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调查报告

经济学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日照市经济发展原因调查报告                            

                                     

     

经济  学院经济学专业11    

学生姓名       朱元璋        

学    号   2008051140      

成    绩                  

                                                 

 

北京大学教务处印制

二○   年  月  日

 

第二篇:经济渐归常态 管好通胀预期、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经济渐归常态管好通胀预期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经济渐归常态管好通胀预期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此次参与调查的有巴曙松、蔡洪滨、常修泽、陈道富、陈淮、陈浪南、陈平、陈宗胜、程永照、迟福林、丁宁宁、高善文、郭克莎、贺力平、洪银兴、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李泊溪、李、李国璋、李善同、李天德、李子奈、梁优彩、梁中堂、刘小川、马晓河、茅于轼、潘云、史晋川、舒元、苏育平、谈敏、汤敏、田秋生、王广谦、王建、王小广、王一鸣、汪同三、魏杰、杨伟民、叶航、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张军、张曙光、张卓元、赵凌云、赵志耘、郑超愚、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业安、周学曾、周志斌、祝宝良66位经济学家(以姓名字母排序)。

经济运行回归常态

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与三季度基本一致,对当前经济状况判断好于对未来的预期。即期景气指数为5.3,比三季度提高0.2点;预期景气指数为

4.9,比三季度略有提高,但仍处于景气线下方(见图2)。

经济渐归常态管好通胀预期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美国经济趋于回暖,欧洲经济走势不明。

关于美国经济,有55.6%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会“出现回升”,比三季度高20.7个百分点;28.6%认为会“保持平稳”;15.9%认为会“继续下滑”。

关于欧洲,只有33.3%的经济学家认为“欧债危机扩散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41.3%认为“危机形势尚不明朗,难于判断”,25.4%认为“债务危机将继续蔓延到其他国家”(见图3)。

经济渐归常态管好通胀预期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回暖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经济学家认为,继二次量化宽松后,20xx年美联储会进一步推出货币宽松政策,而这一政策的持续会通过其过剩流动性的输出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运行渐归正常,预期经济增速温和回落。

调查显示,70.8%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正常”,比三季度略低2.6个百分点;24.6%认为“偏热”,比三季度高13.7个百分点。

对投资、消费的判断有所区别,但认同“正常”的程度在上升。79.7%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正常”,与三季度大体相当;70.8%认为当前消费需

求“正常”,比三季度高7.2个百分点。34.4%认为出口需求“旺盛”,比三季度提升8.6个百分点;51.6%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正常”。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xx年中国经济增长10.3%。在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学家预期20xx年经济增长速度低于20xx年,不过回落幅度是温和的。

调查显示,预期20xx年经济增速在10%以上的只有16.9%,超过七成(70.8%)预期在9%-10%。平均预测值为9.6%,比三季度高0.3个百分点。

预期人民币升值或略有加快,贸易顺差趋于降低。

调查显示,认为欧元、英镑、日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合适”的分别占65%、53.4%和52.5%,均远高于认为“高估”的比重。

人民币升值压力仍主要来自美元。48.3%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高估”,比三季度低8.4个百分点;认为“低估”的占20%,比三季度高8.3个百分点。对于未来六个月美元走势,51.6%的经济学家认为“趋弱”,比三季度高10.1个百分点。

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趋弱以及中国贸易顺差加大的背景下,95.3%的经济学家预期20xx年人民币兑美元会“升值”,其中预期“升值3%-5%”和“升值5%以上”的分别占33.8%和9.2%,比三季度分别高10.4个和9.2个百分点;预期“升值3%以内”的占52.3%,比三季度低18个百分点。

受此影响,并结合中国外贸政策的调整,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加快,贸易顺差呈减少趋势。

调查显示,36.9%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中国外贸出口增速会“下降”,比认为“上升”的多16.9个百分点;42.9%认为进口增速会“上升”,比认为会“下降”的多12.7个百分点。与此相应,超过半数(53.8%)认为未来六个月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减少”,比三季度高3.8个百分点。

20xx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或风险是通胀压力较大、房地产调控难度较大、民间资本缺乏出路。

对于20xx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或风险,经济学家认为是“通胀压力较大”“房地产调控难见成效”和“民间投资缺乏出路”的分别占78.5%、56.9%和52.3%,居前三位。

此外,认为是“?十二五?开局出现盲目投资”的比重也较大,占32.3%。其他问题按选择比重大小排列依次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30.8%)、“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30.8%)、“出口环境恶化”(29.2%)、“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较大”(26.2%)和“经济增长下滑”(15.4%)(见图4)。

经济渐归常态管好通胀预期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认为经济增长下滑会成为20xx年风险所在,说明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为20xx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于通胀。20xx年11月,CPI升至5.1%,为20xx年以来最高,引发通胀预期提升。

调查显示,六成(60%)经济学家预期20xx年中国CPI达到或超过

经济渐归常态管好通胀预期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4%,平均预测值为4.2%,明显超过20xx年的3.3%。其中,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因素导致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80%的经济学家认为20xx年国际原油价格会超过80美元/桶,其中18.5%预期在“100美元以上/桶”。同时,60%的经济学家认为20xx年国际粮食价格将“上涨”,比认为将“稳定(或小幅波动)”和“下降”分别高21.5个和58.5个百分点(见图5)。

关于房地产调控。20xx年尽管国务院出台了以“新国十条”为主的一系列调控措施,但房地产调控总体上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目标。20xx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其中北京达6.3%。

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中国平均房价“过高”和“较高”的经济学家分别占57.8%和37.5%,两者合计达95.3%,比三季度高1.4个百分点。而且,近七成(68.3%)认为20xx年末房价与20xx年末相比将上升,其中认为将“上升10%以上”的占12.7%,认为“上升10%以内”的占55.6%;认为将下降的仅占25.3%。

基于上述认识,多数经济学家对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的成效评价保守,其中认为效果“较小”和“很小

经济渐归常态管好通胀预期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的分别占56.9%和24.6%,合计占81.5%,只有18.5%认为成效“较大”(见图6)。

基于房地产市场现实的强劲需求,近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65.7%)预期20xx年房地产销售将上升,其中认为“大幅上升”和“小幅上升”的分别占9.4%和56.3%,只有23.4%认为会下降。

20xx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达到33.2%,而超过七成(71.9%)的经济学家预期20xx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会低于30%,其中21.9%甚至认为会低于20%,明显低于20xx年的增速。如果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成为现实,意味着未来一年房价上涨动力会非常大。

关于民间资本的出路。民间资本缺乏出路是目前中国过剩的流动性冲击房地产市场、初级产品市场甚至农产品市场带来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预期上升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60.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民间投资“不足”,虽然比三季度低7.9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认为“旺盛”和“正常”的比重。同时,61.9%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民间投资需求将“持平”,比三季度高4.1个百分点;25.4%认为将“增长放缓”,比三季度高5.1个百分点。

宏观政策和改革建议

本次调查中,经济学家的建议主要集中在管理通胀预期、加强房地产调控和推进体制改革等几个方面。

货币政策数量工具与价格工具结合、补贴弱势群体与增加供给结合,综合管理好通胀预期。

关于未来一个时期管理通胀预期、防范通胀风险的关键,调查显示,认为是“继续流动性的数量控制(如上调准备金率)”和“加大对低收入群体补贴力度”居前两位,分别占69.2%和61.5%;其次是“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加大农产品供给力度、疏通流通渠道”,选择比重分别为53.8%和49.2%。

其他建议按选择比重排序依次是 “引导媒体理性报道,避免过度渲染通胀形势”(35.4%)、“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使之明显见成效”(32.3%)、“人民币适度升值”(30.8%)、“严厉打击产品领域尤其是农产品领域投机行为”(29.2%)、“减缓外汇储备增长速度”(27.7%)、“严格控制政策性调价”(16.9%)和“对与民生关系密切的产品价格实行行政干预”(15.4%)。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学家倾向于使用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管理通胀预期(见图7)。

经济渐归常态管好通胀预期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加息二次至三次,适度控制新增贷款,以使货币政策回归稳健。

经济渐归常态管好通胀预期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20xx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年内第二次加息,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虽然对此次加息早有预期,但对于加息时点的选择多数经济学家仍感到意外。

于此次加息前进行的本项调查显示,认为央行应于20xx年12月再次加息的仅占19%,认为应于“20xx年一季度”再次加息的达50.8%,认为应于“20xx年二季度”和“20xx年下半年及以后”再次加息的分别占20.6%和9.5%。

对于20xx年加息的次数,认为是“二次”和“三次”的分别占33.3%和39.7%,两者合计占73%;认为“四次及以上”的占9.5%,认为是“零或一次”的占17.5%(见图

8)。

20xx年初确定的全年新增贷款规模为7.5万亿元,最新数据显示实际新增贷款

7.95万亿元,略超政策目标。

调查显示,相对多数经济学家预期20xx年新增贷款规模与20xx年大致相当或略有减少,其中44.6%预期“7万亿-8万亿元”,35.4%预期“7万亿元”以下,20%预期“8万亿元以上”。

相对于20xx年末19.7%的M2增速,多数经济学家预期20xx年会明显放缓,其中51.6%认为在“15%-17%”,31.3%认为在“17%-20%”,只有6.3%认为会在“20%以上”。

适度上调通胀管理的政策目标,适时上调资源型产品价格。

调查显示,略超一半(50.8%)的经济学家认为20xx年通胀目标应从20xx年的3%调整为4%,这与经济学家对20xx年CPI增长的平均预测值基本一致;同时认为应调整为“3.5%”和“5%”的分别占22%和20.3%;只有6.8%认为应继续保持“3%”的通胀管理目标不变。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决策层应适度上调20xx年通胀目标,一方面为调控和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创造更大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因目标与现实可能出现的严重偏离造成对政府决策的信任危机。

鉴于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多数经济学家希望20xx年上调资源性产品价格。其中,认为20xx年应该“尽快上调,并对低收入群体予以补贴”的经济学家占41.3%,认为应该“视通胀形势择机进行调整”的占47.6%,两者合计占88.9%;而认为应该“严格控制其价格调整”的只占11.1%。

进一步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适时出台房地产税。

鉴于截至目前的房地产调控不尽如人意的现实,超过半数(5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房地产调控政策应“进一步收紧”,19%认为应“保持不变”,22.2%认为应“伺机而定”,只有4.8%认为应“适度放松”(见图9)。

经济渐归常态管好通胀预期20xx年第四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对于近期关注度较高的房地产税,53.1%的经济学家认为必须出台,以保持房地产价格的稳定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比持否定态度的高6.2个百分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必须出台”的比重比三季度减少了12.5个百分点,表明在这一敏感政策问题上分歧在加大。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关于“十二五”能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核心动力的产业,认为是“高端装备制造”的占66.2%,居第一位;其次是“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别占60%和55.4%。其后依次是“新能源(”41.5%)、“高速铁路(”41.5%)、“现代物流(”35.4%)、“房地产”(35.4%)、“金融、保险”(27.7%)、“新材料”(26.2%)、“新能源汽车”(18.5%)和“生物”(18.5%)。

经济学家建议,要采取必要的手段为民间资本进入这些产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特别是推进创业板的发展等。

经济学家对改革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尽快出台改革方案。比如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方式直接提高工资收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提高个税起征点等。

二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而不是直接干预经济的职能。 三是加快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包括通过税种、税率等调整,减轻企业和居民个人的税费负担;明确中央和地方的分工,做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避免地方债务风险和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积极推进资源税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用,促进经济的转型。■

作者供职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