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开展理财业务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开展理财业务调研报告

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状况

随着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和家庭金融资产总量的上升,居民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经过几年的发展,理财业务已经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和综合效益。

(一)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情况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xx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截至20xx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10.2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了3.1万亿元,增长43.6%。去年银行平均收益率高达4.4%,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截至20xx年末银行业累计相加共发行理财产品4.5万余款,比5年前已翻了5倍。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20xx年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由20xx年的19.5%上升到了22.5%,其中,理财业务贡献功不可没。银行理财产品又因其市场化的定价方式,成为银行建立利率定价机制的试验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化定价有效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期限结构总体依然呈上升趋势,理财产品委托期限越长,年化收益率越高。

理财产品的产生,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方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一发展促进了银行的创新,提供了一种中间业务收益的方式。

(二)理财产品类型与发行情况

1.按币种划分的发行情况与各外币理财产品平稳缓增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几乎呈现出指数型的增长规模。美元理财产品多年来并没有明显增长,只是在几百款产品数量上下波动。而人民币理财产品由发行初的138款在20xx年已经突破40000款。

2.按产品期限划分的发行情况

从历年各期限产品发行数量较平均的情况,“短期化”成为理财产品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能实现理财产品尽快转为现金,而不是等待市场的变化。

3.按投资标的划分的发行情况

根据基础资产或投资方向,从历年来看,债券类、利率相关类理财产品增长最快。

4.按投资收益划分的发行情况

理财产品发行初期保本型产品居于绝大多数。从20xx年至今,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数量激增,净增两百多倍,显示出了理财产品发行由保本型向非保本型转变的趋势。

5.发行主体情况

总的来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营销能力和人才优势居于市场主要地位,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其他银行急需提升产品吸引力,走特色化之路,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1.募集期和兑付期

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的募集期内和兑付期内资金只按活期利息计息,一般来讲银行理财产品的募集期都在3-5天,也有长达7天甚至10天以上,而兑付期有2到3天,当产品到期时遇上法定长假,银行兑付期进一步拉长,以此为基础,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是必然要打一些折扣。特别是对于短期理财来说,银行以较小成本获得了短期存款,而投资者的资金利用和收益率则因为募集期和兑付期的拉长而大幅降低。

2.流动性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只能银行单方面提前终止,并且理财产品没有交易平台,使得客户资产的流动性受到限制。某些理财产品期限较长或投资于难于及时变现的金融产品,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投资者在急用资金时可能面临无法提前赎回理财资金的风险或面临按照不利的市场价格变现所致的亏损风险。

3.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问题

对于“刚性兑付”,央行给出的解释是:当理财资金出现风险、产品可能收益时,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机构等为维护声誉违约或达不到预期,寻求第三方机构接盘、用自有资金先行垫款、给投资者价值补偿等来保证理财产品本金和收益的兑付。

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现象有悖于“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助长道德风险,引发了资金在不同市场问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财富管理的本质是金融机构发挥自身的专

业优势,通过有效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控,实现客户收益最大化。在制度设计上,金融机构只是作为代客资产管理专业机构,客户需要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

4.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不明确

大多数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是这样写的:“本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债券回购、存款、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A级以上级的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拆借、信托计划、信托受益权以及符合监管要求的其他资产”。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这显然说得十分笼统和模糊。一款产品无序对应着多款标的,投资者自然无法获知自己投入的资金具体买了什么,也就无从评估其中风险。

二、农信社开展理财业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一)开展理财业务的必要性

1.开展理财业务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国内外各金融机构向城郊及农村地区扩张,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撼动,农村信用社因此流失了很多优质客户。

理财业务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综合竞争力的减弱。在资本市场高度发展,投资理财需求高涨的今天,仅仅依靠单纯的定期存款已不能满足客户对收益的预期,特别是那些中高端客户,他们看中的更是一家银行有没有提供包括理财在内的综合服务,保障客户的

利益和增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甚至能否提供根据其管理、投资范围限制和期限等因素量身定做产品,以达到实现资产增值目的。

农村信用社虽然贷款需求十分旺盛,但不良贷款居高难下,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已逐渐突现优良客户贷款营销空间相对不足的现象。而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发展理财业务不但可以增加盈利而且还具备分散、降低运营风险的现实意义。同时,在理财业务中,农村信用社还可以充分利用其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的优势,实现内涵式的经营规模扩张,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目的。

2.开展理财业务是农村客户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经济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个人理财需求十分旺盛,如国税、地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干部员工、私营企业老板。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亦涌现了一批致富能手,他们凭借政府部门的帮助、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扶持,依靠种养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等脱贫致富,而在农村金融机构均无理财产品,无法满足广大农村民众的需求。一些有意投资理财的客户纷纷要求农村信用社尽快开办理财业务,一旦开办理财业务,他们将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忠实客户。此外,我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也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

3.开展理财业务是支持“三农”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稳步实施,作为农村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在服务“三农”问题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是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以来,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信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业中的主力军。农信社的理财业务开展将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作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理财业务的可行性

1.网点遍布城乡

农村信用社最大的优势资源应该是网点多,目前绝大多数乡镇都有了营业网点,在城市周边地区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网点。遍布城乡的网点拉近了农信社与客户的距离,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市场开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优势也是其他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

2.客户关系良好

基层农信社员工大都是当地人,与客户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同时基层农信社作为农村工商业、农业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多年来与这些客户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层农信社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客户群。

3.在农村市场中具有品牌效应

近年来,中央对“三农”的一系列财政支持也大都通过农信社得到兑现,许多农民手中持有专门的粮食补贴、农机具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存折或者银行卡,进一步拉近了农信社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使农信社的品牌效应得到加强和巩固。

(三)开展理财业务的紧迫性

按照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的要求“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基本放开,大额存款也已经放开,小额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上浮基准利率的10%。可见,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其改革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另外,随着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理财客户市场的营销,个性化理财与品牌化运作将是市场的主旋律,各商业银行把理财业务作为提高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来源。作为主要服务县域和“三农”的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的理财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产品十分匮乏,在竞争中已处于劣势。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农信社为巩固市场、提升服务,更为今后混业经营打下基础,推出理财业务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如果农信社不及时开展理财业务,农信社的金融市场地位必然为之撼动。

三、农信社开展理财业务应注意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法律风险

1.表现形式:

(1)未按规定进行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

(2)宣传和销售中的法律风险;

(3)未进行有效证据保留面临的法律风险;

(4)产品研发过程中各合作方之间面临的法律风险。

2.防范措施:

(1)制定和完善理财业务的内部规章制度,对容易出现法律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

(2)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对理财业务人员定期进行法律培训,并且以一定的考核机制和惩戒机制来加以保障,使其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合规”的工作理念;

(3)重视内部“事前防范”职能的发挥。正视风险控制部门在开展理财业务中的重要性,将工作重心由风险的“事后救济”向“事前防范”过渡,使风控部门与理财业务部门的工作紧密结合,从而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为理财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市场风险

1.表现形式:由于市场利率波动,使农信社管理理财业务资产的收益出现大幅的波动,致使购买农信社理财资产客户出现“浮亏”。

2.防范措施:(1)审慎选择理财产品挂钩的基础资产,确定合理的期限、发行额度和收益率水平;(2)加大研究分析力度,提高市场走势预判能力,切实防范市场风险。

(三)信用风险

1.表现形式:理财计划挂钩的基础资产等信用情况发生不利变化给客户带来的风险。

2.防范措施:对理财计划的投资标的进行信用审查,严格授信管理,理财产品挂钩的基础资产主要为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回购、存放同业、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信用债、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计划和资管计划等。

(四)操作风险

1.表现形式:由于操作人员疏忽、操作不当、信息技术系统不足等原因引起理财业务损失的风险。

2.防范措施:农信社应制定理财业务相应的内控制度,明确各业务环节的业务操作标准和要求,并制定风险防范和监督、应急方案等管理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

(五)声誉风险

1.表现形式:是指在开展理财业务的过程中,与农信社理财业务相关的合作方对农信社负面评价的风险。

2.防范措施:针对可能出现声誉风险,农信社在与理财业务相关对手方的合作中,特别是在销售时必须对客户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并将及时妥善处理客户投诉,以农信社优质、周到的服务,赢得农信社理财业务合作方,特别是投资者的理解和支持。

(六)其它风险

1.表现形式: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理财资产本金及收益降低或损失,甚至影响理财业务的受理、投资、偿还等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理财计划的资金安全。

2.防范措施:农信社应坚持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严格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断分析潜在的风险,努力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

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

之风险管理

一.何为贷款风险

贷款风险是指银行贷款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额不确定因素影响使银行贷款到期不能收回或无法如数足值收回从而使贷款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分类: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xx年以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分类办法是按照四级分类,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种类型,后三种合称为不良贷款。

20xx年以后,农村信用社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五级分类管理制度,及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当前,农村信用社实际的是在综合系统网络中贷款分类按照四级分类,二在实际管理中使用五级分类的折中办法。

三.信用社贷款现状

当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是困扰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自身效益和在社会上的声誉,而且也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乃至

金融、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防范化解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保证信贷业务正常运行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不良贷款占比高,贷款的流动性差。

2.贷款收息率低,贷款的效益性难以实现。

3.抵押贷款占比少,担保贷款留于形式,贷款的安全性难以保障。

四、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导致损失产生的可能性,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风险是指预期事物的不确定性,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预期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意外收益,即风险收益;二是预期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意外损失,即风险损失或风险成本。狭义风险仅指预期事物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损失。通常所谓经济风险仅指狭义风险,本文中的风险限制在狭义范围内。所谓贷款风险是指银行、信用社放出去的贷款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它是风险的一种,具有风险的一般属性,信贷资金的运动是一种以“两权分离、按期偿还”为本质特征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即银行、信用社发放贷款所让渡的只是信贷资金的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归银行、信用社所有。这一本质特征要求借款人必须按照事先协议到期归还贷款,以实现信贷资金的归流。但是,由于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会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借款人经营失败,造成银行、

信用社的贷款不能收回,贷款风险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引发贷款风险的原因很多,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五.贷款风险的规避方法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

一是大力构建学习平台,将健康的信贷文化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通过人这一特殊载体进行有效传导和贯彻;二是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根据新时期信贷工作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让信贷人员针对性的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三是通过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公开招聘、选拔信贷人员和加大培训力度等措施,把优秀的人才放在信贷岗位上;四是建立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通过科学设臵评定信贷人员等级、建立科学的信贷考核目标体系和信贷考核的激励机制,让信贷人员的工作实绩得到高额回报和实现个人价值,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切实执行信贷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对每笔贷款都必须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尤其需要跟踪检查。

二是严格贷款操作规程,特别是对每笔贷款从申请―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后检查―收回等每个环节的相关操作流程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细化各个环节的责任,全程监控每笔贷款的风险点。

三是建立主责任人制度,严格责任界定。主责任人制,即第

一责任人制,是适应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需要,在实行审贷分离、明确岗位职责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针对有决策权人在决策各环节中的作用及行为而承担责任的管理制度。主责任人制的建立,是对信贷决策各环节有决策权人管理责任的进一步明确,有利于规范信贷决策行为,有利于克服多年来信贷业务逐级报批而由一人承担责任或名为集体承担责任而实际无人承担责任的弊端,是信贷管理制度的又一个创新。通过建立主责任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确保责任人严格认真履行职责,共同为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负责,共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负责,共同为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负责,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信用社权限内办理的信贷业务,信贷人员为调查主责任人,业务副主任为审查人承担审查主责任、主任为审批决策人承担决策责任。经审贷小组审议通过的信贷业务,审贷小组成员共同为真实性和合规合法性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四是强化制度制约,严格责任追究。冷静分析多年来信贷管理不规范和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除信贷管理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那就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或追究不严,使信贷人员存有侥幸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了一边纠正一边违章或只查违章不认真纠正的不良习惯,可以说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为了确保信贷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尽快改变信贷人员的惰性思维,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调查、审查、审批各决策环节有关人员的责任,规范主责任

人的行为。

五是确保信贷管理的正面奖惩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效执行。加强内部稽核监督检查,强化对客户的贷后监管,及时发现信贷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客户的风险状况。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序时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对重点社、重点人员存在的重点问题,重点进行检查,严格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始终对信贷违规现象形成高压态势。通过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使信贷人员逐步养成按制度办理贷款的良好工作习惯,转变重放轻管的工作作风。

3.建立内部评价体系。

首先,在明确责任,实时监控的前提下,应完善现有授权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信贷管理部门工作程序内容及应承担的责任,逐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减少干预行为,提高服务效率。 其次,推广农户贷款授权、授信管理新模式。针对农户和其他自然人贷款,可以借鉴、推广农户授信联保贷款"一证通"做法,在推广过程中要加强基层社授信评定小组的建设,在落实贷款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兼容的考核机制,通过导入市场营销激励机制等手段,将经营绩效与基层社信贷人员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第三,建立农村信用社内部评级体系。可以在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中引入内部评级法。农村信用社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对科学识别、评价客户信用状况,优化客户结构,对信贷业

务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公司类项目贷款、大额贷款、微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客户不同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并将信用评级标准按区域经济状况予以区分。建立大额授信客户、大额贷款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和关系人贷款管理制度,科学评定客户授信额度,坚持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完善授信管理制度。

第四,规范信贷档案管理。作为序时性真实反映信贷业务和信贷运行,明确信贷责任的信贷档案,是信贷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推进信贷管理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用社要加强信贷管理,当务之急是加快信贷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各级联社应优先确保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加快基层社电子化建设进程,做好人员培训,提升基层社管理水平 第一是稳步推进信贷管理电子化建设。要研究建立全社统一的信贷业务电子化处理系统,实现信贷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与维护,强化对业务处理流程的刚性控制。上级主管部门应牵头组织开发和推广,或研究论证现有已开发的信贷管理系统,或考察评估引进国内外银行同业先进的信贷管理系统。

第二是探索建立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要建立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对称性和充分性。建立信贷管理工作重点联系制度,加强与联系社之间的对话,将联系社作为试验的基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信贷管理网页,并及时把有关文件

和学习资料在网上公布,使之成为全社信贷管理人员学习交流的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