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观察报告

观察报告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科系XXX班 XXX (学号:XXX号)

内容提要:通过对两堂小学科学课关于小组合作探究的观察所作的报告。

关键词:小学科学 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分工 观察报告

一、观察起因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科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此,我着重的对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了观察。(在本次实习期间,我们班开展了以“合作探究”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策略

对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有关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记录。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结果

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一)第一次课堂观察——《热胀冷缩》

1、小组规模:科学老师洪老师把全班51人分成10组,其中9组每组5人,1组6人。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洪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洪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除8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43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给组内成员奖励的5次,给小组批评的5次,对组内成员批评的8次,组与之间相互评价2次。

(二)第二次课堂观察——《热是怎样传递的》

1、小组规模:同第一堂课一样分组。

2、分组方式:洪老师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宣布进行最佳学习小组、最佳组长、最佳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促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还能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3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20分钟,占整节课的50%。学生活动参与面广,除3人因学习障碍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学生均能大胆猜测。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重证据,实事求是,积极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给小组暗示2次,多次给小组及其成员进行奖励,组与之间相互评价3次。

四、观察描述

第一堂课中课堂纪律不太好,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过高,有的竟然大声喧哗,老师在组织进行实验时明显压不住场,不过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学生至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感受到“热胀冷缩”这一规律。

第二堂课老师对课堂稍作了调节,设计了较吸引人的方式——颁奖,小组之间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学生积极性更高了。不仅如此,小组成员还能保持好各自的纪律,在实验之前能大胆地、有秩序地回答问题并作出大胆猜测。最后小组之间能较好地进行互评环节,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起了巩固加强作用。

五、观察分析

洪师在第一堂课引导时并没有站在权威者的角度,导致课堂秩序凌乱,课堂纪律也难以保持。而第二堂课洪老师注重了适当的引领,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发散性的引导,尽可能多地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从这两堂课以及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组长开展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由代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阐明本组最新颖、最突出的见解。只有当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望有序地、有效地展开,否则必然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

其次,教师应在事前深刻领会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小组合作学习的要义在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因而,这一学习本身就十分注重“过程”展开、“方法”的采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尽力避免一味追求实验结果、追求确定实验路径的不当做法。

六、观察结论

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互助意识,具备基本的团结协作精神时,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得以推行。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个性倾向不一,因此,有时虽然把他们分配到同一小组内,并且也对他们每个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有个别学生非但不参与合作,反倒要消极地拒绝别人与他们合作。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要努力创设能够让学生产生合作需要的情境,这样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合作,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不合作就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合作才是出路”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孙克平(1998):《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改革》,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五期

【2】[英]托·亨·赫胥黎著,单中惠、平波译(1990):《科学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美]大卫·雷·格里芬著,马季方译(1998):《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4】[法]克里斯蒂昂·苏贡(1986):《关于自然科学教育新方法的一些想法》,载《教育展望》第56期,中文版1986年第五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