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附: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第二篇: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整体化干预策略的课题研究计划

农村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生整体化干预策略的研究

浙江省景宁县第一实验小学课题组 执笔:胡少华

一、 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背景

学习困难生(以下简称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没有智力迟缓,却在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尽管小学是儿童的起步教育,但由于农村儿童的早期教育千差万别。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些满脸茫然的学生,遇到做题更是束手无策,从现状看这部分学生还是占有5%—10%的比例的。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惊喜地发现,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几年下来,我们无不欣慰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富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在欣喜之余,我们也深深担忧,因为教材的高要求与农村学生的低起点,以及课堂教学中,农村老师对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处理不是很到位,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成了学生困难生,学困生的分化提早了,(低年级开始分化)比例增加了(一个班里有近20%的的学困生)。如果我们在小学对这部分学生不及时实施干预不用心呵护的话,到了中学因学生的基础知识残缺,学习将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没有信心,甚至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沉重负担,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及早及时采取积极的措施对这部分儿童实施整体化干预。

(二)相关文献综述

从经验角度来看,小学数学学困生由于学前数学生活经验贫乏,入学后一时难以适应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加上新课程对思维要求相对农村学生来说比较高,从而导致学习上的失败。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数学学困生可以视为数学生活经验贫乏、思维发展不平衡性与不稳定性所造成的,而学习上的失败又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等非认知因素。如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从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出发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为我们开展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信息、方法和依据。

在认知领域,研究者对学困生的认知过程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心理学家普列格塔曾列举了有关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失调的特征:抽象思维能力受损(对信息的解释倾向于具体 1

性)、解决问题行为冲动(缺乏预备性过程,如问题的认识分析等),对从何处开始解决问题茫然无措、按次序地排列信息有困难,不能从错误和成功中获得经验。高尔德斯坦和莱文则把学习困难者解决问题缺陷分成四种类型:缺乏动机(或动机受到干扰)、推理与概念形成困难、线索的利用与转移能力受损,他们指出,解决问题能力的缺陷来源于更为基本的注意与记忆缺陷。

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过程的各个方面都比正常儿童落后,突出表现为他们在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不同,学习困难儿童往往采用相对无效或完全不使用策略(如随机反应)。应对这一问题,在七、八十年代,研究者发展了许多策略干预的模型,并取得了一定实效。然而,由于研究者采取的方法不同,他们所得到的结论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有人认为,有效的记忆策略并不一定能消除认知加工中的差异;而且有些策略对学困生来说并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尽管学困生的成绩可以通过诸如记忆策略、解题策略训练有所提高,但这些儿童很难成为学习上的能手。

在非认知领域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有主体意识的是在不断发展中、有一定潜能,具有整体性的人。只有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他们的动机与兴趣,使其积极地投入学习,开发其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为今后的成功孕育更多的机会和可能。麦克里兰德通过研究发现: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希望获得成功,当他失败之后,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为此教育者须努力创设机会,使学困生获得成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因此,本实验试图根据数学学习困难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借鉴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实施整体化干预策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兴趣。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本课题着力探索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学习方式和学习心理等问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学困生整体化干预策略,使数学学困生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有着浓厚的学习数学兴趣,和具备一定的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可持继性发展。

3、在大力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三、研究内容

数学学困生的整体化干预必须在尊重、理解、爱护学困生的前提下,以课堂教学落实为主要渠道,辅以适当的个别辅导,同时力争家庭教育的合作。从多方面实施帮助和干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数学学困生成因的调查:学困生的成因是相当复杂的,要理解、尊重、爱护学困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

2、根据以有的经验确定学困生学习最困难的学习内容,提前作好有关准备,为顺利学习作好必要的铺垫。

3、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干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为学生的学习精力和时间有限,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可能脱离课堂教学而单独为学困生另起炉灶。关于这一点本校的省级获奖课题研究《因人导学,整体激励》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4、多方面为学困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

5、适当的个别辅导。

6、指导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四、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访谈。

五、研究条件分析

1、对学困生的干预一直来备受我们教师的关注,在实际的教学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因人导学,整体激励》课题的实践经验为本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作了实践的指导。

2、课题负责者喜欢思考儿童的非认知心理因素。由她负责的《小学生成就动机的实验与研究》在丽水教育科研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该研究为从非认知心理因素方面帮助学习困难者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3、本课题的合作成员是有一定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的是县级名师,有的是教研组长,还有的是学校的中层干部,对课题研究出自内心的需要,有浓厚的热情,为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作了有力的保障。

3

六、研究的步聚

1、20xx年9月—20xx年1月设计研究方案,全面了解和分析学困生的情况。

2、20xx年2月—20xx年9月实践阶段。

3、20xx年9月—20xx年10月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给教师的建议》;

2、孙永清 马仁真主编,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学生情商与非智力因素培养训实用全书》;

3、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儿童心理学》;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