动体验的律动,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律动中有助于小学生塑造音乐形象,活跃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来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像和记忆中产生,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听到音乐后引导学生此音乐描述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由此想像到什么,内心是如何感受的。律动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听、动体验到审美的全部过程。例如:做《猫和老鼠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上行、下行、平行的旋律。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猫在跳《小猫舞曲》,小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即兴舞蹈瞄呜,一只可恶的小老鼠听到小猫的叫声吓坏了,拼命逃,你们听,小老鼠往哪逃了。老师弹奏一段上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花猫追上来了并画出上行箭头。小老鼠没处躲,又往哪逃了,老师弹奏一段下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花猫在追。小老鼠在地上逃生画出下行箭头,老师弹奏一段平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老鼠被抓到了,小花猫高兴地跳了起来生画出平行箭头。小学生们在游戏中了解了旋律走向上行、下行、平行的概念并在活动中用即兴的动作或手势表现出来,甚至还能运用线条或图画画出来,小学生们用自己的意愿表现了音乐形象。整个过程都要由小学生自己感受,自己看,自己做,老师只是起到在前面引导的作用,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凤阳花鼓》的学习中,引导小学

生创编手拿小碟和筷子的律动。这个律动虽然动作简单,但是需要全体同学密切配合,才能使筷子敲击小碟的声音整齐好听。通过这个律动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地倾听音乐,同时很好地理解安徽花鼓戏的风格特点。在《小蜻蜓》一课的即兴律动表演中,有的同学创作小蜻蜓点水的律动,还有一个同学双手握成拳,放在头的两侧,摹仿小蜻蜓睁大眼睛的作用,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提出问题:“小蜻蜓睁大了眼睛,辛勤地飞来飞去,它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捉蚊子。”老师说:“小蜻蜓捉蚊子,它是益虫,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爱护它。”通过简单的律动,使学生明白了道理,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五、讨论与建议

律动有效地利用听觉与动作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以身体运动反应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独特情感反应紧密结合来进行音乐学习,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更快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律动的应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

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应该成为下步研究的重点。

六、结论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律动的形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能极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七、参考文献与附录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儿童趣味音乐律动. 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20xx年版.

鲍贤琨编曲.幼儿律动音乐.江苏人发出版社.198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