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定西市委员会关于视察全市城镇建设情况的报告

政协定西市委员会

关于视察全市城镇建设情况的报告

市委、市政府: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市政协三届五次主席会议的决定,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全市城镇建设进行了视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6月28日,参加市政协三届三次常委会议的常委、部分市政协委员、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市政协机关干部,在成柏恒主席带领下,冒雨视察了定西新城区政府北路及桥、集中供热点、阳光馨苑保障性住房小区、市行政中心综合办公楼、文化艺术中心及博览中心、定西湖及大小碱沟绿地景观、关川河翻板坝及景观带、市医院搬迁工程、安定区保障性住房、定西电大、生态园、体育场馆、游泳馆、天庆大酒店等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情况。7月11日至12日,市政协又组织在市区的经济、工商联、文化等界别委员,并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参加,共60多人,在副主席丁寿亭、吴丙申、梁笑玉、杨发升和秘书长段习文带领下,视察了陇西县首阳镇中药材交易市场、城区道路建设工程、河畔家园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区集中供热工程、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渭州九年制学校、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渭滨家园保障性住房建设、龙宫步行街建设,以及通渭县榜罗会议纪念馆、城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工业集中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城区集中供热工程、秦嘉徐淑公园、温泉路中学、保障性住房建设、县体育馆建设、温泉城及书画长廊建设等。在通渭视察结束后,秘书长段习文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陇西县、通渭县城镇建设情况介绍,有8位委员结合视察情况做了口头发言和书面发言,吴丙申副主席代表市政协作了讲话,对陇

西县和通渭县城镇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政协委员继续关注全市城镇建设,对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及广大市民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积极为全市城镇建设建言献策。

经过视察,委员们认为,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总体部署,坚持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并举,把加强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跨越的重要抓手,以打造“五宜城市”为目标,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重视规划编制、明确发展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项目建设,实施科学管理、净化美化环境,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委员们对定西城乡发生的天翻地覆般的变化十分高兴,对定西发展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委员们认为,在新城区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坚持大手笔谋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设项目多、投入大、速度快、定位高、配套全,整体框架基本成形,正进入加速发展、水平提升、功能完善的新阶段;陇西县城镇建设在完善规划、土地拍卖、经营城市等方面为全市带了个好头,产业优势突出、地域特色鲜明,经过多年建设,已呈现出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雏形;通渭县城镇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力度很大、进展很快,布局比较合理,文化氛围浓厚,独具书画之乡魅力。

委员们指出,纵向看,全市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令人鼓舞。但由于我市自然条件差、经济水平低、财政困难等原因,与全国、全省的总体水平相比,我市城镇建设仍然有很大差距。一是城镇化率低。20xx年,全国、全省城镇化率分别为51%和36%,而我市城镇化率仅为24.4%,分别低26.6和11.6个百分点。二是城镇规划体系还不完善。对基础设施规划比较重视,而停车场、防洪、防空等规划缺乏;规划变更比较随意,执行规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城镇建设的欠账还很多。城镇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背街小巷的棚户区大量存在,旧城改造的任务繁重。四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还很不齐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建设才开始起步,学校、医院的配套与居民需求之间差距较大,上学难、看病难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五是城镇的特色还不够鲜明。文化提升工程还没有真正打造出来,旅游、文化还没有形成产业。六是城镇管理相对滞后。管理水平较低,方式粗放,破坏城镇设施的事件时有发生,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七是城镇支柱产业培育不够。工业企业少,吸纳就业的能力弱,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针对这些问题,委员们建议:

一、编制比较完整的城镇建设规划体系,并使规划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要邀请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编制规划,防止今天的规划变成明天发展的障碍。规划一经确定,就要得到很好的落实,严格按规划建设,不得随意变更,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要根据城镇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编制区域功能规划。区域功能规划目前的主要矛盾是城市规划区域与用地规划的同期审批规模不相一致,主要体现了城市规划的相对超前性与土地利用从紧从严政策之间的矛盾,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二是超前编制城市交通规划。目前市县区城市交通的共性问题是车多路窄,交通不畅,这种表象的背后一方面是道路布局不大合理,另一方面是停车场所的严重缺失。因此城市交通规划重点是路网布局的合理性,过境交通的必要性,并且要根据道路两侧的地块用途和交通流量,有预见性的设臵路幅宽度,合理施划停车泊位和停车场。三要科学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主要是供水、供电、雨排污排、通讯、供热等。控规阶段的开发强度、建筑密度,特别是组团用地性质一经确定,必须从严执行,切忌调整。四要重视环境规划编制。要根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的特点,充分利用好山、河、水等自然资源,通过设计城市生态公园、绿化带、专用绿地等,人为地干预和美化城市环境。五要加强城镇防灾规划编制。5〃12大地震和5〃10岷县特大洪灾警示我们,要重视抗震、防洪规划,特别是防洪规划普遍缺乏,亟待完善。六要有战略眼光,超前谋划,

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重点形成市区——县城——重点镇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加快优势产业培育和工业发展,为城镇建设提供动力源泉。一要坚持以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为核心,建好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力求“园区”、“基地”与“城区”相融合,互促进。要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区的组成部分,整体规划,协调推进,重点培育。二要抓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要充分结合全市资源和产业优势,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土地、环保、规划、贷款等前期工作,尽最大可能促进有发展前景的重点项目尽早达到申报、审批条件,切实做好工业项目储备工作,增强工业发展的后劲。三要扭住重点项目不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今年确定的113个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建设,力促尽早建成投产。四要健全完善融资服务平台,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快培育企业上市步伐,积极争取省级“银政投”项目,探索市级“银政投”融资服务平台,稳步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五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整合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瞄准省内外大型企业的扩能计划和投资意向,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三、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建的多元投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城镇投融资制度,建立多元的投资、融资体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出台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允许通过拍卖、租赁、转让、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和合理收费制度,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要加强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的帮扶政策和省上对我市的倾斜支持政策,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道路,完善给

排水、通讯、电力等配臵,加大污水和垃圾处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城镇的市政服务功能。

四、建立健全六种机制,进一步强化城镇管理。一要建立城镇管理目标责任制。通过目标责任制把城市纵向管理链和横向管理链连结起来,构造一张可测量、可控制、可监督的城市管理网,消除城镇管理上的职责不清、相互扯皮、交叉管理和管理黑洞。二要建立城镇管理社会参与机制。建立政府主导,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城镇管理机制,实行城镇管理市民听证制度,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镇管理。建立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组成的城镇管理咨询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择优配臵社会民意和社会智力,实现城镇管理的社会化。三是建立城镇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顾客至上意识,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民营机构。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实行企业化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承担市政设施的招标、监理、鉴定等专业性工作。四要建立城镇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城镇管理的效率指标、效益指标和百姓满意度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五要建立全方位的城镇管理监督机制。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通过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和群众接待日,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利用报纸、广播、电视、

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六要建立全方位和全天候的城镇管理作业机制。

五、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及配套制度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加速向城镇聚集。一要结合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的管理体制,拆除城乡分割的樊篱,加快推进户籍管理改革,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在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保障性住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原有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农民融入城镇,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二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区服务,努力为进城农民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六、进一步加强绿化工作,建设生态宜居城镇。一要加强城区绿化。充分利用引洮工程即将建成通水的机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城区现有的山、河、湖、林等自然资源,搞好生态绿化,把树林引入城市,让花园进入社区,机关单位拆墙透绿,努力增加城镇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二要加强面山绿化。加强重点区域和造林难度较大地块的造林绿化和提升改造工作,特别要在树种选择上下功夫,总结多年来造林绿化的经验,选择速生抗旱的油松、侧柏、云杉、文冠果、山毛桃、榆树、柠条、沙棘等乡土树种,并适量引进樟子松、五角枫、臭椿、毛白杨、紫丁香、榆叶梅、珍珠梅等能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逐步实现树种的多样化、

色彩化。

七、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建设特色魅力城镇。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定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城镇规划范围内有许多古建筑很有地域文化特色,要努力挖掘,形成特色。在城镇建设的改、拆、扩、建过程中,一方面要加以区分,不能一拆了之,对其中典型建筑要加强保护;另一方面要在城镇的街道、小区、机关单位、广场、桥梁等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定西的历史,不要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记忆。

特此报告。

 

第二篇:市政协视察全市植树造林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政协视察全市植树造林工作情况的报告市政协视察全市植树造林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政协视察全市植树造林工作情况的报告  最近,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市今春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实地查看了9处乡镇的植树造林情况,听取了市林业局负责同志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讨论。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委员们认为,今年我市的植树造林工作,领导重视程度高,组织协调有力,无论是造林面积、造林数量还是造林质量,均创历史最好记录,森林覆盖率一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同时,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今年造林工作的一大亮点。  (一)发展思路清,措施硬。大力发展林业,已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重点。年初,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两强两大一生态”城市的工作思路,政府工作报告相继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林业部门自今年开始实施大工程带动和大产业发展战略,突出抓了绿色通道、农田林网、丰产林、封山育林、经济林、苗木花卉、城镇绿化美化七大工程。各乡镇(街道)也都把植树造林作为今春农田建设叫套工程,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调度,把市里下达的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个村庄、每项工程、每条街路、每亩地块;各级领导干部亲自抓绿化点,抓示范基地,抓样板工程,市委市政府还将今年的林业生产成果纳入乡镇经济工作考核范围,进一步加大指导、督查力度。  (二)造林数量大,标准高。据统计,今春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5万亩,其中杨树用材林2.7万亩,经济林2.3万亩;新增育苗面积1.6万亩,总面积已达3.5万亩;更新和完善农田林网20万亩;绿色通道建设长度150公里,造林面积1万多亩;四旁植树300多万株。全市植树总量达600万株,人均5株。为确保造林质量,注重把好选种、选苗、栽植关,如新栽面积最大的杨树,全部调用107、中荷1号、l35等优良品种,并从中挑选大苗、壮苗;胶新铁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合同合同,采取统一购苗,统一栽植,达到了定植一条线,定干一条线,涂白一条线,被省绿化委确定为省级样板方、绿化带。  (三)市场意识强,后劲足。各乡镇瞄准市场,抢抓机遇,迅速培育起了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效益大、地方特色鲜明的林木产业。一是大规模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针对木材市场需求缺口大的实际,昌城、枳沟等乡镇大力推行种植结构调整,利用农田大规模造林,已逐步发展成为杨树生产大镇。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

“要想快变富,发展林果是条路”。龙都街办的千亩牛心柿,郝戈庄镇的千亩加州李、树莓,吕标镇的水晶梨等,为下步生产名优果品、争创地方名牌奠定了基础。三是把小苗木做成了大产业,叫响了延州苗木的品牌。随着全社会对植树造林三个效益认识的提高,苗木需求量越来越大,近两年连续举办了两届苗木交易会,群众育苗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新增苗木面积1.6万亩,总面积达到3.5万亩。预计,全市年可出圃优质苗木8000万株,收入过亿元。  (四)改革力度大,机制活。本着“谁绿化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在明晰产权、明确责任上做文章,采取了承包、拍卖、买断、股份制和集体统一管理等多种方式,落实林地、林木经营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涌现出了一大批承包荒山荒坡、买断林网经营权以及股份制造林的大户,城镇干部职工纷纷到农村去承包土地造林、育苗,推动了非公有制林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今春全市非公有制杨树造林面积1万亩,占总面积的37。皇华镇玉华苗木公司为把苗木这一优势产业拉长、做大,积极争取北京瑞杰苗木公司投资200万元,在小南山建起了五角枫观赏苗木基地,成为山区的一道风景线。  总的看,今春植树造林数量多,规模大,标准质量高,标志着全市林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视察中发现,我市林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认识还不尽到位,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够强,与林业改革发展的大局不相适应。二是束缚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一些乡镇、村庄仍然存在林业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三是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还有待于进一步“拉长”、“加宽”、“增厚”,林业蕴藏的巨大潜能还远未释放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市林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  二、几点建议  一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林业生产的巨大潜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宏伟目标,呼唤着林业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为此,我们要通过舆论宣传、典型示范等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共识:个绿树成荫、满目环翠、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的生活、出行、工作环境,而要营造这样一个“绿色家园”,离不开生态建设,离不开林业发展。温家宝总理指出“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据印度林学家研究、国际公认,一棵50年的成树,共可

创造20万美元的效益,除有形的经济效益外,更主要的是其造氧、防尘、吸埃、消音、固水等无形的生态效益。经测算,一亩林地每天可以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49公斤氧气,能满足65人的呼吸需要;一亩有林地比无林地一年可多蓄水20吨。可以看出,树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特殊作用,是其它任何措施不能代替的。  (二)发展林业就是创建“绿色银行”。“一亩林,四亩粮”,发展林木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村增积累、乡镇增财的“绿色银行”。从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看,一亩杨树丰产林,年均纯收入能达到1700多元;种植花木,每亩年收入最低也有4000元,有的高达10万元左右。同样,一亩地用来培育树苗或栽植“名优特新”经济林,其经济效益也要比种粮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发展林业还会产生一些附带效益,有林网保护的粮田,粮食亩产至少增加20以上;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林业产业链,从出售树苗、植树造林、管理养护、出售木材,到加工制造、出口贸易,每个环节都能提供就业创收机会。  (三)发展林业就是打造“绿色广告”。树是生命的象征,哪儿有树,哪儿就有活力,哪儿就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纵观全球,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举办权,无不落户于“绿色王国”。为此,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立体绿化,韩国20xx年提出了世界杯绿色行动,我们中国上海提出了把森林搬进城市,北京提出了20xx年绿色奥运。与之相呼应的是,许多企业家也把投资目光瞄准了“绿色地带”。像以城市美化绿化而闻名的大连,近几年推行“小草也是生产力,育树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从而成为全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之一。筑巢引凤,绿树招商,通过造林绿化营造出“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良好环境,本身就是最大的宣传、最好的广告、最有力的招商措施。  二要创新机制,不断激发林业生产的内在活力  林业发展中蕴含的巨大潜力期待着制度创新来释放。非公有制林业是加快植树造林步伐,促进林业发展的突破口。下步,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空间,使林业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成为千家万户奔小康的依托。  (一)经营主体多元化。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经营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均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发展林业经济,把林业办成开放式的大林业;要深化集体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让农民坐上主体经营者席位,放

手发展,真正做到“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要将集体所有的宜林的荒山、荒坡、荒滩、荒沟、荒地的使用权向社会拍卖、转让,林地使用权长期不变,激发农民及社会各界向山地要效益的积极性。  (二)生产模式工业化。随着一些千亩林、万亩林的出现,要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更新思维、创新模式,走工业化、集约化生产路子。苗木生产,要实行统一发放、统一指导、统一收购,形成遍布乡村的生产流水线;要继续实施品牌战略,严格技术规范和标准,把质量提上去,把牌子创出去,把市场扩出去,以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林木生产,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体的,都应该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行,严格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水平,讲求经济效益,真正把每个生产基地都办成林业工厂。  (三)市场运作产业化。林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公司联农户,龙头带基地',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形经济。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采取各种形式迅速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一是可以利用现有木材加工业,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培育自己的“龙头”;二是可以借助外力引进“龙头”;三是可以牵线搭桥挂靠外地“龙头”。只要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就能进一步调动农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实现林业的增值增收,从而推动林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  三要立足长远,始终保持林业生产的永恒动力  植树造林是一项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工程,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长远而持久的。在具体工作中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既要抓好当前生产,又要搞好长远规划,既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经济效益,又要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来追求长远效益。  一方面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长远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科学安排,促进经济林、生态林、绿化林的均衡协调发展;要把植树造林与国土整治、区域开发和城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各自为政、互相冲突的现象。规划确定后,要以此为蓝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推进,直至蓝图变为现实,切忌热一阵,冷一阵,半途而废。同时,要充分发挥好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坚持经常性地深入乡镇、村户,搞好指导服务工作,使林木栽植和管护工作早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轨道。  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对林业的要求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更

是一个质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林质量已成为当前林业建设的主导追求,科技进步已成为关系林业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为此,我们要与林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加速引进和培育适应我市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名优特新奇”林木品种,推广优良品种,提高林业绿化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探索、总结和推广雨季造林、秋季造林、冬季造林的成功经验;要进一步加大科学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举办培训班,使农民群众真正掌握栽植、管护和加工的实用技术。您可以访问亿库网(/wm_112572.html)查看更多与本文《市政协视察全市植树造林工作情况的报告》相关的文章。

相关推荐